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浦东高中三年级三模语文卷.docx
- 文档编号:30670924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6.49KB
届浦东高中三年级三模语文卷.docx
《届浦东高中三年级三模语文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浦东高中三年级三模语文卷.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浦东高中三年级三模语文卷
2018届浦东高三三模语文卷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8分)
(1)一箪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孟子·鱼我所欲也》)。
(2)三山半落青天外, 。
( 《登金陵凤凰台》)。
(3)黄庭坚《登快阁》中伯牙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相关的一联是“ , ”。
1.
(1)一豆羹
(2)一水中分白鹭洲(以课本为准) 白
(3)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2.按要求选择。
(5分)
(1)下列句子加点词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他的研究成果解决了十多亿人的吃饭问题,令世界为之侧目。
B.中国军团在2010年亚运会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
C.根据最新的福布斯富豪榜,马化腾以453亿美元身家成为中国首富。
D.很多人有午睡习惯,宿会门上常贴有“午睡时间,绝拜访”字句。
(2)毕业在即,最适合赠送给老师的诗句是( )(2分)
A.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B.桃满天下,春晖遍四方。
C.桃不言,下自成蹊。
D.杏林好春无数,橘泉甘乐有余。
2.
(1)C
(2) B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
文学的乡土与远方
①每一位作家都属于他自己的乡土。
这一片乡土,是作家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
严格地说,作家的乡土并不属于文学的畴,它只是一种天然的存在,是作家的“文学之脐”。
②文学的乡土,是作家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地域。
这种地域,当然离不开作家的乡土,但已不是作家生长的那片乡土本身,而是被作家文学化的乡土。
作家的乡土被文学化的过程,大致是要经过“平正—险绝—平正”这三重转换的。
唐代书法家过庭《书谱》说: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务追险绝。
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从文学发生学的角度,“平正—险绝—平正”,也可视为文学由低到高的三重境界。
这三重境界正好与禅家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相吻合。
③最初的“平正”重在求真,追求的是摹写乡土惟妙惟肖,呈现的是同质同构的效果,即所谓“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平正”之后的“险绝”则是重在求异,使乡土陌生化,呈现的效果是同质异构或者是异质异构的。
即所谓“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险绝”之后复归“平正”,重在神似,呈现的效果是形同而实异的。
即所谓“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④我们承认作家的乡土与文学的乡土,从“根”的角度,二者是同一的,但从叙事或者表达的角度,作家的乡土与文学的乡土,是有本质区别的。
丁帆说,“风景画不等于风景。
风景,是乡土存在的自然形相,属于物化的自然美。
风景画,是进入乡土小说叙事空间的风景,它在被撷取被描绘中融入了创作主体烙着地域文化印痕的主观情愫,从而构成乡土小说的文体形相,凸现为乡土小说所特有的审美特征。
”要区分“风景”和“风景画”,关键在于是否居于“叙事空间”。
我曾把这种区分理解为“照葫芦画瓢”。
作家的乡土,是现实存在的“葫芦”,不在“叙事空间”之;而文学的乡土则是作家以“葫芦”为依据,画成的“瓢”。
“葫芦”在客观畴之,“瓢”则在主观畴之。
“瓢”的审美价值,取决主体的创造力,取决于作家的思想修养和艺术修养。
或者说,取决于作家是否具备远方意识。
