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无剪辑拍照思想提高摄像水平.docx
- 文档编号:30718823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9.08KB
运用无剪辑拍照思想提高摄像水平.docx
《运用无剪辑拍照思想提高摄像水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运用无剪辑拍照思想提高摄像水平.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运用无剪辑拍照思想提高摄像水平
运用无剪辑拍照思想提高摄像水平
在电视节目编辑时,咱们常常会面对一大堆的素材发愁,搜寻好久才能找到想要的镜头画面,致使编辑的效率很低。
关于摄像爱好者来讲也常常发觉自己拍照的素材很多,而实际有价值的素材很少。
由于缺乏编辑设备,无法剪辑,浪费了大量的磁带。
若是摄像者能够运用无剪辑拍照思想进行拍照,能够专门好地解决以上问题,同时使摄像水平不断取得提高。
一、何为无剪辑拍照思想
一、无剪辑拍照思想的起源
“无剪辑拍摄”源于电视新闻拍摄,是一种高效的新闻拍摄方法。
当人们对新闻的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的时候,一条新闻从发生到播出的时间越来越短,如果在新闻剪辑上花太多时间,将大大降低新闻的时效性。
所以人们考虑将新闻的拍摄与剪辑结合起来,拍摄完成就可以直接播出,于是产生了无剪辑拍摄方法。
“无剪辑”的英文是“Nocut”,它的实际意义是“Editingbycamera”或者“Planninginmind”,即指“用摄影机剪辑”或者“头脑中的剪辑”。
所谓“无剪辑”并不是不需要剪辑,而应该是将后期的剪辑工序提前到摄像阶段,也就是说拍摄者应该边拍摄边剪辑,当拍摄完成后,剪辑也就随之完成。
所以实际上它只不过是将传统的拍摄与剪辑两步合并为一步,提高了成片的工作效率。
2、无剪辑拍摄思想本质
严格地讲,摄像的每一个镜头画面的转换都是一次剪辑,剪辑质量高低的关键是摄像人员在拍摄时能否根据主题需要,尽量拍摄高质量的镜头画面,做到不拍或少拍废镜头画面。
所以无剪辑拍摄思想的本质是摄像者带着编辑的思想,根据节目的主题在拍摄的过程中完成编辑的工作,它要求摄像者在拍摄的过程中充当多个角色和完成多项任务。
这种拍摄方法对摄像者的个人素质要求很高,如果经常有意识地进行无剪辑拍摄,可大大提高个人的拍摄水平。
3、无剪辑拍摄的基本素质要求
(1)具备熟练的摄像技巧。
在无剪辑拍摄,每个镜头画面都是高质量的,不允许有废镜头画面存在。
对摄像人员来说除了做到画面要稳、运动要匀、聚焦要清、画面要水平、构图要准外,还要做到画面的内容与主题相符。
这样,在后期就不需要或进行很少的剪辑就可以播出了。
(2)具备节目策划的能力,能掌握整个节目的拍摄思想和基本框架。
在事件发生或正在发生时,能及时确定拍摄的主题,确定拍摄的镜头画面及拍摄的顺序,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写分镜头画面剧本,供拍摄时参考。
(3)具有编辑的基本素质。
在拍摄的过程中,始终遵循编辑的基本原则,要始终带着编辑的意识去拍摄,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二、无剪辑拍照的要点
一、拍照前
明确拍摄的主题,根据主题确定拍摄的画面,并根据实际拍摄的需要,在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调整活动的进程与顺序。
最好能写出简单的分镜头画面剧本,作为拍摄时的指导。
2、拍摄中
按照原来的设想或分镜头画面剧本逐个拍摄画面,并保证每个画面的质量。
画面的拍摄及连接符合剪辑的基本原则。
(1)画面长短的确定。
留意寻像器中画面长短的时间显示,每个镜头画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
太短了,人们来不及看清画面的内容,太长了,让人觉得枯燥乏味。
一般镜头画面的长短在3到6秒之间。
当然,当内容丰富时,也可使用长镜头画面来表现。
长短镜头画面的连接要有变化,才能给人节奏感,不至于平淡。
(2)每个镜头画面的时间一般只有几秒钟,如果表达的内容太多,观众难以看明白。
最好一个镜头画面只表达一个意思。
