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docx
- 文档编号:30658550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8.97KB
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docx
《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
学号:
2007020383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
题目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
学生
指导教师
年级2007级
专业地理科学
系别地理系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题目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分析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年级2007级
专业地理科学
2011年5月
说明
本表需在指导教师和有关领导审查批准的情况下,要求学生认真填写。
说明课题的来源(自拟题目或指导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若课题因故变动时,应向指导教师提出申请,提交题目变动论证报告。
课题来源:
自选题目。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它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口的膨胀、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自然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人类社会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危机。
没有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不可能的。
资源短缺的现状阻碍并约束了经济的发展,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进黑龙江省资源丰富,区域开发历史悠久,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出台,有效刺激了黑龙江经济的发展,但与同期我国东部其他省市相比,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上仍有一定差距。
作为一个完整的区域系统,其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在我国具有典型的意义。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资源对经济发展约束的不断加大,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资源及资源承载力相关概念的科学界定,是研究东北地区资源承载力的基础。
对国内外资源承载力相关研究内容及计量方法的总结,可以为以后的分析提供可咨借鉴之处。
传统的资源承载力研究中存在问题,如研究大多侧重于某些单要素的承载力研究,特别是某些短缺性的水、土地资源、能源等矿产资源承载力研究就是如此。
主要问题有:
一是这些研究将资源从生态系统中割裂出来,不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最终会使承载力降低;二是侧重于现状的分析,缺乏对资源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内容和方法:
通过查阅各相关文献资料,先介绍了资源和资源承载力的相关概念,阐述了黑龙江的资源基础及资源现状。
利用相对资源承载力对黑龙江地区承载的动态变化及省际间的承载差异进行比较,并将黑龙江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最后结合实际情况,对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实现黑龙江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研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所搜集到的资料之间存在专业术语以及技术发展状况的出入。
解决办法: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向指导教师请教,已解决问题。
课题研究起止时间和进度安排:
2010年12月——2011年01月进行资料收集
2011年01月——2011年02月进行材料的阅读和整理
2011年02月——2011年03月开始论文写作
2011年04月——2011年04月完成论文
课题研究所需主要设备、仪器及药品:
无
外出调研主要单位,访问学者姓名:
无
指导教师审查意见:
黑龙江省资源环境基础较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对黑龙江省资源优势进行动态分析,可以为黑龙江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论文选题较好,同意开题。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
教研室(研究室)评审意见:
____________教研室(研究室)主任(签字)
年月
院(系)审查意见:
____________院(系)主任(签字)
年月
学士学位论文
题目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分析研究
学生
指导教师讲师
年级2007级
专业地理科学
系别地理系
学院地理科学学院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1年5月
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动态分析研究
摘要:
文章利用相对资源承载力对我国黑龙江地区承载的动态变化及省际间的承载差异进行比较,并将黑龙江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进行对比分析。
黑龙江与全国比较,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
黑龙江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起支撑作用的主要是自然资源,黑龙江自然资源优势显著,而经济资源承载力亟待加强。
关键词:
黑龙江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与资源承载力
广义上资源或资源系统由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三个子系统构成。
自然资源子系统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海洋资源和能源资源等;经济资源子系统包括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技术、固定资产等;社会资源子系统主要包括劳动力、文化教育水平、社会保障等[1]。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以粗犷的方式快速地增长着。
人均GDP不断提高,人均消费品无疑在不断增长,这也使得人们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而自然资源的供给是有限的,人类对于资源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因而资源给人们来带的压力在不断增长,对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范围内,利用本地资源及其自然资源、智力、技术等条件。
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2]。
因此.资源承载力是资源系统的客观属性。
同时一个地区的资源承载力并不取决于当地幅员的大小。
而是取决于当地的资源能够维持多少人的生存和发展。
目前,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方面,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生态资源的承载力。
以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的时间最长,取的的成果也最多[3]。
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一定区域内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对固有资源的依赖性越来越低,资源承载力的研究范围开始扩展到社会资源[4]。
二、黑龙江省的资源基础
