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矿集团埠村煤矿西区10101面底板注浆改造评价报告终.docx
- 文档编号:30664336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85
- 大小:218.66KB
淄矿集团埠村煤矿西区10101面底板注浆改造评价报告终.docx
《淄矿集团埠村煤矿西区10101面底板注浆改造评价报告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矿集团埠村煤矿西区10101面底板注浆改造评价报告终.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淄矿集团埠村煤矿西区10101面底板注浆改造评价报告终
淄矿集团埠村煤矿西区
101试采区10101工作面
底板预注浆改造工程与注浆效果评价报告
淄矿集团埠村煤矿
二○一○年五月
工程施工单位与报告编审人员
工程施工单位:
淄矿集团埠村煤矿
编制单位:
淄博矿业集团埠村煤矿地测科
编制人:
司继俊王玉王清振李少伟钟子滨
审核人:
杨平于轲徐春生
负责人:
张友明杨平
附表
⒈101试采区10101面钻孔施工情况一栏表
⒉10101工作面第一序次钻孔注浆情况表
⒊10101工作面二序次钻孔注浆情况表
⒋10101工作面检查钻孔注浆情况表
附图
⒈埠村煤矿地形地质图(1:
10000)
⒉埠村煤矿西区综合水文地质图(1:
5000)
⒊埠村煤矿西区综合水文地质柱状图(1:
500)
⒋埠村煤矿西区10-1煤采掘工程平面图(1:
2000)
⒌101试采区10101面注浆改造工程设计平面图(1:
1000)
⒍101试采区10101面底板注浆工程平面布置图(1:
1000)
⒎101试采区徐灰等厚线图(1:
2000)
⒏101试采区10-1煤至徐灰间距等值线图(1:
2000)
淄矿集团埠村煤矿西区101试采区
10101工作面底板预注浆改造工程与注浆效果评价报告
1矿井概况
1.1井田位置及范围
埠村煤矿位于济东煤田(章丘煤田)中南部,行政区划属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管辖。
地理坐标为东经117°24′27″~117°31′03″、北纬36°34′54″~36°42′23″。
井田范围东以文祖断层(F13)为界,西以亭山断层(F1)为界,南部以各煤层露头,北(深部)以采矿许可证批准的范围为界,中部以F29断层为界划分为一、三两个井田。
矿区面积为59.69km2,其中一井田9.13km2、三井田50.56km2。
(见图1:
埠村煤矿交通位置图)
1.2矿井生产建设情况
一号井1965年3月正式投产,设计生产能力30万t/年,由于资源枯竭,已于2003年12月31日闭坑。
三号井1958年10月开始建设(期间1960~1966年停建),1970年7月简易投产,设计生产能力45万t/年。
1987年~1994年对三井进行改扩建后,分为东、西两区生产,设计生产能力提高到90万t/年。
2007年核定生产能力120万t/年,2009年实际产量106.3万吨。
矿井开拓方式为立井、斜井多水平开拓,暗斜井延深、上下山采区布置。
矿井通风方式为中央并列式,通风方法为抽出式。
采煤方法为走向长壁后退式,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采煤工艺为综采、机采。
埠村煤矿西区现有1个生产水平,既-390m水平,现有6个采区,其中生产采区有4个,即312采区、921采区、315采区、313采区;准备采区有2个,即101采区、103采区。
图1埠村煤矿交通位置图
1.3矿井排水系统及防水隔离工程
矿井采用集中排水方式,东、西区分别建有独立的排水系统。
东、西两区在-390m水平各建有一个主排水泵房,另外,东区-85m、-800m水平和西区-260m水平各建一个水平泵房,各下山采区均建有采区泵房。
西区主排水泵房(-390m泵房),安设D450A-60×9水泵9台、MD450A-60×9型水泵1台,Ф377mm管路5排,综合排水能力3270m3/h,水仓有效容量8296m3。
