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 文档编号:30656866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7.42KB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初中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字音
(一)多音字
所谓多音字是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字。
一个汉字,读音不同还意味着词性不同、意义不同和用法不同。
因此,掌握好文言文中的多音字,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十分重要。
如:
夫有读fú予观夫巴陵胜状若夫霪雨霏霏夫环而攻之
有读fū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其夫呓语
间有读jiān奉命于危难之间
有读jiàn中间力拉崩倒之声遂与外人间隔
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应该归类整理
(二)异读字
所谓异读,是指一个字有两个以上的读法。
文言文中的异读有三类:
破音异读、假借异读、古音异读。
1、破音异读前人又叫“读破”“破音”。
它是用改变字的通常读音来表示不同词性和意义的一种办法
如:
王原音wáng破音wàng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语原音yǔ破音yù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2、通假异读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按本字的读音去读。
如:
孰为汝多知zhì乎知同智
河曲智叟亡wú以应亡同无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有同又
3、古音异读所谓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
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
可汗kèhányān燕山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字叔。
二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主要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他们有实在的意义,能单独回答问题。
(一)古今异义。
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时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
①词义扩大。
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
②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
④词义交叉。
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
古今异义的单音词集录
去汤郭寻(不久)走裙致词(对――说话)但(只是)赞(传记结尾处的议论文字)曾(还、尚且)谢(道歉)借(即使假设借第令勿斩)比(等到比至陈)间控(拉开)恶(怎么)委池入出发举征(征验)夫或(有的人某人)进退忠(尽力做好本分的事)狱鄙再向(过去的以前的)师(军队取法)
古今异义的双音词集录
绝境交通妻子无论前途(前面的路程)所以(――的方法――的原因)
会计(聚会商议)往往经纶(筹划治理)
亲戚(今义:
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缘关系的家庭或他的成员古意:
父母兄弟至亲骨肉)南极(从南面到达某地)排空(冲向天空)卑鄙(低微而鄙俗)痛恨(痛心和遗憾)
开张感激(感慨而激动)牺牲于是(介词于和代词是的连用)
以为(把――作为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可以明年几何(多少)
(二)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中的“域”意思是限制。
一狼洞其中打洞妇抚儿乳喂奶
名之者谁(取名)公将鼓之(击鼓)置人所罾鱼腹中(用网捕)狼不敢前(上前)
愿为市鞍马(买)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②名词作状语。
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箕畚”指用箕畚(装土石),表示运输的工具。
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狐鸣呼曰孔子东游乃丹书帛曰
北通巫峡,南极潇湘亮躬耕于陇亩亲自
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如:
“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
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
亲旧知其如此(亲戚朋友)将军身被坚执锐(坚固的盔甲锐利的武器)
百废具兴(废弃的事情)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能力强与能力弱的人)作奸犯科
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如:
“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
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恢弘志士志气(发扬光大)
⑤动词活用为名词。
如: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入”意为出产的东西,收入的东西。
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屠户)
⑥意动用法。
某些名词、形容词带了宾语,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
A.名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是什么例:
父利其然也。
利:
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这样是有利的”
B.形容词的意动,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某种特征、特点。
例:
不耻下问(认为――是耻辱)
一览众山小(认为――都是渺小的)固以怪之矣(认为这样很怪异)
⑦使动用法A.动词的使动用法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使――恼怒)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无案牍之劳形(使――劳累)
(三)一词多义。
古汉语绝大多数是一字一词,因此一词多义实际上主要是一字多义。
所谓“多义”,即既有本义又有引申义,比喻义等。
理解一词多义要了解学习它们在古汉语中的多种意义,并要在具体语境中辨别确定其含义。
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
安
(1)形容词,安定的、安逸的---------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形容词,安稳的、稳定的--------风雨不动安如山
(3)疑问代词,怎么--------安得广厦千万间
(4)动词养--------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把
