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docx
- 文档编号:30692043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88.67KB
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docx
《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新版人教版
2019学年下学期高一历史期末试题
试卷满分:
100分考试时间:
90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满分50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
1.毛泽东曾经指出:
“我看中国就是靠精耕细作吃饭。
”下列哪些言语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
③“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④“且溉且粪,长我禾黍”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当代某学者认为:
“如果说西方的兴起或崛起靠的是从美洲掠夺过来的白银,……那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也没有领会到古罗马留在西方的民主法治思想,那些发展给了西欧以超前的制度资本和实力。
”这一观点认为西方的崛起
A.主要靠对外掠夺B.更靠其内在的发展
C.与对外掠夺无关D.更靠古罗马的法制
3.客家民谣:
“龙田墟,二五八(注:
二五八,即农历当地赶集的日子)。
”这里的“墟”在宋代应属于()
A.晓市B.草市C.村落D.夜市
4.它是世界文化遗产,是自然与文化、人类与环境、水利工程与山水风光和谐融合的千古奇观,2000多年来一直发挥着巨大效益,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它指的是()
A.都江堰B.白渠C.大运河D.赵州桥
5.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记载:
“(明代)海上(松江府一带)官、民、军、灶,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由此可见( )
A.松江是明代纺织业中心B.明代政府重视垦田种棉
C.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D.明代棉花种植超过粮食种植
6.1931年,国民政府针对性地大幅提高日本进口商品的税率,其中,棉绸的税率提高800%,毛织品提高200%,纸品提高8%到20%,人造丝、鱼类、烟草和煤的税率也有大幅提高。
实施此政策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财政收入以全力剿共B.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C.以经济手段应对民族危机D.保护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7.根据海关统计,1915年我国进出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货物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入超由每年2亿多海关两减至3000万海关两,1919年更减至1600万海关两。
这表明()
A.中国经济形势有根本改观B.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
C.列强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D.对外贸易走出了困境
8.“春、夏、秋、冬”四个字的甲骨文写法及寓意如图所示,由此我们可以断定()
A.甲骨文主要记载农业活动B.中国原始农业起于商朝
C.商朝时期已有了四季之分D.农业活动是文字产生根
9.20世纪30年代末,美国的《时代》杂志报道“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
”文中“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分别借指
A.北京、南京、上海B.南京、上海、北京
C.北京、上海、南京D.上海、南京、北京
10.下表反映了甲午战争前中国洋纱输入的情况,由此可以推断,洋纱的输入()
A.使传统土纱退出了中国市场
B.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外商原料产地
C.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说明列强大量向中国输出资本
11.对中西学的态度是区分近代中国不同政治派别的依据之一。
下列言论属于维新派的是()
A.“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B.“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弊,济西洋文明之穷者”
C.“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
D.“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也”
12.新航路的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最主要是因为()
A.大大开阔了人们的眼界B.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
C.证明了地圆学说D.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开始出现
13.1901年,摩根、洛克菲勒、哈里曼等垄断巨头联合成立北方证券公司,其目的是垄断铁路事业,抬高运费。
1902年司法部长根据罗斯福总统的指示,以北方证券公司违反《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为理由,对它起诉。
对该垄断组织的起诉()
A.意在整顿资本主义经济秩序B.宣告摒弃自由放任政策
C.体现政府对垄断组织的否定D.奠定了福利国家的基础
14.旅美学者薛涌认为:
“现代金融市场起源于西方。
以粗略的线条勾勒现代金融市场,那就是从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
”这一发展轨迹()
A.是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B.受益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
C.最终改变了欧洲的统治地位D.工业革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5.下列对黑奴贸易的理解,错误的是()
A.黑奴贸易为英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B.黑奴贸易反映了早期殖民扩张的野蛮型
C.黑奴贸易为美洲的开发提供了大批的劳动力D.黑奴贸易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16.下图是1870-1900年的美、欧、亚三大洲铁路长度变化示意图。
从中可得出的结论是()
A.欧洲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C.铁路的发展是形成世界市场的先决条件D.商品输出成为欧美对外扩张的主要手段
17.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是()
A.清政府统治土崩瓦解B.中国成为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C.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D.加剧了中国的落后
18.15~17世纪在欧洲被称为“扩张的时代”。
用全球史观审视“扩张”所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B.为西欧国家进一步扩张提供了条件
C.打破了世界各地相对隔绝的状态D.加速了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
19.邓小平曾说,如果当初搞经济特区时加上上海,“现在长江三角洲,整个长江流域,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局面,都会不一样”。
当时没有把上海列为经济特区,主要是基于
①改革初期摸索中的谨慎②经济改革国际阻力太大
