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ocx
- 文档编号:30677933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5.63KB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ocx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研究
摘 要: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功与否不仅关系到中国下一代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未来的前途和命运。
本文首先指出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偏重智育,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
然后从分析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即制度原因、家庭原因、社会原因。
最后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对策:
提高认识,更新观念;家庭教育全面关心独生子女;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关键词: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原因
引 言
中国自1979年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至今,“独生子女将近1亿”。
如今处于现代社会的独生子女的生活环境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生活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物质丰富,大众流行文化、信息技术和和电子媒体发达的时代。
社会变迁和转型期的矛盾困惑,无不反映在学校和家庭教育之中,并对成长中的一代独生子女们产生了复杂的影响,给新时期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带来全新的挑战。
一、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作为独生子女的中小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主流是好的”,“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助人与利他行为,主体意识、法律观念和诚实品质。
”http:
//www.LunWenN“青少年学生逐渐孕育形成了许多崭新而进步的道德品质,如重时间、讲效益、讲实际、求进取,肯定开拓,鼓励竞争,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等等”,但是,理性地审视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现状时,不难发现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面临许多困惑:
孩子生活条件更好了,身材越来越胖,但动手能力却越来越差,责任心不强:
孩子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知识更丰富,多才又多艺,但心灵更脆弱,心理问题更突出……。
当今学生身上独生子女的习气太重,表现为不合作、过于自我、追求享受、怕吃苦。
……他们存在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
在个人道德特别是在创造性、独立性和勤劳节俭方面,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独生子女身上出现的种种不良情况,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不断凸现,己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
现代独生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若不及时矫正,不仅会影响到独生子女自身的发展,破灭家长们的幻想,也将会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
(一)偏重智育
1、以分数衡量孩子的成功
当今社会家长对独生子女最关心的事莫过于其分数了。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只要能得高分就一定能成材。
分数几乎成了孩子立足家庭的支柱,家长的喜怒哀乐都几乎系于孩子的考试分数和升学情况。
因而一些家长为了促使孩子提高成绩,对孩子的成绩实行奖惩措施,就连过年的压岁线也根据孩子的成绩发放。
他们用金钱和物质刺激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这种不注重孩子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形成,只关心孩子学习的家教方式,既不符合人的自身发展的需求,也不符合社会对现代人才的需求。
2、重“金”投资
孩子能否成才必要的财力投入是必不可少的。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长们认为自己只要舍得投资,就会有收获。
于是家长们不惜耗费重金和精力,为孩子请家教,买参考书、辅导书,几千上万的诸如钢琴类乐器眼睛都不眨一下买回家。
在孩子很小时,家长们就迫不及待地花钱投资帮孩子选择了书法、绘画、音乐、作文、英语等兴趣班,家长们也不辞劳苦地迎往接送。
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们从小就受到心灵和身体的摧残,不少孩子厌学,逆反心理重,小小的年纪就被磨损了灵性,失去了童趣。
(二)忽视对独生子女的道德培养
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日异,对人才的要求不再是学历加名牌,而是人的知识水平、适应能力、合作能力、竞争能力、创新能力等诸多方面的要求。
但不少家长们仍然按照个人经验和普通惯例,认为智育是孩子成功的唯一途径,而对孩子的品德个性、行为习惯、情绪情感、思想志向、兴趣爱好不闻不问,完全忽视对孩子思想品德培养。
家长们不让孩子担任班干部,不准参加双休日的公益劳动和学校的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一味地安排孩子学习、学习、再学习,生怕一些非智力因素影响到孩子的学业。
甚至有些家长认为知识学多了,道德品质自然就好了。
(三)娇宠溺爱,提供过多关心和帮助
