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食物中毒健康安全教育知识.docx
- 文档编号:30691153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9.70KB
预防食物中毒健康安全教育知识.docx
《预防食物中毒健康安全教育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食物中毒健康安全教育知识.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预防食物中毒健康安全教育知识
预防食物中毒健康安全教育知识
凡是吃了被细菌(如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肉毒杆菌等)和它的毒素污染的食物,或是进食了含有毒性的化学物质的食品,或是食物本身含有自然毒素,这些原因引起的急性中毒性疾病,都叫食物中毒。
如河豚鱼中毒、有毒贝类中毒、亚硝酸盐类中毒、毒蘑菇、霉变甘蔗、未加热透的豆浆、菜豆和发芽的土豆等。
一、食物中毒的特点:
(1)发病呈暴发性,潜伏期短,来势急剧,短时间内可能有多数人发病。
(2)中毒病人具有相似的临床症状。
常常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3)发病与食物有关。
患者在近期内都食用过同样的食物,发病范围局限在食用该类有毒食物的人群,停止食用该食物后发病很快停止。
(4)食物中毒病人对健康人不具有传染性。
二、症状:
食物中毒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其它季节也有集体中毒发生(如发生在食堂及宴会上)。
食物中毒者最常见的症状是剧烈的呕吐、腹泻,同时伴有中上腹部疼痛,常会因上吐下泻而出现脱水症状,如口干、眼窝下陷、皮肤弹性消失、肢体冰凉、脉搏细弱、血压降低等,最后可致休克。
三、急救措施:
一旦有人出现上吐下泄、腹痛等食物中毒,千万不要惊慌失措,冷静地分析发病的原因,针对引起中毒的食物以及吃下去的时间长短,及时采取如下三点应急措施:
1、催吐:
如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一至二小时内,可采取催吐的方法。
立即取食盐二十克,加开水二百毫升,冷却后一次喝下。
如不吐,可多喝几次,迅速促进呕吐。
亦可用鲜生姜一百克,捣碎取汁用二百毫升温水冲服。
如果吃下去的是变质的荤食品,则可服用十滴水来促进迅速呕吐。
有的患者还可用筷子、手指或鹅毛等刺激咽喉,引发呕吐。
2、导泻:
如果病人吃下去中毒的食物时间超过二小时,且精神尚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促使中毒食物尽快排出体外。
一般用大黄三十克,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元明粉二十克,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
老年体质较好者,也可采用番泻叶十五克,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亦能达到导泻的目的。
3、解毒:
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食醋一百毫升,加水二百毫升,稀释后一次服下。
此外,还可采用紫苏三十克、生甘草十克一次煎服,若是误食了变质的饮料或防腐剂,最好的急救方法是用鲜牛奶或其它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
如果经上述急救,病人的症状未见好转,或中毒较重者,应尽快送医院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要给病人以良好的护理,尽量使其安静,避免精神紧张,注意休息,防止受凉,同时补充足量的淡盐开水。
控制食物中毒的关键在于预防,搞好饮食卫生,防止“病从口入”。
几种常见的食物中毒
1、生豆浆中毒
(1)中毒成分及机理:
生大豆中含有一种胰蛋白酶抑制剂,进入机体后抑制体内胰蛋白酶的正常活性,并对胃肠有刺激作用。
