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册美术学案.docx
- 文档编号:30636748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58
- 大小:474.41KB
15册美术学案.docx
《15册美术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册美术学案.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5册美术学案
15册美术学案
______赵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录
第一课故宫博物院1
第二课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2
第三课画家李可染3
第四课山水画的意境
(一)理论学习9
第五课山水画的意境
(二)课上练习111
第六课山水画的意境(三)课上练习213
第七课线条的表现力15
第八课北京街景写生18
第九课卡通形象设计
(一)理论学习19
第十课卡通形象设计
(二)构图定稿22
第十一课卡通形象设计(三)上色123
第十二课卡通形象设计(四)上色225
第十三课卡通形象设计(五)修改完成28
第十四课欧洲,你好30
第十五课招贴画设计
(一)理论学习35
第十六课招贴画设计
(二)构图定稿37
第十七课招贴画设计(三)上色完成38
第十八课发现与创造
(一)理论学习40
第十九课发现与创造
(二)构图定稿41
第二十课发现与创造(三)上色完成42
第一课故宫博物院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故宫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
2.了解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单体风格特点、装饰特点等,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3.了解掌握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原则和特点;理解“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原则。
二、助学资料:
1.建筑艺术是由空间和实体构成的艺术,它包含建筑形式美的规律,并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是科学、艺术、实用相结合的综合性艺术。
2.中国古代的建筑屋顶样式:
2.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
(1)以木结构为主要构材
(2)构架制结构原则
(3)以斗拱为结构关键
(4)外部轮廓之特异:
a.翼展之屋顶部分
b.崇厚阶基之衬托
c.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
d.院落之组织
e.颜色之施用
f.绝对对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
g.用石方法之失败
第二课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建筑群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故宫了解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点。
2.了解北京故宫的整体布局、单体风格特点、装饰特点等,重点了解建筑对封建皇权大一统思想的具体体现。
3.了解掌握中国园林艺术的造园原则和特点;理解“虽有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原则。
二、助学资料:
1、中国古典园林构成部分
山石:
或自然之山,或师法自然,叠石成山
水景:
应和自然,水形曲折,极富层次与韵致
植被:
模仿自然,顺应规律,多为自然之形,错落有致
建筑:
院落布局,形式多样,灵活布置,封闭、自由
2、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之比较
规模
风格特点
主要代表
皇家园林
规模宏大
严礼制、强气象,建筑端庄,色彩华丽,雍容华贵,供帝王休憩所用,彰显帝王
的威严和权贵
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北海、香山、圆明园
私家园林
规模较小
重休闲、逐清雅,精致玲珑,风格素雅,曲折幽深,明媚秀丽,追求闲云野鹤般
的洒脱乐趣和朴实的自然美
苏州:
拙政园、留园、网师园;
扬州:
个园、何园
无锡:
寄畅园、瘦西湖
上海:
豫园
三、课堂教学
1、情境导入
同学介绍对故宫的总体印象,展示故宫图片
2、回顾与复习
请参考复习第一课的内容并学习本课教材内容,小组讨论故宫印象及中国古建筑群的特点,参照课本。
3、探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结构
甲乙丙丁
第三课画家李可染
一、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作品了解画家李可染的画风和生平简介。
2.了解中国画的绘画特点,了解绘画是作者思想和感情的外在体现。
3.了解掌握中国画的造型原则和特点。
二、助学资料:
李可染(1907.3—1989.12),江苏徐州人,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艺术家;1923年入上海美专,1929年入国立西湖艺术院,1943年任重庆国立艺专讲师并举办画展;1946年应聘任北平国立艺专副教授;拜齐白石、黄宾虹先生为师;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研究陆军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他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曾在国内外多次举办个人画展;代表作品有《万山红遍》、《漓江山水天下无》、《杏花春雨江南》、《山城朝雾》、《看山图》等。
