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Information.docx
- 文档编号:30633529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9.66KB
Reference Information.docx
《Reference Information.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Reference Information.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ReferenceInformation
ReferenceInformation
2009年第4期(总第4期)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信息中心主办
本期要目
【特别关注】
要防止学位论文抄袭校方导师需严格把关1
【部省要闻】
教育部:
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项目已经实现品牌化3
2900多校企联姻江苏产学研迈入“联盟时代”3
【新闻纵横】
两岸学历互认好事还要磨多久5
江苏32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挂牌6
最高可获20万元资助广东巨资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6
2009年就业蓝皮书发布2008年本科院校就业率下降7
【校长论坛】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武德昆:
大学发展需要经营8
【理论研究】
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与策略11
略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16
【他山之石】
应对全球化的挑战将学生可雇佣性的培养融入课程19
【特别关注】
要防止学位论文抄袭校方导师需严格把关
专家:
关键在于真正实行导师制
著名教育家,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在今年年初发表的《彻底整顿高等教育十意见书》一文中就将“研究生泡沫化”列为目前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
文章还指出,“虽然公开学术造假是个别的,但学风浮躁和浮夸却很普遍,至于‘假项目’、‘假论证’、‘造假论文’、答辩走过场更常见了。
”
著名教育问题研究专家熊丙奇博士认为,防止“学位论文抄袭”的关键在于真正实行导师制。
他指出,近年来出现的学位论文抄袭事件,共同的原因是在平时培养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很少,在审阅学生的论文时,导师放宽要求,甚至有的老师根本就没认真审阅。
现行制度下的中期答辩、论文盲审等,都很难真正避免论文质量不高、学术不端问题。
不改革制度想避免学术不端,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在自己的博客中写道:
对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来说,核心的保障措施,不是形式上的各种规定,而是导师负责制,即导师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培养质量真正负责。
目前,从研究生招生,到课程设置、论文答辩,导师只有很少的发言权,最后变为虽有导师负责制,导师却不负责的情况。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朱勇教授在接受采访时也指出,防治学生论文抄袭,导师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他认为,导师不仅要在知识传授和方法训练上指导学生,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的道德引导,帮助学生提高诚信素质、学术品德。
谈到导师对自己的影响,正在浙江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西北政法大学讲师褚宸舸深有感触。
他说,他的博士生导师在给学生上第一次课时,专门细致地讲了研究规范的问题。
他每次把论文发给导师看时,总被批改得密密麻麻。
他在西南政法大学读硕士时,尽管自认为算是个勤奋认真的学生,但每次去见导师,心里也还七上八下,害怕受到批评。
他认为,自己后来能发表很多论文,并获得优秀毕业生和优秀硕士论文,与导师的严格要求和提携是分不开的。
现在,褚宸舸成了一名老师,他这学期给西北政法大学研究生授课时,发现有一半学生提交的论文不规范,就进行了严厉批评,还专门拿出4个小时教他们如何做规范性的研究和注释,对学生习作逐文点评。