(2)中毒原因及预防:
常因喝了生或未煮开的豆浆。
预防措施是豆浆一定要煮开后才能食用。
(3)中毒表现及治疗:
一般在食用生豆浆或未煮开的豆浆后数分钟至1小时,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和腹泻等胃肠炎症状。
和豆角中毒类似,一般无须治疗,很快可以自愈
2、豆角中毒
豆角因地区不同又称为菜豆、芸豆、梅豆角、芸扁豆、弯子、滚子等,是人们普遍食用的蔬菜,常因烹调不当食用后中毒。
(1)中毒成分和机理:
一般认为与豆角中毒有关的毒成分是豆角所含的皂甙和红细胞凝集素,具有凝血作用。
(2)中毒原因及预防:
主要是因为烹调时未熟透,食后引起中毒。
如水焯后做凉拌菜、炒食,未能彻底破坏其所含毒成分,一般炖食者很少发生中毒。
豆角宜炖食,炒食不要过于贪图脆嫩,应充分加热,使之彻底熟透。
(3)中毒症状:
潜伏期半小时至3小时,长者可达15小时。
食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头痛,少数人有胸闷、心慌、出冷汗、手脚发冷、四肢麻木、畏寒等,体温一般正常。
一般病程短,恢复快,预后良好。
(4)急救与治疗:
通常无须治疗,吐泻之后迅速自愈。
吐、泻严重者可对症治疗,有凝血现象者,可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肝素等。
3、 发芽马铃薯中毒
(1)毒性成分及中毒机理:
发芽马铃薯中龙葵碱是其毒性成分。
马铃薯正常情况下含龙葵碱较少,在贮藏过程中逐渐增加,但马铃薯发芽后,其幼芽和芽眼部分的龙葵碱含量激增,人食入后可引起中毒。
龙葵碱对胃肠道粘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对呼吸中枢有麻痹作用,并能引起脑水肿、充血。
此外,对红细胞有溶血作用。
(2)中毒原因:
当马铃薯贮藏不当,至马铃薯发芽或部分变绿时,其中的龙葵碱大量增加,烹调时又未能去除或破坏掉龙葵碱,食后发生中毒。
尤其是春末夏初季节多发。
(3)中毒症状:
一般在进食后10分钟至数小时出现症状。
先有咽喉抓痒感及灼烧感,上腹部灼烧感或疼痛,其后出现胃肠炎症状,剧烈呕吐、腹泻,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和血压下降。
此外,还可出现头晕、头痛、轻度意识障碍、呼吸困难。
重者可因心脏衰竭、呼吸中枢麻痹死亡。
(4)急救与治疗:
食后立即催吐、洗胃、导泻,对症治疗。
(5)预防:
马铃薯应低温贮藏,避免阳光照射,防止生芽。
不吃生芽过多、黑绿色皮的马铃薯。
生芽较少的马铃薯应彻底挖去芽的芽眼,并将芽眼周围的皮削掉一部分。
这种马铃薯不易炒吃,应煮、炖、红烧吃。
烹调时加醋,可加速破坏龙葵碱。
4、霉变甘蔗中毒
霉变甘蔗中毒是指食用了保存不当而霉变的甘蔗引起的急性食物中毒。
常发于我国北方地区的初春季节。
(1)分及中毒机理:
霉变甘蔗质软,瓤部比正常甘蔗色深,呈浅棕色,闻之有轻度霉味。
从霉变甘蔗中可分离出真菌,称为甘蔗节菱孢霉。
其毒素为3—硝基丙酸,是一种神经毒,主要损害中枢神经系统。
(2)中毒症状:
潜伏期短,最短仅十几分钟,中毒症状最初为一时性消化道功能紊乱,恶心、呕吐、腹疼、腹泻、黑便,随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昏、头疼、眼黑和复视。
重者可出现阵发性抽搐;抽搐时四肢强直,屈曲内旋,手呈鸡爪状,眼球向上偏向凝视,瞳孔散大,继而进入昏迷。
患者可死于呼吸衰竭,幸存者则留下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导致终生残废。
(3)治疗及预防措施:
目前尚无特殊治疗,在发生中毒后尽快洗胃、灌肠以排除毒物,并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包括:
①甘蔗必须成熟后收割,因不成熟的甘蔗容易霉变;②甘蔗应随割随卖,不要存放;③甘蔗在贮存过程中应防止霉变,存放时间不要过长,并定期对甘蔗进行感官检查,已霉变的甘蔗禁止出售;④加强预防甘蔗霉变中毒的教育工作,教育群众不买不吃霉变甘蔗。
5、亚硝酸盐类中毒
