胶体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722938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4.11KB
胶体教案.docx
《胶体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胶体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胶体教案
胶体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初步了解分散系概念;初步认识胶体的概念,鉴别及净化方法;了解胶体的制取方法。
能力培养:
通过丁达尔现象、胶体制取等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科学思想:
通过实验、联系实际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品质: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归纳比较等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
胶体的有关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
难点:
制备胶体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氯化钠溶液、泥水悬浊液、植物油和水的混合液振荡而成的乳浊液。
【提问】哪种是溶液,哪种是悬浊液、乳浊液?
【指导阅读】课本第72页第二段
思考:
(1)分散系、分散质和分散剂概念。
(2)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中的分散质分别是什么?
【提问】溶液、悬浊液、乳浊液三种分散系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观察、辨认、回答。
阅读课本,找出三个概念。
(1)分散系:
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分散质:
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叫分散质。
分散剂:
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叫分散剂。
(2)溶液中溶质是分散质;悬浊液和乳浊液中的分散质分别是:
固体小颗粒和小液滴。
思考后得出结论:
共同点:
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
复习旧知识,从而引出新课。
培养自学能力,了解三个概念。
培养学生归纳比较能力,了解三种分散系的异同。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展示】氢氧化铁胶体,和氯化钠溶液比较。
【提问】两者在外部特征上有何相似点?
【设问】二者有无区别呢?
【指导实验】(投影)用有一小洞的厚纸圆筒(直径比试管略大些),套在盛有氢氧化铁溶胶的试管外面,用聚光手电筒照射小孔,从圆筒上方向下观察,注意有何现象,用盛有氯化钠溶液的试管做同样的实验,观察现象。
【小结】丁达尔现象及其成因,并指出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另一种分散系——胶体。
不同点:
溶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小于10-9m,是均一、稳定、透明的;浊液中分散质微粒直径大于10-7m,不均一、不稳定,悬浊液静置沉淀,乳浊液静置易分层。
仔细观察后回答:
外观上都是均一透明的。
分组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
光束照射氢氧化铁溶胶时产生一条光亮的“通路”,而照射氯化钠溶液时无明显现象。
培养观察能力,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设问】通过以上的实验,我们知道胶体有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
那么,二者本质区别在什么地方呢?
【演示】实验2-8介绍半透膜
【设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
【小结】1.分子、离子等较小微粒能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胶体微粒不能透过半透膜,溶液和胶体的最本质区别在于微粒的大小,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胶体。
从而引出胶体概念。
2.介绍渗析方法及应用
观察实验,叙述现象。
现象:
在加入硝酸银的试管里出现了白色沉淀;在加入碘水的试管里不发生变化。
思考后回答:
氯化钠可以透过半透膜的微孔,而淀粉胶体的微粒不能透过。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思维能力。
【提问】在日常生活中见到过哪些胶体?
讨论,回答:
淀粉胶体、土壤胶体、血液、云、雾、Al(OH)3胶体等等。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课本第74页最后一行至第75页第一段,思考胶体如何分类?
看书自学,找出答案。
胶体按分散剂分为:
液溶胶(溶胶)
气溶胶:
云、雾、烟等固溶胶:
烟水晶、有色玻璃等
了解胶体分类。
【过渡】在实验室我们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一些胶体。
学生实验(投影)
1.制取氢氧化铁胶体
2.制取硅酸胶体
3.制取碘化银胶体
【指导实验】强调:
1.制备上述胶体时要注意不断搅拌,但不能用玻璃棒搅拌,否则会产生沉淀。
2.在制取硅酸胶体时,一定要将1mL水玻璃倒入5mL~10mL盐酸中,切不可倒过来倾倒,否则
会产生硅酸凝胶。
【提问】如何证实你所制得的是胶体?
请你检验一下你所制得的氢氧化铁胶体。
分组实验:
用烧杯盛约30mL蒸馏水,加热到沸腾,然后逐滴加入饱和氯化铁溶液,边加边振荡,直至溶液变成红褐色,即得氢氧化铁胶体。
在一个大试管里装入5~10mL1mol/L盐酸,并加入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即得硅酸溶胶。
在一个大试管里注入0.01mol/L碘化钾溶液10mL,用胶头滴管滴入8~10滴相同浓度的硝酸银溶液,边滴加边振荡,即得碘化银胶体。
思考后回答,胶体可产生丁达尔现象,然后检验。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亲自体验成功与失败,激发兴趣。
【提问】请学生写出制取三种胶体的化学方程式,请一个同学写在黑板上,然后追问:
这个同学书写是否正确?
