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二化学第2章 第3节.docx
- 文档编号:30646052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69.25KB
人教版必修二化学第2章 第3节.docx
《人教版必修二化学第2章 第3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二化学第2章 第3节.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二化学第2章第3节
第二章 第三节
基础巩固
一、选择题
1.有关反应2SO2(g)+O2(g)2SO3(g)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该反应为可逆反应,故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和氧气不可能全部转化为三氧化硫
B.达到平衡后,反应就停止了,故此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且均为0
C.一定条件下,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2molSO2和1molO2,则从反应开始至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某一时刻,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D.在利用上述反应生产三氧化硫时,要同时考虑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和化学反应速率两方面的问题
解析:
对于可逆反应来说,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不可能全部转化为产物,反应只能进行到一定程度。
在达到平衡的过程中,正反应速率不断减小,逆反应速率不断增大,最终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即达到平衡,此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不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应并没有停止,正、逆反应都仍在进行着。
2.在—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D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解析:
分析本题图像可知,反应开始到时间t3时建立化学平衡。
N的变化量为8mol-2mol=6mol,M的变化量为5mol-2mol=3mol,从图中可以看出N的量减少,是反应物,M的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该图所表示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应为:
2NM;t2时,M和N的物质的量相等(因反应在同一容器中进行,也可理解为浓度相等),但正、逆反应速率并不相等,因为从图中可以看出反应并未达到平衡;t3时,已达到平衡,此时的正、逆反应速率相等;t1时,N和M的物质的量分别为6mol和3mol,且M、N在同一容器中,故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3.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
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C )
A.3v正(N2)=v正(H2) B.v正(N2)=v逆(NH3)
C.2v正(H2)=3v逆(NH3)D.v正(N2)=3v逆(H2)
解析:
本题需抓住两点分析:
一是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二是达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
4.(2018·浙江杭州学军中学模拟)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2NO2(红棕色)2NO(无色)+O2(无色),在恒压密闭容器中充入NO2,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D )
A.反应停止了
B.NO的正反应速率与O2的逆反应速率相等
C.c(NO)∶c(O2)=2∶1
D.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解析:
A项,反应达到平衡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并没有停止,故错误;B项,NO的正反应速率与O2的逆反应速率之比为2∶1时才能确定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C项,c(NO)∶c(O2)始终是2∶1,不能作为判断是否达到平衡的依据,故错误;D项,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改变,说明NO2气体的浓度不变,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
5.(2018·广西钦州钦南期末)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
2X(g)Y(g)+Z(s),以下能作为该反应达到平衡标志的是( C )
A.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
B.X、Y与Z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1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D.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Y的同时分解2molX
解析:
A项,X的分解速率是Y生成速率的2倍,因此Y的生成速率不等于Y的消耗速率,因此没有达到平衡状态,故错误;B项,平衡时各物质浓度不再发生变化,但物质之间的浓度不一定相等或满足某种关系,故错误;C项,容积不变,当密度不变时说明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又因为该反应有固体生成,故各物质的量不再变化,因此达到平衡状态,故正确;D项,生成Y和消耗X属于同一方向,因此不能作为达到平衡的标志,故错误。
6.在恒定温度下使NH2COONH4(s)2NH3(g)+CO2(g)达到平衡,不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是( D )
A.v正(NH3)=2v逆(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解析:
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有两个;一是正、逆反应速率相等;二是各物质的质量、浓度、物质的量分数等均恒定不变;B、C两项都体现了混合气体的质量、浓度等恒定不变,即正、逆反应速率相等,符合题意;D项NH3与CO2都是生成物,按比例生成,故无论平衡与否,氨气体积分数均不变。
7.将10molH2和5molN2放入10L真空容器内,某温度下发生反应:
3H2(g)+N2(g)2NH3(g),在最初的0.2s内,消耗H2的平均速率为0.06mol·L-1·s-1,则在0.2s末,容器中NH3的物质的量是( B )
A.0.12molB.0.08mol
C.0.04molD.0.8mol
解析:
v(H2)∶v(NH3)=3∶2,所以v(NH3)=0.04mol·L-1·s-1,0.2s末时,n(NH3)=0.04mol·L-1·s-1×0.2s×10L=0.08mol。
8.(2018·福建厦门高一期末)将4molA气体和2molB气体在2L的容器中混合并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A(g)+B(g)2C(g)。
若经2s后测得C的浓度为0.6mol·L-1,现有下列几种说法:
①用物质A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3mol·L-1·s-1
②用物质B表示的反应的平均速率为0.6mol·L-1·s-1
③2s时物质A的转化率为70%
④2s时物质B的浓度为0.7mol/L-1
其中正确的是( B )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题目中可以应用的信息主要是:
①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②有关数据。
解答该题目时可以先计算出v(C),然后根据化学计量数之比等于速率之比,解决相关计算问题。
根据v=
,v(C)=
=0.3mol/(L·s)
v(A)=v(C)=0.3mol·L-1·s-1;
v(B)=
v(C)=0.15mol·L-1·s-1;
2s时消耗A的物质的量为:
0.3mol·L-1·s-1×2L×2s=1.2mol
所以A的转化率为
×100%=30%
2s时,c(B)=1mol·L-1-0.15mol·L-1·s-1×2s=0.7mol·L-1
9.某温度下,浓度都是1mol·L-1的两种气体X2和Y2,在密闭容器中反应生成气体Z。
反应2min后,测得参加反应的X2为0.6mol·L-1,用Y2表示的反应速率v(Y2)=0.1mol·L-1·min-1,生成的c(Z)为0.4mol·L-1,则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 )
A.X2+2Y2===2XY2B.2X2+Y2===2X2Y
C.3X2+Y2===2X3YD.X2+3Y2===2XY3
解析:
用X2表示反应速率为v(X2)=
=0.3mol·L-1·min-1。
用Z表示的反应速率为v(Z)=
=0.2mol·L-1·min-1。
根据X2、Y2和Z反应速率之比即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则v(X2)∶v(Y2)∶v(Z)=0.3mol·L-1·min-1∶0.1mol·L-1·min-1∶0.2mol·L-1·min-1=3∶1∶2。
根据原子守恒,可确定Z的化学式为X3Y。
故可得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X2+Y2===2X3Y。
10.(2018·湖南永州宁远一中月考)反应A(g)+3B(g)2C(g)+2D(g),在不同情况下测得反应速率如下,其中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B )
A.v(A)=0.15mol·L-1·s-1
B.v(B)=0.50mol·L-1·s-1
C.v(C)=0.32mol·L-1·s-1
D.v(D)=5.40mol·L-1·s-1
解析:
以B的反应速率为标准进行判断。
A项,v(B)=3v(A)=3×0.15mol·L-1·s-1=0.45mol·L-1·s-1;B项,v(B)=0.50mol·L-1·s-1;C项,v(B)=
v(C)=
×0.32mol·L-1·s-1=0.48mol·L-1·s-1;D项,v(B)=
v(D)=
×5.40mol·L-1·min-1=8.10mol·L-1·min-1,即0.135mol·L-1·s-1;综上所述,反应速率最快的是v(B)=0.50mol·L-1·s-1,故B正确。
二、非选择题
11.向2L密闭容器中通入amol气体A和bmol气体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
xA(g)+yB(g)pC(g)+qD(g)
已知:
平均反应速率v(C)=
v(A);反应2min时,A的浓度减少了
,B的物质的量减少了
mol有amolD生成。
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2min内,v(A)=__
mol·L-1·min-1__,v(B)=__
mol·L-1·min-1__;
(2)化学方程式中,x=__2__、y=__3__、p=__1__,q=__6__。
解析:
(1)由题意可知:
Δc(A)=
×
mol·L-1=
mol·L-1,v(A)=
=
mol·L-1·min-1,Δn(B)=
mol,则v(B)=
=
mol·L-1·min-1。
(2)根据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Δn之比,可得