亚硝酸盐类食物中毒又称肠原性青紫病、紫绀症、乌嘴病,是指食入含亚硝酸盐类植物中毒,亦有人误把亚硝酸盐当食盐用导致中毒。
(1)中毒原因及预防:
中毒原因可包括几方面:
①贮存过久的新鲜蔬菜、腐烂蔬菜及放置过久的煮熟蔬菜,此时原来菜内的硝酸盐在硝酸盐还原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②刚腌不久的蔬菜(暴腌菜)含有大量亚硝酸盐,一般于腌后20天消失;③有些地区饮用水中含有较多的硝酸盐,当用该水煮粥或食物,再在不洁的锅内放置过夜后,则硝酸盐在细菌作用下还原为亚硝酸盐;④食用蔬菜(特别是叶菜)过多时,大量硝酸盐进入肠道,若肠道消化功能欠佳,则肠道内的细菌可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⑤腌肉制品加入过量硝酸盐和亚硝酸盐;⑥误将亚硝酸盐当食盐加入食品;⑦奶制品中含有枯草杆菌,可使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
(2)中毒机理:
亚硝酸盐为强氧化剂,进人人体后,可使血中低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失去运氧的功能,致使组织缺氧,出现青紫而中毒。
(3)中毒症状:
亚硝酸盐中毒发病急速,一般潜伏期1—3小时,中毒的主要特点是由于组织缺氧引起的紫绀现象,如口唇、舌尖、指尖青紫,重者眼结膜、面部及全身皮肤青紫。
头晕、头疼、乏力、心跳加速、嗜睡或烦躁、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严重者昏迷、惊厥、大小便失禁,可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4)预防措施:
①蔬菜应妥善保存,防止腐烂,不吃腐烂的蔬菜;②食剩的熟菜不可在高温下存放长时间后再食用;②勿食大量刚腌的菜,腌菜时盐应多放,至少腌至15天以上再食用;腌菜时选用新鲜菜;④不要在短时间内吃大量叶菜类蔬菜,或先用开水焊5分钟,弃汤后再烹调;⑤肉制品中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用量要严格按国家卫生标准规定,不可多加;苦井水勿用于煮粥,尤其勿存放过夜;⑧防止错把亚硝酸盐当食盐或碱面用。
(5)诊断:
有进食大量叶菜类或腕制不久的蔬菜,存放过久的熟菜史,中毒表现为组织缺氧而致的紫绀。
有条件时可做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的定量检验和剩余食物中亚硝酸盐的定量检验。
(6)急救与治疗:
轻症一般不需要治疗。
较重者应催吐、洗胃、导泻。
解毒治疗可静脉注射或口服1%亚甲蓝溶液,有特效,另外需给予大剂量维生素C和葡萄糖
幼儿园防盗安全知识
预防和打击校园盗窃是每个在校学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增强防盗意识,了解校园内盗窃犯罪的基本情况、规律和特点,掌握防盗的基本常识,是做好防盗、保证安全的基础。
1.常见的几种盗窃方式
(1)顺手牵羊:
作案分子趁主人不备将放在桌上、床上、走廊、阳台等处的钱物信手拈来而占为己有。
(2)乘虚而入:
作案分子趁主人不在,房门抽屉未锁之机入室行窃。
(3)窗外钓鱼:
作案人用竹竿等工具在窗外将室内他人的衣服物品钩走。
(4)翻窗入室:
作案人翻越没有牢固防范设施的窗户、气窗等入室行窃。
(5)撬门扭锁:
指作案分子使用各种工具撬开门锁而入室行窃。
2.防盗的基本方法
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做好教室和学生宿舍的防盗工作,保护好自己和同学的财物。
(1)贵重物品不用时最好锁在抽屉、柜子(箱子)里或寄存它处。
(3)注意保管好自己的钥匙,不要轻易借给他人,防止钥匙失控。
(4)最后离开幼儿园的人,要关好窗户锁好门,千万不要怕麻烦。
一定要养成随手关灯、随手关窗、随手锁门的习惯,以防盗窃犯罪人乘隙而入。
(5)不要留外来小朋友。
讲原则、纪律。
若违反学校管理规定,随便留不知底细的人,就等于引狼入室而将后悔莫及。
(6)对形迹可疑的陌生人要提高警惕,留心观察,如可疑人员在宿舍四处走动,窥测张望,要加以询问,这些人往往会露出狐狸尾巴,必要时拨打报警电话。