中文名:
李可染
别名:
李永顺
国籍:
中国
民族:
汉族
出生地:
江苏徐州
出生日期:
1907年3月26日
逝世日期:
1989年12月
职业:
中国现代著名中国画大师
毕业院校:
西湖艺术院研究班
主要成就:
将西画中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
将西画技法融入传统笔墨造型意象
山水作品促进了传统绘画的升华
代表作品:
《江山无尽图》《万山红遍》《漓江胜境图》《井冈山》《爱晚亭》
人物简介
1人物年谱启蒙教育
1早期习画
1首次画展
1创作水墨
1名师高徒
1崭新时代
1凄迷岁月
1辉煌晚年
1艺术预言
1人物纪念人民艺术家李可染先生
1斋名堂号有君堂
1墨天阁
绘画艺术
书法艺术
1人物往事耳聪
1启蒙
1兄弟
1抗战
1从师
1写生
印章印语
主要作品
1作品市场行情综述
1《长征》创2010年中国近现代书画记录
1艺术爱情团结孩子们一起捐赠(李可染夫人邹佩珠)
旧居地图
中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
李可染(1907~1989),中国现代杰出的中国画家;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省徐州市,1989年12月5日卒于北京。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1923年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两年后毕业回乡作小学教师,并任教于徐州艺术专科学校。
1929年考入西湖艺术院研究班,学习油画并得到林风眠的指导与赏识。
1932年作《锺馗》并入选第2届全国美术展览。
1937年入郭沫若主持的政治部第三厅,在武汉等地画抗日宣传画;1942年在四川重庆参加当代画家联展;1943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画讲师。
次年在重庆举办水墨写意画展;1945年与林风眠、丁衍庸、关良、倪贻德举行5人联展。
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山水和写意人物为主。
1946年到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任教,翌年春拜齐白石为师,相随10年。
同年又深得黄宾虹积墨法之妙。
1949年后,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1953年在北京举行了李可染、张仃、罗铭写生联展。
1957年,访问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画了大批写生作品,在笔墨、造意与境界的处理上均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将西洋近代绘画注重感性真实和对象个性的特色融入中国画的笔墨形式之中,破除了传统山水画辗转相承的老程式,给作品注入了新鲜的生命感受和现代特色,是对传统山水画的突破,并由此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1959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捷克斯洛伐克举办了画展并出版了画集,当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全国文联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画研究院院
李可染漓江山水
长。
1983年摄成美术教育片《李可染的山水艺术》,欣赏片《为祖国山河立传》、《李可染画牛》。
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回顾性的李可染中国画展,展出了他各时期的作品200余幅。
这一时期是李可染创作的又一高潮阶段,笔墨更加纯熟,挥写更加自如,意趣更加醇厚,形式更趋于风格化。
李可染长期担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培养了许多山水画家。
他认为学习传统绘画,第一步须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第二步要以最大的力量打出来。
这是他几十年艺术实践的总结,也体现着他对传统和创造的普遍看法;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1942年——开始水墨写生,作牛图,从而寄托爱国情怀。
他在《自述》中说:
"1941年后,文委会的工作告一段落,我有较多的时间恢复对中国画的研究。
当时我住在重庆金刚坡下家民家里,住房紧邻着牛棚。
一头壮大的水牛,天天见面。
它白天出去耕地,夜间吃草、喘气、啃蹄、蹭痒,我都听得清清楚楚。
记得鲁迅曾把自己比做吃草挤奶的牛,郭沫若写过《水牛赞》。
世界上不少有贡献的科学家、艺术家都把自己比作牛。
我觉得牛不仅具有终生辛勤劳动鞠躬尽瘁的品质,它的形象也着实可爱,于是以我的邻居作模特,开始用水墨画起牛来了;同时期,古典写意人物《屈原》、《王羲之》、《杜甫》以及山水画《风雨归牧》等作品问世,获好评。
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古典期(1942-1953)的开始。
1943年——应重庆国立艺专校长陈之佛邀请,任中国画讲师至1946年9月。
在此期间,致力于中国画教学和研究,主攻山水、古典人物、牧牛图。
对民族传统,提出"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并以此为座右铭。
是年,迁居国立艺专宿舍,屋后竹林生发幼竹,伸展入画室,嫩叶新绿拂于案旁。
古人有云"何可一日无此君耶。
"遂自命画室为"有君堂"。
作《公荫观瀑图》、《执扇仕女图》、《拟八大山人》、《仿石涛》等画。
1944年——在重庆举办《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徐悲鸿作序,老舍撰写《看画》一文,品述推崇。
老舍先生在文中写道:
"大约在五年前吧,文艺协会义卖会员们的书画,可染兄弟画了一幅水牛、一幅山水,交给了我。
这两张我自己买下了,那幅水牛今天还在我的书斋兼客厅兼卧室里悬挂着。
我极爱那几笔抹成的牛啊!
