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
- 文档编号:3071534
- 上传时间:2022-11-17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30.84KB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逐章案例分析
心理学案例分析
第三章注意与意识
1.小李被通知听一个报告会。
一看题目,很失望,但他是一个很懂得尊重别人的人,所以,便集中精力认真听。
听着听着,竟越来越感兴趣,甚至入迷了。
试运用注意的有关知识,分析小李的心理变化过程。
答。
⑴此例说明了有意注意向有意后注意转化的过程。
⑵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如有时刚刚听报告时,对报告不感兴趣,这时是一种有意注意,往往需要一定的努力才能将自己的注意力保持在听上,经过一段时间后,当他对这个课题的内容发生兴趣或熟练后,不需要意志努力就可以保持注意了,这个现象也称为有意后注意。
2.一个人在高度注意某一事物时,常会对周围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答。
此例说明了注意的集中与指向的关系。
当注意处于高度集中的状况时,注意的指向范围就会缩小。
3.一目十行。
答。
这是指注意的范围很广。
4.一心两用。
答。
这是指注意的分配。
第四章.感觉与知觉
1.常言道: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此话妥否?
为什么?
答。
⑴此话不一定正确。
⑵即使有足够的思想准备,但在“眼见”时仍有可能产生错觉,使“眼见”难以为“实”。
2.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我们有时会觉得“光阴似箭”,有时却感到“度日如年”?
答。
这是时间错觉,它受人的活动内容和情绪的影响。
3.为什么我们往往会觉得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
答。
这是形重错觉。
4.同样重的货物,油成黑色会使人感到沉重,油成白色则会使人觉得轻松?
答。
这是联觉效应,也属错觉。
5.全国劳模、北京百货大楼的张秉贵,被人们称为“把准”他仅靠手就能掂量准物体的重量,这种情形应做何解释?
答。
这是手的感受性特别高的表现,它是通过长期的实践锻炼获得的。
6.张奶奶为了方便,把眼睛推到额头上,过了一会儿要用眼睛的时,她又四处寻找,小外孙一看,笑奶奶真老了,戴着眼睛找眼睛。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答。
这是触压觉的适应现象。
7.小王刚学下厨,为了保险,他每炒一样菜都要尝几次,以确保咸淡生熟适度。
谁知食客却说他炒的菜越来越咸,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答。
问题出在小王不断地尝,降低了味觉对盐的感受性,从而出现了味觉的适应现象。
8.影院的电影已经开始了,从阳光下走近去时只觉得一片漆黑。
待电影演完后,出门一遇阳光反而觉得睁不开眼,这是什么原因?
答。
从阳光下走进影院,出现了使感受性提高的暗适应;看完出门,则出现了使感受性降低的明适应。
9.吃了哭药后,再喝白开水,往往会觉得白开水也甜。
这是什么原因?
答。
这是继时对比造成的。
10.某科代表交给新来的李老师一张未完成作业的学生名单,当老师照着名单批评李易章、代丽萍、余萍霞时,同学们都感到奇怪,说没有这三个人。
这是什么原因?
答。
这是由于书写时没有注意间隔距离,使“李、易、章”比“李、代、余”三个字在空间上更接近而被知觉为一个整体造成的。
11.中国山水画的画面上常常留有大量的空白,然而人们在欣赏它时却没有感到景物之间是相互脱离的,这是为什么?
答。
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整体性的缘故。
12.人们在观看一些类似云南石林、阿诗玛这样的自然景观时,常常因对象细节的模糊而不能一下看出个究竟。
但一当旁人用言语给予指点,
观看者又常说越看越像,这是为什么?
答。
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理解性。
而用言语指点,可以加速对知觉对象的理解。
13.让儿童坐在篮球场的中线,以篮板、篮圈为对象写生,他们看到的篮圈几乎是一条粗粗的横线,可他们作画时仍在篮板上画一个圆圈,这是为什么?
