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热容的说课稿.docx
- 文档编号:30719990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47KB
比热容的说课稿.docx
《比热容的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比热容的说课稿.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比热容的说课稿
比热容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沪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热和能》的第二节《比热容》。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得地位与作用
本节是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二节它是本章的中心内容,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温度温标和热量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的概念课概念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比热容计算和内能等后续知识的基础,通过本节课学习,经历研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主要使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养成质疑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比热容的概念。
(3)会用比热容的知识来解释一些生活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熟悉的生活经历和实例的分析、猜想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感悟合理猜想的必要性。
(2)经历研究物体吸收热量与物质的质量、物质的种类、变化的温度之间的关系,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养成质疑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比热容概念,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比热容概念 而对“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还涉及到Q、m、△T和c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同时还涉及到Q、m、△T和c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1)重点:
比热容概念
(2)难点:
比热容概念的形成过程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八年级学生正处于物理的启蒙阶段,一般情况下,他们的思维局限在感性认识上而分析总结归纳的能力都处于发展阶段,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还属于经验型。
而且学生又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个体。
所以我力图从他们的身边事情入手,引起兴趣,在围绕身边的物理现象为主题使实验层层递进。
三、说教法
1.理论依据
(1)、情意原理
学生的心理活动包含着互为前提、互相促进的认知结构和情意状态两个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追求的意向,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感情交流,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2)、序进原理
来自外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相应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情意状态和行为结构,教师根据不同对象的发展水平,有步骤地提高所呈示的知识和经验的结构化程度,组织好从简单到复杂的有序累积过程,是提高转化效率的基础。
(3)、活动原理
学生外部的行为结构与内部的心理结构之间有着直接的互化关系,教师精心组织各类行为活动与认知活动,并使之合理结合,学生充分发挥活动的自主性,是成行为结构与心理结构迅速互化的有效途径。
(4)、反馈原理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和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调节,教师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改善学习的进程,有效地反馈机制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2.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
以生活中的实例、探究实验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
通过情景创设,播放动画片使学生非常兴奋,加上夸张的配音,学生深深地被吸引,使得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再用多媒体展示几副图片,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然后以“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为主线,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交流与讨论等这一系列的科学探究环节,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
比热容的概念。
方法是:
考虑到热学实验受实验器材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教学形式上采用学生“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的模式。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
比热容概念的形成。
方法是:
实验过程有意识的分成三个阶段引导学生,先是对实验方案的简单讨论,然后是根据实验要求分小组的学生实验,再是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在学生使用现有的器材得出: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推理,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比热容的物理概念。
四、说学法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
因此这节课采用教师主导下自主活动进行有序实验探究。
学生通过交流与合作,归纳物理结论。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感受科学方法的应用,感悟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控制变量)。
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程序及设想: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情景1:
播放民间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的动画片。
2、问题:
一天中温度为什么有如此大的差别?
设计意图:
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感到物理就在生活中,感到物理有趣,在情感上喜爱物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为科学探究的提出问题创设情景。
使得教学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3、情景2:
用酒精灯分别对四杯液体加热:
4、问题:
液体在温度升高时,需要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
5、生活经验:
与液体的质量、液体升高的温度有关
6、猜想:
还可能与液体的种类有关
设计意图:
通过合理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对“物体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与什么因素有关”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又因为本节课的猜想到的内容有Q、m、△T和c四个物理量,所以多给几副有对比的图片,使学生有针对性的猜想,
二、探究物吸质收热量的本领(20分钟)
7、讨论方案
(1)探究物体吸收热量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讨论1】所选用的两杯液体应满足什么条件?
【讨论2】实验中应观察比较的是什么?
【讨论3】实验中通过记录加热时间来比较液体吸热多少的。
如何确保两杯液体在相同时间内吸收的热量相同?
