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docx
- 文档编号:30699003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34.15KB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docx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神奇的西部,反映了西部的昨天和今天。
本单元的阅读训练点是体会优美的语言和含义深刻的句子。
重点在于表达的方法。
本单元课文有:
《草原》2、《丝绸之路》3、《白杨》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草原》语言优美,运用了一些修辞方法。
可以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词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此外,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友谊,感悟人情美。
《白杨》借物喻人的表达方法,《白杨》赞颂的是西部的建设者。
可以在拓展阅读时让学生读读茅盾的《白杨礼赞》,同是托物言志,《白杨》象征着在新疆扎根、生长作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
《白杨礼赞》象征了北方的农民,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战军民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与意志。
理解在不同的课文里事物象征的意义并不相同。
《丝绸之路》不仅要学习历史故事,西部除了优美的景物,更要关注的是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这是重点)。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记叙的是西部开发者克服一个个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奇迹——贯通烽火山隧道的经过。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只要把握住这么一个关键问题“建设者们遇到了什么困难?
怎么克服?
”就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了。
单元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热爱西部的情感。
2、引导学生学习把握诗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优美语言的表达效果和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提高理解语言的能力,并不断积累语言,增强语感。
3、引导学生学会了解一些比较简单的、适于他们接受的写作方法,并试着将这些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之中。
4、引导学生通过读书和搜集资料了解西部、激发情感。
5、引导学生运用比喻、拟人、排比、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可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将感情注入到课文之中,掌握文章的感情基调。
教学准备:
单元预习提纲:
课时安排:
《草原》2课时《丝绸之路》1课时
《白杨》2课时《把铁路修到拉萨去》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回顾拓展1课时
共计:
10课时
1草原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正确读写“高歌、绿毯、柔美、渲染、勾勒、低吟、奇丽、回味、洒脱、迂回、疾驰、马蹄、礼貌、拘束、羞涩、摔跤、天涯、热乎乎、一碧千里、翠色欲流、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了解西部的兴趣。
4.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草原风光与人情的美好。
教学难点:
一是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表达方法;二是通过学习此文,引起认识西部,了解西部的兴趣。
课文重点:
1、2、4、5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1、2、4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
如果你来到这样美丽的草原你想说什么?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
导语:
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1、根据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比一比谁写的既正确又美观
4、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
渲染、勾勒、一碧千里、襟飘带舞、拘束、羞涩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读了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6、理解句子含义,在文中做作批注
(1)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2)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
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3)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
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4)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7、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
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
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8、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9、质疑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创设情境
1.我们的祖国山河秀丽,江南妩媚,塞北雄奇,就像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
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内蒙古大草原上去潇洒走一回。
(可以预设让学生说说自己见过的的草原风景是怎样的。
)
2.过渡:
今天,我们就和老舍先生一起领略草原美丽、迷人的风光。
(板书:
1草原)
二、成果展示、精讲点拨
(一)成果展示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和生字,老师发现有个别词读错了:
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点名读,纠正错误的读音,齐读)
2.教师重点讲解。
文中的多音字如:
(“蒙古包”中的“蒙”读作“měng”,“好客”中的“好”读作“hào”,“同行”中的“行”读作“xíng”,“似乎”中的“似”读作“sì”;)3.指导书写易错的字:
(“毯”的最后一笔为点,“吟”“貌”不要多一点,“襟”“涩”不要少一点。
)
4.这篇访问是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这篇访问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
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内——告别草原)
(二)、精读感悟,读说结合。
1.“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
“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
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
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
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
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
(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
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
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2.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过渡:
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
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1)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
(热情好客)
(2)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3)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
(4)交流小结:
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
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
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
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
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
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
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
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
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
(拓展想象: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
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远道迎客及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
草原的静态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真心希望蒙汉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永存,也祝愿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和睦。
让我们齐声朗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
四、质疑、释疑。
五、系统总结
限时作业:
新课堂1、2、4、5题
板书设计:
景美:
(天底下)小丘平地、羊、马、牛
1草原
人美:
热情好客、会心感人
教学反思:
《草原》这一课是一篇叙事性散文。
课文着重记录了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在我个人看来,这篇课文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注定了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而老舍先生的文章含义又较深,对学生来说有是一个大的挑战。
在讲课之前,我还犹豫再三,担心学生不能抓住散文的特点而理解文章的“神”。
而一节课下来却出乎我的意料,学生在课上的表现把我的担心全都打消了。
回忆教学前的准备及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节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引发学生兴趣,为学生主动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感情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在第一课时我范读了全篇课文,在范读中学生改变了看法,不由自主的也读起了课文。
从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创造了时空。
文章篇幅较大,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受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那么我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课文的第二部分。
第一部分有关景物的描写则放在了第一课时中,这样整节课学生学习、交流的时间较充裕,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丝绸之路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
读读记记“古朴、典雅、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商贸、芝麻、精神饱满、美轮美奂”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主要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了解西部灿烂的历史,体会丝绸之路的重要作用。
3.激发起了解西部历史的兴趣,交流有关丝绸之路的故事。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丝绸之路的重大作用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激发了解丝绸之路和西部历史的兴趣。
课文重点:
2-13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5-12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
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凝望丝绸之路的时候,会产生什么遐想呢?
