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
- 文档编号:30658057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89
- 大小:1.38MB
专题11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
《专题11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1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11古代中国的思想科文三年高考历史试题附解析
2014-2016年三年高考历史解析分类汇编(精编版)
专题11古代中国思想科文
考点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016年高考
01.(2016年浙江卷文综历史12)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斯多亚学派④智者学派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②③④
【答案】A
考点:
古代中国的思想•百家争鸣•儒家思想主张;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斯多亚学派
【名师点晴】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试题时古代中外的思想对比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运用与理解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需要学生快速的理解题干中的要求,即“古代中西思想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其次是理解后面相接近的大意,最后回顾所学知识,对儒家思想、墨家思想、斯多亚学派、智者学派等思想主张进行回顾,获取正确答案即可。
02.(2016年海南单科卷历史4)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
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
A.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坚持个人独特性格
C.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敢于反抗专制暴政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孟子的“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
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反对礼教的束缚以及主张反抗专制制度等,这些主张属于明清之际思想家们的主张,故B项、C项和D项错误。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
【名师点睛】本题以孟子思想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是古代中国传统的主流思想,这一知识点既是教材主干知识,又契合“一点四面”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丰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这一知识是高考的高频考点,我们必须要重视。
03.(2016年上海单科卷历史7)韩非认为“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慧,当今争于气力”。
其主张体现了()
A.进步史观B.天命史观C.循环史观D.英雄史观
【答案】A
【考点定位】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对于历史史观,我们比较常见的有唯物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化史观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较细致的史观也体现在历史材料中,如本题的进步史观,循环史观。
此外还有发展史管,时代史观等等。
每一种历史史观都有自己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特点,没有优劣之分。
04.(2016届山西太原高三下期模拟试题
(一)文科综合历史卷)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
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
这表明当时
A.社会分化加剧B.礼崩乐坏统治失序
C.民本思想盛行D.诸子学说注重实用
【答案】A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05.(2016年全国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0)阅读材料,完成下要求。
(25分)
材料一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主要依赖于政府财政。
明初设养济院收孤苦无靠者,按月发口粮。
明律规定:
“凡鳏寡孤独及笃废之人,贫穷无亲属依倚,不能自存,所在官司应收养而不收养者,杖六十。
”这是正律中首次纳入社会救济保障条款。
清代的法律也有关于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
——摘编自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等
材料二英国圈地运动开始后,偷盗者、乞讨者等日益增多,社会不安定因素急剧增加。
1601年,英国颁布济贫法。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在家接受救济;贫穷儿童则在指定的人家寄养,长到一定年龄时送去做学徒;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或送入教养院。
1834年,新济贫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才能得到救济,而那里的条件比最低工资收入的自由劳动者还要恶劣得多。
——摘编自陈晓律《英国福利制度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明清时期救济制度和英国近代济贫制度实施的共同目的,并指出其救济方式的异同。
(1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英国近代济贫制度相比,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
(7分)
【答案】
(1)共同目的:
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6分)
相同:
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8分)
不同:
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4分)
(2)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7分)
