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规划复习考点必考点重点.docx
- 文档编号:30719251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17KB
最新城市规划复习考点必考点重点.docx
《最新城市规划复习考点必考点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城市规划复习考点必考点重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城市规划复习考点必考点重点
最新城市规划复习提纲考点,要点
第一章
1、劳动大分工:
人类社会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农业与渔、牧业分工,形成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
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品生产的出现。
原始聚居的居民点形成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和以手工业、商业为主的城市。
人类社会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标志是(B )。
A.手工业与农业的分工 B.商业、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
C.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D.手工业与畜牧业的分工
2、城市的定义:
城市,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
3、欧洲、中国古代城市的不同
①经济方面。
中国古代城市都是封建社会形式的城市。
封建地主阶级与商人及高利贷者往往结合在一起。
封建地主阶级对城市经济有严格的控制,因而封建社会中城市经济的不断发展并没有出现与封建地主阶级对抗的阶级力量。
△而欧洲封建社会后期由于资产阶级新兴势力的发展在城市经济的控制是与封建主产生了不断斗争。
②土地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是地主土地所有制,而西方是领土土地所有制。
在中国地主可以离开土地集中居住在城市中,不象欧洲封建领主的根据地在农村城堡中,故而中国由奴隶制进入封建制的过程中,并没有出现城市衰落、城市规模缩小,统治中心转入乡村的情况(这是与欧洲中世纪不同的)。
城市就是封建统治的军事的根据地,城市不仅在经济上剥削乡村,在政治上也统治着乡村。
③政治体制方面。
在中国城市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封建统治阶级,宫殿、官府衙门是中国古代城市布局中要突出的主要建筑物。
而在西方中世纪,教会有很大的权力,教堂往往是一个城市中的中心建筑,是市民活动的中心区。
4.、城市化的含义:
城市化一般简单地释义为农业人口及土地向非农业的城市转化的现象及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5、城市化三个阶段、三模式:
初期发展——城镇人口30%以下,经历时间较长,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
过城市化现象——城镇人口30%—70%,增长势头最猛,速度快(加速期),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成贫民窟
逆城市化现象——70%-90%,以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为主,增长缓慢,甚至停滞。
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
例:
城市化过程的三个阶段即初期阶段、中期阶段、后期阶段,对应的城市化水平分别为(B )。
A.20%;35%;50% B.30%;30%~70%;70%一90%
C.25%;40%;60% D.40%;40%~80%;80%~95%
6、城市发展模式:
1)地方推动型(以乡镇工业为动力的小城镇发展模式):
苏南一些农村创办乡镇工业,农民“进厂不进城,离土不离乡”,小城镇得到迅速发展的“苏南模式”。
2)外资促进型:
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邻近港澳,以外资的“三来一补”劳动密集型为主。
***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
提供商品粮;资金原始积累;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提供原料;提供劳动力。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工业化导致人口向大城市集聚
3》第三产业上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主要表现为生产性服务的增加;消费性服务的增加。
例:
在中国城市化的道路上被称为"苏南模式"的城市化,也可称为( )。
A.市场推动型 B.地方推动型 C.辐射扩散型 D.外资促进型
第二章
1、《周礼考工记》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
“方九里,旁三门。
”;“经涂九轨,九经九纬。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等一系列理论。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的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A:
中:
《周礼。
考工记》等许多论著中形成了城市建设形态布局和建成思想等营国制度,构筑了中国城市设计的独特风格。
《考工记》对以后的一些影响:
....北魏洛阳—宫城居中,左祖右社
....隋唐长安—旁三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但宫城偏北
....元大都—按周礼城制建设,全面体现
