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docx
- 文档编号:30681143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53.74KB
陈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docx
《陈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陈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陈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陈氏太极拳的基本要领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
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
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
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
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
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
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
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
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
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
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
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
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
打太极拳的要领:
虚领顶劲:
头颈似向上提升,并保持正直,要松而不僵可转动,头颈部与身躯、四肢要上下一致,自始至终顶劲不可丢。
劲正直了,身体的重心就能保持稳定。
含胸拔背、沉肩垂肘:
指胸、背、肩、肘的姿势,胸要含、要虚、要松,不能挺,肩不能耸而要沉,肘不能抬而要下垂,全身要自然放松。
手眼相应,以腰为轴,移步似猫行,虚实分清:
指打拳时必须上下呼应,融为一体,要求动作出于意,发于腰,动于手,眼随手转,两下肢弓步和虚步分清而交替,练到腿上有劲,轻移慢放没有声音。
意体相随,用意不用力:
切不可片面理解不用力。
如果打拳时软绵绵的,打完一套拳身体不发热,不出汗,心率没有什么变化,这就失去打拳的作用。
正确理解应该是用意念引出肢体动作来,随意用力,劲虽使得很大,外表却看不出来,即随着意而暗用劲的意思。
意气相合,气沉丹田:
就是用意与呼吸相配合,呼吸要用腹式呼吸,一吸一呼正好与动作一开一合相配。
动中求静,动静结合:
即肢体动而脑子静,思想要集中于打拳,所谓形动于外,心静于内。
式式均匀,连绵不断:
指每一式的动作快慢均匀,而各式之间又是连绵不断,全身各部位肌肉舒松协调而紧密衔接。
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
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
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
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
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
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
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训练方法: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太极拳入门须知
一、不可自专自用,固执不能。
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圆转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神意涣散。
