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 2.docx
- 文档编号:30638586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20.20KB
养生 2.docx
《养生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生 2.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养生2
去眼袋那时候是这样的,用生姜片,藏红花,艾叶,桑叶烧水在大木桶里泡的,艾叶和藏红花不能每次都放隔三四天放一次少量,松针和桑叶是一大把,七八片姜,泡脚微微出汗就不泡了,。
只有涂那些东西的那晚上泡的大汗淋漓,很累很困
脚部保养。
我的方法是,橘子皮,姜片,花椒,玫瑰花烧水,然后在泡脚桶里放入白醋和盐开泡,泡的过程中楼主会用那种丝瓜络(我是用家里自己种的丝瓜,哈哈)给脚步去死皮,洗完脚之后,按摩脚,涌泉穴,脚趾啊,都照顾到。
然后涂上一层橄榄油再涂上友谊雪花膏,再按摩下脚,穿上袜袜就可以啦。
放药材要慎重呢,嘻嘻~~普通的白开水就可以,最好九点泡,泡到后背或额头出汗就好啦。
泡的时候,双手搓热,用劳宫穴贴着腰眼那里,再用意念想象着热量不断的传送到身体里,寒气被排出来了
酒酿是个好东西啊,大家经常吃哦~~想丰胸的好气色的都要吃哈~~~
多揉揉太冲穴。
另外还有个简单的方法刺激地筋,就是买个擀面杖,脚踩上去来回滚动,超简单实用,用手揉累。
嘿嘿
脾经当令哦,姐妹妹喝杯白开水或者吃点水果,起来活动下哦。
揉揉你的腿的内侧,从脚腕揉到大腿根。
呼呼~~~
楼主看了《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刘太医谈养生》《十二时辰养生》《二十四节气养生法》《手会治病》,还经常的看马菱悦,罗大伦等一些养生博客。
看过这些之后,心里就对自己的身体有了大概的感知了,也明白自己为何容易发胖等一些问题。
《黄帝内经》楼主也看了很多遍,还下载了一些电子书在手机里。
女人怎么样才能说自己身体好呢?
我觉得主要有这几个判断标准。
1气血充足。
只有气血充足了才能有好脸色,才能看上去红润细腻有光泽。
2月经好。
时间规律。
每次5天,没有痛经虚弱呕吐淤血腰疼等症状伴随。
3心态好。
不会经常性的抓狂,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不会经常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没有安全感,伤心流泪。
不会自卑,觉得自己无可救药的差劲。
不会嫉妒,内心阴暗,说话酸酸的。
4身材匀称。
不会觉得自己喝口凉水都塞牙,到处肥肉一抓一把。
也不会骨瘦如柴,吃什么都不进补。
早饭通常会是熬小米粥,加入红枣,黄芪,淮山。
喝的时候放入一勺黑芝麻糊。
一小块馒头,少量的青菜。
在脾经当令之时拔罐!
!
!
在三阴交陵泉穴血海足三里各自拔一个罐。
小腿中间随意的拔两个。
平时多吃些黄色的食物,南瓜玉米等都是很好的补脾的。
Q:
皮肤最近很差。
而且肚子大姨妈来就疼。
疼死了。
。
。
木坨坨。
A:
暖宝宝热水袋伺候肚子啊,红枣生姜红糖熬水,热热的喝下去。
揉血海三阴交。
楼主的眼睛黑白很分明,而且很亮很亮的,像小孩子的眼睛。
就是不断的养脾胃的成效呢。
得意~~
脸部的保养
对付毛孔,楼主主要是刮痧。
刮完之后感觉脸特别通透。
楼主方脸变尖脸也是通过刮痧,O(∩_∩)O
容易生气经常熬夜的爱思考的妹子,揉一下你的内眼角那里试试疼吗?