(3)不同景别的连接要注意景别的变化,一般根据拍摄的内容确定景别的使用,当景别变化时应避免画面跳动。
如从全景直接到特写,画面会跳,中间应拍摄个中景或近景镜头画面作为过渡;在一组镜头画面拍摄完成时,用特写或空镜头画面转场等。
(4)不同拍摄角度镜头画面的连接。
拍摄角度的变化要符合视觉的变化习惯,否则也会产生跳动。
如一个仰视的镜头画面直接到一个俯视的镜头画面,画面会跳,中间要加个过渡镜头画面。
(5)在越轴拍摄时,一定要拍摄中性镜头画面过渡,给人以正确的方位感。
(6)电视编辑符合动接动、静接静的基本,如果运动镜头画面与固定镜头画面连接,运动镜头画面要有起幅与落幅,避免产生太大的视觉冲击。
3、拍摄结束
拍摄基本结束后要留点儿时间,检查拍摄的效果。
如果有不满意的镜头画面或漏拍的,可以补拍,然后在编辑机上进行适当的修改。
三、运用无剪辑的拍照思想要注意的问题
一、正确明白得无剪辑拍照的含义,依照不同的题材灵活运用。
关于时效性超级强的新闻节目要强调稳,保证拍照完成绩可以够播出;关于摄像爱好者强调精,保证每一个镜头画面都有寓意。
2、应该学习编辑的理论知识。
除了要有过硬的拍摄技巧外,还应掌握编辑的基本理论,学会用编辑的眼光选择镜头画面。
3、多实践多思考,不断提高,掌握无剪辑拍摄技巧不能急于求成,应该多实践多总结不断提高。
4、无剪辑拍摄多用于纪实性很强的节目中,可以学习、借鉴某些纪录的拍摄手法。
在摄像进程中如何判定色温
色温一光的颜色标志用黑白胶片拍照片,只要依照光的强弱(物体的亮度)定准光圈进行拍照就好了。
但用彩色胶片和彩色摄像机拍照,除正确曝光之外,还要考虑照明被摄对象光线的色温,不然拍出的彩色照片或彩色电视图像就会偏色,不能正确还原景物的色彩。
什么叫色温呢?
色温的概念不能从字面上明白得,它并非是“色的温度”。
色温是说明白光光源光谱成份的标志。
前面我们讲了,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生活中的可见光多数是热辐射体发出的。
如太阳光、灯光和蜡烛光等,都可以看做是白光。
但白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这些光源所含的光谱成分不同(光谱成分即光的色彩成分)原故。
色温的量值是怎样规定的呢?
科学家把某一光源发出的光和绝对黑体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发出的光相比较,当二者色成分相同时,就把这时绝对黑体的温度定做该光源的色温。
绝对黑色也叫完全辐射体。
指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能把它上面的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
由实验得知,当黑体连续加热,温度不断上升时,所发出的光并不是白光,而是带有颜色的色光。
随温度升高变化的顺序是由红-黄-白-兰。
色温的单位用K表示(开尔文第一个字母kehvin),用摄氏-273℃为起点,每升1℃为1K(国际会议上规定不写度K,也不写K度)0℃=273k,3200k=2927℃,人眼对不同色温的光有不同的色感,光源的色温越高,越偏兰,越低越偏红色。
色温这个概念虽然是由热辐射体(绝对黑体)加热后发出的光线彩色成分表示的。
但实际上,可以认为光源的色温和光源的物理温度无关。
道理很简单,一盏钨丝灯发出光的色温大约是3200K,蒙上一层兰纸发出的光色温就升高了,变成5600K了(升高多少根据兰纸的深线而定)因为加一层兰色透明纸后,投射出来的光色彩成分变了,兰光多了,红绿光被蓝纸吸收了,但灯的温度并没有变化。
冷光源色温高,但本身的温度并不高。
彩色摄影和彩色摄像和色温的关系甚为重要。
黑白摄影和摄像不存在色温问题。
无论是拍彩色照片、彩色电影、电视都必须注意照明光源的色温。
才能使电视画面色彩得到正确还原,或控制画面色调。
拍彩色照片,用日光型彩卷只能在太阳光照明条件下进行拍摄,用灯光型彩卷只有在灯光(3200K)照明条件下进行拍摄。
目前我国拍电影用的胶片全是灯光型彩色胶片。
要求色温条件为3200K左右。
因此在太阳下拍摄时,必须在摄影机镜头前加上降低色温的滤色镜,这种滤色镜的颜色呈琥珀色,能使太阳光的色温(约5500K)降低到3200K。
一日之间太阳光的色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着有规律的变化。