身外形顺,无形中自增力感;心内中和,无形中自增灵感。
练至功行圆满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如山,化神成虚灵则身轻如羽,得其妙道,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不思可得,无形而生成神奇,力活气顺,虚心实腹,久练自达化竟。
二、不可心躁气浮,急于求成。
心不静则神不宁,心肾不交则神气不通。
心要静,心静神自宁,神宁心自安,心安气自行,神气相通,万象归根,静练出真功,功夫长进快。
静养灵根气化神,处处静,时时静,行立坐卧不离静,静中求动生太极,不静不见动之奇。
三、不可不知养,太极不太和,欲速则不达。
练拳不知养,易伤不易长。
练拳不懂养,百练功不长。
十年练拳,十年养气,气以直养而无害。
太极拳以养为本,以慢为宜,慢练为养,养气、养神、养性、养身;快练为伤,伤气、伤神、伤心、伤身。
须清心寡欲,平心静气,太极太和,自然达到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虚至虚灵之境。
四、不可心存打人念。
否则,心动神去无所依,神杳气散无所归,好勇斗狠失心和。
妄念一起横气生,肝气不平,阴阳不和,火水不济,久之五劳七伤与身俱存,稍有病痛则齐发而至,是为大害。
练拳时,一志凝神,主于敬,养其诚,洗心涤虑,平心静气,一念无所思,一物无所著。
五、不可努气用力,努则力刚易折,气易阻隔于胸,肺被排挤,久之必得胸憋肺炸之病。
若用拙力,则周身血脉不能通顺,筋骨不能舒畅,全身拘谨,四肢不活。
身为拙气所滞,滞于何处则何处成病,当时不觉,必于后发。
总要力活形顺,圆满无亏,积柔成刚,一片神行。
六、不可挺胸、收腹、突臀、全身僵直,否则气逆得而上,不能归于丹田,双足似萍草无根,且心肾不交,神气不合。
阴阳不和则万法不至。
周身放松,脊柱竖直,松腰敛臀,松胯圆裆,虚心实腹,则中气贯通,太和之气才能浩行。
初学陈式太极拳的注意事项
第一部分拳架要点
立身中正是第一要紧的事,应当贯穿太极拳练习的始终。
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不能做弯腰,旋转等动作。
它是指做到支撑八面,体现太极拳沉稳从容的气度。
这一点可以在推手中得到检验,只有保持立身中正,才能使自己处于以不变应万变的主动地位,才能从容应付对方的各种劲道,不至于手忙脚乱。
另外,从拳架外形美观角度上看,立身中正的拳架能给人一种大不一样的感觉。
具体到身体各部位的要求如下:
1.头顶正,不可以歪脖,不要仰脸,也不可勾头。
目光平视,下颌微向里收,这样就比较容易做到虚领顶劲。
2.注意含胸,这有助于背部的脊柱放长。
臀部下敛(但不是指重心下坠),不可突出臀部,有助于尾闾中正。
于是,相应于头部,就有了上下对拔之意。
3.四肢自然舒展放长,注意不可完全伸直,应该让关节保持适当弯曲。
手臂做上举动作时,千万不要忽视沉肩坠肘。
4.手掌掌心微凹,手指不可曲拢,也不可完全伸直,五指不需要并得太紧,也不要过分叉开,目的是为了让劲能够放长,到达指尖。
5.运动时肩,肘,腕要节节贯穿,才能够收放自如。
腰部为全身主宰,犹如机械装置中的主传动轮轴。
两足则是人身体的根基,就象一棵大树的树根,树根如果不牢,遇到大风就容易被吹倒。
6.应当时时留心的一件事:
沉胯开裆。
实际上,沉胯则自然开裆。
做到开裆,劲就可以沉下去。
7.从身法整体角度看,务必要做到三合,即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上下照应。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周身运动时成为一个整体,要知道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是周身的协调运动,应当避免做动作时顾此失彼。
第二部分发劲
太极拳的劲是整体劲,由全身各部位协调运动产生。
发劲要从练习拳架开始,如果感到心气下降,气沉丹田,就说明身体各个部位已经符合太极拳要求。
如果感到重心不稳,心气上浮,便应该检查一下自己的动作,看看哪个部位做得不合格,通过自己不断揣摩就能找到正确的感觉,有人说,这种感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与别人推手来检验自己的感觉是否正确。
发劲时,应当按照陈式太极拳的运动规律(以腰为轴节节贯串,周身骨节依次排开)和具体要求练习,正确的发劲练习步骤是:
1.力求肢体外形正确,按外形要求检查自己,这个阶段是肢体动作引动内气,所以练好拳架很重要。
