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docx
- 文档编号:30641360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3.38KB
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docx
《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文言文练习题
中考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必考点及答题技巧
课外文言文阅读在中考语文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不少同学苦不堪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理一理课外文言文怎么考怎么答!
常考课外文言文主题有写人记事和讽谏劝说。
先来两道题感受下(文末附翻译):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写人记事类)
申不害者,郑之贱臣也,学黄、老、刑名,以干昭侯。
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
申子尝请仕其从兄,昭侯不许,申子有怨色。
昭侯曰: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已其行子之术而废子之请乎?
子尝教寡人修功劳,视次第;今有所私求,我将奚听乎?
”申子乃辟舍请罪曰:
“君真其人也!
”
(节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二》)
1.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今将听子之谒而废子之术乎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内修政教()
(2)终申子之身()
(3)申子尝请仕其从兄()
(4)申子有怨色()
3.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申不害者 马之千里者
B.以干昭侯 皆以美于徐公
C.我将奚听乎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D.申子乃辟舍请罪曰 乃入见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所为学于子者,欲以治国也。
答:
5.请简要说说文中的韩昭侯身上具有哪些优秀品质。
答:
6.简要谈谈你对文中“修功劳,视次第”的理解,并说说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答: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讽谏劝说类)
后唐庄宗猎于中牟,践蹂民田,中牟令当马而谏。
庄宗大怒,命叱去斩之。
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擒至马前。
数之曰:
“汝为县令,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
奈何纵民稼穑,以供岁赋,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以待天子驰逐?
汝罪当死,亟请行刑!
”诸伶复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赦之。
(节选自冯梦龙《智囊·语智部·中牟令》)
【注释】伶人:
乐工,即现在以演戏为业的人。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中牟令当马而谏 ()
(2)数之曰 ()
(3)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
(4)以供岁赋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A.后唐庄宗猎于中牟
舜发于畎亩之中
B.伶人敬新磨率诸伶走追其令
其真无马邪
C.汝为县令
山峦为晴雪所洗
D.以待天子驰逐
以告先帝之灵
3.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饥饿汝民,空此田地。
答:
4.从庄宗最终赦免了县令可以看出,庄宗是一个什么样的君王?
答:
5.伶人敬新磨通过什么样的说话方式使庄宗最终改变了主意?
答:
以下六大考点基本涵盖课外文言文阅读重要考点:
实词解释、虚词辨析、句子翻译、内容理解(含句子理解)、内容概括、人物形象分析。
一、划分句子节奏
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
①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
②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中间不能停顿。
技巧一:
弄通文意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以及大致意思。
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
技巧二:
利用对话标志断句
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
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
技巧三:
借助文言虚词断句
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
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技巧四:
找出动词,明确句意
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
技巧五:
借助名词(代词)断句
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
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常见代词有:
“我”(吾、予、余、我),“你”(尔、汝、女、公、卿、若、君、而、乃、子),“他”(之、彼、其、此)。
技巧六:
利用对称句式断句
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
二、实词解释
技巧一:
直接迁移法
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岳阳楼记》中“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
语境推断法
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二题中“独不闻天子好田猎乎”的“闻”,结合语境可知“闻”应为“听说,知道”的意思。
技巧三:
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上面二题中“以供岁赋”的“赋”的意义推断,大家可以把“赋”组成几个词语,从中做选择:
赋税、诗词歌赋、天赋……通过筛选,不难找到“赋税”这个意思。
技巧四:
古今对照法
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如“地方”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地”是“土地”之意,“方”是“方圆”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地方”是一个词,表“处所”等。
技巧五:
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如上面一题中“申子有怨色”的“色”,可联系成语“面不改色”的“色”来理解,理解为“脸色”。
三、虚词辨析
技巧一:
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
技巧二:
代入检验法
各地中考虚词意义或用法辨析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同学们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选项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出其在课外句中的用法是否相同。
技巧三:
交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同学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此时就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某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如果讲得通,那意义和用法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四、句子翻译
技巧一:
从宏观上整体理解、把握句式特点
翻译时切忌断章取义,应当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来翻译文言句。
并要对文言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固定短语、修辞和语法,都准确把握。
技巧二:
从微观上把握句中每个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以理解实词和虚词为基础,对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尤其是词类活用、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特殊实词,都要准确把握。
