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docx
- 文档编号:30677005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91KB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docx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
目录
内容摘要2
第一章引言2
第二章大学生就业现状2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2
(二)**市大学生就业现状4
第三章**市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原因4
(一)大学生就业因素定位不准4
(二)就业竞争力薄弱,心态不定。
5
(三)企业、高校、学生三者关系不协调,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6
(四)市场配置,手段粗放,选人用人,缺标少准7
第四章针对**市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8
(一)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健全大学生就业法律8
(二)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9
(三)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9
(四)转变思想观念,做好职业规划,提高自身素质9
第五章总结10
参考文献11
浅论**市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要: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
本文从**市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以期达到从不同方面,提出相关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等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现状对策
一、引言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
用多维视角和发展观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
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会找到多种渠道解决的方案。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总体统计来看,毕业生毕业时“已确定单位”的比例为43.5%,“升学”与“出国/出境”的比例合计为16.8%。
从学历层次的比较来看,就业状况落实率呈现两头高中间低的特点:
博士生和硕士生的落实率最高,均为86.2%;其次是专科生,为79.7%;本科生的落实率最低,为67.4%。
从性别之间的比较来看:
男性落实率显著高于女性。
男性落实率为77.3%,女性为65.9%,两者相差11.4个百分点。
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个百分点。
从学校类型的比较来看:
高职大专院校的落实率最高,为78.1%;其次是“211”(包括“985”)重点大学,为75.5%;普通本科院校排第三,为75.4%;独立学院和民办高校的落实率最低,仅为44.3%。
从学校所在地的比较来看:
东、中、西部地区高校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西部地区高校的落实率远低于东部和中部。
东、中、西部高校的落实率分别为80.3%、74.0%、58.1%[1]。
(二)**市大学生就业现状
省会城市的**,具有2200多年历史,位于省境中部,不仅是全省政经文化中心,也是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
在**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各级各部门真抓实干,创新完善教学体制机制,不断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细化就业以及创业配套政策,为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提供广阔平台。
不仅力促**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同时这些大学生为我国的科技发展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但是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由于个人职位因素定位不准,就业竞争能力不够,毕业生就业心态不稳定,企业、高校、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不十分和谐等各种原因导致**市大学毕业生也存在许多就业难的问题,进而引来了**市大学生就业压力具体表现在高校落实率还不够高,大学生薪资满意度不高,企业招收不到合适的人才等等[2]
三、**市大学生就业存在的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因素定位不准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定位是影响学生就业的一个很要紧的因素,大学生要客观的自我评价,对待岗位要适度地调整,这对每个学生来说都非常关键。
现在的职业规划当中,很多会对学生有一种误导,就是给学生们过早的制定了一个职业点,过早的给学生定了一个框框,告诉学生适合做什么,这就对学生造成了束缚。
这种过早的把学生局限在某一个具体职业上,并告诉他这是唯一的适合的职业,会对学生寻找工作不利的影响。
当今职业环境复杂,职业规划首先是教会学生应该尽快提升自己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这样才能发展起来。
必须得让事实来表明学生的发展并不像我们课堂上书本上所讲的。
因此这定位的问题是很关键的,我们学生客观地对待外边的环境,客观地对待自己未来的发展。
(二)就业竞争力薄弱,心态不定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必须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能力,这才是最主要的。
孔夫子讲“不患无位,患所以立”,就是说不要发愁没有职位,愁的是你没有从事这个职位的能力。
因此无论竞争压力多大,就业多难,有的学生依然能够迅速找到心仪的岗位,就业难的核心的问题还是能力不够。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生产率已逐步替代了劳动生产率,生产知识的经济与用知识生产的经济正在悄然改变着人们的就业方式。
“知识就是力量”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
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
当今社会很多大学生还是把自己的思维都局限在课堂上和书本上,他们对于社会职业的需求状况不关注也不了解,往往都是等到毕业的时候才来临时抱佛脚,这怎么能够得到好工作的青睐呢。
所以说在校期间培养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本领,这是一个当务之急的工作。
在学习的同时也要多一点时间和社会职业打交道。
同时现在的大学生心态不定,一些高校毕业生宁可成为大城市中的“漂族”和“蚁族”,也不愿意到二三线城市和基层就业。
多数高校毕业生仍然希望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就业,希望在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生活和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城乡基层、中小企业就业的积极性不高。
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即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在走向社会前,大学生应象报考大学时应对高考准备一样拿出更多精力和时间,形成研讨习惯,分析人才市场需求信息,研究信息的分类及适用性,把握自身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变化及企业产品的情况,知己知彼在充分调研分析后选择地域、行业、企业来就业。
(三)企业、高校、学生三者关系不协调,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供需的角度来看,企业是上帝,它是用人的,是买方,学校、学生属于供方。
所以在无论企业提出了什么条件,我们学生都要端正好心态。
