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珠三角产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力.docx
- 文档编号:30682683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3.09KB
提升珠三角产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力.docx
《提升珠三角产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珠三角产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力.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提升珠三角产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力
提升珠三角产业技术创新的竞争力
[论文关键词]21世纪;珠三角区;技术创新;竞争力提升
[论文摘要]随着国内外环境与条件的变化,珠三角原有的初始竞争力优势将逐步淡出消失,代之而来的。
技术创新的竞争力的新优势将是21世纪中国区划经济潜在的竞争力的主体。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决定未来竞争力的主要素。
文章分析珠三角潜在和未来的竞争能力的缺陷,及如何进行对珠三角潜在和未来的竞争能力的进行培育,并相应地提出建设珠三角的技术创新平台的战略性建议。
珠三角在20世纪的后20年间,利用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和制度创新的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稳定的持续增长,昔日并不起眼的珠三角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
然而,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我国全面迈向市场经济和加入WTO,以及国内外区或联合与竞争的展开,国内外的环境与条件发生巨大变化,珠三角依靠的制度创新的领先优势已日益减弱和淡出,一种支撑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竞争主力——产业技术创新已在国内几大区划中悄然展开角逐,从产业技术资源的存量与实力来看,珠三角显得相对滞后、底气不足。
珠三角区面对挑战,唯有与时俱进,认识自身潜在竞争力的缺陷所在,从现在起持久不懈搞好技术创新,才能提高它在21世纪的国内外区域竞争中的竞争力,保持它的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
一、产业技术创新和品牌效应是潜在的和未来竞争的主力
纵观中外经济发展的历史长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有诸多因素。
从外部因素来说,主要是自然地理环境、交通、资源秉赋等,除静态的外部环境外,还有动态的外部环境,诸如战争、社会动乱和自然灾害等,即便是资源秉赋很好的地方,如果遇上战争和社会动乱等阻碍和破坏,经济也难以发展起来。
就内部因素而言,在和平环境的条件下制约生产力发展乃至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有两大因素:
一是制度,一是科技。
两者互为作用,当科技需要制度创新时,制度创新成为关键,这时,不创新制度经济社会就不能发展,科技就不能进步;当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扫清障碍之后,技术创新就成关键。
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而科技创新又对制度改革和完善提出更高的要求,因而反过来促进制度创新,形成互动的良性循环,
进入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在改革开放之初,争取到国家给予的特殊灵活的政策,积极进行经济制度改革的探索和产权制度创新实践,使经济发展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一跃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领导羊、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这时期的珠三角以制度创新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独领风骚20年。
进入21世纪,国内国际环境与条件都发生巨大变化,珠三角原有的初始优势,即由制度创新而形成的竞争力,已日益淡化、消失,因为制度创新的成果,已经全国普及,制度创新不再是珠三角的独有优势。
虽然制度创新仍然能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但对经济社会发展,原来起主要支配作用的制度创新已经让位于技术创新。
换言之,技术创新的竞争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珠三角要想保持现在和未来相当一个时期的竞争优势,必须进行产业技术创新。
产业技术创新是继制度创新之后,替代制度创新的新的竞争力主体。
因为由珠三角创造的制度创新成果已在全国普及,制度优势对珠三角来说不再具有独占优势。
而产业技术创新优势的形成,却需要一个时间较长的整合过程。
由于技术创新的基础性资源在区域存量分布不平衡,将在较大程度形成的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的不平衡。
与其他区域相比,珠三角的技术基础资源存量与实力明显不足,而且隐含了珠三角的在未来的潜在竞争力的缺陷和不利因素。