技巧三: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信”(准确,不偏离,不遗漏)“达”(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词语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
文言句子翻译要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译,不漏译,不错译;要求译文明白通畅,无语病;进而要求译文用词造句考究,有一定的文采。
五、内容理解与概况
第一步:
梳理结构,全面把握
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
梳理结构,准确筛选信息要点,进而全面把握文章的框架与主旨。
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第二步:
锁定区域,准确筛选
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
抓重点,准确翻译
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第四步:
综合分析,理清因果
对文意的分析必须综合全文,要结合主旨,注意是否倒置或混淆了因果关系。
六、人物形象分析
第一步:
分析标题
有些文章,标题就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步:
通读原文
对于阅读材料,要从头到尾,慢慢读完。
速度不能太快,太快了不能理解词句,也不能把握内容;速度也不能太慢,词句意思大致理解就可以了。
通读要完整,如果文章有出处和注释,也要一并读完。
第三步:
分析原文
①主人公做了哪些事,从这些事中提炼人物的性格特点;
②抓住肖像、神态、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认真分析其性格特点;
③注意侧面描写,常包含着作者的感情倾向,为定位主人公性格起着重要作用;
④结合人物年龄、身份、地位等,加以分析,找出人物性格特点。
速记口诀:
标题开头须关注,具体事件显性格,
语言动作析特点,侧面描写起烘托。
补充:
概括分析人物言行类题,其解题方法与分析人物形象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分析人物言行,是以人物的某一品行品质为切入点,围绕着这一切入点在原文中找出体现人物此品行的具体事例,最后对事例进行概括即可。
答题时,要看清楚题干是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还是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译文一】
申不害,是郑国的卑贱小臣,学习黄帝、老子和法家刑名的学说,用来向韩昭侯求取官职。
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国相,(申不害)对内整治教化国家,对外应对诸侯,十五年的时间,直到申不害去世,国家治理得很好,军事力量很强盛。
申不害曾经请求让他的堂兄做个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一脸不高兴。
韩昭侯说:
“我之所以向你学习,是打算用来治理国家的。
现在我是同意你的请求来破坏你制定的法度呢,还是施行你定的法度而拒绝你的请求呢?
你曾经教导我要按照功劳的大小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取哪种意见呢?
”申不害于是退避一段距离,请求(昭侯)治罪说:
“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
”
【译文二】
后唐庄宗在中牟狩猎的时候,将百姓的田地践踏得面目全非,中牟县县令挡在庄宗马前劝谏。
庄宗听后十分生气,让身边的随从将县令带出去斩首。
有个叫敬新磨的乐工立即带着其他乐工去追赶被押走的县令,然后将他带到庄宗的马前。
数落县令说:
“你身为本地的县令,难道不知道天子喜欢狩猎吗?
为什么要纵容百姓辛勤耕种和收获,以便缴纳每年的赋税,你为什么不让百姓忍饥挨饿,让田地荒芜,好让天子能够尽情地驱马奔跑、追逐野兽呢?
你真是罪该万死,皇上请您立即下令将他处死吧!
”其他乐工也在一旁唱和,于是庄宗大笑起来,下令赦免了县令。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知之难乎哉!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
然而天下皆曰:
“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
”此知之难也。
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
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知其姓与名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百不得一焉/得不偿失
C.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则几乎罔矣/罔不因势象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而成为屈原的知音?
【答案】
(1)B
(2)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司马迁“知悲其志”。
(或:
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
【解析】【分析】
(1)A.知道;通“智”,智慧。
B.得到,C.具备;详细。
D.可能;无,没有。
故选B。
(2)这句话的大意是:
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知其所以为言”意思是:
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读屈原《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屈原要说这些话。
故答案为:
⑴ B
⑵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⑶司马迁“知悲其志”。
(或:
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并要结合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可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
【附参考译文】
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
人们说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容面貌;读他的书,明白他的话(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罢了。
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的人,一百个人中不到一个。
然而世人都说:
“我能读他的书,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是“懂得”的难处啊。
人们知道《离骚》是辞赋的起源(鼻祖),司马迁读《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这是贤人懂得贤人啊。
没有司马迁那样(高远)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则几乎不可能啊。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熙宁八年夏,吴越大旱。
九月,知越州赵公①,前民之未饥,为书问属县:
灾所被者几乡,民能自食者有几,库钱仓粟几人,富人可募出粟者几家,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州县吏录民之孤、老、疾、弱不能自食者二万一千九百余人以告。
故事②,岁廪穷人,当给粟三千石而止。
公敛富人所输,得粟四万八千余石。
使自十月朔③,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忧其众相蹂也,使受粟者男女异日。
忧其且流亡也,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而告以去其家者勿给。
明年春,大疫。
为病坊,处疾病之无归者。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公于此时,蚤夜惫心,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
给病者药食多出私钱。
民不幸罹旱疫,得免于转死,虽死得无失敛埋,皆公力也。
其施虽在越,其仁足以示天下。
(选自曾巩《越州赵公救灾记》)
【注】①赵公:
赵抃(1008—1084),字阅道,谥清献,衢州西宁(今浙江衢县)人。
晚年执越州政务,政治卓著。
②故事:
向来规矩。
③朔:
农历每月初一。
(1)解释下列划线字意思。
①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________
②力不少懈,事细巨必躬亲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 其仁足以示天下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 使各书以对,而谨其备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C. 其施虽在越 其西南诸峰