2.动作协调后,自然会进入到一个更高的阶段,这时要求内气催动外形,古拳谱中说:
"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内气不动,外形寂然不动,内气一动,外形随气而动。
"
3.第二步的这种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技击的对抗要求,在此基础上应继续下功夫巩固其运动体系,使其在任何干扰下,都能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成为"撞之而不开,破之而不散,浑然一圆"的运动体系。
再者,从生理上分析发劲过程如下:
要想产生整体劲,决不能只利用身体某一局部肌肉发力,整体劲的来源于地面对整个人体的反作用力。
以右掩手肱拳为例,腰向左转,往上贯穿背、肩、臂,右拳随着腰的旋转向右前发出,往下贯穿胯、腿、足等关节,这样,肌肉的配合运动导致足部对地面有一个作用力,于是,与作用力形影不离的地面对人的反作用力由脚向上,通过腿、胯、腰、背、臂,发于右拳。
要注意避免的是产生抛力,就是说地面的反作用力没有传递出去,力的冲量最终作用在自己身上。
虽然讲起来发劲过程这么麻烦,实际上,作用和反作用是同时的,这都是一瞬间的事情,只有通过意识指挥,内气贯通,才能做到在发劲的一瞬间汇聚全身的力量发在右拳。
此外还要注意,劲是汇聚周身之力突出在出击点上,这个出击点可以是拳头,肩,肘,胸等,只有顺应客观条件的变化,因势利导、得机得势,才能将劲在最适当的时机、发在对方最要紧的部位。
(注:
本段内容主要依据陈小旺关于发劲的论述)
第三部分意、气、力
练拳时要求放弃杂念,呼吸自然,气要沉,神态如猫捕鼠,凝神敛气,不能散漫。
同时又要做到神态镇定,防止动作僵硬变形。
太极拳谚常讲"用意不用力",初学者应当好好体会。
用意不用力决不是要人缩手缩脚,动作拖沓无力。
相反,用意不用力,正好有利于产生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有人比喻为绵里藏针,有人形容说动作外形看上松柔,一旦接触到,犹如碰到钢筋铁骨。
我认为,用意不用力,是要去除天生的蛮力、拙力,譬如练习举重时,屏住气,使局部肌肉持续紧张所产生的那种力。
太极拳应当锻炼出来的是内劲,是意、气、力三者的结合。
通过意识指挥,使身体协调气血通畅,在发劲时,就能运用自如。
太极拳练习者的肌肉力量比不上专业举重运动员。
然而,前者优势在于他能在意识控制下,瞬间发劲,给人迅雷不及掩耳之感。
正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之间"。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入门教程
(1)太极起势
【动作分解】
1)并脚直立:
两脚并拢,成立正姿势,两臂捶于体侧,手心向内,二目平视。
2)开步站立:
屈膝松胯,提左脚向左横开半步,两脚平行,比两肩略宽。
3)两臂平举:
两手缓缓上升与肩平,手心向下。
随两手上升,身体微微下降。
4)屈腿按掌:
身体继续下沉,屈膝松胯;两手随着身体下沉下按至腹前。
拳论云:
“太极者,无极而生”,太极起势为太极拳套路第一势,乃为无极之势,重心于两腿之间,不偏不倚。
从这一势起要求做到意识集中,脑清心静,立而不挺,顶劲领起,唇轻闭,齿轻合,下颌微内收,松肩含胸塌腰,屈膝松髋,使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面南背北)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入门教程
(2)金刚捣碓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第2势金刚捣碓【动作分解】
1)转身左掤:
重心略右移,身体微左转,两手左逆右顺缠向左前方掤出,左手掤至左膝上方与眼平,右手掤至胸前,目视左前方;
2)转身右捋:
重心移至左脚,身体右转90度,同时两手左顺右逆缠向右后捋,随转体右脚尖翘起外摆,目视左前方;
3)立掌前按:
两手旋掌坐腕向前推按,右脚尖落实,重心移至右腿;
4)沉身提膝:
重心下沉,提起左腿,两手上掤,目视左前方;
5)铲脚开步:
左脚向左前45度(东南)方向开步滑出,脚跟内侧先着地,双手掤劲不丢;
6)横臂前掤:
左脚尖踏实,重心由右腿移至左腿;左臂逆缠屈肘横于左胸前,手心向下;右手顺缠下沉至右膝上方,手心朝外,手指朝后;随身体微左转,左手向前加掤劲;
7)虚步撩掌:
身体微左转,左手向前划弧撩掌至面前。
然后摆正左脚尖,重心移到左腿,右脚划弧上步,脚尖点地成右虚步;同时右手撩至右腹前,掌心斜向上,指尖斜向下;左手掌心向下合于右前臂上;
8)翻掌握拳:
左手顺缠翻掌沉于腹前,手心朝上;右掌继续上撩至面门后握拳落于左掌心内。
目视前方;
9)举拳提膝:
同时举起右拳、提起右膝;
10)震脚砸拳:
右脚震脚落地,脚掌踏平;同时右拳砸击左掌心,目视前方。
练习时以身领手,达到上下相随、节节贯串。
注意手法的同时,还要注意身法。
左足向左前伸出时,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轻而不浮。
右拳落于左掌心内,与震脚要协调一致,劲整、气下沉。
《歌诀》云:
金刚捣碓敛精神,太极浑然聚我身。
变化无方皆元气,股肱外露寓屈伸。
练就金刚太极尊,浑身合下力千斤。
劝君智力休使尽,留下余力扫千军。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入门教程(3)懒扎衣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第3势懒扎衣【动作分解】
1)划弧分掌:
重心微右移,右拳变掌,双手逆缠划弧向两侧分开,右高左低。
2)合臂开步:
重心左移,两手继续划弧至左高右低,然后提右腿向右横开出步,同时双手手腕交叉合于胸前,目视右前方。
3)右移横掌:
重心右移,然后右手逆缠翻腕旋臂,引领身体右转至右前方,横掌于胸前,左手合在右腕上。
4)叉腰立掌:
左手下落叉腰,然后右手坐腕立掌,身转正,微下沉,目视右前方。
右手展开指肚用力,左手叉腰,虚虚拢住,不可用力。
在即将形成定势时弓右腿,右掌逆缠旋臂向右展开的同时,左腿用力,膝关节与髋关节不可蹬直。
定势时,放松左髋,气沉丹田。
《歌诀》云:
世人不识懒扎衣,左屈右伸抖神威;伸中寓屈何人晓,屈中藏伸识者稀。
裆中分峙如剑阁,头上中气似旋机;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入门教程(4)六封四闭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第4势六封四闭【动作分解】
1)划弧合手:
左手从腰间向上向右划弧与右手相合,目视右手中指端。
2)左移下捋:
双手先向前、向下、再向左下捋,重心左移。
左手捋至左胯前,与左膝相合,右手在腹前,目视身体右前方。
3)右移合手:
重心右移,两手继续向左后方捋,然后双手向上划弧合于左肩前。
4)虚步按掌:
身体转向右前,两手合力立掌向前推按;左脚同时收于右脚内侧20厘米左右,前脚掌点地。
在左右转动时上体仍须正直,不要前俯后仰。
两掌向右按时,以右掌为主,左掌为辅,气要贴脊背,裆口要圆。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入门教程(5)单鞭
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第5势单鞭【动作分解】
1)缠手:
身体微右转,左手向前,右手向后顺缠旋转,手心向上,重心在右腿,左腿以前脚掌着地,膝随身转动;
2)提勾:
身体微左转,左手顺缠旋转,手心向上,右手逆缠,五指合拢,向前提起,左手随身转沉于腹前,左臂掤劲不丢,目视右手。
3)提膝:
身体右转,重心全部移至右腿,左腿屈膝提起,左手不动,右腕领劲,松肩沉肘,上下相合,目视身体左前方。
4)开步:
右腿支撑重心,左脚跟内侧着地向左铲地滑出,脚尖上翘里合,目视左前方
5)左弓:
重心左移,身微右转,左手穿掌上掤,逆缠外翻至右胸前
6)展臂:
身体微左转,左手逆缠外开,至左膝上变顺缠,放松下沉,两臂与两腿有上下相合之意。
右手捏拢向上提时,肘易架起来,因此要注意随着身体转正时沉肩、坠肘。
成势时,顶劲要领起,裆要开圆,髋要松,身要正,胸要虚虚含住,方能心气下降,气沉丹田。
《歌诀》云:
单鞭一势最为雄,一字长蛇画西东;
击首尾动精神贯,击尾首动脉络通;
中间一击首尾动,上下四旁扣如弓;
若问此势妙何处,去寻脊背骨节中。
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完整套路演练及动作名称
动作特点】
陈氏太极拳老架二路,亦称炮捶,具有鲜明的快、刚、猛的特点。
以刚为主,刚中寓柔。
练习时,震脚发力,闪展腾挪,窜蹦跳跃,松活弹抖,完整一气。
有怪蟒出洞、猛虎下山之气魄;有蛟龙出海、雄狮抖毛之神威。
学习二路拳,应在练好陈氏太极拳老架一路的基础上,突破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周身相随,全身一动无有不动,内外结合,放松沉稳,劲力完整,呼吸与动作协调一致,此时学练二路拳方能免出偏差。
太极拳缠丝劲概要
一,太极缠丝劲的形成
