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docx
- 文档编号:30633986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354.94KB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docx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第3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学习目标
学习完本章后,你应该能够掌握:
●欲望与效用的概念、基数效用与序数效用的含义与不同、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均衡的含义与消费者剩余的概念;
●无差异曲线的含义、商品边际替代率、消费预算线、价格消费线、收入消费线、恩格尔曲线、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消费者均衡的两种理论分析与需求曲线的形成原因的解释;
●不确定情况下的消费者行为选择。
从上章的分析可知,需求规律是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呈现反方向变动的规律,需求曲线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
为什么需求曲线会呈现这一形状呢?
本章的主要任务就是说明存在于这种关系背后的原因。
微观经济学的需求理论也就是消费者行为理论,是经济学家对消费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它是关于消费者收入资源有限的条件下,购买物品效用最大化问题的理论。
3.1边际效用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3.1.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1.欲望
消费者的行为取决于其购买动机,这种动机主要来自于他的某种欲望。
欲望即需要,是指一种缺乏的感觉和求得满足的愿望,消费就是满足这种欲望的一种合乎目的的经济行为。
因为资源、产品和时间有限,人们的欲望或需要不可能得到无限的满足,人们就必须在资源、产品和时间中加以最优选择,这样才能实现消费者行为的理想境界。
2.效用
支配消费者行为的潜在力量是商品和劳务所提供的效用(Utility)。
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
它是人们所需要的一切商品和劳务所共有的一种特性。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效用是消费者的一种主观心理感觉,它取决于消费者对商品和劳务的主观评价。
因此效用会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这就是说,同一物品对于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效用。
比如,香烟对于喜欢吸烟的人来说效用很大,但对于不喜欢吸烟的人来说,则效用很小,甚至因吸烟痛苦而产生负效用。
同样的物品对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效用也不同。
比如,一杯水对一个住在泉水边上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效用,但对于一个在沙漠中旅行的人来说,则效用很大;冰块在夏天对人们具有较大的效用,但在冬天对于正常的人就没有什么效用,因此,除非给出特殊的假定,否则,效用是不能在不同的人之间进行比较的,但就某一个确定的消费者而言,可以判定某种商品对他的效用的大小。
小提示
效用特点:
(1)效用完全是个人的心理感觉。
(2)效用因时因地而异。
(3)物以稀为贵——效用与其实际价值无关。
3.基数效用理论
基数效用(cardinalutility)理论是边际效用学派所倡导的基本理论。
边际效用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兴起的一个资产阶级经济学派。
这种理论的奠基者和先驱者是德国经济学家戈森(Gossen)。
他提出了两条关于效用的基本定律:
第一,效用递减规律;第二,边际效用相等规律,这就是著名的“戈森定律”。
边际效用学派后来的发展形成两大支流:
一个是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主观心理学派,以奥地利的门格尔(Menger)为代表。
另一个是以数学为分析工具的数理学派,以英国的杰文斯(Jevons)和法国瓦尔拉(Walras)等为代表。
基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如同长度、重量等概念一样,大小可以用基数(1、2、3……)来表示,可以具体衡量并加总求和。
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
根据基数效用论,就可以用具体的数字来说明和研究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问题。
这种理论所用的分析方法为边际效用分析法。
4.总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含义
总效用是指某个消费者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所获得的满足的总和,微观经济学通常假定总效用在某个范围内是商品数量的增函数,意思是总效用随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
总效用函数为:
(式3—1)
(式3—1)表示,总效用为X,Y这两种产品各自的效用之和。
边际效用就是从商品或劳务每增加的单位中所得到的增加的效用。
也就是每种物品的消费量每增加一个单位而增加的效用。
用MU表示边际效用,则:
(式3—2)
如果消费量可以无限分割,总效用函数为连续函数时:
(式3—3)
现举例说明总效用、边际效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假如某人一天喝咖啡,她喝咖啡的杯数以及对该人所产生的总效用和边际效用如表3—1。
表3-1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假如这个消费者一天之内喝7杯咖啡,他从第一杯咖啡中所得到的满足为10个效用单位,当他喝第二杯咖啡时,得到的总效用为18个单位,边际效用为8个单位,随着他喝的咖啡杯数的不断增加,他所获得的总效用也越来越多,但边际效用却越来越少。