正是如此,研究长三角的学者曾得出比较结论,认为珠三角在未来的潜在竞争力中的排位最低。
技术创新的资源存量固然是衡量区域竞争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指标,但并非是唯一的标志,还需要其他创新变量因素的共同作用。
因此,未来竞争力的形成,产业技术基础资源是否成为主要的或唯一的决定,当然还需要通过实践来检验,但是,珠三角的产业技术基础资源存量相对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
就这点而言,未来技术创新的竞争力不足的隐患确实存在,必须引起广大企业和政府决策层的高度重视。
技术创新之所以成为21世纪制约经济发展的主要决定因素,原因在于:
一是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股份制为中心的现代产权制度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为技术创新创造条件;二是经济全球化、市场日益一体化、市场信息的快速传递、电子商务广泛应用使生产销售的周期日益缩短。
一方面,商品可供选择范围的扩大,对质量要求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提高质量要依靠技术创新;一方面,商品名牌意识增强与名牌效应扩大,而创名牌和保持品牌的魅力,需技术创新,同时为争夺市场产品的更新换代周期缩短,对技术创新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市场份额的占有率,技术创新成为坚强的后盾,从宏观上来说区划经济发展对技术创新要求,从微观来说企业市场所的竞争对技术创新要求的依存度日益紧密。
所以,技术创新无论是对一个地区还是一个企业都是生存与发展之道,特别是随着中国加入知识产权保护的国际公约,为履行人世承诺,必将进一步地全面加大对模仿冒牌产品打击力度,直至仿制仿冒产品完全消失。
因此,靠仿冒牌产品以劣质低价竞争来赢得市场的现象将一去不复返。
技术、质量、品牌是世界市场经济中真正的弄潮儿。
21世纪中国区划经济中谁能引领中国经济,最终取决于技术创新的竞争力。
二、珠三角潜在的技术创新竞争能力不足
在经济全球化的和市场一体化的今天,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要在世纪经济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取决于这个国家或民族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一个地区或区划要在国内外经济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也同样取决于技术创新的能力和竞争力。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个国家或地区要在国内外竞争中站住脚跟,并处于领先地地位,除了以技术创新领先外,别无它途。
技术创新在未来区划经济竞争中如此重要,我们不能不对珠三角的技术资源作一摸底,对技术创新能力作一评估。
技术创新能力构成主要通过科研、高等教育机构体系存量和科研、开发、教学人才存量等两大部分构成的。
这两部分技术基础资源,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看,明显不及长三角和环渤海湾这两大区域。
比如,作为国家重点投入扶持的,代表21世纪科技教育实力的211重点大学,长三角的核心区内就占23所,其中长三角龙头上海就占12所,是珠三角核心区龙头广州的3倍。
环渤海湾核心区龙头北京就拥有211重点大学25所,天津则有6所,是珠三角核心区6倍。
长三角和环渤海湾,这两区211的重点大学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显然是未来的技术创新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的一个重要基础和实力保障。
相比之下珠三角就显得逊色多了。
还有万人拥有的科技人员比例,长三角、环渤海核心区分别明显高于珠三角。
此外,经济增长中科技术创新所占的贡献率,长三角、环渤海都比珠三角高。
如此等等。
从技术创新力的层面上,这反映了珠三角与长、环两区的在未来经济中的技术创新实力的悬殊差异,也说明了珠三角在未来经济竞争中所潜隐的不利因素。
严峻的现实提醒珠三角:
不能陶醉于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光环,要认清差距,找准和抓住技术创新这个突破口,再创出新优势。
尽管,现在还是处于新旧竞争力主力替、转换的过渡阶段,珠三角原来初始竞争力的优势还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作用,但用不了太长时间,技术创新的所形成的竞争力必将取代旧的竞争主体而成为新的竞争力主体。
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
今天的潜在竞争力优势,就是明天的现实竞争力优势。
如果不认识到这一点,不需要太久,珠三角的初始优势释放完之后,新的以技术创新为标志的竞争力优势不又能确立起来,珠三角就将面临着落伍的可能。
为了继续保持珠三角在今天和明天的竞争优势,珠三角必须把优势创新的重点转移到技术创新的轨道上来。
三、珠三角技术创新竞争力的培育
对珠三角技术竞争力的缺陷的纠正和弥补,就是对珠三角产业技术创新竞争力的培育。
纠正的过程就是培育的过程。
培育需要纠正,但纠正并不等于取代培育,纠正可以短期内就可做到,而培育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所以,技术创新的竞争能力的培育具有战略性和长期性。
缺陷纠正之后,并不等于就获得技术创新竞争力的优势。
还需长期的持之以恒的培育,才能把已经纠正的技术创新能力成为强大的竞争力。
那么,如何培育珠三角产业技术的创新优势与能力?
