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街道水景.docx
- 文档编号:30700759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643.52KB
广场街道水景.docx
《广场街道水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场街道水景.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场街道水景
2广场的空间围合
在广场围合程度方面,一般来说,广场围合程度越高,就越易成为“图形”,中世纪的城市广场大都具有“图形”的特征。
但围合并不等于封闭,在现代城市广场设计中,考虑到市民使用和视觉观赏,以及广场本身的二次空间组织变化,必然还需要一定的开放性,因此,现代广场规划设计掌握这个“度”就显得十分重要。
广场围合有以下几种情形:
1).四面围合的广场当这种广场规模尺度较小时,封闭性极强,具有强烈的向心性和领域感。
2).三面围合的广场封闭感较好,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向心性。
3).二面围合的广场常常位于大型建筑与道路转角处,平面形态有“L’’形和“T”形等。
领域感较弱,空间有一定的流动性。
4).仅一面围合的广场这类广场封闭性很差,规模较大时可考虑组织二次空间,如局部下沉或局部上升等。
总之,四面和三面围合是最传统的、也是最多见的广场布局形式。
值得指出的是,二面围合广场可以配合现代城市里的建筑设置。
同时,还可借助于周边环境乃至远处的景观要素,有效地扩大广场在城市空间中的延伸感和枢纽作用。
5广场的空间尺度与界面高度
城市广场空间如同建筑空间一样,可能是封闭的独立性空间,也可能是与其他空间相联系的空间群。
一般情况下,当人们体验城市时,往往是由街道到广场的这样一种流线,人们只有从一个空间向另一个空间运动时,才能欣赏它、感受它。
人们在城市中活动时,人眼是按照能吸引人们的物体活动的。
当视线向前时,人们的标准视线决定了人们感受的封闭程度(空间感),这种封闭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的视野距离和与建筑等界面高度的关系。
据专家总结:
①人与物体的距离在25m左右时能产生亲切感,这时可以辨认出建筑细部和人脸的细部,墙面上粗岩面质感消失,这是古典街道的常见尺度。
②宏伟的街道和广场空间的最大距离不超过140m。
当超过140m时,墙上的沟槽线角消失,透视感变得接近立面。
这时巨大的广场和植有树木的狭长空间可以作为一个纪念性建筑的前景。
③人与物体的距离超过1200m时就看不到具体形象了。
这时所看到的景物脱离人的尺度,仅保留一定的轮廓线。
此外,当广场尺度一定(人的站点与界面距离一定时),广场界面的高度影响广场的围合感。
④当围合界面高度等于人与建筑物的距离时(1:
1),水平视线与檐口夹角为450,这时可以产生良好的封闭感。
⑤当建筑(注:
指界面)立面高度等于人与建筑物距离的1/2时(1:
2),水平视线与檐口夹角为30。
,是创造封闭性空间的极限。
⑥当建筑立面高度等于人与建筑物距离的1/3时(1:
3),水平视线与檐口夹角为18。
,这时高于围合界面的后侧建筑成为组织空间的一部分。
⑦当建筑立面高度为人与建筑距离的1/4时(1:
4),水平视线与檐口夹角为14。
,这时空间的围合感消失,空间周围的建筑立面如同平面的边缘,起不到围合作用。
实际上,空间的封闭感还与围合界面的连续性有关。
从整体看,广场周围的建筑立面应该从属于广场空间,如果垂直墙面之间有太多的开口,或立面的剧烈变化或檐口线的突变等,都会减弱外部空间的封闭感。