东、西两区由-390m大巷连通,在-390m大巷建有一道双向水闸门,实现了东、西区隔离。
对开采受水害威胁煤层,各采区均建有水闸门,并按规定计算留设水闸门保护煤柱、采区隔离煤柱及断层防隔水煤柱,实行分区隔离开采。
2井田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2.1地层及煤层
2.1.1地层
井田内地层为古生代华北型含煤沉积,主要地层为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及第四系。
(见图2:
埠村煤矿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⑴奥陶系(O):
总厚821.6m,为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下与寒武系呈整合接触,上与石炭系呈假整合接触。
分下统和中统,缺失上统。
⑵石炭系-二叠系(C-P):
假整合于奥陶系之上,为海陆交互沉积。
⑶第四系(Q):
不整合接触于基岩之上,厚度0~76.99m,由南向北逐渐加厚,由黄土、砂土、亚粘土、砾岩、砾石组成,砾石层成分复杂,有岩浆岩、变质岩、砂岩、石灰岩组成,磨圆度较好。
图2:
埠村煤矿煤系地层综合柱状图
2.1.2可采煤层
西区共有可采煤层5层,即1、3、9-1、10-1、10-3煤,煤种主要为贫煤和瘦煤。
各煤层情况如下:
⑴1煤:
厚度0~1.68m,平均0.53m,含夹石0~1层,有岩浆侵入,为不稳定型煤层。
⑵3煤:
厚度0~1.60m,平均0.68m,含夹石0~2层,为较稳定~不稳定型煤层。
上距1煤21.47~33.82m,平均27.41m;下距一灰11.89~26.50m,平均18.24m。
⑶9-1煤:
厚度0~2.39m,平均0.70m,偶有岩浆侵入,含夹石0~2层,为较稳定~不稳定型煤层。
五灰为直接顶,下距10-1煤16.53~31.32m,平均22.56m。
⑷10-1煤:
厚度0.80~2.00m,平均1.60m,含夹石0~3层。
局部岩浆侵入,为稳定~较稳定型煤层。
下距10-3煤9.57~27.86m,平均13.68m。
⑸10-3煤:
厚度0~1.67m,平均0.51m,仅局部可采,为不稳定型煤层。
下距徐灰9.7~27.06m,平均19.04m。
以上五个可采煤层,3煤沉积较稳定,厚度较大,是西区的主采煤层。
1煤沉积不稳定且被岩浆侵蚀基本失去可采价值。
9-1和10-1煤,沉积稳定,厚度大,但因受底板高承压水威胁,无可采储量,全部为资源量。
10-3煤沉积不稳定,厚度较薄,仅局部可采,且距底板含水层更近,水害威胁更大,难以开采。
2.2地质构造
西区位于埠村向斜以西,地层为走向SE,倾向NE的单斜构造。
地层倾角一般6~9°,浅部较缓,一般在3~6°之间,深部变陡,一般在9~14°之间,局部由于断层牵引最大倾角达30°以上。
井田内地质构造较发育,以高角度正断层为主,倾角在60~75°之间。
见图3:
埠村煤矿构造纲要图
2.2.1断层
埠村煤矿西区已查明和初步控制落差大于10m的断层15条,其中落差大于30m的5条,10~30m的10条。
根据断层走向,大致分为两组:
一是近南北向,该组断层最发育(12条),落差大,控制着本井田的构造格局;二是东西向有3条。
2.2.2褶曲
褶曲构造主要有控制井田形态的埠村向斜。
该向斜主轴向NE20~25°,在井田延展长度10km,西区位于埠村向斜西翼。
另外还有危山向斜,在西6勘探线附近,轴向NNE,在3煤-200m水平消失,井田内延展长度1km。
2.3岩浆岩
井田内岩浆活动比较剧烈,对煤层破坏也比较严重,除3、10-3煤未受岩浆大面积侵蚀外,其它各煤层均不同程度受到侵蚀破坏。
岩浆主要是顺层以岩床形式侵入,而岩墙较少。
岩浆沿煤层顶板侵入时,因煤层中有夹石相隔,夹石以上煤变为天然焦,夹石以下煤未变质,个别变质轻微,当岩浆沿煤底板或中部侵入时,煤层大部分变质为天然焦,个别块段变质严重为无开采价值的天然焦。
岩浆岩岩性主要是闪长玢岩、微晶闪长岩,辉绿岩。