"由此可知,李可染擅山水,喜作水墨牛图,大约30年代已见端倪。
据徐州艺专老学生回忆,染师早在徐州家乡已默谙此道。
1945年——与林风眠、丁衍庸、倪贻德、赵无极等举办《现代绘画联展》。
在昆明举办《李可染水墨写意画展》。
作《放鹤亭》、《棕下老人图》等画。
1946年——任北平国立艺专中国画副教授。
名师高徒
1947年——执弟子礼于齐白石。
拜师后,白石老人作《五蟹图》,题句云:
"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之书画可以横行矣。
"白石老人1947年在李可染《耙草歇牛图》上的题句是:
"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的高手。
"在李可染的《牧童双牛图》中,白石老人又题句说?
quot;中国画后代高出上古者,在乾嘉间,向后高手无多。
至同光间,仅有赵撝叔,再后只有吴缶庐。
缶庐去后约二十余年,画手如鳞,继缶庐者有李可染。
今见可染画多,因多事饶舌。
" 1948年——在北平举行第二次个人画展。
徐悲鸿收藏其《拨阮图》、《怀素书蕉》等写意人物画近10幅,现藏于徐悲鸿纪念馆。
1949年——当选为第一届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理事。
崭新时代
李可染先生中国画作品集锦(12张)
1950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任中国画副教授。
同年,为《人民美术》创刊号撰文《谈中国画的改造》,指出发展中国画的前景。
当年《人民美术》第五期又发表了他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后撰写的《云冈石刻印象》一文。
1951年——随同中央美术学院全体师生参加土改,创作新年画《工农劳动模范北海游园大会》等作品。
1952年——再次到云冈石窟考察。
又参加中央文化部组织的炳灵寺石窟考察团赴炳灵寺考察,沿途参观龙门石窟、西安碑林等大型石刻,为汉代艺术沉雄的气魄所震撼。
1954年——为变革中国画镌"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两方印章。
上半年首次长途写生,历时三月余。
同行者有画家张仃、罗铭。
9月19日,在北京北海悦心殿举行三画家水墨写生画联展,引起强烈反响。
这一年,也是李可染山水画形态的转型期(1954-1965)的开始。
1956年——再次长途写生,历时八个月,行程数万里,作画近二百幅。
从"对景写生"发展到"对景创作"。
代表作有《鲁迅故乡绍兴城》、《万县》、《江城朝雾》、《嘉定大佛》、《峨眉山秋色》、《巫峡百步梯》等。
返回后,在中央美术学院大礼堂举行"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作品观摩展"三天,对美术界影响至深。
1957年——与画家关良同访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历时四个月。
柏林艺术科院为两画家举办联合画展。
1958年——观摩齐白石遗作展并发表《谈齐白石老师和他的画》。
1959年——赴桂林写生。
在北京举办《江山如此多娇》水墨山水写生画展,并先后在全国八大城市巡回展出。
同年,捷克布拉格博物馆举办《李可染画展》。
《李可染水墨山水写生画集》出版。
1960年——李可染提出"采一炼十"的主张。
意即,采矿是艰辛的,冶炼更加需要付出倍百倍的劳动,真正的艺术创造必须兼有采矿工人和冶炼家双重艰辛和勤奋。
1961年——李可染山水画室成立,逐步形成山水画教学体系,李可染中国画艺术走向成熟。
此后三年,冬季到广东从化、夏季到北戴河从事创作,许多名作如《鲁迅故乡绍兴城》、《黄海烟霞》、《鼎湖飞瀑》、《暮韵图》、《钟馗嫁妹图》等都在这一期间完成。
1962年——作《黄山烟霞》、《漓江》、《万山红遍
(一)》、《五牛图》。
1964年——作《清漓天下景》、《万山红遍
(二)》、丈二巨幅《漓江》、《巫山云图》、《山下水田》等。
凄迷岁月
1966年——"文革"开始,被迫停笔。
通过书法磨练基本功,纯化人格力度。
勤奋不辍。
这段时间为李可染山水画的丰碑期(1979-1989)积蓄了雄厚精进的创造力。
1969年——下放湖北丹江口干校,为时二年。
1972年——按周恩来调令返京,重新致力于中国画创作,为民族饭店作大幅《漓江》。
1973年——作6米巨幅《漓江胜境图》,历时三个月完成。
又作《树梢百重泉》,作为国礼赠送友好国家元首。
1974-1975年——"四人帮"发动"批黑画、反击资产阶级黑线回潮"运动。
李可染名作《阳朔胜境图》被指为《黑画》,横遭批判。
原陈列于公共场所的李可染力作一律禁展。
李可染身受迫害,但仍坚持习字,自创"酱当体",笔势格局,重如碑拓。
1976年——为日本华侨总会作大幅《漓江》、《井岗山》图轴。
1977年——作《井岗山》、《襟江阁》、《清漓风光图》等。
辉煌晚年
1978年——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
此后连续当选为第六、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79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1981年——任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书写了鲁迅联语,并题“鲁迅先生联语云‘俯首甘为孺子牛’,此语给我启发教育,吾因此开始画牛,并名我画室为‘师牛堂’,今逢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年纪念,写此以志敬仰。