(2)如果要探究物体的质量或升高的温度是否对物体吸收热量有影响,又该选择怎样的液体进行实验
8、学生实验
A组:
同时对40克的水和煤油进行加热,当温度计示数达到30ºC时开始计时,分别记录当温度升高2.5ºC、5ºC和7.5ºC所需的加热时间。
并将实验数据填在活动卡上。
B组:
同时对80克的水和煤油进行加热,当温度计示数达到30ºC时开始计时,分别记录当温度升高2.5ºC、5ºC和7.5ºC所需的加热时间。
并将实验数据填在活动卡上。
设计意图:
分组实验可以节约做实验的时间,分组实验不仅可以得出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相同的,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越多;两组数据对比还可以得出质量不同的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让学生体验设计实验方案、交流与讨论、科学探究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科学探究和交流合作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励学生努力去解决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
感受科学探究活动的基本方法。
要做好实验,必须知道实验的步骤、注意的事项等有关知识,在实验前教师要引导学生看实验教材,使学生知道实验的器材、步骤,在实验中提醒学生看时间,和酒精登的使用要用外焰。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9、讨论交流
【结论1】分析A组或B组实验结果可知:
同种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越多,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不同物质,质量相同,升高的温度相同,吸收的热量不同。
【提问】观察A组和B组的实验结果,又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结论2】分析A组和B组实验结果可知:
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物体吸收的热量越多。
设计意图:
启发学生从实验数据中找出规律。
数据较多,要加强引导。
引导学生与吸
的热量和升高的温度及质量和物质的种类进行比较,。
自行总结规律,培养了学生分
归纳的能力。
10、教师对学生得到的实验结论进行小结,并加以理论的推导。
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不仅得到了上述实验,还得出:
同种物质,质量相同,吸收的热量和升高的温度成正比。
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和物体的质量成正比。
并在此基础上用数学的方法推理得出:
同种物质,Q/(m•Δt)的值是一个定值;不同物质Q/(m•Δt)的值是不同的。
三、比热容(5分钟)
11、比热容
(1)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每升高(或降低)1ºC,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公式:
C=Q/(m•Δt)
(3)单位:
焦/(千克·ºC)
设计意图:
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不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的方法作进一步的推理,从而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比热容的物理概念。
(4)一般常见物质的比热容表
从比热容表中查找:
水的比热容和干泥土的比热容,并讲出物理意义。
【问题】质量相同的水和干泥土如果吸收相同的热量,温度谁升高得多?
12、知识的应用(5分钟)
【情景】中国气象云图
【问题】为什么一天内上海昼夜温差比西宁小得多
【问题】解释动画片的问题。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12、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设计意图: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
六、板书设计:
一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
1、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吸收热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多
2、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3、同种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质量越大,吸收的热量越多
二比热容
1、定义:
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符号C
3、单位焦/(千克·℃)
4、物理意义
七、回家作业:
一、基础题:
1、大量实验表明,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吸收相等的热量后,它们升高的温度是不同的。
由此可以推出:
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它们吸收的热量是(选填“相等”或“不相等”)的。
物理学中,为了反映物质的这种性质,引入了这一物理量。
它的单位是。
2、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每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
3、水的比热容为4.2X103焦/(千克·℃),读做,其含义是
在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较(选填“大”或“小”)
4、关于比热容的概念,下面错误的是()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
(2)物质的质量越大,它的比热容越大
(3)某种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越多,它的比热容越大
(4)各种物质都有自己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特性之一
A
(1)
(2)B
(2)(4)C
(2)(3)D
(1)(3)
5、关于比热容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质的温度越高,其比热容越大
B、物质含有的热量越多,比热容越大
C、物质的质量越大,其比热容越大
D、物质的比热容与它的质量、温度无关
6、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多少跟物体降低的温度有关的是()
A.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C.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D.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7、下列说法中,能反映物体放出热量的多少跟物体质量有关的是()
A相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B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C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相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不同。
D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降低不同的温度,放出的热量一般不同。
8、下列事实中,最能说明物质吸收的热量跟物质的种类有关的是()
A.体积相等的两杯水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相同。
B.质量相等的两块铜温度分别升高5℃和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C.体积相等的水和煤油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D.质量相等的水和铜温度都升高10℃,它们吸收的热量不相同。
