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社会治理体制.docx
- 文档编号:30665228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8.62KB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docx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社会治理体制.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1、什么叫社会:
社会就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产物,是人们按照自己不断增长、提高的劳动和生活需要,创造性的结合成不同社会关系,进行不同社会活动的生活共同体。
(社会也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
2、什么叫治理:
治理就是政府一维持秩序为目标公共事务为对象,运用治权来管理国家和人民的政治运动。
3、社会治理就是国家运用法定的权力,为了保障社会经济、政治秩序而进行的一种政治运动。
二、人的需求层次
大家都知道美国有一个社会心理学家叫马斯洛,于1943年发表了《人类动机的理论》,文章描述了人类不同需求的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第一是生理需要也就是说人(呼吸、食物、睡眠、生理平衡、住所)维持生存的需要,第二个层次,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第三个层次爱与归属的需要(友情、爱情),每个人都有爱的归属,都需要得到团体和集体的认同、支持和温暖,热爱什么,追求什么
第四个层次,尊重的需要(成就、名声、地位、晋升的机会、自我尊重、信心、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第五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道德、创造力、自觉性、解决问题能力、公正度、接受现实能力)这种需要追求超越名利、地位和金钱,是实现个人理想高境界的追求。
一般来说只有满足较低层次的需要,对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有追求。
如何满足人民的较高层次需求,这就需要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使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才能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加社会发展活力。
所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需创新治理体制。
三、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
1、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社会问题明显增多,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失范引发风险。
就当前情况:
我国的经济虽然取得高速发展,GDP总量已超过英、德、法、日进入世界第二位,但由于收入差距的拉大和严重的腐败现象而导致社会上怪象百出,社会的稳定和谐受到冲击,安居乐业受到挑战。
特别是民仇官、贫仇富、弱忌强和官压民、富欺贫、强凌弱等各种行为及心理,导致社会阶层分化严重和社会乱象百出。
这里仅举几例:
因对拆迁安置政策不满的云南绥江部分村民于2011年3月25日11时至29日15时,聚集县政府采取堵路,封锁多条县城主干道等极端方式反映诉求,最多时达2000余人,第一天个别村民与施工单位人员发生肢体冲突,第二天个别民警被推倒后遭踩踏,第三天,公安局长被围堵踩踏,第五天调动400多名特警、武警与民兵包围路点,强力清场,共持续了102个小时,17名干警与多名工作人员被打伤,原因是征地补偿金太低,如:
水田只补2.26万元每亩,安置补助费为1.356万元每亩。
这是群众反映利益诉求政府没有合理解决。
今年4月30日19时,在乌鲁木齐火车南站出站口接人处,几个暴徒持刀砍伤无辜群众,同时引爆爆炸装置,造成了3人死亡、79人受伤,其中4人重伤,这是典型的暴力恐怖事件。
今年4月29日下午15时,河南省卢氏县文广新局局长贾建涛中午醉酒,要到自己停放在河南省广电局的院内取车被另一车辆挡住,大发雷霆,嘴里不干净的骂人,并把另一车辆的刮雨器掰断扔在地上,又跑进河南广播大厦一通大闹,最终河南省电台的一名女记者走到后,他又蛮横上前厮拽,扯拽20多米,导致这名女记者胳膊多出软组织挫伤,报警后,这位局长对民警说:
“我是卢氏县的高级干部”。
这哪有一点像共产党的干部。
4月28日浙江慈溪一位抱着两个小孩的母亲因与丈夫吵架,竟然将自己的孩子扔到车辆川流不息的路上,导致一个孩子被压身亡。
这连起码的母爱也丧失了。
冀中星因身残,个人诉求无门,自制炸弹,在北京机场扬言引爆炸弹,造成严重社会影响。
这反映当地政府不作为。
等等此类问题比较多。
有的群众讨论说社会上有20多,交通事故多、诈骗绑架多、偷盗抢劫多、拐卖妇女儿童多、假货假药多、食品安全问题多、住房困难多、残疾人多、讨钱要饭多、留守儿童多、孤寡老人多、“四二一”家庭多、无业可就多、低收入人群多、群体事件多、城管打人多、拆迁征地闹事多、政府部分职能机构不作为多、买官卖官多、到机关办事门难进、脸难看多、不给钱不办事给了钱乱办事多。
这20多年来,既是以社会治理有不当之处造成的,也是当下和今后社会治理必然解决的。
如不解决,广大人民安居乐业就无法保证,和谐社会构建就会落空。
对以上出现的问题是客观存在的,有的人把责任推给部分党员不作为甚至乱作为导致的。
固然,确实存在很多问题,甚至比较严重,但据此就把社会治理相关问题全部推给党员干部是不公平的,其实社会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是社会发展与治理不同步和阶段特征的集中体现。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一是发展的严重不均衡,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人均收入差距明显扩大造成了穷人太多,生活没有出路的太多,被逼无奈不怕走向绝路的人太多。
给社会埋下隐患。
二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公职人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真诚,没能从群众利益出发,为了升官发财,只求GDP增长导致一些项目决策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违背百姓利益。
三是社会治理不作为,乱作为,不体察民情造成的。
对这些问题产生,要有正确的分析,不能因为这些问题出现就否定整个制度。
中国的发展又到了一个新的重要关头。
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
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面对发展中烦恼,有人困惑,有人疑虑,甚至产生一些片面错误为认识,动摇理想信念,怀疑目前我国所走路以及取得成绩。
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就会迷失方向,产生这些错误的认识除了立场问题,经验问题,大多源于错误的思想方法。
要汇聚共识,汇聚力量就必须正确分析形势。
做出准确判断,才能治理好社会,才能确保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
