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
- 文档编号:30656033
- 上传时间:2023-08-19
- 格式:DOCX
- 页数:55
- 大小:797.35KB
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
《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中国古代史1古代中国的政治
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1.(2015·四川绵阳一模·1)《荀子·儒效》记载: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 )
A.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
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和要求可知本题考查西周分封制对后世的影响。
“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说明的是对西周的影响与题干要求不符,故
A项错误;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可知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故B项正确;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受破坏,出现诸侯争霸的局面,没有建立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诸侯争霸并不是都由分封制导致,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5·四川德阳一模·9)所谓“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门科目的教育。
夏商之时,乐在当时是排在首位礼是排在从属的位置。
到了周代,形成了以礼为首。
这一变化凸显出西周的教育( )
A.以平民教育为主要形式B.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
C.以规范奴隶行为为核心D.以维护宗法制度为目的
【考点】西周的宗法制
【解析】六艺顺序变化并未说明教育对象,故A项错误;西周儒家思想还未形成,故B项错误;礼的使用对象主要为贵族,故C项错误;西周教育以礼为首,而礼的背后是等级制度,这种等级制度主要依据为宗法制,礼制是从另一个侧面强化宗法制形成的等级,故D项正确。
【答案】D
3.(2015·四川资阳一模·1)下表中的诗句节选自《诗经•小雅•角弓》。
诗文意在( )
原 文
译 文
骍骍角弓,翩其反矣。
兄弟婚姻,无胥远矣。
尔之远矣,民胥然矣。
尔之教矣,民胥效矣。
角弓精心调整好,弦弛便向反面转。
兄弟婚姻一家人,不要相互太疏远。
你和兄弟太疏远,百姓都会跟着干。
你是这样去教导,百姓都会跟着跑。
A.劝导周王治国要张弛有度B.劝谏统治者行分封顺民意
C.强调宗族团结以巩固统治D.倡导近亲联姻以对抗诸侯
【考点】西周的宗法制
【解析】材料并非强调治国问题,故A项错误;材料并未强调分封,故B项错误;据材料中兄弟太疏远,以及角弓的比喻,可知其强调兄弟间关系不应弦弛,也即强调血缘关系,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要近亲联姻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四川乐山一模·1)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是什么”节目反应强烈。
传统中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
下列与“忠孝”、“耕读”关联,不恰当的是( )
A.“忠”——世袭制B.“孝”——宗法制
C.“耕”——农本观D.“读”——科举制
【考点】西周的宗法制;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科举制;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解析】“忠”是民众对其首领这一权威中心的确
认与服从,“忠”有忠诚无私、忠于他人、忠于国家及君主
等多种含义,但与世袭制无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孝”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即与宗法制紧密相关,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耕”是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主要耕作方式,而农业是中国古代经济的基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读”的目的是学而优则仕,即考科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5.(2015·四川凉山一模·1)古书记载,“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人,政由方伯。
”该材料直接反映了( )
A.封建宗法制逐步瓦解B.生产力发展
C.各国纷纷变法图强D.诸侯割据争霸
【考点】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春秋时期诸侯争霸
【解析】材料主要讲的是诸侯争霸,而不能直接反映宗法制逐步瓦解,故A项错误;生产力发展属于春秋战国社会巨变的经济根源,不属于直接反映的,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涉及变法问题,故C项错误;“政由方伯”说明了诸侯争霸,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5·四川资阳二模·2)明《帝京景物略》载:
“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粲粲然漫道也。
拜者、酹(lèi将酒倒在地上)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chu)锭次,已纸钱置坟头。
”对材料习俗解读有误的是( )
①起源于明清之际②与宗法制密切相关
③主要活动是踏青郊游④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A.①②③④B.①③C.②③④D.②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法制
【解析】明朝的记载不能说明清明节起源于明清,故①错误;“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已纸钱置坟头”说明祭拜的是逝去的先祖,与宗法制相关,故②正确;材料主要涉及的活动是扫墓,不是踏青郊游,故③错误;清明节逐渐成为了中国的传统节日,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7.(2015·四川雅安三模·1)李成贵在《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中认为,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
据此可知,中国古代( )
A.农村不受中央控制B.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
C.农村实行村民自治D.农民有较大的自主权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宗法制
【解析】农村不受中央控制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说明农村管理注重血缘关系,故B项正确;农村的自治是通过宗族实现,不是真正的村民自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民的自主权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B
8.(2015·四川乐山二模·14)(24分)“历史学是一门科学,不多也不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历史研究应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有一分材料,只说一分的话。
”
(1)根据材料一所给史学原则,补充表中空缺的史料和结论,并对错误结论加以修正。
(6分)
【考点】
(1)西周的分封制;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清代监察制
