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江南中学中考二轮复习化学推断题专题训练.docx
- 文档编号:30653037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41
- 大小:361.99KB
无锡江南中学中考二轮复习化学推断题专题训练.docx
《无锡江南中学中考二轮复习化学推断题专题训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锡江南中学中考二轮复习化学推断题专题训练.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无锡江南中学中考二轮复习化学推断题专题训练
无锡江南中学中考二轮复习化学推断题专题训练
一、中考化学推断题
1.某固体物质可能含有氯化钾、硫酸铜、氢氧化钠、硝酸镁,硫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鉴定它们做如下实验:
①将该固体物质全部溶解于水中,得到无色溶液a。
②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硫酸铁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
③另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据此推断:
(1)该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写化学式,下同)___;可能含有___。
(2)请写出实验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
③中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___。
【答案】NaOH、Na2SO4KClFe2(SO4)3+6NaOH=3Na2SO4+2Fe(OH)3↓复分解反应
【解析】
【分析】
硫酸铜在溶液中显蓝色,氢氧化钠和硫酸铁反应生成红褐色氢氧化铁沉淀,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会生成硫酸钡沉淀,所以
①将该固体物质全部溶解于水中,得到无色溶液a,所以样品中一定不含硫酸铜;
②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硫酸铁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钠,一定不含硝酸镁;
③另取少量a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的硝酸钡溶液产生白色沉淀,所以样品中一定含有硫酸钠
【详解】
由分析可得,
(1)该固体物质中一定含有:
NaOH、Na2SO4,可能含有KCl;
(2)实验②发生的反应是硫酸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化学方程式为:
Fe2(SO4)3+6NaOH=3Na2SO4+2Fe(OH)3↓;
反应③是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所以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
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硫酸、氢氧化钙、氯化铜五名“队员”组成,比赛中,由氯化铜“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D位置“队员”投篮进球完成一次有效进攻。
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所示。
(1)已知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D位置“队员”代表的物质是___;
(2)B位置“队员”所代表物质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
(3)写出连线③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连线①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是________反应。
【答案】二氧化碳除铁锈H2SO4+Ca(OH)2=CaSO4+2H2O置换
【解析】
【分析】
氯化铜和铁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氯化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钙,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硫酸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
【详解】
(1)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故D位置“队员”代表的物质是二氧化碳。
(2)氯化铜和铁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氯化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钙,则A是铁或氢氧化钙,B和A能反应,则B是硫酸,故B位置“队员”所代表物质的一种用途是除铁锈。
(3)氯化铜和铁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氯化铜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铜和氯化钙,则A是铁或氢氧化钙,B和A能反应,则B是硫酸,D是二氧化碳,则C是氢氧化钙,连线③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反应是氢氧化钙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连线①代表的物质间发生化学反应是氯化铜和铁反应生成铜和氯化亚铁,故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
【点睛】
