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古诗.docx
- 文档编号:30673205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33.35KB
怀古诗.docx
《怀古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怀古诗.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怀古诗
与诸子登岘山⑴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⑵,往来成古今⑶。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⑷。
水落鱼梁浅⑸,天寒梦泽深⑹。
羊公碑字在⑺,读罢泪沾襟⑻。
作品注释:
⑴岘山:
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阳城以南。
诸子:
指诗人的几个朋友。
⑵代谢:
交替变化。
⑶往来:
旧的去,新的来。
⑷复登临:
是对羊祜曾登岘山而言。
登临:
登山观看。
⑸鱼梁:
沙洲名,在襄阳鹿门山的沔水中。
⑹梦泽:
云梦泽,古大泽,即今江汉平原。
⑺字:
一作“尚”。
⑻羊公碑:
后人为纪念西晋名将羊祜而建。
羊祜镇守襄阳时,常与友人到岘山饮酒诗赋,有过江山依旧人事短暂的感伤。
作品译文:
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今。
江山各处保留的名胜古迹,而今我们又可以登攀亲临。
鱼梁洲因水落而露出江面,云梦泽由天寒而迷濛幽深。
羊祜碑如今依然巍峨矗立,读罢碑文泪水沾湿了衣襟。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伤今的诗。
此诗为作者求仕不遇导致心情苦闷而作,诗人登临岘山,凭吊羊公碑,怀古伤今,抒发感慨,想到自己空有抱负,不觉分外悲伤,泪湿衣襟。
全诗借古抒怀,融写景、抒情和说理于一炉,感情真挚深沉,平淡中见深远。
所谓怀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
“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
”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首联“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讲了一个平凡的真理。
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
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
“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
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此处所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两句写登山所见。
“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
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常巨大的。
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
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
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
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
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词: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
西塞山怀古
【唐】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旛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作品注释:
1、王濬:
王濬,字士治,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南)人,官益州刺史。
2、千寻句:
当时吴国曾于江中锁以铁链,王浚用大火炬将它烧断。
千寻:
古时八尺曰寻,这里只是形容其长。
3、降幡:
降旗。
4、石头:
石头城,故址在今南京清凉山,吴孙权时所筑,唐武德时废。
5、四海为家:
意即天下统一。
6、故垒:
指西塞出,也包括六朝以来的战争遗迹。
作品译文:
西晋时的楼船自成都而东下,金陵帝王瑞气全都黯然收煞。
吴国千寻铁链也被烧沉江底,一片投降白旗金陵城头悬挂。
人间有几回兴亡的伤心往事,高山依旧枕着寒流没有变化。
从此四海为家过着太平日子,故垒萧萧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七、八月之际,刘禹锡由夔州任调往和州任,沿江东下,途经如今湖北大冶附近的西塞山时,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西塞山怀古》。
作品鉴赏:
《西塞山怀古》在我们面前展示的是一幅绮丽的历史画卷。
作者把特定的历史情节和山川形胜的自然背景协调地组合在一起,并将秋色不露痕迹的涂抹在画面上,造成了含蓄蕴籍的艺术境界,令读者体会到了历史家的严峻,政治家的敏锐,哲学家的深邃,文学家的伤感,挥就了一首杰出的诗章。
首联中“下”:
一有符合地理形式,由上游向下游进军,符合历史事实的意思;又有西晋攻下了东吴的意思。
“收”字写出了东吴的望风披靡。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何其速也!