对此,学生们反映收获很大。
在褚宸舸看来,治理抄袭之风的根本是学生和导师一起努力,建立一种良好向上的学风。
校方事前事后都要抓
在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的杨东平教授看来,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主要是学风、教风的问题。
虽然彻底禁绝学术不端行为的想法并不现实,但他认为,从内因上可以通过学生加强道德自律,从外因上可以通过教育和纪律等方法进行防治。
具体而言,可分为三个方面:
首先,学校和老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学术道德的教育,让学生形成遵守学术规范的意识。
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环境;再次,要严格惩处学术不端行为,抄袭者必须为其行为付出代价。
如果没有惩处,只会纵容抄袭等现象的频频发生。
他介绍说,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学生在入学时要接受关于学术规范的教育,通过相关培训让学生意识到学术规范的重要性。
一些高校的学生手册上有关于学术规范的明确规定,学生还要在学生手册上签字表示接受相关规范的约束。
这样,学生和学校之间就建立了一种契约关系,学校通过契约明确告知学生应负遵守基本学术准则的义务,而学生的签名代表一种承诺,今后在开展学术研究、获得学分和学位时,就必须遵守契约的相关规定。
笔者从正在剑桥大学求学的中国留学生王宏伟处了解到,在英国,导师对学生做学术研究、发表论文的把关十分严格,此外也有一些其他教育方式。
如他在入学时收到过校方的邮件,其中包含一些关于学术规范的内容;而在平时听课和做实验时,学生会在事前收到一份告示,被告诫可以相互讨论,但不能抄袭。
西南政法大学教师、曾在法国埃克斯·马赛第三大学留学的施鹏鹏博士说,法国处理高校学术不端的做法相当简捷:
经校学术委员会认为某作品存在学术不端情况时,该教授(科研人员)就会受到最严厉的处分,即开除。
一般而言,该教授(或科研人员)也不会再被学术界所接纳。
但他同时表示,这种情况在法国极少。
在他看来,这与法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学术传统及学术积淀有关,并且法国的学术行业自律性强,学术职业共同体成熟、规范。
此外,法国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罚机制相对严厉,一旦被发现,绝无幸免。
朱勇教授介绍说,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确定了对于学位论文抄袭剽窃处理的标准,抄袭剽窃占论文总字数10%以下,修改论文,一周后、半年内答辩;占到10%~25%,修改论文,半年后、一年内答辩,或取消学位申请资格;如果占到25%以上,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2008年,将标准调整为3%以下,3%~10%,10%以上三个阶段处理,相应数据段的处理结果同前。
在2006年到2008年三年中,共检查了3836篇研究生学位论文(包括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查出有抄袭行为的240篇。
其中,抄袭论文占检查论文总数的比例从2006年的11.02%降到了2008年上半年的5.76%。
研究生学位论文“打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他同时指出,在目前阶段,我们不可能彻底消除论文抄袭现象。
因此,我们既需要通过诚信教育和道德引导,减少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应该正视这一现象,确定合法、合理的解决措施。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对于学位论文抄袭行为,必须严格查验,严肃处理。
查验的关键在于全面,不能有疏漏;处理的关键在于严肃、合法,而且行为与结果有对应性,可预期性。
第二,无论是查验过程,还是处理结论,都需要为当事人从制度上设计合适的救济措施。
确保当事人能够在规则体系内拥有陈述、解释、申诉、要求复查等权利和机会,确保事件的处理公开、透明、相对公正。
第三,准确理解与论文相关的学生培养过程,严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减轻因论文抄袭处理结果对于学生的连带负面影响。
“对于学位论文抄袭,既要实施严厉的打假,也要给予宽容的救济。
”朱勇教授说。
(文中部分人名为化名)
(2009年06月08日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部省要闻】
教育部:
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项目已经实现品牌化