从岩浆侵入的范围看,10-1煤侵入范围最大,占井田面积的41.1%,1煤、9-1煤层次之。
图3埠村煤矿构造纲要图
2.4水文地质条件
2.4.1水文地质边界条件
井田东部为文祖断裂构造带,这个构造带以张扭性断层为主,由落差数十米至百米的断层组成,呈阶梯状,构造带以东为地表裸露的奥灰;以西为本井田,该构造带是本井田东部的隔水边界。
西部为亭山断层(F1)落差近百米(井田处于上升盘),北部为矿井深部区,属隔水和弱泄水边界。
南部为各含水层露头,是各含水层的自然补给边界。
本井田为一独立的水文地质单元。
西区由于区内存在几条规模较大的张性正断层(F1、F3、F7、F8),地层也有一定的起伏,构造裂隙比较发育,构造作用使井田内部各主要含水层存在侧向水力联系。
2.4.2含水层
影响10-1煤开采的含水层主要有:
石炭系上统太原组薄层灰岩,中统本溪组徐上砂岩、徐家庄石灰岩和奥陶系石灰岩。
⑴石炭系上统太原组薄层灰岩含水层:
主要是四灰、五灰两层灰岩。
四灰全区稳定,厚0.98~4.48m,平均2.14m,下距五灰6.45~13.62m,平均10.15m。
五灰厚0~3.74m,平均2.43m,局部相变为砂页岩,为9-1煤的直接顶板,下距10-1煤18.78~35.7m,平均23.75。
四、五灰含水层间距较近,为细砂岩和砂质页岩所隔,在构造和采矿活动的影响下极易发生水力联系,故视为一个含水层组。
四、五灰含水层裂隙较发育,富水性以静储量为主。
四、五灰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及第四系潜水补给,一般可进行疏干。
2009年埠村煤矿西区911采区已回采结束,目前四、五灰水已疏放至-390m水平以下。
⑵石炭系中统本溪组徐上砂岩含水层:
该层砂岩在井田普遍发育,厚0~28.93m,平均14.32m,岩性以细砂岩为主,局部为中砂岩,一般与徐灰直接接触,局部隔砂质页岩或砂页岩,上距10-1煤6.16~38.26m,平均19.61m。
徐上砂岩虽整体富水性较弱,但局部裂隙发育,并与徐灰导通,其补给水源为徐灰。
由于该层砂岩与徐灰发生水力联系,减少了隔水层的有效厚度,与徐灰一并对10-1煤的开采构成威胁。
⑶本溪组徐家庄石灰岩含水层:
徐灰在井田内多发育两层,上层较薄,厚度在0~2.13m。
下层厚度7.53~14.66m,平均10.19m,两层间夹层厚度0~5.28m,夹层岩性多为粘土页岩和砂质页岩。
上分层一般无水,富水主要在下分层。
徐灰上距10-1煤20.67~43.1m、平均32.6m,下距奥灰8.05~28.43m,平均13.84m,一般以页岩和铝土类粘土岩相隔。
徐灰富水性受构造的控制,并具明显的分区性。
根据2003年水文补勘资料,井田划分为三个水文地质块段(F7断层以西、F7~F8断层之间和F8断层以东),4个水文地质分区(F7断层西南Ⅰ区、F7断层西北Ⅱ区、F7~F8断层之间Ⅲ区、F8断层以东Ⅳ区),Ⅰ区内又划分2个亚区(第一放水孔组至F7断层间为Ⅰ-1亚区,该区以南为Ⅰ-2亚区)(见图4:
徐灰水文地质特征分区图)。
Ⅰ区:
水位高,渗透性好,径流条件好,富水性极强,有极强的奥灰越流补给和浅层侧向补给。
本区可划分为Ⅰ-1、Ⅰ-2两个亚区,Ⅰ-1亚区与下伏奥陶系灰岩水联系密切,接受奥灰水补给,Ⅰ-2亚区虽然裂隙发育、透水性好,但没有强补给水源,101试采区即位于该区。
Ⅱ区:
该区与Ⅰ区有一组岩浆岩墙相隔,地下径流较迟缓,补给来源有限,存在一定量的奥灰越流补给。
Ⅲ区:
该区位于落差0~40m的F7和落差17~40m的F8号断层之间的狭长地垒块段,是水位相对较低块段,为独立的水文地质块段,地下水径流较迟缓,补给来源有限。
图4徐灰水文地质特征分区图
Ⅳ区:
本区只有Lxg15号孔参与水文补勘,初步分析该区与奥灰有良好沟通,是径流、富水条件较好的块段。
总之,西区徐灰含水层沉积稳定,富水性受构造的控制,块段性较强,其主要补给水源为底部奥灰含水层,水质、水位与奥灰近似,对10-1煤的开采构成威胁,是矿井安全开采的重点预防和防治对象。
⑷中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组:
奥陶系石灰岩为煤系的基底,总厚约821.6m,在井田南部广泛出露于地表,出露面积约84km2,年降水入渗补给量2594.5万m3(71082m3/d),是本区工农业用水的主要水源。
上部厚约130m的八陡组距煤系最近,对矿井的开采影响最大,埠村煤矿西区地面有19孔(其中供水孔2个)、井下3孔、揭露该层。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八陡组岩溶发育大致可分为两个带:
第一带:
岩溶裂隙充填半充填带。
该带位于奥灰顶面20~50m内,富水性相对较差,地面4个钻孔揭露该带抽水试验q=0.0215~0.1173L/s·m,井下2个钻孔揭露该带,单孔涌水量30~60m3/h。
第二带:
岩溶裂隙带。
该带位于奥灰层面20~50m以下,岩溶裂隙发育,含水丰富,本区水源井主要取自该带。
井田内2个水源孔抽水试验q=6.0659~13.4093L/s·m,井下钻孔(Ox3)揭露该带单孔涌水量156m3/h。
本区奥灰水处于补给~径流区内,富水性强,补给条件好。
根据东区埠观2号孔观测资料,最高水位96.55m(1996年9月20日),最低水位30.73m(2003年6月5日),目前水位52.55m(2010年4月30日)。
310-1煤底板注浆改造的背景及目的
目前,埠矿西区正在开采1、3煤和9-1煤,截至2007年底,矿井储量(111b)176.2万吨,可采储量(111)72.5万吨全部为1、3煤,资源量(331、332、333)3535.6万吨,其中9煤702.6万吨,10-1煤2244.9万吨,9、10煤资源量占矿井资源量的80%,突水系数大于0.1MPa/m,受水威胁严重。
如何安全有效的开采受水威胁的9、10煤,是埠村煤矿安全生产的一大技术难题。
2008年经外出调研学习和可行性论证,决定采用对10-1煤底板徐灰含水层进行预注浆改造加固方法,以解放受水威胁的9、10煤层,实现安全开采,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注浆系统
《淄矿集团埠村煤矿西区注浆改造工程设计》委托肥城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设计院编制,经淄博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审查通过后实施。
注浆系统主要包括地面注浆站、井上、下输浆系统及101试采区注浆系统三大部分。
4.1地面注浆站
地面注浆站位于西区工业广场内,主要包括土建工程和供电、供(排)水、粘土造浆、射流造浆、注浆、控制、通讯七大系统。
4.2井上、下输浆系统
地面输浆钻孔:
由山东省地矿工程勘察院施工,孔深487.40m,表管φ273×8mm/49m螺旋钢管、井管φ89×10mm/484m无缝钢管和φ108×6mm/1.4m无缝钢管。
井下输浆管路:
自地面输浆孔孔底----390东大巷副巷----390西大巷---9、10行大巷---911底车场---101皮带上山---101石门---101试采区10101面各注浆钻孔,分别在输浆孔绕道、101皮带道上山底盘、101联络巷施工三个泄浆池。
输浆管路采用φ60×7mm无缝钢管作为输浆管,选用φ64mm的沟槽式管接头及高压柔性管卡作为输浆管路配套连接件。
4.3101采区注浆系统
工作面注浆泵:
注浆结束时采用小泵量(60~35L/min)高压力注浆。
工作面移动注浆管路:
注浆管路采用φ60×7mm无缝钢管,选用φ64mm的沟槽式管接头及高压柔性管卡作为注浆管路配套连接件。
注浆管与注浆钻孔孔口采用多功能快速接头连接,并安装测压表。
101采区备用注浆站:
在101皮带上山联络巷建立采区备用注浆站,设注浆泵一台、储浆池及搅拌池各一个。
当注浆系统发生故障时,将输浆管路的浆液泄入采区备用注浆站储浆池,利用备用注浆站对注浆钻孔继续进行注浆。
5101试采区10101工作面注浆改造工程
5.1101试采区10101工作面概况
101试采区为西区10煤层的首采区,位于911采区上部,处于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的Ⅰ-2亚区水文地质块段。
