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孙维刚和魏书生的共同点.docx
- 文档编号:30715579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2.36KB
简论孙维刚和魏书生的共同点.docx
《简论孙维刚和魏书生的共同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论孙维刚和魏书生的共同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论孙维刚和魏书生的共同点
简论孙维刚和魏书生的共同点
上当当网买全国最便宜图书。
分类:
少儿文艺外语青春计算机管理期刊科技教育生活
魏书生:
辽宁省盘锦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现已是全国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他用民主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和管理学生,所教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升学考试成绩每届都名列全市前茅,并最终使一个生源较差的学校改变了面貌。
1984年辽宁省委、省政府决定在教育战线开展向魏书生同志学习的活动,并誉为“教育改革家”。
孙维刚:
北京22中数学特级教师、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北京市首批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他从1980年起从初一至高三进行了三届教育教学实验,皆取得了优异的成果。
1997年北京市教委作出在教育系统开展向孙维刚同志学习的决定。
这两位名师的成绩令人瞩目,更可贵的是,他们的成绩是坚持素质教育的结果。
虽然他们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学科教学中的做法各有不同,但也存在着许多共同的地方,其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为我们当前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一、注重班集体的建设,建立正确的师生关系
对于班集体的建设,这两位老师都给予了十分的重视。
魏书生注意把班级管理纳入自我管理的轨道,以法治代替人治,制定了一套管理制度,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培养了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造就了一个团结互助、自我管理、积极向上的班集体,为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孙维刚当班主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同学们相约共同建设一个优秀的集体,要求学生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
用自己人格的力量感召学生,把制定的建班方针深入每个学生的心田,并化作他们自觉的行动。
他把40多位同学的才华和智慧汇聚起来,武装每个学生的头脑,造就了成批的高才生。
建设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就是营造一个优良的环境。
不论外面的人怎么想、怎么做,自己这个班的人总能一致地蓬勃向上、正派高尚,这不仅是一种巨大的约束力量,更是一种强大的鼓舞力量,它会帮助每个成员战胜困难、走向成功。
在师生关系上,这两位老师都提出了教师要为学生服务的思想。
魏书生认为,自己就像一个船工一样,把一届届学生送到河的彼岸,教师原本就是一种付出牺牲的职业。
学生成绩不好,不要指责、埋怨学生,只能设法改变他们,努力提高他们的素质。
孙维刚在接手第三届实验班时,身患膀胱癌,手术后医生规定他每天骑车不能超过15分钟,但他每天上下班就要骑车近1小时。
在与病魔的抗争中,完成了教学实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素质教育更要求我们的教育者树立一种爱学生、全心全意服务于学生、一切为了培养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健康成长而无私奉献的精神。
二、育人为本,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
魏书生讲:
“那些语文教得好、成绩高的教师,实际上都很善于育人。
所以,我们必须既做经师又做人师。
”他在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又说:
“我教书之所以省力气、省时间,是因为我的学生学习自觉性强,能主动、积极、快乐地学习。
只教会学生学语文知识不行,只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也不行,只有坚持育人,才能进入语文教学的自由王国。
所以,我在育人上用的精力要比在教书上用的精力多得多。
以育人为本,书就好教了。
”他在教学改革中,首先是改革学生的思想,让学生明白:
“人活在世上,能不能幸福,最主要的是能不能有一颗好心。
”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自己积极、乐观、实干、豁达、好学的一面,战胜自己消极、悲观、空谈、狭隘、厌学的另一面”。
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干好自己的事,为社会的前进贡献自己的力量,这就实现了一个人的生命价值”。
同样,孙维刚也把学生的德作为教学的第一标准。
他的建班方针第一条就是德的标准:
“诚实、正派、正直;树立远大理想,要为人民多做贡献;做有丰富感情的人,要因为我来到这个世界上而使别人更幸福。
”正如他的学生所讲:
“也许更多的人只知道孙老师书教得好,但不知道孙老师将更多的心血花在了指导学生们的人生方向、完善同学们的健康人格上。
”
素质教育,德育为首。
我们的学生现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的是将来能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为人民谋幸福。
