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docx
- 文档编号:30644884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79
- 大小:53.24KB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docx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docx(7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
目录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1
“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英文名称:
InternalMedicine
课程编码:
CLIM4016
学时:
96(理论大课),72(见习课),26(课外学时)学分:
10.5
适用对象:
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
先修课程:
诊断学、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解剖学(局部及系统解剖学、病理解剖学)、组织胚胎学、药理学
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王吉耀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年;
叶任高、陆再英主编,《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J.ClaudeBennett,M.D主编《西氏内科学》第21版,世界图书出版社,2004年
陈颢珠主编,《实用内科学》第十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
临床医学是认识和防治疾病、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科学。
内科学所阐述的内容在临床医学的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其普遍意义,是学习和掌握其他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
学习内科学的目的在于扎实地掌握本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毕业时能独立防治内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毕业后通过临床实践,应能进行自学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活动,继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和防治疾病能力。
学习内科学要掌握各个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同时还要深入研讨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临床知识并运用于临床实践。
二、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各个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
2.掌握各个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总论
教学内容
1.国内呼吸系统疾病的流行病学情况。
2.呼吸系统解剖及生理特点与呼吸系统疾病的关系
(1)气管—支气管—肺段—肺泡。
(2)肺循环的特点:
低阻、低压、高容量。
(3)防御系统:
上呼吸道;粘液纤毛运载系统;非特异性防御机能。
3.呼吸系统疾病的诊察方法,包括采集病史,询问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和器械检查;详细讲解肺功和血气检查的方法和意义。
4.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与死亡率增加的原因。
(1)解剖上开放系统和循环上二低一高的特点。
(2)呼吸系统疾病缺乏特异性。
(3)社会人口老龄化。
(4)大气污染,吸烟。
5.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和当前研究的重点。
(1)医学应用技术的进展和诊断水平的提高。
(2)当前呼吸系统疾病研究的重点。
要求
1.了解呼吸系统结构与功能特点。
2.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诊察方法。
3.掌握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
4.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和当前研究的重点。
第二章支气管哮喘
教学内容
1.概述:
哮喘的定义、流行病学概况。
2.病因和发病机制:
详细讲解免疫学机制、气道炎症、气道高反应性和神经机制在哮喘发病过程中的作用。
强调哮喘的本质是气道慢性炎症。
3.临床表现
(1)症状:
夜间、凌晨发作及加重是哮喘的特征之一。
(2)重点讲述发作时的体征。
4.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痰液检查;肺功检查是讲授的重点,包括通气功能检查、支气管激发实验、支气管舒张实验、PEF及其变异率测定;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线检查、特异性变应原的检测。
5.诊断、诊断标准、支气管哮喘的分期及严重程度分级。
6.鉴别诊断:
重点与心源性哮喘、喘息型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癌等鉴别。
7.并发症:
分为发作时并发症及长期反复发作引起的远期并发症。
8.治疗
(1)脱离变应原。
(2)药物治疗:
重点讲解常用平喘药的分类、作用、使用方法及激素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哮喘的吸入治疗。
(3)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分级治疗。
(4)哮喘的长期治疗。
(5)免疫疗法。
9.预后:
转归和预后因人而异,与选用正确的防治方案关系密切。
要求
1.掌握哮喘的发病机制。