(1)动词拿、持--------把酒话桑麻把酒临风
(2)形容词,白色的--------绿杨阴里白沙堤可怜白发生
比
(1)动词挨着对着--------天涯若比邻
(2)动词比作--------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动词相比--------曹操比于袁绍
兵
(1)士兵军队--------可汗大点兵
(2)兵器武器--------兵革非不尖利也
池
(1)名词,古代护城河--------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名词水池--------墨池记
出
(1)动词,出现、露出--------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动词出去、出来--------不复出焉
(3)动词拿出--------皆出酒食
(4)动词产生--------江山代有才人出
处(chù)
(1)名词地方--------几处早莺争暖树
(2)名词时候时间--------乡书何处达
(3)chǔ动词处在--------处江湖之远
次
(1)名词,层次--------不可计其层次矣
(2)动词,编次、编排--------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动词,驻扎、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次北固山下
从
(1)动词,跟从,跟随--------择其善者而从之
(2)动词,依从--------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3)形容词,从前的,以前的--------来从楚国游
(4)形容词,从容
道
(1)动词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2)名词道路--------古道西风瘦马
(3)名词道德--------伐无道,诛暴秦(4)名词规则正确的方法--------以谘诹善道(5)名词学问--------即加冠,益幕圣贤之道
(6)名词,道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得
(1)动词,得到--------既出,得其船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2)动词,达到
(3)动词,能够,可以--------余因得遍观群书
(4)通“德”动词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发
(1)名词,头发--------可怜白发生
(2)动词出发--------朝发白帝,暮至江陵
(3)动词发出--------野芳发而幽香
(4)动词征发、征派--------发闾左谪戍鱼阳
负
(1)动词,背负--------负者歌于途
(2)动词依靠,依附--------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感
(1)动词感动--------帝感其诚
(2)动词伤感--------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3)动词感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臣不胜受恩感激
观
(1)名词景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动词,观看,观赏--------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3)动词阅读--------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以上尽是一些例子,复习时,应学会归类整理
三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是指文言文中那些没有明确实在意义,而偏重于语法意义的一类词。
它的基本作用是帮助实词构成句子,表达一定的意思,初中阶段要求熟悉掌握“之、以、而、其、于、者、乃、夫、且、然、盖、则、焉”13个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
其中“之、以、而、其、于”应重点掌握。
在学习和掌握文言虚词时,首先根据它在句中位置,弄清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再根据特定的语言环境,词语间的相互关系,确定它的词性,辨别它的意义。
之
(1)代词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
--------渔人甚异之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a用在主谓之间无意--------两狼之并趋如故无丝竹之乱耳
b结构助词“的”--------忘路之远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
(3)复指代词译为“这样的,那样的”--------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4)动词译为“到”--------辍耕之陇上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5)音节助词无实际意义,可不译--------怅恨久之久之,目似瞑
(6)提前的标志--------孔子云“何陋之有?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于
(1)介绍与动作发生相关的时间地点a在其一犬坐于前b到指通豫南
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2)介绍行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可译为“向”“给”“对”
a向告之于帝b给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c对万钟于我何加焉
(3)介绍比较的对象,可不译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以介词
(1)绍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用”--------以刀劈狼首
(2)介绍行为动作的对象可译为“把”--------屠惧,投以骨咨臣以当世之事
(3)介绍行为动作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起点时间可译为“从”
(5)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可译为“根据”--------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连词
(1)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以便”--------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河曲智叟无以应以昭陛下平明之理属予作文以记之
(2)表原因可译为“由于”“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3)表结果可译为“以致”--------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以伤先帝之明
(4)表连接可译为“而”,或不译--------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焉语气词
(1)用在句尾,表直陈的语气,相当于“呢”“了”,也可不译--------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用在句尾,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呢”--------万钟于我何加焉?
又何间焉?