这里是膀胱经开始的地方,毒素容易堆积。
如果通过按揉来疏通的话,很疼,楼主揉了两下就疼得流眼泪啊。
楼主的不疼的方法是,用最小号的罐来闪罐。
不过楼主那毒素太多还是留下印子了,大概三四天才消除。
A:
气血充足了,月牙就会长出来的。
我已经两年不喝牛奶了,也不喝酸奶。
水果和饭分开吃的。
因为楼主体寒,根本不碰寒凉的水果,如柚子香蕉。
建议你早餐喝豆浆或者是粥,水果在九点半左右吃。
楼主吃苹果都会先煮一下,然后再把皮削掉吃。
作息规律加泡脚自然会身体比以前好的。
但是要想气血充足的话,你还是多喝粥,多吃大枣桂圆等。
要不然你很难把小月牙长出来的
平时不要生气,肝不好的通常月经也不好,来月经的时候可以喝玫瑰花茶,梳理肝气郁结的。
女人以肝为本。
酸入肝,你可以吃点酸性的食物,煮粥的时候放点酸枣仁。
豆浆。
有人说豆浆是寒性的。
楼主也不太清楚。
楼主不是每天都喝。
也不单纯的光喝豆浆。
黑米红豆黄豆小米大米粟米糯米糙米楼主会随机的来打粥。
吃法。
楼主先用枸杞大枣黄芪姜丝桂圆烧二十分钟左右,在碗里打入两三颗鹌鹑蛋,把汤倒入碗里,加入酒酿,就可以享用了。
偶尔也煮酒酿汤圆吃。
楼主喜欢黑芝麻和山楂芝麻馅儿的~~当然,汤圆也是买的自家做的那种。
脾湿脾虚检测方法(转)
或许你没有那么多中医知识,或许你没认真看过任何一个中医大夫,但你可以通过以下简单的自测就能知道自己的体内是否有脾湿、脾虚。
1.清早洗漱时,看面色和舌苔——
早晨眼皮肿,是否有下眼袋?
照镜子时发现舌体胖大、或舌边缘有明显齿痕?
自己舌苔厚腻?
中医点评:
确认是否脾湿,最准确的方法就是看舌的形态。
健康人平时可以养成定期观察自己舌象的习惯,对照一些中医舌诊的图片,就可以发现自己健康问题的蛛丝马迹。
在夏季,脾湿的人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2.吃饭时,看食欲——
到该吃饭的时候,没有饥饿的感觉,而且什么也不想吃?
吃一点东西就感觉胃里胀胀的?
在吃饭过程中有隐隐的恶心感,好象吃下去的东西自己往上顶?
中医点评:
中医五行学说认为脾具有“土”的特性,土很容易吸水,所以湿气进入体内最容易伤脾。
自检脾胃功能,就能发现你是否脾湿。
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我们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水液,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细胞新陈代谢提供能量。
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
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马上会有饱胀的感觉,这是胃强脾弱的表现,也是脾湿的征候。
3.工作时,看精神状态——
是否有胸闷的感觉,想长呼一口气才舒服?
感觉四肢或身体沉重甚至有浑身酸疼的感觉?
身体特别疲乏,懒得活动?
活动时关节发紧,好象不灵活?
有头昏沉、头脑不清爽的感觉?
易困倦,有时记忆力减退?
中医点评:
古人说“脾气一虚,肺气先绝”,说明脾与肺的功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脾气虚到一定程度,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短气、少气懒言,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4.感觉一下,你的体态——
饮食作息和原来一样,但体重明显增加?
关节僵硬,起床时浑身酸痛?
下肢水肿?
中医点评:
湿气重的人还可能在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而且表现为虚胖的体征,更严重的人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5.入厕时,看大便——
大便稀烂不成形?
大便基本成形但较软,而且大便完了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
总有大便排不尽的感觉?
中医点评:
确认是否脾湿,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就是看大便。
正常大便是香蕉样软硬适度的条形。
而如果像熟得过度的香蕉一样外形软烂、黏腻的大便就是脾湿的表现,说明身体消化功能异常。
体内湿气过重时,小便往往表现为尿不多,甚至尿量很少或尿不净。
有些女性白带量多,也是湿热的表现。
另外,还可以看一下鼻翼两侧是否发红,挤一下鼻头,看看是否有白色东东~~
脸部刮痧完了之后你会发现脸部细腻红润光泽。
楼主刮痧的时候会心平气静。
把意念集中在脸部,想象自己脸色不再灰暗,会很水润。
在有斑的地方揉的话,你会感觉斑的周围会很痛。
那就说明那个地方经络不通,用刮痧板的一角使劲揉,甚至会感觉有瘀结。
没事用刮痧板按揉那些痛点,斑会变淡甚至消失。
脸部有很多的经络通过。
尤其是眼部,集中了全部的经络。
所以没事多按摩刮痧,疏通经络,眼部问题自然减少
A:
从你说的情况看楼主认为是气虚双虚。
一运动就出汗和楼主一样,楼主以前爬个楼梯都能湿透衣服,是气虚的表现。
吃不尽东西是脾虚,体内没有多余的力气来消化了。
大姨妈量少,血虚。
长斑是经络堵塞的后果。
请说一下你的大便情况,是否便秘,有排不干净的感觉吗?
