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师用稿.docx
- 文档编号:30658247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28.07KB
长亭送别教师用稿.docx
《长亭送别教师用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教师用稿.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长亭送别教师用稿
《长亭送别》讲学稿
课型:
新授时间:
2007-11审核:
高二语文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元杂剧特点;
2、品位文中隽永的唱词,体味其曼妙幽怨的离别的意境,进而培养鉴赏元杂剧艺术魅力的能力;
3、把握莺莺这个人物形象的意义和《西厢记》的主题。
(二)过程与方法
1、合作探究,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性格特征。
2、比较阅读,通过和其他诗词比较的方式来领会课文唱词的绝妙之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2、让学生真切地感受民族戏剧之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播放《送别》歌曲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诗歌中,送别诗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
古时候由于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所以古人特别看重离别。
离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有时还要吟诗话别,因此离情别绪就成为古代文人一个永恒的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
回顾一下学过的或者记忆中的有哪些:
()柳永的《雨霖铃》组合了最能触动离愁的秋景,酿造意境,渲染了难以割舍的离情别绪。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被称誉为写离情别恨的绝唱的文章——《长亭送别》,选自王实甫《西厢记》,《西厢记》是一首“有生命的人性战胜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是一部超越时空的艺术品。
二、了解元杂剧,走进作者:
请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然后总结归纳
(一)关于元杂剧
•元杂剧是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
它有自身的特点和严格的体制,形成了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并且长子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结构上:
一般是一本四折,外加一个“楔子”。
•角色:
旦,末,净(外),杂(丑)。
女角称旦行,男角称末行。
正末和正旦是两个主唱角色。
•元杂剧的剧本一般由曲词,宾白,科范三部分组成。
•音乐上,杂剧的每一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宫调和曲牌的先后顺序都有一定的惯例,剧本中的每一套曲子的第一只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楔子只能用一二只小令,不能用套曲。
(二)元曲五大剧作家及其代表作
关汉卿:
《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
郑光祖:
《倩女离魂》
白朴:
《墙头马上》、《梧桐雨》
马致远:
《汉宫秋》
王实甫:
《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
(三)走进作者:
王实甫:
名德信,元大都(今北京)人,中国元代戏剧家。
编撰杂剧14种,现仅存《西厢记》、《破窑记》、《丽春堂》三种,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他的代表作《西厢记》全名为《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5本21折,该剧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习称《董西厢》)。
三、《西厢记》故事梗概:
(人物:
崔母、长老、崔莺莺、红娘、张生<君瑞>)
张生到普救寺游玩,巧遇姨母崔氏孀妇携女也寄居此寺,值当地驻军将领去世,军士四出骚扰。
崔氏因家财较多,颇见惶骇。
张生与蒲将有交情,设法护卫,使崔家幸免于难。
崔氏酬谢设宴,让女儿莺莺拜见张生,张生迷上莺莺。
张生私求莺莺的婢女红娘,为他献策。
张生写了《春词》两首,让红娘转交莺莺。
莺莺则写了引用《明月三五夜》作答。
张生猜出含义,于十五日晚上逾墙赴约到了莺莺所住的西厢房。
不料莺莺“端服严容”将张生训了一通。
张生绝望之余,却在几天后的一个晚上被红娘推醒,原来莺莺主动来了。
此后张、崔二人经常“朝隐而出,暮隐而入”,直到张生到长安赴考,终于诀别。
四、朗读课文,生字词梳理(预习检测)
染骢倩(婧)迍钏靥(魇)揾
谂(捻)携(隽、镌)泠(伶、拎)霭(蔼、谒)蹙
五、整体感知:
1、结合课文,看黄梅戏《长亭送别》视频片段和相关的图片,思考问题:
(1)选文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主要表现的是哪个人物?
基调:
离别的伤痛
主角:
莺莺
(2)《长亭送别》这折戏按时间的推移、情节的发展,可概括为四幅图画,请你构思设计好画面,并拟好小标题。
(一)赶赴长亭
(二)长亭饯别(三)临别叮嘱(四)目送别离
第二课时:
一、品味语言(唱词鉴赏):
本文是一篇扩展阅读,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即选取课文前三个唱段[端正好]、[滚绣球]、[叨叨令]来分析,其他的让学生自主去选择和品味。
1、提示鉴赏方法:
①找典故②找意象③分析表现手法④找关键词句⑤分析用词的普遍性的特点。
2、小组自己鉴赏。
3、请代表讲解,同小组的同学补充。
4、教师更正、补充、点评。
(一)赏析[端正好]:
选取了哪些意象?