B:
文艺复兴时期和斯洛克时期,欧洲城市的典型格局是:
构图严谨的广场和街道,宏伟壮丽的宫殿花园
a古希腊城市:
格网式布局,广场和公共建筑作为城市的核心
b古罗马时期:
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总结了古罗马城市设计和城市建设的经验,形成了理论体系,并对后来的建设起了深远的影响,广场群,广场,铜像,凯旋门和记功柱为城市空间核心
c中世纪城市:
教堂成为城市中心,不规则的街道和广场
d文艺复兴:
巴洛克古典主义思潮在城市建设中的反映:
几何构图的城市空间,美学和艺术角度进行城市设计及风景园林的理论思想,对近现代城市设计思想形成影响较大。
e近代城市设计学科的发展:
西特,《根据艺术原则进行城市设计》:
强调空间组织上的艺术性原则,在主要广场和街道中强调艺术布局,在次要地区强调土地最经济使用
2、唐长安布局
唐长安城的规划特点:
1)长安城分为外郭城,皇城和宫城三部分。
外郭城为一般居民区和商业区,皇城为唐朝廷中央机关所在地,宫城为皇帝及皇族居住地。
统治阶级与人民居住地严格分开。
2)长安城平面方正,皇城和宫城居中偏北,为外郭城三面包围,每面开三门,宫城前左为祖庙,右为社稷,市在宫南。
3)自承天门经皇城正门朱雀门,至外城正门明德门的朱雀大街,是全城的中轴线。
4)形成南北两条横轴线,第一条是宫城前面通过通化门与开远门的大街;第二条是皇城前面通向金光门和春明门的大街。
5)中轴线与两横轴线两次相交至主要城门外。
6)南北与东西各门相正对,中间为城市主要干道,形成骨架,并形成完全对称布局。
所划分的里坊也东西对称。
城市布局严整,对称。
这种对称布局突出了中轴线,也突出了宫殿的统治地位。
7)长安城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远超实际需要。
8)城市布局有一定的数字概念,多采用奇数,以突出中心和对称。
9)长安城是中国城市规划的一座辉煌丰碑
3、霍华德--田园城市:
理论提出,1898年《明天——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之路》
概念:
为健康,生活及产业设计的城市,规模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四周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土地归公众所有。
实质:
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若干个田园(3万人)围绕着中心城市呈圈状布局,城市之间是农业地带
主要目的是:
保持生态环境,提供休憩场所,控制城市规模
布局:
圆形,中央为公园,六条主干道从中心向外辐射,核心部分为公共建筑,环行林阴道,城市外围地区建工厂,仓库
第一座田园城市:
列契沃斯,恩温,帕克设计
2:
柯布西埃:
现代城市设想,理性功能主义规划思想,集中体现在《雅典宪章》中,《雅典宪章》思想观点是:
对于城市规划工作者,人的需要和以人为出发点的价值衡量是一切建设工作成功关键
A:
〈雅典宪章〉内容:
国际古迹建筑协会(CIAM)于1933年在雅典会议上提出现代城市应解决居住,工作,交通,游憩四大功能,应科学的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提出〈雅典宪章〉大纲,大纲指出,城市的种种矛盾是由大工业生产方式的变化及土地的私有制引起的,应按照城市人民的意志进行规划,要有区域规划为依据,城市应按居住,工作,游憩进行平衡后,再建立三者联系的交通网。
大纲列出了四大功能存在的问题后指出,居住为城市的主要因素,应多从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应占据城市最好的地区,应规划成安全,舒适,方便,宁静的邻里单位。
关于工作,提出应考虑与居住缩小距离,减少上下班人流。
关于游憩,提出应增加城市绿地,降低市区人口密度和在市郊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关于交通,提出改变过去学院派那种追求“姿态伟大”“排场”及城市面貌的作法,不要沿交通干道建住宅与商店,应考虑适应机动车发展的全心道路系统,大纲还提出城市发展中应保留名胜古迹及古建筑,强调城市规划是一个三度空间的科学,应考虑立体空间,要以国家法律形式保证规划的实现。
雅典宪章的思想基础是:
奠基于物质空间决定论基础上,认为通过物质空间变量的控制,以形成良好的环境,则自动解决城市中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促进城市进步和发展
B:
〈马丘比丘宪章〉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确定城市规划三个目标:
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自然协调,保证基本的生活质量
内容1):
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将之视为城市规划基本任务
2):
城市是一个动态系统,城市规划师必须把城市看作为连续发展与变化的过程的一个结构体系,不应把城市看成是一系列的组成部分,拼在一起考虑,而必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环境。
3):
区域和城市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不仅包括规划的制定,而且包括规划的实施,城市规划成为一个不断模拟,实践,反馈,重新模拟的循环过程。
4):
强调规划的公众参与,规划师要表达不同的价值判断并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提供技术帮助。
***〈雅典宪章〉和〈马丘比丘〉区别
〈雅典宪章〉主导思想是把城市和城市建筑分为若干个组成部分,〈马〉目标是将这些组成部分重新有机的同意起来,强调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关联性。
〈雅典宪章〉思想基础是机械主义与物质空间决定论,〈马〉宣扬的是社会文化论,认为物质空间只是影响城市生活的一项变量,并不起决定作用,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城市中各人群的文化,社会交往模式与结构。
