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样例.docx
- 文档编号:30646765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35.24KB
一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样例.docx
《一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样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样例.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年级集体备课活动记录样例
集体备课活动记录
活动
时间
活动
地点
数学备课组
参加
人员
数学组教师
科目
数学
年级
一年级
备课
方式
同课同构
主持人
主讲人
记录人
活动
目的
1、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发,在思想的碰撞中擦出智慧火花,集思广益,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促进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2、算理算法并重,核心素养背景下探索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
备课内容(课题)
9加几
活
动
纪
实
主
持
人
讲
话
各位老师:
本学期,我们数学学科的备课主题是“聚焦核心素养,打造高效课堂”。
围绕着这一大主题,我们要进行低中年段“如何优化计算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高年段“核心素养视角下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两个小主题的备课研讨。
承担本次主备任务的是低段的王老师,他将以一年级《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9加几”为例,说说如何开展计算教学,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希望各位老师能发挥团队精神,各抒己见,取长补短,共同探究低年级计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主
讲
人
发
言
教材分析:
20以内的进位加法是20以内退位减法和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9加几”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它是在学生掌握了数的分与合,加法的含义,11~20各数的认识以及10加几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计算方法可以迁移到20以内其他进位加法的计算中去,学生掌握好本节知识,可以为以后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奠定良好的基础。
所以这一节课特别重要,在本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中的例题,采用运动会的场景图,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参加各种比赛的情景,为学习计算“9加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教材允许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并在练习中强化用“凑十法”口算9加几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之前认识了20以内的数,并掌握了10加几的算法,运用转化思想将9加几转化成学生熟悉的10加几,将成为教学的关键。
一年级的学生爱说、好动,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针对这些特点,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口说、动脑想等学习活动掌握计算方法。
同时,由于知识的掌握有一个反复认识的过程,需要安排不同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的“凑十法”有多次认识的机会。
备课过程
一、教学目标
1、在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中,借助已有经验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进位加法的各种方法;通过比较,体验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2、通过“分”与“凑”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能够运用“凑十法”正确口算“9加几”的题目,体会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3、在学习计算中体验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逐步形成从数量上观察、思考问题的习惯和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正确计算。
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即为什么用凑十法和如何用凑十法)
三、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激活认知
1、口算
课件出示:
10+2=4+10=5+10=10+7=
师:
10+7为什么等于17?
你是怎么想的?
2、看谁算得巧
课件出示:
5+5+4=9+5+1=8+7+2=7+5+3=
学生口算。
没有“10”怎么也算得这么快呀?
说说你是怎么找到10的?
3、小结:
看来,“10”真是我们的好朋友,算式里有10能使计算快很多、方便很多。
(二)自主参与,探究新知
1、提取信息,发现问题
(1)课件出示主题图:
运动会赛场。
教师:
在运动会赛场,你发现哪些信息?
学生看图之后互相说一说。
(2)重点研究“饮料”图片提供的问题。
①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从这幅图中,发现哪些信息?
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学生交流信息:
箱子里有9盒饮料,外面有4盒饮料,一共有多少盒饮料呢?
2、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师启发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并板书。
师:
9+4等于呢?
自己先想一想,光说出得数还不够,还要说出你是怎么想到这个得数的?
先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过一会再请你给全班同学说。
(同桌交流想法,教师巡视并辅导)
(2)学生汇报。
(预设学生回答)
①点数:
1、2、3……12、13依次数。
②接数:
从9数到13。
③推算出结果:
10加4等于14,9比10少1,所以9加4等于13(假设法、多加再减)
④凑十法:
先拿1盒放到箱子里,再算10+3=13
3、建构方法,揭示“凑十法”
(1)师:
这种想法你能到前面用小棒来演示给大家看看吗?
(2)学生演示。
教师追问:
为什么拿1个呢?
2个行吗?
9和1在一起,好在哪里?
(渗透转化思想:
把9加几转化成我们熟悉的10加几)
(3)教师板书计算过程。
揭示:
从4里分解出1和3,先算9+1=10,再算10+3=13。
这种方法叫“凑十法”,板书“凑十法”。
强调:
10个一转化成1个十了。
(4)练一练(课件)
箱子里有9个橙子,外面有7个,一共有几个橙子?
①看图说信息,列出算式。
②说说你打算怎样计算?