当然,有些城市空间只能设计成部分封闭,如大街一侧的凹入部分等。
在古典范畴,由于建筑受法式的限定,尽管设计人不同,但构成广场建筑的风格仍相对稳定。
引入城市的丘陵绿地是另一种类型的城市空间。
它们的空间尺度与广场空间不同,其尺度是由树木、灌木以及地面材料所决定的,而不是由长和宽等几何性指标所限定,其外观是自然赋予的特性,具有与建筑物相互补充的作用。
良好的广场空间不仅要求周围建筑具有合适的高度和连续性,而且要求所围合的地面具有合适的水平尺度。
如果广场占地面积过大,与周围建筑的界面缺乏关联时,就不能形成有形的空间体。
许多失败的城市广场都是由于地面太大,周围建筑高度过小,从而造成墙界面与地面的分离,难以形成封闭的空间。
事实上,当广场尺度超过某一限度时,广场越大给人的印象越模糊,缺乏作为一个露天房间的性质。
除了上述条件外,空间体的高宽比和建筑特征也可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广场的几何形态与开口
德国学者R.克里尔(Krier)认为:
广场空间具有三种基本形态,它们分别是矩形(或方形)、圆形(或椭圆形)和三角形(或梯形)。
从空间构成角度看,被建筑完全包围的称做“封闭式”的,被建筑部分包围的称做“开放式”的。
“封闭式”广场与“开放式”广场的区别,就是围合界面开口的多少。
广场形态往往具有比室内空间形态更大的自由。
在城市空间,由于四周界面距离较远,加之檐口与线脚的断开,因此,很难感觉出空间的具体形状和细微差别。
实际上,在比较庄严的场所,往往强调按直角关系布置建筑物,形成纪念性的矩形空间。
在经过长期历史阶段
形成的广场,有时会产生锐角或钝角交接的不规则空间,这里相邻建筑的墙面倾向于形成统一的整体,以使不平行界面可以产生较强的透视效果。
当广场为锐角时,广场一侧的透视面会封闭视线,使广场产生封闭性。
古典的城市广场四周往往被精美的建筑所环绕,按日本学者芦原义信的提法,四角封闭的广场可以形成阴角空间,有助于形成安静的气氛和创造“积极空间”。
广场与道路的交点往往形成广场的开口,开口位置及处理对广场空间气氛有很大影响。
这里着重谈以下三方面:
1.矩形广场与中央开口(阴角空间)四角封闭的广场一般在广场中心线上有开口,这种处理对设计广场四周的建筑具有限制,一般要求围合建筑物的形式应大体相似,而且常常在中心线的焦点处(即广场中央)安排雕像作为道路的对景。
这种形态可称之为向心型。
当广场的开口减到三个时,其中一条道路以建筑物为底景,另一条道路穿越广场,往往将主体建筑置于一条道路的底景部位,广场中央的雕像可以以主体建筑为背景,地面铺装可以划分成动区和静区,这种设计手法为轴线对称型。
2.矩形广场与两侧开口在现代城市中,格网型的道路网容易形成矩形街区或四角敞开的广场。
这种广场的特点是道路产生的缺口将周围的四个界面分开,打破了空间的围合感。
此外,贯穿四周的道路还将广场的底界面与四周墙面分开,使广场成为一个中央岛。
为弥补这一缺陷,建议将四条道路设计为相互平行的两行,并使与道路平行的建筑在两侧突出,突出部分与另两幢建筑产生关联,从而产生较小的内角空间,有益于形成广场的封闭感。
为防止贯穿的开口,另一种办法是将相对应的开口呈折线布置,这样,当行人由街道开口进入广场,往往以建筑墙体作为流线的对景,有益于产生相对封闭的空间效果。
3.隐蔽性开口与渗透性界面从平面上观察,这类广场与道路的交汇点往往设计得十分隐蔽,开口部分或布置在拱廊之下,或被拱廊式立面所掩盖,只有实地体验方能觉得入口部分的巧妙。
一般时候,人们不喜欢完全与外界隔绝的广场空间,而希望广场与外部的热闹景色相联系。
这时为了保证广场空间的相对闭合性,又满足空间渗透的要求,往往通过拱廊、柱廊的处理来达到既保证围合界面的连续性,又保证空间的通透性。
5广场的序列空间