两字对举就渲染出一方是声势赫赫,一方是闻风丧胆。
颔联中“沉”、“出”写出了战事及结果,细腻传神的点出。
从形象上看,一横一竖,一下沉一高扬;从色彩上看,一边是晋军烧毁铁锁的冲天火光,一边是投降的白旗;从气氛上,晋军得胜趾高气扬,东吴兵败无限凄惨。
在对比中写出了战争双方的强弱,更写出了胜利者那种摧枯拉朽、咄咄逼人,而失败者黯然失色,仓皇逃窜的神态,孙吴政权日薄西山的颓势和溃败的丑态。
颈联中“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两句是诗人触景生情,对历史上的兴亡,发出伤心的慨叹。
眺望金陵的西塞山依然巍峨耸立,其下的长江在寒秋中滚滚东流。
可是当年在金陵的帝王都不见了。
“往事”二字,包蕴深沉,它指自东吴以后在金陵相继建都的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这些政权的灭亡,大都有相似的原因。
但是人们总不接受历史的教训,在循环往复地沿袭着前人的失误而不自省。
“几回伤往事”,不仅有对前朝兴盛这里亡的感叹,也有对自己一生遭遇的悲诉。
一个“伤”字,充分表现了悲痛之情。
尾联“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是全诗的主旨。
诗人对往事的“伤”是根于当世的忧,伤往事是次,忧当世是主。
“今逢四海为家日”既是诗人欣喜唐王朝这个暂时还统一的局面,又是警喻世人这个局面恐怕很快就要失去,“故垒萧萧芦荻秋”大概将会成为唐王朝未来的真实写照。
后人会和此时的诗人一样面对前朝的故垒遗迹,在一片秋风芦荻的摇曳之中而伤叹。
如此在内容上则深化了诗的主题思想,在感情上和前面的“人世几回伤往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诗人站在扬子江头,西塞山下,由衷感到唐王朝的前途仿佛眼前那动摇于萧瑟秋风中的芦荻,摇摇欲折,岌岌可危。
于是,作者把“几回伤往事”和“四海为家日”有机的联系在一起,对历史的追怀,对现实的忧虑,以及对自身遭遇不幸的伤感,一齐汇集心头,形于笔底,巧妙地融入了“故垒萧萧芦荻秋”的秋色之中。
所以,清人汪师韩曾评论说:
“履清时而依故垒,含蕴正靡穷矣”应该说是恰如其分的。
“故垒萧萧芦荻秋”,既是道作者心中之情,又是绘眼前实景。
从艺术上讲,所谓“故垒”,不必有,亦未必无;不必是旧吴孙皓的故垒,亦未必不是旧吴孙皓的故垒。
要知道,作者之意是用“故垒”来影射当下的藩镇作乱,造成“履清时而依故垒”的意境,为“萧萧芦荻秋”注入特定的政治内容。
仅此,就排除了一般封建士大夫的“春恨”、“秋愁”、“忧伤叹逝”之类的伤感,而融铸起一种立意深远的格调。
上下两句诗,在表意上一明一暗,相互映衬,使得“故垒萧萧芦荻秋”具有广阔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进而形成为含蕴隽永的艺术力量。
刘禹锡所作的怀古诗,特别擅长于用写景来造成一种含蓄的意境,表达深邃的思想感情,从风物中见真情,于单纯中现复杂。
风流云散的兴亡变幻之感,只包融在一幅含意蕴籍的风景图画中。
总而言之,《西塞山怀古》前四句总叙史事,提炼和择选情节;而后四句则发怀古之幽,状眼前之景,都能做到化繁为简,却又由简见繁。
全诗层层深入,落墨有秩,由远及近,自浅见深;行文间利用有关词句来关联照应,使得整首诗章既作到结构严谨,又能如流水行云。
有一气呵成之感。
这首七律,通篇上下千年,纵横万里,立意深远,含蕴靡穷。
确有“笔著纸上,神来天际,气魄法律,无不精到”之妙。
诗人追怀西晋灭吴的史实,抒发感慨借古讽今,将批判的锋芒指向地方割据势力,并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忘记历史教训!
登金陵凤凰台⑴
【唐】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⑵,晋代衣冠成古丘⑶。
三山半落青天外⑷,二水中分白鹭洲⑸。
总为浮云能蔽日⑹,长安不见使人愁。
作品注释:
1、吴宫:
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2、晋代:
指东晋,南渡后也建都于金陵。
3、衣冠:
指的是东晋文学家郭璞的衣冠冢。
现今仍在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4、成古丘:
晋明帝当年为郭璞修建的衣冠冢豪华一时,然而到了唐朝诗人来看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丘壑了。
现今这里被称为郭璞墩,位于南京玄武湖公园内
5、三山:
山名。
今三山街为其旧址,明初朱元璋筑城时,将城南的三座无名小山也围在了城中。
这三座山正好挡住了从城北通向南门──聚宝门的去路。
恰逢当时正在城东燕雀湖修筑宫城,于是将这三座山填进了燕雀湖。
三山挖平后,在山基修了一条街道,取名为三山街。
6、半落青天外:
形容其远,看不大清楚。
7、二水:
一作“一水”。
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8、白鹭洲:
古代长江中沙洲,在南京水西门外,因多聚白鹭而得名。
9、浮云蔽日:
喻奸邪之障蔽贤良。
比喻谗臣当道。
浮云:
陆贾《新语·察征》: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
作品译文:
古老的凤凰台曾有凤凰翔集遨游;凤去台空唯有长江流水日日依旧。
东吴时代的宫苑杂草埋没了幽径;晋代的名门望族也都成古墓荒丘。
高耸的三山有半截露出青天之外;白鹭洲把秦淮河分割成二派支流。
只因为那些浮云遮蔽光辉的白日;登高不见长安城怎么不使人发愁?