太极拳行功时,不仅和一般内功拳相同,要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不停顿地收放运转,还要使肢体不停顿地做屈伸进退的螺旋缠绕运动,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换句话说,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的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
太极拳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陈鑫说“太极拳,缠法也”,缠丝如螺旋形于肌肤之上……。
而要莫非以中气形乎其间,即引即进,皆阴阳互为其根之理也,【太极拳图画讲义】第33页又说,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陈氏太极拳图说】第68页。
内气,我国传统医学称之为真气或元气,在陈鑫的著作里,多称为中气或丹田气,它是人体内部的特殊物质,不是呼吸的空气,内气充沛,则身强力壮,内气不足,则体弱力薄,内气消失,则生命终止。
练习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植和运用内气。
关于内气的产生,储存和运转,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有详细的阐述,主要论点是,周身元气皆出于肾,丹田为全体之气之归宿处,命门为气所出入之门,气行骨中,充于皮肤,往外发者皆发于丹田,向里收者皆收于丹田,概括起来,就是,气生于肾,储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骨而下行,充于皮肤,发于丹田复归丹田。
划弧转圈和螺旋形的屈伸进退,是太极拳在外形上的特点。
太极拳行功时,手足和身躯都不停顿地划弧转圈,有的顺时针,有的逆时针,有的向前转,有的向后转,有的转正圈,有的转斜圈,有的转椭圆,有的还是像古太极图的转圈,并且,在手足伸缩进退的同时,既要有以肩肘胯膝为轴座弧形运转的大圈,又要有以股肱骨骼为轴做正反缠绕的小圈,后者是太极拳缠丝劲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太极拳缠丝劲是内气收放运转桐肢体螺旋形屈伸进退的结合,只有内气的收放运转,都不能构成太极拳的缠丝劲。
二,太极拳缠丝劲的分类
区分太极拳缠丝劲,常见的方法,是分为顺缠和逆缠,就是,小指侧向手心裹或小趾侧向足心裹为顺缠,大指侧向手心裹或大趾侧向足心旋裹为逆缠。
这种方法没有同内气的收放结合起来,显得过于简单。
陈鑫在【太极拳图画讲义】中把缠丝劲分为十二种,就是,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外缠,内缠,大缠,小缠,则显得过于繁琐,根据太极拳缠丝劲的内涵和特点,把它区分为出劲顺缠,收劲顺缠,出劲逆缠,收劲逆缠四种缠丝法,比较容易掌握。
1) 出劲缠丝
凡手足向外伸展内气循臂腿内侧向前斜缠而下至于手足者,成为出劲缠丝。
比较详细说明,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后,绕臂斜缠而下,从尺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缠丝,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穴,经前档向外,过胯向后,绕腿斜缠而下,经内踝,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前,达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劲缠丝。
2) 收劲顺缠
凡手足向里曲收,内气循臂腿外侧向后斜缠而上至于肩胯者,称为收劲缠丝。
比较详细说明,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掌心劳宫穴,从桡骨端向外,绕臂斜缠而上,至肩,经胸部檀中穴,向下归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劲缠丝,足腿屈收向里,内气由大趾端回收,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外侧向后,经外踝,绕腿斜缠而上,过胯,由后裆至会阴穴,再向上归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劲顺缠。
3) 出劲逆缠
凡手足向外伸展,内气循臂腿外侧向前斜缠而下至于手足者,称为出劲逆缠。