(8)下班时,要关好门窗,不将贵重物品放于室内。
防踩踏常识与防范应急措施
拥挤是一种在很短的时间内,因为某种突发的原因,在人员集中的场所内引起的情绪亢奋、行动过激、人群大量聚集的失控现象。
拥挤是突发事件,同学们难免遇到,当我们遇到拥挤情形时应该保持冷静,沉着应对,谨防因为突发的拥挤致使人身伤害发生。
公共场所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件是非常危险的,当身处这样的环境中时,一定要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在行进的人群中,如果前面有人摔倒,而后面不知情的人若继续向前先进的话,那么人群中极易出现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连锁倒地的拥挤踩踏现象。
为此,专家分析认为,在人多拥挤的地方发生踩踏事故的原因有多种,一般来讲,当人群因恐慌、愤怒、兴奋而情绪激动失去理智时,危险往往容易产生。
此时,如果你正好置身在这样的环境中,就非常有可能受到伤害。
在一些现实的案例中,许多伤亡者都是在刚刚意识到危险时就被拥挤的人群踩在脚下,因此如何判别危险,怎样离开危险境地,如何在险境中进行自我保护,就显得非常重要。
1、造成校园拥挤踩踏事故的原因:
(1)时间多在放学或集会、就餐之时,学生相对集中,且心情急迫。
(2)事故发生地点多在教学楼一、二层之间的楼梯拐弯处。
上面几层的学生下到此处相对集中,形成拥挤。
(3)学生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绪,遇事慌乱,常常出现拥挤并大喊大叫的现象,使场面失控。
(4)学生不善于自我保护,在拥挤时或弯腰拾物被挤倒,或被滑倒、绊倒,造成挤压事故。
(5)平时缺乏对事故防范知识的学习和训练,无应急措施。
(6)有个别学生搞恶作剧,遇有混乱情况时趋势狂呼乱叫,推搡拥挤,以此发泄情绪或恶意取乐,致使惨剧发生。
(7)晚上突然停电或楼道灯光昏暗,造成拥挤事故。
(8)楼梯较窄,不能满足人员集中一下需要。
2、防拥挤踩踏常识:
(1)上下楼梯要相互礼让,靠右行走,遵守秩序,注意安全。
(2)在上操、集合等上下楼活动中,不求快,要求稳。
(3)不准在楼梯间打闹、搞恶作剧等。
(4)各班主任要经常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教育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行,不拥挤,防止踩踏积压等不安全事故的发生。
(5)上下楼梯的教师要对学生上下楼梯故意打闹等不良现象给予制止,防止拥挤堵塞现象的发生。
(6)上课期间,教学大楼的所有大小门都要打开,一旦发生拥挤踩踏或者火灾等问题,便于及时有效地疏散。
(7)楼梯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时,教师要及时组织疏导,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 。
(8)一旦发生踩踏等安全事故,在现场的教师要马上报告学校领导。
(9)教师有责任教育学生遵守学校规定,特别是上下楼道应该注意安全的问题要经常讲,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3、公共场所发生人群拥挤踩踏事件如何预防:
(1)发觉拥挤的人群向着自己行走的方向拥来时,应该马上避到一旁,但是不要奔跑,以免摔倒。
(2)如果到达楼层时有可以暂时躲避的宿舍、水房等空间,可以暂避一时。
切记不要逆着人流前进,那样非常容易被推倒在地。
(3)若身不由己陷入人群之中,一定要先稳住双脚。
切记远离玻璃窗,以免因玻璃破碎而被扎伤。
(4)遭遇拥挤的人流时,一定不要采用体位前倾或者低重心的姿势,即便鞋子被踩掉,也不要贸然弯腰提鞋或系鞋带。
(5)如有可能,抓住一样坚固牢靠的东西,待人群过去后,迅速而镇静地离开现场。
(6)在拥挤的人群中,要时刻保持警惕,当发现有人情绪不对,或人群开始骚动时,就要做好准备,保护自己和他人。
(7)在拥挤的人群中,千万不能被绊倒,避免自己成为拥挤踩踏事件的诱发因素。
(8)在拥挤的人群中,一定要时时保持警惕,不要总是被好奇心理所驱使。