〈雅典宪章〉将城市视为终极状态的描述,〈马〉强调规划的过程性和连续性。
3、邻里单位,小区规划与社区规划转变 (常考)
20世纪30年代,开始在美国,不久在欧洲,出现了一种“邻里单位”居住规划思想,要求在较大范围内统一规划居住区,使每一个“邻里单位”成为组织居住区的“细胞”,开始时,首先考虑幼儿上学不穿越城市道路,“邻里单位”内设小学,以此决定并控制“邻里单位”规模,后来考虑在“邻里单位”内部设一些为居民服务的,日常使用的公共建筑及设施,使“邻里单位”内部和外部道路有一定分工,防止外部车辆穿越。
“邻里单位”思想还提出在同一邻里单位内安排不同阶层居民居住,设置一定公共建筑,这些与资产阶级搞阶级调和和社会改良意图相呼应。
“邻里单位”在英国及欧美盛行,而且按这种方式建造了一些居住区。
这种思想因为适应了现代城市由于机动交通发展带来的规划结构上的变化,把居住的安静,朝向,卫生,安全放在首位,对以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很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洲一些城市改建和卫星城建设中,“邻里单位”思想更进一步得到应用推广,并且在它的基础上发展成“小区规划”理论,试图把小区作为一个居住区构成的细胞,将其规模进一步扩大,不限于以一个小学的规模来控制,也不仅有一般的城市道路来划分,而趋向于由交通干道或其他天然或人工的界限(如铁路,河流等为界),在这个范围内,把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绿地等予以综合解决,使小区内部道路系统和四周城市干道有明显的划分,公共建筑规模也可以扩大,不仅是日常必需品的供应,一般生活服务也可以在小区内解决。
20世纪60年代后,城市规划领域中对城市的社会问题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居住区规划设计不再限于住宅和设施等物质环境,而且将解决居住区内部的社会问题提高到重要位置,社区规划概念逐步取代了小区规划的提法,规划师的责任重心更趋多元化,给予社会问题尤其是社区中弱者以更多关怀。
4、伊利尔.沙里宁—有机疏散理论,1942年,沙《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
主张:
城市与自然界的所有生物一样,是有机的集合体,因此城市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也与自然界中的生物有机体生长原则相一致。
方法:
1:
把衰败地区中的各种活动,按照预定方案,移植到合适的地方去。
2:
把腾出来的地区,按照预定方案,进行整顿,改做其他最适宜的用途。
3:
保护一切老的和新的使用价值。
实质:
把大城市目前的那一整块拥挤的区域分解成为若干个集中单元,并把这些单元组织成‘在活动上相互关联的有功能的集中点。
“
特点:
把原先密集的城区分裂成一个一个的集镇,彼此间以保护性绿化地带隔离开来。
手段:
对日常活动进行功能性集中;对这些集中点进行有机的疏散。
5、当代城市规划思想方法的变革:
一:
由单向封闭思想方法转向复合发散型的思想方法
单向:
否定思维过程中思维的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成果的作用。
封闭:
否定该系统外的环境对系统的作用
复合:
要求有多条思维途径,这里包括反馈思维,平行思维。
发散:
要考虑系统外因素的作用。
二:
由最终理想状态的静态思想方法转向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
动态过程的思想方法要求把城市规划工作的对象确定为动态过程,城市规划工作的成果是一种动态过程的控制和引导方法,城市规划管理的控制手段也是一种动态过程
三:
由刚性规划的思想方法转向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
刚性的规划思想方法特征即缺乏多种选择性。
造成刚性规划思想方法的原因之一是机械的社会观,之二是把规划与设计混为一谈,以设计工作的思想方法代替规划工作的思想方法。
弹性规划的思想方法在城市规划工作中表现为规模的必要弹性,时效期的必要弹性,用地形态上的必要弹性。
四:
有指令性的思想方法转向引导性的思想方法:
规划决不是在实际城市发展中起指令性控制作用的中心枢纽,引导性的思想方法也是一种控制论思想,它强调各系统发挥自身的选择性,强调规划在城市发展进程的引导控制作用,城市规划是向各系统提供正确的发展选择的引导者。
第三章
1、城市规划的任务:
根据一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要求,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和空间资源,综合部署各项建设,以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为:
1)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
2)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
4)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
5)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
2、城市规划工作基本内容:
是依据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和环境保护要求,根据区域规划等上层次空间规划要求,在充分研究城市的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基础上,制定城市发展战略,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布局和发展方向,按工程规划和环境要求,综合安排城市各项工程设施,并提出近期控制引导措施。
3、城市规划调查研究方法:
1、现场踏勘或观察2、基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3、分析研究
4一般城市规划划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指导两个层面。
A:
城市发展战略指“对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发展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和纲领性的谋划”。
城市发展战略的核心是要解决一定时期的城市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
城市发展战略的内容一般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
B:
建设控制引导层面的规划是对具体每一地块的未来开发利用作出法律规定,它必须尊重并且服从城市发展战略对其所在空间的安排。
5城市规划纲要的主要内容
书上第49页
6城市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主要内容
A:
总体规划:
1:
定义:
对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实施措施
2:
任务:
综合研究确定城市性质,规模与空间发展形态,统筹安排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好远期发展和近期建设关系,指导城市建设和合理发展。
3:
主要内容:
1)体系规划:
编制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2)规划布局:
1》确定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划定城市规划区范围
2》:
提出人口,用地规模,确定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及中心区位置
3)基础设施支撑:
1》确定城市内外交通系统的布局和主要交通设施的规模和位置
2》综合协调并确定城市基础设施目标和总体布局
4)治理和保护:
1》确定城市河湖水系的治理目标和总体布局,分配沿海沿江岸线。
2》确定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发展目标及总体布局
3》制定城市环境保护目标
4》确定需保护的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历史文化保护区,划定保护和控制范围
5)安全保障:
拟定人防,消防,抗震,防灾规划目标和总体布局
6)建设安排:
1》:
确定旧区改建及用地调整原则,方法与步骤,提出改善旧城生产,生活环境要求和措施
2》:
协调市区与近郊村镇各项建设,划定需保留与控制的绿色空间
3》:
编制近期建设规划
7):
有关建议:
进行技术论证,提出规划实施步骤,措施和方法建议
B:
详细规划的主要内容
详细规划:
以总规和分规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城市局部地区的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各项建设所作的具体安排
任务:
以总规和分规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用地的各项控制指标和规划管理要求,或直接对建设项目做具体安排和规划设计。
a:
控制性详细规划:
以总规和分规为依据,详细规定建设地区的土地使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和工程管线的控制位置和空间环境的控制规划要求。
任务:
编制控规,细分地块以规定其使用性质,各项控制指标和管理要求,强化规划的控制功能,知道修规编制。
内容:
1):
规定规划范围内不同使用性质用地面积和界限。
2):
规定各地块开发强度(建筑高度,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等控制指标);规定交通出入口,停车泊位,建筑后退红线距离和建筑间距等
3):
确定各级支路红线位置,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4):
根据规划容量,确定工程管线的走向,管进和工程设施的用地界限
5):
指标相应的土地使用和各项管理规定
作用:
1):
承上启下 2):
管理依据,建设引导3):
城市政策的载体
b:
(书本51页)修建性详细规划
7、城市规划审批:
(书上53页),英国和德国的新规划法,哪些是市场经济,哪些是计划经济
第四章
1、城市系统构成的概念
城市系统构成就是指构成城市的各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总和。
2、用地评级分类(具有地方性和实用性,不同地区不能作质量类比)
一类用地:
工程地质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能适应各项城市设施的建设需要,一般不需要或只需要稍加工程措施即可用于建设的用地。
二类用地:
需要采用一定的工程措施,改善条件后才能修建的用地。
三类用地:
不适于修建的用地。
第五章
1、城镇体系规划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体系:
1:
城镇体系规划:
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和县域
2:
城市总体规划:
总规纲要,总体成果,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
3:
详细规划:
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A:
我国城市规划包括:
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层面
B:
我国城市规划分为:
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
**城镇体系相关内容:
1:
城镇体系:
在一个国家或相对完整的区域内,由不同的职能分工,不同的规模等级,空间分布有序,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2:
城镇体系特征:
动态性,开放性,整体性,群体性,层次性,关联性(简称:
动开关整群层)。
3:
城镇体系规划:
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以区域生产力合理布局和城镇职能分工为依据,确定不同的规模等级和职能分工的城镇分布和发展规划。
