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docx
- 文档编号:30671366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4.80KB
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docx
《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献学期末必备重点
▪校勘记常用一些固定的术语,如校异文时常用“X作X”,或“X亦作X”;校讹文时常用“X当作X”,“X当为X”;校衍文时常用“X,衍文”,或“衍X字”;校脱文时用“X,脱文”,或“脱X字”等。
▪用()表示应删之文,用[]表示应补之文。
如
第一讲文献学概述
1、文献的基本要素:
要有一定的知识内容;要有用以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
“文献”一词始见于《论语·八佾》,郑玄和朱熹释“文”为“文章”,“献”为“贤才”,即博闻多识,熟悉掌故的贤人的言论、见闻。
2、文献学:
我国古代并无“文献学”之名,却有文献学之“实”。
这个“实”,就是把目录学、版本学和校雠学(校勘学)三者融为一体的学问。
3、中国历史文献学研究内容包括:
研究历史文献的整理、传布与收藏。
(诸如版本、校勘、辨伪、辑佚、注释、翻译、编制书目和索引等)
在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开创了文献学这门学问.
第二讲文献的源流与分类
新课内容二甲骨文、金文、简牍与帛书
甲骨文简况:
(1)甲骨:
龟甲兽骨的总称。
上面刻的文字称作甲骨文,是商代占卜的“卜辞”。
金文简况(钟鼎文):
最早青铜器:
禹铸九鼎
现存最早青铜器:
商朝青铜器
所属学科:
金文学
石刻简况:
石刻,比在青铜器上刻文字较为容易,秦汉以来,石刻逐渐取代了金文的主要地位。
我国最早石刻文字:
石鼓文。
石刻的名称:
碣、摩崖、碑
石鼓文简况:
唐代初年,天兴(今凤翔)三峙原发现10个鼓形石,上刻四言诗一首,共六百多字,人们叫它“石鼓文”。
石经:
封建社会统治者尊奉儒学,把整部儒家经典刻在石板上做为标准文本,称为“石经”。
主要石经:
1、汉代《熹平石经》7经;2、三国《正始石经》2经;
3、唐《开成石经》12经。
简牍简况:
使用时间:
先秦、两汉
出土文献:
晋太康二年,汲冢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
1930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汉简,《孙膑兵法》、《六韬》、《尉缭子》。
1972-74,居延汉简。
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
帛书简况:
在竹简盛行之时,缣帛已用于写书。
1973年12月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30多种12万字的帛书。
其中有《老子》、《经法〉、《称〉、《道原〉、《周易》、《战国策〉等
第三讲文献产生与文体分类
新课内容一文献的形成与流布
三、历史文献的内容、性质的分类:
我国历史文献从内容体裁上可分为:
著作、编述、抄纂三大类。
(1)著作:
凡是前无所承,而是个人的创造才称作“作”、“著作”。
(2)编述:
集合各种文献资料,重新加以编排整理,“述而不作”,称为“述”,也称“编述”。
(3)抄纂:
将过去繁多复杂的材料,加以排比,撮录,分门别类地用一种新的体式出现,为抄纂。
(4)丛书:
丛字具有总括、聚集之意。
汇集各种单独著作,汇编成一套大书,而自立名称的书,称为丛书。
丛书的种类:
按内容分,可分为综合性丛书(如《儒学警悟》《四库全书》等)和专门性的(如《地理书》《二十五史》等)两类
(5)类书:
汇集古籍中的史料典故、名物制度、诗赋文章、俪词骈语,按照类别或韵部编排,以供检索的书,为“类书”。
《艺文类聚》《初学记》《白氏六帖事类集》《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古今图书集成》《永乐大典》
(一)类书的功用
史料汇编,可借以考求事物的源流;
词语类编,可用来查找书证和出典;
佚书的渊海,可据以辑佚;
引文的总汇,可用于校勘。
类书与从书的区别
采用汇集资料、述而不作的编制方法。
它既不同于现代那种系统地论述事物发展源流的“百科全书”;也不同于古代那种专门记载典章制度的、对材料加以熔铸的“政书”;也不同于“丛书”。
第二节古代文献的散佚及现存历史文献的类别及数量
一、历史文献的散佚:
(一)有形的摧毁:
《隋书·牛弘传》隋秘书监牛弘在开皇初曾上书请开献书之路,总结了隋以前文献所遭受的“五厄”:
秦始皇焚书、王莽之乱、董卓之乱、八王之乱、侯景之乱与周师入郢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一补论“十厄”:
宇文化及兵变、安史之乱、黄巢之乱、靖康之变、绍定之祸
吴枫《中国古典文献学》又补论“四厄”:
乾隆年间的编《四库全书》、鸦片战争以后、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十年浩劫。
(二)无形之摧毁:
张舜徽《中国文献学》归结为五个方面:
重德轻艺;以新掩旧;重视文词,鄙弃朴学;因人废言;秘不示人
(三)现存历史文献的类别
史部文献:
A、纪传体文献:
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中心的史书
B、编年体文献:
按年月的顺序记载历史事迹的史书
C、纪事本末体文献:
以记载历史事件为中心的史书
D、典志体文献:
以记典章制度为主的史书
第二章历史文献的版本
历代版本之概述:
(1)唐代刻本:
我国雕版印刷的出现,大约是在唐代。
现存至今最早的唐代印本是1966年在韩国东部庆州佛国寺《陀罗尼经咒》,其次是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石室中发现的《金刚经》
(2)五代刻本:
五代后唐长兴三(932),宰相冯道奏请朝廷,由国子监负责,依唐石经雕印“九经,统称“监本”。
私刻本也出现,毋氏是我国最早的著名私刻家。
(3)两宋刻本:
A、官刻:
分中央、地方两种:
中央以国子监为首,其刊印装潢精美,校雠详审。
中央刻本还有崇文院、秘书监、司天监等刻本。
地方刻本有茶盐司本、转运司本、安抚司本以及府、州、县学、书院等刻印的书
B、私刻本:
又称家塾本;C、坊刻本
(4)元刻本:
A、官刻:
中央主管刻书的机构是秘书监的兴文署和艺文监。
B、私刻:
叶德辉统计有40家之多。
有的往往由名人手写,或用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字体刻印
明代刻本:
(5)A、官刻:
中央各机关都兼事刻书,以司礼监为最,北京国子监、南京国子监刻印
B、藩府刻本
(6)清代刻本:
A、官刻:
1672年,康熙在武英殿设修书处,由翰林院词臣总领其事。
第二节版本的种类
A、浙本:
浙江地区的刻本;B、闽本(建本):
福建地区的刻本;C、蜀本:
四川地区的刻本,“眉山七史”、《宋书》、《齐书》
按质量和价值来区分:
(1)精刻本:
指精校、版刻清湛的本子。
(2)写刻本:
指由作者本人或名家书写上版,再刻印的本子。
(3)影刻本:
指模仿原版刻印的本子。
(5)百衲本:
衲,原指和尚所穿经过许多补缀的衣服。
指选择一本书的不同版片合印的书籍,因其补缀很多,故名。
善本:
古代稀有的旧钞旧刻,凡经前代专家用古刻数种精心校勘,精心注释,付刊时无阙卷,未删削,可称之为善本。
第三章历史文献的目录
第一节目录的产生与发展
一、目录及其起源:
目录一词最早见于《七略》
二、群书目录的创立:
我国目录虽萌芽于先秦时期,但目录的建立,却在汉代,刘向《别录》,刘歆继承父志,以《别录》为基础,加以删削,并按图书的性质和学派分类,写成我国第一部群书分类目录——《七略》
三、古书分类法:
(1)六分法:
始自刘歆《七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方技略
(2)七分法:
始于南朝刘宋王俭的《七志》经典志、诸子志、文翰志、军书志、阴阳志、术艺志、图谱志。
梁阮孝绪《七录》,经典录、纪传录、子兵录、文集录、术技录、佛法录、仙道录
(3)四分类:
起源于魏晋之际。
荀勖《中经新簿》甲乙丙丁(经、子、史、集);东晋李充甲乙丙丁(经、史、子、集)
(4)唐魏征撰《隋书·经籍志》,把甲、乙、丙、丁四部正式命名为经、史、子、集。
从此四部分类法成为定制。
乾隆三十八年编《四库全书》,采用四部分类法
第四章历史文献的辨伪
第一节、辨伪学简史
(一)、疑古思想的萌芽:
春秋战国时期
(二)、两汉的辨伪与造伪:
梁启超:
“作史学的史祖是司马迁,辨伪学的始祖也是司马迁”(《古书真伪及其年代》“总论”)
司马迁在史料收集和考辨的过程中,主要奉行两个原则:
(1)“考信于六艺”。
(2)“择其言尤雅者”
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录了刘歆《七略》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一些辨伪考据性文字
东汉王充《论衡》
(三)、魏晋南北朝的造伪与辨伪:
豫章内史梅赜(颐)献了一部58篇的《古文尚书》,以后这部伪书竟然登上儒家经典的正统地位
(四)、唐代的辨伪:
唐初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隋书.经籍志》;刘知几在《史通》中设有《疑古》、《惑经》等篇目
柳宗元在《柳河东全集》:
(五)、宋元的辨伪
洪迈在《容斋随笔》中,既辨伪史又辨伪书
(六)、元末宋濂《诸子辨》,这是辨伪学史上专著一书以考辨群书的第一部著作
(七)、明清的辨伪学成就
胡应麟《四部正讹》中,他将考辨伪书的范围扩大到经、史、子、集四部
