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docx
- 文档编号:30677196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5.80KB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docx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导学案
《“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班级 姓名 学号
课型:
新授课主备人:
徐爱兰时间:
2015年3月6日
教学目标:
1了解初唐诗歌的大体特点,初步体会初唐诗歌刚健而飞动的抒情风格。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情感。
3感悟初唐诗人对宇宙人生的思考。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诗歌,赏析诗歌的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
加强朗读训练,把握作者的感情。
2、情景再现。
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和人世间游子思妇的形象,通过再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情感把握。
通过诗歌中意象和措辞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
【教学安排】5课时
第一课时(总第7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背景介绍
晋陵,唐郡名,即今江苏省常州市。
陆丞相,名元方,晋陵人,武则天时期为相,与杜审言颇有交往。
陆元方有《早春游望》诗寄给他。
因有感于陆元方能够在宦游中赏玩春光,而自己却在异乡为“归思”所苦,于是杜审言将自己的感想结构成篇,作《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一诗以和原唱。
2.预习检测
结合课文注解理解课文大意
2、自主学习
1、本诗中最能揭示主题的词是什么?
作者在本诗中表达出来什么思想情感?
归思宦游人面对春日美景思念家乡的感情
3、中间两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体会“出”“渡”“催”的妙处。
中间两联写了江南早春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
诗人以乐景写哀情,衬托出诗人思乡之情。
“出”“渡”两个动词化静为动,将原本不易觉察的物候迁移贴切传神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使人感受到春光地脉搏和动感。
“催”字突出了江南春鸟一声紧似一声地鸣叫的特点,以拟人的手法赋予淑气以人的情态,表现春气之浓。
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独有”“偏惊”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表现了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只有远离故土、宦游他乡的人,对自然界不同季节的变化感到特别新奇。
四、检测提升
侧重从内容角度鉴赏整首诗。
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起笔就从同为“宦游人”的角度来应和陆元方《早春游望》的心理感受,说明只有宦游他乡的人,才对自然界的物象和气候的变化特别敏感。
而诗人与陆元方都同为客居异乡的人,“独”字和“偏”字,既是对陆元方诗中感受的充分肯定,又表现了“宦游人”对于岁月流走的特殊敏感性,显得警拔有力;一个“新”字紧扣题中的“早”字,这两句主要是写情,以共同的感受拉近两人间的距离,但也概括地显示了早春“物候新”的非凡景象,为下文粗笔勾勒了总体画面轮廓。
颔联和颈联,是“物候新”的具体化,展示了题中“游望”的详细内容。
颔联“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是说清晨太阳从东海海面升起,曙光乍现,云气被朝阳折射,变成绚烂的彩霞,布满东方天际,从江北来到江南,忽见早春的江南梅树已经开花,杨柳也遍抽新绿,仿佛梅柳一过长江就染上了迷人的春色一般。
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望”字。
颈联“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是说江南那温暖的春的气息,似乎在催促着黄莺婉转早啼;江南那明媚的阳光,也使水中的萍草颜色愈染愈绿。
这幅画面紧扣了题中的“游”字。
这两联中,“云霞”、“梅柳”,“黄鸟”、“绿蘋”、“曙”、“春”、“淑气”、“晴光”色彩鲜明,给人春光明媚春意盎然之感,而“出”、“渡”、“催”、“转”四个动词,尤具传神之妙,它们赋予“云霞”等四“物”人格化的性灵,从而使诗歌画面呈现着一种流动的美感,把江南早春的气候变化描摹得淋漓尽致。
中间这两联在细致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融注了诗人对江南春光的无比惊慕、喜悦之情。
江南春景越美,但在“宦游人”眼中,越容易引起令人触景伤情的“归思”。
因为更容易引起对故乡春色的回忆,从而也就更能加重身在异乡的客游感。
从诗的总体上加以考察,这两联铺衬“归思”宕然而生,有了它的渲染,才使尾联的“归思”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四句诗二十个字已穷形尽意地绘制出一张江南早春游望图,图中的远景近景层次分明,大景小景相映衬,格局匀称优美,着色明丽和谐。
宋人范晞文在《对床夜语》中说过:
“诗在意远,固不以词语丰约为拘。
?
?
状景物,则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似此之类,词贵多乎哉?