如果利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向人民讨价还价的资本,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甚至危害社会,这时,智育再成功,也是毫无价值的。
相反,如果学生能自强不息、勤奋进取、意志坚强、胸怀开阔、理想远大,他就一定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这种强大的动力用在学习上就会取得成功。
教书必须育人、先教学生做人,再教他们做一个有用之人——这就是两位名师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三、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
魏书生认为,教学中首先应当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的问题。
为此,他与学生多次讨论、商量,画出了语文学科的知识结构图,整理成了支干、小杈、叶子的系统,即所谓“语文知识树”,或叫“知识地图”。
这样做就能使学生“当思维的车在知识的原野上奔驰时.有了这张‘地图’,目标才能明确,少走冤枉路”。
孙维刚则把站在系统的高度教学知识分成了三层意思:
一、每个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知识的传输,都是在见树木更见森林、见森林才见树木的状况下进行的;二、在教学过程中,对任何细节都鼓励学生追根溯源,凡事都去问为什么,寻找它与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使之逐渐成为学生的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三、在系统中进行教学,濡染学生,使之养成联想总是油然而生的思维习惯。
孙维刚认为这种做法所起到的作用是:
“使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盘根错节,又浑然一体,而到后来,知识好像在手心里,了如指掌,不再是一堆杂乱无章的瓦砾、一片望而生畏的戈壁滩。
”
唯物辩证法把世界看做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因而要求用整体性的观点来把握事物。
科学的真正任务在于提示事物、现象之间所固有的联系。
传统教学中,教师总是按照教材的顺序一章一节地讲下去,很少一开始就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系统,往往把系统的知识割裂得支离破碎,结果把学生活生生的思考也肢解了,变得不求甚解、死记硬背,越学越短视。
随着知识的不断增长,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造成了学习的很多困难。
这两位老师在教学中都着眼于整体的教学思想,注重教材与教法的同步改革,注重知识结构网络和系统的构建,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值得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加以借鉴。
四、注重学法指导和能力培养,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魏书生从1978年开始进行教改实验,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和自主自学能力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他培养自学能力的做法是:
第一,提高学生对培养自学能力的认识;第二,让学生体验到自学的乐趣;第三,教给学生学语文的方法:
如怎样读一本语文书,怎样读一篇文章,怎样提高语文学习效率,怎样制定语文学习计划等;第四,引导学生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学计划,并制定了科学的管理系统加以落实。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他把传统教学中教师干的一些事也交给了学生去做:
教会了学生怎样留作业,怎样批改作业,怎样出考卷。
把学生真正放到了学习主人的位置。
学生自学的性质不再是狭义的、一般的自学,而成为一种真正的、广义的自学。
魏书生还有一个做法:
每学期临放假前,让学生拿到下学期的新书,要求学生在假期内每天学习半个小时语文,引导学生从7个方面对整册教材进行自学分析。
开学后,学生对新书中大部分知识都已掌握,再花30多节课的时间即可讲完教材,剩余时间增加更广泛的知识,提供更多的自学机会。
他认为这种做法是使他的学生提高考试成绩最有效的方法。
孙维刚在介绍他的教学经验时.也讲到他在每届6年的数学教学中,几乎每道例题、每个定理、每个公式都是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完成的。
他主张在课堂上要创造条件,造成学生总是想在老师前面、向老师(包括课本)挑战的氛围,让学生在思维运动中训练思维,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他认为:
“教师讲,学生听,间或有些提问,其实质是学生在教师的那块土地采掘;而把课堂的舞台让给学生,让一个个学生到前面来讲,促进了学生之间聪明才智的相互传染,这不是教师一个人的那块瘠薄的土地所能比的。
”从数学学科特点出发,孙维刚在知识上指导学生注意追根究底,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在比较中学习新知识,站在哲理的高度思考问题,注重联想;在解题中指导学生一题多解,多题归一,多解归一,归纳共性,分离个性,并总结出了一套科学有效的解题规律。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从初中开始就提倡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研究,练习写论文、写总结。
这些做法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智力和能力,也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他所教的班在课时不增加的情况下,初中3年基本学完了中学6年的数学课程,而且还增加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某些大学的数学课程。
近年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可说是“学校围着升学转,老师围着分数转,学生围着题海转”。