清代姚际恒著有《尚书通论》专攻伪《古文尚书》
闫若璩《尚书古文疏证》,是一部考辨伪《古文尚书》总结性的著作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认为:
刘歆为了替王莽上台制造理论根据
梁启超辨伪代表作《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八)、现当代辨伪学的发展:
20世纪30年代,在胡适、钱玄同等人的倡导和支持下,掀起了考辨古史的热潮,形成了以顾颉刚为代表的“古史辨派”。
第二节伪史、伪书产生的原因
(一)虚构理想化的远古时代,以作为当时和后世社会追求的目标:
(二)、借重远古圣君明主,以抬高自己的学术地位:
(三)、借重名人,以提高书的价值
(四)、为炫名或贪赏牟利而作伪:
(五)、为了政治斗争需要而作伪:
(六)、为了学术上的争胜而作伪:
(七)挟私嫌诋毁他人而编造伪书
⏹第三节伪书的种类
(一)伪书的范围:
胡应麟《四部正讹》指出:
“凡四部之伪者,子为盛,经次之,史又次之,集为寡”
(二)、伪书的种类:
(1)全伪:
子部居多。
(2)部分内容伪:
(3)本无其书,后人臆造
(4)曾有其书,因佚而伪
(5)内容不尽伪而书名人名皆伪
第四节、考辨伪书的方法
一、胡应麟的“辨伪八法”
二、梁启超总结的辨伪方法:
(1)、从书的传授来历方面辨伪:
指为前代著作,而前代不见著录或没有人引用过的书,一般是伪书。
前代有著录,但佚失已久,忽然重新出现,又来历不明的,一般是伪书。
前代有著录,但今本在卷数、篇目、作者诸方面与原著录本不同的,今本一般是伪书或者可疑。
(2)从书的本身方面辨伪:
主要从称谓、用名、记事、佚文、文字和书的语言风格、思想体系等方面辨伪
剽窃群书;从学术源流辨伪;从称谓辨伪
第五章历史文献的校勘
第一节、校勘的源流与内容
一、何谓校勘?
(1)校勘,古称“校雠”或“雠校”。
何谓校,校的原意是考核查对,校勘一词用在校书上始于南朝梁朝《沈休文集》
(2)由政府组织,有计划,有分工的大规模的校书始自汉成帝河平三年
三、校勘的内容:
(1)讹文、误字
(2)脱文:
传抄传刻中脱漏的文字
(3)衍文,也叫“衍字”。
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4)倒文:
即文字的位置被颠倒了
第三节,校书的方法及校书应注意的问题
一、校书的方法:
(1)对校法:
以同书的祖本或别本对读,遇不同之处,则注于其旁
(2)他校法:
以他书校本书,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较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3)本校法:
不采用他书来校本书,而是以本书前后互证,比较其异同,从而断定其中错误
(4)理校法:
无古本可作依据,或者数种古本互异,在此情况下可采取此法,即据理推测正误的方法
二、校书应当注意的问题:
(1)切忌乱改,凡遇疑讹,最好存其异同,缺字不可妄补,旁注更不可混入正文
(2)不随便补缺:
相传孔子在校书时,为了保存古书的原貌,从不随便补字
(3)要审慎的对待善本:
善本并不是没有一点错误,所以引用时要加以分析
艺文志与经籍志
艺文志与经籍志是属于“正史”中各史志的一部分,多采录当代国家现存的与私藏书目所著录的图书,汇编而成为间接性质的文献目录,是了解当时文献典籍的重要资料。
这种史志目录创见于东汉初年班固所撰《汉书》。
正史七志
《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
在史志目录中,《汉志》和《隋志》最负盛名。
文献解题的起源
刘向、刘歆《七略》《别录》,这是我国第一部提要式的文献目录。
现存最早文献目录解题专著
现存最早的宋代文献目录解题专著有三种:
晁公武《昭德先生郡斋读书志》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
明清解题文献
明代:
高儒《百川书志》、周弘祖《古今书刻》
清代:
《四部全书总目》、钱曾《读书敏求记》、孙星衍《平津馆鉴藏书籍记》
新课内容四丛书举隅及《四库全书》
(一)丛书举隅
《四书》;《五经》;《十三经》;《二十五史》;《大藏经》;《道藏》
(二)丛书介绍
1、《四部丛刊》:
近人张元济主编,分初编、续编、三编,共收书504四种。
我国古代主要经史著作、诸子百家代表作、历朝著名学者文人的别集,大都辑入。
全书按经、史、子、集四部排列,有较高的文献价值。
2、《四部备要》:
中华书局自1924年起辑印,前后共出5集,收书336种,11305卷。
选书以研究古籍常备、常见和带注的为主,有的采用清代学者整理过的本子。
该书较《四部丛刊》实用,两书可互为补充。
3、《续修四库全书》:
沿袭《四库全书》的体例,仍然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全部共1800册。
它与《四库全书》配套,构筑起一座中华基本典籍的大型书库,将中国古代即1911年以前的重要典籍基本上收录进去。