6月30日从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获悉,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项目已经实现品牌化,两地师生互动频繁,截至2008年底,教育部共邀请并组织安排了香港教育界约6000人到内地参观访问,委托部分重点高校设立“重点对港教育交流项目”45个,约有1500名大学生和高校教师参加。
教育部港澳台事务办公室副主任宋波表示,教育部为协助香港实施新高中课程“通识教育科”教师培训计划,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选派专家赴港,对即将承担国民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进行辅导。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王振民就是承担辅导任务的内地学者之一,在向他发出邀请时,香港方面主动提出让他讲授《“一国两制”与香港基本法》。
王振民说,听他讲课的很多香港中学师生对“一国两制”、“特区基本法”等词汇并不陌生,但之前几乎没有详细的了解。
一些人觉得,“一国两制”就意味着国家什么都不管,民众该干什么就干什么。
在讲座中,香港的中学师生发言踊跃,向王振民详细询问了一国两制下香港人享有哪些权利、中央政府与特区之间的关系、人大释法是否影响香港的高度自治与司法独立等问题。
此次的经历让王振民意识到,内地与香港的教育交流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的确,像这样的交流活动正越来越多。
王振民发现,香港的国情教育中心与内地很多单位、大学合作搞国情教育培训,他在北京几乎每周都能看到这样的学习活动。
除此之外,教育部还从内地选派了多名优秀幼儿园、中小学教师赴香港,担任教学指导、协助香港教育局制订在港东南亚移民学习汉语的政策、委托中央电教馆编写制作百集国情教育系列片《中国—我的祖国》并向香港澳门地区所有中小学校、幼儿园及公共图书馆赠送,取得了很好的反响。
(作者:
张蔚然来源:
中新网2009年07月01日)
2900多校企联姻江苏产学研迈入“联盟时代”
最新统计显示,截至目前,江苏高校已有3000多个专业学科与企业建立2900多个“校企联盟”。
这表明,从“星期日工程师”到全面联姻,江苏省产学研合作正迈入“联盟时代”。
随心插柳→有心栽花
在全国最大的高低压供配电设备制造企业扬中大全集团,记者巧遇在此“蹲点”的江苏大学计算机科学与通信工程学院副院长詹永照。
他笑言:
刚开始他们主要针对企业的需求进行“来料加工”,现在已经与企业“捆”在一起,从项目立项就开始派驻人员与企业一起研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其中“智能化低压断路器的通信系统”性能已优于国外大公司,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不少企业都出现业务量萎缩情况,然而,无锡锡通科技集团总经理陆元明却说:
“我们1~5月份的订单已超过1.4亿元了,各种新型沥青路面搅拌机供不应求,一些客户干脆住在宾馆里等我们的产品下线呢。
”
锡通的成功同样缘于与高校的“联姻”。
南京理工大学科技处宋德锋介绍说,他们与锡通是2002年从一个项目“牵手”开始的,当时国内生产沥青搅拌设备企业的核心技术大多依赖于欧美,陆元明与该校有技术但是苦于没有地方转化的钱林方教授“一拍即合”,锡通得以“借枝登高”。
眼下,全数字化、全封闭环保型及移动式沥青搅拌设备陆续问世,锡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成了“抢手货”。
单打独斗→抱团出海
上世纪80年代,一些科技人员突破计划经济和传统思想的束缚,成为全国闻名的“星期日工程师”,推动了苏南乡镇企业的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
时至今日,科技人员单打独斗的局面在悄然改变,愈来愈多的“科技团队”抱团出海,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智囊团”。
全球每两辆汽车上就有一辆、每两台笔记本电脑中就有一台会用到南京云海特种金属股份有限公司的镁合金产品。
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镁合金专业生产企业,南京云海总经理助理刘小稻说:
“我们的成功与东南大学专家组的催化作用密不可分。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薛烽说,该校孙扬善教授带领团队走出实验室,将“论文”写在生产第一线,助推南京云海攀上行业之巅。
黄麻,一直以来只被用来生产麻袋、麻绳等“粗笨货”。
但是,记者在江苏紫荆花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却惊讶地发现,黄麻居然也能制成飘逸柔软的衣服、舒适凉爽的被褥!