学校要从企业用人的基本点方面来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企业要求的人。
据调查,目前大家在问题关注点上存在着错位。
企业对学生的关注程度第一位是学习能力,第二是责任感、责任意识。
而学校教育是学生结果把责任意识、责任感降到了第八位。
因此这样学生在面试环节和把工作当中就会暴露出不适应的矛盾,企业关心的你却不加关注,那么具体工作中就会出现矛盾。
我们必须得解决这些认识上的错位问题。
还比如现在的很多学生对外语水平重视程度很高。
但是很多企业目前并非把英语看的很重,有些职位是不需要那么专业的水平,那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精力投放在这个方面,到单位以后却发现用不到,这也是错位的表现。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
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我国高等院校近年来毕业生大增,但是专门人才的素质不能适应需要。
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称:
尽管中国每年有600多万大学毕业生,真正适合到跨国公司工作的估计在16万人左右。
大多数毕业生缺少项目实践,或英语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市场配置,手段粗放,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目前,我国大中城市人才市场运营分析证明,大学生进市场的总量每年都在递增,而人才市场的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以及社会各中介服务部门为大学生就业的服务还处于初级阶段,与日趋增长的总量配置需求和个性化服务需要还有差距,造成这种现象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二是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
有关方面统计,目前我国企业使用的技术和设备已达到发达国家90年代后期水平,但管理方面是发达国家20年代水平。
在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组织架构设置及岗位的科学设定、岗位需求计划都属空白,多数企业选人用人凭经验靠感觉、不科学。
这种现象的存在,制约了企业发展,也影响了选择人才的成功率[3]。
四、针对**市大学生严峻就业形势的对策
(一)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健全大学生就业法律
加快调整人才培养结构。
要进一步加大社会急需专业的招生数量,控制长线专业的发展规模,对教学质量不高,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过低的院校和专业,要减少招生数量。
针对大学生当前的就业问题制定积极的就业政策帮助其自主创业。
同时引导毕业生到非公有制单位、农村及基层单位就业。
制定法规保护大学生就业的切身利益。
创造公平的就业机会。
保证刚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与社会上有经验的工作者都能够平等的进入劳动力市场。
同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尽快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如大学生就业法、人才保护法、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条例等,逐步把毕业生就业工作纳人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切实保证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双向选择中的权益
(二)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拓宽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渠道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的教育,使他们是树立自主择业,勤奋创业,终身学习的观念,树立根据社会需要就业,到基层建功立业的思想,主动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干一番事业。
政府有关部门要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以提高就业率为中心,加强就业指导,全面提高服务水平。
鼓励高校毕业生大基层,到中小公司,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切实解决私营公司聘用高校毕业生的有关问题。
(三)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
教育机构方面。
学校应不断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加应用性、操作性、技能型的课程,切实培养具备各种综合技能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综合型人才。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大学生要在工作中得到实现自身价值也离不开创新,学校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有能力进行自主创业,才能在工作中有出色的表现,给自己创造就业机会。
(四)转变思想观念,做好职业规划,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毕业生应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毕业后大学生面临的不再是学校里的小社会环境,而是复杂多变的社会,里面有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充满着各种未知的因素。
为了让自己能够立足于社会,周旋于复杂的人事关系中,大学生除了要学习专业知识外,还要学习多种生活需要的,正所谓技多可防身。
大学生一定要未雨绸缪,做好充分的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导者通过对大学生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职业倾向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个体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明确实现目标的思路、途径,使大学生在成长成才的道路上尽可能地少走弯路的过程。
在校期间要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在选择就业之前做好充分的分析,毕业生才能选择合适自己的职务,而不要乱投一通,以致浪费人才资源[4]。
同时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在校学习只能说是前期工程,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打造属于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汲取书本以外的营养,以满足社会对所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
要有创新能力。
五、总结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是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出现的阶段性问题,产生问题原因也是多元化的,解决这样一个社会性问题,必须各方面对问题产生原因有清醒的认识,找准各自的不足,在并在实践中不断强化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晖,马良,张彩霞.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2]陈范武;;完善独立学院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教育[J];黑河学刊;2012年02期
[3]贾利军.大学生就业能力结构的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4]邹云龙,曹扬.关于大学生就业“基层”路径的探讨.东北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
[5]李迎军.大学生就业——高校的责任与对策.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就业 原因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