在广场设计中,设计师不能仅仅局限于孤立的广场空间,应对广场周围的空间做通盘考虑,以形成有机的空间序列,从而加强广场的作用与吸引力,并以此衬托与突出广场。
广场空间总是与周围其他小空间、道路、小巷、庭园等相连接的,这些小空间、道路、小巷、庭园等是广场空间的延伸与连续,并连接着其他广场。
这些空间与广场空间同样重要,并互为衬托。
广场的序列空间可划分为前导、发展、高潮、结尾几个部分,人们在这种序列空间中可以感受到空间的变幻、收放、对比、延续、烘托等乐趣。
如合肥市中心区开放空间群,正是有效组织空间序列的成功案例。
首先东西走向的淮河路步行街西端接人民广场,人民广场西侧南北向的花园街,淮河路步行街垂直向北接逍遥津公园主人口、寿春路(城市干道),花园街垂直向南接省政府主人口、长江中路(城市干道)。
这样的区域性空间群,再加上带状、块状空间对比,便形成了以两条平行的城市主要交通干道(长江路与寿春路)互为起点(前导)和终点(结尾),以花园街和淮河路步行街为发展,以中部人民广场为高潮的空间序列。
五现代城市广场绿地规划设计
1广场绿地规划设计原则
①广场绿地布局应与城市广场总体布局统一,成为广场的有机组成部分,更好地发挥其主要功能,符合其主要性质要求。
②广场绿地的功能与广场内各功能区相一致,更好地配合和加强该区功能的实现。
如休闲区规划则应以落叶乔木为主,冬季的阳光、夏季的遮阳都是人们户外活动所需要的。
③广场绿地规划应具有清晰的空间层次,独立形成或配合广场周边建筑、地形等形成良好、多元、优美的广场空间体系。
④应考虑到与该城市绿化总体风格协调一致,结合地理区位特征,物种选择应符合植物区系规律,突出地方特色。
⑤结合城市广场环境和广场的竖向特点,以提高环境质量和改善小气候为目的,协调好风向、交通、人流等诸多因素。
⑥对城市广场场址上的原有大树应加强保护,保留原有大树有利于广场景观的形成,有利于体现对自然、历史的尊重,有利于对广场场所感的认同。
街道空间的设计
1)空间上的延展性:
指由于形态的狭长而产生的空间在某一方向上的延伸和展开的特性。
景观空间设计应充分运用带型空间的延展性和连续性,运用韵律、节奏、复合以及色块、光影等手法来进行创作,进行空间景观的组织,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统一的基础上寻求变化,如带状空间布置若干节点,并用绿色走廊加以串联,形成绿色的“项链”。
2)视觉与时间上的流动性:
即指人们在不同的位置、视角或时间上有不同的景观感受,也就是步移景异的效果。
根据视觉原理,通过空间串联在停留空间中,有一定的间隔规律。
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提到“社会性视域—0~100m”,
芦原义信提出“外部空间模数”,大约25m左右。
因此,距离25m左右对城市市民为视距模数,在街道景观空间应以25m为转换。
在街道大约25m左右距离形成一个较为有序的节点,能使小城镇街道景观有序地出现在视觉范围内,以利于空间景观的塑造。
3)整体景观的和谐性和连续性:
街道景观是动态的景观,随着街道线型、坡度、走向的改变,人们对街道空间的印象亦会步移景异。
好的街道景观固然需要统一的风貌格调,一个和谐空间,人们在其间或快速而过,或漫步而行;同时也需要在25m左右的视距设置若干节点形成游憩空间以满足人们习惯和情感的需要,就像一曲完美的乐章需要了几处变调和高潮,变化丰富、趣味盎然是小城镇街道景观的人性化特征,也是景观设计的魅力所在。
浅析现代水景设计
一、现状分析
中国园林素有“有山皆是园,无水不成景”之说,由此可见水对于景观的重要性。
可是,现在的水景现状却令人勘忧。
城市中随处可见的大喷泉(如图一)却静静的躺在水里而不喷水,到处是被污染的河流、小溪,还有那笔直高深的蓄洪大坝,更不用说那些早已干涸的水池了……,(如图二)这是一种很普遍的水景现象,这是一种很可悲的水景现象!
