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时间详细教案.docx
- 文档编号:30716346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29.75KB
认识时间详细教案.docx
《认识时间详细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时间详细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识时间详细教案
《认识时间》教案
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教材第90页例1、第91页例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钟面,知道钟面上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理解1小时=60分;掌握读取时间的方法,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在观察、操作、体验等活动中,初步建立时、分的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应用意识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时间单位:
时、分,理解1时等于60分,掌握“几时几分”这种读取时间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时与分的关系,掌握“几时几分”这种读取时间的方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模型、手表。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38人,少数名族学生人数较多,还需提高汉语水平与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型:
讲授课。
教法:
情景演示法、问题教学法。
学法:
自主探究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究
(一)课前游戏,感知关系
教师:
同学们,今天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报数”游戏。
报数的
规则是先请12同学一个一个的报数,报到12后,再请12名同学5个5个的数数,看看会数到几?
教师:
12名同学5个5个的数,最后会数到几呢?
(二)情境再现,导入新课
教师:
同学们在一年级时已经学了认读整时,请观察图中的钟表,你能读出下面这个钟面上的时间吗?
(多媒体出事教材例1主题图)
学生尝试读,让学生介绍自己的想法。
教师: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读出这样的时间呢?
这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几时几分这样的时间,好吗?
(板书课题:
认识时间)
(三)活动探究,自主学习
1、钟面结构的回顾
教师: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的钟面或手中的学具钟面,互相说一
说你看到钟面上有些什么?
谁能告诉大家钟面上分针走一小格(教师用手在学具上笔画1小格)是什么意思?
1.认识1分、几分
师:
对,分针是来记分的。
分针在钟面上走1小格的时间是1分。
分针在钟面上走2个小格的时间是几分?
3小格?
4小格呢?
好,现在分针从刻度12走到了刻度1,经过了几分?
为什么?
(一个大格有5小格,所以是5分)
(继续拨动钟面,分针1格1格走向刻度2):
现在分针指向刻度2,经过了几分?
为什么?
活动:
现在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数一数,算一算,看看分针在钟面上从刻度12走过钟面上的每一个刻度数,各经过了几分。
提问:
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钟?
你能很快记住每个刻度数字表示几分吗?
演示分针走到5、8,提问:
各是几分
同桌之间进行你拨我说游戏:
一人拨动分针到不同刻度数,同桌回答各是几分。
教师:
刚才我们了解了分针指向不同刻度表示的时间,现在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将时针对准刻度1)。
时针指向刻度1,表示什么?
为什么?
教师:
(将分针对准刻度1):
分针指向刻度1呢?
小结:
时针是用来记时的,它指向刻度1,表示1时。
分针是用来记分的,它指向刻度1,表示5分。
2.初步尝试读时间
教师:
现在你知道上课的时间是几时几分了吗?
愿意把你的方法介绍
给同学们吗?
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说说你是怎样看出是8时5分的?
虽然大家有的先看分针,有的先看时针,但都是根据时针和分针的位置来共同确定这个时间的。
3.认识1时=60分
活动:
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拿起钟面“拨一拨”。
我们首先拨到
12:
00,观察一下这时时针、分针分别在什么位置。
然后继续顺时针方向拨动分针走一大格(让学生边拨边读)。
再加拨到数字“6”拨出12:
30后,讲解30分也可以说成半小时,并让学生学习读出时间。
最后让学生继续加速拨回12让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间。
教师:
请大家仔细观察现在的时针与分针的位置,谁能说说它们是什么样
的?
与12:
00时的时针、分针位置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分针走一圈是多少分?
时针走一大格是几时?
质疑:
这说明1时和60分时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总结:
分针走一圈,时针走了一大格。
1时=60分
4.自主学习例2
出示教科书例2图3个钟面图:
让学生先独立读出时间,再尝试写出来。
强调:
4:
05,在这种表示方法中,如果分钟数不到10,在分钟数的前面要加0。
4:
45时,时针在4和5之间,看起来指向5,但还不到5时,是差15分5时,也就是4时45分。
集体汇报,尝试归纳小精灵的话强调:
时针走过数字4,而不是指着数字4
5.完成教材第91页“做一做”。
学生自主练习,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6.巩固练习:
完成练习二十三第1题,第2题。
三、课堂小结
下课时间到了,请同学们看现在的时间多少?