10101工作面为101试采区的首采工作面,地面位于潘王公路以东80m、危山大庙以北700m处,井下位于101轨道集中巷西部。
工作面设计为倾斜长壁工作面,倾斜长250m、走向宽60m。
工作面上限标高-281.8m、下限标高-301.1m,煤层厚度1.8m,煤层倾角3~8°、平均5.5°,可采储量3.24万t。
5.2101试采区10101工作面注浆改造工程设计
5.2.1注浆孔设计布孔原则
底板预注浆改造的主要含水层为徐灰含水层。
⑴按浆液扩散半径布设,力求使浆液在整个工作面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一般钻孔注浆扩散半径为15~25m。
在工作面轨道运输巷每隔60~80m施工一钻机房,以不同的倾角、方向均匀布置在工作面内。
⑵以斜孔为主,使钻孔揭露徐灰含水层段尽量长。
⑶钻孔设计方向尽量和断裂构造的发育方向垂交或斜交,以尽可能多穿过裂隙。
⑷在构造薄弱带太原组或奥陶系石灰岩含水层可能突水位置作为改造重点。
如断层带上盘、收敛部位、交叉处、尖灭点、断层弯曲剧烈部位及工作面初压显现地段、褶曲构造的轴部等。
⑸一般分二个序次施工,第一序次孔距60m左右,主要作条件探查,通过取芯、水量、水压观测和放水试验等手段,查明工作面内徐灰岩溶发育程度、水动态特征和底板岩性组合、厚度等,据此确定注浆参数。
第一序次孔注浆完毕,按30m左右孔距布置第二序次注浆钻孔并实施注浆。
如达不到注浆改造效果,对局部地段仍需加密施工。
5.2.2注浆钻孔设计
101试采区首采工作面10101面注浆改造工程,设计施工徐灰放水孔3个、徐灰观测孔2个、奥灰观测孔2个、注浆孔18个(其中第一序次10孔、第二序次8孔),共计25孔。
钻孔布置详见101试采区10101面注浆工程钻孔布置平面图(设计)
5.3101试采区首采工作面10101面注浆改造工程实施情况
10101工作面注浆改造工程,自2009年2月开始施工水文孔,至2010年3月结束检查孔注浆工作,整个工程共施工钻孔37孔/2558.7m(钻孔情况详见附表一),共注入水泥1601.44t。
5.3.1钻探工程实施情况
⑴水文钻孔施工情况:
按照设计要求,注浆前需对徐灰进行一次放水试验,以进一步查清10101工作面水文地质条件。
为此,施工水文钻孔7孔/471.5m,其中徐灰放水孔3孔/204.5m、徐灰观测孔2孔/105.6m、奥灰观测孔2孔/161.6m。
⑵注浆钻孔施工情况:
按照设计要求,10101工作面注浆改造工程,共施工注浆钻孔18孔/1256.8m,其中第一序次10孔/715.8m、第二序次8孔/541.0m。
⑶检查钻孔施工情况:
设计4个检查孔,实际施工检查孔12孔/830.4m。
(见附图:
101试采区10101面注浆工程钻孔施工平面图)
5.3.2钻探工程揭露10101工作面水文地质情况
根据101试采区10101面底板注浆改造工程施工的钻孔资料,该区域徐上砂岩局部发育,厚度1.24~5.87m、平均3.7m,上距10-1煤24.0~32.6m,平均28.9m,水量在15m3/h~60m3/h,水位-42.6~+48.6m。
10-1煤与徐上砂岩之间,其岩性组合主要为粘土页岩、薄层砂岩、10-2煤、砂质页岩、10-3煤等,钻孔揭露大多不含水,阻隔水性较好。
徐灰发育1层,厚度5.93~18.3m、平均11.89m,上距10-1煤23.0~37.8m,平均31.3m,单孔最大水量为240m3/h(Z9#),有13孔单孔水量在90m3/h以上,水位-30.6~+46.8m。
徐灰含水层总体富水性较强,主要接受奥灰含水层补给。
根据危山地面徐灰观测孔观测资料,最高水位88.65m(2005年11月10日),最低水位28.74m(2003年6月29日),目前水位47.46m(2010年4月30日)。
根据101试采区施工2个奥灰钻孔资料,奥灰上距10-1煤54.8~55.3m,平均55.1m。
奥1#号孔揭露奥灰2.82m,单孔涌水量64.8m3/h,水位55.3m;奥2#号孔揭露奥灰22.7m,单孔涌水量22.2m3/h,水位48.84m。
徐灰至奥灰间距8.7~8.85m,平均8.78m,岩性为杂色页岩、粘土页岩和砂质页岩,以杂色页岩为主,隔水性良好,但强度较低,在高承压水和构造影响下,易产生导水通道。