当面对惊慌失措的人群时,要保持自己情绪稳定,不要被别人感染,惊慌只会使情况更糟。
惊慌可以,万万不可失措。
(9)已被裹挟至人群中时,要切记和大多数人的前进方向保持一致,不要试图超过别人,更不能逆行,要听从指挥人员口令。
同时发扬团队精神,因为组织纪律性在灾难面前非常重要,专家指出,心理镇静是个人逃生的前提,服从大局是集体逃生的关键。
(10)如果出现拥挤踩踏的现象,应及时联系外援,寻求帮助。
赶快拨打110或120等。
(11)在出现火情、地震等紧急情况时,在场的教师和领导要注意按照应急疏散指示、标志和图示合理正确的疏散学生。
(12)举止文明,人多的时候不拥挤、不起哄、不制造紧张或恐慌气氛。
(13)发现不文明的行为要敢于劝阻和制止。
(14)尽量避免到拥挤的人群中,不得已时,尽量走在人流的边缘。
(15)应顺着人流走,切不可逆着人流前进,否则,很容易补人流推倒。
(16)在人群中走动,遇到台阶或楼梯时,尽量抓住扶手,防止摔倒。
(17)当发现自己前面有人突然摔倒时,要马上停下脚步,同时大声呼喊,告知后面的人不要向前靠近。
(18)若被推倒,要设法靠近墙壁。
面向墙壁,身体蜷成球状,双手在颈后紧扣,以保护身体最脆弱的部位。
(19)拥挤踩踏事故发生后,一方面赶快报警,等待救援;另一方面,在医务人员到达现场前,要抓紧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开展自救和互救。
(20)在救治中,要遵循先救重伤者的原则。
判断伤势的依据有:
神志不清、呼之不应者伤势较重;脉搏急促而乏力者伤势较重;血压下降、瞳孔放大者伤势较重;有明显外伤,血流不止者伤势较重。
(21)当发现伤者呼吸、心跳停止时,要赶快做人工呼吸,辅之以胸外按压。
消防安全知识
近些年来,火灾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提高消防知识和安全意识已成为人们的必修课,我觉得给大家上这次消防安全知识课非常及时,非常有必要。
下面开始这次讲座的主要内容。
一、火灾及其危害
火灾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
所谓燃烧则是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
燃烧必须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着火源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有时在一定的范围内,虽然三个条件俱在,但由于它们没有相互结合,互相作用,燃烧的现象也不会出现,切断燃烧的任何一个条件,火都会息灭。
大家必须充分认识火灾及其危害,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加强消防安全知识的学习,提高自防自救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营造一个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二、消防基本知识贫乏
1.不了解电气基本知识。
许多人对基本的电气知识不了解,往往由于无知而造成火灾,诸如乱接电线、取暖器不正确使用、充电器长时间充电等都可埋下火灾隐患。
从近期消防队扑救的火灾来看,有80%是由于电暖气使用不当造成的,因此在使用时不要将电暖气离可燃物太近,在使用过程中要养成人走断电的好习惯。
2.不懂得灭火基本常识。
初期火灾是最易扑救的,但部分人由于平时不注意对消防基本知识的学习,在发现火险火情后,不知如何处理,失去了最好的灭火时机,以致火势发展蔓延成灾。
第二篇火灾的预防与扑救篇
火灾是残酷的,但它又是可以预防的,只要我们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落到实处,就可以有效地预防火灾。
在做好防火工作的同时,加强对火灾扑救知识的学习,就能够在发生火灾时有效地予以扑灭,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造成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火灾预防的主要措施