一九八一,可染并记”。
1983年——赴日本东京、大阪举办《李可染中国画展》。
艺术教学片《峰高无坦途--李可染的山水艺术》,欣赏片《为祖国河山立传》、《李可染画牛》完成。
1984年——《江山无尽图》获第六届全国美术展览荣誉奖。
艺术预言
1985年——10月,江苏徐州市修复李可染旧居,李可染捐赠其本人历年书画墨迹珍品40件,连同李可染学生、传派画家赠画,长期陈列,供研究观赏。
是年,作《水牛赞图》,画跋中云:
"回忆当年郭老与吾同住在重庆郊区金刚坡下,吾始画牛,郭老写此诗,共三十六行,盛赞牛之美德,并称之为国兽,益增我画牛情趣".跋文追记了"吾始画牛"的新起点。
在经历了一系列精神震荡和内心思索以后,构思了他一生最重要的、属于未来的一方印章"东方既白",预言现代中国画跻身世界艺术之林的前景。
1986年——5月,"李可染中国画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盛况空前。
这是李可染在世近70年笔耕生涯的最后一次展览,展出作品202件。
展览全面反映了李可染革新中国画历四十余年的艰苦里程,体现了早、中、近期不同阶段的艺术造诣、风格演变与开拓性贡献。
1987年——为黄润华、张凭、李行简在日本举办联合画展写《"苦学派"画展前言》,提出学派的形成与发展问题。
7月,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李可染通讯院士荣誉称号。
1988年——捐赠作品《雨过瀑声急》,以义卖所得4万美元赠予国际修复长城、拯救威尼斯委员会。
1989年——5月12日,文化部举行"著名国画艺术大师李可染先生为中国艺术节基金会捐款仪式",表彰画家捐款10万美元,促进中国艺术事业发展。
12月5日上午10时50分,心脏病猝发,溘然长逝,享年82岁。
李可染在北戴河创作(1979年8月)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
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
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
他从范宽、李唐、龚贤、黄宾虹等古今大师那里汲取了创造朴茂深雄风格的营养,又迥然不同于他们。
他多取材于江南与巴蜀名山大川,因而融铸了他风格中的幽与秀。
他的纯朴、醇厚的北方素质又使他的风格溶入了朴茂深沉。
他又将光引入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
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这是对于明清以来山水画愈益形式化、程式化倾向的一种补正和突破,且与五·四运动以来注重写实的文艺思潮相一致。
李可染对写意人物画曾下过很多功夫,下笔疾速,动态微妙,形象夸张但不丑化,朴质却不古拙,富于诙谐、机智特色和生活情趣,齐白石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李可染还是画牛高手。
他喜欢牛的强劲、勤劳和埋头苦干,画室取名师牛堂。
多年来画了大量牧牛图。
李可染善书法,喜搜求书帖,尤爱北碑。
他的书法,得益于黄道周,亦得益于他的绘画修养。
重结体的建筑性与神韵,态静而多姿致,刚劲、苍秀又温绚朴厚。
他为许多著作题签,布局构图必经营再三,落笔即极具妙趣。
李可染从1943年开始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
欢聚—李可染(左二)与刘海粟(右二)
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变革的呼声日高,提倡新国画。
于是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
李可染有扎实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
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视觉。
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的凄迷的基调所吸引。
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三、课上分组讨论、评价李可染的绘画,并排代表发言。
第四课山水画的意境
(一)理论学习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山水画的分类方法。
2、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3、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代表性作品。
2、助学资料:
1、国画形式
中堂:
中国旧式房屋,天花板高大,所以客厅中间墙壁适宜挂上一幅巨大字画,称为“中堂”。
条幅:
成一长条形的字画成为条幅,对联亦由两张条幅配成。
条幅可横可直,横者与匾额相类。
卷轴:
卷轴是中国画的特色,将字画装裱成条幅,下加圆木作轴,把字画卷在轴外,以便收藏。
