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docx
- 文档编号:30637955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03KB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docx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古诗赏析题常见失误与对策
•、审题失误
审题是答题的第一步。
只有审清题干问的是什么,弄懂要求我们答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答对题,答全题。
如果审题有了失误,答题就会驴头不对马嘴”,痛失全分。
例如: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这首诗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
描写景物的特点是清新幽静、超凡脱俗。
许多同学审题出现了错误,将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看成是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于是有的答成:
前三联借景抒情,后一联直抒胸臆。
有的答成:
第一、五、六句写动景,第二、三、
四句写静景,动静结合,等等。
其实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是指景物本身的特点,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则指描写方法或技巧的特点。
混淆了描写的景物”和景物描写”这两个概念,答题就会失误。
审题失误常见的还有:
混淆表现手法是全诗的还是某一两个句子的,是处于主要地位的还是处于次要地位的;分析异曲同工之妙”时大谈思想感情,不明白这个妙”主要指方法和技巧上的特色;在对律诗诗句的赏析中错把颔联当颈联或相反;忽视对背景注解的审读,导致对诗歌特定思想内容的错误理解等。
对策:
审题要具备基本的知识背景,包括文学常识、语言知识,这样才能读懂题目里涉及的一些概念(如颔联与颈联)和古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读题要全面,不要忽略每一个细节;要专注细心,逐字逐句,甚至咬文嚼字。
要抓住关键词语,对可能引起误解的概念反复推敲。
要弄清楚题目问的是什么,怎么问的。
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一一做到问与答对缝合隼,准确无误。
.、手法误认
表现手法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
同学们对全诗或诗中某一两句运用的手法进行分析和指认,常常很容易出问题把一种手法说成是另一种手法,造成该得分点失分。
例如:
石头城[宋]刘翰
离离芳草满吴宫,
绿到台城旧苑东。
一夜空江烟水冷。
石头明月雁声中。
石头明月雁声中”运用了什么手法?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第一问的正确答案是: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绘声绘色/以动衬静)。
分析诗句,作者借助月色、雁声等意象来表达对石头城昔盛今衰的伤感,所以说借景抒情;从写作的心理过程看,又可以说成融情于景。
作者是从声音和色彩两方面来描写的,所以又可说成绘声绘色。
石头”、明月”是静景,雁声”是动景,所以又可说成是以动衬静。
但许多同学却说成比喻、拟人或者象征等,如果说象征还有一定的道理(雁声”似乎也可看成是作者自身影像的投射),那么比喻和拟人就毫无道理可言了。
对手法的分析和指认,许多同学把握不准。
有这样一些问题最为常见:
把对全诗手法的分析看成是对一个局部、一两个句子的,或者倒过来;实际上是衬托、虚实手法,却动不动就说是借景抒情什么的;借景抒情与托物言志常常混淆不清;当什么手法都看不出来的时候,则比喻拟人胡说一通。
对策:
整理常见的表现手法,将它们系统化。
我们这里提供一个表现手法的分类整理供同学们参考:
(1)抒情手法:
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
(2)描写手法:
衬托(正衬和反衬)、虚实、对比、动静、细节描写(细描和白描)、正侧。
(3)修辞手法: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三、积淀先入古诗内容丰富,主题多样。