4:
城镇体系规划目标和任务:
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合理进行城镇布局,优化区域环境,合理配置城市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并明确不同城镇的地位,性质和作用,协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和可可持续发展。
5:
城镇体系规划内容:
1):
综合评价区域和城镇开发建设条件2):
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市化目标3):
确定本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划定经济技术区4):
确定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职能分工5):
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6):
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7):
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社会设施8):
确定各时期重点发展的城镇,提出近期重点发展城镇的规划建议9):
提出实施规划政策和措施
2、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书本第172页
3、城市的人口构成和素质
书本第177页
4、城市人口的变化(自然增长)
书本第181页
5、城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内容:
一:
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包括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和发展,社会和人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二:
内涵:
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创造一个保证人们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免受影响的社会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三:
衡量指标:
生态和环境的承载能力。
四:
具体内容:
1:
经济增长的方式必须具有环境的可持续性,即最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和环境影响绝对不能危及生态体系的承载极限。
2:
社会公平是确保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共同行动的前提,不同的国家,地区和社群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机会,而不是以牺牲一部分国家,地区和社群的利益为代价。
五:
可持续发展的五大支撑体系:
1):
管理体系:
各级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建立相应的机构体系,制定国家和地方的可持续发展的议程。
2):
法制体系:
可持续发展必须得到法律保障,规范全社会的行动,控制人类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
3)科技体系:
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经济增长,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而不是无限制的消耗自然资源。
4)教育体系:
可持续发展要求改变人类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道德需求的教育支撑体系
5)决策体系:
广泛的公众参与。
第六章
1`城市功能、结构、形态
a城市结构是“构成城市经济、社会、环境发展的主要要素,在一定时间形成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与相互制约的关系。
”
b城市形态是“城市整体和内部各组成部分在空间地域的分布状态。
”
A:
城市结构包含有多方面的内容:
经济结构中的相关区位理论;
1、区位理论:
就是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试图为城市中的各项活动找到最佳区位,即能够获得最大利益的区位。
区位理论是认识城市空间结构的组成及其形态的重要理论武器。
2、竞租理论:
通过不同使用者之间的竞争标价,城市土地使用性质和结构决定了城市土地价值
根据土地使用者的支付能力,城市土地价值得以分配,这个支付能力依赖于区位地租水平;
最倾斜的直线代表了最中心的区位,即通过接近市场,产品获得了最大化。
2`空间结构是社会经济结构在土地使用上的反映。
1、空间形态
同心圆理论(ConcentricZoneTheory),E.W.Burgess于1923年提出。
城市分成为五个同心圆区域:
(1)中心商务区(CBD);
(2)过渡区(ZoneinTransition);
(3)工人居住区;
(4)良好住宅区(Zoneofbetterresidenses);
(5)通勤区(Commuterszone)。
2、扇形理论(SectorTheory),H.Hoyt于1939年提出。
城市就整体而言是圆形的,其核心只有一个。
交通线路由市中心向外做放射状分布。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市将沿交通线路向外扩大,同一使用方式的土地从市中心附近开始逐渐向周围移动,由轴状延伸而形成整体的扇形。
3、多核心理论(Multiple-nucleiTheory)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城市规划 复习 考点 必考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