③上海自身经济基础薄弱④国人思想解放程度不足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当代美国一个经济学派认为,胡佛政府对于经济危机的政策并非“自由放任”,而是强制干涉,给私营经济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胡佛对经济的干预包括抬高工资率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
政府的不当干涉和对私营产值的掠夺,才导致经济危机形势愈益严重。
据此可以推断
A.胡佛政府的政策证明凯恩斯主义不合时宜B.胡佛政府的政策为“新政”提供经验教训
C.胡佛政府的政策改变了美国经济运营方式D.胡佛政府的政策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1.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在以后的一百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二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涨”,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B.随生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保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22.罗斯福新政期间,设立民间资源保护队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许多国有林区和公园。
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哪一方面的内容
A.实施直接救济B.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C.保护劳工权利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3.下图为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示意图,对图中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a-b阶段受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瓦解的影响,美国经济下滑明显
B.b-c阶段美国经济平稳增长,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C.c-d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下降明显,失去了超级大国地位
D.d-e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缓慢上升,得益于新经济的增长
24.经济滞胀现象是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现象,其表现形式是,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及由此引起大量失业,另一方面是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
对此美英等国采取的经济政策是
A.增加国家对经济干预B.实行混合型经济体
C.恢复自由放任的政策D.放弃对经济宏观调控
25.1980年,美国通货膨胀率接近l0%,有25%的企业开工不足。
里根上台后,……要求政府、企业主和雇工三者共同承担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鼓励私人企业投资保障行业,提倡由“福利国家”过渡为“福利社会”。
这表明当时的美国
A.政府加大社会福利资金投入B.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的程度
C.开创了资本主义福利例度的先河D.增加国有经济的比重
第II卷(非选择题5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有3小题,第26题20分,其它每小题15分,共20分。
)
26.中国是世界上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人说,如果不懂得小农经济,也就不可能深刻理解中国历史。
小农经济在古代诗作中有充分的反映。
例如: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南宋)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材料二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材料三史载,16~18世纪出现了中国瓷器外销欧洲的高峰,当时欧洲的皇室、贵族和富有人家竞相购买中国瓷器。
对此,一位西方收藏家评论道:
“有着数千年传统的中国瓷器,对整个欧洲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却走向衰落。
这固然和欧洲制瓷业的兴起、竞争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当时中国政府实行的政策有关。
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状况,并分析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二分析宋元时期的“新型经济”指什么?
列举其泛起“微澜”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分析,18世纪末中国瓷器外销走向衰落的国内因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应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当年西班牙帝国在欧洲的势力范围相当可观,辖属尼德兰、南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德意志等国的大部分领土,一度曾吞并了葡萄牙成为世界霸主。
由于西班牙的物价上涨早于并高于英、法、荷等国,使得西班牙的商人不愿意再致力于发展本国的工业生产,导致西班牙不得不依赖进口其他国家的工业品,甚至把本国生产的工业原料也输往国外。
由于价格革命导致西、葡两国的企业主们完全失去了生产的积极性,加之西、葡两国社会上奢侈之风盛行,人们通常以从事体力劳动为耻辱,结果不仅国内所需要的工业品都依靠从其他国家进口,甚至于殖民地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工业品也必须从其他国家购买。
为了进行连年不断的战争,西班牙消耗了国库的大笔资金。
1588年7月西班牙的无敌舰队被英国彻底击溃。
自此西班牙帝国一蹶不振,西班牙的海上霸权地位也逐渐被英国所取代
——摘编自张家唐《论西班牙帝国衰落与大英帝国崛起的关系》
材料二英国著名史学家霍金斯指出,在16世纪以前,英国小麦的收获量和种子的平均比值一般为4:
1.16世纪后,因采用了圈地制,比值开始上升,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比值为8:
1,18世纪又上升为10:
1.据统计,1700年一个英国农民可供养非农业人口1.7万人,至1800年增至2.5万人
——摘编自王乃耀《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圈地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只是在,指出西班牙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有利条件。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班牙与英国一兴一衰的原因。
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4分)
材料一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牲畜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
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
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二1978年l1月,安徽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
1982年1月,中共中央批转《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1)依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推进经济发展中政府的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
(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效。
(5分)
(3)综合上述材料,两大改革家的改革有何共同之处?