2.掌握哮喘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分期及严重程度分级和鉴别诊断。
3.掌握哮喘的防治原则、急性发作期的控制及重度哮喘的处理。
4.掌握哮喘的长期治疗原则。
5.熟悉哮喘的教育与管理。
第三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教学内容
1.概述:
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病理改变:
慢性支气管炎的病理改变特点,进而发展为肺间质纤维化和肺气肿的病理改变。
4.临床表现:
咳、痰、气短和喘息症状;早期可无体征,以后可有干湿啰音或肺气肿体征。
5.实验室检查:
重点讲X线征象、肺功改变及血气改变。
6.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
主要根据有高危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确定。
严重程度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7.鉴别诊断:
主要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和肺癌相鉴别。
8.治疗:
在急性发作期以控制性吸氧、抗感染、祛痰、止咳、平喘为主的治疗。
在缓解期重点讲解控制病因、防治并发症和改善肺功能的锻炼方法和康复治疗。
10.预防:
耐寒锻炼、预防感冒,增强体质,禁止吸烟和中医辅正固本治疗等。
要求
1.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
2.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分级
3.熟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制
第四章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教学内容
1.概述:
重点讲解慢性肺心病的定义。
略述肺心病的流行病学概况。
2.病因:
强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其他肺部疾患的常见病因。
3.发病机制和病理:
重点讲述肺动脉高压的形成及导致右心改变发展为心功不全的过程。
简要介绍对其他脏器的损害。
4.临床表现:
肺、心功能代偿期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肺、心功能失代偿期主要讲述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
5.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重点讲解心电图和X线对于肺心病的诊断价值,其次讲述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对肺心病的诊断与治疗意义。
6.诊断:
根据慢性胸肺疾患史、症状、体征、结合X线、心电图和心动超声图可作出诊断。
7.鉴别诊断:
简述与冠心病、风湿性心瓣膜病、原发性心肌病的鉴别。
8.并发症:
慢性呼吸衰竭、慢性肺心病及自发性气胸。
9.治疗
(1)急性加重期:
控制感染、氧疗;强调心力衰竭的控制原则和治疗方案。
(2)缓解期原则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促进心肺功能恢复为主。
10.预防
要求
1.掌握慢性肺心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掌握慢性肺心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3.掌握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处理原则。
4.掌握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利尿剂的选择、应用原则,副作用及用药期间动态监测电解质及血气变化。
5.掌握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强心剂应用指征、原则、药物选择。
第五章支气管扩张症
教学内容
1.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支气管扩张的病理改变。
3.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
症状主要为慢性咳嗽、大量脓痰,反复咯血,反复肺部感染和慢性感染中毒症状。
体征常为肺部局限、固定的湿性啰音。
4.辅助检查:
X线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内科治疗主要强调保持呼吸道通畅和控制感染;外科手术治疗。
要求
1.了解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
2.掌握支气管扩张的临床表现。
3.掌握支气管扩张的诊断要点和鉴别诊断。
4.掌握支气管扩张的治疗。
第六章肺脓肿
教学内容
1.概述:
肺组织急性化脓性的炎症,继之坏死、液化、脓肿形成;临床以高热、咳嗽和咳大量脓臭痰为特点。
2.病理:
一般讲解肺脓肿病理改变及演变结局。
3.病因和发病机制:
(1)吸入性肺脓肿:
在一些诱因下,使机
体的防御机制减低,经口、鼻、咽吸入病原体而致病。
病原体包括需氧、厌氧和兼性厌氧菌。
体位与脓肿的好发部位的关系。
(2)继发性肺脓肿
(3)血源性肺脓肿
4.临床表现:
重点讲解吸入性肺脓肿的症状和体征;简述慢性肺脓肿主要症状和体征;血源性肺脓肿症状表现等。
5.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重点讲解血象、痰病原学检查和X线表现的特点以及支气管镜检查对肺脓肿诊治的价值。
6.诊断与鉴别诊断:
依据异物吸入史、典型急性发作症状、体征、血象以及X线片表现作出诊断。
重点讲解与细菌性肺炎并发肺脓肿、空洞性肺结核并发感染、支气管肺癌并空洞继发感染的鉴别诊断。
扼要讲述与肺囊肿并发感染的鉴别。
7.治疗:
重点讲解肺脓肿的治疗原则是抗生素治疗和有效的痰液引流。
吸入性肺脓肿对青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和甲硝唑敏感。
强调早期、足量使用抗生素,疗程一般为8-12周。
在多种脓液引流的方法中强调经支气管镜局部治疗的重要价值和体位引流的方法。
手术治疗的适应症等。
8.预防
要求
1.掌握肺脓肿的分类。
2.熟悉肺脓肿的病因、病理变化过程和发病机制。
3.掌握吸入性肺脓肿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4.了解肺脓肿手术治疗的适应症。
第七章呼吸衰竭、慢性呼吸衰竭、
教学内容
1.概述:
呼吸衰竭的定义、分类(急性与慢性;通气与弥散)。
2.慢性呼衰的病因:
慢性胸肺疾患;胸廓病变和肺血管病变等。
3.慢性呼衰的病理生理:
(1)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机制:
用图解讲解通气不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弥散障碍和氧耗量增加导致低氧与二氧化碳潴留的原理。
(2)缺氧对机体的影响。
(3)高碳酸血症对机体的影响。
4.临床表现:
强调呼衰症状主要是由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引起。
重点讲解呼吸困难、发绀,神经精神症状,血循环系统症状,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5.诊断:
依据胸肺疾病史、呼吸困难、发绀和神志改变较易确诊。
重点讲述血气分析对呼衰诊断和治疗的意义。
6治疗:
慢性呼衰的治疗原则:
除原发病的治疗外,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缓解缺氧与二氧化碳潴留为主要目标。
(1)保持呼吸道通畅。
(2)氧疗的意义、指征、方法、原则和目标。
(3)增加通气:
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应用的指征与反指征。
(4)控制感染。
(5)酸碱失衡的处理。
(6)病因治疗。
(7)支持、对症治疗。
要求
1.掌握呼吸衰竭的定义、病因。
2.熟悉慢性呼吸衰竭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改变。
3.掌握慢性呼衰的临床表现和血气分析的临床意义。
4.掌握慢性呼衰的治疗原则和具体措施。
5.了解呼吸衰竭衰竭诊治的新进展。
第八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教学内容
1.ARDS概述:
ARDS是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类型,而严重的急性肺损伤或急性肺损伤的最终严重阶段被定义为ARDS。
以ARDS和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起病急,预后差。
2.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
3.病理改变的特点
4.临床表现:
重点讲解潜伏期症状和体征,特别是呼吸困难的特点。
5.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1)X线胸片表现:
分三期。
(2)动脉血气分析:
是诊断的主要客观指标,也是临床常用的诊断依据。
6.诊断:
重点讲解诊断标准如下
(1)有发病的高危因素。
(2)急性起病,呼吸频数和窘迫。
(3)低氧血症。
(4)X线检查两肺浸润阴影。
(5)除外心源性肺水肿。
7.治疗
(1)原发病治疗:
控制感染、抢救休克、调整液体输入量、避免长期高浓度氧吸入等。
(2)改善通气和组织供氧:
机械通气是纠正缺氧的主要措施。
最常用的通气模式是PEEP。
(3)严格控制输入液体量:
一般入量比出量少500ml。
(4)减轻肺损伤和全身损伤:
糖皮质激素应用,非皮质类固醇抗炎药物的应用,血管扩张剂以及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替代治疗,利尿剂的应用以及营养支持。
要求
1.了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是急性呼吸衰竭的一种类型。
2.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
3.掌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4.掌握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第九章肺炎
教学内容
1.概述:
肺炎的定义、发病机制和分类(重点讲解病因分类和环境分类)。
2.病因和发病机制:
重点讲述肺炎球菌的生物特性,分型,致病性,发病的季节性,致病力特点。
3.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改变。
4.临床表现:
重点讲解典型的临床表现和肺实变体征。
重症肺炎的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
6.并发症:
感染性休克。
7.诊断与鉴别诊断:
初步诊断的依据有典型症状、肺实变体征和X线检查。
确诊依据为病原菌的检测。
临床表现不典型时需与下列疾病加以鉴别:
干酪性肺炎、其他病原体引起的肺炎、急性肺脓肿、肺癌等。
8.治疗:
重点讲解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休克的治疗和并发症的处理。
9.简要讲解葡萄球菌肺炎、其他革兰氏阴性杆菌肺炎和支原体肺炎的临床表现特点,X线改变、诊断和治疗原则。
要求
1.掌握肺炎的分类、临床表现、诊断程序和鉴别诊断(包括严重程度的评估和病原体的确定)。
2.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理改变、临床表现和治疗。
3.熟悉肺炎球菌肺炎的X线改变、诊断和鉴别诊断。
4.掌握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与处理要点。
5.熟悉葡萄球菌肺炎、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和治疗要点。
第十章肺结核
教学内容
1.概述:
肺结核病的定义、主要传播途径和病理改变。
本病在国内和全球的流行病学。
2.病原学:
结核分枝杆菌的分型和生物学特性。
3.流行病学:
传染源主要是开放性肺结核;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4.病因和发病机制
(1)结核菌感染和发病的生物学过程
(2)人体的反应性
免疫与变态反应:
原发性肺结核和继发性肺结核的免疫与变态反应及两者的关系。
初次感染与再次感染:
用Koch现象讲解初次感染与再次感染的临床表现。
5.病理及转归:
讲述结核病的基本病理变化(渗出、增殖和干酪样坏死)。
重点讲解肺结核病变基本病变转归。
6.临床表现:
重点讲解发病过程和临床类型以及症状和体征。
7.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1)病原学检查:
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方法及临床意义。
强调该检查是确诊肺结核病的主要方法。
了解痰标本的收集、检查、培养、药物敏感试验。
(2)影像学检查:
包括X线和CT片的特点
(3)结核菌素试验方法及其临床价值。
(4)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支气管结核镜下表现及临床意义。
8.诊断
(1)诊断方法:
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影像
学检查、痰结核分枝杆菌检查、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和结核菌素试验做出诊断。
强调痰结核菌检查是确诊肺结核病的主要依据和考核疗效、病情随访的重要指标。
(2)诊断内容:
包括分类、病变部位及
范围、活动性及转归和化疗史等。
(3)记录程序。
9.鉴别诊断:
对疑难病例需与肺癌、肺炎、肺脓肿、支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其它发热性疾病相鉴别。
10.并发症
11.预防
12.化疗治疗:
强调化疗是控制结核病的重要手段,但不能忽视休息,营养和卫生的治疗作用。
(1)化疗原则
(2)抗结核药物:
着重讲解一线、二线药物。
杀菌与抑菌药物的种类、作用特点、药物主要毒副作用等。
(3)化疗方案:
着重讲解初治、复治和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药物联合形式、每日用药方案和间歇用药方案)。
13.外科治疗:
手术指征
14.对症治疗:
重点强调大咯血的急救措施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要求
1.掌握肺结核的病因、临床表现。
2.掌握肺结核诊断、鉴别诊断
3.掌握肺结核的X线特点
4.掌握化疗原则,抗结核药物的正确使用,大咯血的处理。
5.了解肺结核病理变化的关系,痰的结核菌检查以及结核菌素试验。
6.了解肺结核的流行病学。
7.了解卡介苗接种、预防性化疗与肺结核手术治疗指征。
第十一章胸膜疾病
第一节:
胸腔积液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与发病机制:
结合胸腔积液和吸收的机制,重点讲解结核性胸膜炎。
3.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4.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诊断性胸穿和胸水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胸腔镜或开胸活检和支气管镜的诊断价值及应用。
5.诊断与鉴别诊断
(1)确定有无胸腔积液。
(2)区别渗出液与漏出液。
(3)寻找胸腔积液的病因:
重点强调结核性与细菌性,癌性胸水的鉴别诊断。
6.治疗
(1)结核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原则。
(2)炎性胸腔积液和脓胸。
(3)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原则。
要求
1.了解胸腔积液的产生机理,病因及鉴别诊断。
2.掌握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3.熟悉胸腔积液的临床表现。
4.了解脓胸与癌性胸腔积液的处理原则。
第二节:
气胸
教学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临床分类:
人工气胸、外伤气胸、自发气胸。
3.临床表现:
症状、体征。
4.影像学检查:
强调X线检查的重要性。
5.诊断和鉴别诊断:
X线检查是确诊的依据。
6.治疗原则
(1)保守治疗。
(2)排气疗法:
包括穿刺抽气和闭式引流。
(3)外科手术治疗:
主要适应症。
要求
1.了解气胸的定义和病因分类。
2.了解气胸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掌握自发性气胸的临床分类、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第十二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教学内容
1.概述:
肺癌的流行病学。
2.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般讲解吸烟、空气污染、职业性致癌因子、电离辐射、饮食与营养等和肺癌的关系。
3.病理和分类:
一般讲解肺癌的按解剖学部位分类和按组织学分类及其特点。
4.临床表现:
重点讲解
(1)由原发肿瘤引起的症状。
(2)肿瘤局部扩展引起的症状。
(3)肿瘤远处转移引起的症状和体征。
(4)非转移的症状。
(5)肺外表现。
5.实验室和特殊检查:
着重讲解以下检查方法及其临床价值,强调病理诊断的重要性。
(1)胸部X线检查:
包括透视或正侧位X线胸片。
(2)CT:
较普通X线检查所具有的优点。
(3)MRI
(4)痰脱落细胞学检查
(5)纤支镜检
(6)病理学检查:
经胸壁细针穿刺活检、经纵隔镜、胸腔镜、胸膜活检及浅表淋巴结活检等。
(7)核素检查
(8)肿瘤标志物检查
(9)基因诊断
(10)开胸手术探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
强调早期诊断与治疗效果和预后的关系。
需鉴别诊断的疾病:
肺结核、肺炎、肺脓肿及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8.临床分期
9.治疗:
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重要性、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
非小细胞肺癌I期和II期。
(2)化疗:
适应证,小细胞肺癌非常敏感。
(3)放疗:
根治与姑息疗法的适应证。
以小细胞肺癌敏感。
(4)介入性治疗
(6)中医药治疗
(5)生物缓解调节剂治疗
10.预防:
一般讲解避免与减少接触致癌物质以及早期发现病人的措施。
11.预后:
取决于发现的早晚,治疗的合理性及病理分类。
要求
1.掌握肺癌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2.掌握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原则。
3。
熟悉肺癌的病因和病理分类。
循环系统疾病
第十三章总论
教学内容
1.结合世界和我国情况,讲述循环系统发病率的变化。
2.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分类。
3.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方法应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器械检查综合分析。