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黑龙江省资源环境基础较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尽管黑龙江大规模开发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部分资源优势下降,但是通过调整人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行为模式,可以实现黑龙江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
(一)黑龙江资源的总体配置
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是我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
全省土地面积45.4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4.7%,居全国第6位。
耕地和林地面积均居全国第1位。
地表水资源量65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27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居全国第13位,但年内和地区分配不均。
(二)土地资源
黑龙江地区土地利用现状主要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3个一级地类,其中的二级地类包括耕地、园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和未利用地等。
耕地减少主要流向建设用地,占耕地减少的51.5%,而耕地的增加主要是未利用土地的开发等。
其中黑龙江省2008年耕地面积为1191.72万公顷,比上一年增加1600公顷,折合亩数为2.4万亩。
黑龙江省耕地资源增加主要是通过开发、复垦和整理等,耕地的增加多于建设占用造成的耕地减少,因此黑龙江省耕地呈现净增加状态。
(三)水资源
黑龙江省水资源相对较丰富,水资源量为727.9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602.2亿m3,占全省水资源总量的82.7%。
地下水资源量为279.2亿m3。
人均水资源量为1904.8m3,接近全国人均水平。
全省境内江河湖泊众多,有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嫩江和绥芬河五大水系,现有湖泊、水库6000余个,水面达80多万公顷。
黑龙江省是中国水资源较丰富的省份之一,年降雨量70%集中在农作物生长期,雨热同季,生物生长环境良好。
(四)森林资源
黑龙江省森林是欧亚大陆北方森林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森林资源最丰富的省份。
截止到2009年上半年的全国森林资源统计,黑龙江有林地面积2007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43.6%,森林面积、森林总蓄积和木材产量均居全国前列,是国家最重要的国有林区和最大的木材生产基地。
森林树种达100余种,利用价值较高的有30余种[5]。
黑龙江省是全国最大的林业省份之一,林业生态地位十分重要。
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对于区域生态安全维护具有重大的意义。
(五)矿产资源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丰富,种类齐全,已发现各类矿种(含亚矿种)131种,已探明储量可利用的有77种。
黑龙江省64种主要矿产资源保有储量的潜在总价值为14286亿元。
黑龙江省矿产资源总的特点是品种齐全、储量丰富,但开发程度低,市场化程度低。
黑龙江省是矿业大省,但矿业发展不平衡,主要以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及部分非金属建材矿产为开发重点,其他资源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三、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分析
资源承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支撑力,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
随着中国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
因此,资源承载力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发展及发展规模是至关重要的。
社会经济发展必须控制在资源承载力之内,这样才能通过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6]。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
近期内黑龙江省除少数市县人口超载外,大部分市县仍属人口承载力富余,全省尚能多养1000多万人,未来人口与承载力之间的矛盾仍不会十分尖锐。
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好,力较大。
但同时计算结果也表明:
全省各市县土地承载潜力差别很大,绝对数量最大可差数百万,最低值不足最高值的1%。
黑龙江省各县市的土地的人口承载潜力,在产品不流通情况下,全省3种投入水平下75个市县的承载力之和是4665.93万人(低投资水平)、6693.90万人(中投资水平)、11346.17万人(高投资水平),而允许农产品省内自由流通时,全省分别可供养4990.75万人(低投入水平)、7255.49万人(中投入水平)、11759.74万人(高投入水平),平均提高6%左右。
从单位面积上所能承载的人口数即承载密度比较,全省的总趋势为:
山区低于平原,尤其是北部大小兴安岭的市县承载密度最低,这是由于这些市县耕地面积小,森林覆被率高,且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的缘故;承载密度较高的市县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上。
低投入水平全省平均承载密度(农产品自由流通情况下)为110人/km2,中投入水平时为160人/km2,高投入水平时为259人/km2。
(二)水资源承载力分析
从目前黑龙江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
黑龙江省开发较晚,新中国成立前全省的水利工程建设基本是空白,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建设了一大批各类水利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用于黑龙江省水利建设的投入逐年增加,水利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全省水利工程建设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
但由于多种原因,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相比,水资源开发程度仍处于一个较低水平。
2、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平衡
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低,个别地区地下水超采。
在人口密集、工业发达的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鹤岗等大城市,由于地下水的集中开采,造成了部分地区浅层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出现大面积降落漏斗,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
由于基础设施落后,管理水平低下,黑龙江省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十分严重。
农业灌溉渠系配套率低,基本没有防渗处理,有些地方还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农业用水浪费十分严重。
由于长期以来工程维修费用不足,供水工程老化失修,跑、冒、滴、漏严重影响了供水工程效益的发挥。
4、水资源污染严重
全省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工业废水基本是自然排放,对河流的污染日益加重。
工业废水中大量有毒有害物质,是造成水环境状况日趋恶化,水体使用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
目前全省江河普遍遭到污染,且呈发展趋势。
(三)森林资源承载力分析
森林资源承载力研究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内容。
区域森林资源保护和经济增长的矛盾普遍存在,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被证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新的发展模式正在探索之中。