【解析】
(1)分封制到后期的容易导致地方分裂割据,所以其结论应是中央尚未实现高度集权,周天子权威削弱;由其结论可知其为三省六部制,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分散有关,所以其史料应补充为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由其史料可知古代中国的监察制度和官员都是皇帝制定和任命,所以其结论应补充为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而只是皇帝统治的耳目和工具,专制制度的本质也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王朝末期的腐败和监察官员以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更使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答案】
(1)修正结论:
分封制下中央尚未实现高度集权,后期诸侯国的兼并也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2分)
补充史料:
三省最高长官都是宰相,三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
(2分)
补充结论:
监察官员并不代表社会而只是皇帝统治的耳目和工具,专制制度的本质也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王朝末期的腐败和监察官员以至监察机构贪赃枉法更使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任2点,2分)
9.(2015·四川达州一模·13)(32分)古代中国,有两种基本历史趋向,一种是民间自主力量的顽强生长,一种是政府专制统治力量的不断强化.这两种力量的消长起伏,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周期性轮回式发展模式。
材料一春秋战国是民间势力逐渐兴起的时代.殷周宗法贵族社会的两大支柱一国野制与世卿制趋于瓦解,国人与野人、君子与小人的界限日渐消失,礼乐制度下移,公子公孙对卿大夫的世袭被打破,通过“学而优则仕”的途径,士和庶人可以晋升至大夫乃至卿相。
孔子门下由贤人七十、弟子三千组成的儒家团体,正是新兴的“游士”阶层的最初代表。
正是儒家与其他学术团体和流派之间的“百家争鸣”,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
这种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使“君子”不再是一种身份限制,而成为一种政治抱负、一种人生典范,有心从政的人可以通过求学问礼,为迈入仕途创造条件。
——陈子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民主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作用有哪些?
(4分)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百家争鸣”的政治经济背景。
(4分)
【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造成了华夏文化区域内一种跨国界的公共舆论”、“一方面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一方面扩大了政治参与”归纳概括。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渐形成等;政治上,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称雄,新兴地主阶级崛起等。
【答案】
(1)作用:
①促进了民间势力兴起;②冲击了商周宗法贵族社会秩序;③促进了民间教育和学术的发展;④造成华夏文化区域内跨国界的公共舆论;⑤导致华夏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产生;⑥拓展了民间力量参与国家政治的空间(扩大了民间力量的政治参与度)。
(任答4点,给4分)
背景:
①政治——分封制崩溃;诸侯割据争霸称雄;宗法等级秩序瓦解;“游士”的兴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小生产者队伍壮大;奴隶制度瓦解,封建制度形成。
(任答2点给2分)
②经济——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逐渐形成;封建经济的逐渐形成;小农经济和民间手工业兴起和发展。
(任答2点给2分)
10.(2015·四川南充一模·14)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周武王,始诛纣,八百栽,最长久”。
——《三字经》
“……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
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史记》
(1)据材料文字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段时期经历了“有序——无序——有序”的历史趋势。
(12分)
【考点】
(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铁器和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说明能力,首先应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有序——无序——有序”进行归类,可以分
为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其次对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有序——无序——有序”,比如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实现了“周武王,始诛纣,八百栽,最长久”,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陷入混乱,秦朝实现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重建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
【答案】
(1)趋势:
①有序:
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
②无序:
春秋战国由于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出现诸侯争霸,社会陷入混乱无序局面;
③有序: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重建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
(每点4分,共12分)
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1.(2015·四川德阳一模·2)吴起在楚国变法时宣布封君子孙传三世即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并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
这些措施( )
①适应了集权统治的需要②反映了法家思想在楚国盛行
③易遭到世袭贵族的反对④有利于楚国边远地区的开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
【解析】据材料“收其爵禄,裁撤无用、不急的官”可知,变法措施削弱贵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当然也会遭到贵族的反对,故①③正确;吴起以法家思想变法,但一个人不能说明整个楚国法家思想流行,故②错误;迁徙部分贵族到边远地区从事开发,有利于边远地区的发展,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5·四川宜宾二模·2)恩格斯说:
“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
”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 )
①商鞅变法②王安石变法③梭伦改革④俄国农奴制改革
A.①④B.②④C.②③D.①③
【考点】商鞅变法;梭伦改革