这需要经过一系列的措施和努力。
首先,建立灵活高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制与机制。
围绕和适应技术创新需要的制度创新仍然是必要的,因为它可以为机制创新和新机制形成提供前提条件。
在技术创新体制基础上,所形成的技术创新的机制就更具效率。
科技体制创新主要是科研体制改革,通过改革使之与企业更好结合起来形成科研生产联合体,使科研生企业两块皮变成一块皮,科研成果直接、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和竞争能力。
如果技术制度创新是解决科研究机构与企业的结合问题和技术转化动力问题,那么,产业技术创新的机制就是要解决技术本身创新的具体的制度、法律与法规等问题,也就是要寻找到一种促使所有企业特别大中企业都具有一种技术创新的手段,并长期坚持下去。
其次,理顺机制,鼓励对引进设备的反求工程研究。
改变过去把引进成套设备直接用于生产过程的做法。
引进设备直接使用造成:
一是跟随在别国的后面亦步亦趋,并不能建立和形成国产化的自主知识产权和商标;二是每年为引进大批设备花费大量的外汇,加速对我国农矿初级产品和原料性资源的出口消耗,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不利于技术进步,不能摆脱对成套设备的进口依赖。
因此要把成套先进设备的引进由生产性使用,变成直接进破坏性的反求工程技术的研究。
要建立珠三角工程研究中心、各市工程研究中心和大型集团企业的研究中心三级技术研究网络。
根据工程技术创新需要时间费用,具有风险性的特点各级财政要给以税收与财政上的支持,扶持创新经济与创新创业,以鼓励创业站在更高的位置与跟踪研究当前最新技术的研究吸收与创新工作。
通过反求技术研究掌握当代先进的和最新的技术成果并融入自主技术创新的成果中,主要通过对进口的先进设备进行解剖分析,吸收其技术精华与我们自行研究的技术成果相结合,形成有自主创新成果和知识产权专利和商标的品牌产品。
这样对从事成套设备制造的企业进口成套设备直接运用于反求研究,给予全部的减免进口税,对生产出来的用于出口新产品在给予两年内的减免税,以鼓励企业吸引国外先进技术与本企业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开发新设备、新产品。
同时对仍在进口成套设备进行直接生产的,不但不能减免税,而且还要征收成套设备进口直接使用税,以限制对国外成套设备的进口依赖和对外汇的使用。
并鼓励和促使国内企业积极购买国产化成套设备和其他中高技术产品。
再次,加强高等院校建设,建设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
研究型大学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大学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显。
大学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而且是具有新的功能,即创造知识、发展更新知识的舞台,是市场经济的坚强后盾。
大学的功能地位作用如此重要不能不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办好广州大学城,发展高等教育不仅仅是扩大规模,更重要的提高质量,加强大学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尤其是把大学城办成集教育、科研与生产开发于一体的新型大学城。
把它办成中国的“硅谷”、科学城、科学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高技术产业的孵化器,能够吸引世界一流人才云集创业的基地。
这样,大学不再仅仅是能授予知识的神圣殿堂,而且是能够创新知识和提供创新技术和创新人才的基地,是世界市场激烈竞争的基地。
大学城成为培养市场竞争适用人才、创新人才,并把新高技术成果转化开发的基地。
珠三角的高等院校的发展要走出一条新路来,形成集科研教育与开发于一体的研究型大学办学新路子。
珠三角重点大学不多,要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必然走一条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新路子。
它能把人才培养与科研成果与生产开发直接连接在一起。
克服科研与生产相分离的现象,为生产需要直接培养和提供人才,学以致用,加强创新实践能力强的创造型的人才的培养。
这样可弥补珠三角科研力量和高等校力量不足的缺陷,使有限的资源实现最优化与最效率的配置,发挥最大的作用,为维持和提高珠三角在当前和未来区或经济竞争的地位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四、建立珠三角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珠三角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模式,有三种创新平台的模式可供借鉴和选择:
领先型、追赶型和赶超型。
这三种主要创新平台模式,并非是每一种都适合珠三角当前的实际情况所需要的,要从珠三角实际出发,不搞花架子,要注重效率,量力而行,稳步推进。
第一种战略,领先型战略,就珠三角目前和今后相当一个时期的科技术实力来看,实行领先型为时尚早,换言之,就是条件尚不成熟,或不具备。
如果不看到和承认这一点,把领先型作为珠三角技术创新平台的战略模式,显然是脱离实际的。
第二种模式主要是模仿学习别人先进的东西,省去自己直接创新开发的成本风险与不确定性。
这种模式稳妥是稳妥,但无法超越别人,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走。
这种模式事实上也是过去和目前所沿用的模式,不能摆脱对别人技术的依赖。
因而,追赶型战略也不适合珠三角的实际情况所需要。
建议选择赶超型的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战略。
赶超,就是先赶后超。
如果赶都赶不上,就想超,没那么容易。
一开始就是超,那会欲速不达。
赶而不超,那是等距前进,或近距离跟踪,或远距离跟踪,就永远当不了创新领先者。
赶不是目的,是手段,超才是目的。
所以要先赶后超,不能急于求成,一开始就要求超越国际先进水平,那是不切实的。
当然也不能满足于等距离跟踪,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是赶还是超,要根据创新的进程需要,适时调整与推进。
如果当条件不具备超越时强行超越,那是急躁冒进,其结果必定欲速不达、适得其反。
当条件成熟了,可以超越而不努力超越,眼看超越良机失去,便成了因循守旧、固步白封。
即便是选择了赶超型战略也并非能保证一定成功,仍然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要相机行事,适时调整,与时俱进,直至达到既定目标。
因此,选择珠三角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必须树立科学的指导思想、正确的原则与切实可行的目标。
(一)建设珠三角共性技术平台的指导思想
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构建节约型的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珠三角;建立广东省关键及潜力产业技术创新并保持持续创新能力、推动广东省产业结构升级并实现跨越的技术支撑平台,为保障内源型经济的崛起,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保持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二)平台建设目标