随着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深入,森林资源承载力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新问题,需要在继承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
森林承载力的确定必须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但其内涵可能只包括两部分:
一是森林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二是来自外界的压力。
森林资源是森林生态系统支撑能力的基础,保护和恢复森林资源是提高森林资源承载力的关键,特定区域某一时点的森林承载力是一定的,可变的是社会对其施加的压力。
人类经济活动对森林资源的压力是有区别的,同是林产品,对木材的过度需求会破坏森林资源,更会影响其长远承载力。
而对水果、干果的需求无论是否超出供应能力,都不会破坏森林资源。
所以,把森林资源承载力分为森林生态系统的支撑能力和社会压力来研究,就能分清压力的来源和作用对象,比较容易找出缓解压力和提升支撑能力的途径,利于森林资源保护和促进经济长期增长。
(四)矿产资源承载力分析
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个可预见的时期内,在当时的科学技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矿产资源存量用间接的方式表现的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具有以下特点:
1、时限性
因矿产资源属于耗竭性、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其资源量有限,用一点就少一点,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与时间成反比,即矿产资源承载力具有时限性。
而其它自然资源如土地、水、森林等,属于可再生、非耗竭性的自然资源。
这些资源的人口承载力不会因时间的延长而减小,而且与时间成正比。
2、间接消费性
矿产资源不像土地、水、森林等形成的产品那样可直接用于人类消费。
它主要是工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基础原料,矿产资源承载力并不直接体现所供养的人口数量。
3、刚性选择性
矿产资源的用途选择不像土地、森木、水那样选择性较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周期长,一旦进入消费市场,其使用周期相对较长,这使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呈刚性特点。
4、利用过程中浪费与环境污染的并生性
相对于土地、水、森林、草原等其它自然资源利用过程而言,如果矿产资源受到科技水平的限制,利用不充分,将本来有利用价值的矿产资源作为废弃物排向外界环境,既造成矿产资源的极大浪费,而且极易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使矿产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恢复非常困难,甚至具有不可逆性。
四、资源承载力的区域比较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继经历了均衡、非均衡和协调发展三个阶段。
在国民经济整体发展迅速、各区域经济发展基本态势良好的同时,也存在区域间或区域内部的发展困境,这构成了我国空间层面区域经济发展的显著特点,地区间多层次、不平衡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形成了中国的一项基本国情。
为了解决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我国“十一五”规划重新将大陆地区划分为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四大经济板块。
东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东北是指东北老工业基地,包括黑龙江、吉林、辽宁3个省;中部主要是“中部崛起战略”所覆盖的省份,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省;西部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所包括的内蒙古、重庆、四川、贵州、云南、广西、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级行政地区[7]。
(一)与我国东部地区的比较分析
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相比,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相对富余状态。
黑龙江地区的自然资源承载力富余较多。
但其经济资源承载力明显不足,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但由于自然资源上有较大优势,总的综合承载力仍有富余。
东部地区借助改革开放的政策效应及其制度创新,其经济体制已经完成市场化改造,而黑龙江在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困难重重,体制转轨步伐缓慢,结构调整步履艰难。
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比较,黑龙江非国有经济规模及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相比之下,东部地区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占据了全国的前5位。
非国有工业总产值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化水平。
黑龙江非国有工业总产值的低水平状态影响了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
在今后的发展中,黑龙江应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区域经济的发展,增强黑龙江的经济实力,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提高经济资源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
(二)与我国中部地区的比较分析
黑龙江与我国中部地区相比,相对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综合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
相对于中部地区,经济资源承载力与自然资源承载力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率大致相同。
反映出黑龙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与中部地区较为类似。
(三)与我国西部地区的比较分析
黑龙江与我国西部地区相比,相对自然资源、经济资源和综合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
相对于西部地区,经济资源承载力富余较多,反映出黑龙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资源状况均优于西部地区。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黑龙江省资源环境基础较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黑龙江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因此自然资源承载力富余较多,但经济资源承载力相对不足。
土地资源承载力大部分市县处于相对富余状态,水资源丰富,但开发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森林资源在全国是最丰富的省份,其矿产资源也很丰富,相对于其他省份来说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
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兴支柱产业初步形成,使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粗放型格局有了明显改观。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之所以综合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与其强劲的经济资源承载能力不无关系,这些地区的经济资源承载能力都远远超过其自然资源承载能力。
因此,黑龙江省还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经济资源承载能力,从而减轻未来发展中对自然资源的压力。
(二)启示
1、丰富的自然资源是提高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的坚实基础