艺术效果如何?
意象: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霜林染醉(翻译万里碧空遍地秋菊萧瑟秋风南方大雁醉意霜林。
总的特征:
都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感情基调都是秋之凄凉)
艺术效果:
运用表现手法:
借景抒情(秋景——离情)、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情景交融,诗情画意,化用诗词,加深意境.
关键词:
染
资料:
(1)、化用诗词典故:
“碧云天,黄花地”范仲淹词《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老师总结:
这首曲词开头化用前人诗词,总体勾勒离别的背景——秋。
前四句同时罗列四个秋之意象,两动两静,给离别的感伤作了充分的情感上的铺垫。
接下来一个问句引出直接的感情抒发——总是离人别泪。
一个“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联系,使得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蒙上一层沉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无法分开,创造了委婉深沉、令人感伤的悲凉意境。
这段曲词句句是景,只一“泪”字是情。
但一个“泪”字,就使所有景物都被离别的伤感所笼罩。
这是典型的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赏析[滚绣球]:
选取了哪些意象?
抒发了莺莺的什么感情?
这支曲子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其艺术效果如何?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1)、意象:
柳丝、玉骢、疏林、斜晖(柳丝是古人送别的代名词,斜晖也传递出日暮时分的伤感)马儿、车儿、松了金钏、减了玉肌
(2)、表现手法:
由情及景、对仗、夸张借景抒情、夸张
(3)、关键词:
恨
点睛之句: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4)感情:
身心交瘁
老师总结:
这首曲词和《端正好》不同,它以“恨”开篇,不忍分别之情以不可遏止之势奔泻而下,然后才涉及景物。
第一是虚拟的“柳丝系马”,古人向有“折柳送别”的传统,这里进一步巧妙地想象,把它那绵软的枝条比作栓马的缰绳。
“柳丝系马”实际上是说女主角不忍猝别,欲以缠绵之情丝留住情郎,但是“难”字说明这也只能是一种没有的幻想,幻灭更是让人徒添怨叹。
“疏林挂斜晖”也略同此理。
最精彩的一句当数“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缠绵数语之后,重要别离,这时张生跨上玉骢,却恋恋不舍,于是任由马儿细它慢行,而莺莺目送张生离别之后也要坐上马车归还。
但是不忍情人立马消失在视线之外,于是策马驱车快快追赶已经前行的马上郎君。
这一慢一快,恰好是一个数学上的同向“追及问题”。
显然,他们会在一刻相遇,但也仅仅只能是一刻。
它的绝妙之处就在于作者揣摩两个有情人因不忍分别而在在乎那一刹那的“相遇”的微妙心理。
难怪金圣叹先生曾经深深感叹说“此真小儿女又稚小,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
一片的微细心地,不知作者如何写出来也。
”
而接下来的“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钗。
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一句,我认为也是令人叫绝之句。
柳永词《凤栖梧》有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言因为思念情人而消瘦,被王国维先生称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之第二重境界。
而他也只用了一个“渐”字,但王实甫在这里却更进一层,似乎是耳朵刚听到“我去了”人便转瞬消瘦,眼睛只远远地望一眼送别之长亭,当即形容憔悴。
以此可见相爱之深,离恨之切!
(三)[叨叨令]写法特点,抒发莺莺什么情感?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
有什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
准备着被儿、枕儿,只索昏昏沉沉的睡;
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做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以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1)普遍用词之特色:
“儿”化,叠音形容词,排比句巧妙组合衔接,并间以反复的感叹,造成音韵的回环往复,产生一唱三叹、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
(2)情感:
把莺莺柔肠百结的离别苦痛写得哀哀切切,见情见态。
老师总结:
这首曲词较前两首又有其特别之处。
它不在关注外在的景,转而摹写内情外露之娇憨情态。
女主角从眼前之车马而心生怨气,进而想到分别之后无聊、落寞、凄清的孤单生活。
悦己之人不在,“容”已是无益之举,只好把相思寄托与昏睡与眼泪,只渴盼郎君能不忘曾经的缱绻,能寄些书信与我,也不枉我之苦苦等待。
这首曲词用词颇有特色,多用“儿”作词尾,以缓和语气,减慢语速,更有一种撒娇之态依稀可见。
另外,还用了五组AABB式的叠词,以加重语气,延伸伤感。
这首词比前面两首更大胆、直接,当是二人低语之时的言辞。
(四)其他值得玩味的词句:
(可先让同学们自己找出自己喜欢的,然后互相交流心得。
这里提供的仅供参考)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幺篇]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四煞]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二、靓女莺莺:
前面已经说过,《长亭送别》的主角是莺莺,她其实也是《西厢记》的第一主角。
《西厢记》家喻户晓很大程度上也因为莺莺这个人物深入人心!