早晚偏低、中午偏高。
太阳光的平均色温是5600K,人工光源也各有不同的色温指数。
电影摄影由于一日之间色温的变化引起的画面偏色,可以在印制正片时,用配光的方法加以校正。
在电视摄像中,主要靠调整黑白平衡的方法加以解决。
调整黑白平衡的具体方法(略)。
室外自然光和室内自然光都是5600K左右的高色温光,室内主要是天空光,比太阳光的色温要高。
室内自然光的色温和采光好坏无关。
晴天太阳直射光在9-15时之间,阳光中含红、绿、兰三原色比率基本相等,各占1/3。
因此给人以白色的感觉。
钨丝灯、民用灯泡色温较低。
其中含红的成分较多,给人以偏红的感觉。
荧光灯含兰绿成分较多。
给人感受偏兰绿。
灯光的色温随电压高低而变化,电压高色温高,电压低色温侧偏低,标准电压220V时的概数。
电压低3-2V影响不大,不会被人眼所察觉。
光源色温对物体色彩再现的影响
我们平常看到各种物体的颜色是在白光下呈现的颜色。
这是因为人们基本上是处于白光照明环境下生活的缘故。
用不同色光照明有色物体,物体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对这种变化人眼不太敏感,因为人眼有色觉适应现象,但对彩色摄像机却十分敏感。
色温平衡——不同色温光源混合使用
在拍摄现场,有时碰到两种不同色温的灯光混合照明,比如在室内自然光照明条件下,室内自然光的色温较高,主要是窗户射进的天空光和室外景物反射光。
如果室内自然光亮度不够或不理想,需加人工光进行补充和修饰,这时色温较低的灯光和色温较高的室自然光不一致。
这时把两种色温的光线的色温统一起来就叫色温平衡。
色温平衡的方法有两种:
一、可以在低色温的灯前加一张蓝色灯光纸,使低色温(3200K)灯光的色温接近于室自然光的色温,也可以用高色温灯(如镝灯)这是拍电影电视剧经常用的方法。
二、将内自然光的色温向灯光靠拢,将窗户用橙黄透明纸糊上,使用这种方法在窗户面积较小的情况下可使用,其优点是提高了灯光的效率(不必加纸)加透明纸后会降低灯的亮度。
第二个优点是减弱了窗户的亮度有利于亮度平衡。
其缺点是费事费时,而且弄不好会出现穿帮现象,把透明灯光纸拍出来。
有些灯具,本身自带调色温的浅兰色滤色镜(耐热玻璃制作)使用起来很方便。
摄像机不同拍照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
不同拍照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
拍摄角度的划分:
水平角度
1、正面角度
有利于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用正面角度拍摄人物中近景称为肖像。
正面角度能表达人物的本来面貌。
正面角度有利于表现景物的横线条,可以营造庄重、稳定、严肃的气氛。
其缺点是缺乏立体感和空间透视感,若用的不当容易形成无主次之分,呆板无生气的画面效果。
2、侧面角度
有利于表现运动对象的方向性,线条富于变化,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
其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感的表现。
3、斜侧角度
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的角度。
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
比如采访摄像,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采访者的前侧面,并使其位于画面中间,把视觉重点置于被采访者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化。
采用这种角度拍摄的镜头画面,叫做过肩镜头。
4、背面角度
用背面角度拍人物,被摄人物所看到的空间和景物也是观众看到的,所以这种角度拍的画面有把观众带到场面的纪实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比如背跟拍摄记者的镜头,就有这种效果。
