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docx
- 文档编号:30714462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35
- 大小:46.56KB
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docx
《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
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规划
(各专业组的初稿合并稿1)
二O一O年三月十一日
目 录
第一章背景和意义5
第一节现实基础5
第二节发展环境6
第三节重要意义6
第二章总体思路8
第一节指导思想8
第二节基本原则8
第三节发展目标9
第三章构建一体化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11
第一节加速铁路建设11
第二节完善公路网13
第三节提升航运运输能力14
第四节加强航空建设15
第五节构建城市间的快速公交网16
第六节建立综合交通枢纽17
第四章提高能源保障水平19
第一节加强电力建设19
第二节加快油气管网和应急调峰相关设施建设21
第三节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2
第四节提升能源装备研发和制造水平23
第五章构建区域水利保障体系25
第一节提高防洪排涝标准25
第二节增强水资源保障能力26
第三节加快民生水利工程建设27
第四节改善区域水环境28
第六章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9
第一节提高城市供水能力29
第二节加强污水及垃圾处理30
第三节积极利用燃气30
第四节提升城市热网供热能力31
第七章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32
第一节构建区域信息一体化高速公路32
第二节深化信息技术跨区域应用33
第三节优化区域信息一体化的支撑环境36
第四节加快信息产业化步伐。
37
第八章保障措施39
第一节切实加强组织领导39
第二节加大财税支持力度39
第三节积极争取金融机构支持39
第四节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需求40
第五节构建共建共享机制40
第六节推进规划实施40
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培育安徽核心增长极,对于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安徽崛起具有重要意义。
合肥经济圈的建设有利于发挥省会合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作用及周边地区的比较优势;有利于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有利于联动沿江和沿淮城市群发展,带动安徽奋力崛起。
加快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区域发展条件,增强区域发展后劲,推进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与一体化,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加强区域合作的基础条件。
本规划以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一体化的发展方向,“淡化行政区划,强化经济合作;淡化行政手段,强化市场功能;淡化单边行为,强化多方合作;加大对接力度,力求多赢共进”,通过资源的有效整合配置和共建共享,着力谋划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目标和重点,加快跨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从而构建一个高效坚实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引领和推动经济圈发展,实现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互动发展、协同推进。
构建合肥经济圈是一个开放、动态的过程,随着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及区域一体化进程加快,周边地区会逐步融入合肥经济圈,合肥经济圈覆盖和影响的范围将扩大至北到淮南、蚌埠,东到滁州、马鞍山,南到安庆、芜湖、铜陵的更大区域。
鉴于此,本规划范围包括合肥、淮南、六安、巢湖四市及桐城市,并考虑与周边其他地区的衔接。
规划期为2010年至2015年。
第一章 背景和意义
第一节 现实基础
1、交通建设突飞猛进。
经济圈内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建设稳步推进,综合交通框架初步形成。
沪汉蓉高铁、宁西、淮南、水蚌、合九、淮阜等铁路贯穿全境;合宁、沪蓉、合徐、合铜黄、合巢芜等高速公路四通八达,通车里程共计680公里,占全省的1/4;骆岗机场运行良好、新桥国际机场建设如火如荼,航空港形成在望;水运资源得天独厚,南有长江,北有淮河,中有巢湖、裕溪河入江,瓦埠湖、东淝河入淮。
2、能源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注:
请能源组及相关单位提供本处内容)
3、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
经济圈内航道网络密集,“两干一支”——长江干流、淮河干流、合裕线等水运主通道穿境而过。
拥有合肥港、巢湖港、淮南港、六安港及安庆桐城港区等地区性重要港口,初步形成以矿石、矿建、水泥运输为主的港口群。
截至2008年底,境内完成港口吞吐量6232万吨,占全省的近1/4;拥有生产型泊位433个,1000吨级深水泊位4个。
4、信息化设施快速发展。
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和宽带互联网覆盖进一步扩大,农村基础通信网络建设逐步完善,电话、宽带“村村通”工程迅速推进,城乡数字鸿沟进一步缩小。
金财、金保、金盾、金水、金土等“金”字工程全面推进,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更加深入,重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取得积极进展,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
5、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
各市城市框架基本拉开,5市建成城区面积达 平方公里,经济圈人口达万人,5市城市道路面积公顷,绿地面积公顷,自来水厂个,供水能力万m3/d,垃圾处理厂个,城市综合功能日益增强。
(请城市基础设施组及相关部门提供本处空白数据)
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是经济圈内基础设施总体水平相对滞后,未形成一体化基础设施格局;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仍较突出;三是未形成多元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主体格局。
第二节 发展环境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加速发展,城市群或城市圈在区域竞争中地位日益突出。
加快城市群发展,发挥城市圈在区域经济中的增长极作用,已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经验和重要途径。
合肥经济圈居皖之中,是连接江淮,贯通东西的战略节点,是联结皖北、皖中、皖南的重要支点,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中具有核心增长极的作用。
目前,合肥经济圈内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氛围日益浓厚,合作共识已经形成,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加快建设已经具备良好基础。
当前,合肥经济圈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面临良好机遇。
一是国家扩大内需战略措施将长期实施,投资重点继续向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倾斜,合肥经济圈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可获得相应项目和资金支持。