一些教师依然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最主要的目的,把学生当做容纳知识的容器,苦学加苦教,最终造成厌学厌教的结果。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我们要记住,一个人到学校里来上学,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而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
因此他的主要智慧努力,不应当用于记忆教师讲过的现成的东西,死背教科书。
”当然,知识是需要的,但学生更需要的是驾驭知识的智能,而实现这一点的途径只能是通过知识的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让学生在自觉、主动、积极的学习中来完成。
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把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更加聪明——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本质之一,也是我们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创新人才的标准之一。
学生的智力素质中的学习能力提高了,考试成绩自然也不在话下。
两位名师的成功做法告诉我们,如何发展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中最关键的突破口。
五、重视体育锻炼,造就学生强健的体魄
魏书生曾把他的教学和管理经验简单归结为“二大点一小点”,其中“一小点”指的就是带领学生练身体。
他的学生每天坚持跑步十几圈,做100多个俯卧撑,风雨无阻、雷打不动。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学生增强了体质、磨炼了意志,而且还使学生有了吃苦精神,并从中体会到战胜自我的快乐。
这一点,魏书生做了很好的表率。
他本人常年坚持体育锻炼,把强壮的体格看做一种“能力”。
多少年来,学校虽然配有小车,但他却经常以步代车。
用他的话说:
“十多年未花1分钱药费。
”
孙维刚也明确提出:
“中学时代需要高层次的体育和艺术修养。
”他的学生除学校体育课安排外,每天放学后,女生跑800米+仰卧起坐,男生跑1500米+引体向上,而且保证每天9小时睡眠。
他认为,体育、艺术和科学是从不同的方面塑造一个完美的人。
重视体育锻炼,强健身体,不仅是学习的保证,还能造就坚强的意志品质,完善自己的追求,使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少年时时充满憧憬和自信。
他所带的97届学生当年是身材瘦小的初一
(1)班,6年后变成了平均身高在全年级里最高的高三
(1)班;在学校举办的高二、高二田径运动会上,这个班的团体总分达到普通班的3倍—4倍。
孙维刚说,这一点也是他的教学能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人们也许不知道,体育运动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起飞中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想当初,哈佛大学也只是一个地方性小学院,它是在美国内战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这几十年中发展成一所世界级大学的。
在这段时间,哈佛逐渐地聚集起了一批声名卓著的教授学者。
教育史家在研究这些教授的教育思想时发现,他们在培养学生时都特别重视体育的作用。
他们出于培养人才的一个根本性看法,认为培养人才最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培养性格比什么都要紧,而体育场上的竞技是锻炼青年人性格的最好途径。
一所学校的声望主要是建筑在其学生的成就之上的,而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坚韧不拔的性格,对于学生以后在社会上的成功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现在的很多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只重视中考、高考科目,不考的文化课一律归为“副科”,不上或少上,体育、艺术课就更谈不上它们的位置了。
这种做法甚至波及到小学教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当从这两位名师的成功教学实践中看出,不重视体育、不重视“副科”的做法是多么荒谬。
魏书生、孙维刚两人的教育教学思想和实践给我们的启发还有很多,两人还有很多共同的地方:
他们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愿意当班主任,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乐于奉献、忘我工作;他们都有渊博的知识,都善于把哲学思想运用于自我完善和教学改革中,走出了一条素质教育的光明大道;他们不搞题海战术,不搞应试教育那一套,所教学生负担轻、效率高,在思想品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得到了全面而优异的发展。
他们成功的教育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会影响学生的应试成绩,而且会使每个学生更有竞争力。
面临新世纪,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任务是科学而有效地实现素质教育,这是时代呼唤的最强音。
广大教育工作者要肩负起时代的神圣使命,高奏素质教育的主旋律,迎接21世纪的挑战。
-
孙维刚老师经典10条
·任小艾眼中的孙维刚老师
·55%只是冰山一角
·解读孙维刚老师
(2)
·解读孙维刚老师
(1)
·解读孙维刚老师的教学
·教人要教心
·神奇的孙维刚
·全班55%怎样考上清华北大
·在教学中提高学生智力素质的做法
·让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简论孙维刚 魏书 共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