教学准备:
预习提纲:
导语: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1、根据预习要求预习课文
2、读读记记下列词语,并在文中标画出来
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
3、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比一比谁写的既正确又美观
4、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
丝绸之路矗立、戎装
5、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读了课文,我知道课文主要写了()
6、理解并做批注
(1)、体会丝绸之路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的价值:
重点抓住“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这句话。
(联系2~10自然段,或联系生活中的影视作品、课外阅读中所获得的信息进一步理解、体会丝绸之路为促进东西方物质文化交流所作出的贡献。
)
2)、体会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精神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
安息国与中国进行交流的时候,两国人民都是怎样的心情呢?
小组内进行分角色朗读,注意模仿一些动作与表情,体会一下两国人民的心情。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如安息国臣民等待时的“浩浩荡荡的大军在边境迎候”,刚出现骆驼队时人们的“欢呼”“奏乐”“欢腾”。
中国使臣的”大跨步上前”“满面笑容”;安息国将军的“翻身下马”“高兴得连连点头”等,从以上地方可以看出两国的友好与融洽。
)
7、搜集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中亚的风土人情。
8、质疑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有一条路,东起我国的汉唐古都长安,向西一直延伸到罗马。
这条路,承载了无数的骆驼与商旅;这条路,传播了东方的古老文化;这条路,传承了东西方的友谊与文明。
它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一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穿越时空的阻隔,一起走近──丝绸之路。
二、预习成果展示,精读感悟
(一)预习成果展示:
1.课前预习了课文,个别词语易读错:
矗立、戎装、守候、鸵鸟、匕首、贸易、芝麻
2.课前同学们搜集了有关张骞出使西域的资料。
你们知道有关丝绸之路的哪些知识?
(1)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2)集体讨论,小组相互补充。
教师给予相应的评价,教师小结进入课题。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及时鼓励预习到位的同学,总结出概括课文的方法)
(二)精读感悟,读写结合:
1.感受“友谊之路”。
(1)自由读课文描写大汉国和安息国使节见面的部分,在原来小组同学发言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
两国人民友谊体现在什么地方?
(2)交流、生发。
(教师在对话中点拨:
安息国(今伊朗)方面:
迎候之远──边境线上;迎候之众──感受“浩浩荡荡”的意思,读出浩荡的气势,然后引史实以佐证:
20000多人;迎候之热──表情、语言、动作、礼物、节目。
大汉国方面:
谦逊有礼──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薄礼不薄──史料记载:
西方宫廷皇族和贵族以穿丝绸服装为时尚,丝绸与黄金在当时几乎等价;罗马国和安息国交战,见安息帝国士兵身上穿的丝绸服装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宛如天神,吓得不知所措,结果溃不成军。
教师同时注意鼓励学生不仅要理解正确,而且要读出人物当时的感情。
)
(3)小结:
一条路,打通了隔膜,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2.感受经济(科技)之路。
(1)丝绸之路是伟大之路,除了因为这是一条友谊之路,还因为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2)读课文第十三自然段。
(3)为什么说这是一条经济之路、科技之路?
(4)交流、生发。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可以向深层探究:
为什么说将中国的养蚕、冶铁等技术带向国外,将国外的葡萄、核桃等食品带到中国,就会促进经济或者科技的发展呢?
)
(5)有感情地朗读。
3.感受精神文化之路。
(1)丝绸之路的伟大还体现在它是一条文化之路。
(2)齐读“我国音乐、舞蹈、绘画,由于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美轮美奂。
”
(3)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句的?
(杨贵妃是唐玄宗最宠爱的妃子,其善跳胡旋舞,说明了这种舞蹈在当时的风行。
已故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向达先生曾撰有长篇论文《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我们可以从这篇史学名作中,一览唐代长安的种种胡化景象。
)
(4)小结:
丝绸之路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非洲的古文明联系在了一起,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在延绵的丝绸之路古道上,遗留下大量的文明古迹,传达给人们的却是超越国界和民族差异的精神共鸣,这怎能不是一条伟大的路呢?