二是中部崛起战略中,对中部地区“三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定位,为合肥经济圈加快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难得机遇。
三是合肥作为我省省会,近年来快速发展,首位度不断提高,在全省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能够发挥核心增长极的带动辐射作用。
四是合淮同城化、合肥经济圈等先期经济一体化建设已经启动,为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第三节 重要意义
首先,有利于加快合肥经济圈的一体化发展,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的合理高效流动。
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合肥经济圈内外公路、铁路、水路、航空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新型综合运输体系;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信、电视和计算机三网融合;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加快城市圈的信息化进程;构建完善的能源供给网络等。
有利于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的合理高效流动,促进和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
其次,有利于加快构筑区域产业链,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完善合肥经济圈内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发挥经济圈内各城市比较优势,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形成、发展和提升区域产业集群,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具有现实基础性作用。
第三,有利于优化区域空间布局,提升合肥经济圈在全省乃至更大区域背景中的核心竞争力。
推进合肥经济圈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优化和引导城市合理布局,提高区域城市化水平,加强城市合作,协调区域发展,培育和提升安徽核心增长极的带动和辐射能力,加速安徽崛起。
(本节意义部分应丰富,进一步提炼;另,可增加对承接产业转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方面的重大意义。
)
第二章 总体思路
(以下思路性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提炼,重点在如何依靠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经济圈的“圈”字上下功夫;另外,还要在新的建设方式、建设目标上下功夫)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培育安徽核心增长极为宗旨,以构建强有力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为目标,以跨地区重点项目建设为主线,按照“共建共享、多赢发展,突出骨干、主辅配套,统筹协调、提升服务,整合资源、集约利用”的原则,创新一体化的共建共享体制,构筑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建立一体化的综合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基础设施资源集约利用的新模式,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确保合肥经济圈快速崛起,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率先探索科学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创造更加有利的基础设施条件。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共建共享、多赢发展的原则。
理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体制和利益分配体制,加快合作共建步伐,促进多赢,努力形成以上级政府为主导、同级政府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各类市场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的合作共建新机制。
坚持整合资源、集约利用的原则。
打破地区间壁垒,积极整合区域资源,突出优化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努力走出一条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结构优化、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的集约型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
坚持突出重点、主辅配套的原则。
加快建设跨地区的重点工程,以重点工程建设促进配套工程建设,以配套工程建设完善重点工程功能,形成以骨干工程为主体、配套工程为辅助,主辅配套、有机衔接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坚持统筹协调、提升服务的原则。
加强地区间的协调和联合合作,积极采用现代服务手段,创新现代服务方式,促进跨地区、跨部门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升综合服务和管理水平,着力建立一体化的服务和管理体系。
第三节 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以基础设施一体化为总目标,以创新一体化的共建共享体制机制为突破口,以充分合理利用和高效配置区域资源为主要手段,以快速通道、重大枢纽、高效运输系统、骨干给排水工程、重点能源工程和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建设为重点,构建高速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快速交通体系,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强的能源生产供应体系,数字化、宽带化、综合化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与完备的防洪、除涝、抗旱、供水等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基础设施对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保障能力。
到2015年,合肥经济圈形成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
展望到2020年,合肥经济圈基本实现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二、具体目标
以下具体目标内容,定性的有了,但还不够,需要加强;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要提出定量化的、形象化的目标。
1、交通。
以建立“1小时通勤圈”为目标,建设以合肥枢纽为中心,联系六安、巢湖、淮南、桐城主城区和重要功能区间的“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的城际快速综合交通体系,促进交通信息、服务、管理共享互动,实现区域交通网络同城化。
2、能源。
实施“节约优先、多元发展、保护环境”的战略方针,突出能源供给安全和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清洁、高效能源,提高能源应急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3、水利。
按照“保障优先、适当超前、人水和谐、建管并重”的原则,加强防洪保安、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支撑合肥经济圈快速、可持续发展,将合肥经济圈建设成为全省水利发展的现代化示范区。
4、信息。
以率先建成“数字合肥经济圈”为目标,在“?