《续修四库全书》还首次把曾备受鄙视的小说、戏曲收录进来,两类著述共有40册。
百姓熟悉的古典四大名著《西游记》、《三国志通俗演义》、《忠义水浒传》、《红楼梦》均被收入。
既有清代中期以纪昀、戴震、翁方纲等人为代表乾嘉学派的著作,也有清代后期的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人为代表的“新学”著作。
可谓“功在当代,泽及后世”。
(三)《四库全书》
1、性质:
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
2、数量:
该书共收录古籍3461种、79309卷(有时统计有出入)。
3、“四库”“全书”名称的来源:
“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
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的佚书。
8、收藏情况:
全书共抄成7部:
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镇江金山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文澜阁
11、《四库全书》的副产品
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
(1)《四库全书荟要》简介:
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
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
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
乾隆欣喜若狂,题诗一首:
全书收四库,荟要粹其精。
(2)《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
二百卷。
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
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鼐、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3)《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
(4)《四库全书考证》
《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5)《武英殿聚珍版丛书》:
是用木活字印成的。
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
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
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
第十四讲辑佚与辑佚学
新课内容一佚书的概念和特点
(二)辑佚
辑佚就是将亡佚古籍保存在现有文献中的文字搜集、整理、考订、编集成册,以恢复佚籍全貌或部分面貌的工作。
辑,聚集、收集之意,辑佚,即收聚散失之意。
辑佚的动机:
古书实已散亡无存,后世学者为充实学术资料,并满足其求知欲望,根据其它书籍中所引用之材料,重新搜辑摘录出已佚古书之断片文句,将其尽可能地整理拼凑,以求恢复古书之原貌,或恢复其一部分,斯为辑佚。
辑佚的材料:
古代之类书;选本;经注;史注;笔记小说;等等。
(三)辑佚的步骤
(1)
辑佚某书,首先要判定某书是否真正亡佚。
若不是真正亡佚,徒劳无功。
海内外所存孤本书颇多,不能以为见不到某书就判为亡佚。
判定工作,一要彻查现存各种书目,丛书目中寻找线索;一要请教专家,从专家处探寻线索。
辑佚的步骤
(2)
张舜徽(1911~1992),湖南沅江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学家,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
张舜徽先生提出大抵辑佚工作者用力的途径和方法,有下列几方面:
一、取之唐宋类书,以辑群书;
二、取之子史及汉人笺注,以辑周秦古书;
三、取之唐人义疏,以辑汉魏经师遗说;
四、取之诸史及总集(如《文苑英华》之类)以辑历代遗文;
五、取之《经典释文》及《一切经音义》(以《慧琳音义》为大宗)以辑小学训诂书;
这些,都是辑佚的资料来源。
古注中,以裴松之《三国志注》、郦道元《水经注》、刘孝标《世说新语注》、李善《文选注》、慧琳《一切经音义》这最得要。
这些书都保存了许多佚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献 学期末 必备 重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