⑤远方意识体现在空间上,是作家对故乡的超越,对国家、对族群的超越,对人类的超越,视野穿越地平线,穿越大气层,进入外太空,进入未知的宇宙世界。
远方意识体现在时间上,是作家对历史的超越。
作家要突破时代的局限,必须熟练运用“思接千载”的功夫。
面对历史的长河,作家既可以逆流而上,也可以顺流而下。
想象一下,如果《敕勒歌》只有“风吹草低见牛羊”,而没有“天苍苍、野茫茫”的空间描述,《敕勒歌》就只能见到眼前的风景,无法获得它特有的宏阔苍茫的大气象。
如果《登幽州台歌》仅限于写“独怆然而涕下”而没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时间视角,它也无法获得如此动人心魄的历史沧桑感。
⑥作家对乡土作文学的表达,总是要思考如何回应心灵的呼唤。
心灵的呼唤来自空间意义上的远方,也来自时间意义的远方。
”美国作家爱默生说:
“必须远离尘嚣,离群索居,一个人与自然独对,领承天启和福音。
”“天启”就是心灵呼唤的一种表述。
⑦作家的乡土是作家的根和魂。
唐代画家璪说: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而文学的乡土更要具有远方气象。
应松说:
“远方的气象,就像是一个背负很重行囊的孤独朝圣者,有着无法预知的命运和谁也不知道的心事,走在天地之间。
”这种“行走”是“大兽孤行”,是“独往独来”,而不是“群鸟噪林”,抱团取暖。
文学有乡土并不难,难在有远方气象。
⑧谈到地域和乡土,贾平凹有一个观点:
云层上面都是。
就是说,作家在关注乡土的差异性的同时,更要清醒地意识到乡土中所蕴含的人类的同一性。
用《圣经》上的表述,即为:
“太阳底下无新事。
”拘泥于一时一地的乡土,为一时一地的乡土的差异与精彩醉,却无暇顾及更宏阔的时空背景里昭示的人类命题,这无疑会局限作家的视野和格局。
文学的乡土与远方,相互依存。
没有乡土,无所谓远方,因为远方是由乡土来标示的。
没有远方的乡土是肤浅的,因为远方才能让乡土获得时空意义或者心理意义上的深度和广度。
3.第①段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是 。
(2分)
4.第②段阐述了乡土被文学化的过程,对其用意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
A.用来证明文学的乡土是被作家文学化的乡土。
B.用来证明文学的乡土已不是作家生长的乡土。
C.用来证明乡土被文学化经历由低到高的境界。
D.用来证明作家的乡土与文学的乡士有同有异。
5.下列所引材料与观点不相吻合的一项是( )。
(3分)。
A.第⑤段引用《敕勒歌》中的诗句。
B.第⑥段引用美国作家爱默生的名言。
C第⑦段引用唐代画家璪的观点。
D.第③段引述当代作家贾平凹的观点。
6. 概括文章的行文思路。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揭示了文学创作中“乡士与远方”的关系,请以《边城》为例,加以阐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分)滋养文学创作的源泉和纽带。
(提到“源泉”或“纽带”给1分。
)
4.C (3分)
5.C (3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阐释的观点是“作家对乡土作文学的表达,总是要思考如何回应心灵的呼唤”,与第⑦段“作家的乡土是作家的根和魂”一句没有必然关联。
)
6.先写作家的乡土与文学的乡土的概念以及作家的乡土被文学化的过程(1分)。
再写作家的乡土与文学的乡土的同异,并由此引出文学乡土中远方意识的作用(1分)。
最后表明作家在关注乡土的差异性的同时,更要清醒地意识到乡土中所蕴含的人类的同一性(1分)。
全文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文学的乡土与远方的辩证统一的关系(1分)。
7.文学的乡土与远方,相互依存。
没有乡土,无所谓远方,没有远方的乡土是肤浅的(1分)。
正如从文在《边城》中所塑造的湘西世界,既是他青年时代生存的环境写照,具有鲜明的独特性(1分),又是彰显纯美人性的“边城”(1分),因而能够引起更多读者的回味与思考,具有非凡的艺术魅力(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
乡村炊烟
汉荣
①有时是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有时是在采猪草的山上,有时是在玩耍的河滩上,远远地,我们看见,村里的炊烟陆续飘起来了。
②那时,我们贪玩,也贪吃,炊烟撩拨起我们对饭食的向往,看见炊烟,就好像看见饭菜了。
炊烟是村庄的手势,是母亲的手语,是生活的呼吸,我们喜欢看炊烟。
③看炊烟,距离远一些最好看。
在高处看,尤其有意思。
我们经常在山梁上远远地看。
④那是自明叔叔家的,那炊烟一出来就比别人家的高出好多。
自明叔叔是远近有名的大个子,一米九,有人说两米。
我有一次悄悄站在他的旁边,才挨着他的衣襟,还不到他的裤腰。
自明叔叔摸摸我的头,慈祥地说,好好长,将来也是大个子。