纵?
横?
环”光缆干线基础上,优化网络布局,提高网络覆盖率和传输能力,建成以合肥为中心、经济圈各城市信息网络互联互通的高速宽带骨干传输网络,形成区域信息一体化大格局。
5、城市基础设施。
全面加快合肥经济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城市供水、污水垃圾处理和公共交通设施一体化建设和发展,重点城镇自来水普及率达90%以上,城市集中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工业废水全部达标排放,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初步形成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体系。
(缺失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需要修改、调整、充实)
第三章 构建一体化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
(各章标题后,应撰写建设思路和目标,考虑到这些内容已经安排在第二章中,本处可省略,以下同。
)
(各章节涉及的项目应是跨区域的,或需要区域配合的,或对其他区域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一些属各地市自己可以完成的项目,原则上不要列上本规划;各类在建的、规划建设的项目以及项目名称、规模、等级等应准确、规范,使用标准化的、统一的名称等,以下同。
)
第一节 加速铁路建设
(各节标题后,应撰写建设思路和具体目标,目标应具体化、数量化,以下同)
以快速客货运铁路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加快区域对外通道、区域内快速通道及重要枢纽客货运设施等建设,提升现有干线技术水平,构建以合肥枢纽为中心的快速铁路网,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提升合肥经济圈在全国铁路网中的地位。
(什么地位?
需要具体化、数量化)
1、进一步完善干线铁路网络。
实现合肥经济圈地级以上市通铁路,形成以合肥为中心,与周边地区紧密衔接的铁路运输网络,铁路布局合理、干支基本协调、运输能力基本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合肥成为路网性铁路枢纽。
加快快速客运专线建设,形成合肥经济圈与其他区域间的快速客运通道。
加快京福铁路(北京-合肥-福州)、商杭客运专线(商丘-合肥-芜湖-杭州)建设,实现客货分线运输。
加快货运通道建设。
推动阜六铁路(阜阳-六安-庐江-铜陵-黄山-温州)、合庐铜(合肥-庐江-铜陵)铁路,构筑华东南北铁路第三通道,缓解华东地区南北向铁路运输压力,保障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增强路网机动和均衡性。
推进北沿江铁路(庐江-无为-和县-南京)建设,推动合肥经济圈内沿江地区经济发展,以货运为主。
加快对现有铁路改造,实现提速扩能。
加快推进宁西铁路(西安至合肥段)增建二线及既有线电气化改造项目、淮南铁路(淮南至合肥段、水家湖至蚌埠段、合肥-宣城段)铁路电气化扩能改造项目和合九铁路的电气化改造项目。
2、加快合肥经济圈城际轨道交通网络建设。
为适应合肥经济圈地区旅客运输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充分发挥城际轨道运力大、速度快、成本低、全天候的优势,为城市间旅客运输提供正点、便捷、快速的交通服务,建设以合肥为中心,以合六、合巢、合淮、合安为主轴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覆盖合肥经济圈的主要城市,基本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1小时交通圈”。
规划期内建设合肥-长丰-淮南、合肥-肥西-六安、合肥-巢湖-芜湖、合肥-庐江-枞阳-安庆等城际轨道交通项目。
统一规划,分期建设,逐步建成投入使用。
远期建设六安-寿县-淮南、六安-舒城-桐城、桐城-庐江-巢湖城际轨道交通线,形成较为完善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络。
加快推动南京-合肥-南昌城际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宁合昌新三角之间的联系,加快合肥联系珠三角的速度。
3、加快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
重点加快合肥市轻轨系统建设。
近期加快合肥市轻轨1号线建设,加快推进合肥市轨道交通2号线前期工作,形成“十”字形基本骨架,覆盖城市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要客流走廊。
远期规划建设合肥市轨道交通3、4号线,与1、2号线共同形成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外围组团放射的基本骨架网,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内的主要客流走廊。
到2020年,合肥基本形成通达性强、服务水平较高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
2020年后,建设5号线、6号线,在中心城区范围内形成完善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
建设远景扩展延伸线,基本实现线网规划的远景目标。
结合轨道交通车站的建设,在客流聚集的重点交通区域设置各种交通方式之间转换的交通枢纽,协调铁路客运站、公路客运站与城市公共交通之间的转换。
4、加强铁路站场建设。
扩建改造现有客货站场设施,提高铁路站场的运输吞吐能力,建设形成以合肥东站为编解系统,以合肥站、合肥西站为客运系统,以合肥北站为货运系统的枢纽格局,在合肥市包河区淝河镇建设高速铁路站场,同时建设好六安站、巢湖站和淮南站。
近期推进合肥火车站改造项目、合肥铁路南站地区搬迁改造项目、合肥铁路枢纽南环线和高铁站工程项目等。
(除合肥外,其他城市呢?