大家积淀和内化的思想内容相对于浩如烟海的古诗词来说,还是有限的。
有些名篇已经非常牢固地积淀在同学们的心里,有些内容则接触较少,相对比较淡薄。
所以,一旦试题所选古诗稍微冷”了一点,同学们常常会积淀先入”,把那些印象深刻的内容调动起来,走入丢开文本乱答一气的误区。
例如:
上面一首《石头城》,还有两道题目:
(1)绿到台城旧苑东”中的绿”用得很有特色,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2)有人认为一夜空江烟水冷”中的空江”,与唐朝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中的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第一道题正确答案:
绿”通过色彩形象地写出了野草的连绵不断,满眼绿色显示石头城的衰败与荒凉。
但是有许多同学却把连绵不断的野草说成是生命力旺盛,是乐景,进而认为反衬”
了石头城的寂寞。
他们对野草意象只有一个很牢固的认识:
写其绿就是显示生命力,写其枯就是显示衰败荒凉。
而对写黍离之悲"的古诗体验和感受可能太淡了,一时想不起来,就积淀先入”了。
第二道题正确答案:
空江”写开阔的江面上空空荡荡。
通过江空"衬托城空;空城直接点明了荒芜寂寞。
都写出故都的沉寂凄凉之感。
有的同学将后一点答成都写出了作者思念故乡的凄凉之情”。
殊不知,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这是因为,思乡之情在大家心里刻下的印象太深了,而吊古伤今的诗库存太少。
积淀先入的现象还有一些。
例如,一个被赋予了历史文化内涵的意象,在许多诗歌里作者用它来表达该文化内涵,但也不尽然。
比如垂钓”一般用来表示隐居生活,但在宋诗《江上》(董颖)中,却表示对安定生活的期待和向往。
积淀先入也常常表现在对手法的辨认上,借景抒情、比喻拟人平时接触得多,因而在大家难以辨认或觉得似是而非的时候,就随便挑一个最熟悉的说法搪塞过关。
这一点与上文所说的手法误认”密切相关。
对策:
先说内容上的积淀先入。
有了积淀才有唤起,因此,我们要多赏析一些内容可能比较冷”的古诗。
当然,内容的冷”与热”因人而异。
下面是就中学所学古诗从内容的角度作出的整理,
供大家参考
(一)古诗中的时间观念
1.人生忽如寄”类——人生无常;2.花开堪折直须折”类——“失时”主题(及时行乐和成就事业);3.暮去朝来颜色故"类——失乐”主题;4.明年花开谁复在"类对未来的迷
茫不安;5.此生此夜不常好”类一一好景不常
(二)古诗中的季节观念
1.人生几何春已夏"类——惜春主题;
2.满地芦花和我老”类一一悲秋主题;3.人生看得几清明"类伤春主题
(三)古诗中体现的人生观
1.荣名以为宝”类一一自警自励;2.服药求神仙"类讥讽误国;3.思为双飞燕”
类一一爱情主题;4.先据要路津”类一一权利意识;5.为乐当及时”类一一珍惜时间;6.纵浪大化中"类自我超越
(四)古诗中的历史智慧
1•无情最是台城柳”类一一吊古伤今;
2.旧时王谢堂前燕”类一一富贵难保;3•商女不知亡国恨"类——亡国之忧
(五)古诗中的政治观念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类一一阶级对立;2.一将功成万骨枯”类——反战思潮;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类思亲主题;
4.振衣千仞冈"类高洁主题
四、挂一漏二
挂一漏二主要指内容或手法上分析和指认的缺漏现象: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从而导致失分。
例如: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柳宗元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
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注]①南谷,在柳宗元贬谪之地永州城南郊。
②杪秋,即深秋。
③机心,机巧的心计。
语出《庄子》。
(1)此诗写景,处处紧扣秋"字。
请作简要分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又是怎样表达的?
第一题正确答案:
霜露浓重,黄叶落地,寒花疏落,幽泉断续,无不体现了秋的特色。
第二题正确答案:
第一问:
落寞,孤愤,旷达而又无奈。
第二问:
前六句借景抒情,后两句直抒胸臆,化用典故。
这道题容易挂一漏二”。
第一题,答了霜露、黄叶、寒花,而漏掉幽泉,其实断续”二字不正是秋水的特征吗?