本诗作为登临吊古之作,作者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作品鉴赏:
该诗虽属咏古迹,然而字里行间隐寓着伤时的感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点明了凤去台空,六朝繁华,一去不返。
三、四句就“凤凰台”进一步发挥,东吴、东晋的一代风流也进入坟墓,灰飞烟灭。
五、六句写大自然的壮美。
对仗工整,气象万千。
最后两句,面向唐都长安现实,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自身报国无门,十分沉痛。
该诗与崔颢《登黄鹤楼》相较,可谓“工力悉敌”。
其中二联,虽是感事写景,意义比之崔诗中二联深刻得多。
结句寄寓爱君之忱,抒发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但李白的诗就气魄而言,却远不及崔颢的诗宏伟。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觉得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优美。
“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
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而“如今”凤去台空,就连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
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
诗人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
那一时的烜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
诗人没有让自己的感情沉浸在对历史的凭吊之中,他把目光又投向大自然,投向那不尽的江水: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
陆游《入蜀记》云:
“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山望之,杳杳有无中耳。
及过其下,距金陵才五十余里。
”陆游所说的“杳杳有无中”正好注释“半落青天外”。
李白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
“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二水中分白鹭洲”。
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
李白毕竟是关心现实的,他想看得更远些,从六朝的帝都金陵看到唐的都城长安。
但是,“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
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的象征。
陆贾《新语·慎微篇》曰:
“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李白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
“不见长安”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相传李白很欣赏崔颢《黄鹤楼》诗,欲拟之较胜负,乃作《登金陵凤凰台》诗。
《苕溪渔隐丛话》、《唐诗纪事》都有类似的记载,或许可信。
该诗与崔诗工力悉敌,正如方回《瀛奎律髓》所说:
“格律气势,未易甲乙。
”在用韵上,二诗都是意到其间,天然成韵。
语言也流畅自然,不事雕饰,潇洒清丽。
作为登临吊古之作,李诗更有自己的特点,它写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把历史的典故,眼前的景物和诗人自己的感受,交织在一起,抒发了忧国伤时的怀抱,意旨尤为深远。
桂枝香·登临送目
王安石
登临送目[1],正故国[2]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3],翠峰如簇[4]。
征帆去棹[5]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6],画图难足[7]。
念往昔,繁华竞逐[8],叹门外楼头[9],悲恨相续[10]。
千古凭高[11]对此,谩嗟荣辱[12]。
六朝[13]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2]至今商女[14],时时犹唱,《后庭》遗曲[15]。
作品注释:
(1)登临送目:
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2)故国:
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3)千里澄江似练:
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澄江,清澈的长江。
练,白色的绢。
(4)如簇:
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
簇,丛聚。
(5)去棹(zhào):
往来的船只。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6)星河鹭(lù)起:
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
长江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
星河,银河,这里指长江。
(7)画图难足:
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8)豪华竞逐:
(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竞逐:
竞相仿效追逐。
(9)门外楼头:
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语出杜牧《台城曲》:
“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阁上寻欢作乐。
(10)悲恨相续:
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11)凭高:
登高。
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12)漫嗟荣辱:
空叹什么荣耀耻辱。
这是作者的感叹。
(13)六朝:
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它们都建都金陵。
(14)商女:
歌女。
(15)《后庭》遗曲:
指歌曲《玉树后庭花》,传为陈后主所作。
杜牧《泊秦淮》: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作品译文:
登上高楼极目远眺,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
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
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作品鉴赏: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
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
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
“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
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
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
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
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
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
“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
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
“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
“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
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
“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
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
此处用典。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长沙过贾谊宅
【唐】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作品注释:
⑴贾谊:
西汉文帝时政治家、文学家。
后被贬为长沙王太傅,长沙有其故址。
⑵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此诗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所做。
⑶谪宦:
贬官。
⑷栖迟:
淹留。
⑸楚客:
指贾谊。
长沙旧属楚地,故有此称。
⑹汉文:
指汉文帝。
作品译文:
贾谊被贬长沙屈居于此整三年;千秋万代徒给楚客留下无尽伤悲。
古人去后我独向秋草丛中觅迹;旧宅萧条只见寒林披着落日余晖。
汉文帝号为明主尚且如此薄恩,湘水无情流淌凭吊屈原岂有人知?