4.心血管疾病的预后及防治方法。
5.心血管疾病研究的进展。
要求
1.了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分类。
2.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诊断方法。
3.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的防治措施。
4.了解循环系统疾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和当前研究的重点。
第十四章心力衰竭
教学内容
1.概述:
概述心力衰竭的定义。
2.病因及诱因:
包括基本病因原发性心肌损害、心脏负荷过,以及心衰的各种诱发因素。
3.病理生理:
代偿调节机制、各种体液因子的改变,舒张功能不全及心肌损害和心室重构概念。
4.心衰的类型及心功能分级
要求
1.掌握心力衰竭的病因、诱因和病理生理特点。
2.掌握心力衰竭的心功能分级和评定。
第一节慢性心力衰竭
1.临床表现:
左心衰竭、右心衰竭以及左、右心衰竭的同时存在的症状体征。
2.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重点讲述X线检查、超声心动图以及创伤性血流动力学测定在心衰时的改变。
3.诊断和鉴别诊断:
临床诊断包括心脏病的病因诊断、病理解剖诊断、病理生理诊断、心力衰竭分级及客观评定分级的诊断。
鉴别诊断与支气管哮喘、心包疾病、肝硬化等引起的水肿相鉴别。
4.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针对病因和诱因的治疗。
(2)一般治疗:
休息及限制钠盐摄入。
(3)药物治疗:
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正性肌力药物(主要为洋地黄类药物)、ß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的应用。
(4)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治疗。
(5)顽固性及不可逆心力衰竭的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及心脏移植。
第二节急性左心衰竭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以肺水肿为主要表现,并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和昏厥等。
3.诊断与鉴别诊断:
主要根据症状和体征作出诊断。
应与支气管哮喘发作,以及引起休克的其他病因相鉴别。
4.治疗
(1)患者取坐位双腿下垂。
(2)高流量给氧,使用酒精或消泡剂。
(3)应用吗啡。
(4)快速利尿。
(5)应用血管扩张剂。
(6)速效洋地黄制剂的应用。
(7)静脉注射氨茶碱。
要求
1.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掌握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
重点为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洋地黄类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的合理应用,
3.掌握急性左心衰竭的抢救方法。
第十五章心律失常
教学内容
1.心脏传导系统的解剖。
2.心律失常的分类。
3.心律失常发生机制。
4.心律失常的诊断方法:
病史、体格检查和器械检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临床电生理检查)及其临床意义。
5.各种心律失常(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区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以及心脏传导阻滞)的病因、临床意义、心电图特点及治疗(药物和非药物)方法。
要求
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的分类、病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特征。
第十六章高血压
教学内容
1.原发性高血压的概念。
2.目前我国采用WHO/ISH标准进行高血压的分类与定义。
3.国内外高血压流行病学简介。
4.病因:
高血压是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5.发病机制及病理改变。
6.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1)症状:
大多数起病渐进,缺乏特异性表现。
(2)体征:
血压变化,心脏、血管体征。
(3)恶性或急进型高血压特征
(4)并发症:
包括高血压危象、高血压脑病、脑血管病、心力衰竭、慢性肾功能不全以及主动脉夹层。
7.诊断和鉴别诊断
(1)高血压的诊断:
首先是测量血压,了解血压水平;其次鉴别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然后是判断靶器官损害及相关危险因素。
(2)鉴别诊断:
简述常见的继发性高血压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包括肾实质性高血压、肾血管性高血压、嗜咯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缩窄等。
(3)高血压危险分层:
根据血压升高的水平及影响预后因素分为低危、中危、高危、极高危。
(4)实验室检查的临床意义及其分析。
8.治疗
(1)治疗目的与原则(配以非药物措施,治疗对象,血压控制目标)。
(2)降压药物治疗:
介绍五类降压药的作用,列举常用的代表性降压药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
降压治疗方案的原则。
(3)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患者降压治疗方案和原则。
(4)顽固性高血压的治疗措施。
9.高血压急症
(1)高血压急症的概念和治疗原则。
(2)常见高血压急症的处理原则。
要求
1.掌握原发性高血压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诊断及危险分层。
2.掌握原发性高血压治疗方法和药物治疗原则。
3.掌握高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临床医学 专业 五年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