”他所称赞杜审言的是能“以少少许,胜多多许”,词约而意丰。
这也正是中间两联诗的精彩所在。
长期“载笔下寮”的诗人,宦游千里之外,置身于良辰美景之中,“虽信美而非吾土”的情思便油然而生。
他以写景来寄情,异乡的景物写得愈美好,怀乡的情思表现得愈沉挚。
诗人善于化景物为情思,为尾联的直抒胸臆作好准备。
尾联“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诗人正陶醉于江南佳景,忽然读到陆元方寄来的格调古朴的游春诗,乡思不禁油然而生,几乎要潸然泪下。
这里一个“忽”字,在突兀中寓有对陆诗表示惊喜的感情,又使上文对江南美景留连忘返的诗情陡转,由兴发而转感伤,由眼前景而勾起归乡情,从而给画面景物进一步浸染了感情的色彩,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深沉感。
第二课时(总第8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王勃《滕王阁》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背景介绍
初唐的诗坛,还在南朝追求形式美的装饰风格笼罩下。
由宫体诗中破壳而出,拓开新的诗歌天地突破口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诸人,即所谓“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开始冲破唐初宫廷诗风的束缚,使诗歌从应制应酬,歌功颂德的圈子里跳出来,担负起歌唱人生的使命。
但是他们还缺乏强有力理论武器,使唐诗总结过去,迎向未来。
2.预习检测
结合课文《滕王阁序》介绍作者的生平抱负。
二、自主学习
(一)赏析首联:
1.滕王阁的特点是什么?
从哪个词可以形象表达出来?
明确:
特点“高”。
“临”字突显滕王阁的高耸。
2.佩玉鸣鸾是怎样的场景?
此句使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诗人有何感慨?
明确:
(1)场景:
坐着鸾铃马车,挂着琳琅玉佩,来到阁上,举行宴会,场面十分豪华。
(2)艺术手法:
一个“罢”字,转入了现实的描写,滕王已经死去,以建时宴会的豪华反衬过后的凄凉。
(3)感慨:
表达了诗人对繁华易逝,兴衰无常的感慨。
3.首联两句从不同的方面写滕王阁,是哪两个不同的方面?
明确:
空间:
高。
时间:
逝。
4.总结:
此联为起,紧扣滕王阁,既写其地势,亦写其冷落。
(二)赏析颔联:
1.此联两句紧扣住首联的哪个字来写景的?
明确:
高。
2.画栋、南浦云、珠帘、西山雨四个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种意境和首联的哪句紧扣?
明确:
(1)意境:
冷落、凄凉。
(2)与“佩玉鸣鸾罢歌舞”紧扣。
3.此联的艺术手法和作用?
明确: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描绘了滕王阁昔盛今衰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繁华难再的感慨。
“飞”“卷”,化静为动,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生动性和画面的灵动感。
4.这两句写景句所写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
明确:
一仰一俯,一高一低,错落有致。
5.总结:
此联为承,紧承首联,营造冷落凄凉的意境。
抒发了兴衰无常的感慨。
(三)赏析颈联:
1.教师提示:
此联为转,由頷联的空间描写,转为时间的描写。
2.提问:
“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明确: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
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四)赏析尾联:
1.“槛外长江空自流”,融情于景,以景作结,给人以无穷的想象和感慨。
2.此种以偶一开一合,使人只觉其流动,不觉得对偶。
如“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等。
3、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探讨诗的风格及主旨。
风格:
流丽深静。
主旨:
《滕王阁》诗以极其凝炼的语言高度概括了《序》的内容,表现了诗人珍惜光阴、胸怀功名、感慨时事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4、检测提升
提问:
“日悠悠”“几度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明确:
诗人以博大、永恒、无极的景象物候衬托人生短暂,抒发白驹过隙、时不我待的进取激情和向上精神。
自然过渡到“槛中帝子今何在”。
第三课时(总第9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杨炯《从军行》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背景
唐初,突厥等少数民族军事集团对边境地区的不断骚扰,成为我国西北部安全的最大威胁。
许多爱国志士为国分忧踊跃从军,加入保疆卫国的战斗行列。
据《旧唐书·高宗纪》载:
“永隆二年(681),突厥寇原庆等州(今甘肃固原、庆阳一带地区)遣礼部尚书裴行俭率师讨突厥温傅部落。
”当时正值杨炯充崇文馆学士,升迁太子詹事司直不久,《从军行》一诗借此抒发了他对温傅部落疯狂进唐犯边疆的愤慨之情,显示出诗人杀敌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畏的英雄气概。
2.预习检测
检查注解掌握情况。
二、自主学习
1、赏析首联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战争烽火传报边疆遭劫而点燃诗人心中的愤慨之火,从而点明唐军挥师出兵是正义的自卫。
长安与原庆诸州远隔千里,“烽火”之光焰无论怎样也不可能“照”到长安,但是,诗歌却运用强烈的夸张手法,囊四海于胸,笼千里于咫尺,形象逼真地写出了战火逼近的急迫。