x∶y∶q=
∶
∶a=2∶3∶6,
又由于v(C)=
v(A),所以有x∶y∶p∶q=2∶3∶1∶6。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下列措施可以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是( C )
①提高燃烧的着火点 ②降低燃烧的着火点
③将固体燃料粉碎④将液体燃料雾化
⑤将煤气化处理⑥通入适量的空气
A.①③④⑤B.②③⑤⑥
C.③④⑤⑥D.①②③④
解析:
理论上,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方法是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并通入充足的空气。
本题就此设问,具体解题方法有以下两种。
方法1(逐项分析):
可燃物的着火点是无法提高和降低的,①②不能提高燃料燃烧效率。
将固体燃料粉碎、将液体燃料雾化、将煤气化都能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③④⑤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⑥通入适量的空气,也是提高燃料燃烧效率的一种方法。
方法2(排除法):
由以上分析可知,选项中有①者不可选。
A、D被排除;选项中有②者不可选,B、D被排除。
2.(2018·福建宁德霞浦一中月考)在两个恒温、恒容的密闭容器中进行下列两个可逆反应:
(甲)2X(g)Y(g) (乙)A(s)+2B(g)C(g)+D(g),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其中能表明(甲)、(乙)均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有( C )
①混合气体的密度
②反应容器中生成物的百分含量
③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生成物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
④混合气体的压强
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
⑥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
A.①②③⑤B.①③⑤⑥
C.②③⑤D.②③④
解析:
①甲混合气体的密度始终不变,所以不能作为平衡状态的标志,故错误;②反应容器中生成物的百分含量不变,说明各组分的量不变,达平衡状态,故正确;③反应物的消耗速率与生成物的消耗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正确;④乙混合气体的压强始终不变,故错误;⑤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说明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故正确;⑥乙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始终不变,故错误。
综上所述,C正确。
3.(2018·山东昌乐二中质检)化学反应条件的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下反应条件的控制中,不恰当的是( D )
A.为防止铁生锈,在其表面涂一层防锈油漆
B.为防止火灾,在面粉厂、加油站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C.为加快KClO3的分解速率而加入MnO2
D.降温加快H2O2的分解速率
解析:
A项,防止铁生锈,可在其表面涂一层防锈油漆,阻止铁与潮湿的空气接触;B项,面粉厂、加油站周围的空气中飘浮着可燃性的气体或粉尘,遇明火可能会发生爆炸,所以面粉厂、加油站均要严禁烟火;C项,加入MnO2,对KClO3的分解起催化作用,可以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项,降温会使化学反应速率减小,减慢H2O2的分解速率。
4.工业上合成氨反应为N2(g)+3H2(g)2NH3(g),在实际生产中为提高合成氨的反应速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
A.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采取的温度越高越好
B.压强越高,反应速率越快,因此采取的压强越高越好
C.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率,因此可选用适当的催化剂
D.可向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水蒸气,使氨气溶解以提高反应速率
解析:
A项,温度高反应速率快,但温度过高会消耗更多的燃料,因此实际生产中的温度不是越高越好,故错误;B项,压强大反应速率快,但压强过高会增加设备的成本,因此实际生产中的压强不是越高越好,故错误;C项,可选用适当的催化剂提高反应速率,故正确;D项,加入水蒸气会降低反应体系的温度、且氨气溶于水并不能提高反应速率,故错误。
5.(2018·河南重点中学联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化石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污染环境的CO、SO2等有害气体
B.煤的气化和液化是高效、清洁地利用煤炭的重要途径
C.在使用化石燃料时,为使之充分燃烧,需通入大量的空气
D.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
解析:
燃料燃烧时,由于空气不足;燃料与空气接触面积有限等因素会导致燃料燃烧不充分,产生的热量少,造成资源的浪费,同时还会产生有害气体污染环境。
要克服这些缺点,一是增大燃料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二是发展洁净技术(如煤的气化和液化),三是通入适量的空气(空气过量又会带走部分热量造成损失)。
6.通过控制或改变反应条件可以加快、减缓甚至阻止反应的进行,使化学反应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提高生活质量。