【解析】第
(1)问“共同目的”的解答,只需要结合材料,从救济对象、维护统治和社会稳定方面进行思考。
第
(1)问“救济方式的异同”的解答,需要结合材料,从中英两国国情角度进行比较。
相同点:
需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语句“社会救济是中国古代历朝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必须进‘贫民习艺所’”,就能得出答案。
不同点:
需要抓住材料里的关键词“政府财政”“设养济院”“教养院”“明律”“济贫法”“救济办法因类而异”,从政府、机构、法律、救济对象上思考作答。
第
(2)问“西方现代福利制度有哪些发展”,关键是转化成西方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就很容易作答了。
做此题要做到“两个结合”结合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
依据材料“灾荒救济,高龄老人养赡,设栖流所以收养流浪贫民,孝子节妇贫苦者救济,贫穷读书人救济等”、“凡年老及丧失劳动力者、贫穷儿童、流浪者、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等信息可归纳出单纯的救济。
依据所学知识,二战后,政府把人民的生存状况纳入政府职能里边,可以得出从单纯的救济发展成为公民的社会权利;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的含义,可以得出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证;再依据所学知识“福利国家”涉及内容更广泛,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教育等领域;可以得出福利种类众多;覆盖面广,低收入阶层受惠多。
【考点定位】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福利国家制度.中国古代的法律.儒家思想仁政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本题围绕中英两国福利制度的横向比较,设置两段材料,综合考查到了考生的多种能力,符合新课标高考的考查理念,又契合了当代热点——社会福利制度,大国崛起英国。
第
(1)问主要运用所给材料,考查到了考生发散性思维,第
(2)问则考查到考生开放性思维,知识迁移能力。
本考点是考查考生比较能力,题目设置比较平和,考生应该比较容易得分。
启示我们复习备考时还是要关注教材的主干知识,掌握透彻,当然更离不开解题技巧的训练,如“共同目的”、“异同”、“发展”这类设问。
2015年高考
01.(2015年山东卷文综13)《尚书·酒俈》云:
“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
”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A.兼爱尚贤B.主权在民
C.以民为本D.道法自然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春秋时期诸子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的分析与掌握,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理解,对诸子思想特点的认识与掌握。
依据所学分析选项,“兼爱尚贤”是墨家的主张;“主权在民”是近代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以民为本”是儒家的主张,体现了题干内容“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的要求;“道法自然”是道家的思想主张。
02.(2015年安徽卷文综12)据《史记》载:
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
太子问:
“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
”田子方答:
“贫贱者。
”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
这反映了()
A.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
【名师点睛】本题以情景史料的方式命题,角度比较新颖,突显了高考试题的人文化的特点,重在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一定的难度。
能够高效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是首先通过阅读史料,提炼出有效信息,然后结合已学知识综合判断即可。
因此在备考复习过程中,需要考生加强在史料解读方面的训练,不断总结归纳,提升解题的能力。
03.(2015年四川卷文综历史1)战国中后期,思想领域出现融合。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这一倾向的是()
A.克己复礼B.礼法兼用
C.民贵君轻D.选贤举能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战国中后期”、“最能体现”,分析、判断选项,可知:
A项“克己复礼”,是春秋时期孔子的儒学思想,C项“民贵君轻”是战国时期孟子的儒学思想,D项“选贤举能”战国时期墨家的思想,三个选项都没有体现题干“思想领域融合”。
进一步可知,“礼法兼用”是战国末期儒家代表人物荀子的思想主张,该思想即体现儒家与法家观点相融合,符合题干“思想领域出现融合倾向”。
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荀子的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作为切入点,考向把握准确。
百家争鸣前期表现为“争鸣”,后期表现为“合流”。
而儒法合流成为战国中后期(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此时期的总体特征)一个基本的思想融合趋势。
本题考向明确,题目简单,但涉及范围广(必修一、三与选修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文化”兼顾考查),考点较细,具体考查荀子的思想主张。
平时在复习中要加强对春秋战国时期相关重要史实的把握,注重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
04.(2015年海南卷历史1)先秦诸子百家既相互辩难,也相互影响。
儒家与法家主张的共通之处是()
A.重农抑商B.强调制度与秩序
C.厚古薄今D.重视道德与人伦
【答案】B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百家争鸣
【名师点睛】解答相同之处或共通之处类的题目,注意运用排除法,把选项中确定的只符合其中之一的、二者都不符合的排除掉。
另外,比较二者的共通之处,要抓住比较问题的角度。
复习诸子百家思想,要注意总结儒墨道法在治国方面、个人修养和哲学认识方面的主张,从人性认识、治国理念共通、价值观等角度比较共通和相反之处。
05.(2015年新课标Ⅱ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
学生问:
“舜做天子后,假如其父杀人,舜的法官该怎么办呢?
”孟子回答:
“抓起来就行了。
”学生又问:
“难道舜不阻止法官吗?
”孟子说:
“舜怎么能阻止呢?
