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厘米和米.docx
- 文档编号:30656774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1.19KB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docx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厘米和米.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单元厘米和米
六、厘米和米
教材简析:
本单元教学长度单位——厘米和米。
本单元分四个部分:
线段的认识、认识厘米和米作单位量长度、认识米和用米作单位量长度,以及时间活动“量一量”。
本单元教材有以下编排特点:
1、注重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知识。
例如,在教学认识线段时,让学生手捏一根线的两端,然后拉直,使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获得对线段的直观认识。
2、注重1厘米、1米的长度表象的建立。
对1厘米、1米的认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支持。
因此教材注意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了解1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从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长度表象。
3、注重估测能力的培养,估测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加强估测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对有关长度单位实际长短的准确观念,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理念:
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在实践活动中,体会米和厘米的含义,知道米和厘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
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长度单位的直观经验。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经过实际的观察和操作,初步认识线段,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简单图形中线段的条数,会画线段和量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2、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4、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简单测量,会恰当选用长度单位,发展空间观念。
5、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
使学生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里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教学重难点:
理解线段的特征;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间的进率。
课时安排:
共4课时
认识线段1课时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1课时
认识米1课时
量一量1课时
课时编号:
027
((第1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
认识线段。
教材第48页例题和49页想想做做。
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会描述线段的特征,会画线段。
2、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感受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
寻找生活中的线段,数线段。
教具学具:
每人一根毛线、一张彩纸。
吸管两根(一曲一直)、课件。
教学过程:
一、曲直对比,引入新课
出示两根吸管(一直、一弯)你发现它们有什么不同?
课件展示:
图上的两组小朋友在玩什么?
(一组跳绳、一组拔河)两组同学手中的绳子有什么不同?
观察你桌上的毛线,你有什么发现?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变曲为“直”,初步认识线段
课时编号:
027
((
(1)师:
你能想办法把这根弯的毛线变直吗?
(板书:
直)试一试。
(2)请生汇报演示:
你是怎样做的?
(3)师:
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就是线段。
(板书:
线段)观察同桌手中的毛线,哪一段是线段?
互相指一指。
(4)师演示:
同学们捏住的毛线的两头,在数学上叫做线段的端点,线段有几个端点?
(板书:
两个端点)
(5)你认为线段有哪些特点?
(直,两个端点)
2、实物感知,强化线段特征过渡:
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物体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的情况存在呢?
(1)示范:
拿起一把直尺,摸一摸直尺的边,你有什么感觉?
再用两手去捏住边的两边,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
直尺的边是直的,也有两个端点,我们就可以把这条边看作是一条线段。
(2)你还能在课本上、黑板上找到直的,有两个端点的边吗?
总结:
直尺、课本、黑板的每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
3、根据特征,自建线段模型
(1)你能根据感受到的线段的特点,把它画在纸上吗?
试一试。
(2)全班交流:
你是怎样画线段的?
为什么这样画?
部分作品实物展台下展示对比,让学生根据
课时编号:
027
((线段特点进行判断。
(3)师适时示范线段画法。
请学生用直尺画一条线段。
(4)练习。
P49第1题
三、联系应用,拓展认识
1、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
出示校园环境图片,请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作线段吗?
根据学生汇报,软件同时在该物体某边上呈现出线段。
2、P49第2题下面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1)请学生指出某图形横向、纵向各一条线段的顶点,让学生感受公共点。
(2)师:
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四边形是由四条线段围成的,五边形是由五条线段围成的,你发现了什么?
3、P45第3、4题
(1)出现两个点,师:
你能以这两点为端点画出线段吗?
你能画几条线段?
(2)出现三个点,并同时出现题目。
师:
“每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是什么意思?
猜一猜画出来是什么图形?
(3)学生独立练习,实物展台展出,集体讲评。
4、P45第6题。
(1)猜一猜你能画出几条线段?