(学生交流)
③学生汇报(课件演示:
7被分成了1和6,一个橙子进入盒子里。
)
④请学生在本子上表示出口算过程(可仿照黑板上老师的板书)
⑤结合课件上的板书说一说口算过程,指名说,互相说。
(5)圈一圈,写一写(课件:
菠萝图,每人一份题目)
9+8=
①学生先在图中圈一圈,再完成下面的计算。
②在本子上表示出口算过程。
(6)归纳算法
课件呈现的算式:
9+47+99+8
①观察:
这几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②计算时,方法上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③归纳总结:
计算9加几的加法,见9想1凑成10,把另一个加数分解成1和几,1和9凑成10,用10加剩下的几就是十几;也就是将9加几转化成好算的10加几,这是数学中的转化思想,运用转化思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新问题。
(三)应用新知,巩固练习
1、第89页,做一做第1题
提示:
可以摆一摆,也可以圈一圈,再完成题目。
2、第89页,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汇报。
3、第89页,做一做第3题
开展接力比赛,完成题目。
(四)全课小结,完善新知
师: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9加几
凑十法:
转化成10加几
补充
发
言
人
张:
我觉得王老师这节课的整体设计思路不错,非常值得我借鉴和学习。
但针对引入环节,我个人有不同的看法,在此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商讨。
“9加几”的知识基础就是“十加几”,因此,在课的开始由“十加几”的口算练习引入是合适的,更是必要的。
不过我觉得王老师有两点处理得不够精当:
一是口算题目太少,节奏太慢,不易使学生感受到“十加几”计算的快捷,为“凑十”营造的氛围不浓,铺垫得不到位,此处不妨多一些“十加几”的题目,节奏也可以再快些;二是不宜在“十加几”的算理上纠缠,那是“十加几”新授课早已解决了的问题。
孙:
我同意张老师的观点,可以把引入的这两个口算题目都设为抢答,以此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
然后追问:
“这些加法题,你们为什么会算得这么快呀?
”从而直接引导得出:
因为十加几就等于十几。
程:
两位教师的意见都很中肯,我也赞同。
“好钢要用到刀刃上”,学习时间宝贵,我们要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用力!
那么我们今天研讨的主题是“如何优化计算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哪位老师能针对新授部分,结合主题再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张:
程老师所问正好是我想说的。
我觉得在新授部分,王强老师让学生探究9+4等于几时,没有直接让学生摆小棒,而是让孩子们先独立思考再集体交流,这样处理非常好。
因为没有“摆小棒”这样的指令性任务限制,学生的思维会打得更开,正所谓少一分限制,多一分尊重,就会多一分惊喜。
我相信在这一环节,一定能够呈现出算法多样化。
而掌握多种算法正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张:
是的,运算能力的形成可以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能够按照一定的程序与步骤进行正确运算,称为运算技能。
运算技能的特征是正确、熟练。
第二阶段:
不仅会正确、熟练地进行运算,而且能根据题目条件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来解决问题,这个阶段方称之为运算能力。
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与逻辑思维等能力的有机整合,不仅是一种数学的操作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
我也觉得王老师对这一环节的处理非常科学,如果进一步让学生通过比较、辨析,体会第③④种解法的巧妙之处,就更好了,可以体现出算法的优化,这也是第一点教学目标所强调的。
耿:
我也想就新授环节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当有学生说到“先拿1盒放到箱子里,再算10+3=13”这种算法时时,王老师马上引导:
你能到前面用小棒来演示给大家看看吗?
此时的“动手操作”缘于学生“口欲言而不能”的自身需求,而非教师强加给学生的操作“指令”。
这样设计恰到好处,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接着,在学生动手操作时教师又追问:
为什么拿1个呢?
2个行吗?
9和1在一起,好在哪里?
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体会到了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巧妙地达成了本课的第二个教学目标。
王:
感谢大家的肯定和指正,这让我增强了教好数学的信心。
其实对本课的练习环节我是存在困惑的,书上配套的习题有很多,我是按部就班地选择了课后“做一做”中的三道题目。
这样处理恰当吗?
希望各位同仁能为我指点迷津。
张:
我觉得一堂课的练习应该体现阶梯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以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的需要。
计算9+4后王老师又借助直观图让学生计算7+9和9+8,这两个小练习也是把具体的操作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凑十法的算理,掌握凑十法的算法,很有必要。
但接下来的练习就显得有些重复了,我个人认为可以变换为脱离直观图的口算。
如卡片抢答:
9+3=9+5=9+9=2+9=6+9=
让学生任意选择两道题目,说说是自己怎样算的。
这样脱离模型,巩固算法,让学生经历直观算法到抽象运算的过程,更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张:
同意张颖老师的意见,一堂课的时间有限,练习要做到少而精,助力学生拾级而上,一步步迈向掌握知识的最高点,落实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结合课后练习二十中的第5题,我觉得不妨在课的结尾呈现这样一道灵活练习:
商店里,伞9元,气球8元,水笔5元。
小象有15元钱,可以买哪两种商品?
这样既巩固了9加几的计算,又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巧妙地引出8加几的计算,为下节课的学习作铺垫。
王:
一举三得,妙!
感谢两位老师的指点。
主持人总结,布置下次集体备课时间及内容:
本次备课研讨大家准备充分,发言踊跃,增进了我们对计算教学中核心素养的理解,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收获颇丰。
下次集体备课时间是下周五,主题仍旧是“如何优化计算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备课内容为多位数乘一位数,大家提前研读教材,以便备课时能有的放矢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并请主备教师周三前把教学设计发到群里。
效果反馈
1、活动前每位老师都能熟悉教材,阅读教参,收集核心素养中有关运算能力的资料,因此,在集体备课时,大家能畅所欲言,互相启发,共同提高。
2、主备教师在大家的帮助下完善了初案,课堂结构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更切合学生,教学效果非常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集体 备课 活动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