(4分)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解析
1-5DBBAC6-10CBCCC11-15CBACD16-20BCCDC21-25BBBBB
1.D【解析】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特点之一,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小农经济的耕作技术,即通过精细化耕作来提高单位亩产量。
①反映的古代中国农业生的锄耕技术,符合题意,②是古代中国农业的灌溉技术,符合题意,③是古代中国农业的施肥技术,符合题意,④是古代农业的灌溉与施肥技术,符合题意,故正确选项为D项。
2.B【解析】从材料中“显然忽视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在商业、金融、文化、科技及相关制度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西欧的崛起主要是靠西欧内部的推动力。
A、C、D都和材料表述不符,故选B。
3.B【解析】材料“农历”、“当地赶集”、“宋代”,依据所学可判断出“墟”应是宋代农村的集市,故B项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4.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的能力。
战国时期秦国修建的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故应选A。
5.C【解析】伴随着元明时期棉纺织技术的传播,对棉花的需求日益增加,“垦田几二百万亩;大半种棉”反映了棉花成为松江主要作物。
6.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意题目的时间信息“1931年”,此时大幅度提高日本进口商品的关税税率,其主要目的是从经济上对日本侵华进行遏制,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其他三个选项均不符合题目信息。
7.B【解析】据材料提到,1915年我国进出口货物价值比1913年减少了20.3%,出口货物比1913年增加了14.8%——20.5%,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民族工业有一定发展,出口增长,故B正确。
中国经济形势有根本改观,过于绝对,故A错误。
当时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不是所有列强,故C错误。
对外贸易走出了困境,也过于绝对,故D错误。
8.C【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图片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理解,并对古代农业的发展和甲骨文的内涵准确的分析理解。
甲骨文中记载了春夏秋冬四季农作物生长的情况,C项正确。
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主要指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A项错误;中国原始农业起于距今一万年前,B项错误。
D项与材料不符。
9.C【解析】据材料“日本人在攻克了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后,正在向中国的芝加哥进发。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抗日战争时期,能否争取到美国援华抗日的关键,必须要从中国那里寻找到美国人熟悉的理想和价值,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类比,“中国的波士顿、纽约和华盛顿”分别借指北京、上海、南京,“中国的芝加哥”指武汉,故C正确。
上海不是当时中国首都,故A错误。
北京也不是当时中国首都,故B错误。
同理,故D错误。
10.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甲午战争前的经济问题。
传统土纱并未退出中国市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商品输出而非输出资本,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体现出不是原料产地的问题,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柱状图来看洋纱的输入越来越多,洋纱的输入必然会减少中国纱线的生产,从而必然也就促进了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故本题选C。
11.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的信息正确解读的能力。
A项中“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属于地主阶级洋务派“中体西用”的观点;B项中“吾国固有之文明......救西洋文明之弊”属于地主阶级顽固派排斥西学的观点;C项中“西学之体”属于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政治制度的观点;D项中“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人权说”属于资产阶级激进派“科学”与“民主”的思想。
故本题应选C项。
12.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材料中“新航路的开辟之所以被认为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是从世界整体的角度出发,人类开始由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走向整体世界,符合这一观点,故B项正确。
13.A【解析】罗斯福总统对垄断组织的起诉并不意味着摒弃自由放任政策,也不是对垄断组织的否定,不选BC。
对垄断组织的起诉,与福利国家无关,不选D。
对垄断组织的起诉是政府对垄断组织的管理、整顿,即政府在整顿资本主义经济秩序,使垄断组织能更好的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故选A。
14.C【解析】据材料“以佛罗伦萨等独立城市为中心的‘北意大利金融’发展到以阿姆斯特丹为中心的‘荷兰金融’,然后发展到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金融’,最后到达以纽约华尔街为中心的‘美国金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从新航路开辟到工业革命到二战后国家金融格局的变化,这一发展轨迹最终改变了欧洲的统治地位,故C正确。
材料反映的不限于欧洲“商业革命”的结果,故A排除。
变化范围也不限于殖民扩张和殖民战争,故B排除。
工业革命只是因素之一,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故D排除。
15.D【解析】奴隶贸易是对非洲的血腥掠夺,给非洲带来的只有灾难和贫穷,所以B项的说法是错误的,符合题意,故选D;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排除。
16.B【解析】从图表可以得出,自1870--1900年,欧美亚三洲铁路里程大幅增加,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集中的欧美两洲;其次,根据所学史实,此时正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力的应用以及钢铁工业技术的革新加快了铁路事业的发展,这些都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铁路事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是在新航路开辟后,而材料所对应的时间已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铁路发展与世界市场的关系,排除C;