当他喝到第5杯咖啡时,总效用达到最大,为30单位,说明这时的效用已经达到饱和点,当他继续喝第7杯咖啡时,总效用反而减少,由30单位减为28单位,边际效用成为负数,这说明第7杯咖啡产生了负效用。
如果把上表中的数字描绘在坐标图上,就可以得到总效用曲线和边际效用曲线,如图3—1。
根据表3—1和图3—1,我们可以探讨总效用与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
1)边际效用为总效用函数的导数,而总效用为边际效用函数的积分。
一定消费量的边际效用,可用总效用曲线在该消费量的斜率表示;该消费量的总效用,可用其边际效用曲线与两轴所包围的面积表示。
设消费量为n,则:
(式3—4)
2)总效用曲线以递减的速度递增,凹向横轴,具有正的斜率;边际效用曲线以递减的速度递减,凸向横轴,具有负的斜率。
3)当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处于递增状态;当边际效用为0时,总效用达到最大;当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处于递减状态。
6.1.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在一定时间内,在其它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消费的数量的增加,总效用是增加的,但是消费者从该商品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这一特征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之所以存在,一是生理或心理的原因。
由于相同消费品的连续增加,从人的生理和心理的角度讲,从每一单位消费品中所感受到的满足程度和对重复剌激的反应程度是递减的。
二是商品用途的广泛性。
在一种商品具有几种用途时,消费者总是将第一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最重要的用途上,第二单位的消费品用在次重要的用途上,这样,消费品的边际效用便随着消费品的用途重要性的递减而递减。
补充说明
货币也是商品,也服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但在一般情况下,单位商品的价格只占消费者总货币收入量中的很小部分,所以,当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购买量发生很小的变化时,所支出的货币的边际效用的变化是非常小的,通常可以略去不计。
这样,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通常假定货币的边际效用是一个不变的常数(λ)。
6.1.3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消费者把有限的货币收入用于购买何种商品、购买多少能达到效用最大,即研究消费者的最佳购买行为问题。
消费者均衡状态就是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一组商品时达到效用最大的相对静止状态,即在这一定量的一组商品中,增加或减少某一种商品时,都会使消费者总效用减少。
从基数效用理论考察,如果消费者收入是固定的,市场上各种商品价格是已知的,则消费者实现效用最大化的均衡条件是:
消费者购买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与价格之比相等,即等于货币的边际效用。
假设消费者总收入为I,购买几种商品,价格分别是P1,P2,…,Pn,各种商品的边际效用分别是MU1,MU2,…,MUn,购买各种商品的数量分别是X1,X2,XN,货币的边际效用是λ,则
均衡条件可表示为:
(式3—5)
限制条件为:
(式3—6)
假设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则均衡条件和限制条件可简化如下:
(式3—7)
(式3—8)
如果能够满足上述两个条件,消费者把有限的收入分配于各种物品的购买上时,其总效用就会最大。
其基本思想是,消费者用每一单位货币买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时,消费者就从购买的消费品中获得了最大满足或者说效用。
当
〈
时,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小于购买商品2所得到的边际效用。
这样,理性的消费者就会调整这两种商品的购买数量:
减少对商品1的购买量,增加对商品2的购买量。
在这样的调整过程中,一方面,在消费者用减少1元钱的商品1的购买来相应地增加1元钱的商品2的购买时,由此带来的商品1的边际效用的减少量是小于商品2的边际效用的增加量的,这意味者消费者的总效用是增加的。
另一方面,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商品1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的不断减少而递增,商品2的边际效用会随其购买量的不断增加而递减。
当消费者一旦将其购买组合调整到同样一元钱购买这两种商品所得到的边际效用相等时,即达到
时,他便得到了由减少商品1购买和增加商品2购买所带来的总效用增加的全部好处,即消费者此时获得了最大的效用。
相反,当
〉
时,这说明对于消费者来说,同样的一元钱购买商品1所得到的边际效用大于购买商品2所得到的边际效用。
同理,理性的消费者会进行与前面相反的调整过程,直至
,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用。
同理可说明
=λ的情况。
举例说明消费者均衡的原则。
假定某人购买10单位X物品时,X的边际效用为20,如果P
=5美元,则每1美元购买X时买到的边际效用为4。
再假定他购买14单位Y时,Y的边际效用为12,如果P
=6美元,则每一美元购买Y时买到的边际效用为2。
这时,该消费者一定会感到与其用货币买Y,不如用货币多买X,因为买X时每一美元可买到的边际效用为4,而买Y时每一美元只买2个边际效用,即
。
假定他逐渐多买X到16单位时,X的边际效用降为15,而逐渐减少Y购买到只买9单位Y时,Y的边际效用增加为18,则该消费者就决定买16单位X和9单位Y,因为这时他用美元无论买X还是买Y都会买到数量为3的边际效用
。
如果这是他再进一步多买X,则X的边际效用会进一步减少,Y的边际效用会进一步增加,从而使他的每一美元在买X和Y时所获得的边际效用不相等,从而使总效用减少。
6.1.4边际效用与需求曲线
按照需求定律,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化,这是什么原因呢?