画一画。
(2)实物展台展出学生不同的作品,进行评价。
四、全课总结
和大家交流,你今天有什么收获?
你最满意自己的哪一方面?
作业设计:
请你向爸爸、妈妈说一说哪些物体的边是线
课时编号:
028
((段?
第2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
认识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教学目的:
1、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并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难点:
掌握用直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具学具:
线、直尺
教学过程:
一、动手操作,引出课题
谈话:
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
好,请大家动动脑筋自由选择喜欢的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1、量一量,课桌有多长?
这三人为什么数的不同?
课时编号:
028
((2、你们有什么好方法吗?
学生小组活动。
3、揭示:
统一量的标准。
二、尝试感悟,探索新知
1、认识刻度尺。
谈话:
尺子你们有吗?
拿出来一起看看。
比一比,找一找有哪些地方是相同的?
在学生回答都有数字时,让学生从左往右按顺序读一读。
在学生回答尺子上有一条一条的线时,指出这些线在尺子上叫做刻度线,刻度线有的长有的短。
引导学生看一看长刻度线之间每一大格的长度是不是一样。
看看尺子上的数字,它们是怎样用来表示刻度的。
最小的是几?
刻度0,表示起点,接着是刻度几?
顺次往下说一说。
2、认识厘米。
讲述:
量比较短的物品,常用厘米作单位。
(1)指一指。
1厘米有多长?
你们能在尺子上指出来吗?
你能说说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吗?
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演示。
小结:
在米尺上每相邻两个较长刻度线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2)数一数。
让学生自己数,从刻度0到刻度3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
提问:
从刻度0到刻度7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
小结:
从刻度0到刻度几,它们之间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3)比一比。
谈话:
拿起红色的小方块(边长1厘米),猜一猜它们每条边有多长?
课时编号:
028
((下面请同学们跟我做:
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轻轻夹住小方块,左手慢慢抽出小方块,这时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小缝大约就是1厘米。
看着两指之间的距离,把它记在头脑里。
现在不用方块,自己用手比一比1厘米的长度,同桌互相检查。
(4)找一找。
找一找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
3、用厘米作单位量长度。
(1)谈话:
该怎样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呢?
老师为大家请来了一位小机灵,请它为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录像演示测量的方法。
(2)展示课本第51页的例题。
提问:
铅笔刀长几厘米?
线段长几厘米?
讨论:
用直尺量长度时应该注意什么?
(3)发给学生几张纸条(长度都是整厘米数),让学生一起量纸条的长度,汇报答案。
(4)看“想想做做”第1题,说一说哪一种量法对,其他的量法错在哪里。
三、综合训练,巩固拓展
1、量一量。
完成51页第2、3题
2、看第52页第4题,跟老师一起量手掌的宽度,把结果写在括号里。
3、游戏:
比一比看谁有一双“火眼金睛”。
(52页第5题)
交流自己是怎么估计出来的
四、总结质疑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懂得了什么?
课时编号:
029
((
课时编号:
029
((
第4课时认识米
教学内容:
认识米。
教材52-53页内容。
教学目的:
1、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2、培养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认识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难点:
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具学具:
一米的线米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用厘米量物体
1、提问:
昨天学过的长度单位是什么?
量物体长度用什么工具?
2、用两个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长?
2厘米呢?
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课时编号:
029
((情景设置: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通过刚才的量,你们有什么想法?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想办法探索。
交流。
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课时编号:
030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连一连。
一座楼高8米
刘老师的身高90米
一棵大树高80厘米
一张桌子长1米72厘米
课时编号:
030
((第5课时量一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4~55页的内容。
教学目的:
1、经历用学生尺、米尺和卷尺测量不同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合理选用测量工具的必要性,加深对米和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认识。
2、探索并掌握一些测量物体的策略,并能灵活地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增强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操作能力、空间观念、探索意识和合作意识。
教具学具:
学生尺、米尺、卷尺、长方形纸,每组一条3米长的绳子等。
教学过程:
一、选择测量工具
1、认识各种尺。
讲述:
请把你们带来的尺(学生尺、米尺、卷尺)拿出来,在小组内互相看一看。
提问:
谁愿意把你喜欢的尺子介绍给大家?