)
(各节后,应附专栏“重点项目表”。
各节重点项目,原则上以15个为宜,具体格式可参考《安徽省会经济圈发展规划纲要》。
以下同)
第二节 完善公路网
以加强合肥经济圈与周边地区互联互通为重点,继续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
以加快合肥经济圈内部沟通为重点,加快城际快速通道建设,加密、改造、升级干线公路。
以改善农村交通条件为重点,加强农村公路建设。
依托合肥主城区建立“1小时通勤圈”,依托六安、巢湖、淮南主城区建立“半小时通勤圈”,实现区域交通网络同城化。
1、加快建设区域高速公路网。
加强国家和区域高速公路及连接线建设,加快现有高速公路扩容改造,建成基本通达合肥经济圈内所有县域、联结各地级市和周边城市的高速公路骨架网。
加强与周边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高速通道建设,重点建设徐州—福州、济宁—祁门、商丘—景德镇高速公路三纵向道路,及南京—驻马店、扬州—武汉(江北运输通道)两条横向高速公路。
以合肥为中心,构建区域性高速公路,重点建设六安—巢湖、合肥—巢湖—马鞍山、淮南—蚌埠、六安—淮南—合肥—舒城—桐城、北沿江高速等高速公路建设。
加强高速公路与其他公路的衔接,尤其是各县城与高速公路连接线的建设。
加快合淮阜高速公路至长丰县县城连接线、合六高速公路至肥东县县城连接线、合巢芜高速与合宁高速至居巢区连接线等一批高速公路连接线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合肥经济圈所有县(市)城区等重要节点以及重点城镇能在短时间内上高速公路。
适时扩容改造合宁、合安等早期建成的高速公路。
2、改造提升国道、省道干线公路网。
加快国省道的改造步伐,提高省会经济圈城市间、城镇间的公路等级。
加快206国道(舒城至合肥段、合肥至桐城段、合肥至淮南段)、312国道(合肥至六安段)、105省道(合肥至巢湖段、巢湖至乌江段)、331省道(合肥至巢湖段)等国省道的改造升级。
3、加快城际快速公路建设。
建设连接各市市区、沿线城镇、开发区和重要交通设施的快速公路交通系统,形成以合肥为中心,各城市间相互联系、快速便捷的客货运通道,加快合肥经济圈内城市间的对接。
建设环巢湖旅游景观大道、合肥滨湖新区主干道路,抓紧与巢湖外环线实现连接,将其建成巢湖市至合肥滨湖新区的公路主通道。
建设巢湖-合肥-新桥机场的快速连接线。
建设淮南-水家湖-合肥一级公路,建成合肥与淮南同城化的公路主通道。
(注意本节中2、3之间的区别,凡是在“2、”中已经安排的,在“3、”中就不要安排了,以免重复。
)
4、构建农村公路网络系统。
根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路,实施“村村通”工程,加快乡镇到行政村道路改造和建设,彻底改善农村公路状况,抓好连接干线公路的县、乡公路和通往经济中心、交通中心的出口路建设,逐步形成与干线公路网相配套,农民出行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农村公路网络。
第三节 提升航运运输能力
提升航运运输能力、加快合肥经济圈水运发展,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运输成本、防止环境污染,对于完善综合运输体系,改善投资环境,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节思路和目标过于原则,应具体化、定量化,强调建设思路、重点、主要手段、具体目标)
1、整治航道,提升通行能力。
(这里应有一句铺垫性的思路、工作重点。
可参考下面“2、”中的第一句写法,以下同)加快建设裕溪、巢湖复线船闸,推进合裕航道升级改造工程,提升合肥—巢湖—长江航道通航能力,打造合肥经济圈通江“黄金水道”;加快派河、杭埠河、兆西河航道的整治步伐,提升航道等级。
2、提升港口功能。
统筹规划合肥经济圈岸线资源,调整优化港口结构,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港口群。
加快推进和县郑蒲港区一期工程、无为港区、合肥港派河港区、店埠河港区、淮南港淮南煤化工基地码头、凤台港区新港作业区、田家庵港区新港作业区、六安港周集作业区扩建工程、桐城港区改扩建工程以及合肥港集装箱码头建设,形成以巢湖郑蒲、合肥综合码头为中心的集装箱运输和综合物流基地、以淮南港为中心的煤炭转运和物流基地和以巢湖为中心的矿建及建材物流基地。
3、完善配套设施建设。
加强港口集疏运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支持保障系统等港口物流配套体系建设,提高为发展临港产业聚集区运输服务能力。
4、加快推进“引江济巢”工程。
打造省内主要的南北向水运大通道,改善巢湖水环境,沟通长江与淮河航运,缩短合肥与长江中上游沿江城市的水运距离。
5、加快推进江淮运河项目前期工作。