比较详细说明,手臂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经命门穴,循脊而上过大椎穴,逾肩井穴向前,绕臂斜缠而下,从桡骨端向里,过掌心劳宫穴达于中指端,是上肢的出劲逆缠,足腿伸展向外,内气由丹田发出,下行至会阴穴,经后裆向外,过胯向前,绕腿斜缠而下,经外踝,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外侧向前,达大趾端,是下肢的出劲逆缠。
4) 收劲逆缠
凡手足向里屈收,内气循臂腿内侧向后斜缠,而上至于肩胯者,称为收劲逆缠。
比较详细说明,手臂屈收向里,内气从中指端回收,过掌心劳宫穴,经尺骨端向外,绕臂斜缠而上,至肩,经胸部檀中穴,向下归于丹田是上肢的收劲缠丝,足腿屈收向里,内气由大趾端回收,过足心涌泉穴,沿脚掌里侧向后,经内踝,绕腿而上,过胯,由前裆至会阴穴,再向上归于丹田,是下肢的收劲运动。
太极缠丝劲,太极拳的基本功
缠丝劲要内外相合,首先发于内,意念在先,丹田内转,内气随其旋转运行于肌肤之间,沿骨缝穿筋过骨,全身无处不缠,缠丝劲的根源在内,是内部的丹田内转于腰部旋转的有效配合,再与周身八道劲旋转配合,形成了太极拳的内在旋转,这是陈氏太极拳各种劲法的核心,没有很好地领悟缠丝劲法,其他劲法【如棚,捋,挤,按,采,列,肘,靠】都是枉然,每一动作都暗含有八道劲力的旋转,合八劲为一劲,即八面螺旋缠丝劲,八面螺旋劲决不是简单的肢体划圈,常有习太极拳将没有内旋得到的肢体划圈认为是太极拳螺旋劲,八面螺旋劲,进而击人,则如乘风破浪,一往无前,退而引人,则陷敌方于无底深渊,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是在螺旋缠绕中,引化对方劲力,消化对方劲力或改变其劲道,四两之所以能拨千斤不是与之对抗,而是运用接触点的力的转换来拨动对方之力,这是陈氏太极拳拳法核心劲力之一,其他的劲法皆由此演变而来。
太极缠丝劲是陈氏太极拳的重要劲法,其他流派的太极拳虽没有特别强调螺旋运动中的缠丝劲,但在技击中同样含有螺旋劲法,只是陈氏太极拳特别强调螺旋运动中的缠丝劲,可以说,不懂缠丝劲就不是陈氏太极拳。
如陈鑫云,‘太极拳,缠法也’。
浑身具是缠丝劲,其劲皆发于心,内入骨缝,外达皮肤,其运转方法可分为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大小缠等,初学者没有必要划分太细,以上各种缠法无非是出劲,入劲的表现形式,只要出劲,入劲搞懂了,其他缠法便会迎刃而解。
缠丝劲关键在于其内涵,怎样把周身的一个整体螺旋缠出来,怎样能让缠丝劲在实际运用中有效的发挥出来,而不是研究什么叫顺缠,什么叫逆缠,这种名称知不知道意义不大,关键是如何体现出来,缠丝劲的具体运用,用语言文字根本描述不清,唯有在明师指点下亲身体认,方能豁然开朗。
陈氏太极拳腰裆劲细则要求
腰裆劲是腰、胯联合发出的劲。
太极拳的四肢和躯干的动作,以腰为轴心,即所谓“主宰于腰”。
而腰的轴心是腰脊,腰脊“命门穴”(前对脐。
所谓丹田,即在脐内和命门穴之处)是全身的重心所在,起到调节全身平衡的作用,也是人体爆发力的来源。
腰脊控制着腰的松沉直竖和左旋右转,并使腰的旋转幅度合乎生理上、技击上的要求。
练拳和推手都应时刻注意腰脊命门穴的枢纽作用。
腰部的左旋右转,须轻松灵活,用意识引导的行气运劲由腰脊达于四梢。
因此,古典太极拳论要求在练拳或推手时“刻刻留心在腰间”。
腰力运用得当,既有助于保持全身平衡,也有助于内劲(行气运劲)运转的充足和集中。
尽管陈式太极拳四肢动作缠绕转折,缠丝劲很显明,但对腰部要求做到松沉直竖、微微旋转,不使摇摆失中,不使旋转幅度过大。
以免手足运转无定向、不灵敏。
腰轴旋转幅度过大,身体和四肢动作就失之太过,太过或不及,都不能发挥整体劲的作用,推手时也易于授人以隙。
裆,指的是会阴穴(两便之间)部位。
裆部两胯根要松开撑圆,腰与胯的旋转是一致的,如果两胯根不松开,胯的旋转就不灵活,腰旋转的灵活性就会受影响。
迈步时,实腿一侧的胯根随转腰的方向先微旋内收而下沉,这一侧的腰肾也微旋而落实;这一侧的小腹也在“丹田内转”“气沉丹田”的内动下而觉得充实;这一侧膝关节负担量加大,腿肌也由松而紧,而达到实腿稳固有力,似乎不可摇撼。
既加大了运动量,也使虚腿迈出极为轻灵善变。
动势时裆要开,成势时裆要合,裆不开则腰腿动作不灵活。
动势时虚腿迈出,两膝盖分向相反方向前挺,这是开裆,起到伸筋拔骨的作用。
裆不合则骨节松而力不聚。
成势时塌腰落胯,两膝盖微向内合,这是合裆,而两胯根仍要松开撑圆,谓之“外合内开”。
成势时,顶劲领好,腰劲塌下,两膝微向内合,裆劲沉着合住,两胯根撑开撑圆,脊柱节节松沉直竖,虚虚对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太极拳 基本 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