他的几个儿女都高,所以他们家的房门高,灶也盘得高,这样免得进门碰头,做饭弓腰;灶台高,烟囱也就高,不然烟抽不上去。
每当村里炊烟升起,我们一眼看见的准是他家的。
我们就喊:
高个子炊烟,高个子家快开饭了。
那炊烟似乎也知道自己个子高,不能落后,在众多炊烟里它飘得最快最远,其他的炊烟都落在后面。
自明叔叔家成分高,是地主,经常受欺负,事事都落在人后,他们家的炊烟总算在无人的天空跑在了前面。
我暗暗为自明叔叔高兴,感慨天空的善良温厚。
⑤那该是寡妇婶家的,慢腾腾、病怏怏的。
人在地上没个依靠走不稳,炊烟在天上也是这样,无根无趣地晃悠着。
她的炊烟起得晚,收得早,细细歪歪地升了一阵子就停了。
我们知道,她又潦草地吃了一顿饭,潦草地过完了一天的生活。
后来,她不到50岁就去世了,潦草地过完了一生。
⑥喜娃看见他家的炊烟了,今天肯定是他妈妈做饭。
他爸爸做饭总是不耐烦,说蹲在灶神爷胳肢窝里急人,就不停地向灶膛塞柴火,还用吹火筒吹火。
他不耐烦,火也不耐烦,几下子饭就焦了,喜娃没少吃他爸做的夹生饭。
几次看见他家屋顶上急慌慌的炊烟,喜娃就皱眉,糟了,又要吃夹生饭了。
喜娃肯定今天是他妈妈做饭,他说,妈现在正往灶膛里慢慢添柴火哩:
你看,那炊烟慢悠悠的,像妈说话一样,斯文地一字一字地说,说到要紧处,还停顿一下,然后继续慢慢说下去;看见那炊烟了么,也停顿了一下,显然有要紧事要做,是要蒸饭了,妈说文火做的饭香,好吃……你们看,那就是文火,冒的烟是文烟。
喜娃妈是过去秀才家的女儿,读过古书,会背不少诗文,虽然日子紧,但还是讲究。
我们就笑着说,这炊烟也有文化,也会咬文嚼字,在和老天爷商量学问呢。
⑦我看见我家的炊烟了,我们家在村边,离河不远。
起风的时候,我家的炊烟在屋顶上转几个弯,迟疑一会儿,就出了村,飘过原野,随着风过了河,与对岸家湾的炊烟汇合。
我就想,我们家烧的柴经常是父亲在家湾附近的山上割回来的,柴也想念自己的老家,想念自己的同伴,它变成烟也要回去,与同伴们再见一次面。
有时,我家的炊烟刚飘到河心,风改了方向,顺河吹下去,炊烟也顺河飘下去,就看见家湾的大部分炊烟也顺河追下去,与我家的炊烟飘在了一起,它们不愿让好伙伴独自出走,要和好伙伴一起走。
不过,对于一个小孩子,炊烟的意义首先是一种招呼,是母亲轻轻挥动的白头巾,告诉她的孩子,该回家吃饭了。
炊烟里飘着稻草的香味、麦秸的香味、松枝的香味、野蒿的香味、芦苇的香味。
仔细嗅,还能嗅到妈妈手心里的汗味儿。
⑧几十年过去了,如今,我闭上眼睛,就能看见村庄上空那一道道炊烟,想起我和小伙伴站在山梁上看炊烟的情景。
⑨烟,一缕缕散了;人,一茬茬走了。
我怀念过去的炊烟,怀念那些点燃灶火、扶起炊烟的人们:
自明叔、寡妇婶、成娃妈、喜娃妈、我妈……
⑩那天,我回老家。
我过了河,来到家湾。
我走在田埂上,走在树林里,走在山坡上,那是我家炊烟经常要返回的地方,说不定,我脚下的泥土里,就藏着几十年前飘落的细小烟尘。
①①人,活在世上,也是一缕炊烟,被命运之灶点燃,被岁月之风吹拂,到底在烹调什么,自己也未必清楚,别人看见的,只是那或浓或淡或直或弯的一缕,在屋顶,在天空,轻轻飘过。
①②不管怎么说,炊烟升起来了,或者曾经升起过。
生命路过的地方,总算都留下了各自的味道。
8. 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第⑤段加点词语“潦草”很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第④—⑦段是对“炊烟”的具体描绘,其中第⑦段与前文不尽相同,请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炊烟”在文中有重要作用,请加以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答案示例:
画线句中的“手势”写出了“炊烟”的生动之形,“手语”写出了“炊烟”的亲切之态,“呼吸”写出了“炊烟”的灵动之姿(1分);运用比喻与拟人,将故土的眷念、慈母的召唤、生活的热爱,溢于字里行间(1分)。
整个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罗列“我们喜爱看炊烟”的多重缘由,增强了语势与感染力(1分)。
9. 答案示例:
“潦草”准确描摹出婶短暂的一生,既刻画了她形迹的病态和生活的潦倒,又揭示了她命运的无助,表达了作者深切地追思与叹惋之情。
评分说明:
“准确描摹出婶短暂的一生”(1分)、“形迹的病态”、“生活的潦倒”、“命运的无助”、“深切地追思与叹惋之情”为4个点,答对1点给1分。
10.答案示例:
前文④⑤⑥段对炊烟的描写,都是为了以物写人(1分),用以揭示人物的命运与性格(1分),而第⑦段写我家的炊烟,则是以物拟人,借以表达人的故土情结和同伴缱绻之情(1分),为下文写自己对故乡、故人怀念作铺垫(1分)。
11.答案示例:
“炊烟”是全文的线索(1分),文过对“炊烟”的描绘,逐层深入,展现作者对故乡的思念(1分),对母亲、乡亲等故人的怀念(1分),以及对生命意义的终极思考(1分)。
(三)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
(8分)
有感
(宋)耒
群儿鞭笞学官府,翁怜痴儿傍笑侮。
翁出坐①鞭复呵,贤于群儿能几何?