怎样才能正确分析形势:
以二个方面来判断分析形势
1、用“古今中外”方法认清大势。
用这种方法分析,研究我们所面临的形势,所处的历史方位,以把握规律性,掌握主动权。
所谓“古”就是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
抹黑昨天也就是暗淡了明天。
否定了来路也就迷失去路。
今天的路是历史之路的延伸,承载着民族命运是一条创造奇迹,改选面貌,成就梦想之路,行走在这条道路上的人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自信,这样意气风发。
把中国问题与中国历史,中国道路,中国奇迹联系起来看,任何妄自菲薄、厚古薄今、犹豫迟疑都是缺乏实事根据的。
所谓“今”,就是从改革发展阶段性特征出发看问题,研究所呈现的新的历史特点,要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看时代,看问题,看改革。
目前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矛盾凸显期。
利益调整期,改革攻坚期,增长速度换档期。
结构调整陈痛期,这些审时度势的重大判断,反映了阶段性矛盾的特殊性,也恰恰是进行新的伟大斗争的根据,是战略定力和改革动力的源泉。
看风景这边独好,又看激流险滩;看总量第二,又看结构失衡;看发展潜力,又看瓶颈制约;看制度优越,又看机制弊端,只有辩证看阶段性特征,才能使我们啃起硬骨头来更加从容不迫,也更加锐不可当。
所谓“中”,既从中国基本国情看问题,从中外的比较中认识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
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古国进行的。
这就决定了遇到矛盾和问题极其复杂,比如当前存在的资源瓶颈问题、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等,并不都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而是与我国经济基础薄弱,人口众多,超大规模的基本国情相联系的,解决这些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是其它国家无法比拟的。
有些人把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归昝于改革开放,认为都是制度带来的,或者都是改革惹的祸”,而事实上如果我们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中国怎么会有惊天的发展成就呢?
国情决定道路,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是分析中国问题的根本立足点。
所谓“外”,就是以国际视野看问题,把中国发展中的问题放到世界历史长河中去认识。
通过国际比较来认识中国当前面临问题的特殊复杂性。
国际比较有科学方法,只看同不看异或只看异不看同。
选择性比较而不是全方位比较,非对称性比较而不是以相同标准,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都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事实上我们面临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是各国在走向现代化新面临的共性问题。
比如由于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带来的就业为是问题,以及收入差距拉大的问题,也是发展中国家在人均GDP跨入4000美元时都必然碰到的问题。
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许多已经进入现代化的国家历史上都曾遇到过,伦敦从雾都茫茫到今日碧水蓝天。
经历了很长时间。
所不同的是中国要在较短的时间走完别国的几百年所走的路,而且要走出一条不同的路,问题必然集中呈现,叠加在一起,这也正是这场斗争的伟大之所在。
2、用唯物辨证法的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①要理性客观的看问题,就是客观承认积极面对。
理性对待问题是时代的声音。
任何客观存在,不会因否认而消失,因轻视而渺小。
也不会因夸大而变得无可救药。
对于当前面临的各种社会问题,我们既然不能视而不见,掉以轻心,也不能“戴上有色眼镜,看是非”,定曲直,更不能故意夸大矛盾,视为洪水猛兽。
比如办证多,办证难的问题,近来因为一张“人在证途”图表而成为热议的焦点。
对于这样问题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客观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承认这些证件历史上的对管理社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要客观的分析证件过多过滥的弊端,并积极帮助政府一道寻求解决问题途径。
另一种则是一味吐槽之后并发泄对政府的不满,把一切证件都说成腐败的温床,并抹杀了各级政府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所作的努力。
很显然,前一种态度更具有建设性。
因而对当前某一社会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之时,应当善于理性思考,而不能凭感情用事;当我们想达成某种愿望之时,不妨想想客观条件是否允许,为了一种超越现实而暂时无法实现的目标而纠结,无异于“庸人自扰”;唯恐天下不乱,歪曲事实真相,随意传播谣言,或采取非理性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
更是为社会所不允许。
②要发展地看问题,就是把问题和矛盾解决看作一个过程,看变化,看方向,看趋势。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任何一个过程都是由矛盾着的两方面互相联系又互相斗争而不断向前推进的。
如果静止地看问题,就会被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所吓倒,就会丧失信心。
当前人们关心的一些社会问题,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定历史发展时期相联系的,也必然随社会发展阶段变化而变化。
问题的解决要从改变问题产生和存在的条件入手。
而各种条件的改变是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能一劳永逸。
比如城乡二元问题,是历史文化原因,经济社会发展原因,人口原因,体制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是简单的造城运动能解决的。
消除城乡差别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要从城镇化进程的每一个进步中看变化,看发展,看趋势,而不能急于求。
盲目蛮干。
③要全面地看问题,就是要用系统的观点、联系的观点、立体的思维看问题。
任何社会问题的出现都不是孤立的,也不都是直线思维所能解决的。
应当把直线与曲线看成是对立统一。
比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就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单靠某一个领域、某一个部门是很难完成的,需要进行包括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制度、税收制度、金融制度、教育体制、医疗卫生体制、社会保障体制和公共服务体系等各方面的一系列的配套改革。