KI+AgNO3=AgI↓+KNO3
Na2SiO3+2HCl=H2SiO3↓
+2NaCl
把学生存在的普遍错误充分暴露出来,引起学生重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3页。
针对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解释。
对照课本找出错误。
但感到疑惑,提出问题。
1.书写制取氢氧化铁胶体方程式时,中间为什么用“=”,而不用“
”。
2.氢氧化铁、碘化银、硅酸是不溶性物质,为什么写化学方程式时不写“↓”。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小结】就学生谈的收获进行小结。
请同学们谈一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收获。
培养归纳总结能力。
【随堂检测】
1.下列物质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
(A)蔗糖水 (B)肥皂水
(C)碘酒 (D)碘化砷胶体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产生布朗运动 (B)产生丁达尔现象
(C)胶体微粒不能穿透半透膜
(D)分散质直径在10-7~10-9m之间
3.填写分离下列各组混合物所用的物理方法:
(1)除去水中少量的溴;( )
(2)除去碘化银胶体中含有的碘离子;( )
(3)除去石灰水中悬浮的碳酸钙;( )
(4)从硬脂酸甘油酯经皂化后液体中,分离出硬脂酸钠,先_____,然后_______。
1~2两题
考查胶体的性质。
(A级)
3.综合各种分散系的物理性质(B级)
板书设计
第二章 第八节 胶体
一、分散系、分散质、分散剂有关概念
二、胶体
1.概念: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3.鉴别溶液和胶体的方法——丁达尔现象
4.胶体的净化方法:
渗析
5.胶体的制备
FeCl3+3H2O=Fe(OH)3(胶体)+3HCl
Na2SiO3+2HCl=2NaCl+H2SiO3(胶体)
KI+AgNO3=AgI+KNO3
附:
随堂检测答案
1.(B)(D)
2.(D)
3.
(1)萃取
(2)渗析 (3)过滤 (4)盐析、过滤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认识胶体的一些重要性质和作用。
能力培养:
通过胶体性质实验培养学生实验能力、观察能力;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科学思想: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依靠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观点,教育学生关心环境。
科学品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逻辑推理等方法。
重点、难点
胶体的性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提问】1.什么叫胶体?
它和溶液、浊液有何异同点?
2.如何鉴别溶液和胶体?
思考后回答:
要点:
1.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叫胶体。
相同点:
胶体、溶液、浊液都是一种(或几种)物质的微粒分散于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混合物,都属分散系的一种。
不同点:
主要是分散质颗粒大小、液体的均一性及稳定性的不同。
2.胶体可产生丁达尔现象,而溶液没有。
复习巩固上节课所讲内容。
【设问】胶体除有丁达尔现象,还有无其他性质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
明确研究意图,培养学生好奇心。
【板书】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
【讲述】日常生活中,如果把花粉悬浮在水里,用显微镜观察,就会发现花粉的小颗粒作不停地、无规则的运动,这种现象称为布朗运动。
胶体也可作布朗运动,好
情境想像。
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增加感性认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比电影院放映电影时,可看到受光束照射的空气里,尘埃小颗粒作无规则的不停地运动。
【板书】2.布朗运动
【设问】为什么胶体微粒的运动是不停顿地、无规则的运动呢?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76页。
阅读思考得出结论:
胶粒受水分子从各方面撞击、推动,每一瞬间合力的方向大小不同,所以每一瞬间胶粒运动速率和方向都在改变,因而形成不停地、无规则地运动。
培养思维能力。
【演示】电泳实验(见课本77页)
【提问】1.通电后,U形管里阴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深,阳极附近的红褐色逐渐变浅,这表明阴极附近什么微粒增多了?
2.Fe(OH)3胶粒向阴极作定向移动,说明它具有什么样的电性?
【小结】电泳概念:
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胶体微粒在分散剂里做定向移动的现象,叫做电泳。
产生电泳现象的原因:
因为胶体的微粒是带电的粒子,所以在电场的作用下发生了定向移动,产生了电泳现象。
【板书】3.电泳现象
观察后叙述实验现象:
阴极附近颜色变深,阳极附近颜色变浅。
思考、得出结论:
1.通电后,阴极附近Fe(OH)3胶粒增多了。
2.说明Fe(OH)3胶粒是带正电荷的。
利用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逐步分析得出结论的能力,向学生渗透分析问题的方法。
【指导阅读】课本第77页第二段至第三段,思考:
1.为什么胶体微粒带有电荷?