册页:
将字画装订成册,称为册页。
册页可以折叠画面各成方形,而与下列长卷有不同之处。
长卷:
将画裱成长轴一卷,成为长卷,多是横看。
而画面连续不断,较册页逐张出现不同。
2、山水画兴起于南北朝时期,到隋唐发展成独立画种,五代(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北宋时期(李成、范宽、郭熙、米芾)南宋时期(马远、夏圭)达到高度成熟。
元代以后,文人画兴起、水墨、浅绛山水盛行。
主要作品:
1、《千里江山图》宋王希孟青绿山水的代表性作品10、《溪山行旅图》北宋范宽,特点:
高远、全景构图。
3、《踏歌图》南宋马远 特点:
局部构图,11、采用“大斧劈皴”山水画家表现山石和树林的技法叫皴法,在加强物象结构、质感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流行于五代以后的山水画创作。
中国人物画特点:
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突出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
3、纸本中国字画用纸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容易受水的是生宣,生宣加了矾水就不易受水,是熟宣。
4、散点透视法”,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经常采用的一种空间表现方法.与西方绘画中画家视点是固定的相比,中国画中画家的视点是不固定的多个视点。
《清明上河图》《千里江山图》都是散点透视法的代表作品。
1、《清明上河图》北宋风俗画作品。
作者张择端,东武(今山东诸城)人。
长卷,真实地描绘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清明时节的风光。
①《清明上河图》是写实性很强的作品,是了解12世纪中国城市生活及其重要的形象资料。
②《清明上河图》对宋代城市面貌、社会风俗作了百科全书式的描写,实际现实主义艺术的杰作。
③《清明上河图》属于风俗性绘画作品,也有人将这类作品称为风俗性山水画,或城市题材绘画。
④《清明上河图》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传统的长卷形式,全图以不断移动的视点即“散点透视”的方法摄取所需的景象。
其笔墨技巧,兼工带写,线条遒劲老辣,与一般的界画不同。
第五课山水画的意境
(二)课上练习1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中国绘画的分类方法。
2、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艺术。
3、掌握中国古代绘画的笔墨技法。
3、助学资料:
笔墨的运用
(一)
用笔
一、笔锋的运用
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拖锋、散锋数种,前四种,我们在学习其他国画课的用笔技法中介绍过了,写意画中使用这四种笔锋并无实质性的差异故不重复叙述,下面我们主要介绍拖锋与散锋用笔。
拖锋,又叫拖笔,笔锋时藏时露,笔毫横卧画面,顺向而行,用笔放松,边行边转动笔管,画出的线条舒展流畅,自然松动,变化丰富。
散锋,笔毛散开,行笔中,侧、顺、逆不定,笔痕虚灵、飘逸、丰富、轻松,常常与皴擦点染结合使用。
在写意人物画中,实际上也还是以中锋用笔为主,再辅之以侧锋、顺锋。
拖锋、散锋用笔,在绘画过程中亦可随时转换笔锋,无需死拘一格,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讲:
“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
擒得定、纵得出、遒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此话道出了用笔的方法和能力。
二、行笔的方法
凡行笔,都为“一波三折”,即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与动作,要求画出的线自然含蓄、藏而不露,这已是大家都熟悉的道理,但在写意画中还得特别注意行笔的力度与速度。
用笔中行笔时的力度全在于提按的轻重与方法,行笔时的速度,包括快、慢、轻、重、顿挫、转折等几个方面。
各种行笔的速度都有其优势和特点,但运用不好又容易产生一些问题,需引起大家的重视。
三、勾勒、皴擦、点厾
勾勒,即用线的技法,中国画的线是最具表现力的造型语言,同时又颇具表情功能与审美价值,数千年来,画家们总结出了丰富的经验,人物画中就有十八描,工笔画中运用较多,写意人物画的勾勒也大致相同,但在实际运用时,不必拘泥于现有程式与套路,可以灵活运用,同时更需要画家根据不同的表现对象创造出更多的勾勒技法来。
(右图清任伯年人物作品)
皴擦:
皴是勾短线,擦是将笔横卧擦出,皴擦往往结合起来使用,边皴边擦,表现丰富的层次与肌理。
此法原本多用于山水画,借用于写意人物画,用来丰富画面技法,增强表现力,多见于表现老年人粗糙的皮肤皱纹及某些粗布肌理。
点厾:
点与厾本是两种技法,点于写意人物本身并不常用,多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15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