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docx
- 文档编号:30703999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7.63KB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docx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1)
考试大纲要求
考试大纲对本章的具体要求是:
1."了解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体、政体、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基本概念".
2.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和生产关系在社会结构中的基础地位、社会的政治结构及其核心、文化的本质和功能等内容。
3.掌握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哲学部分第五、六、七章集中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六章"社会发展规律和历史主体的作用",
第七章"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明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集中讲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讲"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说,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劳动实践,既创造了人类社会,又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是因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都是由生产实践派生出来的,并且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实践又是这样或那样的依赖生产实践并为生产实践服务。
第二个问题是人类社会是个什么样子,或者说它是由哪些方面构成的,即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本章从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观念结构等三个方面加以论述,这就使我们对人类社会及其有机的内在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学习本章,要注意理解和掌握好以下问题:
1.要掌握好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社会形态、阶级、国家、国体、政体、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等基本概念。
2.掌握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文化的本质与功能等基本原理。
3.懂得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弄清国家的本质和职能。
4.运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相互关系原理,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原理分析实际问题。
一、选择题
1.在从猿到人的变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D)
A.气候的变化 B.生理结构的改变
C.生活习性 D.生产劳动
2.区别人类与动物的根本标志在于( C )
A.是否有理性 B.是否有语言文字
C.是否能制造和使用工具 D.是否能思维
3.联结人与自然的中介是( C )
A.社会关系 B.地理环境
C.生产劳动 D.社会存在
4.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关系是( B )
A.血缘关系 B.生产关系
C.政治关系 D.阶级关系
5.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通过( D )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
6.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能够( A )
A.制约和影响社会的发展 B.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C.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D.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 )
A.社会风气的好坏 B.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C.人口增长速度的快慢 D.地理环境的优劣
★社会存在包括三个方面: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起决定作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起制约和影响作用
8.社会运动的物质基础是( A )
A.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B.从事社会活动的人们
C.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们
9.历史主体是指( A )
A.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人 B.社会历史规律的创造者和制定者
C.从事社会活动的英雄人物 D.进行社会改革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10.历史客体是指( D )
A.地理环境 B.社会物质财富
C.社会精神财富 D.历史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的一切事物
11.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区别在于( D )
A.自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规律是主观的
B.自然规律没有阶级性,社会规律有阶级性
C.自然规律可以认识,社会规律变化莫测
D.自然规律自发地起作用,社会规律通过人们自觉活动而实现
12.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 B )
A.人与人的关系 B.人与自然的关系
C.人与物的关系 D.人与社会的关系
★生产力:
是人们利用和改造自然界并取得物质资料的活动。
13.生产关系范畴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 A )
A.人与人之间经济关系 B.人与人之间的政治关系
C.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 D.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关系:
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的、物质的关系。
14.在生产力中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是( C )
A.劳动对象 B.劳动资料
C.劳动者 D.科学技术
15.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D )
A.产品的分配方式 B.产品的交换方式
C.劳动者的分工形式 D.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产品的分配和交换形式、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16.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在于( A )
A.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 B.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C.劳动产品的分配是否公平 D.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平等
17.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 C )
A.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B.各种生产关系的总和
C.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是:
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公有制包括:
国家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合资企业中的公有成份
18.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由两个部分构成,它们是( B )
A.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B.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
C.经济思想和政治思想
D.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19.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全部属于意识形态性质的是( C )
A.哲学、自然科学、语言学
B.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思维科学
C.政治思想、道德、艺术
D.法律思想、逻辑学、宗教
★意识形态属于思想上层建筑
思想上层建筑就是,直接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服务。
20.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钥匙是( D )
A.阶级斗争发展史 B.文化教育发展史
C.科学技术发展史 D.生产劳动发展史
21.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D )
A.用暴力掠夺他人财富 B.用特权侵吞公有财产
C.劳动产品分配不均 D.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出现
22.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准在于人们( C )
A.政治态度和立场不同
B.思想观念和信仰不同
C.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造成的经济地位不同
D.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23.阶级的实质是( B )
A.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不同
B.一个集团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C.分配不公而造成贫富不均
D.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差异
24.作为社会现象的阶级,它是一个( A )
A.经济范畴 B.政治范畴
C.思想范畴 D.文化范畴
★阶级是一个经济范畴
划分阶级的标准:
谁占有生产资料,在经济地位上谁占统治地位
25.就国家的起源来说,它是( D )
A.暴力征服的产物 B.人们相互订立契约的产物
C.阶级矛盾调和的产物 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6.国家的本质是( C )
A.管理社会各项事业的机关 B.保障社会秩序安定的机关
C.阶级压迫的暴力机关 D.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
27.区分国家类型的根据是( C )
A.民族的多少 B.疆域的大小
C.国体 D.政体
★国体: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28.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 D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C.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国家
从内容上看:
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从形式上看:
统治阶级用什么样的形式组织和管理国家
政体:
政权组织的形式
29.判断一个国家的性质,是看其( B )
A.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B.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C.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D.国家领导人的意志
30.社会存在是指(C)
A.自然界各种要素的总和 B.社会领域各种要素的总和
C.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D.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总和
★社会生活的物质条件:
三方面
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31.社会意识是( A )
A.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B.社会的政治生活过程
C.人类改造自然的过程 D.人类改造社会的过程
★社会意识包括:
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以理论的形式出现)
3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 B )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C.社会意识可以不依赖于社会存在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33.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是( C )
A.抛弃一切个人利益 B.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C.集体主义思想 D.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
34.先进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因为( A )
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 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 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
35.资产阶级道德的核心是( D )
A.自由、平等、博爱 B.人道主义
C.享乐主义 D.个人主义和利已主义
36.生产方式是( C )
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B.政治上层建筑与思想上层建筑的统一
C.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D.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结合
37.社会形态是(B)
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D.社会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生产方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社会形态: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二、辨析题
1.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
(正确)