该公司董事长刘国忠不无骄傲地说:
“我们的黄麻产品已申请专利251多项,形成种植、纺纱、面料、服装以及板材为一体的完整绿色产业链,预计今年销售收入将达3亿元。
”
“紫荆花”之所以有这样的底气,靠的是与东华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专家组的“并肩作战”。
正在公司“坐镇”指挥的东华大学纺织学院院长俞建勇介绍说:
“我们团队与紫荆花联手开发了包括服装、汽车内饰、医用保健品以及箱包等在内的各类产品,团队的研发课题已与紫荆花无缝对接,双方做到同进同退,一起打市场。
”
临时“夫妻”→结盟“联姻”
省科技厅着力推进全省产学研合作由松散自由型向建立稳定合作关系、长效机制转变,使得不少“临时夫妻”走上结盟联姻之路。
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院长陈强仿若“红娘”,长期驻扎在常州,为南大各个系科与常州企业的结亲搭建平台。
陈强说:
“我们针对中小企业设立了不同的合作模式:
有一定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由南大派员进驻企业共同开展创新活动;规模较小的企业,则把一批成熟适用的技术成果移植到企业中,帮助企业依靠产品创新走出困境。
”建院2年多,研究院已与企业合作项目60多个,孵化12家创新型企业,建成23个实验室、2个院士工作站,同时还带动了153家高校院所进驻常州科教城。
与之类似,苏州投入4000万元建设了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吸引众多相关企业齐栖苏州,形成了集设计、制造、测试到应用的完整集成电路产业链。
该中心总经理助理汤晓蓉介绍说,几年来,中心依托中科院、苏州大学等院所,建立了以集成电路测试为核心的IC测试服务协作网,在国际上每小时租金达1000美金的EDA软件,在这里却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向中小企业提供服务。
目前,苏州中科每年为当地创造的经济效益达数亿元之多。
东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等也纷纷抛出绣球,与江苏省众多企业结成战略联盟,使得每年江苏高校科技成果有53%在省内实现转化。
在江苏已实施的407个重大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中,产学研合作达80%以上,高校院所渐成江苏省高新产业技术创新和技术辐射之“核”。
(作者:
秦继东吴红梅来源:
《新华日报》2009年06月26日)
【新闻纵横】
两岸学历互认好事还要磨多久
由于两岸学历至今尚未互认,不少台湾学生不能到大陆攻读学位,而大陆学生也无法取得台湾高校的学历和证照。
然而,两岸高校学子和教师的交流合作并未停步,反而呈现出如火如荼之势。
在日前举行的海峡两岸高校校长研讨会上,两岸学历互认成为讨论的焦点。
不少大学校长表示,大陆和台湾高校有资源互补的需求,两岸高校交流已初步取得互利双赢的成效,学历互认应是发展必然。
、
两岸高校呼吁推进学历互认
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加强两岸高校交流共创教育双赢”,但话题很快转移到两岸高校学历互认的探讨上。
与会人士呼吁推进两岸学分互认、学历互认,并呼吁两岸高校积极行动起来,加强合作交流。
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表示,学校已与台湾部分高校有交流,但仅停留在研究生层面,本科生未能交流,因为两岸本科学历未得到互认。
龚克说,两岸高校交流是相得益彰的,要共同促进学历互认。
台湾养和技术学院校长刘星达说,从职业院校学生方面来看,不少学生愿意交流。
台湾学生到大陆学习并无阻碍,但大陆学生到台湾学习却有客观困难,如到台湾企业单位实习就有难度。
另外,台湾学生在本地可以“一证多照”,但大陆学生在台湾却不能考照和拿证。
频繁交往化解学历互认坚冰
两岸学历未互认并没有阻挡两岸高校之间的交流,两岸高校纷纷以各种形式开展合作。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书记翟振元表示,学校已与台湾一些高校互派交换生,具体做法是“学费互免、学分互认、路费自理”,但交流生的人数非常少。
台湾科技大学副校长彭云宏认为,学分互认是可操作、可行的,不能互认是高校和社会的误解。
他举例说,学校曾经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举办了一次夏令营,聘请武汉理工大学的教师担任夏令营兼职教师,实现了学生学分互认。
福建中医学院正在着力推动在校学生赴台访学,并准备扩大对台招生规模。
该校设立了“在校生海(境)外学习奖学金”,正式启动在校学生海(境)外学习经历项目,外派交流学习以台湾地区为主,国外为辅。
今年秋季,该校首批40余名本科学生将分赴台湾5所高校学习。
学校计划在几年内使有海(境)外学习经历的学生达到年招生数的10%。
据了解,福建省于2008年下发了《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的意见》。
《意见》提出,全面扩大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招收台湾学生的范围,增加各院校招收台湾学生的学科和专业。
全省院校将通过对台单独招生、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台湾学生来闽就读。
不少人士表示,福建有望成为两岸学历互认的先行区。
事实上,一些高校已将大陆承认台湾高校学历落到了实处,积极聘请台湾高校毕业生来校任教。
华南理工大学校长李元元介绍说,学校已聘任了多名台湾高校毕业的博士生来校任教,在职称评聘上与大陆高校毕业生一视同仁。
目前,已有几名台湾高校毕业生在华南理工大学评上了教授或副教授职称。
两岸学历互认有望尽快实现