在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危难之际,诗人义愤填膺投笔从戎、杀敌报国,也就成为理所当然了。
这两句将主观感受和客观的画面巧妙地联缀起来,既揭示了感情激荡的渊源所在,也为下文诗情的起伏“跌宕”做好了道义上的铺垫。
2、颔联哪两个字最为传神?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描绘了唐军出发的威武英姿和直捣敌巢的压顶气势,“牙璋”指代携皇帝“牙璋”之令出征的部队,同时,也包含着此次兵发西北,负有保家卫国之重任的意味。
一个“辞”字,简洁精当地把将士慷慨激昂的出师阵容再现出来。
“铁骑”两字,不仅显示了唐军军力的强大,锐不可挡,而且隐含了必胜的自信和藐视敌人所向披靡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一个“绕”字则形象地刻画了唐军迅猛抄袭顽敌的气势,使人顿觉雄兵有如从天而降,伏兵四起,敌人插翅也难飞越金刚铁桶。
这两句看起来,好象“景语”,但实际上却饱含感情,读后让人豪气荡然满胸。
3、赏析颈联与尾联
第三联“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重点勾勒的是唐军将士不畏苦寒鏖战疆场的图画。
长风急雪的环境中战斗激烈的进行着。
大雪飞扬,遮天蔽日,旗帜上的彩画在风雪交加中变得模糊难辨,但是,将士们尽管冰雪凝甲,仍然顶着呼啸的北风擂响战鼓奋力拼杀,勇往直前。
诗歌从视听感官两方面来渲染血洒疆场的困苦,来烘托战士高昂的斗志和其激越难抑的报国热情。
浅层次来看,这一联的画面似乎有些冰冷,其实,如果拂去外表景色的遮盖物反复咀嚼,我们就会感触到诗人炽烈的赤子之心,凸显出诗人借景喻情的高超手段。
末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首尾遥相呼应,言志抒怀。
本来,诗人少年得志,仕途青云,生活优裕无忧,可是他不以功名利禄之事为己念,而欲展鸿鹄之志,报效国家,脚踏实地干一番保国安邦的赤诚事业,诗人觉得假如真能从戎报国,御险杀敌,即使只让担任一名低级军官,也胜过埋首于故纸之中、老死于蓬窗之下的愚腐儒士。
在这个选择中,我们很容易发现,杨炯的人生观比之那些一味偷机取巧、舍义逐利置国家民族利益于己之下的人来说,的确有天壤之别,不可相提并论。
末联是诗人胸臆抒怀的点睛之作,也将全诗感情的高潮推向了极致。
至此,在全诗感情洪流的奔泻之中,一个充满血肉富于立体感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随即呼之欲出。
3、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颈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
作用如何?
诗歌从视听感官两方面来渲染血洒疆场的困苦,来烘托战士高昂的斗志和其激越难抑的报国热情。
四、检测提升
(1) 下列四项是对该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这首诗采用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的跳跃式结构,写出了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
B. 首联中的“照”字意在表现烽火很大很亮,在远远的西京都能看见;“自不平”中的“自”字,表现了书生从军的愿望和卫国的坚强决心。
C. 颔联由“辞”到“绕”写出了行军的迅速和军队凌厉、逼人的气势。
D. 颈联以北国的雪(暗)风(多)烘托战斗的激烈悲壮。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分)
参考答案:
表达了诗人投笔从戎、卫国立功的豪情壮志。
第四课时(总第10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陈子昂《春夜别友人》
教学过程:
1、自主预习
1、背景
约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春。
时年二十六岁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东都洛阳,准备向朝廷上书,求取功名。
临行前,友人设宴欢送他。
席间,友人的一片真情触发了作者胸中的诗潮。
这首离别之作,就从宴会的情景落笔。
2、陈子昂在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
历史选择了陈子昂,来完成这为唐诗展开一个新天地的使命,陈子昂旗帜鲜明地反对南朝的贵族文学,反对那种只求词藻华丽而内容空洞的诗风。
提倡必须清除诗歌的形式主义,恢复富于思想内容的汉魏诗精神的积极的复古主张。
他不仅在理论上为唐诗的发展指明了道路,而且诗歌创作也实践了
2、自主学习
(一)鉴赏第一联
这一联主要写了什么?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一开头便写别筵将尽,分手在即的撩人心绪和寂静状态。
这一联遣词华丽,铺陈宴会隆重场面,以烘托出友情的深厚。
(二)鉴赏第二联
筵席虽然丰盛,但它是为送行而设,因此不免又笼罩上一层离别气氛,使在座的人于欢声笑语之外渐渐产生惆怅与伤感之意。
颔联“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一联,承首联而引出离别的主题。
这一联自谢朓《离夜》诗的“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二句化出,但比谢诗显得出语更自然意境更深远,明确地抒写出此时此地惜别的情景。
“离堂”离别之地。
“琴瑟”指朋友宴会之乐,源出《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鼓琴”,是借用丝弦乐器演奏时音韵谐调来比拟情谊深厚的意思。
(今“琴瑟和鸣”比喻融洽的感情,多用于夫妻)“山川”表示道路遥远,与“琴瑟”作为对仗,相形之下,不由使人泛起内心的波澜:
“离堂”把臂(互相挽着胳膊),伤“琴瑟”之分离;“别路”迢遥,恨“山川”之缭绕。
这两句着意写出了离情的缠绵,令人感慨欷歔。
(三)鉴赏第三联
1、这一联写景有何变化?