D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D是二氧化碳,C和D反应,C是氢氧化钙,B和C反应,B是硫酸,A是铁。
3.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某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B属于氧化物,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
回答:
(1)写物质的化学式:
A_____;E_____。
(2)得到F溶液的操作I的名称为_____。
(3)写出B→G的化学方程式_____。
(4)若K是蓝色沉淀,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CaCO3Ca(OH)2过滤CuO+H2SO4=CuSO4+H2OCuSO4+2NaOH=====Na2SO4+Cu(OH)2↓
【解析】
【分析】
;
【详解】
A是某建筑材料的主要成分高温会分解,所以A是碳酸钙,则无色气体C是二氧化碳,D是氧化钙,D与水反应即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的E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适量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的溶液F的溶质是氢氧化钠,B属于氧化物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有色溶液,所以B可能是常见的氧化铁或氧化铜,所以G可能是硫酸铁或硫酸铜,由K是蓝色沉淀可知K是氢氧化铜,则G是硫酸铜,生成的H是硫酸钠。
带入整个流程,推断正确。
所以:
(1)A是碳酸钙,化学式为CaCO3;E是氢氧化钙,化学式为Ca(OH)2,故填:
.CaCO3Ca(OH)2;
(2)氢氧化钙与适量的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溶液F,所以得到F溶液的操作I的名称为过滤,故填:
过滤;
(3)B→G可以是氧化铜和稀硫酸的反应,所以化学方程式为:
CuO+H2SO4=CuSO4+H2O,故填:
CuO+H2SO4=CuSO4+H2O;(也可以是氧化铁与硫酸的反应)
(4)若K是蓝色沉淀,反应②是硫酸铜与氢氧化钠的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CuSO4+2NaOH=====Na2SO4+Cu(OH)2↓,故填:
CuSO4+2NaOH=====Na2SO4+Cu(OH)2↓。
4.有一包固体X,可能由NH4NO3、FeCl3、NaOH、Na2SO4、CaCO3、Ba(NO3)2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
为探究其成分,进行如下实验:
(1)取少量固体X与熟石灰研磨,无氨味。
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____________。
(2)另取少量固体X按图中的甲进行实验。
①操作a的名称是________,由甲实验判断,原固体中一定不含________。
②取白色沉淀B于烧杯中并逐滴加入稀硝酸,烧杯中固体质量随滴入稀硝酸质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
则白色沉淀B的成分为____________,图乙中c点时烧杯中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____________。
(3)为进一步探究原固体X的组成,取无色溶液A,向其中通入CO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判断固体X中还含有________。
【答案】NH4NO3过滤FeCl3BaSO4、CaCO3Ca2+、H+NaOH
【解析】
【详解】
(1)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如熟石灰)反应能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取少量固体X与熟石灰研磨,无氨味,则原固体中一定不含NH4NO3,故填NH4NO3。
(2)①操作a将液体与不溶性固体分离开,则该操作为过滤,故填过滤;
过滤后得无色溶液A和白色沉淀D,而FeCl3溶液呈黄色,所以原固体中一定不含FeCl3,故填FeCl3。
②由图可知,加入稀硝酸后,沉淀部分溶解,则固体中能与稀硝酸反应的难溶性固体为碳酸钙,不溶于稀硝酸的是硝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故填BaSO4、CaCO3;
碳酸钙与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则图乙中c点时烧杯中的溶液中的溶质是硝酸钙和过量的硝酸,一定含有的阳离子是硝酸钙解离的Ca2+和硝酸解离出的H+,故填Ca2+、H+。
(3)取无色溶液A,向其中通入CO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生成的沉淀中含有碳酸根,固体中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根的是氢氧化钠,故填NaOH。
5.某化学小组的同学利用CuSO4、FeSO4的混合溶液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写出铝和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
(2)向固体A上滴加稀盐酸,若有气泡产生,则A中一定含有的固体有哪些_____?
若无气泡产,则溶液B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有哪些_____?
【答案】3CuSO4+2Al=3Cu+Al2(SO4)3;铜和铁,硫酸亚铁和硫酸铝;
【解析】
【详解】
(1)根据铝和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铝和铜进行分析,化学方程式为:
3CuSO4+2Al=3Cu+Al2(SO4)3;