据了解,早在2006年,大陆就开始承认台湾高校学历,此举在两岸高校间反响巨大。
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表示,两岸教育交流已经从个人的小规模发展到现在多渠道的大规模态势。
今年年底台湾可能会承认大陆学分,明年可能会承认大陆学历。
一旦学历互认,两岸青年学生的交流将更加活跃。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校长李天任表示,根据目前获得的信息,明年2月,台湾将首先招收内地硕士生和博士生,明年8月则招收大陆高中毕业生赴台读本科。
李天任说,台湾招收大陆研究生将由台湾大学等公立学校进行规划,本科生则由私立高校规划,技职院校则由技专院校规划。
福建师范大学副校长李敏表示,尽管台湾未承认大陆学历,但不少台湾学生愿意到大陆高校读书。
目前,该校海外学院已招收了大量的台湾学生,他们拿到本科学历后直接在大陆就业。
不少与会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两岸高校交流与合作的前景光明,随着两岸高校的频繁交往和深入交流,双方资源互补的需求越发凸显,学历互认有望尽快实现。
(作者:
龙超凡来源:
《中国教育报》2009年05月26日)
江苏32家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挂牌
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启动建设大会日前在张家港市举行,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等32家首批设站企业正式挂牌。
据悉,江苏将通过这一平台进一步推进规模企业与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同时为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创新实践基地。
据江苏省教育厅有关人员介绍,企业研究生工作站以企业为主体,由企业出资建设,其主要任务是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培训。
企业将技术需求凝练为相应研究课题,通过研究生工作站,委托给相关高校的研究生团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技术研发;或组织企业自身研发队伍与高校研究生团队合作研发。
据了解,江苏省将侧重在电子信息、现代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科技农业、化工、纺织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领域,以及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等领域选择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
进站工作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将分别获得每人每月不低于1200元、600元的生活补助。
(作者:
陈瑞昌来源:
《中国教育报》2009年06月02日)
最高可获20万元资助广东巨资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
5月21日从广东省科技厅获悉,广东今年预计安排5000万元到1亿元的专项资金,重点资助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
毕业两年内的在粤全日制研究生、本科生及专科生均可获得资助,每个项目最高可获得20万元资金支持,该资金无需偿还。
据了解,获得大学生科技创业项目资金支持需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申报人必须是毕业未超过两年的大学生,拟注册资金不高于50万元、职工人数不超过50人、资产总额不超过100万元、需与广东各地市创新基地对接并签订入驻协议。
据悉,目前申报工作正在进行,11月底专项资金落户到位。
与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不同,大学生科技创业专项资金无需担保、无需偿还,并且门槛较低。
成功申报的项目还可获得创新基地所在地的配套资金和各种优惠帮扶措施,如提供免费办公地点、水电费用减免等。
此外,一些好的项目还可以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
(作者:
张景华来源:
《光明日报》2009年05月22日)
2009年就业蓝皮书发布2008年本科院校就业率下降
2009年就业蓝皮书《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2009)》6月10日在北京发布。
蓝皮书显示,2008年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率有所下降,而职高院校学生就业率与往年持平。
统计研究数据表明,2008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为86%,比起2007届大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下降了1.5个百分点;2008届211院校毕业生半年后就业率为89%(非失业率90%),非211本科院校为87%、高职高专为84%;而2007届半年后就业率211院校为93%(非失业率94%)、非211本科院校为90%、高职高专院校为84%。
其中,2008届大学毕业生约三分之一的就业是在毕业后半年内完成的。