理由如下: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的分配方式等三个方面的内容。
(2)生产关系的三项内容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起决定作用,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
这是因为:
①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
②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③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④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
★(简述: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
或者:
为什么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
或者:
为什么说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
2.人口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错误)
理由如下:
人口生产只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物质资料生产才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这是因为:
(l)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人只有解决了吃穿住等生活必需品,才能进行其他活动。
(2)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程度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更替是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的终极原因。
3.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才具有反作用。
(错误)
理由如下: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任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具有反作用,只不过反作用的性质不同而已。
先进的社会意识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是通过武装人们的思想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
因而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并同落后思想展开必要的斗争,对于发挥先进思想对社会存在的推动作用是十分必要的。
4.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正确)
(l)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①生产方式的产生和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动力。
②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等活动的基础。
③生产方式最终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面貌,决定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④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最终决定着一个社会形态向另一个社会形态的根本转变。
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结底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更替的历史。
★简述:
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或者: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1)实践是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社会起源于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劳动不仅创造着和体现着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还不断创造和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而实践是人类社会的活动方式和基础。
(2)实践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社会的物质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实践,精神生产实践构成了全部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特别是生产实践是整个社会的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整个社会生活的历史实际上就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历史。
(3)实践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发展的过程,以物质生产实践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推动了整个社会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实践揭示了社会规律的特点。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是客观规律,但自然规律无论人类活动是否参与都起作用,而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表现出来的。
2.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l)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
第一,劳动是具有明确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
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
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的活动。
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3.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范畴?
(1)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实际能力。
(2)生产力是一个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
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是生产力系统中的三个实体性要素。
①劳动对象是劳动过程中被改造或加工的一切对象。
劳动对象既包括未经加工而直接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也包括经过初步加工后作为劳动成品或半成品而纳入生产过程的原材料。
②劳动资料是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和物质手段。
劳动资料是劳动者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是一个庞大物质系统,其中,生产工具是最主要的,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客观尺度。
③劳动者是具有生产经验和技能并从事物质生产的人,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3)在生产力的三个实体性要素中,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都是生产力中被支配的"物"的因素,二者的统一又称生产资料。
劳动者则是生产力中惟一能动的"人"的因素,因而是生产力中的主导性因素。
除上述实体性要素外,生产力中还包括某些非实体性要素,如科学技术等。
4.怎样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范畴?
(l)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客观物质的经济的关系。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的关系:
①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②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交换关系。
③产品的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和核心,决定着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
根据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的不同,可以把人类历史上的生产关系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类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等。
(2)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理解经济基础范畴要注意:
①经济基础特指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
②经济基础是占统治地位的那种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即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以及分配和消费关系三方面的总和。
5.简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上层建筑范畴?
(1)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态。
(2)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构成。
政治上层建筑是指竖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政治、法律制度及其设施,它体现人们之间的政治关系。
思想上层建筑(亦称观念上层建筑)是指反映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的思想、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观念、宗教观念、艺术思想、哲学理论等,它体现的是人们的思想关系。
(3)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一方面,思想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思想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或物质设施。
另一方面,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现实力量反过来影响思想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同为经济基础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6.如何全面认识国家的本质?
(1)从国家的起源看。
阶级的出现是形成国家的基础,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在阶级矛盾客观上达到不可调和的地方、时候和程度,便产生国家。
这就从国家的起源上说明了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这一本质。
(2)从国家的特征来看。
国家与旧的氏族组织比较,有两个显著特征:
①国家是按地区划分居民而不是按血缘关系划分居民;
②国家的武装力量是"特殊的武装队伍",而不是"居民自动的武装组织".国家的主要成分是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物质附属物。
这就从国家的特征上说明了国家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这一本质。
(3)从国家的职能和作用上看。
国家政权作为上层建筑,只能掌握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手里并为其经济基础服务。
经济上不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不掌握国家的政权。
这也说明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暴力工具这一本质。
7.简述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
(l)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联合哪些阶级、压迫什么阶级。
它说明国家的阶级本质,是区分国家类型的根据。
(2)政体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什么组织形式组织政权机关,实行专政,管理自己的国家。
(3)国体和政体既相区别又相联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①国体和政体的区别:
国体指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区分国体和政体可以使我们不被国家形式所迷惑而看不准国家的阶级内容。
②国体和政体的联系:
一方面,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必须与国体相适应,为国体服务;
另一方面,政体对国体有反作用,适应国体的政体对国体起维护和巩固作用,反之,则影响和阻碍统治阶级利益、意志的实现;
再者,由于各个国家历史条件、民族特点、阶级斗争情况的不同和统治阶级的需要,同一国体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不同国体的国家可能采取相同的政体;同一个国家在国体不变的情况下,在不同历史时期又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
8.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
(1)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
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及其发展变化。
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3)历史唯物主义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前提下,还肯定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相对独立性。
即社会意识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这主要表现在:
①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②社会意识的发展水平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③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
④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⑤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9.简述道德的含义、特点和社会作用。
(l)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它包括伦理思想和在伦理思想指导下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第五 人类社会 本质 基本 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