2.哪些胶体带正电荷?
哪些胶体带负电荷?
自学、思考、总结出结论:
1.胶体微粒带电荷的原因:
表面积大,吸附力强,吸附阴离子的带上负电荷,吸附阳离子的带上正电荷。
2.带正电荷的胶体: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荷的胶体:
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3.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
【板书】带正电荷的胶体:
金属氢氧化物,金属氧化物。
带负电荷的胶体:
金属硫化物,非金属氧化物。
3.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
同种胶粒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而不容易聚集:
布朗运动能克服重力作用,胶粒不易沉积。
认识胶体所带电荷情况及胶体分散系稳定的原因。
【讲述】简介电泳原理的应用
1.在陶瓷工业中,借助它来除去粘土中所混杂的氧化铁杂质。
简述方法。
2.气溶胶也可发生电泳现象,如在水泥、冶金等工业中,通高压电于含烟尘的气体时,可除去大量烟尘以减少空气污染,净化环境,保护人民健康。
倾听、思考。
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育学生关心环境,培养社会责任感。
【提问】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胶体稳定的因素,那么我们能否有针对性地想出办法来破坏胶体的稳定性,使胶粒彼此聚集成大颗粒而沉淀下来呢?
归纳总结,出示探究方案:
(投影)
开展讨论,提出消除胶粒所带电荷的方案。
1.加电解质溶液;
2.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3.加热。
实验,观察现象,做好记录。
实验现象:
(1)浑浊
(2)浑浊
(3)产生沉淀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观察能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指导阅读】教材第78页第1行至第16行,思考产生上述实验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
胶体凝聚概念和凝聚方法。
【板书】4.胶体的凝聚
方法:
(1)加电解质溶液
(2)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3)加热
阅读、思考,填好上表:
(1)MgSO4=Mg2++SO42-,其中带负电荷的SO2-4离子与带正电荷的Fe(OH)3胶粒发生电性中和而聚集沉淀。
(2)Fe(OH)3胶粒带正电,硅酸胶粒带负电,混合后发生电性中和,使胶粒凝聚为沉淀而析出。
(3)加热时,胶体微粒受热后相互碰撞的机会增多,从而使胶体凝聚为沉淀析出。
【练习】解释下列问题(投影)
1.河流入海处,易形成三角洲的原因。
2.豆浆里放入盐卤或石膏,为什么可制成豆腐?
3.氯化铁和硫酸铝溶于水形成胶体,它们为什么都有净水的作用?
分组讨论,解释实验现象,相互补充,得出正确答案。
联系实际,强调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解决实际问题。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你认为这节课的知识重点是什么?
【课堂小结】
思考、讨论、回答。
感受学习新知识的乐趣。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随堂检测】
1.在氢氧化铁胶体中逐滴滴入一种液体,初滴入时氢氧化铁胶体发生凝聚而沉淀,继续滴入,沉淀消失则这种溶液应是( )。
(A)0.5mol\L硫酸镁 (B)蒸馏水
(C)0.5mol\L氯化钾溶液 (D)0.5mol\L盐酸
2.硅酸胶体微粒带负电,现把氯化钙溶液、蔗糖溶液、氢氧化铁胶体、硫化锑胶体分别加入到硅酸胶体中,发生的现象依次是:
①_____,②____,③_____,④______。
3.实验时,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从急救箱中取氯化铁溶液应急止血,其原因是_______,若换成硫酸铜溶液,是否可以?
其原因是_________。
1、2题检测胶粒带电情况及胶体凝聚方法。
3题针对少数优秀学生,考查知识应用能力。
【作业】课本第79页习题2、3、4、5题。
板书设计
三、胶体的性质
1.丁达尔现象
2.布朗运动
4.胶体的凝聚
方法:
(1)加入电解质溶液
(2)加入带相反电荷的胶粒(3)加热
附:
课堂练习答案
1.河水中粘土等胶粒,遇海水中电解质而发生凝聚作用,逐渐沉降为三角洲。
2.豆浆里的蛋白质胶体,遇电解质形成凝胶。
3.Fe(OH)3和Al(OH)3胶粒带正电荷,而粘土胶粒带负电荷,相遇而发生凝聚作用。
随堂检测答案1.(D)2.①凝聚②无现象③凝聚④无现象
3.血液是胶体,FeCl3是电解质,可使血液发生凝聚。
不能用硫酸铜,因为铜盐有毒,虽然也能使血液凝聚,但不能使用。
北京市密云县第二中学 郭熙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胶体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