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的专题复习.docx
- 文档编号:30703164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793.95KB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的专题复习.docx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的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的专题复习.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物理上册各章的专题复习
2017中考最优秀的八上复习资料
第一章机械运动
【专题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2.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是。
3.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关系是为:
1km=m、1dm=m、1cm=m、1mm=m、1μm=m、1nm=m
练习题:
1.中学生的大拇指指甲宽度约为( )A.1mm B.1cm C.1dm D.1m
2、完成下列单位换算:
人头发直径约7×10-5m=μm.地球半径6.4×106m=km,珠穆朗玛峰海拔高度8.84443=884443(填上单位)3、估测课桌的长度为80(填上合适的单位)。
聚焦知识点二:
会观察——刻度尺的、和零刻线是否磨损。
会放置——刻度尺要沿着被测物体的长度,刻度线要被测物体,找准或选取一个整刻度线和一端对齐。
会读数——视线要和尺面,读数时要估读到的下一位。
会记录——测量结果应由和组成。
实验设计:
利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
1、如图所示,用A、B两刻度尺测同一木块的边长,就分度值而言,尺精密些,就使用方法而言,不正确.选用正确尺子测量出的物体长度是cm。
2、为了测出细铜丝的直径,某同学把铜丝在铅笔上紧密排绕12圈.如图所示,用分度值是1mm的刻度尺测得这32圈的总宽度为 cm,可算出细铜丝的直径约为 mm。
聚焦知识点三:
1.在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
,常用测量工具:
、。
2.值与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不是错误,误差避免,只能尽量减小;错误避免。
3.减小误差的方法:
(1)求平均值;
(2)选用;(3)改进。
实验设计:
利用停表进行时间的测量。
1、停表的示数如上后图所示,该停表所示的时间为mins。
3、已经在温度升高的相同的条件下,铜膨胀的程度比钢大,在20℃时用一个钢卷尺测得一个铜块的长度为2.60cm,若在50℃的高温环境下,再测量一次铜块的长度,则测量的结果应该是2.60cm(大于、小于或等于)。
【专题二】运动的描述
1.物体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2.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的物体叫参照物。
2.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与所选择的参照物有关,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的。
参照物可不可以选择本身作为参照物?
3.在平直轨道上匀速行驶的火车中,相对于放在车厢内小桌上的苹果,运动的物体是()A.这列火车的机车B.坐在车厢椅子上的乘客C.从旁边走过的列车员D.关着的车门
2.放学路上,小明和小红沿人行道步行,一辆汽车从身旁疾驰而过,如图所示,司机说:
“你没有动”是选定了为参照物,小红说:
“车真快”是选定了为参照物。
3.甲、乙、丙三人分别乘坐直升机。
甲看见地面楼房匀速下降,乙看见甲静止不动,丙看见乙匀速上升,请说明这三架直升机各做何种运动?
【专题三】运动的快慢
1.与之比叫做速度,是描述物体的物理量.速度的计算公式,单位: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1m/s=km/h.例如:
54km/h=m/s
2.不变,物体沿着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是一个定值,与路程、时间无关。
例题:
对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B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D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E、物体匀速直线运动时的速度由v=s/t决定,但是速度与路程、时间的大小无关,
3.变速运动的快慢用表示,它只能粗略地反映物体整体的平均快慢程度。
例题:
一个人以6米/秒的速度慢跑一段路程,然后以4米/秒的速度返回到原处,那么这个人的平均速度是()。
A.5米/秒 B.4米/秒 C.4.5米/秒 D.4.8米/秒
例题:
思考并研讨日常生活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图a表明相同的时间比;
(2)图b表明相同的路程比。
物理上是通过比较来确定速度大小的。
2、实验探究:
利用秒表探究人步行的速度人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2m/s,表示的物理意义是_____;某同学家距学校600m,他以此速度从家步行至学校需要的时间是_____s;以该同学身上背着的书包为参照物,他是__的.
3、小球从左向右运动,每隔相等埋单曝光一次所得到的照片如下图,其中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是()
4、如图是苹果下落过程中拍摄的频闪照片,相机每隔0.1s曝光一次,由此可判断苹果的运动是运
动____(选填“匀速”或“变速”)。
照片上A与B的间距,所对应的苹果的实际运动路程为57cm,则苹果在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是____m/s。
5、长20m的一列火车,以36km/h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m。
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秒?
【专题四】测量平均速度:
实验设计:
利用长木板,秒表,金属片,小车探究平均速度的测量。
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
小车从带刻度
(分度值为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
分:
秒")。
(1)该实验是根据公式_____进行测量的。
(2)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_____(填"大"或"小")
(3)请根据图中所给的信息回答:
sAB=_______cm tBC=______s vAC=_______m/s
(4)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偏_______。
(填"大"或"小")结论:
小车做的是运动,前半程的平均速度后半程的平均速度。
三、练习反馈:
1.下左图中被测铅笔的长度为cm。
2.小明一家双休日驾车外出郊游,在汽车行驶的过程中,小明同学观察了一下速度及里程表盘如下右图甲所示.此时汽车的行驶速度为___________,汽车行驶了半个小时后.表盘的示数如下右图乙所示,那么这段时间内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为___________.