四、作业布置:
回家后,把上午和下午放学到家的时间记下来。
板书设计:
认识时间
1小时=60分
《9加几》说课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9加几》。
首先我对本教材进行分析:
一、说教材。
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它是在学生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一部分学习的好坏将对今后计算的正确率和运算速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因此,20以内的进位加法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必须练好的基本功之一。
二、说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初步观察,比较、概括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成功的同时,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三、教学重点:
让学生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会使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加法。
三、说学情。
学生已经学过10以内数加减法和20以内个数的认识,那张我20以内的进位加法应该不会很难,终点是引导学生算法优化,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
四、说教法学法。
计算不单单是一种技能或能力,它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数学意识,同时,也是人们应该具备的数学素养之一。
《9加几》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计算的开始,在教学中,我首先把就算放置多种活动情境中,给学生创造结合实际提出计算问题和进行计算的空间,比如借助数饮料,让学生提出“9加几的”计算问题,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探讨计算方法。
其次根据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的特点,以及爱动爱说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
同时,在让学生人人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边实际操作,边对照算式进行计算,具体形象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过程一一对应,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算法。
,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讨论、动手——解决问题”的系列学习活动,给学生充分的观察探讨、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的深入到学习中。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复习铺垫
1、谈话引入:
同学们,春晖小学正在开运动会,你们想去参观吗?
要想参观,就得先过两关,下面就让我们闯关吧。
(采用闯关的形式复习1和几组成几与10与几等于十几的习题)
小结:
看来10真是我们的好朋友,找到它,计算就能又快又准确。
2、师:
我们顺利地闯过了两关,赶快到运动场去吧,那里的运动会已经开始了!
(出示校园运动会的场景图)
(设计意图:
复习数的组成和凑十法的应用,使学生对凑十法的灵活用运用有了知识准备。
)
(二)、自主尝试,探究算法
1、创设情情境,教学例1
(1)师:
运动场上的比赛热闹极了,请仔细看一看,同学们都参加了哪些比赛项目?
(2)你最喜欢哪个比赛项目,数一数每个项目有多少人?
(3)师:
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这些运动员参加这些比赛很辛苦,于是学校服务队的小朋友的小朋友给运动员准备了许多好喝的饮料(出示数饮料画面)。
(4)师:
你们能说一说图片中的信息吗?
从图片中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你能列出算式吗?
(板书:
9+4),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9加几”
小组讨论互:
你是算的?
(生可能出现的算:
a数数。
b接着数。
)
引入凑十法:
还有更快的办法吗?
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再加上箱子外面的三盒,一共是13盒。
(设计意图:
让学生分析情境图,意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问题意识。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是为了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有了自己的思路之后,合作学习是一种必要的过程,这样有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
活动:
现在请大家拿出小棒,用小棒代替饮料照样子摆一摆。
先在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箱子里的9盒饮料。
在右边摆4根,表示9加4。
你能不能像刚才移动饮料一样来移动小棒呢?
移动几根?
放到9那边,这样,左边凑成10根,右边几根?
10根和三跟合起来就是13。
我们用了这样方法来算,就很方便了。
师:
我们在算式中可以这样表示:
我们把右边的一根小棒放到左边,也就是把4分成了几和几?
然后把一根小棒和9凑成了十,也就是先算了几加几?
在用10加右边的3就等于13。
(设计意图:
学生展示各种计算方法,通过小棒来摆一摆,直观的展示了“凑十法”的过程,再通过引导学生优化方法,是学生体会到计算9加几时,用9+1凑成10又简捷又准确.)
(三)、巩固新知,寻找规律
1、师:
现在我们摆一摆,填一填。
完成做一做第1题。
摆一摆表示要算9+5,你能动手移动一下,使我们一下看出是多少吗?
你能不能在书上圈一圈,先圈出10根,把你刚才移动的圈出来,然后在填一填。
我们一起填一填,9+5,把5分成,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设计意图:
在直观操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让学生脱离小棒运用“凑十法”。
)
提问:
哪个小朋友能说给大家听一听,9+5先把5分成几和几,在算几加几?