(2)根据铝的金属活动性比铁、铜强,铝会先置换出溶液中的铜,然后再置换出铁,铁的活动性排在氢之前,铜不会与酸反应生成氢气,向固体A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一定含有铁、铜,可能含有铝;无气泡产生,说明固体中一定不含铁和铝,所以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铝和硫酸亚铁。
6.有一固体混合物A,该混合物中可能含有
、
、
、
四种物质中的几种物质。
按下图所示进行实验,出现的现象如下图所述(假设过程中所有可能发生的反应恰好都完全迸行)。
请根据实验过程和发生的现象,填写下列空白:
(1)气体B的化学式为_____;沉淀G的化学式为_____。
(2)滤液F中的溶质为_____。
(3)混合物A的可能组成情况有_____种。
(4)写出生成沉淀D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答案】CO2Mg(OH)2硫酸钠、氯化钠(或Na2SO4、NaCl)3
【解析】
【分析】
有一固体混合物A与过量稀硫酸反应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气体B为二氧化碳),说明混合物中含有碳酸钠,则白色沉淀E为碳酸钙;滤液C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G(G为氢氧化镁),说明混合物中一定含有氯化镁或氢氧化镁中的一种,或氢氧化镁和氯化镁同时存在,沉淀D加稀硝酸不溶解,说明生成了硫酸钡,则混合物一定含有氯化钡。
【详解】
(1)由分析知,气体B为二氧化碳,化学式为:
CO2;沉淀G为氢氧化镁,化学式为:
Mg(OH)2;
(2)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氯化氢,又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硫酸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镁沉淀,故滤液F中的溶质为硫酸钠、氯化钠(或Na2SO4、NaCl);
(3)由分析可知,混合物中一定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钡,一定含有氢氧化镁和氯化镁中的一种或两种都含有,故混合物A的组成情况有3种;
(4)氯化钡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7.下图是初中化学中六种常见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图。
已知A、D、F均为单质,其中D、F为金属单质,D的合金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B为氧化物,C是一种常见的酸,E(相对分子质量为160)的溶液呈蓝色。
试回答下列问题:
(框图中的反应条件和某些生成物已略去)
(1)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B,D。
(2)上述反应中,不属于置换反应的是(填序号)。
(3)请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
。
(4)请写出E在生产生活中的一种用途。
【答案】
(1)CuOFe
(2)③(3)CuSO4+Fe=Cu+FeSO4(4)制农药
【解析】
【分析】
D的合金是使用最多的金属材料,则D为铁,E(相对分子质量为160)的溶液呈蓝色,则E是CuSO4,Fe+CuSO4=FeSO4+Cu,F为金属单质,F是Cu。
B为氧化物,B是CuO,则C是H2SO4。
Fe+H2SO4=FeSO4+H2↑,故A是H2。
【详解】
(1)由分析知,B是CuO,D是Fe;
(2)①的反应是:
Fe+H2SO4=FeSO4+H2↑,属于置换反应。
②的反应是H2+CuO△Cu+H2O,属于置换反应。
③的反应是CuO+H2SO4=CuSO4+H2O,不属于置换反应,④的反应是Fe+CuSO4=FeSO4+Cu,属于置换反应,故选③;
(3)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Fe+CuSO4=FeSO4+Cu;
(4)CuSO4在农业上可制成农药波尔多液。
8.有一包白色固体样品,可能由Na2SO4、NaOH、CaCO3、BaCl2、MgCl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为探究该样品组成,某小组取适量样品按下图所示流程进行实验。
请完成下列各题。
(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__。
(2)滤渣a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的名称);白色沉淀b是______(填化学式)。
(3)写出现象①②涉及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现象①“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它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物质名称)。
【答案】引流碳酸钙、氢氧化镁BaCO3CaCO3+2HCl=CaCl2+H2O+CO2↑Mg(OH)2+2HCl=MgCl2+2H2O氯化镁
【解析】
【分析】
碳酸钙难溶于水,会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硫酸根离子和钡离子反应会生成不溶于酸的硫酸钡沉淀,氢氧根离子和镁离子反应会生成溶于酸的氢氧化镁沉淀,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碳酸钠和氯化钡会生成碳酸钡沉淀,所以样品中加入足量的水得到滤渣a1.5g和滤液,滤渣a中加入足量的稀盐酸,滤渣全部溶解,生成无色气体0.44g,所以混合物中氯化钡和硫酸钠只能含有一种物质,一定含有碳酸钙,
生成0.44g的二氧化碳需要碳酸钙的质量为1g,所以滤渣中一定含有氢氧化镁,样品中一定含有氯化镁和氢氧化钠。
【详解】
由分析可知
(1)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滤渣a的成分是:
碳酸钙、氢氧化镁,白色沉淀b是BaCO3;
(3)现象?
涉及的反应是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Mg(OH)2+2HCl=MgCl2+2H2O;
(4)若现象?