关于这个问题,西方经济学家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来解释。
任何购买行为都是一种交换行为,消费者以货币交换所需求的商品。
交换过程中,消费者支出的货币有一定的边际效用,所购买的商品也有一定的边际效用,消费者通常用货币的边际效用来计量物品的效用。
由于单位货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因此,消费者愿意付出的货币量就表示买进商品的效用量,而消费者对两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的比率,是由这两种商品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边际效用越大,愿支付的价格(需求价格)越高;反之,边际效用越小,需求价格就越低。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既然边际效用越来越小,那么,消费者对商品购买越多,所愿支付的价格就会越少。
这样,消费者买进和消费的某种商品越多,他愿支付的价格即需求价格就越低,反过来说,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大。
可见,一个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价格反映了该商品的边际效用,而边际效用是随购买数量的增加而减少的,于是价格也就随着数量的增加而降低,或者需求量随价格的降低而增加。
因此,需求曲线也就是边际效用曲线,它是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
6.1.5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消费某商品而愿意付出的价格与他购买该商品时实际支出的差额,用来衡量消费者从交换中得到的利益。
它反映了消费者通过购买和消费商品所感受到的状态的改善。
为什么会产生消费者剩余呢,因为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这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
由于商品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所以,消费者对某种商品所愿意支付价格是逐步下降的。
但是,消费者对每一单位商品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并不等于该商品在市场上的实际价格。
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是按照实际的市场价格支付的。
于是,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的市场价格之间就产生了一个差额,这个差额便构成了消费者剩余。
例如:
一瓶水的市场价格为2元,某人口渴,在购买第一瓶水时,他认为值得付6元去购买这瓶水,于是当这个消费者以市场价格2元购买这瓶水,就创造了4元的消费者剩余。
随着水的边际效用递减,他买第二瓶水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就递减为3元。
这样,他买2瓶水所愿意支付的总数量为6+3=9元,但他实际按市场价格支付的总数量=2×2=4元,两者的差额=9—4=5元。
这个差额就是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的概念可用图3—2来说明。
在图3—2中,横轴表示商品量,纵轴代表价格,XD是消费的需求曲线,表明商品量少时,消费者愿付出的价格高,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消费者愿付出的价格越来越低。
消费者对每单位商品所愿付出的价格是不同的,当他购买OM的商品时,愿付出的货币总额为OMYX。
但是,这时市场价格为OPo,所以他购买OM商品实际支付的货币总额为OMYPo。
他愿支付的货币减去他实际支付的货币的差额,在图上表示为OMYX-OMYPo=PoYX。
这是消费者剩余,当商品价格上涨为OP1时,购买的商品量为OM1,这时消费者愿付出的货币总额为OM1CX,实际付出的货币总额为OM1CP1,消费者剩余为P1CX。
这表示,当商品价格提高,需求量下降时,消费者剩余减少。
3.2无差异曲线分析与消费者均衡
3.2.1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
1.序数效用论
一些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基数效用论有种种缺点,比如物品的效用很难用数字准确表示,即使知道了某一物品对甲的效用量,并不知道对乙的效用量,因为同一物品对不同的人来说,效用大小是不同的。
还有某一物品的效用,不仅仅决定于这种物品的数量,它同时还受相关物品的数量变化的影响。
所以,一些西方经济学家又提出了序数效用(ordinalutility)论。
序数效用是按照第一、第二和第三……序数来反映效用的等级,这是一种按照偏好程度进行排序的方法。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不可以加总求和,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即用序数来表示。
相应这种序数效用的分析方法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现代微观经济学主要采用序数效用分析方法。
2.消费者偏好假定
序数效用论者认为:
对于各种不同的商品组合,消费者的偏好程度是有差别的,正是这种偏好程度的差别,反映了消费者对这些不同的商品组合的效用水平的评价。
具体来说,有三个假定:
1)完全性。
对于任何两个商品组合A和B,消费者总是可以作出,而且也只能作出以下三种判断中的一种:
对A的偏好大于对B的偏好;对B的偏好大于对A的偏好;对A和B的偏好相同。
2)可传递性。
如果消费者对A的偏好大于B,对B的偏好大于对A的偏好,那么,在A,C这两个组合中,必有对A的偏好大于C。
3)非饱和性。
如果两个商品组合的区别仅在于其中一种商品的数量不相同,那么,消费者总是偏好含有这种商品数量较多的那个商品组合。
3.无差异曲线
(1)无差异曲线的含义
无差异曲线是表示对于消费者来说能产生同等满足程度的各种不同组合点的轨迹。
如果两种商品不仅可以相互替代,并且能够无限可分,则消费者可以通过两种商品的此消彼长的不同组合来达到同等的满足程度。
假定某个消费者按既定的价格购买两种商品X和Y,他购买3单位商品X和2单位商品Y或者2单位商品X和3单位商品Y所带来的满足是相同的。
那么,这两种配合中任一种对这个消费者来说,都是无差异的。
事实上,这个消费者在购买X和Y两种商品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无差异配合,形成无差异表。
X和Y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如表3—2。
表3—2两种商品的无差异组合
将表3—2中的种种不同组合在平面坐标上用对应的各点表示,然后连续起来,就得到一条无差异曲线。
如图3—3
(2)无差异曲线的特点
1)平面上有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代表同样的满足程度,不同的无差异曲线代表不同的满足程度,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满足程度越高,离原点越近的无差异代表的满足程度越低。
在图3—4中I1、I2、I3代表三条不同的无差异曲线。
I1<I2<I3。
2)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如图3—5所示,M、E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I1上,代表相同的效用水平,M、N在同一条无差异曲线I2上,M、N代表相同的效用水平,因此N、E两点的效用水平也应该是相同的。
但是在N点,X、Y两种商品的数量都要多于E点,所以,N点X和Y的组合提供的效用水平大于E点X和Y的组合提供的效用水平,即N、E两点的效用水平不能相等。
所以在同一平面图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能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从左上方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其斜率为负值。
这就表明消费者为了获得同样的满足程度,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就必须减少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两种商品不可能同时增加或减少。
4)一般情况下无差异曲线是凸向原点的,这一点可以用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来说明。
3.2.2边际替代率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是指消费者为了保持相同的满足水平时增加一种商品的数量与必须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之比,假如某个消费者购买X、Y两种商品,增加1个单位的商品X和放弃2个单位的商品Y给消费者带来的满足是相同的,那么X对Y的边际替代率就等于2,写作:
在研究商品替代关系时,我们注重的是它的绝对值,因此通常省去负号,从数学上看,MRS是沿无差异曲线作微量移动时的变化率,所以它从实际上是无差异曲线的斜率。
图3—6表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横轴为商品X数量,纵轴为商品Y数量,I为无异曲线。
X对Y的边际替代率,为X的增加数与Y的减少数之比:
(式3—9)
当点A沿着无异曲线I越接近点B时,
越接近点B切线的斜率。
因此,就点B附近的微小变动来说,X对Y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异曲线I在点B切线的斜率。
由于消费者愿意以X1X2的X换取Y2Y1的Y,说明它们的边际效用相等。
(式3—10)
所以,X对Y的边际替代率,实际上是其边际效用之比
(式3—11)
序数效用论者在分析消费者行为时提出了商品的边际代替率递减规律的假定。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是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是递减的。
例如:
在图3—6中,在消费者由X点经Y、C、D点,运动到E点的过程中,随着消费者对商品X的消费量的连续的等量的增加,消费者为得到每一单位的商品X所需放弃的商品Y的消费量是越来越少的。
也就是说,对于连续的等量的商品X的变化量ΔX1而言,商品Y的变化量ΔY是递减的。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的原因在于:
当消费者处于商品X的数量较少和商品Y的数量较多的A点时,消费者会由于拥有较少数量的商品Y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X较为偏好,同时,会由于拥有较多数量的商品Y而对每一单位的商品Y的偏爱程度较低。
于是,每一单位的商品X所能替代的商品Y的数量是比较多的,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比较大。
但是,随着消费者由A点逐步运动到D点,消费者拥有的商品X的数量会越来越多,相应地,对每一单位商品X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低;与此同时,消费者拥的商品Y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相应地,对每一单位商品Y的偏爱程度会越来越高。