现代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家长们对孩子包办过多,家长们不仅不让孩子做家务,连自理劳动也由家长包办。
盛饭、穿衣、削铅笔、戴红领巾、洗手绢袜子等等,都由家长代劳。
久而久之,孩子把家长当成了拐棍,一步也离不开。
结果养成了孩子的依赖性,降低了这一代人的素质,孩子不仅不能成为强者,倒可能会成为一个窝囊废和寄生虫。
孩子的意志力、坚韧性得不到锻炼,自立自理能力较弱。
从吃到穿,从里到外,事事替孩子办好。
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
使孩子越养越娇,弱不禁风,不利于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性格和处理实际事务的能力。
从独生子女政策实施的那一刻起,家长们就己经把孩子作为家庭的成员中应尽的一份义务给埋葬掉了。
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制度原因:
选拔和用人制度的价值取向误导家庭教育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通过国家办的“统考”为有才华的非特权的平民百姓开辟了一条可能通向名利和荣华富贵的殊途。
现今中国也通过累似科举的高考来选拔人才。
然而高考存在着一考定终身,考试形式单一,录取模式并非对所有考生一视同仁,本文出自不悔论文
(二)家庭原因
1、家长的素质低下
(1)思想意识上的愚昧
中国是个人口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
由于中国的经济还不够发达,教育重视程度和普及不够,未达到预期效果。
在我国文盲、半文盲仍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左右。
俗话说:
“愁生不愁养”、天下无不是父母。
那些担任着家长的文盲和半文盲们,根本意识不到科学育子的意义。
很多家长们认为家长的话是绝对真理和圣旨,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作为家长不用加强自身修养。
(2)自身经验的局限性
家长自身通过父母的教育,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学会了怎样教育子女,掌握了一些培养孩子的能力。
祖辈们怎么教育我们,我们就怎么教育下一代。
(3)知识、观念的更新跟不上时代
在新的世纪,知识更新和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孩子掌握的知识和信息量往往比家长掌握的更多,涉及面更宽。
而许多家长还未认识到这一点,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去提高终身学习的自觉性:
不注重更新观念,更新知识和技能,沿用旧知识、旧方法来教育孩子,仍然一如既往地维护自己的家长威严和尊严,却早己被孩子所不耻和看不起。
2、家庭的结构不完整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时期,昔日稳固的家庭日益受到一定冲击,越来越来多的家庭解体了,中国单亲家庭逐渐成为一种较普遍的社会现象。
单亲家长一方面要照顾孩子和上辈的生活,另一方面要努力工作获得必要的经济来源以维持和保障生活,这些单亲家长们总是忙忙碌碌从而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交流,忽视了对孩子教育问题。
离婚率的增长和单亲家庭的增多给孩子的成长乃至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
在学校一些单亲家庭的孩子,他们在学业、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在正常家庭的孩子远远多一些。
一般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方面本身得不到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另一方面单亲父亲或母亲因忙于生计,常常忽视了对孩子心理、生理的引导和学习、生活方面的关心、帮助,独生子女们又缺少至亲的兄弟姊妹倾吐心声,往往在身心等诸多方面受到创伤,出现了人格不健全或心理扭曲,甚至发展成为社会进程中较为特殊的“心理畸形人”。
孩子在缺乏亲情和温暖的环境中往往容易形成冷酷无情、自私自利的性格,进而与社会产生对立情绪或出现心理障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
而大部分青少年犯罪的人主要来自于家庭成员残缺的家庭。
(三)社会原因
1、生活方式的改变
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竞争越来越激烈,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明显加快了。
家庭成员往往是各忙各的;家长们为了生计,忙于充电、赚钱和工作;孩子们忙于学习和各种考试,使一些人的家庭观念淡漠了许多。
家庭成员相互之间感情交流却越来越少,相互理解也更差。
2、迅猛发达的网络的冲击
当今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以始料未及的速度深入到每个人的生活。
在家庭中,过去那种家长是青少年儿童道德的主要教化者的地位发生了动摇。
通过网络,孩子们可以迅速了解社会的各类信息,扩大了其知识面,他们开始对家长们“老生常谈”的东西不感兴趣,以致产生抵触情绪;同时网络能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社会环境,并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他们进行适应社会的指导。
而这些是家长难以做到的。
然而,青少年儿童从电子媒介中也学会了许多他们这个年龄段无需懂得的东西。
在新兴的网络面前,青少年的自我约束能力不足,道德自律行为和意识淡薄,容易产生网络特别自由为所欲为的感觉和冲动,进而做出一些不道德的事情。
多数家长们自身教育水平和能力的偏低,对网络冲击感到手足无措,岂料网上一些不健康暴力色情网站毒害了青少年,侵蚀着他们的孩子们的心灵。
独生子女本来伙伴就少,又没有兄弟姊妹,孩子们感到心灵受到伤害或心理压抑时,对于没有时间、地域、年龄、背景等诸多方面限制的网络来说几乎成了孩子们的一个主要且他们认为很好的宣泄渠道。
为了有效地控制孩子,对待孩子上网的问题多数家长采取的是禁止和打压模式,结果常常适得其反。
三、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对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世界已进入开放时代、信息时代。
中国也进入了经济建设为中心新的历史时期。