“滤渣全部溶解”变为“滤渣部分溶解”,其它现象不变,则原样品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氯化镁。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所给物质的性质和两两之间的反应,然后依据题中的现象判断各物质的存在性,最后进行验证即可。
9.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四种物质。
图中“→”表示物质间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及反应条件已经省略),而A、B、C、D均含有一种相同元素,其中C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B的化学式:
B为_____。
(2)写出D→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C是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故C是碳酸钙,A能生成B,B能生成碳酸钙,水与氧化钙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A可能是水,B可能是氢氧化钙,C与D能相互转化,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D是二氧化碳,代入框图,推断合理。
【详解】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
(1)B是氢氧化钙,化学式为:
;
(2)
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点睛】
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10.图中所涉及到的物质均为常见的化合物,图中“—”表示相互反应,“→”表示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已略去。
其中A、B常温下均为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Y为氧化物,Z是紫红色固体,L为蓝色絮状沉淀。
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
(2)反应①—⑥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__________种。
(3)写出反应④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N物质的一种用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2O23Ca(OH)2+Na2CO3=CaCO3↓+2NaOH除锈
【解析】
【分析】
A、B常温下均为液态,且组成元素相同,A与X反应后生成B与C,所以A为过氧化氢,B为水,C为氧气。
X为二氧化锰;Z是紫红色固体,则Z为铜,E为氧化铜;F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所以F是碳酸钙;Y为氧化物,能与B(水)反应生成D,D与M反应生成碳酸钙,所以Y为氧化钙,D为氢氧化钙,则M为碳酸钠,G为氢氧化钠;L为蓝色絮状沉淀,则L为氢氧化铜沉淀;G(氢氧化钠)与H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则H为硫酸铜,N为硫酸。
【详解】
(1)由分析可知,A为过氧化氢,其化学式为H2O2,故填H2O2。
(2)反应①是过氧化氢反解生成水和氧气,属于分解反应,反应②是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③是铜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属于化合反应,反应④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⑤是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⑥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属于复分解反应,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有分解反应、化合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共3种,故填3。
(3)反应④是氢氧化钙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为:
Ca(OH)2+Na2CO3=CaCO3↓+2NaOH。
(4)N为硫酸,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N可以用来除锈,故填除锈。
11.某无色溶液甲,可能含有硫酸钠、氢氧化钠、碳酸钠、氯化钠;某白色固体乙中可能含有硝酸钡、氯化钠。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Ⅰ.取少量溶液甲于试管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到溶液呈红色;
Ⅱ.取一定量白色固体乙于烧杯中,逐渐加入溶液甲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溶液甲的质量的变化如图中折线ABC所示;
Ⅲ.继续向烧杯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的变化如图中CD所示;
Ⅳ.再继续向烧杯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硝酸银溶液的质量的变化如图中DE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溶液甲的pH______(填“小于”或“等于”、“大于”)7;
(2)溶液甲中一定含有____________,固体乙中一定含有________。
(3)D点时,烧杯中溶液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___。
(4)根据步骤IV不能确定溶液甲中某种物质一定存在,理由是_________。
要证明甲中该物质的存在,需要补充的实验操作是______。