要说出它是什么尺,你为什么喜欢它。
指名上来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提问:
你用学生尺、米尺、卷尺测量过长度吗?
量的什么
2、认识自己身上的“尺”。
课时编号:
030
((谈话:
如果我们想量一个物体的长度,却没有带尺子,用什么办法能量出它大约多长呢?
(学生讨论并明确可以用我们身上的“尺”)出示一拃、一步、一庹的图示,让学生比画出这三个长度,要提醒学生一步的长度是从后边的脚尖到前边的脚尖之间的长度,不是两只脚之间的空隙。
让学生量出自己的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量前交代可以自己量一拃的长,同学互相帮助量一步、一庹的长,量后记录在书中第55页的空格里。
学生测量、填写。
指名说出自己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
谈话:
最好是记住自己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用他们作为自己身上的尺。
二、进行实地测量
1、量长方形的纸。
讲述:
每人拿出一张长方形纸,用学生尺分别量出四条边的长,填写在课本第54页中间的括号里。
学生各自测量、填写。
提问:
通过量,你发现了什么?
讲述:
如果把这张长方形的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你能量出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吗?
学生各自折纸、测量,再指名回答。
讨论:
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提问:
把你量出的这条折痕的长度与长方形的边长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最长的折痕比这张长方形纸任意一条边都长。
)
提问:
刚才你们量长方形的边和折痕的长度是用什么尺量的?
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
课时编号:
030
((吗?
学生通过交流得出:
由于这张长方形的纸的边长和折痕都比较短,所以用学生尺来量就可以了;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反而更麻烦。
2、估测物体的长度。
讲述:
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一拃、一步和一庹大约有多长,就可以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下面就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任选一件物体,用一拃、一步或一庹先估测,再选用合适的尺子量一量进行验证。
小组活动,然后指名汇报。
3、到篮球场上去量。
讲述:
刚才我们量的都是较短的物件,可是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很多很长的物体,比如要想知道我校篮球场的长或宽有多长,我们就要到篮球场上去量一量。
交代要求:
为了不影响其他班同学上课,大家带上测量工具和纸笔,静静地走出教室,到篮球场上去。
(1)测量篮球场的长。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长度。
请你演示,并说出注意事项。
二、认识米,用米量
情景设置:
你量得不错,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长呢?
通过刚才的量,你们有什么想法?
那么该怎么办呢?
用这把尺子试一试看,这是一把米尺。
(板书:
“米”)在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例如操场东边到西边有多远,教室有多长,通常
课时编号:
030
((
肩宽
腰围
裤长
袖长
爸爸
妈妈
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长度单位“米”。
(一)感知米的实际长度
1、观察这把米尺,它的每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
(10厘米,也就是说米尺以10厘米为单位)
2、观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师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样的?
3、那么1米到底有多长呢?
(1)用直尺在黑板上画1米长的线段。
(2)用直尺比一比从地面到讲台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
(3)两只手臂展开,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
(4)两个人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什么部分是1米。
(5)用米尺量1米长的绳子。
(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
4、以小组为单位在讲台上量出2米长、3米长的绳子给大家看一看。
(二)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米和昨天学习的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小组想办法探索。
交流。
小结:
1米也就是100厘米。
(板书:
1米=100厘米)
三、巩固反馈
1、两个人相互量身高,是多少米多少厘米。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教室长6()黑板长2()
小明身高124()课桌长50()
四、扩展练习
在下课后测量教室的长、宽,后面黑板的长,讲台的长、宽。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作业设计:
量一量
量一量你爸爸、妈妈的肩宽、腰围、裤长、袖长,并把量的数据记录下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六 单元 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