二、提高题:
表一m1=100克表二m2=200克
时间(分)
0
2
4
6
时间(分)
0
4
8
12
温度(℃)
33
34
35
36
温度(℃)
33
34
35
36
降低温度(℃)
0
1
2
3
降低温度(℃)
0
1
2
3
1.为了研究水的某种特性,某小组的同学先做如下实验:
他们在甲、乙两只完全相同的烧杯中分别放人100克和200克的温水,实验时,让它们加热,并利用温度计和计时器测量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记录数据分别如表一、表二所示。
(设甲、乙两杯水每分钟吸收出的热量相等)
①分析比较表一(或表二)中第一行和第三行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质量相同的同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某同学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第三列、第四列、第五列等数据及相关条件,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当降低的温度相同时,质量不同的水放出的热量不同。
这个结论是的。
(选填“正确而且完整的”“正确但不完整”、“错误的”)
③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表一和表二中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结论是: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由于班级的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如果只有“基础题”会出现“优生吃不饱”的现象,如果只有提高题会造成造成“差生吃不了”。
为了克服以上困难,发挥学生个性特长,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长,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所以我采用了分从作业。
活动卡
5.2热量比热容
实验目的:
探究物质吸收热量的本领
实验器材:
铝架台、两只小烧杯、水和煤油、两支温度计、酒精灯、火柴、秒表。
A组:
质量为40克的水和煤油初温为30℃
末温(℃)
32.5
35
37.5
升高的温度(℃)
2.5
5
7.5
水加热时间(秒)
煤油加热时间(秒)
根据你测得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实验结论一:
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填“相同”“不同”)
实验结论二:
质量相同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是(填“多”“少”)
B组:
质量为80克的水和煤油初温为30℃
末温(℃)
32.5
35
37.5
升高的温度(℃)
2.5
5
7.5
水加热时间(秒)
煤油加热时间(秒)
根据你测得的数据,并加以分析,可以得到的初步结论是:
实验结论一:
质量相同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是(填“相同”“不同”)
实验结论二:
质量相同同种物质,升高的温度越高,吸收的热量是(填“多”“少”)
注:
1、温度计示数达到30℃开始计时。
2、温度计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但不能与烧杯的底部和侧壁相碰
3、实验结束后及时熄灭酒精灯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要说的是 教版年级物理()第 章第节《 》的内容。
首先说一下我对本节教材的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温度温标和热量知识的基础上引入的一节(在探究过程中)得出的概念课概念课,本节内容同时又是学生学习比热容计算和内能等后续知识的基础,通过本节课学习,经历研究物体吸收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从而建立比热容的概念。
主要使学生理解比热容的概念,体验运用“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方案、自主进行实验操作与收集数据、归纳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
在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合作意识,养成质疑和尊重实验事实的科学态度。
通过运用水的比热容较大这一特性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联系。
2、教学目标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本节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1、
2、
(这部分目标一般为本节课的知识点)
过程与方法
1、
2、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或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读图分析能力,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团结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这部分目标一般是通过对科学家生平的介绍,学习科学家献身科学,勇于探索真理的精神,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或者是通过学习什么知识,培养学生的什么意识和品质等)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本节教材实际,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 ;而对 知识,限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可能无法自己理解,得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 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学法)
1、教法选择:
教法一:
现代素质教学理论强调:
学生的学习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的学习可以发挥明显的推动作用。
要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必不可少的。
本课采用演示实验,巧设物理情景引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由学生的分组实验,激发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再通过例题深化动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或教法二:
为贯彻生本教育,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实际,本节课准备采取启发诱导、点拨释疑、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
2、学法指导:
作为教师来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其能力是物理教学的落脚点。
因此这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合作探究寻求方法的兵帮兵学习方法,从而最大限度地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动手实验能力、收集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程序及设想: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2分钟)
为了顺利得出本节 概念(或规律),同时让学生掌握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采用类比法设计复习题:
?
