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4考点.docx
- 文档编号:30680145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40
- 大小:42.59KB
政治必修4考点.docx
《政治必修4考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必修4考点.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治必修4考点
必修4生活与哲学部分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一、哲学是什么
考点1:
(理解)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世界观的含义: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和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②形成过程不同。
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是一门专门的学问,需要经过系统的学习才能掌握它。
③特征不同。
世界观是自发形成的,是不系统、不自觉的,缺乏严密的逻辑和理论论证;而哲学则是把自发的、零散的、朴素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具有严密的逻辑和完整的理论体系。
(2)联系:
①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一经概括和总结,有了理论的形态,形成一定的思想体系,就成了哲学。
②哲学与世界现都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认识和研究的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总的观点。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②表现不同。
世界观是怎么去“想”,是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方法论是怎么去“做”,是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和改造世界。
(2)联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②哲学既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考点2:
(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把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中概括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规律,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科学家的研究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世界观的指导下进行的。
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就会在自己的研究活动中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
因此,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的、有害的。
)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哲学的含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对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考点3:
(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那些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谁先谁后、谁决定谁)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对该问题的不同,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注意: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不同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考点4:
(了解)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注意:
并非凡是唯物主义的观点都是科学的。
考点5:
(理解)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2、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
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
和历史唯物主义
不
同
点
基本观点
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
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世界的属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优点
坚持了唯物主义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
在总结自然科学成就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跟本利益。
缺陷
观点只是猜测,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共同点
都认为物质是世界本原,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派生。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
“水”是万物的本原。
赫拉克利特认为,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火生气,气生水,水生土,土又还原成火。
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水、火、木、金、土。
中国的“元气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荀子(战国)
水者,何也?
万物之本原也。
——管仲(春秋)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
——王充(汉代)
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
——王充(汉代)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范缜(南北朝)
“元气”才是唯一的存在。
——柳宗元(唐代)
气者,理之依也。
——王夫之(明代)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伽森狄和霍尔巴赫认为:
原子就是物质,就是世界的本原。
考点6:
(理解)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1、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2、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
主要观点:
“眼开则花开,眼闭则花寂”、“心外无物”——(明)王守仁(阳明)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王守仁)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南宋)陆九渊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坛经》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英)贝克莱
“只要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什么悬崖。
”——贝克莱
“我思故我在”——笛卡儿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主要观点:
“理生万物”、“理主动静”、“理在事先”、“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存天理,灭人欲”——朱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世界是“理念”的影子、凡是由人的理性推理所认识的东西总是真实的,永远不变的——柏拉图
“绝对精神”产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黑格尔
上帝支配着地球上的万事万物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补:
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是什么?
哲学上的“两大对子”是什么?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1、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
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2、哲学上的“两大对子”是: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3、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是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的。
因为辩证法或形而上学的思想总是附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在哲学史上,从来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考点7:
(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1、阶级基础:
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
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使人们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成为可能,因而从哲学上概括自然科学的成就,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唯物辨证性质的条件已经成熟。
3、直接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考点8:
(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伟大的变革?
)
(1)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坚持从实际出发认识周围的世界,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还从实践出发认识人和社会,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从而把唯物辩证的观点贯穿到社会历史领域,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2)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它的全部理论都来自实践,又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上述三个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基本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所实现的伟大变革。
三个统一的关键在于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实践的观点。
考点9: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毛泽东思想:
(1)内涵:
……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精髓:
实事求是
(3)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活的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包括:
(1)邓小平理论
内涵:
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主题: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内容: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一思想坚持和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
内涵:
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本质: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3)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一、辩证的唯物论部分(物质与意识、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
(一)世界的物质性
考点10:
(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
1、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理解:
(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而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客观实在性是指不论人们喜欢不喜欢、承认不承认它都独立存在,即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指明物质的客观性。
客观实在性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性——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
(“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表明物质具有独立性,即“物质可以独立于意识而存在”,不能说“意识独立于物质而存在”。
)
(2)物质具有可知性——即物质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3、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
(1)区别:
物质概括的是万事万物的共同特性即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它是共性;物质具体形态不仅包括客观实在性,还包括物质的个别特性,它是个性。
(2)联系: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物质存在于物质具体形态之中,并通过物质具体形态而表现出来的。
)
(哲学上的物质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也是相同的关系)
(“反物质”就是物质的具体形态。
)
考点11:
(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为什么世界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具有客观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世界观: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
考点12:
(理解)哲学上的运动概念、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的含义:
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见,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要求:
既要坚持辩证法的运动观,反对形而上学的静止观;又要坚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反对唯心主义的运动观。
错误观点:
刻舟求剑
飞矢不动
慧能: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考点13:
(理解)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静止的含义
静止是指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绝对运动中包含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承认绝对运动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否认相对静止
考点14:
(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
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3、规律的普遍性
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方法论)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考点15:
(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考点16:
(了解)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考点17:
(理解)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1、从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既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2、从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只有人脑,才能产生意识。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3、从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既不能产生,也不能发展。
(“错误意识是主观自生的,来自于人脑”是错误的)
4、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考点18:
(理解)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1、世界观: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2、方法论: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实事求是。
考点19:
(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1)人的意识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人的意识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3)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意识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改造世界起消极的阻碍作用)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注意:
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
3、方法论
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考点20:
(运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含义(是什么)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指,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2、必要性、重要性(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要求,也是规律客观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原理的要求。
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哲学依据——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②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这要求我们实事求是。
)
3、要求(怎么办)
(1)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3)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考点21:
(理解)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的关系(人与规律的关系)
1、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
2、在客观规律面前,人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
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所以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
所以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部分(求索真理的历程)(实践与认识、真理)
考点22: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1、实践的基本含义
(1)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2)它有两层基本含义:
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2、实践的特点
(1)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①构成实践的要素(实践的主体、手段、对象)都是客观的物质的;②实践过程和结果要受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的制约。
(2)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性的活动。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①社会性:
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进行的活动。
②历史性:
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地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一阶段实践的内容、规模和水平都不相同,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
(坚持实践的客观物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坚持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在实践问题上贯彻了辩证法的思想。
)
◇人类基本的实践活动有三种:
(1)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即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法律制度的建设和实施等),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的实践。
(3)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考点23:
(运用)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在实践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对象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区分:
“认识的来源”和“获得认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获得认识的两种途径包括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第一,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第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的原因:
判断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是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特征。
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4、实践是认识的(根本、最终)目的和归宿。
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也才能显示其实际意义。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 必修 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