5.3.310101工作面注浆前放水试验情况
10101工作面在水文孔及第一序次注浆孔施工结束后,对徐灰含水层进行了放水试验。
放水试验历时104h,其中放水48h,单孔最大放水量296.42m3/h,验累计放水量为12470.2m3,放水孔水位最大降深32.64m,影响半径1350m。
停止放水后,放水孔恢复到原始水位仅用18h。
通过放水试说明该区域徐灰裂隙发育、富水性强、连通性好、并存在强补给水源,径流条件好,与《三号井(西区)9、10煤水文地质条件补充勘探成果报告》结论吻合。
5.3.4注浆情况
10101工作面共施工注浆钻孔18个、检查孔12个,采用单液水泥浆注浆,自2009年7月29日开始,至2010年1月21日结束,共注入水泥1601.44t。
⑴注浆工艺
①工艺流程
采用地面注浆站,通过注浆钻孔以及注浆管路,和井下工作面注浆孔对徐灰含水层预注浆,使浆液在注浆压力的作用下沿着岩层裂隙扩散、沉淀、结石,最后充填岩层裂隙,把徐灰含水层中的水置换出去,使徐灰不含水或弱含水,从而形成完整的注浆系统工艺流程。
放水试验情况表表1
孔号
至放水孔徐2#的距离(m)
至放水孔徐4#的距离(m)
原始水位(m)
传导时间(min)
放水结束后降深(m)
恢复到原始水位时间(h)
XL1
657
741
50.482
10
12.385
19.5
LXf2
1262
1257
34.420
10
27.948
16.5
OX1
1042
1000
37.502
基本不变
0
911Lxg2
1346
1256
-16.706
140
0.408
24
探18#
1060
986
-12.468
35
1.224
96
奥1#
226
166
50.144
110
0.306
72
徐5#
103
1.2
37.406
1
36.414
16.5
Z1#
103
77
36.202
2
36.414
16.5
Z8#
134
130
37.336
3
33.66
16
Z12#
199
208
37.434
3
36.516
16.5
Z16
249
266
36.732
3
33.084
16.5
奥2#
2.7
106
49.542
95
0.204
16
徐3#
1
107
37.484
2
36.312
16
徐1#
130
93
37.290
2
35.802
16.5
②注浆方法
利用地面注浆站对注浆孔直接进行注浆。
设计采用粘土水泥浆,考虑到10101工作面的水文地质条件及本矿井尚无徐灰含水层注浆改造的实践经验等因素,经研究决定采用了单液水泥浆对徐灰含水层进行预注浆改造。
③浆液参数
采用密度1.14~1.28t/m3的水泥浆浆液,在注浆过程中根据徐灰含水层裂隙发育程度及钻孔进浆量进行适当调节。
浆液配比原则:
采用稀浆---浓浆---稀浆,即一开始时注稀浆,压力稳定后根据进浆量可适当提高浆液密度,临近终孔时改注稀浆至终孔结束。
④单孔注浆结束的标准
水泥浆液注浆压力越大,扩散的范围越大,对裂隙充填的越饱满,形成的结实体强度越高,但压力过大,由于煤层底板厚度较小,容易破坏煤层底板。
所以单孔注浆结束的标准定为:
泵量35L/min,孔口压力达到8.5MPa,并稳压30min。
⑵第一序次注浆情况
第一序次共施工注浆钻孔10个,单孔最大涌水量210m3/h(Z8#)。
2009年7月29日~8月25日,采用单液水泥浆对10个注浆钻孔进行注浆,本序次累计注入水泥601.85t。
其中,水量为90m3/h的Z10#孔注浆量最大,共注入水泥121.01t;水量最大Z8#孔共注入水泥35.95t;Z3#孔注浆量最小,仅注入水泥1.03t。
Z3#孔是本序次水量最小的钻孔,水量为12m3/h。
(详见附表二)。
⑶第二序次注浆情况
第二序共施工注浆钻孔8个,单孔最大涌水量240m3/h(Z9#)。
2009年10月15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集团 煤矿 10101 底板 改造 评价 告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