我们结合时代想一想,莺莺这个人物形象为何如此令人倾倒?
她身上到底有些什么无法抵挡的魅力呢?
而这些魅力可以从唱词之中看到吗?
1、学生讨论,浏览课文,找佐证。
2、展示学生成果,补充,总结。
特点唱词:
[幺篇]……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快活三]……“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女主人公对离别的痛苦之极和无可奈何;
女主人公视荣华富贵如粪土,只盼爱人早日归的急切心情.
形象特点:
重爱情轻功名
老师总结:
广东人把好看叫做“靓”。
莺莺作为元代的一个相国千金,却不自命清高,认准了要与没有背景没有功名张生长相厮守。
张生在母亲的要求之下进京应试,张生也允诺一定要考取功名荣耀于她,可她却将这些东西看做“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只担心张生会寻花问草,始得终弃。
在她眼里,爱情越过了功名、身份而占据了第一的位置。
所以,我说,虽然千年之后的我无缘一睹其芳容,却深知她有一颗不为世俗所扰,忠于爱情而义无返顾的洁净、芬芳的心灵。
也就是说,我可以知道的是,她是一个有着“靓”的心灵的稀世女子。
是真正的“靓女”!
三、概括文章主题:
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故事不再停留在“才子佳人”的模式上,也不再把“夫贵妻荣”作为婚姻的理想.他们否定了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始终追求真挚的感情,爱情已被置于功名利禄之上.《西厢记》具有鲜明深刻的反封建主题,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反对封建婚姻制度,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进步主张,鼓舞了青年男女为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而抗争.
四、板书:
长亭送别
情节送别途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惜别目送
感情:
痛→恨→怕→念
崔莺莺:
轻功名 重爱情叛逆 倔强
五、课堂练习:
1、对[一煞]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阳”一句,看似乎易,含情极深。
日夕薄暮,本是当归之时,而今却挥袂远别,人何以堪!
B.一个“古”字,不但平添了许多苍凉况味,而且把别离的凄苦之情推及古今,它包含着人物内心的许多“潜台词”,也启示着读者观众的丰富联想。
C.“无人语”三字既道出了环境的寂静,更刻绘了莺莺“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的孤独感和无处可诉的痛苦心理。
D.“来时”一句,直抒胸臆,表现莺莺留恋美景,留恋情人的情怀。
2、“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一段曲文,多处化引了古诗文语句,下列不属此列的一项是:
A.“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
李煜《相见欢》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D.“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李煜《浪淘沙令》
六、拓展练习:
《长亭送别》最后一句“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李后主《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观《江城子》中“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中“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作比较分析。
明确:
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物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
李煜将愁变成了水,秦观又将愁变成随水而流的东西,李清照又将愁搬上了船,王实甫则把愁装在了车上。
都很自然贴切,不着痕迹,且意境完整。
《长亭送别》基础训练
一.填空题:
1.《长亭送别》节选自__________,原名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代戏曲作家__________。
课文为__________的第__________本第__________折,描写__________的情景,生动形象地刻画了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中表现了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利禄思想感情的话语主要有四处,它们是:
[幺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朝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碧云天,黄花地”,由________的《________》一词中“________”句脱化而来。
黄花,指________宋代女词人________《声声慢》中有写黄花的名句:
________________
4.“‘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这句曲词中,前两句引语是________《满庭芳》词的头两句。
5.[耍孩儿]一曲中“________”一句用了一个典故,这个典故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________。
“________”一句比喻人的离散,语出乐府诗《________》。
6.[二煞]一曲中“一春鱼雁无消息”一句说的是________,语出北宋词人__________《鹧鸪天》词。
“一春”这里泛指________;“鱼雁”指__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加线字注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余荫(yìn) 玉骢(cōng) 揾(wēn)泪 张珙(gōng)
B.(túntún)泠泠(línglíng) 溶溶(róngróng) 惶惶(huánhuán)
C.金钏(chuan) 蹙(cù)眉 谂(shèn)知 玉醅(péi)
D.弃掷(zhì) 长吁(yū) 赓(gēng)续 栖(xī)迟
2.下列词语书写有三处错误的一项是( )
A.萋冷 斜晖 狼籍 罗纬
B.辱没 厮守 俳徊 今霄
C.青鸾 扶持 烦脑 遮弊
D.举案齐眉 蝇头微利 蜗角虚名 淡烟暮蔼