近期通过有效整合官学产研资源,集成各方面的创新资源和能力,构筑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运作机制良好的创新平台,与产业发展实现良性互动,以支持广东省产业的跨越发展,实现技术的重点突破。
实现由过程的模仿创新,逐步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创新的技术创新战略转变。
中长期创新平台运行机制,形成持续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人才成长,在技术创新平台上促成点、线的集成,以寻求面的突破,形成珠三角强大的自主创新体系与机制。
力争在未来10~20年时间,缩短与国外国内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差距,缩短与国内外先进技术水平的差距,在上游产品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下游产品品牌化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在世贸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在本世纪中叶,在当代主要高科技产业领域实现国内领先和向世界先进水平靠拢与看齐,在某些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掌握技术制高点,形成适应全球经济竞争需要,灵活自如地调节适应全球市场需要的自主创新的长效机制。
(三)平台的建设原则
从战略目标出发,需求由市场决定;机构由政府支持;人员从市场招聘;经费由政府带动企业投入;社会利益与经济利益相结合。
建立与产业自身技术特征及企业规模以及产品生命周期相适应的平台发展模式,不能简单划一,一切以有利于带动产业群的技术进步、有利于形成技术标准、有利于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为出发点。
1、激励与约束原则。
有效的创新平台的建立,取决于激励与约束机制的成功运用,有效的创新平台建设,是激励与约束相结合,以激励为主,辅以约束。
激励关键技术创新和商用化及竞争,同时对过时淘汰的关键技术进行约束,对落后产业约束与限制其发展。
激励与约束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杠杆、法规手段,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2、服务原则。
政府是平台搭建的主持者与服务者,企业与科研机构是平台的主角或主体。
政府通过搭建平台为企业与科研机构创新与商用化竞争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及其在世贸市场上的成就,是检验政府的平台建设、服务效率、服务水平的标准与最终评价。
3、产业带动力大。
平台搭建不但能够促进该产业的关键与核心技术的创新与商用化,而且具有较大的带动力与关联作用,从而产生对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
4、WTO规则。
WTO规则是一切成员国都必须遵守的规则,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必须有利于遵守与维护这些规则。
做到尊重他人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与要维护自已自主创新的知识产权相统一。
尊重他人创新,也保护自我创新与竞争实力,使创新主体更好参与全球性市场竞争。
5、感应度和影响力的双高原则。
创新平台建设要有高度的感应度,才能搭建成高品位高质量和高效率的创新平台。
创新平台具备了高度感应力,也就会产生高度的影响力。
6、平台运作机制要与服务的产业对象特点相适应。
平台存在的直接目的与最终目的都是为产业技术创新、领先与技术产品商用化服务的,平台的运行机制与服务,要以产业升级和每个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相适应。
(四)平台的运行机制
技术平台,从宏观层面上,产业技术创新,要依据并服务于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手段。
微观层面上,技术平台是以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为目的。
无论是宏观或微观都必须尊重市场规律,政府在市场主导下发挥引导、协调、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下,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引导产业技术创新的路径与方向;通过政府协调利益关系解决利益矛盾,解决创新中的各种瓶颈,从创新构想到技术成果,直到商用化进入市场的开发过程与不断推出新产品的周期轮回,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的联合互动的运行长效机制。
(五)平台建设的作用
技术平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从根本上来看最大的作用是克服市场激励失灵造成的缺陷。
技术平台实际上是产业技术创新的政府激励,市场在激励技术创新方面具有自组织、自我加强的作用,但市场激励存在;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创新风险、创新动力;市场本身并不能保证造就有利于创新的市场结构;市场并不能自己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如一些与创新有关的法律、关税、政策等,这些缺陷必须由政府来加以纠正。
更为重要的是,创新是一项具有很高的外部经济活动,任何一个产业的创新,不但给本产业也给其他产业的发展以强烈的推动,如电子产业革命几乎对所有的产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所以,从长远看,任何创新的社会收益都大于创新的私人收益。
从此立场出发,政府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鼓励与促进技术创新的环境,运用激励创新的政策及其他手段推进技术创新。
然而这种作用在不同的国家作用是有差别的。
发达国家创新的政府激励能全面提升先进技术,以保持经济和军事领先,保持在世界市场的份额与取得超额利润率,最终达到对世界的产品与原料市场份额的扩张,达到对全球资源的控制与利用。
发展中国家创新的政府激励,能够推动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民生。
从区域角度来看,无论是国际上的大区域还是国家内的区域,政府间创立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实施创新激励都有助于提高该地区科技术经济实力及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提升 珠三角 产业 技术创新 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