因此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的文化修养,道德个性、行为习惯,家庭生活环境等,无不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应随着青少年年龄的增长、心理的变化、社会的发展及时调整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新认识自己的教育对象,及时调整教育方法,使家庭教育适应孩子的成长需求。
(一)提高认识,更新观念,树立全新的育人观
1、提高认识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终身教师,其作用至关重要。
其一,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
家长素质较高,往往可以采用较为正确的家教观念和思想,有较为主动教育子女的自觉性,选择较为恰当的教育方法,运用较高的教育艺术,妥善解决和处理教育孩子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其二,高素质家长本身就是一种教育资源,对孩子具有示范作用。
2、更新观念
每个人一生的成长应该独立经历和面对很多风雨和挫折。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生活的强者,成为有所作为且能独立面对纷杂社会的人。
如果家长们永远让孩子躲藏在家长的羽翼下,孩子就不可能象雄鹰一样搏击蓝天。
所以家长们应该懂得孩子是什么样的种子,就应该让它长成什么样子。
家长们不能强迫孩子个个长成参天大树,也不能将其打造成千篇一律的盆景,就如森林里应该有千姿百态的各种树木才符合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一样。
新时期家长的角色要由对孩子遮风避雨的保护角色改变为培育孩子的辅助角色和助力的提供者,使家长们自己现有的知识、能力、家庭环境成为培育孩子的肥沃土壤,可以让孩子们在这片土壤中自由呼吸、良性发展、快乐地健康成长。
家长要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社会,融入社会;要努力让他们参与家庭活动,使他们感觉是家中平等的一份子。
家长还可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劳动、演讲合唱等文体活动等,使他们在活动中锻炼成长。
(二)家庭教育全面关心独生子女,使孩子适应现代社会发展
1、偏重智育转向教育孩子成人
综合性素质高、能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在二十一世纪将倍受欢迎。
任何一种只注重侧面的教育都是片面的,是和社会、时代发展相违背的。
家庭作为孩子进入社会前的“演习场”,其首要任务就是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即“学会做人”的教育,使孩子将来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社会。
一个没有道德感的人,即使有再多的学问,也难以成才。
因此家长们应该在重视开发智力的同时,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做人的教育。
如:
爱心教育、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孝敬父母、明辨是非教育等等;要教会独生子女们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竞争,要将关注孩子的分数转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上来,让孩子树立“天生我才必有用”的信心。
变革中的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呼唤家庭教育内容的更新。
这要求家长们在弘扬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更要关注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道德品质的培育。
如竞争意识、进取意识、合作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等;同时家长要指导独生子女通过接触社会、通过各类传媒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领悟传统道德的精华,学习新的、具有生命力的社会道德规范,以提高其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的能力。
再者在家庭思想教育中,加强养成教育,把一向做人的品德和思想逐步内化为孩子的信念。
2、既关心物质生活也关心精神生活
人活着除了物质生活还应该有精神上的富有才是完整的生活。
因为纯粹的物质生活的优越是不能替代精神生活的。
物质生活固然必要,但一味地追求物质生活,会使孩子以为美好生活得来轻而易举,易丧失对未来的追求和人生奋斗目标的斗志;同时过于富足的生活,令人终饱思淫,可能养成浪费的习惯,丢掉勤俭节约的美德,造成空虚状态。
青少年儿童时期是独生子女的一生中处在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父母要关心孩子的精神需求,要按孩子的求知兴趣因势利导。
家长要经常关心孩子的思想动态,爱孩子并尊重孩子,帮助孩子扬长避短,认真思考、分析、处理现代社会给孩子带来的困惑及错误理想观,帮助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世界中如何与人竞争与交往。
在不伤害孩子心灵的前提下,鼓励孩子们多锻炼自己的意志,教导孩子学会关心、爱护他人。
精神富足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会更强,他们大多心胸开阔,性格开朗,不易被生活工作的挫折和困难吓倒,不至于因为一些打击做出过极的事情,甚至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三)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教育指导
1、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
俗话说: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因而家长要教育孩子从完善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多看修身养性的书籍,端其行正其身。
2、培养文化科学素养和艺术修养家长应多读些书,多掌握一些尤其是科技方面的知识,以自己的学习习惯,学习精神,知识内涵来影响孩子的。
同时,家长要求独生子女全面发展,自己也就在努力培养自己全面发展的兴趣和爱好,通过学习了解艺术方面的书籍,收听和观看艺术方面的节目、收集文艺方面的资料,在与孩子的共同学习艺术的过程中不断交流、沟通。