3.从2012年9月起,我国海监对钓鱼岛区域实行常态化的维权执法巡逻.“海监50”绕钓鱼岛巡逻,以宣示主权,以钓鱼岛为参照物,该船是________的。
(选填“运动”或“静止”)
4、张先生驾车从广州到肇庆旅游,汽车以9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0.5h到达三水,休息0.5h后,再以80km/h的平均速度行驶1h到达肇庆。
请求:
(1)广州到三水,汽车行驶的路程是多少km?
(2)广州到肇庆,汽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5.汽车从甲站出发头20s前进了100m,然后以36km/h的速度匀速行驶2min,以后又用4s前进了50m,到了乙站停车.求:
(1)汽车在前20s内的平均速度.
(2)汽车在整个路程中行驶的平均速度.
第二章声现象
【知识点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声音是由物体的所产生的,停止,发声随之停止。
2.声音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传播,不能传声;声音在介质中以的方式传播.。
3.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不同,正常情况下,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液体,而中传声的速度快于气体,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m/s。
4.声音从声源发出,遇到山崖、墙壁等障碍物回来使其又传入人耳的声音,利用回声可以测定。
实验1:
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见到泡沫屑不停地跳动;用手按住鼓面,泡沫屑停止跳动,鼓声消失。
说明。
实验2:
如图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乒乓球会被多次弹开。
这个实验是用来探究( )这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法A.声音能否在真空中传播B.声音产生的原因C.音调是否与频率有关D.声音传播是否需要时间
在实验真空不传声中,玻璃罩内不可能抽成真空,只能抽走的空气越多,声音越小,通过推理可以得出:
真空不能传声。
这种研究方法叫“推理法”。
例:
我们生活在声的海洋中。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只要物体振动,我们就能听到声音B.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C.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与温度无关D.声波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最快
【解题关键】:
1.记住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液、气传播速度的大小关系。
3.莫把“振动停止,发声停止”误认为“振动停止,声音消失”,也不要误认为只要物体振动,就能听到声音。
【典题探究】例:
一个同学向一口枯井的井底大喊一声,经过1.5S听到回声,那么这口井的深度大约是多少米深?
(声速按340m/s计算)
【知识点二】声音的特性
1.音调是指声音的,频率越大,音调越;人耳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
Hz到Hz;频率低于20Hz的称为;频率高于20000Hz的称为。
2.响度是指声音的,影响因素:
①与有关:
振幅越大,响度越;②与离发声体的有关:
离发声体越远,听到的声音越。
3.音色是由声音的和决定;靠音色来声音。
实验1:
如图所示,用手拨动钢锯条,钢锯条由于_____发出声音,用的力越大,钢锯条的_____越大,改变钢锯条伸出桌面的长度,会使声音的_____发生改变。
实验2:
老师在演示如图所示的齿轮拨动纸片的实验中,纸片发出的声音是靠纸片______产生的;若三种齿轮拔动纸片时发出了dou
(1)、mi(3)、xi(7)的三个音调,那么发出xi(7)音调时是(选填“甲”、“乙”或“丙”)层齿轮在拔动纸片。
【典题探究】
1.201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歌手们美妙的“高音”、“低音”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中的()A.音调B.音色C.响度D.振幅
2.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在课堂上“大声”回答问题才能让老师和同学们都能听清楚。
这里的“轻声”和“大声”是指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频率
3.有一种新型声纹锁,只要主人说出事先设定的暗语就能把锁打开,如果换了其它人,即使说出暗语也打不开,这种声纹锁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____。
【解法要诀】:
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分别能够体现声音的高低、大小和音质.音调受频率(表示声源振动的快慢)的影响;响度受振幅的影响;音色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所决定的.莫把音调与响度混淆、科学用语与日常用语混淆。
【知识点三】:
声的利用
知识点聚焦:
声的利用:
可以传递,如:
、;可以传递,如:
、。
实验:
如图所示,纸筒一端封住橡皮膜,另一端对着点燃的蜡烛,敲击橡皮膜,蜡烛火焰会跳动或熄灭,这个现象说明。
【典题探究】
1.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2.以下利用了超声波的反射来获取信息的是()A.大象的“声音”交流B.蝙蝠的“回声”定位C.外科医生对结石病人的“超声”排石D.站在天坛中央说话,会感到声音特别洪亮
【技巧归纳】:
联系生活实际,识别实例中的应用。
传递信息的有:
回声定位、B超等;传递能量的有:
超声碎石、超声清污、除尘等。
【知识点四】: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
噪声是指发声体做的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的声音,都属于噪声;人们以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
2.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条:
①在处减弱;②在中减弱,③在中减弱。
【典题探究】
1.通常人们会从噪声的产生、传播及接收三个环节控制噪声.下列措施中,属于在产生环节控制噪声的是()
A.临街的房屋安装隔音玻璃B.学校附近禁止鸣笛C.在高噪声环境下工作戴耳罩D.在道路旁安装隔声板
2.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三、课堂检测
