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docx
- 文档编号:30656908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29.08KB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docx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乘法分配律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模板汇总七篇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教学重点:
理解、应用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
(三)《大纲》要求
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正确理解乘法分配律。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会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便运算。
(二)智能目标:
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综合能力以及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法与学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时,依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采用自主学习、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
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第一步我用课件出示口算题:
125×825×4
25×6×47×8×52×3×50
课件设计可以使学生看得更清楚。
也是为了让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激发他们早点进入学习状态。
第二步创设情境,师生比赛。
出示一组题从中选取两道,谁能看一眼题目就能说出得数。
(40+4)×2537×45+55×37
68×32+68×68(80+8)×125
比赛的结果:
老师算得快学生算得慢。
学生心里就会想:
老师怎么你算得那么快?
这时老师导入:
刚才的比赛老师算得快,是因为老师又运用了乘法的一个法宝,你们想知道吗?
此时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学生的求知欲望达到了高潮。
老师告诉学生乘法的又一法宝就是乘法分配律。
板书课题,进入新知。
二.出示学习目标,自学新知。
本环节先用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
1、什么叫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如何表示?
2、应用乘法分配律有什么用?
3、什么地方用乘法分配律?
4、例7的两道计算题有什么特点?
如何计算?
学生依据学习目标,自学课本64—65页的内容。
要求学生用6、7分钟的时间掌握学习目标中的内容。
学生欲望值高,所以学生会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
想尽办法去记忆新知识。
在学生的自学过程中,老师要巡视指导,帮助个别学生掌握新知识。
此环节即使有个别同学不理解课本中的知识,可他为了在测验环节中取得较理想的成绩,也会用心的去掌握乘法分配律。
三.互相交流,加强记忆。
老师相信,经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乘法分配律。
下面同学们就根据学习目标把自己认识的乘法分配律为大家介绍一番。
由于上一环节学生学会了乘法分配律,这时他一定会特别想把自己的看法、见解告诉大家。
这时就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师生间、生生间互相交流,合作学习,加强记忆。
四、当堂测验,检验学习效果。
(幻灯片出示下面各题)
在巩固练习阶段,还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我展示的空间。
并通过比较,感悟计算方法的灵活多样,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在设计练习时,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题,使学有余力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思想,落实了“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教学理念。
附:
板书设计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篇2
一、说教材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乘法分配律,并能更多用掌握乘法分配率。
2.引领学生在主动参与探索的过程中培养观察、分析、概括、推理能力。
3.使学生在感受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和概括能力,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运算的前提和依据,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和掌握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教学难点是理解乘法分配率的意义。
二、说教法
兴趣是一个人学习的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
并综合应用情境教学法,操作实验法,讨论法,评价法等教学方法。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合作探究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通过创设愉悦的生活情境,寓教于乐,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沿着观察、交流、类比、归纳的思路,由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新课标所倡导的生命化、生活化、动态化、过程化的新型课堂教学理念。
三、说学法
“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
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激、感、探、固、评“五字教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相互评价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会新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的全过程,体现数学学习使学生经历数学活动、发展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五字教学法,制定了如下教学环节:
(一)借比赛来激趣
新课伊始,我先和同学们来一个小小的数学热身赛让学生在两道题中任选一题,教师全做,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当有了结果后,我设置疑问:
想知道老师算得又对又快的秘密吗?
当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时,我顺势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依情境感新知
看到大家学习积极性这么高,老师送给大家一些笑脸,你们知道这上面一共有多少张笑脸吗?
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来的结果相同,所以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这样的设计,既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又遵循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可以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又能使学生乐学、易学。
我感到,一个规律的得出应该通过一组算式的观察得到,只是一个例子就显得十分草率,因此,我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课件出示)学校准备购买校服,上衣每件35元,裤子每条25元,要购买三套这样的校服一共需要付多少钱?
同学们能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根据大屏幕上的信息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这时学生不难发现,用不同的方法求出的总价相同,所以也可以用等号将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这样,由生活情境产生数学问题,由浅入深,不断地创境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解决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这样就自然地进入了第三个教学环节:
(三)据探究知规律
当学生产生探究规律的强烈欲望时,我将引导学生对教学重点进行合作探究。
首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以上两个算式的左边和右边,你发现了什么?
我并不急于让学生回答,而让他们把自己的发现在小组里进行交流,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将进一步的达成共识,学生可能会发现:
左边是两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右边是把左边的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
当所有学生都有所发现时,我将继续引导他们:
你能仿照上面的例子再举一些含有这样规律的例子吗?
这一过程学生将会举出大量的例子,以揭示乘法分配律的普遍性。
在此基础上,我问:
同学们,在以上的学习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通过以上的合作探究、观察交流,充分感知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并进行归纳,这时可让学生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一定律的?