同桌互相说一说。
强调:
计算9加几时,把9凑成10需要加1,就把另一个数分成1加几,10加几就等于十几,这个方法叫做“凑十法”。
六、说练习设计
做一做1、2、3题,是学生掌握算法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层次。
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口算9加几的算式。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算理,并能正确应用这种方法。
)
七、说板书设计
9加几
9+4=13
4可以分成1和3,9和1合成10,10加3就是13
教学反思
《9加几》是学生在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20以内不进位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下面我就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做了以下的深刻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根据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上课伊始,我从学生熟悉的运动会场景为主题图,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存在着许多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从而诱发孩子们主动地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让他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始终精神饱满地参与教学活动。
在提出问题的同时我让学生说一说如何计算9+4。
在说的过程中,有的说一个一个数的方法,知道9+4=13;有的说从9往后接着数,10、11、12、13,知道是13;也有的说先拿1盒和9盒合成10盒,然后再把剩的3盒加上就是13盒。
不管哪一种方法我都没有反对。
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然后让生比较这几种方法那一种比较简便。
然后引出课题。
当然我也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还存在问题,虽然运动会是孩子们比较熟悉的事情,但他们真正对此还比较陌生,因此虽说能激起学习兴趣,但离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远的,如果从生活中的能凑成十的具体例子而且是学生熟悉的事情引出课题(如拿药盒等),这样更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索
数学知识、方法、思想等必须由学生在完成活动中自己去理解、感悟、发展,而不能单纯依赖教师的讲解去获得。
根据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的实际出发,因此在这里我让学生动手操作手中的小棒理解凑十法。
引导孩子动动脑筋,能不能想出更好的方法,让老师和同学一眼就能看出有多少根小棒呢?
逐步引导孩子说出“凑十法”。
在此继续让孩子用小棒操作9加几的算式,加深理解凑十法。
因此,凡是孩子们能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我决不包办代替,做到让孩子们多思考、多动手、多实践,提高他们的参与程度,最大限度地拓宽他们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这个环节里有些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还是有限,在日后的学习中要多加强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力。
三、巩固应用,加深理解。
在学生初步理解了凑十法后,让学生继续理解凑十法。
因此出示了一个基本练习,让学生圈一圈,算一算。
第二个变式练习,拓展学生的思维。
拿算式找朋友,让学生找到朋友以后,有一个数14没有朋友,此时让学生说算式,可能会出现9加5,也可能会出现10加4,还可能会出现十几减几,还可能会出现连加等,这样不但巩固了9加几,还培养了学生灵活的思维。
当然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做的还不够好,还需要老师的引导,日后在教学中多出类似的习题,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开放性。
四、课堂总结。
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可能学生说的不太完整,但这样会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
此外让学生说自己的心情,注重了学生的情感教育,让生说说心情,同时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依据,让我们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喜欢自己的课。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方法还有待提高,让学生真正掌握应该学到的知识和积极的参与学习活动,真正让学生个个成为有用的人。
第一节、认识晶体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原子结构、微粒间的相互作用及实质,在此基础上过度到宏观的认识物质的聚集状态和性质,学生一般能顺利接受。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分别从宏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晶体的特性和晶体结构;第二课时采用截取晶胞的方法分析晶体微粒排列的周期性及晶胞中微粒数的计算方法。
本节课起到承上起下的衔接作用,既是对微粒间相互作用的比较总结,又引领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与分析结构的方法。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许多晶体实物,但对什么是晶体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本节从晶体实物出发,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借助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及探究实验,帮助学生理解晶体的典型特性和晶体微粒周期性的重复排列方式及不同晶体中微粒在空间的堆积方式。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拘泥于课本知识,培养发散思维,创新思维意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从晶体学的角度初步学习晶体的典型特性,会区分晶体和非晶体,会分析晶体微粒及微粒间作用力;通过认识等径球和不等径球的堆积模型来理解晶体中微粒排列的周期性规律。
通过对晶胞的认识,学会计算晶胞中微粒的实际个数。
技能目标:
建立思维模型,发挥空间想象力,初步掌握解释物质聚集状态和性质的一般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人类建立晶体学系统知识的历史及模型思想和化学技术在研究晶体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教学工具】多媒体、晶体结构模型、黄白两色乒乓球18个、相同的纸盒两个。
【教学重点】使学生初步建立关于晶体的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
【教学难点】
1.晶体微粒的空间堆积方式。
2.晶胞中微粒的实际个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新课引入】
举例说明物质通常有哪几种聚集状态?