法官是按职责办事。
”学生问:
“那舜又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
“舜应当放弃天子之位,毫不顾惜。
然后偷偷也背上父亲逃到海边住下,一辈子都很快乐,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
——据《孟子》
材料二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陪审法庭以亵渎神明与蛊惑青年的罪名判处死刑。
他与他的弟子们都认为判决不公。
当弟子们安排苏格拉底逃走时,他却认为,虽然逃走是一种正义,但审判过程符合雅典法律程序,遵守合法的判决也是正义的要求,而且是更大的正义,因为如果拒服从判决,就等于践踏法律,倘若人人都以自己认为的正义为借口而任意践踏法律,社会秩序将混乱不堪,城邦将无法存在。
最终他选择在弟子面前饮下毒药,从容赴死。
——摘编自(古希腊)柏拉图《苏格拉底的申辩》
(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孟子和苏拉拉底的法制观念。
(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种法制观念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15分)
【答案】
(1)孟子:
治国需要法制;权力不能干预执法;当法律与人伦冲突时,维护人伦。
(5分)
苏格拉底:
守法是正义行为;法制关乎城邦存亡;法律至上,严格守法。
(5分)
(2)社会背景: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法律的权威地位逐渐确立;宗法观念的影响;儒家伦理思想的影响。
(6分)古希腊工商业相对繁荣;城邦民主政治高度发达;各种社会思潮活跃;法律作用突出。
(6分)
历史价值:
他们的法制观念分别对中国和西方法制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3分)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思想;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名师点睛】本道题最关键的是找不同,说到底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对比。
分析材料是基础,找到不同是突破口,深入思考是关键,联系教材是得分手段,将这几个环节融会贯通就能将答案完整的呈现出来。
回答时候根据两者的不同分开回答,最好不同之处对比的回答,这样能比较直接明显的反映出问题,得到满意的答案。
06.(2015年天津卷文综历史14)(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
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悌、克已、礼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
(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
(6分)
材料二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已而已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
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
——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
(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
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
(4分)
(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
(6分)
【答案】
(1)品德:
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
(4分)抱负:
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
(2分)
(2)目的:
经世致用(明道救世)(2分)意义:
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
(2分)
(3)共同点:
强调社会责任感。
(2分)认识: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4分)
(3)通过阅读分析材料可知,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都强调个人应该具有经世济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
本小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标准答案,学生比较容易入手,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孔子的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通过对比孔子和顾炎武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意在考查学生比较、综合材料的能力。
材料选择合理,内容不多但具有代表性,问题的设置难度适中,既是对教材内容的考查,也是对历史能力的考查,需要学生在联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体现了试题出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特点。
建议教师在讲解思想史时注意时代背景的讲解,让学生学会历史的客观的评价一种思想主张。
07.(2015年上海卷历史40)“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25分)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礼记•礼运篇》
材料二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逆自天演之说性,竞争之义视为至理。
说鸣,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人与人人与人讥诈相陷,以欺凌为得计。
百事万业,皆祖竞争,以才智由竞争而后进,器艺由竞争而后.精,以为优胜劣败乃天则之自然。
——康有为《大同书》..
材料三自达尔文等说出:
“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发其拗。
而我孔孟之说本末渐灭,我可因此而流入欧洲,普遍世界,此奈天下不丧新文之一征也。
——刘绍宽《厚庄日记》1925年
材料四虽然儒家所教导的世界和谐与和平将是渐远的美梦,……但是我们不应该丧失更高更好目标的信念,因为没有信念,我们的努力便无目标,这个世界的历史也无意义。
——傅郎克(ouoFranke)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材料一中“大同世界“的特点。
(2分)
(2)康有为,刘绍宽等为什么反对“天演“竞争?