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最后师生共同概括出字母公式,结合公式教师说明乘法分配律也可以反过来使用,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这样一层深入一层的探究过程,能培养学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
在这一过程中,我会采用各种评价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对有特殊见解的我将予以充分肯定。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因此,我把第四个环节设计为:
(四)凭练习固新知
当学生理解了乘法分配律的意义后,我将设计以下的闯关练习:
第一关是一般性练习,数字找家。
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人人参与,灵活运用乘法运算定律帮数字找准自己的家。
第二关是小判官。
这一关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我将让学生通过打手势的方式来进行判断并说明理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三关是提高性练习,我能行。
这一关练习我将引导学生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定律的能力。
第四关是开放性练习,我最棒。
根据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这一过程我将采用各种激励手段,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学生有可能提出20个足球20个篮球一个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20个足球比20个篮球贵多少元时,可以进一步推广到乘法和减法的性质,这也是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在以上的闯关练习中,循序渐进,学生在用中巩固了新知。
(五)借评估促发展
评价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改进教学以及反思的一种手段,在教学中,我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如将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学习兴趣,活跃课堂的探究气氛。
在课的最后,我将让学生做最后的自我评估: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需要老师和同学帮帮你?
让学生自我梳理,最后布置作业。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篇3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将乘法分配律与传统的相遇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注重引导学生运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率。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的数学改革强调,现实的和探索性的数学学习活动要成为数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所以,我把本课的重点确定为引导学生发现乘法分配律及理解含义上;因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运算,为此在理论算术中又称之为乘法的分配性质,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把本节课的难点也确定为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上。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够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接着学习"乘法分配律"不会觉得太难,但是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还是一个薄弱的环节。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教学内容和学情,本节课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学会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二)智能目标:
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初步学会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三)情感目标:
使学生欣赏到数学运算简洁美,体验"乘法分配律"的价值所在,从而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三、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学方法
在设计求平均数的教学时,利用问题情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多思、多说、多练,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
(二)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为主,通过学生的自学、运用等学习形式,让学生去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
通过学生多思、多说、多练,积极参与教学的整个过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说教学程序(共分四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师:
你了解我国高速公路的一些情况吗?
山东境内有哪几条主要的高速公路?
你知道济青高速公路的情况吗?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师简要介绍我国及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情况。
(板书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你从图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有关乘法的问题)
学生交流,师适当板书: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点是:
()突出问题意识的培养。
这一环节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数学信息的能力。
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入学生进入学习过程。
】
紧接着进入第二环节:
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
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在观察、猜想、比较、归纳、验证、与交流的数学活动中,理解乘法分配律。
具体可分四步进行:
1、解决问题
师:
:
"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学生先独立思考,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就是求两辆车两小时行驶的路程和。
师根据学生的交流,进一步借助课件或画出线段图,表示出解决这个问题的两种思路。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后,师适当板书。
一种思路是先求每辆车分别行驶的路程,再求公路的全长。
110×2+90×2=400(千米)。
一种是先求两辆车1小时行驶的路程和,再求2小时行驶的路程和。
(110+90)×2=400(千米)
2、观察猜想
师:
观察、比较上面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交流,师引导学生重点从计算结果、算式的结构和计算方法上进行比较。
师:
根据前面所学的定律,结合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交流,提出猜想。
(110+90)×2和110×2+90×2可能相等。
3、验证猜想:
你们能想办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吗?
学生小组合作,举例验证,并进行记录,全班汇报交流。
师:
你们真了不起!
刚才你们发现的规律:
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这个规律叫做乘法分配律。
学生仿照(110+90)×2和110×2+90×2写算式。
验证揭示了这些例子共同特点,就是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和里的每一个加数……在举例验证的过程中提示学生可以使用计算器。
4、用字母表示规律,
你能用字母把它表示出来吗?
学生尝试表示,师板书。
再次凸现乘法分配律的含义:
(a+b)·c=a·c+b·c.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一题,学生独立完成,订正时,指生交流是怎么链接的,为什么这样链接?
2、第二题,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说这样填写的理由。
3、第三题,学生独立判断对错,在小组内交流结果,说说错的原因并将错误的算式进行纠正。
四、总结评价
师:
这节课上你有什么收获?
你能评价一下你和小组同学的表现吗?