1.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
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A.半导体网B.磁性物质网C.真空网D.金属物质网
2、将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让另外一个同学敲一下铁管的另一端,会听到两个敲打的声音。
这个事实说明()
A、敲打在空气中形成了两个声波B、声波在空气中发生了反射
C.、声波在铁管中发生了反射D、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吉它是年轻人喜爱的一种乐器.在演奏前,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这样做的目的是调节琴弦发声时的()
A.振幅B.响度C.音调D.音色
4.人能分辨出分别用二胡和小提琴演奏的乐曲《二泉映月》,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A.响度不同B.音色不同C.音调不同D.节奏不同
5.根据如图所给信息,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蝙蝠可以发出频率为400Hz的声音B.人能听到蝙蝠发出的所有频率的声音
C.人听觉频率范围比人发声频率范围要大D.15Hz的声音只要振幅足够大,人耳是能听到的
6.没有利用超声波的是A.蝙蝠利用声波导航B.用声呐探测海深C.用B超做体检D.用听诊器检查身体
7.以下措施不能达到减弱噪声目的的是()A摩托车上安装消声器B机场工作人员佩带有耳目罩的头盔C街头设置噪声监测仪D高架道路两侧建起透明板墙
8.下列事例中,属于利用声传递信息的是()A.用B超给病人检查身体B.用超声波击碎人体内的结石
C.用超声波清洗眼镜D.用超声波美白牙齿
9.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在城市街道两旁植树种草,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B.敲锣时用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C.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D.医生用“B超”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利用了声能传递信息
10.音乐小组的几位同学制作了各自的乐器,乐器发声的波形图如下图所示,对此说法不正确的是()
A.乐器发声时都在振动B.乐器发声的音色相同C.乐器发声的响度相同D.乐器发声的音调相同
11.如图是课本上的演示实验,请按要求回答:
甲图:
该装置能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还能探究声音的______和_______的关系。
第三章物态变化
【专题一】温度和温度计:
1.温度:
温度是表示物体 程度的物理量。
例如:
人的正常体温是37℃,火柴的温度约800℃,水的凝固点是0℃等。
2.温度单位:
温度计上的字母“C”或“℃”表示的是摄氏温度,“℃”是摄氏温度的单位。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的温度是0℃, 的温度是100℃。
在0℃和100℃之间平均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就是 ℃。
3.温度计原理:
温度计是专门测量 的仪器,它是根据 的原理制成的。
4.温度计的使用:
(1)测量前:
①估测被测物体的温度,选取合适的温度计;②观察温度计的和 。
(2)测量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 中,不要碰到容器底和容器壁;②温度计的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
(3)测量后:
①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②正确记录测量结果包括和。
5.体温计:
体温计的量程是 ,分度值是 ,使用前要先甩一甩,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实验设计:
利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实验2:
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和认清它的分度值。
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下图甲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
如图乙所示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的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______℃,水的温度是______℃。
【典题探究】:
1、气象学里的日平均温度,是一天当中的2时、8时、14时、20时这四个时刻气温的平均值.如果某地某日这四个时刻的气温如下图所示,则该地的日平均气温是( )
【专题二】熔化、凝固
1.熔化和凝固:
熔化是指物质从 态变为 态, 热量;凝固是指物质从 态变为 态, 热量。
例如:
春天来了,河里的冰开始熔化成水是熔化现象;铜水浇铸成铜像是凝固现象等。
2.固体分为 体和非晶体。
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 ,有确定的熔化温度;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不断 ,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
例如:
海波、冰、各种金属等是晶体;蜡、松香、玻璃、沥青等是非晶体。
实验2:
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大部分熔化时,试管中的冰()A.也熔化一部分B.全部熔化C.一点都没熔化D.下边的熔化,上边的没熔化
探究结论:
晶体熔化条件:
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晶体熔化特点:
固液共存,温度不变。
非晶体熔化特点:
没有一个固定的熔化温度,整个过程是吸引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自然界中的蜡、松香、沥青、玻璃等都是非晶体。
【典题探究】:
1、同学们体育课上用的“铅球”实际上是一个铁球,它是将铁水直接倒入“模子”浇铸而成.在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铅球”在铸造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是( )
2、生活中小明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相同吗”?