【板书】
第一节、认识晶体
思考、回答问题:
气体:
CO2、
液体:
水
固体:
食盐
明确固体物质又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复习旧知识,引入新内容。
【联想.质疑】
究竟什么样的物质才能称为晶体?
晶体有何特性?
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板书】
一、晶体的特性
阅读课本70至71页。
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出示食盐晶体颗粒。
多媒体演示雪花晶体和钻石、玻璃等的实物模型。
多媒体演示石墨晶体的内部结构及各个方向上导电能力的差别。
演示的同时,提示学生注意观察各种晶体的形状是否规则、结构是否对称等。
联系生活中常见的晶体如食盐、冰、蓝矾等。
观看多媒体演示的几种晶体的外形及放大的雪花晶体石墨晶体的内部结构及导电性。
组内交流,加深理解。
联系生活常识可避免学生孤立的学习化学,同时,多媒体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晶体的特性,提高学习兴趣。
老师引导,学生归纳晶体的特性及概念。
师生共同建构知识框架。
【板书】1、晶体的特性
归纳总结:
晶体的自范性
晶体的对称性
晶体微粒按规律周期性重复排列
晶体的各向异性
将晶体特性与微粒排列相联系,能加深理解,同时能自然的导出晶体的概念
【板书】
2、概念
晶体:
非晶体:
根据晶体特性完善晶体、非晶体的概念。
晶体:
微粒在空间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排列构成的固体物质
非晶体:
微粒在空间杂乱无章的排列形成的固体物质
引导学生总结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完成下表
【板书】
3、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晶体
非晶体
规则几何外形
各向异性
对称性
思考、讨论、完成下表
晶体
非晶体
规则几何外形
有
无
各向异性
有
无
对称性
有
无
加深晶体、非晶体概念的理解
阅读【思维历程】,了解晶体结构的发展史
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展观,提高学习兴趣
以冰和氯化钠晶体为例分析构成两种晶体的微粒和微粒间的作用有何不同,指导学生分组交流,在学生遇到想不通或不全面的问题时加以提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顺理成章的归纳总结出不同晶体之间的区别。
【板书】
4、晶体的分类
自己举例分析、合作讨论、以各种形式总结晶体的各种类型,通常为表格式
举例
微粒种类
微粒间作用力
原子晶体
金刚石
SiO2
原子
共价健
离子晶体
氯化钠
碳酸钙
阴阳离子
离子健
分子晶体
干冰
冰
分子
范德华力
金属晶体
Na
Cu
金属阳离子
自由电子
金属健
晶体微粒和微粒间的作用为前面学过的内容,通过讨论,不仅能使学生加强理解、融会贯通,而且能提高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合作意识。
阅读、网上查阅,认识晶体结构的发展史,了解晶体材料的用途。
让学生明白科学的发现观察研究和理性的思考,培养正确的发展观,激发学习兴趣。
【联想.质疑】
晶体的特性源于晶体微粒的规律性重复排列,那么晶体中的微粒是如何排列的。
【板书】
二、晶体结构的堆积模型
通过做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当微粒间作用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时微粒怎样排列——紧密堆积
【板书】
1、 等径圆球的密堆积(金属晶体)
指导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两个体积相等的小长方盒和黄白两色乒乓球,模拟密置层、密置双层和A1、A3型密堆积的结构。
利用模型演示上述结构。
【板书】
①密置层:
每个等径圆球与其它六个球相接触
②密置双层:
每一个球与另一层的三个球相接触
③A3型密堆积:
ABAB…例Mg
④A1型密堆积:
ABCABC…例Cu
学生做练习回顾知识: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共价健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B. 离子健和金属健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
C. 金属健、离子健和范德华力均没有方向性
D. 共价健具有方向性但无饱和性
答案:
D
1、在等体积的长方盒内按各种方式排列乒乓球,看那种方式排列的小球最多,从而理解密置层的含义。
2、在密置层的基础上累加第二层,理解密置双层的含义。
3、将密置层、密置双层用大透明胶粘贴,再累加第三层、第四层…,看有几种堆积方式,找出并理解A1、A3型密堆积。
让学生回顾总结金属健、离子健和范德华力均没有方向性和饱和性,为三种晶体的紧密堆积结构做铺垫。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及模型演示,加深理解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疑过渡:
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半径不相等,它们是怎样堆积的呢?