如果“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就很容易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分析问题时既要瞻前顾后,又要左顾右盼,既要总体把握,也要分清主次,既要分析矛盾的范围、数量程度,也要分析矛盾的性质,既要分析矛盾的小环境,也要分析大环境,既要看解决矛盾的有利条件,也要看不利因素。
④要辩证地看问题,就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看大势、看主流、看方向。
既“不为浮云遮望眼”,也不可“横挑鼻子竖挑眼”。
而有人只看社会的阴暗面,不看光明面,这也“不靠谱”,那也需要“质疑”。
比如,有些人只看到道德领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只抓住社会上一些道德滑坡诚信缺失、行为失范、社会失序的个别现象,把这些个别现象加以扩大,把道德状况看得一遍漆黑。
实事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实的同时,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许多积极的变化,取得历史性的进步。
近年来全国道德模范以及最美妈妈、最美护士、最美教师、最美司机、最美基层干部等一系列最美的群体出现,恰恰折射出社会道德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态势。
看问题更要看本质,看支流更要看主流,看工作当中的缺点更要看到党和国家付出的艰辛努力。
既满怀激情又秉持科学理性;既不为困难吓倒,也不盲目乐观;如履薄冰而又充满自信,心忧天下而又勇担责任,这才是应有的成熟“国民心志”。
同时,辩证地看还要求不能事物绝对化。
收好一个东西,如果把它绝对化,就会物极必反。
比如,如果自由没有了边界,走向极端自由主义,社会就会陷入“人与人”是狼人战争;平安没有了边界,陷入平均主义,社会鼓励懒惰,消除社会活力。
我们看待问题,心里都应始终装着一条边界,刻上一条底线,不能把相对的说成绝对的,把偶然的说成是必然的,把次要的说成是主要的,把局部的扩大为全局的,把暂时的是长期的,把特殊的个别说成是普遍的。
按照以上方法,对我国社会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有一个清醒认识和正确的分析。
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成发生深刻变动,给社会治理带来一系列新课题。
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我们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
社会治理实际是对人的治理和提供社会服务,使社会有序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一个户口本、一个粮油证、一张介绍信的人口服务管理制度,主要是管户籍人、单位人,而不是管实有人口、社会人,现在迫切建立一套能覆盖全部实有人口的动态管理体系,以公安人口信息为基础,融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民政、教育、交通工商、税务、统计部门和金融系统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合。
我们进行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人民决定的。
我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就注定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道路。
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
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决定的今天我国的制度模式。
如果照搬别人的制度模式,不仅不能成功,而且还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像前苏联的解体)
四、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基本模式
创新社会治理,必须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
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的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制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综合治理。
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解决社会问题。
坚持源头治理。
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建立社会治理新模式。
我认为,作为国家层面,抓网格化管理,使社会安定有序,抓社会化服务,提供安全保障,使人民安居乐业,抓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
具体到我们县:
就是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建立三个中心二个工作站,真正解决群众诉求顺畅表达、矛盾纠纷及时化解、权益得到保障、服务达到满意的4个方面问题。
网格化管理就是将所辖的区域,划分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都有专门人员负责网格内的人、地、事、物、组织,并提供必要服务,以满足人们各个层次、各个方面的需求,作为县一级成立社会服务综合管理领导小组,下设行政服务中心,网格化管理办公室,社会信息化服务管理办公室,并专门设立社会服务综合管理指挥中心,下设两大平台:
1、社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2、社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
乡镇一级设立为民服务中心,综治维稳,信访中心,网格管理中心,村(社区)设立,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工作站,综治维稳信访工作站,网格管理工作站,整合乡镇所有服务单位功能,实行一站式管理服务,通过网上办公,直接办理所需要的各种证件,减化程序,减少审批手续。
使办事效率提高,减少行政成本。
社会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对群众所反映问题,派送到相关部门办理,办结后由网格管理员通过末端反馈指挥中心。
未办结的挂在网上便于监督,对重点人群实行网上监督。
社会化服务指挥平台设立网站,为民提供各种政策咨询、法律咨询,以及各种所需服务信息,政府为残疾、孤独老人等人群提供免费服务,对村民或社区居民提供有偿服务,这种服务快捷、有效,通过三维地图,反映服务辖区各种服务。
同时建立相应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队,以解决政府解决不了,由居民互动、社会组织与志愿服务队提供各类服务。
通过这样模式真正解决为民服务便捷的渠道,使广大人民真正享受到改革带来的成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创新 社会 治理 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