(如密度、压强、功率的引入要类比速度)
为更好的落实“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导入本节新课时,采取故事导入或生活现象导入或演示实验导入的方式,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的沉思。
(故事是。
。
。
或生活现象是。
。
。
或演示实验是。
。
。
。
)
2、任务驱动、自主预习及展示:
(5分钟)
生阅读课本Px页---Py页,独立完成下发的学案上的自主预习题。
为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最基本的自学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教材实际和已确定的目标,本节课设计的预习题如下:
问题1、。
。
。
。
。
。
。
。
。
问题2、。
。
。
。
。
。
。
。
。
问题3、。
。
。
。
。
。
。
。
。
(如:
《浮力》一节的预习题可设计为:
1、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当它所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 ;当它所受的浮力小于所受的重力时,物体 ;当它所受的浮力与所受的重力相等时,物体 在液体中,或 在液面上。
2、一个50g的鸡蛋悬浮在盐水中不动时,受到的浮力是 N。
(g=10N/Kg)3、采用 的办法可以增大浮力,即使最现代化得轮船,也保持着这种古老的办法。
4、排水量是1000t的轮船在河水中航行,满载时船及所装的货物共重 N,受到河水的浮力是 N。
船从河水中驶入海水中,它受到的重力大小 ,它受到的浮力 ,它排开水的体积 。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5、潜水艇靠改变 实现上浮和下沉的?
6、气球和飞艇能漂浮在空中,气球和飞艇里充的是 。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后,教师采取投影学生学案、学生补充完善学案的方式顺利完成此环节。
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20分钟)
同学们针对学案中设计的探究问题,分小组先讨论解决后再上黑板分别进行板演,为展示交流做准备。
然后本小组讲解,其余小组聆听并发现其不足之处,加以完善。
此过程中教师适时点拨,注意归纳思路、渗透学科理念。
本环节设计的合作探究题和处理的方法为:
(以《浮力》一节为例:
问题
(一):
把体积相等、质量不等的三个小球A、B、C放入同种液体中,静止后的位置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大小关系是 ,球的密度最大。
问题
(二):
将同一铁块分别放入水和水银中,比较铁块受到的浮力大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ρ=13.6×103Kg/m3)A.在水银中受到的浮力大 B.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C.在两种液体中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D.不知道铁块形状,无法确定问题
(一):
学生自学时,能够判断出三个球受到浮力大小关系,而在解决三个球的密度问题时,找不到问题的切入点。
教师点拨:
根据前面学过的质量、体积和密度的关系,在这里三个球的密度没法比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们都在同一种液体中,只是处于不同的状态,所以我们可以试着与液体的密度相联系,找出问题的解决办法,即物体的重力和液体的浮力的关系入手,进而找到密度的关系。
问题
(二):
学生的在分析物体在液体中最终所处的状态时,根据生活中的木块、铁块、水的关系,进而去理解其他的物体,找不到解决这类问题的规律。
教师点拨:
在这个问题中,从力和运动的关系入手,当物体受到的力是平衡力时,这时物体就处于静止的状态,如果物体受到的力不平衡时,物体将处于运动的状态,向力大的那个方向运动。
在这里我们只要比较物体受到的浮力和物体重力的大小关系(或实心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大小关系),就可以判断出物体将处于的状态。
4、课堂小结,构建体系(5分钟)
对应本节课的目标,让学生叙述这节课的收获,包括知识上、方法上以及能力上的收获,然后师生共同构建本节课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把握,也有机体现了学科知识建构的思想。
构建体系时以屏幕投影的方式完成。
5、当堂检测、巩固升华:
(10分钟)
学生独立完成学案上的检测题后,教师投影答案,对出错和疑问较多的地方,通过兵教兵和师教兵的方式解决。
6、学后反思:
(3分钟)
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和本节的目标,在学案上自己构建本节的知识树。
四、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
。
。
。
。
。
。
(要注意黑板大部分是给学生展示用的,所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热容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