黑龙江省同全国水平、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及与吉林省比较,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均处于富余状态。
自然资源对于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占大部分。
自然资源是黑龙江省发展的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多年大规模的开采和开发,黑龙江省许多资源型城市和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初就遭遇了可采资源不断减少的问题。
其中鹤岗、鸡西、双鸭山、七台河4大国有煤矿的平均役龄已接近70年,33个主要矿井中已有16个进入资源枯竭期并被国家批准破产,其余矿井的开采成本越来越高;而森林系统可供利用的资源仅有0.19亿立方米,比新中国成立初期下降了97.3%,本省省属的40个林业局已有2/3无林可采;目前仍为全国最主要石油供应来源的大庆油田尽管尚未进入资源枯竭期,但可开采储量仅剩下30%,到2020年大庆的石油年产量只能维持在2000万吨左右,并且开采成本也将大大提高。
2、发展循环经济是黑龙江省提高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手段
循环经济是指能最有效利用资源、能源和保护环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发展循式。
循环是指事物周而复始地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可见循环一词本义即具有可持续性。
只不过任何一个循环系统的可持续性都是有条件的,一旦某些条件发生故障,就会出现恶性循环状态。
这些条件之一就是经济发展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其自身的承载能力,以保证自然资源的可持续供给。
通过循环经济理念的实施,在生产过程中将提高原材料的利用效率并加大对再生资源的利用,将废弃物转化为同一产业部门或另一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再回到生产的循环中去,从而提升资源承载力[8]。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多次强调要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短缺问题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我国的资源利用效率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这种差距就意味着有提高的潜力,而发展循环经济是提升资源承载力的有效途径。
3、资源利用效率低是黑龙江省资源承载力提高的过程中面对的重大问题
如前所述,黑龙江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在2000年以后呈现上升的态势,其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也呈现平稳并略有上升的态势;同时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提高,自然资源承载能力上升的幅度远小于经济资源承载能力上升的幅度,自然资源对综合资源承载力的贡献率也逐年下降,从1999年的62.07%降至2003年的60.49%。
这反映了近年来黑龙江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降低的基础之上的,经济资源总量的增加是以自然资源存量的减少为代价来实现的。
由于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注意资源的保护和节约也是今后黑龙江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创新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关键。
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要大幅度提高资源承载力,就必须更多地关注科技创新。
科技的发明和创新、机器的改良,可以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转变成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
如石化工业生产中产生的催化裂化干气中蕴藏着丰富的乙烯、乙烷、丙烃等可作为基本化工原料的宝贵资源,长期以来,因缺乏工业化的回收技术,而把它们当作废气白白烧掉。
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中石化燕山分公司的科技人员共同研发,在工艺、吸附剂、阀门等环节上进行技术创新,终于在燕山炼油厂建成了国内首套催化裂化干气净化回收工业装置若该技术及其装置在国内全面推广,估算每年可节约用于生产乙烯的轻质油415万吨,能新增效益近百亿元,按轻油收率73%计,则可降低原油加工量568万吨/年,相当于塔里木油田2004年的原油产量[9]。
4、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是黑龙江省提高经济资源承载力的重要途径
黑龙江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产业结构不合理。
同时多数城市属于资源型重工业城市,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较为严重。
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可以压缩高耗资源产业,淘汰过量耗费资源和产生大量废弃物的工艺和设备,优先发展高附加值而耗费资源少和对环境损害小直至无害化的环境友型工业项目。
针对产品结构的生态化进行转换升级。
依靠科技进步,按照从产品的原材料获取加工、生产制造、运输流通、使用维修、直至产品废弃后的处理整个生命周期过程环境(包括资源)影响最小的原则,展开产品生态设计开发,改善产品生态性能,促进产品结构的绿色升级,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依托清洁技术体系的创新与技术结构的不断绿色升级,推行面向资源开采提炼过程的综合开发利用、实施生产与服务活动全过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产生的源削减、开展生产过程内部的物质循环回用或再利用,这是改进产业系统物质代谢过程,实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目标的基本途径。
经济学家吴敬链(2004)指出,根据霍夫曼定理强调我国应该实现重化工业的倾向应该引起警惕[10],重化工业化并不是我国的必然选择。
我们认为,黑龙江作为我国重化工业基地,一方面,应将引进技术与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结合,依托高新技术提升重化工业的技术水平,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11]。
另一方面,应该积极开发和推广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的新技术、新工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IT产业等能耗低的产业,从而减少重化工业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参考文献
[1]黄宁生.广东资源承载力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7,(5).
[2]李文.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J].财经论丛,2003,(4):
l一7.
[3]牛文元.持续发展导论[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4.
[4]周文鑫,何隆华.武汉城市圈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0,27(5).
[5]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全国生态现状调查与评估(东北卷)[M].北京:
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8-250.
[6]景跃军,陈英姿.关于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6,16(5):
11-14.
[7]王新华,戴维周.人口流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性分析[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8]陈英姿.发展循环经济提升自然资源承载力[J].人口学刊,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黑龙江省 资源 承载力 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