便溏吗?
颜色?
马桶螚冲干净不?
舌透胖大吗?
是否有齿痕?
舌苔情况?
睡眠质量?
是否痛经?
长斑位置?
手脚冰凉还是温暖?
红枣的皮对脾胃不好,难消化。
最好能够煮红枣溏喝。
配上桂圆姜丝黄芪。
汤水嘴好吸收了
身体太虚就不要激烈运动了。
对身体反而不好。
多做些柔和的运动。
或者多打坐冥想
A:
楼主就是洗面奶(大宝),爽肤水(美加净),乳液(美加净)。
就这些。
然后买些老牌子面霜来当护手霜。
别的大牌的楼主从来没用过,也买不起。
嘿嘿~~去角质的话用红糖橄榄油蜂蜜混合,身上手上脸上通用。
毛孔粗大楼主觉得刮痧效果不错。
肺主皮毛~把肺养好,皮肤自然细腻。
便秘熬夜都可能引起毛孔粗大
A:
受之有愧~~~舌苔有齿痕是脾湿。
热的话要看舌头颜色。
手脚凉是阳虚,气血不足的原因。
月经量少是血虚。
如果痛经则是体内有寒气。
后背刮痧疼膀胱经不通。
艾灸很温和,非常适合女性温补。
是一种非常好的疗法。
艾灸腹部大姨妈不痛是体内有淤血。
泡脚的话单纯用水就可以,主要是引气血下行。
放东西的话姜片,花椒都可以。
淋巴肿大可能是体内有虚火。
一劳累就气血消耗厉害,虚火趁火打劫。
A:
楼主平时就老老实实喝白开水。
如果肾虚就不要喝太多的水,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枸杞黄芪楼主都会煲汤或者打粥的时候用,不泡水喝的。
你可以煮一锅红枣生姜黄芪汤放入保温评带去喝。
补血益气~~平时多吃些葡萄干桂圆花生核桃杏仁等
必备食物。
小米。
红枣。
黄芪。
花生。
葡萄干。
苹果。
黄豆。
黑豆。
玉米面。
黑芝麻糊。
生姜。
蜂蜜。
红糖。
桂圆。
杏仁。
香油。
芝麻酱。
煎饼。
早餐。
楼主起床后喝温的白开水一杯,再喝点蜂蜜,然后进入厕所去大大~~~7.30~8.00吃早饭。
小米黄芪红枣熬的粥,里面放一勺黑芝麻糊。
简单炒一个青菜。
一个煎饼。
饱饱的了就。
午餐。
不太固定。
馒头,荤菜,比如鱼。
素菜。
当季的蔬菜。
豆浆。
晚餐。
花样比较多。
因为17:
00到19:
00为肾经当令。
所以吃一些补肾的东西较多。
鸡爪炖黑豆。
排骨冬瓜汤。
酒酿蛋。
山药羊肉汤等都是楼主经常做的。
如果懒的做饭,就打点黑米花生粥喝~
肾脏主津液。
水肿主要是肾虚造成的,肾虚导致体内的水份排不出去。
很渴,喝水多是阴虚。
肝肾同源,肝肾阴虚会导致口干咽燥。
早睡,不要熬夜。
腿部刮痧艾灸~~补充气血。
多喝红枣桂圆生姜汤。
泡脚。
同时加强膀胱经的疏通,撞墙,拔委中穴试试。
A:
外侧胖就敲胆经。
内侧胖就用拳头刮大腿内侧。
前侧胃经,后面是膀胱经。
都可以用拳头疏通~~
楼主通常煮粥,煲汤会放枸杞。
不经常泡水喝。
对于西洋参,楼主只知道是性寒,滋阴降火的名贵补品。
脾湿的话不要服用~~楼主觉得多喝点红枣生姜熬的水吧。
好处多多
皮肤问题主要是肾和肺引起毛孔粗大,过敏啊这些问题。
月经少,血虚。
痛经,气血瘀滞。
冒红点是脾不统血。
偏头痛可能是胃经引起的,可以用十指梳头,按揉头部疼痛的地方,揉的不疼了,偏头疼也就好多了。
体内气血不通,有瘀滞。
脾也不好。
肾气不足。
所以要从养脾胃做起~~
吃补的东西会把邪气困在体内,所以感冒的时候不建议补身体。
膀胱经的话,你可以十指交叉手心朝下放在腹前,然后弯腰使劲向下去够脚面或者是贴地。
这个动作可以拉伸膀胱经,很简单。
青色入肝,黄色入脾,脸色青黄说明肝脾都不好。
斑的话主要是肝的问题。
牙龈喉咙扁桃体这些说明体内有火,而且很可能是虚火,不要用寒凉的东西降火啊。
尿多,肾虚,肾调节水不利。
便秘,身体虚,脾不好~~所以调节脾胃。
熬生姜红枣水喝。