看来与季节常识缺失或者模糊有关。
第二题,第一问,只答落寞或者孤寂之类,没有体会出愤”味和旷达而又无奈来,其实结合注释细细揣摩最后两句就可以体会到。
第二问,只看出后两句直抒胸臆”由于忽视了注释③,漏掉了化用典故。
挂一漏二的问题比较普遍,以上这道题比较典型,代表了内容和手法两个方面。
有一种试题,似乎不是考内容和手法的,其实不然,它首先包含了内容和手法的考查。
例如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容易只答为全诗奠定了什么基调,其实还要从题目和结构的角度来回答才算完整。
对策:
做古诗鉴赏类题时要仔细审读,严密思考,多想想是不是还有别的角度、别的意味,是不是还没答到位。
还要加强积累,多阅读和训练,多体验、领悟和评价。
特别是借助写作背景,读懂注释,用心品味诗歌语言里蕴含的情感因素。
五、思路紊乱
关于答题思路,人们总结出好多类型,一般有六种也有八种的,但是还有一种题目很单一却易出错。
先看例题:
送人还荆州[唐]皇甫曾
草色随骢马,悠悠同出秦。
水传云梦晓,山接洞庭春。
帆影连三峡,猿声近四邻。
青门一分手,难见杜陵人。
[注]青门,长安东南门。
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围绕送”字,表达送别之情的。
正确答案:
先写送别友人同出秦川,表达留恋之情;再用想象手法写将去之处的风光和途中情景,表达牵挂之情;最后写一别难再相见,直接表达不舍之情。
在这道题中,送”是题眼,命题人抓住这个字设置了这道题,可以说这是一种题眼题”。
像送”这样关涉全篇的字,有时还会出现在诗歌的开头一两句,可以称之为统领全篇的诗眼。
大家由于没有正确的视角和思路,答案五花八门:
有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表现手法的角度答,有的从意象意境的角度答,等等。
对策:
通过研究答案,我们不难发现答题的规律:
抓住题眼,循着作者的思路逐句或逐层展开分析就可以了。
这一句推进一句、一层推进一层的揭示,就是回答如何围绕”的。
这种答题思路和方式,就是逐层分析法。
这种方法对每一层的分析要找切入点,一般从景或事的角度切入,即回答写什么;如果某个
层次有一个突出的表现手法,也可从手法的角度切入,例如上题答案中的第二句用想象的手法”
六、比较粗疏
比较粗疏指对比较鉴赏题里诗歌的鉴赏和答题粗糙疏忽,不细心品味和比较。
这种题目相同点可能好找一些,而不同点非仔细揣摩不可得。
例如:
京口月夕书怀>[南宋]林景熙
山风吹酒醒,秋入夜灯凉。
万事已华发,百年多异乡。
远城江气白,高树月痕苍。
忽忆凭楼处,淮天雁叫霜。
有人说,本诗第二联颇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之诗意。
请简要说说两者的异同之处。
正确答案:
两诗均在萧瑟的秋风里借景抒发自己长期漂泊在外,年老而无归的孤独悲凉之情。
但林诗多了万事不如意的郁闷之情,并把感情写得含而不露;杜诗则流露出自己多病孤独登台的凄苦,悲”、独”二字尤为传神。
大多数同学能从季节、处境和心情三方面概括两联的相同点,但对不同点的回答就显出粗疏的缺点了。
他们不能从万事已华发”里品出杜诗里不甚突出的万事皆空的悲叹,也难以从杜诗里体认到林诗里没有的百病缠身;不能从林诗里看到感情的相对含蓄,也难以从杜句里意识到悲”和独”有直抒胸臆的作用。
分析和比较粗疏,答案也就粗疏了。
相对这种题型,更多的是两首诗放在一起比较鉴赏。
命题人往往从意境、感情、技巧和语言等方面择其一点或两点来设置比较性的试题,我们平时要多练习。
对策:
做好比较鉴赏题,必须以独诗鉴赏为基础,所以首先要重视独诗鉴赏题的训练。
在训练中加强古诗鉴赏常识的积累和内化,提高对意境、感情、技巧和语言的感受力。
其次,要仔细审题,看清楚题目的关键,这个关键通常是设题角度:
有景物、感情比较、技巧比较、语言比较、构思比较等,抓住了设题角度,才能为比较性分析限域和定向,不致粗放和胡答。
再次,要用细心去感受和发现。
一般来说,比较景物的特点和表现技巧的题相对好做些,而分析情感异同类试题就难多了。
所以你要从写作背景、语言形式上去细心体会和感悟,揣摩它们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诗 赏析 常见 失误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