兼词相当于“于之”其中于为介词之为代词可译为“在这里”“从这里”--------
来此绝境,不复出焉夫大国,难测焉,惧有伏焉
代词
(1)用在动词后做宾语,相当于“之”,可译为与之相当的词语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且焉置土石
为
(1)介绍与行为动作发生相关联的对象,可译为“替”“给”等--------
尚思为国戍轮台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为天下唱不足为外人道也
介词
(2)介绍行为动作发生的原因或目的,可译为“为了”“因为”等--------
愿为市鞍马为宫室之美为报倾城随太守
(3)介绍动作的主动者,译为“被”--------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士卒多为用者
连词wèi表因果关系因为--------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语尾助词夫子何命焉为
所
(1)特殊代词,它不能单独做句子成分,必须和别的词组成所字短语,才能做句子成分,“所“字经常位于动词前和动词组成“所”字短语,所字指代的是受它后面的动词支配的人、事、物。
这种短语是名词性的,在句子里一般做主语、宾语、谓语、定语。
问女何所思-……-所思所忆都是所字短语,即想的人、事、物,做宾语
问所从来,具答之所从来,即来的地方,做宾语
(2)“所以”,这是“所”字短语后来慢慢发展成的,“以”是介词,表示方法、手段或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
(1)知识代词,常用来指代上文所说的情况,含有“这样”的意思,常常充当谓语,也可单独成句,偶尔还做状语。
--------虽然,受地于先王
(2)由代词演化来做词尾,常常附在动词、副词、象声词、形容词等后面,一起充当谓语或状语,以模拟声响或描绘事物、动作、状态、可译为“……的样子”,或不译--------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杂然相许
(3)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4)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表示承接--------人恒过,然后能改
然则相当于现代汉语“既然这样,那么”--------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然而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其
(1)代词
a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有时在句子里做定语。
代人,可译为“他的”“她的”;代事、代物。
可译为“它的”--------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既出,得其船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b如果“其”后面跟的是代词,那么“其”就译为“其中的”,做定语。
--------其一犬坐于前
c特殊:
第一人称代词--------蹲其身,使与台齐
(2)加强语气--------其如土石何?
乃
(1)连词
a表前后两件事在情理上顺承,时间上一前一后,可译为“于是就于是才终于”--------陈胜、吴广乃谋曰乃行卜乃悟前狼假寐
b表条件关系,前一分句提出的条件,后一分句说明了这种条件的结果--------弗胜,守臣死,乃入据陈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
(2)副词
a表示对事物或事情的确认。
可译为“是”“实在是”“本来是”等--------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b表出乎意料之外。
可译为“竟然”--------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夫
(1)指示代词念fú表远指,相当于“彼”,可译为“那”“那个”--------予观夫巴陵胜状
(2)语气词
a用于句尾表感叹,相当于“啊”--------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b用于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用来引出议论。
--------夫战,勇气也夫环而攻之
而
(1)表顺接可译为“然后”“就”--------温故而知新聚室而谋曰
(2)表转折可译为“却”“可是”--------人不知而不愠环而攻之而不胜
(3)表并列可译为“并且”,或不译--------黑质而白章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4)表修饰,可译为“地”,或不译--------默而识之恂恂而起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
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
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
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
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
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
斯是陋室,惟吾德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非天质之卑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
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
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
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为”表被动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为所吞”即“被……吞掉”
c“于”表被动管夷吾举于士“举于……”即“在……被举荐”。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介宾结构后置
(1)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
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A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a介宾倒装例: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通道呢”
b谓宾倒装例:
何有于我哉?
“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孔子云:
“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B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
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C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孔子云:
“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D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表示强调。
例:
是以谓之“文”也。
“是以”是“以是”的倒装,可译为“因此”。
“是”是指示代词,指代前面的原因。
E其他,表示强调。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关山度”是“度关山”的倒装。
可译为“跨过一道道关,越过一道道山”。
(3)定语后置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A“中心词+后置定语+者”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亭翼然临于泉上”是“翼然临于泉上亭”的倒装,定语后置,可译为“一座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上的亭子。
”
B“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C数量词做定语后置例:
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
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
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4.省略句。
常见的是主语省略、谓语省略、宾语省略和介词省略,有时也省略数量词和定语等。
(1)省略主语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b蒙后省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
(2)省略谓语禽兽之变诈(有)几何哉宾语“几何”前面省略谓语“有”,译时要补上
会天(下)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宾语“大雨”前面省略了谓语“下”,译时要补上
(3)省略宾语a省略介词宾语,承上省略宾语“之”,代前面已经提到的“人、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之)为师矣吴广以(之)为然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士卒都为(之)用者念无与(之)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君与(之)具来b省略动词宾语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之)上使(之)外将兵
(4)省略量词(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二(个)男新战死
(5)省略介词a省略“于”屠乃奔倚(于)其下则题名(于)其上得之(于)心而寓之酒也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于)人
b省略(自)可译为从(自)潭西南而望
5.固定格式。
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
“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例:
……如太行王屋何?
即“能把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中 文言文 知识 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