【解析】商鞅变法推行军功授爵制、郡县制等制度在一定程度打击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符合材料“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故①正确;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最终以失败告终,不能证明材料观点,故②错误;梭伦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赋予雅典公民有限的参政权力,符合材料观点,故③正确;俄国农奴制改革是封建地主主持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封建生产关系,不能证明材料观点,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2015·四川德阳一模·14)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的“历史理解之同情(即强调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时代思考和评价历史事件)”是史学界研究历史事物的基本原则之一。
下列评述符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是( )
A.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致变法失败
B.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主要是为推动手工业的发展
C.洋务运动强调“中体”是为引入“西用”而铺路
D.新文化运动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有失认知的客观性
【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评价;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盐铁官营;“中体西用”思想;新文化运动
【解析】商鞅不能将“德治”与“法治”结合的观点,未站在当事人商鞅这个法家人物及时代背景下进行评价,故A项错误;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是为了与民争利,该评价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理解之同情的原则,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中由于传统阻力大,强调中体可以减少引入西用的阻力,符合当时的时代情形,故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是在探索救国方案进入思想文化层面时提出的主张,在强大的封建文化压力下,难免有些激进,要求其客观,不符合历史之同情的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四川绵阳一模·3)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
这一措施( )
①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②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
③促进蜀地开,推动民族融合④强化皇权专制,实现社会流动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的统一
【解析】秦统一巴蜀后,“移秦民万家实之”有利于充实巴蜀人口、加强蜀地控制,故①正确;秦灭六国后,“辄徙其豪侠于蜀”有利于削弱六国势力、巩固秦朝统一,故②正确;秦统一巴蜀有利于促进蜀地开发和推动民族融合,故③正确;“强化皇权专制”与地方管理无关,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2015·四川资阳二模·1)图1刻画了中国古代的一种酷刑,这反映出在古代中国( )
A.中央集权,地方无权B.监察随性,恐怖统治
C.君权至上,独断专横D.政治黑暗,人民痛苦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
【解析】图片没有涉及中央和地方的问题,故A项错误;廷杖与监察无关,故B项错误;廷杖主要是朝廷上皇帝对忤逆的大臣的惩罚措施,反映了君权至上,皇帝独断专横,故C项正确;仅从单一的酷刑并不能看出政治黑暗和人民痛苦,故D项错误。
【答案】C
6.(2015·四川南充一模·3)秦统一六国后,“(六国)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此外,六国富豪被迁至京城咸阳,一部分迁到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
秦始皇采取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A.巩固分封制B.增强地方权力C.加强中央集权D.打破世袭特权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
【解析】秦朝废分封,推行郡县制,故A项错误;秦统一六国后,将六国王子皇孙迁到咸阳,部分迁往巴蜀、南阳、三川和赵地,主要是为了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与世袭特权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5·四川德阳一模·23)公元前3世纪后期,秦统一六国后修订并完善了《秦律》;此时的罗马法律朝着万民法方向发展。
这两种法律( )
A.都适应了统治范围扩大的需要B.都以维护地主阶级利益为目的
C.都体现了自然平等的法学理念D.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律》;罗马法——万民法
【解析】此时秦与罗马都版图扩大,修订法律都有利于其维护统治,故A项正确;秦朝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罗马维护奴隶主,故B项错误;秦朝法律体现的是等级,而非平等,故C项错误;秦朝的法律应该延续商鞅变法风格,重农抑商,故D项错误。
【答案】A
8.(2015·四川广安二模·4)《包拯·上殿札子》:
“法令既行,纪律自正,则无不治之国,无不化之民”。
清代李绿园《歧路灯》:
“本道言出为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两则材料都强调的是( )
A.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B.法不阿贵,绳不绕曲
C.严格执法,治国之本D.刑一正百,杀一慎万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法治
【解析】材料中没有体现出贵族犯法处理的问题,故A项错误;执法严格是材料主旨,没有体现“法不阿贵”思想,故B项错误;材料中“法令既行,纪律自正”“无不治之国”“执法如山”的信息强调了严格执法对国家治理的作用,故C项正确;“刑一正百,杀一慎万”不是二者材料反映的共同作用,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5·四川绵阳三模·2)下列图片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历史文化现象。
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主要阶段特征是( )
A.社会大转型B.封建大一统C.文化大发展D.民族大融合
【考点】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的统一;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汉赋
【解析】据材料左地图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图为秦国版图,据材料右图有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图为汉代,即可知该时期是秦汉时期,春秋战国已完成社会转型,故A项错误;秦王扫六合,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汉承秦制,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中秦国版图与文化大发展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中汉代“司马相如”与民族大融合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5·四川宜宾二模·14)(27分)古往今来,国家治理与人才培养要因势而动,并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谚曰“蠹众而木析,隙大而墙坏。