不要熬夜,戒寒凉。
多喝小米粥。
楼主感冒就是多喝水多休息,然后多放姜葱白红枣熬很辣的汤喝下去把寒气逼出来。
另外就是拍痧,在胳膊肘那拍。
足部按摩时间一般在30分钟。
全足按摩顺序:
先从左脚开始,按摩三遍肾,输尿管,膀胱三个反射区后,按脚底_脚内侧_脚外侧_脚背的顺序进行,结束时再将肾,输尿管,膀胱三个反射区按摩三遍。
再按上述顺序按摩右脚。
按摩时,大的顺序不能乱,小的变化是允许的,最后对症按摩~
“上火”中医辨证施治的妙招
提要:
“上火”是中医学专用名词,当一般人出现咽喉干痛、两眼红赤、鼻腔热烘、口干舌痛以及烂嘴角、流鼻血、牙痛等症状时,即是中医所说的“上火。
中医对“上火”用辨证施治的原则去下火最靠谱,有人就会说:
“我不会中医的辨证施治怎么办?
”这里我教你“上火”中医辨证施治的妙招,对各种“上火”症状均有神奇的疗效。
一、五脏之“火”如何辨证?
1、肝火:
表现为头痛、面红目赤、口干咽疼、胁肋疼痛、尿黄便秘、甚至吐血。
2、心火:
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3、肺火:
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痰中带血、咽疼音哑、潮热盗汗等。
4、肾火:
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耳鸣耳聋、发脱齿摇、睡眠不安、五心烦热、形体消瘦、腰腿酸痛等。
5、脾火:
也就是胃火,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分析上火虚实,针对用药非常重要。
另外,有些去火的食品也可尝试,但也需对症。
比如吃莲子汤去心火,吃猪肝可去肺火,喝绿豆粥去脾胃之火,喝梨水去肝火,吃猪腰去肾火。
二、辨证上火症状的简单解决方案:
1、喉干嗓哑时是肺火:
饮淡盐水;服蜜梨膏;饮新鲜橘皮冰糖茶。
2、咽喉肿痛时是肺火:
常把生梨带皮吃能防治口舌生疮和咽喉肿痛:
用醋加同量的水漱口,可减轻痛苦;嫩丝瓜捣烂挤汁,频频含漱;咽喉疼痛时,可用一匙酱油漱口,漱1分钟左右吐出,连续3—4次,有疗效。
3、鼻塞难通时是肺火:
如左鼻孔不通,可行俯卧位或右侧卧位,右手撑住右后颈,掌根靠近耳垂,托起头部,面向右侧,肘关节向右上方伸展,伸得越远越好。
由于经络的舒展作用,少则十几秒,多则几十秒,即可使鼻孔通气。
如右侧鼻塞,可以相反动作治之。
两侧同时鼻塞,可先后轮换动作治之。
4、口长水泡时是胃火:
切几片生姜入口咀嚼,可使水泡慢慢消除;临睡前洗好脸,挤点眼药膏涂在口唇疼痛处,翌日疼痛就会减轻,继续敷用几天,可使疼痛消失。
三、中医辨证“下火”选药有讲究:
我们在临床常见病人说“上火”症状有“吃不进”、“受不了”、“拉不出”等多种,因此,降火选药要辨证恰当,也就是要对症。
1、“吃不进”:
是指上焦(心肺胃部位)有火,表现为口干、口苦、不想吃饭、舌烂、唇裂、目赤、耳鸣及微咳。
成人可选服牛黄清心丸(片),小儿可选服珠黄散等。
2、“受不了”:
是指中焦(脾胃部位)有火,表现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呃气上逆,脘腹胀满,或不思饮食。
宜选用栀子金花丸、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清胃散,小儿宜服七珍丹等。
3、“拉不出”:
是指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有火,表现为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尿色黄赤、浑浊有味,阴部时痒,妇女白带增多,甚至带黄。
常用中药可选三黄片、当归龙荟丸、栀子金花丸、龙胆泻肝丸、软胶囊等。
4、五脏“虚火”:
也就是阴虚而热,主要表现为形体消瘦,腰膝酸软,咽干舌燥,眩晕耳鸣,健忘失眠,或干咳气短,或痰中带血,口干咽燥,声音嘶哑,潮热易怒,舌红少津,脉细数,此时,可对症选服知柏地黄丸等药。
四、常见症状辨证“下火”选药:
1、嘴唇干裂:
黄瓜猕猴桃汁,
做法:
黄瓜200克、猕猴桃30克、凉开水200毫升、蜂蜜两小匙。
黄瓜洗净去籽,留皮切成小块,猕猴桃去皮切块,一起放入榨汁机,加入凉开水搅拌,倒出加入蜂蜜于餐前一小时饮用。
作用:
黄瓜性甘凉,能入脾胃经,能清热解毒,利水。
可治疗身热、烦渴、咽喉肿痛。
而猕猴桃性甘酸寒,能入肾和胃经,功能解热止渴,所以两种合用能润口唇。
其他富含维生素的水果蔬菜也可以使用,如西红柿、柚子等。
提醒:
嘴唇干千万别用舌头舔,那样只会更干。
2、皮肤干痒:
红薯炒乳瓜(幼嫩黄瓜),
做法:
红薯300克、乳瓜100克、香菜叶、葱段、蒜末。
红薯、乳瓜切成块;油四成热时放入蒜末、葱段,倒入红薯块煸炒五成熟时再放入乳瓜炒匀,加入适量清水、盐、鸡精,汤汁收干即可。
作用:
红薯含有多种维生素和钙、磷及铁等,其性甘平无毒,能补虚健脾强肾,而嫩黄瓜也含有大量维生素,所以对皮肤有一定的好处。
提醒:
皮肤痒时不要使劲挠,挠破了容易感染。
3、头发干枯:
蜜枣核桃羹,
做法:
蜜枣250克、核桃仁100克、白糖适量。
将蜜枣去核,洗净,沥干水分;与核桃仁、白糖一起下锅小火炖煮;待汤羹黏稠、核桃绵软即可关火食用。
此甜汤滋补肝肾、润肺生津、养血润发。
作用:
核桃性甘温,能入肾肝肺经,能润肠通便,又能补血黑须发、久服可以让皮肤细腻光滑。
而蜜枣能补肺润燥,所以对头发好处较多。
此外,其他坚果、鱼类和粗粮对头发也有很多好处。
提醒:
尽量不用吹风机吹头发,以免更干。
4、鼻子出血:
水果西米露,
做法:
西米洗净后,倒入沸水中;煮到西米半透明,把西米和热水隔开;再煮一锅沸水,将煮到半透明的西米倒入沸水中煮,直到全透明,将沸水都倒去;煮一小锅牛奶并加少许糖;将西米倒进牛奶中煮至开锅;将煮好的西米牛奶晾凉,加入水果丁,即可。
作用:
采用一些清凉的水果如梨、橘子、苹果、猕猴桃、香蕉清解燥热,加上西米和牛奶的补养脾胃,是冬季调理的好方法。
吃性冷的食物,如萝卜、莲子、松花蛋等可有效缓解。
提醒:
不要一次大量喝冷饮,以防伤肠胃。
五、民间常用其他去火方法:
1、银耳雪梨汤:
能去火、润肺,又能排毒养颜的美味佳肴。
主料:
火龙果、银耳、木耳、雪梨。
辅料:
冰糖、青豆、枸杞。
做法:
①.银耳、木耳用开水泡开、摘洗清洁,火龙果取果肉,果壳待用,火龙果肉和雪梨切成均匀的块。
②.将切好的火龙果、雪梨块同银耳、木耳、冰糖一起加满水用文火熬制一小时。
与此同时,将青豆煮熟备用。
③.将炖好的汤盛入火龙果壳中,撒上青豆、枸杞即可。
排毒功能:
清热、化痰、润肺,可助吸烟、饮酒者排出毒素。
2、饮茶:
饮茶可兴奋神经中枢,消除疲劳,清热降火,润喉解渴,少睡益思;饮茶可补充多种维生素,提高人体健康素质;饮茶可促进食物吸收和新陈代谢,可提高人体矿物质水平,可调节人体糖代谢治疗糖尿病;饮茶可利尿,增强肾脏的排泄功能;饮茶可防止衰老,防治冠心病;饮茶可明目、消炎、解毒、降胃火、抵抗放射性伤害及抗癌作用。
其中以品铁观音和绿茶的效果最好。
3、喝牛奶:
很多人认为喝牛奶会加重“上火”,引起急躁。