加强长江与淮河航运沟通,激活皖西老区航道网,提高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加强合肥经济圈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经济融合,促进我省航运发展。
第四节 加强航空建设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市场不断扩大,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加强航空建设,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航空运输体系,完善合肥经济圈完整的立体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将有效地改善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本节思路和目标过于原则,应具体化、定量化,强调建设思路、重点、主要手段、具体目标)
1、促进合肥骆岗机场发展。
加强航空口岸对外开放,拓展国际(地区)航线,扶持和培育干线航线、着力完善航线网络,促进区域内外向型经济发展。
引进基地航空公司,壮大航空运输市场总体规模和核心竞争力。
积极筹备老机场在不停航的情况下整体搬迁,保障新老机场安全平稳过渡。
2、加快建设合肥新桥机场及配套工程。
建成华东地区重要的省会干线机场、省内航空运输的枢纽机场和航线网络密集、地面集疏运系统发达、具备较强的客货中转功能、有一定的国际航线并具备口岸功能的4E级机场,带动机场临近区域现代物流服务业、大飞机配套关联产业链高端制造业、国防军工产业、重大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等产业集聚群,逐步形成临空型产业园区,打造合肥空港城。
3、扶持通用航空发展。
推动桐城市、巢湖市通用机场建设前期工作,推动新桥机场运行后骆岗机场功能转型,优化合肥经济圈内航空机场网络布局,拓宽公务飞行、应急救灾、水上救援、包机飞行等通用航空业务。
4、加强机场集疏运体系建设。
规划建设各市及周边县区到新桥机场的快速连接线,促进机场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合理分工和有效衔接,努力实现客运“零换乘”、货运“无缝衔接”,提高机场辐射范围。
5、推进异地候机楼建设。
加快淮南山南新区、巢湖市、桐城市、六安市设立异地候机楼前期工作,逐步形成合肥经济圈异地候机楼网络,为旅客提供高效便捷的航空服务,增强合肥机场辐射能力。
第五节 构建城市间的快速公交网
城市间的公交线路网要做好与铁路、高速公路等枢纽站点的衔接,大力促进城市公交向周边乡镇延伸,积极开通城市间快速公交线路,形成以合肥市为中心,以其他主要市县为重要节点,一般镇村为一般节点的放射形网络,进一步提高城市公交的覆盖率。
缺少定量性的目标。
1、增加城市间公交线路,满足居民公交出行需求。
建立曹庵公交换乘中心,开辟曹庵至孙庙、唐山、山南新区、水家湖、杨庙等地的快速公交,提高淮南至长丰北部城镇的公交便捷度。
建设杨庙公交换乘中心,开辟至曹庵、吴山、下塘、朱巷、陶楼及三十岗、岗集公交线路,并与合肥市区线路接驳。
建立合淮城际间直快公交专线,直达空中港口。
开辟旅游公交专用线路,分别发往合肥、六安、巢湖市周边的各个重要旅游景点,线路贯穿巢湖、天堂寨、万佛湖、寿县古城等景区。
(其它市应增加相应的区域性公交线路。
)
2、加大公交车辆投入,增强公交运营能力。
为适应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提高公交服务水平,本着车辆总量规模与城市发展规模相一致,车辆数量和单车容量与公交线路配车相一致的原则,车辆性能、车辆更新与公交服务水平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各市要进一步加大公交车辆的投入,增加公交运营能力。
应根据线路的功能性质、所运输乘客的出行特点、运行道路的几何条件,科学论证增加与淘汰的公交车数量。
根据公交线路服务功能和适应城区风貌,选择适当的车型配置。
在城际快速连接线和城市主干路上配置大容量、高性能的公交车辆。
在重点发展的旅游景区采取大站快车的运行管理,车型采用高档空调车,提供高档次服务。
(本处过虚,应增加实质性内容)
3、科学布局公交场站,提高公交服务水平。
根据城市规模和客流量大小,合理规划各类公交场站数量,科学布局公交场站,本着既满足公交需求,又节约用地的原则,制定公交场站的用地标准。
要扩建现有的综合车场,提升标准,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在城区的外围,适当新建集停车、保养、维修、洗车、测试等协调处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合肥 经济圈 基础设施 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