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中主持人焦建成寻找陕西民歌手王向荣的段落,用了很多背跟角度拍摄记者寻找王向荣的经过,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并突出了该片跟踪纪实的风格,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以上是平面角度,以下介绍垂直角度的造型特点及其功用。
垂直角度:
垂直角度分平摄、俯摄和仰摄三种。
1、平摄角度(平摄)的造型特点及功用
平摄角度指机器的高度位置与被摄对象同等高度,对人物来讲摄像机高度位于肩部称为平摄角度,简称平角度。
平角度具有以下造型特点:
①由于机位处于人眼高度,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成效,是一种纪实角度。
②垂直形态的对象能取得正常再现,水平线条那么容易重叠。
③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用中焦镜头)
④适合拍照图案、照片。
⑤平摄,前后景物容易重叠而看不出前后景及背景的景次关系,故无益于空间层次、空间深度的表现。
平角度适合拍照人物近景特写不变形。
若是追求构图平稳,不要大的透视关系,用平角度拍照最为适合。
2、俯角度(俯摄)的造型效果及功用
(1)有利于表现对象的立体感。
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关键是表现其多面关系。
平面拍摄可以表现物体的正面侧面二个面,俯角拍摄可以表现正、侧、顶三个面,从而增强了物体的立体感。
(2)俯角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
俯角度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远处景物升高,从而展示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
比如列队行进、车队的奔驰、草原的羊群以及展示纵横线条的场景,大多采用俯角拍摄,其目的在于表现多景次的地面景物。
俗话说“站得高,看得远”就是这个道理。
(3)俯角可以渲染情绪。
造成压抑的气氛。
根据规定情景和人物的情绪,采用俯角处理
,能使地面扩大,人物变小,还可以使人物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造成一种情绪上的压迫感。
如,《阳光灿烂的日子》马小军孤独地漂在游泳池的镜头。
(4)俯角度用于拍摄人物,可以美化人物面部特征,也可以丑化人物的形象。
如果标准镜头
,稍俯的角度,可使圆脸,高颧骨,胖脸型,得到适当拉长和校正,在肖像摄像中经常用这种角度稍许改变人物的脸型。
(5)俯角度(俯摄)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
在拍摄战斗场面第一个镜头常常是用大俯角拍摄远景画面,用来确定敌我双方地理位置及双方的运动方向。
3.
仰角度(仰摄)的造型效果及其功用
摄像机高度处于人眼以下位置或低于被摄对象的位置进行拍摄称为仰摄,仰摄的镜头称为仰视镜头。
(1)仰摄前景升高、后景降低,有时后景被前景所遮挡看不到后景。
如果前景是主体,
仰角有实出主体形象的作用。
在外景用仰角拍摄以天空做背景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入门技术]广播级摄像机的调整
一、调整:
首先检查寻像器显示是否标准、增益开关、光圈及快门的设置状态与位置。
1、打开彩条发生器,调节寻像器明暗对比,以便得到真实标准的电视图像,为之后的拍摄工作做准备。
经验:
寻像器的表现直接影响摄像者对景物的判断,经验丰富者开机后,就知道寻像器是不是标准。
初学者调节寻像器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更能及时发现问题,便于工作。
需要调整明暗、对比、锐度。
2、增益开关初始标准为:
0dB。
在光圈最大、快门速度最慢,进光量仍然不足的情况下(低照度),可以打开增益开关3dB、6dB,甚至更多。
经验:
如果客观条件允许,尽量不要使用增益开关,虽然画面的亮度有了提高,但信号质量有所下降。
因为,噪波也被同时放大。
3、光圈有自动光圈和手动光圈,自动光圈由电机带动,随着外界光线的变化,自动缩放。
经验不多者往往喜欢自动光圈,那样省心、省力,不用担心忘记调整。
手动光圈可以根据拍摄意图,不受外界影响,主观自由调节。