于是,每一单位的商品X所能替代的商品Y的数量便越来越少。
也就是说,商品的边际替代率是递减的。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线的形状凸向原点。
但在某些情况下则不然:
如果对于消费者来说,两种商品是完全替代品,那么,相应的无差异曲线为一条斜率不变的直线,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为一常数。
例如,若两斤玉米粉总是可以完全替代一斤面粉,则无差异曲线如图3—7(a)所示。
如果对于消费者来说两种商品是完全互补品,那么,相应的无差异曲线呈现直角形状,与横轴平行的无差异曲线部分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RSXY=0,与纵轴平行的无差异曲线部分的商品的边际替代率MPSXY=∞。
例如,总是要按一副眼镜架和两片眼镜片的比例配合在一起,眼镜才能够使用。
这种情况下的无差异曲线如图3—7(b)所示。
3.2.3消费预算线
1.预算线
无差异曲线显示了商品提供的满足水平,但是在市场经济中何种满足水平能够成为现实,则取决于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商品价格,预算线就是消费者选择一定效用水平上的商品与劳务组合的限定条件。
预算线表示消费者在收入和商品价格既定的条件下所能购买到的各种商品与劳务数量的最大组合。
无差异曲线表示的是消费者的主观愿望,而预算线则是表示消费者实际消费的最大可能。
为了分析的简便,我们假定消费者只购买两种商品X和Y,他每周的开支为6元,PX=1.5元,PY=1.0元,按照两种商品价格该消费者在支出他的货币收入购买X和Y时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组合,如表3—3。
表3—3可替代的两种商品的组合
各种不同的组合都可以用坐标表示(如3—8图)。
在该图中每一种购买方式都由一点表示,EF直线描述了这个消费者在支出他的6元收入时所能采取的全部购买方式,EF线表示了消费的可能性,称为预算线(Budgetline)。
如图3—8所示。
如果我们用M表示消费者的货币收入,X、Y表示消费者购买的两种商品,PX、PY分别表示商品X和Y的价格,根据预算线的意义则有M=X·PX+Y·PY,此式为一直线方程式。
此方程式就是预算线的数学表达式。
在图3-8中横轴代表X的数量,纵轴代表Y的数量,EF为消费者预算线,OE表示消费者用全部收入M所能购买的商品Y的数量,OF表示消费者用全部收入所能购买的商品X的数量。
E点是预算线在纵轴上的截距;等于
·M,F点是预算线在横轴上的截距,等于
·M,消费者预算线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其斜率为:
(式3—12)
2.预算线的移动
无论商品价格变动还是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变动,都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数量,从而导致预算线的移动。
(1)商品价格既定,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变动
由于商品价格未变,预算线的斜率相同。
如果货币收入增加,消费者可以购买更多的商品,预算线向右上方平行移动,如果货币收入减少,预算线向左下方平行移动。
图3-9表示了这种情况。
(2)货币收入既定,商品价格变动
由于商品价格发生了变动,预算线斜率发生了改变,预算不再平行移动,如果商品价格下降,预算线向外旋转。
如果商品价格上升,预算线向内旋转。
图3—10表示商品Y的价格不变,商品X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预算线移动。
图3—11表示商品X的价格既定,商品Y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预算线的移动。
3.2.4序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从主观方面说,消费者可做出多种多样的选择以得到满足,这种选择由无差异曲线表示出来;从客观方面说,消费者又必然受到货币收入和价格的限制,这种限制由预算线表示出来。
如何把客观限制和主观选择结合起来以求得消费的最大满足,或者说,如何以有限的货币收入在可买到的商品间作合理的配置以求得最大效用,是一个消费行为如何达到最佳境界的问题,消费行为的最佳境界称为消费者均衡(Consumerequilibrium)。
在序数效用论中研究消费者均衡所用的工具是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
分析证明,在无差异曲线图上能够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即消费者最大效用均衡之点恰是预算线同它可能达到的最高的无差异曲线相切的一点。
在切点上所代表的两种商品的量就是消费者用一定的货币收入所获得的效用达到最大值的最优购买量的组合(如图3-12)。
在图3—12中预算线MN与一条尽可能高的无差异曲线I2的相切之点E就是消费者的均衡点,在这一点,消费者既用尽了既定的货币收入,又得到了最大的效用满足。
当然,在图3—12中无差异曲线I3代表的效用水平更高,但受消费者的货币收入和现行商品价格的影响,这是不能实现的,I1与预算线MN虽然有C、D两个交点它能够实现,但I1给消费者提供的满足水平要小于I2所提供的满足水平,因而是不足取的。
只有在无差异曲线I2与预算线MN的相切之点E,才是消费者行为的最佳境界。
在这一点,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三 消费者 行为 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