首先,该项内容未体现在材料中;其次,此时资本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并逐步成为主要的对外扩张手段,故D项错误。
故答案为B。
17.C【解析】注意限定信息“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从这一角度来说,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故C项正确。
A项是从革命史观角度分析,不符合题意,应排除;BD两项是从全球化史观角度分析,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18.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解题的关键一是理解“扩张的时代”主要指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欧洲殖民扩张;二是运用全球史观理解其主要影响是世界各地由分散孤立,发展到走向一个整体世界。
A、B选项是局部观察,不属于全球史观;D选项也不属于全球史观,故排除,故选C项。
19【解析】本题以邓小平的谈话为切入点,旨在考查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中国设立四个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起步。
当时我国处于改革的探索时期,缺乏经验,国人的思想不够开放,故①④正确。
中国经济改革国内阻力大,而非国际阻力大,故②错误;改革开放前,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经济实力雄厚,故③错。
综上排除ABC,选D。
【答案】D
20.【解析】A项错在时间上,凯恩斯主义被证明不合时宜是在二十世纪的七十年代以后。
B项与题意无关,题干是讲胡佛政府的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它与罗斯福新政的做法相反。
D项与史实不符,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是罗斯福新政。
所以答案选择C项。
【答案】C
21.【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结合所学知识,解读题干材料,得出这样的认识:
无论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均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以适应当时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本质上均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其余A项“摇摆不定”不符合题干主旨,故排除。
C项说法绝对,故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答案】B
22..【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不难发现,从事造林、土壤保持、筑路等工作,开辟了许多国有林区和公园,这些都是常见的工程,所以,这主要体现罗斯福新政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的内容。
故选B。
【答案】B
23.【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b阶段在1950年到1955年,当时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崩溃瓦解,排除A。
b-c阶段美国经济平稳增长,当时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故B正确。
c-d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下降明显,但没有失去超级大国地位,排除C。
d-e阶段美国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缓慢上升,与新经济的增长无关,新经济属于90年代,排除D。
【答案】B
24【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出现经济滞胀现象,经济增长缓慢或停滞,及由此引起大量失业,通货膨胀加剧,物价持续上升,对此美英等国采取的经济政策是实行混合型经济体制,故B正确,C错误;随着滞胀现象的出现,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了减少国家干预等政策,AD两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答案】B
25.【解析】本题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现所学相关知识的能力,本题难度系数不大。
从材料的信息来看,社会福利基金的来源在里根时期体现多样性,不只是政府买单,说明政府的财政支出减少了,政府的干预度降低了,故B正确。
AD项与史实不符,C项不是里根时期开创的。
【答案】B
26.
(1)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精耕细作、修建水利工程、统治阶级重视等。
(2)商品经济。
表现:
城市经济繁荣、瓦肆、夜市、交子等。
(3)国内因素: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制瓷技术逐渐落后。
(4)认识:
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促进了包括欧洲文明在内的世界文明的发展;受封建专制制度束缚,近代落伍。
【解析】
(1)状况:
根据“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得出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
原因:
根据封建社会统治者的重视、精耕细作的传统、水利工程的修筑等方面分析。
(2)“新型经济”:
根据宋元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史实可知,“新型经济”是商品经济。
表现: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宋元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3)国内因素:
根据“这一政策不仅限制了中国瓷器外销,更严重制约了中国制瓷业的发展”,分别从国家政策和中国制瓷业本身的局限性说明。
(3)认识:
可分别从古代、近代两个时期分析,古代成就辉煌,影响巨大;近代逐渐落后。
27.
(1)答:
条件:
①拥有当时先进的远洋航海能力,最早开辟新航路;②在美洲占有大量的殖民地,加紧殖民掠夺;③西班牙是中央集权国家。
(2)西班牙衰落原因:
①将积累的资本用于消费,而不是扩大再生产;②手工业不够发达,资本主义发展缓慢;③落后的政治制度;
英国兴起的原因: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②重视资本的原始积累;③手工业发达,技术先进;④英国较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西方国家的早期殖民扩张。
从西班牙取得世界霸主地位的有利条件、西班牙与英国一兴一衰的原因等方面来分析。
(1)根据材料“辖属尼德兰、南意大利、奥地利、匈牙利、德意志等国的大部分领土”并结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学年 历史 学期 期末考试 试题 新版 人教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