”故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
下离上者国之“隙”也。
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此民之“蠹”也。
故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
是故明王任法去私,而国无“隙”、“蠹”矣。
(据《商君子·修权》)
(1)据材料一归纳商鞅揭示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7分)
【考点】
(1)商鞅变法
【解析】
(1)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材料一“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则下离上”“秩官之吏隐下以渔百姓”等信息可知大臣之
间相互争权夺利,造成官民之间矛盾尖锐,最终出现“有“隙”、“蠹”而不亡者,天下鲜矣”的国破灭亡的境地;第二小问办法,根据材料一“故明王任法去私”主张君主要力求贤明,运用立法来治理国家;强化行政官员廉洁自律的道德意识。
【答案】
(1)问题:
大臣争权,官吏腐败,社会矛盾尖锐,容易导致社会动荡和国家灭亡。
(4分)
办法:
主张君主贤明;国家立法治理;官员廉洁自律。
(3分)(照抄材料不得分,7分)
11.(2015·四川资阳二模·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4分)
材料一语言文字是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演进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符号系统,既是一切文化和文明的载体,也是全部文化和文明中最基本、最稳定、最持久的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更为持久和稳定的标志和符号。
——XX百科“国家文化安全”
(1)列举秦始皇、孝文帝在语言文字方面采取的措施,分别简述其作用。
(6分)
【考点】
(1)秦的统一;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
(1)第一小问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考查秦始皇统一文字和孝文帝学习汉语的作用,前者可以从国家统一的角度回答,后者可以从民族融合的高度回答。
【答案】
(1)秦始皇:
统一文字,用小篆作为标准字体推行全国。
作用:
使政令畅通,巩固了统治;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华民族意识的形成。
(3分)
孝文帝:
在改革中规定年三十岁以下的官员用汉语。
作用:
有利于学习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民族融合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3分)
12.(2015·四川德阳一模·26)(8分)历史研究强调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一分材料说一分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指出古代组从材料直接推导出结论不合理的原因,(2分)并补充材料或者修改结论,使结论与材料相符。
(若修改结论,不得照抄材料。
2分)
【考点】
(1)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秦的统一;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解析】
(1)第一小问,论据是否能推出结论,可从论据的充分与否与逻辑链条的严密与否等角度去验证,同时注意论据能否满足观点中一些程度性质类关键词要求;第二小问,观点中皇权至上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主流,一般而言主流是比较的产物,单凭单一思想,难以得出,故改为重要思想,这样论证会容易些。
【答案】
(1)原因:
不能由单一的材料推导出宏大的历史结论。
(2分)
结论可修改为“秦代货币设计受皇权至上的思想影响比较大”。
(2分)
或:
材料可增加,历代沿袭了圆形方孔的货币样式;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明朝北京城的设计等。
(2分)
13.(2015·四川资阳一模·14)(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夫民之从事死制(注:
肯为国家拼死效力)也,以上之设荣名、置赏罚之明也,不用辩说私门而功立矣。
故民之喜农而乐战也,见上之尊农战之士,而下辩说技艺之民,而贱游学之人也。
——《商君书·壹言第八》
(1)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体现了材料一的思想?
(6分)
【考点】
(1)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商鞅变法
【解析】
(1)此问联系商鞅变法措施,梳理材料中的关键词,将变法措施与材料有关联的部分罗列即可。
【答案】
(1)措施:
实行什伍连坐、废分封设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废井田开阡陌,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
(6分,答出三点即可)
14.(2015·四川南充一模·14)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是人类长期追求的目标和理想。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6分)
材料一“周武王,始诛纣,八百栽,最长久”。
——《三字经》
“……兴正礼乐,度制於是改,而民和睦,颂声兴。
……康王即位,遍告诸侯,宣告以文武之业以申之,作康诰。
故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馀年不用”。
——《史记》
(1)据材料文字和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这段时期经历了“有序——无序——有序”的历史趋势。
(12分)
【考点】
(1)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秦的统一与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铁器和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分析说明能力,首先应根据所学知识对材料一中“有序——无序——有序”进行归类,可以分为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其次对三个阶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有序——无序——有序”,比如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实现了“周武王,始诛纣,八百栽,最长久”,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陷入混乱,秦朝实现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重建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
【答案】
(1)趋势:
①有序:
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建立了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
②无序:
春秋战国由于铁农具、牛耕的出现与推广,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出现诸侯争霸,社会陷入混乱无序局面;
③有序:
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重建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
(每点4分,共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川省高考历史模拟试题分解 中国古代史 1古代中国的政治 四川省 高考 历史 模拟 试题 分解 中国 古代史 古代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