板书设计:
济青高速公路
方法一110×2+90×2=400
方法二(110+90)×2=400
乘法分配律:
(a+b)。
c=a.c+b.c
综观上述设计,在创设情景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规律——通过猜想验证巩固规律——简单运用规律。
我执教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已有两年,在课堂教学中实践了上述教学流程,并不断地充实、完善。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求知欲,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数学课堂"活"起来。
通过这样精心的安排,体现了数学学科的特点,呈现了数学思维规律的探索过程。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篇4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教材是按照分析题意、列式解答、讲述思路、观察比较、总结规律等层次进行的。
学习这部分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概括能力。
同时,学好乘法分配律是学生以后进行简便计算的前提和依据,对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的基本性质与目的,我拟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通过观察、类比、归纳、验证、运用等方法深化和丰富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
2.渗透“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主动探索、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的应用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
充分感知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启发式进行教学,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一些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同时在练习的过程中注意练习的层次和坡度,设计一些易混题教学过程。
注意引导学生通过采用观察、比赛、概括的方法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作好铺垫。
回顾:
说说已学过的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用字母表示。
(二).算一算,初步感知规律。
①(3+2)×43×4+2×4
②2×(11+9)11×2+9×2
③20×5+4×5(20+4)×5
1.计算①、②两组算式各等于多少?
2.比较两组算式相同点和不同点;可用什么符号连接?
3.观察、激趣、导入。
第③组算式老师不用计算,就可以判定用等号连接,这是为什么呢?
难道这里有什么奥秘吗?
今天,我们就一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三﹚。
联系实际,探究规律。
1.学校购买校服。
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
买这样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
①.学生读题,弄清题意。
。
②.分析比较:
仔细观察两种方法有什么不同?
③.结论:
两个算式的结果如何?
用什么符号连接?
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发现其中有什么规律?
2.郭老师用订书器为同学们订30个练习本和40个白报本,每个本需要2个书钉郭老师至少要准备多少个书钉。
①.再一步探究概括规律:
②.结论:
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
概括起来,说一说?
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可以把两个加数分别同这个数相乘,再把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
这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3.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如果用a、b、c分别代表三个数,你会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吗?
4.利用乘法分配律
我们知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用。
那么,乘法分配律有逆运算吗?
你会运用吗?
﹙给出题目,学生解答。
﹚
(四).巩固运用规律。
(1)数学医院:
判断正误。
①2×(6+5)=2×6+5-----〖
②(25+7)×4=25×4×7×4-----〖
③35×9+35=35×(9+1)=350------〖
(2)连一连:
3×17+5×17(22+44)×30
(18+4)×618×6+4×6
22×30+44×3060×20+60×30
60×(20+30)(3+5)×17
(3)填一填:
①(12+40)×3=×3+×3
②15×(40+8)=15×+15×
③78×20+22×20=(+)×20
④66×28+66×32+66×40=(++)×
(4)联系实际,深化认识
咱们来解决一个实际问题试试。
【多媒体演示】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学校准备购置足球和篮球各20个,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足球22元篮球25元
(五).归纳概括,完善认识。
请同学们回忆这节课的学习过程,想想,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乘法分配律说课稿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54-55页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引领学生在经历问题情境的过程中发现、探索、理解乘法分配律。
2、过程和方法:
引导学生在发现乘法分配律的过程中,培养观察、比较、猜测、分析、概括、推理等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体会用字母式子表示乘法分配律的严谨与简洁。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规律的确定性和普遍适用性,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主发现规律,会用语言或其他方式与同伴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由主题图情境导入新课
师:
商场要进行大拍卖,王老师来到了商场,同学们看这副图,你收集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情境导入:
师:
这么便宜,王老师决定买2件夹克衫和2条裤子,你知道我一共要付多少元?
我们一起来口头列式。
(65+45)×265×2+45×2—板书
2.猜测验证:
猜想一下,两道算式的计算结果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
有猜想就要有验证,同学们来认真计算,看计算结果是否如你的猜想!
3.交流汇报:
计算结果是相等的,两个算式可以用“=”相连。
来看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等式两边都有65、45和2,一个式子是先求和,再求积,另一个式子是先求积,再求和等)
师:
不知道同学们发现了没有,(65+45)个2,不就是65个2加45个2吗?
(师比划)
4.师:
假如老师要买的是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老师需要付出多少元呢?
(要求生尝试用两种方法完成,完成后简单交流)
(32+45)×232×2+45×2—板书
师:
(32+45)个2,就是32个2加45个2。
(师比划)
5.比较类推:
师:
这两组算式左右两边相等是一种巧合还是有规律呢?
同学们能不能举一些类似这样的算式呢?
(强调计算结果)
6.表达交流:
师:
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所有具有这种规律的等式都包括在内吗?
可以交流讨论。
小结:
如果用字母a、b、c来表示这三个数,这样的规律该怎么表示?
(a+b)×c=a×c+b×c(师比划,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比划)
7.揭题:
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
8.师:
今天,我们认识了乘法分配律,看看“乘法分配律”它自己还有什么话要说,请认真看:
认识我——“乘法分配律”我秉承着家传助人的美德,默默的为我的祖国——数学王国贡献着我的智慧。
有的同学还不是很认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乘法 分配律 说课稿 模板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