承上文写把臂送行,从室内转到户外的所见。
描写夜空的景色。
这时候,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耿耿的长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
这里并不是泛泛写景,而是借背景的扩展和时间的推移来进一步映衬别情。
2、欣赏“隐”、“没”二字。
这里一个“隐”字,一个“没”字,写月亮已隐没到高树之后,银河也消失在曙色之中了。
时间在不觉中逝去,催人离别,不为离人暂停须臾。
这种以景衬情的含蓄手法,比正面抒写离情更有感染力。
(四)鉴赏第四联
篇末以“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的问句作结。
悠悠,遥远;洛阳道,通往洛阳的路。
这两句说:
此去洛阳的道路十分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见面?
写自己沿着这条悠悠无尽的洛阳古道踽踽而去,不由兴起不知何年何月再能相聚之感。
末句着一“何”字,强调后会难期,流露了离人之间的隐隐哀愁。
三、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与一般送别诗是否一样?
由于诗人此行是满怀信心地去求取功名,因而诗篇虽略有感伤色彩,但基调却高昂明快,并不给人以低徊悲抑之感。
四、检测提升
背诵全诗
第五课时(总第11课时)
教学要点:
鉴赏《春江花月夜》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习
1、介绍作者及作品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
唐代诗人。
扬州(今属江苏)人。
曾任兖州兵曹。
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
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
工诗,尤擅七言。
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
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
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
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2、预习检测
(1)根据标题,说说这首诗展现的优美意境体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月光下的景美、理美、情美。
(2)给全诗划分层次,理清思路:
景美,首八句,描绘春江花月夜的幽静纯美景色;
理美,次八句,叩问人生的有限和宇宙的无穷;
情美,后二十句,想象思妇怀人和游子想家的相望相思之情。
查注解掌握情况。
2、自主学习
(一)开头八句为第一部分,依题目摹写春、江、花、月、夜的幽美景色。
1、开头八句写景用了哪些意象?
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借江、月、花、流霜、白沙等意象,勾勒出月随潮生,月涌江流,江天一色的春江花月夜之画面。
营造了幽美恬静、澄澈空明的意境
(二)接下八句为第二部分,由月之“照”人,从描写景色转向思考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
3、如此美景引起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思考?
宇宙永恒,人生短暂。
个体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与明月共存。
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沧桑感,但并不颓废与绝望。
(三)余下二十句为第三部分,由感叹人生多愁进而抒写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情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4、赏析“徘徊”一词的表达特色。
?
拟人?
写出月游移不定的动态,?
赋予月亮人的灵性,它似乎也为思妇而伤心、对她怜悯,不忍离去;?
与后文的“卷不去”、“拂还来”相呼应,写出月亮的不忍之心,但此种做法却惹得思妇更为思念。
5、最后八句是怎样表达思念之情的?
?
虚实相生。
梦境与现实相结合;
?
景物烘托。
以落花、流水、海雾、落月等景烘托出人隔天涯的凄苦孤寂的思念之情。
本诗运用哪些手法,表情达绪?
比喻
拟人
写景暗示,借景抒情
乐景衬哀情
3、合作探究,小组讨论:
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
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b、江水:
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
(时间)
c、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
红颜易老、
生命无常
四、检测提升
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
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
2、背诵全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风神 初唐 诗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