儿②相鞭以为戏,翁怒鞭人血满地。
等为戏剧谁后先?
我笑谓翁儿更贤。
注释:
①坐:
指官吏在衙门里办公。
②儿:
犹儿辈
12.这首诗和下列哪首诗体裁相同?
( )
A.《梦游天姥吟留别》(唐·白) B.《登楼》(唐·杜甫)
C.《夜雨寄北》(唐·商隐) D.《过华清宫》(唐·杜牧)
13.下列对本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群儿鞭笞学官府”,一群孩童被学校的师长鞭打,揭露了封建时代学校对学生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束缚。
B.“翁怜痴儿傍笑侮”,此翁怜爱天性被束缚的儿童,耻笑鞭笞儿童的为师者,刻画了一位忠厚长者的形象。
C.“我笑谓翁儿更贤”,一个“笑”字,于轻快愉悦中尽显乐观之态,表达了青出于蓝胜于蓝的美好愿望。
D.这首诗熔嬉笑怒骂、冷嘲热讽于一炉,既严肃尖锐又幽默风趣,充分显示出作者卓越的讽刺艺术才能。
14.本诗是怎样塑造“翁”这一人物形象的?
请结合具体容加以分析。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A(1分) 13.D(2分)
14.本诗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和对比手法来塑造“翁”这样一个作威作福、残害人民的官僚形象的(2分)。
先通过对“翁”的前后对比,先是“怜痴儿傍笑侮”,后为“怒鞭人血满地”,一“笑”字,一“鞭”字,两副嘴脸鲜明对照,构成全诗戏剧性的讽刺(2分);后再通过“怒鞭人血满地”与“儿相鞭以为戏”的对比,一“真”一“假”,曾笑儿童游戏为“痴”的“翁”,竟是儿童游戏模仿的对象,这更是绝妙的嘲讽(1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
(18分)
①羊琇,字稚舒,景献皇后之从父弟也。
琇少举郡计,参镇西钟会军事,从平蜀。
及会谋反,瑞正言苦谏,还,赐爵关候。
琇涉学有智算,少与武帝通门,甚相亲狎,每接筵同席,尝谓帝日:
“若富贵见用,任领护各十年。
”带戏而许之。
初帝未立为太子而声论不及弟被文帝素意重攸,恒有代宗之议。
琇密为武帝画策,甚有匡教。
又观察文带为政损益,機度应所顾问之事,皆令式帝默而识之。
其后文帝与武帝论当世之务及人间可否,武专答无不允,由是储位遵定。
及帝为抚军,命瑞参军事。
帝即王位后,擢琇为左卫将军,封甘露事候。
帝践昨,累迁中护军,加散骑常待。
琇在职十三年,典禁兵,豫,宠遇甚厚。
②初,杜预拜镇南将军,朝士毕贺,皆连榻而坐①”。
琇与裴楷后至,日:
“杜元凯乃复以连榻而坐客那?