答。
这是因为人的知觉具有恒常性的缘故。
14.一位教师在布置学生写观察日记时说:
“今天我们到某某地方进行参观,大家要仔细看,不许乱跑,回来后写一篇观察日记。
”他把学生带到那个地方,只注意维持纪律,其他的就不管了,结果学生的观察日记写得很不理想,请分析原因。
答。
⑴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
⑵没有教给学生必要的观察方法;
⑶在观察中,没有注意给学生以进一步的指导,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第五章。
记忆
1.在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当老师把问题提出后,有的同学非常踊跃举手要求回答,但谁知把他抽起来后,他却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不知道回答什么问题。
有的教师会认为这个学生在故意捣蛋,而学生自己又感到非常委屈,因为他当时确实听清了问题才举手的。
对此现象,应如何理解?
答。
(1)被抽的学生对老师所提的问题的记忆属短时记忆。
(2)该生没对短时记忆的内容做进一步加工处理就把注意转向了“举手”这一活动上,从而导致了短时记忆内容的迅速遗忘。
(3)教师不能借机讽刺、挖苦学生,应提醒学生多注意思考,想好后再举手回答。
2.下列字母:
ERAVCHIEFBIGMGEUSA,对于熟悉英语的人看上一两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很难一下子记住,为什么?
答。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人们的短时记忆的容量非常有限,
一般为7±2个组块。
组块所包含的信息与一个人的知识经验有关。
在记字母ERAVCHIEFBIGMGEUSA时,熟悉英语的人可以将其分为ERA-TV-CHIEF-BIG-MGE-USA6个组块,没有超过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看上一二分钟就能记住,而对于不懂英语的人,却只能以字母为单位,将其分成19个组块,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所以很难一下子就记住。
3.在课堂教学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记下某个原理或概念时,往往分段念三遍,比一次拉通念三遍更容易让学生记下笔记,为什么?
答。
(1)短时记忆容量有限,一般为7±2。
(2)时间太紧,来不及对教师所念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每次拉通念的内容和绝对项目数都超过了短时记忆的容量。
4.在跳舞时,有人教过一二遍就会了,而有的人教了无数次,仍然迈不开步子,记不住动作。
从记忆的角度讲,这是什么原因?
答。
(1)运动记忆太差。
(2)记忆不牢固,迅速产生遗忘。
5.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有的父母并没有专门或有意识地对孩子施以某种教育,而孩子却具有了与父母非常相似的态度和行为。
对此现象,从记忆的角度应该如何解释?
答。
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通过无意识记来实现的。
6.在学习的较难的材料时,有人会觉得学后立刻回忆,脑袋里好像一片空白,回想不出多少内容。
但过了一段时间,反而头脑里变得更加清晰。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答。
(1)这是记忆的恢复现象。
(2)学习较难的材料,产生了较强的抑制,影响了回忆成绩。
过一段时间后,这种抑制得到了缓解,甚至消除,于是头脑里的内容变得比以前更为清晰。
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发现“带话“要”带走样“,小道消息的传播也往往越穿越离谱。
。
。
。
这是为什么?
答。
(1)主要是记忆的保持环节出了差错。
记忆的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储存在头脑中的材料会产生质和量的变化。
(2)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同,个性心理不同,加工组织不同,使传递的信息出现了意义上的曲解、内容上的遗漏和过多的不真实的主观参与。
8.小王来到教室准备上课,谁知一打开书包却怎么也找不到钢笔,但一时又想不起放在哪儿了。
于是他静下心来,回想自己最后一次用钢笔是什么时候——昨天上午上课时还记过笔记,晚上上图书馆还抄过卡片,回到寝室又写了封家信,后来躺在床上看书,边看边作记号,后来不知什么时候睡着了,继而再也没有用过钢笔。
看来,钢笔很可能掉在床上了。
他急忙跑回寝室,果然在枕头边找到了它。
请问,这是什么类型的记忆?
有何规律可循?
答。
(1)这是追忆,它是重现的特殊形式。
(2)追忆主要有两条规律可循:
①保持平静的心情。
如果追忆仍无结果,应暂时中断追忆、转移注意。
待放松冷静后再去追忆;
②正确利用中介联想即利用事物的多方面联系去寻找线索。
9.在一些重大的考试中,有些学生平时都很拔尖,但一进考场,连平时记得的都忘了,而一出考场,又似乎什么都想得起来。
这是何原因?
怎样克服?