3.下列对《西厢记》一剧的有关内容理解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西厢记》是元杂剧,写的是张珙和崔莺莺的爱情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对青年自由幸福的摧残,歌颂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以及他们的斗争和胜利
B.《西厢记》以其在艺术上的卓越成就,成为我国古典戏剧中的现实主义杰作,为明清以来的戏剧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C.《西厢记》全剧情节曲折,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五本二十一折,一气呵成,结构相当完整。
曲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D.《长亭送别》一折,写的是一个送别的场面。
虽然这一折对没有尖锐的戏剧冲突,但在对科举功名的态度上,莺莺、张珙和老夫人还是各不相同的。
4.下列对课文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的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全折可以分为四部分,它们分别是写赴长亭路上的场面、长亭饯别的场面、临别叮嘱的场面和分手后的场面。
B.这一折戏,有头有尾,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有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C.莺莺是个封建礼教的叛逆者,这主要表现在她珍视爱情而轻视虚名利禄,但她在离别时的痛苦和怨恨之情,却主要限于“儿女情长”。
D.张珙在爱情方面和莺莺是一样的真挚,但在对待功名方面,却也还有些许的留恋,这就使得莺莺对二人的前途有着深深的忧虑。
5.选出下文中与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 )
A.下西风黄花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的。
B.霎时间杯盘狼藉,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知他今宵宿在那里,有梦也难寻觅。
C.这忧愁诉与谁?
想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D.荒村雨露宜早眠,野店风霜要迟起!
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三.简答题:
1.课文分四个部分,分别写了赶赴长亭、长亭饯别、临别叮嘱和目送别离
四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每个场面所表现的主要内容。
①赶赴长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亭饯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临别叮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目送别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长亭送别》历来被人们所激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摆脱了“才子佳人”戏的老套,在思想上很有新意,你认为这思想上的“新意”,主要表现在哪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略谈谈《长亭送别》有何语言特色?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题: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几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1.解释下列词语
①玉骢:
②倩:
③斜晖:
④金钏:
2.莺莺看到长长的柳丝和疏朗的树林分别引起了什么样的联想?
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马儿的行,车儿快快的随”两句,金圣叹赞它是真正妙文,下面的解释哪些是正确的项( )
A.张生骑马在前,莺莺坐车在后,莺莺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跟上,好让自己同张生更靠近些,也能有更多一点的时间呆在一起。
B.莺莺看见马儿慢慢地走,车儿快快地随这种情景,勾起了内心的离别之情,正是情因景生,借景抒情。
C.这两句是紧扣莺莺惜别的心理进行描绘的,刻画出莺莺又苦恼、又聪明、又憨痴的生动形象。
D.“马儿慢慢地行,车儿快快地随”是景,而实际抒发的却是莺莺的那种不忍遽别的,虽一时半刻的厮守也不肯放弃的惜别深情,真可谓是情景交融,剖析入微。
4.请找出本曲中用夸张手法的语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将此曲和课文的第一只曲子[端正好]相比较?
理解正确的项是( )
A.这段曲词与[端正好]相比,在情景铺设上大不相同:
此曲主要是由情及景,而[端正好]主要是因景生情。
B.柳丝系马儿,疏林挂斜晖,马儿慢慢走,车儿快快随,松了金钏减了玉肌等描写,都是由莺莺对张生的依恋惜之情引发出来的。
C.[端正好]中莺莺的离非别恨之情都是由凄凉的暮秋之景所引出。
D.不管是[滚绣球]的由情及景还是[端正好]的因景生情,都创设了一种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参考答案
一.1.《西厢记》 《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 四 三
莺莺送张珙进京应考 莺莺在送别环境中的微妙心理
2.?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ƒ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只怕你“停妻再娶妻”,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
3.范仲淹 《苏幕遮》 “碧云天,黄花地” 菊花 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
4.苏轼
5.比司马青衫更湿 《琵琶行》 伯劳东去燕西飞 《东风伯劳歌》
6.长久没有音讯 秦观 时间很长 书信
二.1.A 2.A 3.D 4.C 5.C
三.1.①写莺莺为离别而愁苦怨恨的心境。
②刻画莺莺、张生二人缠绵依恋之情,突出莺莺珍重爱情轻视功名的思想感情。
③主要表现莺莺对张生的关心和担心。
④描写莺莺目送张生依依难舍的情景和离别后的痛苦。
2.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亭 送别 教师 用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