D.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二处)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使自十月朔,人受粟日一升,幼小半之。
(5)结合句子内容说说下列划线字的表达效果。
于城市效野为给粟之所凡五十有七,使各以便受之。
(6)古代志士仁人常“以仁为己任”,请联系本文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分别简要分析“仁”的具体内涵。
【答案】
(1)谨慎;稍微
(2)A
(3)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6)本文:
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
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解析】【分析】
(1)根据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少”这里是“稍微”的意思。
(2)A用来,来/因为;B并且/并且;C代词/代词;D的/的。
(3)这句话的意思是:
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根据句意可知这句话的断句方法是:
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使:
让;朔:
月初;幼小:
孩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5)这句话的意思是:
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
结合语境分析,赵工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多多设置发粮点,方便乡民领粮。
由此可以看出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6)结合赵工的作为分析,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赵工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做好准备并及时足额给受灾乡民发放救济粮。
发生瘟疫时,又设立医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使百姓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
由此看出赵工“仁”具体内涵是与民同忧。
而《醉翁亭记》本文以一个“乐”字贯穿全篇,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故答案为:
⑴谨慎;稍微
⑵A;
⑶募僧二人/属以视医药饮食/令无失所恃。
⑷(赵工)让人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
⑸划线词说明发放粮食的点很多,从侧面反映赵工处处为百姓考虑,以人为本,真心为民。
⑹本文:
赵工在百姓受灾中与民同忧。
《醉翁亭记》:
写欧阳修虽被贬仍治理好滁州,与明同乐的思想。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含义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对课文注释的识记及积累,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解释。
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掌握能力。
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的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代替;先多朗读,体会语气,进行判断。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⑷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
尤其要注意一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
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
⑸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表达效果的品析能力。
解答此类题,一定要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答题原则,认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本,理清行文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
⑹本题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概括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认真通读全文,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感知文本,在此基础上,根据题中已有内容,确定答题范围,细读相关语句,抓住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语句,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熙宁八年夏天,吴越一带遭遇严重旱灾。
这年九月,资政殿大学士赵公出任为越州长官。
在百姓未被饥荒所苦之前,就下文书询问所属各县遭受了灾害的有多少乡,百姓能够养活自己的有多少户,应当由官府供给救济粮的有多少人,可以雇用民工修筑沟渠堤防的有多少处,仓库里的钱粮可供发放的有多少,可以征募出粮的富户有多少,僧人道士以及读书人吃剩的余粮记录于簿籍的有多少实存,让各县呈文上报知州,并且谨慎地作好准备。
州县官吏登记报告,全州孤儿、老人、疾病、体弱不能养活自己的共有二万一千九百多人。
向来规矩,官府每年发给穷人救济,应当发到三千石粮米就停止。
赵公征收富户人家上缴的,以及僧人道士吃余下的粮米,共得谷物四万八千多石,就用它来补助那救济的费用。
让规定从十月初一开始,每人每天领一升救济粮,孩童每天领半升。
赵公担心领米的人太多会相互践踏,又让男人女人在不同的日子领米,并且每人一次领两天的口粮。
他又担心乡民将流离失所,就在城镇郊外设置了发粮点共五十七处,让各人就便领粮,并通告大家,离开自家的不发给粮食。
第二年春上,瘟疫很严重。
官府设立病院,安置无家可归的病人。
招募两位僧人,把照料病人的医药和饮食委托给他们,让那些病人不失去依靠。
赵公在这段时间,早晚劳心力从未稍微懈怠,事无论巨细必定亲自处理。
给病人吃药吃饭的开销花的多是自己的钱。
百姓不幸遭遇旱灾瘟疫,能避免辗转死去;即使死了也不会无人收敛埋葬,都是靠赵公的力量。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又欲作“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节选自《诗话总龟》)
【注】①出自《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________
②又欲作“推”字________
(2)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引手做推敲之势,观者讶之。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出自贾岛的《题李凝幽居》,是历来传诵的名句。
请从“炼字”的角度对比“敲”“推”二字,说说贾岛为什么最终选用“敲”字?
【答案】
(1)在;想要
(2)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3)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结合课内所学①“于”翻译为“在”;②“欲”翻译为“想要”。
(2)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引手:
伸手;势:
动作。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
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
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
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
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
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
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故答案为:
⑴在;想要
⑵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动作,看到的人感到很惊讶。
⑶敲显得有礼貌,衬托出夜的宁静,起到以动衬静的作用。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出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章的内容基础上进行分析。
5.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________)
②觥筹交错(________)
③山岳潜形(________)
(2)下列划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初中 课外 文言文 阅读 必考 答题 技巧 练习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