(1)这是由于紧张情绪的干扰所引起的暂时性遗忘。
①事前认真准备,临场充满自信;
②淡化活动意义,不要患得患失;
③临考前进行放松练习;
④保持充足的睡眠;
⑤平常可以通过积极暗示、美好联想等方式进行心理训练以成熟自己的心理。
10.生活中,常听一些上了年纪的人讲,我们当学生的时候,曾学过这样、学过那样,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时间和机会接触了,过去学的全部还给了老师。
这种遗忘现象,可用什么理论来解释?
如何解释?
答。
(1)可用遗忘理论中的消退说来解释。
(2)这种遗忘是由于过去学习所留下的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巩固,随着时间的流失而逐渐减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11.人们普遍认为,早晨起床后和晚上临睡前是记忆效果最好的时候。
这种情形可用什么理论解释?
如何解释?
答。
(1)可用遗忘理论中的干扰说来解释。
(2)早晨起床后,记忆的内容只受到摄抑制的影响、干扰;晚上临睡前记忆的内容只受前摄抑制的干扰;而其他时间记忆的内容一般都要同时受到两种抑制的干扰。
相比而言,前两者的记忆效果要好些。
12.在人的记忆中,有些令人不愉快的往事好像已被完全遗忘,但在专家的催眠诱导下,却又能清晰地将这些内容回忆出来,这种现象可用什么理论来解释?
如何解释?
答。
(1)可用遗忘理论中的压抑说来解释。
(2)这种遗忘既不是记忆痕迹的消失,也不是新旧经验的相互干扰,而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所引起的。
它是一种个人主动的压抑。
(3)在清醒的意识之下回忆这些内容,会使人产生痛苦和忧愁,于是拒绝它们进入意识,将其压回到无意识之中,即被无意识动机所压抑。
在催眠状态下,意识的控制领域减弱,压抑消除,记忆的内容又可回到意识之中而被清楚地重现出来。
13.据报道,某教师在每次上课前都要花几分钟时间对学生进行心理放松训练。
有人认为这是在浪费时间,有人认为这有利于学生学习、记忆。
对此,你是这样看待的?
答。
(1)这位教师的做法是有科学道理的。
(2)通过心理放松练习,可以消除紧张、焦躁等消极情绪,及时换回并稳定其注意,迅速进入一种良好的学习、记忆状态,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记忆范围。
14.老师常说:
“大考大耍,小考小耍。
”其意思是说知识要重在平时掌握,
不要临时抱佛脚,否则,记住了也是不牢固的。
此话的心理学依据是什么?
答。
(1)重在平时掌握,能使记忆任务具有长久的时间要求,这样可以引起复杂的智力活动和更高的积极性,能加深刺激的强度,在大脑皮层上留下较深的痕迹,即记得更久、更牢。
这已为心理试验和日常学习经验所证实。
(2)重在平时掌握更能做到及时巩固。
依据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可有效地防止记忆内容在开始时的大量遗忘。
(3)分散识记与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识记与复习。
15.“曼谷”是泰国首都的简称。
它的全称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塔哇老狄希阿由它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不尼里鸟隆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拉洒坦。
”这对许多人来说,都难以记住,而对一个懂得梵文的人来说,却很容易记住,为什么?
答。
(1)懂得梵文,便容易理解泰国首都全称的含义。
理解是记忆的重要条件,通过理解既可以找到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又可以找到新材料与自己已有知识经验之间的联系。
(2)新材料一旦被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中,就不会成为孤立的东西而被迅速遗忘
16.有一串数字:
11840219493196642001,如果一看到它就采用反复识记的方法往往效果很差。
但一当这串数字被处理为①1840②1949③1966④2001时,要记住它则易如反掌。
这是为什么?
答。
(1)从记忆的类别看,前者采用简单的反复识记的方法属机械识记;后者找到了数字的内部联系,发现它们是四个按序排列的年代,这种识记属意义识记。
(2)意义识记能在理解的基础上找到材料的内部联系,并把它与已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系统中,从而使识记全面,掌握迅速,保持牢固,回忆准确。
(3)从短时记忆的容量看,未经处理前的数字其绝对目数已超过了7±2,经过加工处理后,成为四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 案例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