【板书】
2、 非等径圆球的密堆积(离子晶体)
在学生阅读课本的基础上用多媒体演示A1型密堆积,再点击空隙,象征着插入钠离子,以帮助学生理解NaCl的堆积结构。
【板书】
①离子晶体的堆积方式:
大球先按一定方式做等径圆球的密堆积,小球再填充在大球所形成的空隙中。
②配位数:
一个原子或离子周围所邻接的原子或离子的数目称为配位数。
阅读课本第74页。
观看多媒体演示过程,理解,记忆。
以常见的氯化钠、氯化铯晶体以及A1、A3型晶体为例,让学生分组讨论配位数的含义。
如NaCl晶体中钠离子的配位数为6,氯离子的配位数也为6….
学生已经有了等径圆球密堆积的基础知识,只需阅读并稍加点播即可理解。
生硬的讲解学生难以消化,辅之以生动的实例和热烈的讨论,学生更易接受。
【设疑】分子形状各异,不再是等径的或不等径的圆球,那么分子晶体的堆积方式是怎样的?
原子晶体中共价健有方向性和饱和性,原子能紧密堆积吗?
【板书】
3、分子晶体的堆积方式分子排列与分子形状有关,例:
CO2为A1型密堆积
4、 原子晶体不是密堆积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解决问题。
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分析晶体结构的基本知识,学生自学阅读就可充分理解。
巩固练习:
1、 下列有关配位数的理解正确的是
A、配位数是指一个原子或离子周围所邻接的原子或离子的数目
B、配位数只存在于离子晶体中
C、CsCl晶体中铯离子的配位数为6,氯离子的配位数为8
D、A3型金属晶体中配位数为6
答案:
A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晶体的空间排列都服从紧密堆积原理
B、 金属晶体的结构型式可以归结为等径圆球的密堆积
C、等径圆球的密堆积有A1、A3两种结构形式,其中Cu属于A3型密堆积
D、作为线形分子的CO2在空间以A3型密堆积方式形成晶体
答案:
B
【评价】
1、形成性测试(见讲义)
2、对学生的合作与交流情况作出合理的评价
做讲义上的形成性测试题
评价本节课教学质量
【小结】:
1、掌握晶体的特性,能区分晶体非晶体。
2、理解晶体微粒及微粒间相互作用的不同。
3、金属晶体中微粒的堆积方式为基础,掌握晶体微粒的排列方式。
整理笔记,完善图表。
整理笔记,完善图表
培养学生完善知识、系统总结的习惯。
【设疑】
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识,晶体可以看成是微粒按照一定规律无限堆积而得的,整个晶体里排列着无数个微粒。
那么如何研究晶体内容微粒的排列规律呢?
【板书】
1.晶胞概念:
晶体结构中最小的重复单元
带着问题阅读课本,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明确目标。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交流·研讨】
既然晶体是由无数个晶胞堆积形成的,晶胞内微粒的组成就能反映整个晶体的组成,那么应该如何来分析一中的微粒数呢?
试以P76页图3-1-15面心立方晶胞来说明。
【板书】
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
切割法的根本原则是:
晶胞任意位置上的一个原子如果是被x个晶胞所共有,那么,每个晶胞对这个原子分得的份额就是1/x。
思考、讨论、完成下表
计算方法
位置
顶点
棱边
面心
体心
贡献
1/8
1/4
1/2
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认识 时间 详细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