经验:
自动光圈固然方便、安全,但它会在明暗发生变化等情况下。
自动缩放(如摇镜头)。
从而影响画面质量,影响观众情绪。
而且,在摄像机老化的情形下,可能自动光圈存在抖动现象,致使画面忽明忽暗。
手动光圈在拍照逆光、成心压低或提高画面亮度等方面,作用尤其重要。
在拍照运动镜头时,物体的明暗可能显著转变,咱们能够采取起幅与落幅的光圈中间值或采纳手动慢慢调整的方法,在观众发觉不到的情形下,慢慢的放大或缩小光圈,以取得画面亮度始终维持稳固。
4、快门的标准速度为:
1/60秒。
在正常的拍摄工作中,已经足够了。
一般最高为:
1/2000秒。
加大一级快门速度,同时衰减一级光圈,与摄影同理。
经验:
在拍摄高速运动的物体时,需要考虑编辑制作中是否要使用:
定格画面、慢放等,如果可能需要,就要调整提高快门速度。
电视、尤其是电脑的显像管扫描频率高,这时就需要调整快门速度(扫描频率),避免拍摄出的电视画面出现滚动闪烁现象。
二、滤光片的调整:
通常摄像机有四档滤光片:
3200K、5600K、5600K+1/4ND、5600K+1/16ND。
3200K在白炽灯、日出、夜晚等色温为3200K的情况下使用。
5600K在白天、日光灯等色温为5600K的情况下使用。
5600K+1/4ND等可以起到衰减光圈的作用,如:
5600K+1/16ND可以衰减4档光圈。
它们相当于摄影中,灯光型和日光型胶卷的作用。
经验:
调节滤片为白平衡的粗调。
根据拍摄现场的色温调节滤片。
有时在5600K的色温下,光圈最大、速度最慢,而通光量仍然不足(如:
室内日光灯下),也可以用3200K的滤光片进行白平衡调节,这样等于加大一级光圈,使通光量增大。
在不同的色温下,用不同的滤色片可产生不同的效果,用5600K的滤光片拍摄3200K的景物,画面可以偏暖。
用3200K的滤光片拍摄5600K下的景物,画面可以偏冷。
如:
缩小光圈,可在白天的光线下,可以拍摄出夜晚的效果。
三、黑平衡:
当摄像机好久没有利用或利用环境温度发生庞大转变时需要调剂。
黑平稳是白平稳准确的基础。
打开调剂开关,不管光圈在手动或自动下,都将关闭,寻像器显示0K,现在黑平稳调剂完毕。
经验:
一般不需要调整。
四、白平衡:
摄像机为了能精准再现景物的色彩,别离设有:
手动调剂白平稳和自动跟踪白平稳。
手动调节白平衡:
首先选择合适的滤光片,用大焦距对准白色物体,至少充满90%的画面(实践中发现50%也可以),扳动开关,显示OK。
自动跟踪白平衡:
当摄像机移动,光线转变,摄像机能够自动实时跟踪调剂白平稳。
利用起来方便快捷。
白平衡的预置档:
打开此开关为摄像机出厂时,预先设定的白平稳标准值。
白平衡的A和B储存器:
可以把两个拍摄环境下调节的白平衡储存在A与B里。
随时调用。
经验:
自动跟踪白平衡快捷方便,但在使用时发现,有偏红现象。
如果在运动镜头中,白平衡也会随时跟踪景物色彩的变化,容易造成电视画面色彩的不统一、不稳定。
在拍摄中经常室内、室外来回移动,可以养成习惯、积累经验,善于使用A与B白平衡储存器,避免重复调整。
拍摄实践中发现,使用乳白色调整白平衡为最佳(如:
宣纸)。
五、话筒的指向性:
拍摄活动中多使用指向性话筒,它主要考虑正前方的声音,而周围的声音不能轻易进入。
经验:
因为是指向性话筒,应让话筒正对着发音源。
为了画面美观,根据具体情况尽量避免话筒进入画面。
六、音频电平表:
显示输入录像机的声音功率的大小。
可手动、自动调节。
经验:
时间、地点等条件允许,应使用手动调节,这样无论外界声音怎样变化,都可以持续稳定地记录下声音。
声音电平不能超过0dB,峰值在-20dB与-30dB之间为最佳。
摄像机镜头参数全解1
(供学习交流)摄像机镜头是视频监视系统的最关键设备,它的质量(指标)好坏直接阻碍摄像机的整机指标,因此,摄像机镜头的选择是不是适当既关系到系统质量,又关系到工程造价。
镜头相当于人眼的晶状体,如果没有晶状体,人眼看不到任何物体;如果没有镜头,那么摄像头所输出的图像就是白茫茫的一片,没有清晰的图像输出,这与我们家用摄像机和照相机的原理是一致的。
当人眼的肌肉无法将晶状体拉伸至正常位置时,也确实是人们常说的近视眼,眼前的景物就变得模糊不清;摄像头与镜头的配合也有类似现象,当图像变得不清楚时,能够调整摄像头的后核心,改变CCD芯片与镜头基准面的距离(相当于调整人眼晶状体的位置),能够将模糊的图像变得清楚。
由此可见,镜头在闭路监控系统中的作用是超级重要的。