沉寂的江山正是草木摇落之处,可怜你我为何被贬到这海角天涯?
作品鉴赏:
这是一篇堪称唐诗精品的七律。
诗的内容,与作者的迁谪生涯有关。
第一次迁谪在公元758年(唐肃宗至德三年)春天,由苏州长洲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县尉;第二次在公元773年(唐代宗大历八年)至777年(大历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后被贬为睦州司马。
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相符合。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贾谊的故居。
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
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大用,抑郁而死。
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故而吟哦出这首律诗。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上下句意钩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
“此”字,点出了“贾谊宅”。
“栖迟”,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种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用以暗喻贾谊的侘傺失意,是恰切的。
“楚客”,流落在楚地的客居,标举贾谊的身份。
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颔联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
“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
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颈联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
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
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就是所谓“言外之意”。
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是相当高妙的。
接着,笔锋一转,写出了这一联的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
这也是颇得含蓄之妙的。
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年光。
楚国的屈原哪能知道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吊念自己;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
后来者的心曲,恨不起古人于地下来倾听,当世更没有人能理解。
诗人由衷地在寻求知音,那种抑郁无诉、徒呼负负的心境,刻画得十分动情,十分真切。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读此尾联的出句,好像刘长卿就站在读者面前。
他在宅前徘徊,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
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
这幅荒村日暮图,正是刘长卿活动的典型环境。
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诗篇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
“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刘长卿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何事到天涯”,可见二人原本不应该放逐到天涯。
这里的弦外音是:
我和您都是无罪的呵,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
这是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的强烈控诉。
读着这故为设问的结尾,仿佛看到了诗人抑制不住的泪水,听到了诗人一声声伤心哀惋的叹喟。
诗人联系与贾谊遭贬的共同的遭遇,心理上更使眼中的景色充满凄凉寥落之情。
满腹牢骚,对历来有才人多遭不幸感慨系之,更是将自己和贾谊融为一体。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的自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
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
台城
【唐】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作者介绍]韦庄(公元836年-910年),字端已。
唐代长安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他是韦应物的四世孙。
原为唐朝进士,后出使蜀国,做了蜀国的宰相。
他的生活比较随便,胸襟豁达,所写诗词很有特色,有《浣花集》。
作品注释:
1.台城:
原是三国时代吴国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为东晋、南朝台省和宫殿所在地。
后称“禁城”为台城,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乾河沿北。
2.霏霏:
喻纷纷细雨。
3.六朝:
东吴、东晋、宋、齐、梁、陈相继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合称六朝。
作品译文:
江雨纷纷密且细江草长得绿如茵;
六朝逝去如飞梦徒闻台城鸟悲鸣。
最无感情的应是那台城的葱葱枊;
依然飘曳于烟雾笼罩的十里长堤。
作品鉴赏:
这是一首金陵怀古诗,是诗人于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路经金陵,在媾凭吊古迹时写下的。
这首诗似是对“六朝繁华”盛衰无常的叹息和哀悼,其实也是对那些帝王将相“丰功伟业”的蔑视,暗示一切都如流水般地逝去了。
这些都算得什么呢!
虽是吊古之作,也渗入诗人自己的哀愁。
首句用“江雨霏霏”,二句用“鸟空啼”,写出台城寂寞凄凉的气氛,又用低沉的旋律引起读者的伤感。
三四两句“无情最是台城枊,依旧烟笼十里堤”,虽没有说出哀愁,却使人民感到了哀愁。
特别要提到的,是这首诗首句中用了”霏霏“二字”,这在诗中叫双字描状。
“江雨霏霏江草齐”,加上“霏霏”二字,就使我们如闻江雨之声,如见江雨之状。
可见,双迭词运用恰当,其作用也是不凡的。
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杨柳的“无情”反托诗人面对时代变迁的伤痛,在历史感慨之中暗寓伤今之意。
“无情最是台城柳”,表面上责怪杨柳无情,其实面对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杨柳又能如何,诗人又能如何?
所以诗人要感叹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