孩子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能培养艺术素质,家长就能更容易地诱导孩子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结束语
随着我国计划生育的实行,将来会出现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家庭,在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上的研究也将会更多,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上会更加成熟。
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
一个孩子从出生到走入社会,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家庭里度过的,家庭是儿童学习的第一课堂,是培养和教育子女的重要园地。
目前,随着独生子女的激增,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独生子女素质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素质和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这就说明,孩子不良的性格和不良的行为习惯是来自于不恰当的教育。
鉴于许多家长在教养子女中出现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办法。
一、期望过高。
所谓的期望过高,指的是家长给孩子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期望过于理想化。
研究表明,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较高,则子女受到的激励越大。
但如果期望过高,高到子女不可能达到的地步,孩子就会失去信心。
现实生活中,不少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期望过于理想,希望自已的孩子是个全才、希望将来能上大学、能出国,能从事社会上的热门职业等,把自已的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惜倾注大量心血、过分重视智力投资,参加各种学习班,买各种资料;为了让孩子进入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花钱、托人、找关系,家长的这种心理过程所表现得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不但对孩子起不到积极的促动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从而,丧失了上进的勇气。
这样易造成儿童自卑、刻板、对抗、谨小慎微、情绪紧张等不良性格特征。
造成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的原因主要是:
一些家长认为自已的现状(职业、地位、收入)已无法改变,便寄厚望与子女,希望他们出人头地、希望他们能实现自已未曾实现的理想,所以对孩子过高要求,这是一种补偿心理。
还有些家长自认为自已社会地位高,怕孩子不成器给自已丢面子,影响自已的形象,这是虚荣心理。
还有些家长存在着攀比心理。
家长要避免对孩子期望过高,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降低期望值。
心理学研究当中表明,在某一限度内,人的动机越强,解决问题的效率越高,当超过了这一限度,解决问题的效率不随着动机的增强而增强,反而降低。
这就告诉我们:
生活当中,家长不能对孩子过高期望,过高期望就会引起孩子过强的动机,引起心理上的焦虑,不利于问题的解决。
人们常说:
期望越大,失望也会越大,正是这个道理。
所以家长在对儿童提要求时,适当降低期望值,要注意从孩子的实际水平及发展状况出发,确保他“跳一跳、够得到”,让他尝到成功的喜悦,实现小的目标,然后家长再一步地提高要求,使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二、早期定向培养。
指由父母单方面为孩子设计未来发展方向,全然不顾孩子自身条件与素质、兴趣等。
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早日成才,成为有一技之长的人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给确定了发展方向,让孩子专攻某一方面的技艺,如音乐、书法、绘画、舞蹈等等,其它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则弃之不顾,以为只有早“定向”早下功夫,才能成为专门人才。
我们知道,对某一技艺所表现出来的专门兴趣,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一些家长,想把孩子培养造就成专门人才,不是从孩子的实际出发,不管孩子有没有某个方面的兴趣,而是根据家长的主观愿望,强制孩子学习某个方面的技艺,或者有些家长受社会上某种风气左右,赶什么时髦。
学钢琴、学舞蹈,孩子本身却并不是很有兴趣,调查表明,有50%的家长不能了解孩子的实际需要。
这种不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只发展孩子一个方面的智能,过早地专业化,易导致儿童内向、消极被动、性情烦燥、好发脾气等不良性格特征。
对儿童早期定向培养是受家长预定模式的影响。
一是家长的自身模式。
父母是科学家、艺术家、画家,就认为子女理所应当走父母之路;二是家长羡慕的模式。
孩子小时候,其兴趣爱好是非常广泛而又很不稳定的,常常是朝三暮四、变来变去,家长这样按固有的模式按自已的主观愿望去发展孩子特长,势必会阻碍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
付出了很多,收效甚微、甚至事与愿违。
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应坚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原则,在促使孩子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孩子的特长,做到因材施教。
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大力支持孩子参加各种兴趣活动。
特别是学龄前儿童(3—7岁)主导活动是游戏,在游戏中,儿童的运动器官、心理过程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儿童优良的个性品质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培养,所以,家长应积极引导孩子的游戏,当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步对某方面的活动产生了较为稳定的兴趣爱好,并有了较为强烈的追求之后,再因势利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孩子的兴趣爱好发展为特长,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成功。