工程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都要常常与镜头打交道:
设计人员要依照物距、成像大小计算镜头焦距,施工人员常常进行现场调试,其中一部份确实是把镜头调整到最正确状态。
1、镜头的分类
按外形功能分按尺寸大小分按光圈分按变焦类型分按焦距长矩分
球面镜头1”25mm自动光圈电动变焦长焦距镜头
非球面镜头1/2”3mm手动光圈手动变焦标准镜头
针孔镜头1/3”8.5mm固定光圈固定焦距广角镜头
鱼眼镜头2/3”17mm
(1)以镜头安装分类所有的摄象机镜头均是螺纹口的,CCD摄象机的镜头安装有两种工业标准,即C安装座和CS安装座。
两者螺纹部分相同,但两者从镜头到感光表面的距离不同。
C安装座:
从镜头安装基准面到焦点的距离是17.526mm。
CS安装座:
特种C安装,现在应将摄象机前部的垫圈取下再安装镜头。
其镜头安装基准面到核心的距离是12.5mm。
若是要将一个C安装座镜头安装到一个CS安装座摄象机上时,那么需要利用镜头转换器。
(2)以摄象机镜头规格分类摄象机镜头规格应视摄象机的CCD尺寸而定,两者应相对应。
即摄象机的CCD靶面大小为1/2英寸时,镜头应选1/2英寸。
摄象机的CCD靶面大小为1/3英寸时,镜头应选1/3英寸。
摄象机的CCD靶面大小为1/4英寸时,镜头应选1/4英寸。
若是镜头尺寸与摄象机CCD靶面尺寸不一致时,观看角度将不符合设计要求,或发生画面在核心之外等问题。
(3)以镜头光圈分类镜头有手动光圈(manualiris)和自动光圈(autoiris)之分,配合摄象机使用,手动光圈镜头适合于亮度不变的应用场合,自动光圈镜头因亮度变更时其光圈亦作自动调整,故适用亮度变化的场合。
自动光圈镜头有两类:
一类是将一个视频信号及电源从摄象机输送到透镜来控制镜头上的光圈,称为视频输入型,另一类则利用摄象机上的直流电压来直接控制光圈,称为DC输入型。
自动光圈镜头上的ALC(自动镜头控制)调整用于设定测光系统,可以整个画面的平均亮度,也可以画面中最亮部分(峰值)来设定基准信号强度,供给自动光圈调整使用。
一般而言,ALC已在出厂时经过设定,可不作调整,但是对于拍摄景物中包含有一个亮度极高的目标时,明亮目标物之影像可能会造成"白电平削波"现象,而使得全部屏幕变成白色,此时可以调节ALC来变换画面。
另外,自动光圈镜头装有光圈环,转动光圈环时,通过镜头的光通量会发生变化,光通量即光圈,一般用F表示,其取值为镜头焦距与镜头通光口径之比,即:
F=f(焦距)/D(镜头实际有效口径),F值越小,则光圈越大。
采用自动光圈镜头,对于下列应用情况是理想的选择,它们是:
在诸如太阳光直射等非常亮的情况下,用自动光圈镜头可有较宽的动态范围。
要求在整个视野有良好的聚焦时,用自动光圈镜头有比固定光圈镜头更大的景深。
要求在亮光上因光信号导致的模糊最小时,应使用自动光圈镜头。
(4)以镜头的视场大小分类标准镜头:
视角30度左右,在1/2英寸CCD摄象机中,标准镜头焦距定为12mm,在1/3英寸CCD摄象机中,标准镜头焦距定为8mm。
广角镜头:
视角90度以上,焦距可小于几毫米,可提供较宽广的视景。
远摄镜头:
视角20度之内,焦距可达几米乃至几十米,此镜头可在远距离情形下将拍照的物体阻碍放大,但使观看范围变小。
变倍镜头(zoomlens):
也称为伸缩镜头,有手动变倍镜头和电动变倍镜头两类。
可变核心镜头(vari-focuslens):
它介于标准镜头与广角镜头之间,焦距持续可变,即可将远距离物体放大,同时又可提供一个宽广视景,使监视范围增加。
变焦镜头可通过设置自动聚焦于最小焦距和最大焦距两个位置,可是从最小焦距到最大焦距之间的聚焦,那么需通过手动聚焦实现。
针孔镜头:
镜头直径几毫米,可隐蔽安装。
(5)从镜头焦距上分短焦距镜头:
因入射角较宽,可提供一个较宽广的视野。
中焦距镜头:
标准镜头,焦距的长度视CCD的尺寸而定。
长焦距镜头:
因入射角较狭窄,故仅能提供狭窄视景,适用于长距离监视。
变焦距镜头:
通常为电动式,可作广角、标准或远望等镜头使用。
2、选择镜头的技术依据
(1)镜头的成像尺寸应与摄象机CCD靶面尺寸相一致,如前所述,有1英寸、2/3英寸、1/2英寸、1/3英寸、1/4英寸、1/5英寸等规格。
(2)镜头的分辨率描述镜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运用 剪辑 拍照 思想 提高 摄像 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