下列各图所示的措施中,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C )
解析:
扇子扇煤炉火的目的是增加反应物氧气的浓度,加快煤燃烧的速率。
7.(2018·山西大同一中月考)为研究硫酸铜的量对锌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速率的影响,该同学设计了如下一系列实验。
表中所给的混合溶液分别加入到6个盛有过量Zn粒的反应瓶中,收集产生的气体,记录获得相同体积的气体所需的时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实验
混合溶液
A
B
C
D
E
F
4mol/LH2SO4溶液/mL
30
V1
V2
V3
V4
V5
饱和CuSO4溶液/mL
0
0.5
2.5
5
V6
20
H2O/mL
V7
V8
V9
V10
10
0
A.V1=30,V6=10
B.反应一段时间后,实验A、E中的金属呈暗红色
C.加入MgSO4与Ag2SO4可以起与硫酸铜相同的加速作用
D.硫酸铜的量越多,产生氢气的速率肯定越快
解析:
A项,反应的总体积应该相同。
A组中硫酸为30ml,那么其他组硫酸量也都为30mL,因此V1=30,而硫酸铜溶液和水的总量应相同,F组中硫酸铜为20mL,水为0mL,那么总量为20mL,因此V6=10,故正确;B项,A中Zn反应较慢,看到金属呈灰黑色,而E中置换出大量的Cu,看到金属呈红色,故错误;C项,硫酸镁与锌不反应,不能形成原电池,故错误;D项,如果硫酸铜过多,生成的铜附着在锌表面,会阻碍锌与硫酸的反应,反而会降低反应速率,故错误。
二、非选择题
8.(2018·湖南五市十校教改共同体联考)草酸与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发生如下反应:
2MnO
+5H2C2O4+6H+===2Mn2++10CO2↑+8H2O,用4.0mL0.001mol·L-1KMnO4溶液与2.0mL0.01mol·L-1H2C2O4溶液,研究反应的温度、反应物的浓度与催化剂等因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改变的条件如表所示:
组别
10%硫酸体积/mL
温度/℃
其他物质
Ⅰ
2
20
Ⅱ
2
20
10滴饱和MnSO4溶液
Ⅲ
2
30
Ⅳ
1
20
1mL蒸馏水
(1)实验I和Ⅱ可得出的结论: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是__催化剂__;如果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使用实验I和__Ⅲ__(用I~Ⅳ表示)。
(2)实验Ⅳ中加入1mL蒸馏水的目的是__确保所有实验中c(KMnO4)、c(H2C2O4)不变和总体积不变,实验Ⅳ中c(H+)不同__。
解析:
(1)实验I、Ⅱ中温度、浓度相同,研究了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应保证浓度相同,且不使用催化剂,则选实验I和Ⅲ。
(2)实验I和Ⅳ中,硫酸的浓度不同,可研究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加1mL蒸馏水可确保两实验中各物质浓度和总体积相等。
9.(2018·云南玉溪一中期末)在2L密闭容器内,800℃时反应2NO(g)+O2(g)2NO2(g)体系中,n(NO)随时间的变化如表:
时间(s)
0
1
2
3
4
5
n(NO)(mol)
0.020
0.010
0.008
0.007
0.007
0.007
(1)800℃,反应达到平衡时,NO的物质的量浓度是__0.003_5_mol/L__。
(2)如图中表示NO2变化的曲线是__b__。
(3)能说明该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__bc__。
a.v(NO2)=2v(O2)b.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
c.v逆(NO)=2v正(O2)d.容器内密度保持不变
(4)能使该反应的反应速率增大的是__bd__。
a.及时分离出NO2气体b.适当升高温度
c.增大容器的容积d.选择高效催化剂
解析:
(1)平衡时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再发生变化,则800℃反应达到平衡时,NO的物质的量浓度是0.007mol÷2L=0.0035mol/L。
(2)由化学方程式:
2NO(g)+O2(g)2NO2(g)可知,平衡时Δc(NO)∶Δc(O2)∶Δc(NO2)2∶1∶2,由表中数据可知,平衡时Δc(NO)=(0.02mol-0.007mol)/2L=0.00625mol/L,曲线b平衡时的浓度为0.00625mol/L,故曲线b表示NO2的浓度变化。
(3)a选项,未指明正逆反应速率,若都为同一方向速率,始终都存在v(NO2)=2v(O2)关系,故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若为不同方向的速率,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所以错误;b选项,随反应进行气体的物质的量减小,压强减小,容器内压强保持不变,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正确;c选项,不同物质表示的正逆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计量数之比,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故v逆(NO)=2v正(O2),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所以正确;d选项,反应混合气体的质量不变,容器的体积不变,密度始终不变,故容器内物质的密度保持不变。
不能说明达到平衡状态,所以错误。
(4)a选项,及时分离出NO2气体,反应速率降低,所以错误;b选项,适当升高温度,反应速率增大,所以正确;c选项,增大容器容积,浓度减小,反应速率减小,所以错误;d选项,选择高效的催化剂,可以增大反应速率,所以正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必修二化学第2章 第3节 人教版 必修 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