1.增强消防安全意识
只有提高了防火安全意识,才会时刻留意身边的火患,控制一切火源;才会把预防火灾放在首位,时刻保持高度警惕;才会主动学习消防知识,掌握防范措施,控制火灾事故的发生。
2.加强消防法规学习
火灾防范管理要依法进行,这是因火的破坏性所决定的。
为有效控制火灾的发生,我国以法律的形式进行了强制性规范。
二、火灾扑救的主要方法
1.迅速拨打报警电话
在拨打火警电话时要沉着冷静,讲清火灾的详细地址及自己所用的电话号码,并尽可能讲清楚着火对象、类型和范围以便消防队“对症下药”。
同时派人在必经的交叉路口等候,为消防车迅速到达火场赢得时间,减少火灾损失,与此同时,应迅速自救。
2.及时扑救初起火灾
灭火的方法有:
冷却灭火法、窒息灭火法、隔离灭火法等。
及时、正确运用各种方法扑灭初起火灾,是减少火灾损失,杜绝火场致人死亡的最重要一环。
(1)隔绝空气灭火法。
他主要是使燃烧物隔绝空气,因缺氧而熄灭。
如厨房炒菜时,油锅内的油起火,盖上锅盖,就可使火熄灭;电器、煤气着火可用毛毯、棉被覆盖灭火。
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应用的也是这个道理,二氧化碳比空气重,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可覆盖在可燃物上隔绝空气,使火熄灭。
(2)冷却降温灭火法。
用水、干冰等直接喷撒在燃烧物上,水、干冰气化吸收热量降温,且形成水气、二氧化碳隔绝空气,一般说来水是很好的灭火剂。
但对于某些物品的失火则不能用水扑救,只能使用专门的灭火器材和设备。
如金属钠、钾、钙等遇水会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和热量,引起剧烈燃烧或爆炸。
对于轻于水的油类等物质着火,用水扑救会扩大燃烧范围。
高压电器设备未断电时,若用水扑救,可能引起导电。
(3)可燃物隔离灭火法。
把燃烧火源与周围可燃物分离开来。
如森林灭火,常常开辟隔离带,使火势不再蔓延而得以控制;把失火处附近的液化气罐和其他可燃物移开;或把不大不重的着火物移至空旷处等,都是有效的办法。
第三篇火场逃生篇
一、逃生意识
火灾,具有极大的破坏性和危害性。
在许多火灾现场中,有的人能火里逃生,而有的人却丧身火海或致残,这固然与火势大小、起火时间、建筑物内是否有报警、排烟、灭火等设施,消防队扑救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但这也与受灾者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是否有逃生意识这根弦也有极大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除突发性的爆炸、坍塌、爆燃等火灾事故外,在绝大多数火灾现场中,被困人员是可以逃生自救的。
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就要有逃生意识,注意积累自救知识,火灾发生时才可平安逃生。
1.在一般的建筑内最少都有两个出入口,所以在平时,我们应对居住的地方、工作的地方出入口有多少个,具体在什么位置,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心中有数,并熟悉周围的环境。
2.当你外出探亲访友、购物、旅游等,身处在新的建筑内,对安全出口也要做到基本了解,如入住宾馆、商场购物、进入娱乐场所时,为了自身的安全,务必熟悉环境,留心安全出口以及楼梯方位等。
3.在火灾中切记别贪恋财物,而耽误了最佳逃生时间
二、逃生方向的选择
大火降临,大多数人都会惊慌失措,人们容易在人群的簇拥下向着经常使用的楼梯奔去,即使那里已挤成一团,堵塞了出口,大家还是争相夺路不肯离去。
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呢?
一方面是因为灾祸降临,人们挤在一起,以解除心理上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对所处环境不了解,对别处有无出口没把握。
所以,在火场中逃生方向的选择至关重要。
一旦发生火灾,在火场中首先要选择的是尽快逃出火场。
怎样能够迅速离开火场呢?