再次有感情地再读中国使者的话──没想到,一条道路将远隔千里的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真是一条伟大的路呀!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教师有感情地激疑:
望着这座群雕,作者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了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望着这座群雕,作者情不自禁地引起了对往日商贸繁荣的遐想。
同学们,从这些首尾似乎重复的话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交流、生发。
(丝绸之路对古代经济、文明的巨大贡献;深情的民族自豪感;丝绸之路对现代西部人的一种感召力──西部大开发)
限时作业:
新课堂1、2、4
板书设计:
2.丝绸之路
友谊之路
经济之路
精神文化之路
3 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辩、抚摸、介绍、新疆、陷入、浑黄一体”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难点:
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难点是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体会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课文重点:
3-16段
感情朗读训练点:
10-16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
爸爸在表白什么?
你想对新疆建设者说点什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在课前了解新疆建设者,如,屯垦戍边的生产建设兵团战士、支边人员以及参加建设新疆的其他人员。
还可让学生查阅有关资料、文艺作品,观看有关影视资料、图片等,了解当时的艰苦生活和劳动环境,感受建设者们开发西部时的豪情壮志。
预习提纲:
1、自由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本课字、词。
我理解的词语有:
2、再读课文,想一想:
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里,从中体会到什么?
画出相关的语句多读几遍,在句子一侧做好读书笔记。
3、白杨树有哪些特点,请用“”画出具体描写白杨树特点的句子,说说自己的理解。
白杨树的特点是:
我是这样理解的:
4、反复阅读爸爸说的话,小组讨论:
爸爸要表白自己的什么心?
爸爸最大的心愿是什么?
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5、摘抄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想。
6、质疑。
(至少提出2个问题,并在文中做好标记)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白杨”是一种树的名字,又叫大叶树,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白杨树的相关知识。
2.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
白杨树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沙漠地区种植非常广泛,因为它树木笔直,生命力强,而且还可以防风固沙。
因此,人们都很喜欢它。
3.教师板书:
白杨
二、预习成果展示,精读感悟。
(一)预习成果展示
1.课前同学们预习了课文和生字。
个别词难写: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3.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
在西行的列车上,爸爸和他的孩子看见窗外的白杨讨论白杨的特点,爸爸表明心迹。
(二)精读感悟
.理解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
突破课文难点。
(请同学们在书上画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特点的话,并说一说每句话都讲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
)
第一句是这样写的,“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这句话写出了白杨树直的特点。
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这句话(写了白杨树适应性强的特点,无论“在哪儿”它都能适应,并且很快生根、发芽。
)
集体朗读这两句话,再一次体会白杨树的特点。
板书:
直适应性强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谈一谈哪些地方表现了白杨树直和适应性强的特点。
(课文第三自然段有一个词“高大挺秀”,说明了白杨树又高又直。
爸爸讲白杨树特点的话中有两个“哪儿”,说明了无论在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白杨树都能够很快生根发芽。
表现了白杨树适应性强。
)
说得很好。
请看书上的图,这些白杨树生长在什么地方?
(大戈壁上。
)
对。
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图画,听配乐朗读第一段的录音,想象一下大戈壁的样子,谈谈你的感觉。
(大戈壁荒无人烟、环境很恶劣。
)
在这样荒无人烟,环境很差的地方,白杨树却生长得这么“高大挺秀”,这一点不仅说明白杨树直,而且也说明白杨树适应性强。
请一位同学再来读一读爸爸的第二句话,体会白杨树的这一特点。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
爸爸讲的第三句话介绍的是白杨的什么特点呢?
(这句话讲的是白杨坚强,不软弱,不怕艰险和抵御灾害的特点。
)
板书:
坚强
从这里可以看出,白杨树不但“高大挺秀”,适应力强,而且还能抵御灾害。
爸爸讲的话无不流露着他对白杨树的赞美。
请同学们以赞美的语气朗读这段话。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
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
同学们,请你想一想,爸爸的话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
请你用书上的话来谈一谈。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
“表白”是什么意思?
(“表白”就是向别人解释或说明自己的思想。
)
可是,此时此刻孩子们还不能理解爸爸的“表白”,他们“只知道”什么呢?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汽车。
”)
课文连续用了三个“只知道”告诉我们孩子们知道的全部内容。
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我们同学能不能替他们想一想呀?
四个人一组讨论、研究一下,他们不知道的内容是什么?
教师巡视指导各小组的讨论,然后请小组选出代表发表意见。
除了孩子们知道的,他们不知道的是什么?
请各组派代表谈谈你们的讨论结果。
(孩子们不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做什么工作,怎样工作?
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不在自己亲人身边工作,而要去新疆工作?
)
同学们讲得很有深度,他们还不知道什么?
(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上学?
他们还不知道新疆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
同学们讨论得很好,如果继续讨论下去,可能还会有众多的不知道。
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小结一下。
请同学们朗读三个“只知道”,教师在每个“只知道”的句子后,加上同学们讨论的“不知道”的内容。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
可是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去新疆工作?
做什么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
可是他们不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语文 下册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