”遂不坐而去。
③琇性豪侈,费用无复齐限,而屑炭和作兽形以温酒,洛下豪贵成竞效之。
又喜游燕,以夜续昼,中外五亲无男女之别,时人讥之。
然党幕胜己,其所推举,便尽心无二。
穷窘之徒,特能振恤。
选用多以得意者居先,不尽铨次②之理。
将士有冒官位者,为其致节,不惜躯命。
然放恣犯法,每为有司所不贷。
其后司隶校尉毅動之,应至重刑,武帝以旧恩,直免官而已。
寻以侯白衣领护军。
顷之,复职。
及齐王攸出镇也,琇以切谏悴旨,左迁太仆。
既失宠憤怨,遵发病,以疾骂求退。
拜特进,加散骑常侍,还第,卒。
(节选自《晋书·外威·羊瑞传》)
[注]连榻而坐:
多形容关系亲密。
整次:
选授官职的次序。
15.写出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典禁兵 ( ) 特能振恤( )
16.为下列句中加点字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投度应所顾问之事( )
A掌管B.探查C.估量D.帮助
(2)武帝答无不允( )
A.答应B.使用C.诚实D.得当
17.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初帝未立/为太子而声论/不及弟攸文/帝素意重攸
B.初帝未立为太子/而声论不及/弟攸文帝/素意重攸
C.初/帝未立为太子/而声论不及弟攸/文帝素意重攸
B初帝/未立为太子/而声论不及/弟攸文帝素意重攸
18.把第③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分)
将士有冒官位者,为其致节,不惜躯命。
然放恣犯法,每为有司所不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第②段画线句反映了羊琇怎样的心情?
下列选项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惊讶B.赞赏C.嫉恨D.不满
20.明人于慎行在《读史漫录》卷六中称普羊琇等人为“群贤”,你是否同意,请结合第③段谈谈你的看法。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1)掌管
(2)救济 (每小题1分)
16.
(1)C
(2)D (每小题1分)
17.C(2分)
18.(6分)有蒙受官位的将士,为他献出志节,不惜身躯和性命。
然而他行为放肆恣意触犯法律,常常被官吏弹劾。
评分说明:
“有冒官位者”“为”“致节”“放恣”“为”“有司”“不贷”为7个点,1点错误扣1分,扣到0分为止。
D(2分)
20.答案示例一:
不同意。
羊琇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足以称贤(看法1分)。
他对属下及同僚极为照顾,尽心地推举人才;对于穷困的人,能施财救济;力谏遣齐王出镇,不惜忤逆圣旨。
这些是其优点(容1分)。
但是他性格奢侈放恣,连温酒器具都以珍贵的林木炭捣成碎屑制成兽形,令的豪贵争相仿效;喜欢宴会,夜以继日,亲戚共聚一堂而且无男女之别,这种生活方式颇为时人讥议;而且他为人放恣犯法,经常受到有司的弹劾(容1分)。
在德行上存在不小的问题,因此不足以称贤(分析1分)。
答案示例二:
同意。
羊琇有优点也有缺点,但仍然不失为贤人(看法1分)。
尽管他性格豪奢、不拘礼节(容1分)。
但他对属下及同僚极为照顾,尽心地推举人才;对于穷困的人,能施财救济;力谏遣齐王出镇,不惜忤逆圣旨,这些都是其优点(容1分)。
人无完人,一个人是否可以称贤,主要看其大节,瑕不掩瑜,其可以称贤(分析1分)。
评分标准:
写“同意”,只侧重分析其优点的,最高只能得2分。
写“不同意”,只侧重分析其不足,最高也只能2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
(13分)
与乐秀才书
(宋)欧阳修
①某白秀才乐君足下:
昨者舟行往来,皆辱见过,又蒙以所业一册,先之启事,宛然如后进之见先达之仪”。
某年始三十矣,其从乡进士之后者于今才七年,而官仅得一县令,又为有罪之人,其德、爵、齿三者,皆不足以称是下之所待,此其所以为渐。
②然闻古人之于学也,讲之深而信之笃,其充于中者足,而后发平外者大以光。
警夫金玉之有英华,非由磨饰染濯之所为,而由其质性坚实,而光辉之发自然也。
《易》之《大畜》日:
“附健笃实,辉光日新。
”谓夫高于其者实,而后发为光挥者日益新而不竭也。
故其文日“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此之谓也。
③古人之学者非一家,其为道虽同,言语文章未尝相似。
孔子之系《易》,周公之作《书》,奥斯之作《颂》,其辞皆不同,而各自以为经。
子游、子夏、子与颜回同一师,其为人皆不同,各由其性□就于道□。
今之学者或不然,不务深讲而骂信之徒,巧其词以为华,其言以为大。
夫强为则用力艰,用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浦东 高中 三年级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