三、过度教育。
指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不顾孩子的特点,进行成人化的教育。
表现在:
一是任意提前进行智力活动。
孩子刚会说话,就教他们背古诗,算术、学外语;还未上学,就先学习小学课程;未进中学,就提前学习中学课程。
二是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增加学习负担,吃“小灶”请家教、做补充练习题,把孩子的日程安排得满满的,没有一点娱乐、休息、活动时间。
家长脱离了孩子的实际,违背了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这样做的结果肯定是事与愿违的。
这种过度教育直接会导致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及恐惧心理,并且易使儿童形成孤僻、刻板、抑郁、冷漠、创造力差等性格特征。
家长对孩子盲目地进行“过度”教育有以下几方面因素,一是家长不懂教育科学,把“提前教育”、“强化教育”当成了“早期教育”强调知识灌输而忽视兴趣培养、智力开发。
二是一些家长望子成龙心理迫切、攀比心理作怪,使孩子成为全才、超人、想一步登天,盲目给孩子增加负担。
三是有些家长受社会上那种对早期教育、早期智力开发作用过分夸大的影响。
认为小时候教育不抓紧、抓不出成效来,以后的教育就不起作用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避免过度教育,家长应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一个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学龄前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思维形式主要是形象思维,要得到一些知识也只能是在游戏中,在日常生活中、在与成人交往中。
另外,学龄前儿童的大脑还未成熟、过早地给大脑加重负担,会使大脑过分早熟,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时,大脑便很容易产生疲劳和惰性,反而影响孩子智力的发展。
所以,家长要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
另外,学习知识、发展智力,也不是任意增加学习内容、加大学习难度、加快学习进程、大搞突击便可以奏效的,它是一个渐渐积累的过程,孩子还没到那个年龄阶段,心理水平还没发展到那个程度,接受和理解能力还没那么强,硬要提前学习他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结果是欲“速”则不达,所以,我们对孩子进行教育不能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即按照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和知识能力发展水平,遵循科学知识本身的发展秩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要求。
从上面的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是多么巨大。
所以,要改变孩子,首先要改变父母,也就是说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是要解决父母的认识问题。
家庭教育是一抓抓两代,是两代人的素质教育。
为了促使
儿童的最佳发展,父母必须增强自已的教育能力,增加自已的教育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家庭教育向着科学化、艺术化的方向前进。
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我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工作中已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
总体来看,我国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是好的,但是也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一是期望值偏高;二是教育方法不当;三是相当一部分独生子女家庭陷入溺爱与过分管理相交织的误区。
造成我国独生子女家庭教育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一、不能正确对待独生而导致过分溺爱
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还较低,社会养老问题还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以及受多子多福等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我国人的生育愿望仍是强烈的。
因此,不论生男生女,只生育一胎,对多数独生子女家庭来说,并非出于自愿。
这是我国在人口生育问题上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状况和社会现实。
但由于我国的国情,若不控制人口数量的大幅度增长,就会造成更严重的人口等社会问题,因此提倡一胎化,是我国不得不实行的国策。
一胎化政策的执行遇到了多种阻力,特别是在生产力水平低及文化水平低的农村遇到的阻力更大。
十多年来,这一政策虽然在我国城市中特别是在干部、职工队伍中得到了较认真的执行,但是,由于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平衡及我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这些独生子女家庭便把对众多孩子的爱和希望都集中在独生子女这株独苗上。
这便是多数独生子女家庭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溺爱中的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
由于多数独生子女自觉不自觉地被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之中,自幼娇生惯养,孩子知道自己在家庭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问题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