按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国2008届高校毕业生总数为559万,其中大学毕业生总数约为529万(本、专),按本研究得出的比例推算,2008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后就在国内外读研究生的人数21.43万,毕业半年后的就业人数达到约434万人。
在毕业半年后的73.56万的失业大学毕业生中(包括有了工作又失去的),有51.59万人还在继续寻找工作,有5.46万人无业但正在复习考研和准备留学,另有16.51万无工作无学业没有求职和求学行为者(即所谓的啃老族,该报告中定义为待定族)。
此外,2009年就业蓝皮书还指出,2008届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天津、成都、南京、济南、苏州;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量最大的前10位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苏州、杭州、成都、郑州、青岛。
(来源:
中新网2009年06月10日)
【校长论坛】
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武德昆:
大学发展需要经营
在竞争环境中,大学要发展需要在其管理中树立经营的意识,用经营的思维和方法去处理大学与其发展环境的关系,实现大学的科学管理,使其在竞争中求得发展。
大学要持续健康发展,大学的管理者必须树立经营意识,不断在市场竞争中提高竞争力。
我国高校与西方高水平大学相比,差距不仅体现在学术水平上,更重要的是管理上的差距。
今天的大学管理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今大学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以及特点,必须从经营的角度思考大学的发展问题,包括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大学的治理结构、经费筹措渠道、以学生为本以及大学国际化等方面,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强化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大学健康发展
从加拿大大学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大学在主张独立、自治和学术自由的同时,非常重视与经济、社会的紧密联系。
一方面,大学以服务和回报社会为办学宗旨,另一方面大学紧跟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
无论是学科发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均以经济发展、社会需求为己任,大学与社会的关系越来越密切。
他们认为,作为一所成功的大学,不仅要做到正视社会变化,还必须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而一所好的大学应该能够引领社会的变化。
可见,大学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与社会紧密联系。
与社会、经济的变化紧密联系,这是大学经营思想的体现,也是大学管理的重要内容。
大学与社会的关系包括多方面、多层次,如政府、企业、校友、社区等等。
政府对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政策指导和经费支持两个方面。
政府的方针政策,直接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需求,保持与政府的紧密联系是大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决策依据;政府的经费支持,是大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渠道。
目前,加拿大政府拨款除按公式计算的维持大学运转的经费以外,还设立了竞争性拨款。
从服务于国家、地方经济角度设立竞争性科研课题,符合国家社会需求、有利于对大学对经济发展的研究领域和课题给予经费支持。
如政府在国家急需人才的培养方面、在关系民生方面、在关系经济发展等方面设立竞争性拨款。
竞争者既要具备相应的学术实力,还要符合政府或地方支持政策或利于经济发展。
政府对大学的科研拨款越具有竞争性,就越要求竞争者的研究更多的体现与国家、地区利益相关,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相结合。
在促进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加拿大鼓励大学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包括向企业宣传大学办学理念、发展目标、回馈社会的规划,争取企业赞助;宣传大学科学研究、科技成果,通过设立科研课题、设立研究教授等形式实现企业对大学的支持;在大学人才培养中,企业承担学生实践条件;与企业建立关系,促进学生就业等等。
大学与校友的关系是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最重要体现,其关系不仅仅表现为从社会获取发展资金,更重要的是通过大学与校友的联系,建立起大学与社会甚至大学与国际的广泛联系,使大学获得了自身发展所必须的社会信息,为大学保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提供信息支持。
二、完善治理结构,实现大学科学管理
加拿大大学虽然为公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Reference In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