首先选择的就是应往下层逃生,就是通过疏散楼梯往地面疏散,尽快离开着火的楼宇。
如果往下层、上层或你所在的房间外面通道已被烟火封住,这时你应待在房内,切勿盲目打开房门往外冲,可用水浇湿床单、棉被、衣服等,堵住门缝,防止浓烟进入房内,等待消防队的救援。
三、逃生技能及注意事项
火灾发生时,往往有人被困火场,情况危急,如被火围困在楼上,则更加危险。
这时,被困人员要沉着冷静,采取一些正确的措施进行自救。
1.在逃生时,切勿一窝蜂往一个安全疏散出口逃生.这样极容易造成安全出口的拥挤和堵塞,有时甚至会出现人踩人造成伤亡的悲剧。
所以,火灾时,应往人少的安全疏散出口逃生。
2.在逃生时,由于光线不好,难以辨别方向,给逃生带来一定的困难,这时可以按照安装在墙上的发光疏散标志进行疏散或用手摸着墙,慢慢往前探索。
在利用楼梯疏散时要抓住扶手,因为人们奔跑起来会把你撞倒,如利用室外疏散楼梯,更应注意安全。
3.在逃生时,楼梯的烟火如果不大,可用床单等物浇湿披在身上冲下去,切不可怕烧伤犹豫不决,丧失良机.
4.在穿过烟雾弥漫的走廊逃生时,就算烟雾不是很大也应极力避免站着跑,因为在1.5米以上的空气里,早已含有大量的一氧化碳有毒气体,以往的火灾都证明,所有葬身火海的人大部分是在被火烧之前已窒息死亡.所以,逃生过程中防止吸入烟尘非常重要.如果身边有防毒面具,则要充分利用,如果没有可用折叠几层的湿毛巾,捂严口鼻,冲出火海。
5.如果出口被火封堵,可用浸湿的绳索系在窗棂或其它固定物上,顺绳慢慢下滑,选择没有火的方向逃生。
如果没有绳索,可将窗帘、床单等撕成条做成绳子用。
6.当各种逃生之路均被切断时,应退回室内等待消防队救援。
同时要并闭迎火的门窗,打开背火的门窗进行呼吸,但是不能打碎玻璃,如果外面有烟进来,还要关上窗子。
有条件的应向门上浇水并用湿布等堵住门窗的空隙或其它孔洞,防止烟火渗入。
同时向窗外扔些软物,告诉楼下人员,楼上有人被困。
夜间则可向外打手电、敲面盘等,发出求救信号。
如果室内的门已被火烧到,应尽快打开洗手间内的淋雨,一方面可往室内补充氧气;另一方面可用水浇灭门上的明火。
7.当你被火围困,不跳楼会被烧死,非跳不可时,跳楼也要讲究方法,若楼层不高于二层,可先往跳下的地方扔一些软的物品,如纸皮箱、棉被等,又或者往大树上跳,树上的枝叶可减慢人体的下坠力,减少伤亡。
8.在火场中不能乘坐电梯。
因为电梯井直通大楼各层,烟、热、火很容易涌入,在热的作用下会造成电梯失控或变形,烟与火的毒性或熏烤可危及人的生命,所以火灾时千万不要乘坐电梯。
第四篇灭火器的使用篇
一、灭火器的类型
灭火器是一种轻便的灭火工具,它可以用于扑救初起火灾,控制蔓延。
不同种类的灭火器,适用于不同物质的火灾,其结构和使用方法也各不相同。
灭火器的种类较多,常用的主要有:
泡沫灭火器、二氧化碳灭火器、干粉灭火器。
下面分别介绍这几种灭火器:
1.干粉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是利用二氧化碳或氮气作动力,将干粉从喷嘴内喷出,形成一股雾状粉流,射向燃烧物质灭火。
普通干粉又称BC干粉,用于扑救液体和气体火灾,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防 食物中毒 健康 安全教育 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