其实,饮牛奶不但不会“上火”,还能解热毒、去肝火。
六、上火调理用药秘笈:
冬春天气寒冷变化无常,人们大多喜欢在有暖气的室内活动,致使鼻腔、咽喉部位发干,导致上火;加之冬末春初天气寒冷,人们喜欢进食牛羊肉来御寒,这些食物本身偏温,加上葱、姜、蒜、辣椒等辛辣配料,可谓是“热上加热”,人们食用后体内容易积热,造成上火。
那么,冬季上火了,该如何用药呢?
A、中医有实火虚火之分,用药各有区别:
中医所说的“上火”,泛指西医所说的各种炎症,特别是头面部的炎症,例如鼻黏膜、口腔黏膜、眼结膜、咽部等。
虽然都是上火,但有虚实之分。
1、实火:
“实火”多是因为气候原因所致,如气温突然变化、空气干燥、沙尘等;其次是因为饮食引起的,如吃火锅、辛辣食物、过量饮酒等。
一般表现为牙疼、喉痛、口舌生疮、口渴、便秘等。
2、虚火:
“虚火”一般多因急躁、疲劳过度等原因引起,如果感觉燥热,或出虚汗、口干、心烦、失眠、耳鸣、头晕等,就属“虚火”。
“虚火”是阴阳失调所致,但不是因为阳气绝对过剩,而是因为阴虚而造成了阳盛假象。
中医用药法则:
“实火”自然需要清热泻火,牛黄类药物可降实火。
“虚火”则应该以“养阴”为主,需服用六味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等养阴润燥的药物。
如果不分“虚实”,而简单地让“虚火”患者也服用牛黄类药物来降火,反而会使阴虚更盛。
如有些女性的“上火”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一般在月经来临前就有心烦、失眠、长痘、生疮的现象。
还有些女性常常手脚冰凉,吃了冷食或是受凉后都会腹痛腹泻,看上去像是“受凉”,却偏偏又有口腔溃疡,这些都是典型的“虚火”表现,需要“养阴”才能真正“败火”。
B、上火不同部位,用药也有异:
中医认为三焦为六腑之一,即是上、中、下三焦的合称。
关于“焦”字的含义,历代医家认识不一。
有认为“焦”当作“膲”者,膲为体内脏器,是有形之物;有认为“焦”字从火,为无形之气,能腐熟水谷之变化;有认为“焦”字当作“樵”字,樵,槌也,节也,谓人体上、中、下三节段或三个区域。
1、上焦有火:
突出表现为“吃不下”,这是火在心肺,症状有口干、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唇裂、目赤、头晕、耳鸣及微咳等。
中医用药法则:
可选用上清丸、牛黄上清丸(片)、黄连上清丸(片)、牛黄解毒丸(片)、三黄片等。
也可用菊花、金银花、薄荷、板蓝根、桔梗各10克,甘草、胖大海各6克,用沸水泡茶饮用,一日一剂。
小儿可选服珠黄散等。
2、中焦有火:
突出表现为“受不了”,这是火在脾胃,症状为时而胃火亢盛,食不知饱,时而呃气上逆,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中医用药法则:
宜选用栀子金花丸、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清胃散,也可采用三黄汤加白芍煎汤服。
小儿宜服七珍丹等。
3、下焦有火:
突出表现为“拉不出”,这是火在肝、肾、膀胱、大小肠等部位,症状为大便干结、小便短少、尿色黄赤、浑浊有味、尿痛、尿道灼热、小腹胀满、小便不利;妇女阴部时痒、白带增多,甚至带黄。
中医用药法则:
常用中药可选三黄片、当归龙荟丸、栀子金花丸、龙胆泻肝软胶囊等;也可选用八正散、三金片、复方石苇片等。
C、上火于不同脏器,用药有差别:
1、肝火:
肝开窍于目,肝有火主要表现在眼干、眼痒、结膜炎、眼屎分泌;脾气暴躁易冲动,感觉压不住火,总想发脾气,有时甚至有胸肋刺痛感。