【答案】大于Na2SO4、NaOH(或硫酸钠、氢氧化钠)Ba(NO3)2(或硝酸钡)HNO3、NaNO3、NaCl、Na2SO4(或硝酸、硝酸钠、氯化钠、硫酸钠)固体乙中也可能含有氯化钠另取少量溶液甲,加入过量硝酸钡和稀硝酸,过滤,往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解析】
【详解】
(1)溶液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呈红色说明溶液甲显碱性,则溶液的pH大于7,故填7。
(2)取一定量白色固体乙于烧杯中,逐渐加入溶液甲并不断搅拌,由图可知,烧杯内固体的质量减少,则白色固体中可能存在能与溶液甲中硝酸钡反应的硫酸钠和碳酸钠;继续向烧杯中滴加过量的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不变,表明烧杯中的固体不溶于稀硝酸,说明加入溶液甲后生成的固体中没有生成碳酸钡,则原白色固体中不含碳酸钠;溶液甲的pH大于7,显碱性,所以溶液甲中还含有氢氧化钠,则溶液甲中一定含有硫酸钠和氢氧化钠,故填Na2SO4、NaOH(或硫酸钠、氢氧化钠);
固体乙中一定含有能与硫酸钠反应的硝酸钡,故填Ba(NO3)2(或硝酸钡)。
(3)溶液甲中的硫酸钠与固体中的硝酸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硝酸钠溶于水,且过量的硝酸也能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硝酸钠,所以D点时烧杯溶液中含有硝酸钠,加入的硝酸过量,所以溶液中还含有硝酸,向烧杯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烧杯内固体的质量增加,说明烧杯中的溶液中还含有氯化钠,取一定量白色固体乙于烧杯中,逐渐加入溶液甲并不断搅拌,烧杯内固体的质量随加入溶液甲的质量的变化如图中折线ABC所示,说明加入的溶液甲过量,则烧杯中的溶液中还含有硫酸钠,所以D点时,烧杯中溶液一定含有的溶质是HNO3、NaNO3、NaCl、Na2SO4(或硝酸、硝酸钠、氯化钠、硫酸钠),故填HNO3、NaNO3、NaCl、Na2SO4(或硝酸、硝酸钠、氯化钠、硫酸钠)。
(6)由题文可知,溶液甲与固体乙中都有可能存在氯化钠,所以无法判断与硝酸银反应的氯化钠来自溶液甲还是固体乙,故填固体乙中也可能含有氯化钠;
证明溶液甲中含有氯化钠的方法是另取少量溶液甲,加入过量硝酸钡和稀硝酸,除去溶液中的硫酸钠与氢氧化钠,然后过滤,往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溶液甲中含有氯化钠,否则不含氯化钠,故填另取少量溶液甲,加入过量硝酸钡和稀硝酸,过滤,往滤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
12.如图中A、B、C、D、E为初中五种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A为红色氧化物,C中含有两种元素,E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图中“﹣”表示两物质间能发生化学反应,“→”表示两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
请回答:
(1)D物质的化学式_____。
(2)A与C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该反应在生活中的用途是_____。
(3)D转变成E的化学方程式:
_____。
【答案】Ca(OH)2Fe2O3+6HCl═2FeCl3+3H2O金属表面除锈Ca(OH)2+CO2═CaCO3↓+H2O
【解析】
【分析】
根据A、B、C、D、E为初中五种常见的不同类别的物质,A为红色氧化物,初中学习过的红色氧化物只有Fe2O3,所以A就是Fe2O3,E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即CaCO3。
C既能与Fe2O3反应又能与CaCO3反应,应该为酸,结合其只有两种元素,故C为HCl,结合B由A转化生成,D可以转化生成E,则B可能为单质Fe,D可能为Ca(OH)2,把各物质代入框图进行验证即可。
【详解】
(1)D物质的化学式为Ca(OH)2
(2)A与C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该反应在生活中的用途是金属表面除锈,因为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
(3)D转变成E,即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水,故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OH)2+CO2═CaCO3↓+H2O。
故答案为:
(1)Ca(OH)2;
(2)Fe2O3+6HCl═2FeCl3+3H2O;金属表面除锈;(3)Ca(OH)2+CO2═CaCO3↓+H2O。
【点睛】
此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然后利用顺向或逆向或两边向中间推,逐一导出其他结论,本题的开放度较大,不必拘泥于面面俱到,只要符合题意即可。
13.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它们之间有如下图转化关系。
(1)若反应①为置换反应,则单质A为_______或______;
(2)若B为非金属氧化物,则反应③为____________;
(3)若A为一种碱,B为一种盐,则反应①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H2CNa2CO3+2HCl=2NaCl+CO2↑+H2ONa2CO3+Ca(OH)2=CaCO3↓+2NaOH
【解析】
【详解】
若A为一种碱,B为一种盐,反应①是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点睛】
(1)根据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物质,若反应①为置换反应,该反应属于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单质和化合物,所以单质A为氢气(或碳),A和金属氧化物B反应生成对应的金属D和水(或二氧化碳)C,反应②为氢气(或碳)与氧气反应生成水(或二氧化碳);反应③为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生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锡 江南 中学 中考 二轮 复习 化学 推断 专题 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