图一:
泰安市政广场喷泉
图二:
泰安市乐园小区中心铺装
人固然有着亲水的本性,而设计师们也在努力满足人们的这种需求,这本身是件好事,可是结果却是令人失望的。
近日,有关媒体刊发了一则“缺水城市滥刮圈水造景之风”的消息。
该文指出:
在水资源紧缺的华北、西北一些城市,近年来出现大造城市景观水之风。
有的城市“拦河筑坝”,把河水“圈”在城内;有的城市耗巨资“挖地造湖”,人为制造水域景观。
据调查,目前黄河流域正在打造水域景观的大中城市已有16个,仅郑州、西安、咸阳三市计划投入的相关“圈水”资金就达40多亿元[1]。
在水资源日益缺乏的今天,如何去营造宜人的水景,如何去满足人们亲水的这种需求,成为摆在我们设计师面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二、解决对策
一般地,我们很多的设计师在设计水景时大都在采用借鉴的原则。
国外及国内的很多大城市大都是用大喷泉、大水体(如图三)来形成壮观美丽的水景,于是各地的中小城市也都不顾自身的条件,争着去模仿这种很体面的景观,最后就出现了上述的结局。
在设计水景时,我们更应该考虑地域水资源的状况,尤其是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如何设计水景更应该值得考虑。
在此,我想就如何在水资源缺乏地区营建水景做一些探讨。
2.1宜“小”不宜“大”原则
图三:
泰安市高新区旁大水体
图四:
圣•荷塞广场公园旱喷泉水景
此处所谓的宜“小”不宜“大”原则指的是在设计水体时,多考虑设计小的水体,而不是那种漫无边际、毫无趣味可言的大水体(如图三)。
之所以现在出现了那么多的大水体可能与人们“好大喜功”的心理因素影响有关,也许大水体会让人更能感觉到水的存在,更能吸引人们的视线,可是建成后的大水体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问题:
大水体的养护之困难可能是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所没有考虑到的;大水体往往让人有种敬而远之的感觉,而没有想亲近的感觉,因为往往在水体旁边都会有警示性的牌子:
此处水深,禁止游泳,禁止垂钓……等语句;大水体一般是靠人工挖出来的,因此大都是“死水”,一旦发生水体污染问题,那将是致命的。
而小水体容易营建,这是其中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小水体(如图四)更易于满足人们亲水的需求,更能调动人们参与的积极性,更何况在后期养护管理中,小水体便于更好的养护,并且在水体发生污染的情况下,小水体更易于治理。
2.2宜“曲”不宜“直”原则
图五:
横滨市美术馆前广场水景一
图六:
横滨市美术馆前广场水景二
所谓宜“曲”不宜“直”原则指的是水体最好设计成曲的。
我们古典园林营建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师法自然”,即在设计中要遵循大自然中的规律,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大自然中的河流、小溪,它们大都是蜿蜒曲折的,因为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形成变幻的效果。
尤其是在居住区中更易于设计成仿自然的曲水(如图五)!
然而,在现实中,很多人则将水体设计的成笔直的(如图六),也许他们是想体现人工美、人工征服自然的能力吧!
2.3宜“下”不宜“上”原则
图七:
东京湾喜来登大饭店宾馆入口水景
图八:
芝加哥标准石油大厦旁水景
此处的“下”与“上”是一种相对的关系,宜“下”不宜“上”指的是设计的水景尽可能与自然中的万有引力相符合(如图七),不要设计太多的大喷泉(如图八),他们大多是向上喷的,是需要能量来支持它们抵消重力影响的,是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的。
因此,在现实中我们最好能充分利用重力的作用,用尽可能少的能量来形成尽可能美的景观。
这是需要考验设计师创新能力的。
2.4宜“虚”不宜“实”原则
图九:
加州情景雕塑园中水景
图十:
在缺水地区用石块营造的水景
在水资源缺乏的地区,虚的水景(如图九)也是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
此处的虚的水景是相对于实际水体而言的,它是一种意向性的水景,是用具有地域特征的造园要素如石块、沙粒、野草等仿照大自然中自然水体的形状而成的(如图十)。
这样的水景对于严重缺水地区水景的营建具有特殊的意义,同时这样的水景更易于带给人更多的思考、更多的体验。
这也许是真实水景所无法比拟的,因为真实的水景往往只能带给人们一种视觉上的满足、一种很肤浅的体验。
2.5关注野草之美,反对草坪热
图十一:
浙江台州黄岩永宁公园中野草之美
图十二:
中山岐江公园中野草之美
前几年全国各地兴起了一股兴建大草坪的热潮,不管是身处海南,还是位于大连,你都能感受到这股热潮的猛烈侵袭。
到处是让游人止步的大草坪,到处是被践踏的一片狼藉的大草坪,到处是需要园林工人经常浇灌、修剪的大草坪,结果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城市的“面貌”,但是对于人们所真正需求的环境却并没有多大的改观。
正因为这股浪潮,加速了具有地域特征、生命力强的野草的消亡;正因为这股浪潮,加速了水资源的日益短缺;正因为这股浪潮,最后终于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野草的美丽(如图十一、十二)。
因此,对于水资源缺乏的地区,更应该重视乡土草的应用。
三、结语
水资源日益缺乏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对于如何在缺水的今天去营建美好、宜人的水景是我们每一个景观设计师的责任,正如约翰•o•西蒙兹先生所言:
“我们可以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场 街道 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