(8分)
(3)你如何看待近代以来的“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
(15分)
【答案】
(1)水平1:
能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2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为公
其他答案:
无法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或仅能大段复述材料内容(0分)
(2)水平1:
能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所学史实结合解释问题(8分)康有为、刘绍宽等反对“天演”竞争的主要原因有:
对不平等条约体系的质疑。
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对以优胜劣败、弱肉强食为核心的“天演”竞争学说的反思,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刺激。
水平2:
仅能根据材料信息或所学史实进行解释(4分)康有为对强国优胜劣败的“天演”思想产生了反思,刘绍宽则是受到了一战的刺激。
其他答案:
回答与问题无关(0分)
(3)本大题采用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评分项一:
观点水平1:
能注意到近代以来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的辩证互动关系(4分)近代以来中外竞争世界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老大同理想的复兴,两者的互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儒学中大同理想的复兴既源自于近代中外竞争世界的压力,又为近代中外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
水平2:
仅强调近代以来竞争世界的形成与扩张,或儒学大同理想的现代意义(2分)
水平3:
无观点或观点与情景无关(0分)
评分项二:
史实
水平1:
能提取材料中所提供的信息,并能与中西相关史实建立联系(4分)
水平2:
仅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而没有与所学知识建立联系(2分)
水平3:
没有使用材料信息和史实(0分)
评分项三:
论述(5分)
水平1:
能够进行深刻的论述(5分)
水平2: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能做到一致,逻辑完整(3分)
水平3:
史实、观点与论证三者不一致,逻辑混乱、跳跃(1分)
水平4:
回避问题(0分)
评分项四:
组织(2分)
水平1:
叙述成结构(2分)
水平2:
叙述连贯通顺(1分)
水平3:
仅能罗列史实(0分)
第
(2)问反对的理由。
关键在于解读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关键信息。
康有为的理由可从材料二中“故国与国陈兵相视,以吞灭为固然”的信息可得出对不平等条约的质疑,对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的愤慨;刘绍宽的理由可从材料三中“自达尔文等说出,酝酿数百年,而成欧战,创深痛巨,始觉其谬”等信息可得出。
第(3)问如何看待“竞争世界”和“大同理想”。
本问是分项评分方法,评分观察的要素是:
观点、史实、论述、组织。
解答时要注意史论结合,注意“竞争世界”和“大同理想”的关系,如①近代以来中外竞争世界的形成催生了中国古老大同理想的复兴,两者的互动构成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②儒学中大同理想的复兴既源自于近代中外竞争世界的压力,又为近代中外竞争世界造成的种种问题提供了反思的资源与救弊的药方等。
【考点定位】儒家文化与古代中国•先秦儒家•“大同之世”;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思想潮流的演进•进化论的输入;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竞争世界”与“大同理想”的关系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旨在考查考生材料处理以及历史阐释的历史思维能力,即提取材料信息、运用叙述的方法表述历史以及对历史事物作恰当的评价的能力。
本题通过设置四段材料,深入考查了考生对传统儒家思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以及西学东渐对中国的影响的认识。
解题的关键是阅读和获取材料信息,难点在于对“大同世界”和“竞争世界”关系的认识。
获取和解读信息、对历史事物的评价是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也是全国各地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平时复习备考时我们也应该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此类解题方法的训练。
2014年高考
01.(2014年山东文综13)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这一做法()
A.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特权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动摇了周王室的统治基础D.适应了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A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教育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以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相关内容——儒家孔子的教育思想,作为素材。
结合所学知识,作出准确判断,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题总体上比较简单,正确解答标题的关键,即在于抓住题干关键点“兴办私学,学生来自士农工商各阶层”。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认知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02.(2014年天津文综02)《齐民要术》自序:
“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
尧命四子,敬授民时。
舜命后稷,食为政首。
……殷周之盛。
《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
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的重要性
【答案】A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古代科技的特点·《齐民要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思想
【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认知和准确判断,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运用的能力。
本题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相关内容——儒家重视农业,作为考查内容。
考点相对比较偏,因此,在平时的备考与复习中,应该加强对细小知识点的梳理、领悟。
03.(2014年上海单科12)“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D.《道德经》
【答案】A
【解析】仁义礼智是儒家思想的内容,孟子看来人有“四心”即“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故选A项;庄子、道德经为道家著作,韩非子为法家著作,BCD排除。
【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的主张
【名师点睛】本题实际上考查学生解读材料,最大限度获取有效信息,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正确解答本题,重点在于抓住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判断得出,题干内容应该属于儒家的思想主张。
据此,分析、判断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要注意从宏观上把握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各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04.(2014年海南单科01)有先秦思想家认为,“君上之于民也,有难则用其死,安平则尽其力”。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强调()
A.君主无为而治B.强化血缘等级C.推行礼乐仁政D.实行严刑峻法
【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材料属于韩非的话,其意为君主对于民众,危难时就要他们拼死作战,安定时就要他们尽力耕作,由此可知:
A项强调“无为”不符合题意,B项“血缘等级”与题干无关,C项为儒家思想。
进一步可知,A、B、C都不符合题干意思,不正确。
而材料符合法家的思想主张,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专题 11 古代 中国 思想 三年 高考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