小明选择的固态物质是蜡和海波,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将温度计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 固体粉末中,不要碰到试管底或试管壁.若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则此时温度计的读数为_______℃.
(2)为了使物质受热均匀,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有 (写出一种即可).
(3)如图乙所示,a、b是小明绘制的蜡和海波的熔化图像,则 是海波的熔化图像,判断的依据是:
.
【专题三】:
汽化和液化
1、物质从 变为 叫做汽化, 热量,汽化包括 和 两种方式;物质从 变为 叫做液化, 热量,液化的方法是 或 。
例如:
泼在地面的水会慢慢变干,是因为水蒸发变成水蒸气了;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的;生活中使用的液化气是在常温下压缩体积形成的。
2、沸腾是在 和 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沸点跟液面的气压 关(选填“有”或“无”)。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保持 。
3、蒸发是在温度下,都发生汽化现象,蒸发时要 。
有 作用。
4、液体沸腾的条件是:
①先是温度要达到 ;②要继续 。
5、液化的两种方法是:
① ;② 。
实验设计:
利用温度计、停表、铁架台(带铁夹)、石棉网、酒精灯、烧杯、水等探究水的沸腾。
实验1:
小凡同学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当水温为82℃时开始记录数据,以后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一段时间后停止读数,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2
86
89
98
98
98
98
(1)在记录第四次数据时,温度计的示数如上图甲所示,请将读数填在表内空格中。
(2)请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在图乙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线。
(3)由图线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的特点是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可能原因是_______(写出一点)。
实验2:
如图所示的情景,是研究蒸发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过程,这个探究方案中(a)(b)(c)
①图A.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大小关系的
②图B.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温度高低关系的
③图C.是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附近气流快慢关系的④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
以上说法正确的是()A.只有①② B.只有③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均正确
实验3:
如图所示装置,用酒精灯将烧瓶内的水加热沸腾后,水蒸气从细玻璃管口喷出。
(1)在离管口稍远处,可以看到雾状的“白气”,这是因为喷出的水蒸气发生了现象,雾状的“白气”实际是,过一会儿手会感到玻璃片变热;
(2)分析、归纳上述实验现象,所得到的结论是.
实验4:
将一装有水的烧瓶加热至水沸腾后,把烧瓶移离火焰,水停止沸腾;迅速塞上瓶塞后倒置,再向瓶底浇冷水,如上右图所示,烧瓶中会立刻产生大量气泡,原因是( )
A.瓶中的水发生了分解反应,产生了气体B.瓶中气压不变,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C.瓶中气压增大,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D.瓶中气压减小,水的沸点降低,水沸腾了
探究结论:
液体沸腾的条件:
达到沸点,继续吸热。
液体沸腾特点:
不断吸热,温度不变。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温度,液体表面气流快慢。
整个过程中是利用“控制变量法”和“对比法”进行探究的。
【典题探究】:
1、
小红在实验室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80
84
88
92
96
98
98
98
(1)图_____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分析数据可知:
此时水的沸点为________.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________(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2)请你根据记录的实验数据在图中作出水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像。
(3)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_______________。
(4)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在交流时,发现各自测出的水的沸点大都不是100℃,可能原因是(写出一点).
【专题四】:
升华和凝华
1、升华是指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 热量;凝华是指物质从 态变成 态的过程, 热量。
例如:
冬天室外结冰的衣服也能变干,冰升华变为水蒸气;雪是空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变成固态形成的;窗花是室内热的遇冷的。
实验设计:
利用碘的升华和凝华演示器探究升华和凝华现象。
实验1:
1.拿着碘的升华演示器烧走到学生中去,让他们看一看常温下碘以 态的存在。
2.用酒精灯给其均匀地加热,少时,瓶内充满 。
碘由 态升华变成 态,发生 。
3.停止加热,等到瓶内气体变冷时,紫色逐渐消失,碘又由 态凝华变成 态,发生 。
这时会看到许多小晶粒附着在瓶壁,使玻璃的透明度减低。
探究结论:
物质可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升华,吸热。
也可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凝华,放热。
【典题探究】:
1、下面几种现象中属于升华的是()A碘加热成蒸气B初冬的早晨草木上的霜
C海面上的大雾D冰冻的衣服时间长了被冻干
2、下列物态变化中属于凝华的是()A.铁水被铸成工件B.冬天用湿手摸室外的铁器时觉得粘手
C.深秋地面上出现的霜D.冰箱内的饮料结冰
3、用久了的灯泡会发黑,是因为钨丝发生了()A、凝固B、升华C、凝华D、先升华后凝华
【专题五】:
物态变化类型的辩别---大自然中水循环
专题五知识点聚焦:
1、物质的状态:
物质通常有 、 和 三种状态。
2、自然界中水的三态:
冰、雪、霜、雹是固态;水、露、雾是液态,烧水做饭时见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物理 上册 各章 专题 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