中医用药法则:
可选黄连羊肝丸、龙胆泻肝丸。
2、肺火:
肺有火主要表现为鼻及鼻腔干燥、生疮;干咳、痰粘黄、咽喉疼痛、肺部不爽、感觉憋闷等。
中医用药法则:
可选羚羊清肺丸、清肺抑火丸、栀子金花丸、板蓝根颗粒、双黄连口服液等。
3、心火:
心有火主要表现在舌,患者舌边尖发红、心烦意乱、多梦或睡不着觉、小便黄甚至有热辣刺痛感;口渴,想大量饮水等。
中医用药法则:
可选用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等。
4、脾胃火:
脾有火主要表现在口舌,患者舌苔黄腻、口苦口干、口唇生疮、想大量饮水。
胃有火主要表现在牙,患者牙龈痛、牙龈红肿、牙根发炎、口臭、大便干燥。
中医用药法则:
可选牛黄清胃丸、牛黄上清丸、三黄片、新清宁片等。
D、上火年龄不同用药亦有区别:
1、小儿:
小儿易发肺火,一般“火”大的孩子平素性情急躁、烦躁易怒、大便干、手足心热、喜食冷饮,且食欲一般都比较差,睡觉时盖不住被子,喜欢俯卧而睡,口唇发红、舌质红、舌苔少、脉细而快。
中医用药法则:
肺热郁闭可服用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汤;阴虚肺热可服用养阴清肺口服液或金果饮等。
3、青年人:
青年人易发肝火,一般肝火旺盛时常伴有性急易怒、口苦咽干、眩晕头胀、痛在头的两侧或头顶部、面红目赤、便秘、尿色赤、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用药法则:
对于这类肝火旺盛的年轻人,可口服龙胆泻肝软胶囊、杞菊地黄丸等,而且要少吃酸味,多吃甘淡性温微辛的食物,以养肝健脾和胃,抗御外邪对人体的侵袭。
4、中年人:
中年人易发胃火,一般有胃火的人表现为胸胁胀满、口苦咽干、多食善饥、口渴喜冷饮,伴有面红目赤、心悸失眠、性急易怒、畏热汗出、头晕目眩、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燥、脉沉弦数有力。
中医用药法则:
可用龙胆泻肝汤和清胃散,给予清肝泻胃治疗,另外平时饮食上应增加黄绿色蔬菜和时令水果,补充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不足。
5、老年人:
老年人易发虚火,一般老年人在冬季易肾阴亏虚,从而容易出现腰膝酸软、心烦、心悸汗出、失眠、入睡困难,同时兼有手足心发热、阳痿早泄、盗汗、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烂、舌质红,或仅舌尖红、少苔、脉细数。
中医用药法则:
可用知柏地黄丸给予滋阴降火,还可服用滋阴药如龟板胶、六味地黄口服液等;还可多食富含维生素B族、C族及富含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蛋黄、西红柿、胡萝卜、红薯、橘子等。
6、妇女:
妇女易发心火,特别是更年期妇女,易受情绪刺激,烦躁不安,久久不能入睡。
这主要是由于心肾阴阳失调而导致心火亢盛,从而出现失眠多梦、胸中烦热、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口舌生疮、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红。
中医用药法则:
可用枣仁安神丸、二至丸等滋阴降火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