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docx
- 文档编号:30633333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160.40KB
最新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docx
《最新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
最新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
一、燃料及其利用选择题
1.下列灭火方法中,与“熄灭酒精灯”的灭火原理完全相同的是()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
D.森林着火时砍掉旁边的树木形成隔离带
【答案】B
【解析】
【分析】
“熄灭酒精灯”是用灯帽盖灭,即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详解】
A、纺织物着火时用水喷淋,是利用的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B、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符合题意;
C、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古籍着火,是隔绝空气和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不符合题意;
D、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扑灭森林火灾时,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利用的是移走可燃物的方法;用锅盖盖灭着火的油锅,是隔绝氧气或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
2.下列有关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用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B.汽油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汽油不是可燃物
C.房屋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为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可开挖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绝可燃物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
【详解】
A、灯帽盖灭酒精灯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不符合题意;
B、汽油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汽油的着火点,故不符合题意;
C、可燃物着火点是可燃物自身的性质,是一个固定的值,不会发生变化;消防员用水扑灭火,是将温度降低至可燃物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目的,故不符合题意;
D、开挖隔离带可隔离可燃物,从而有效防止森林大火蔓延,故符合题意。
【点睛】
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可燃物、与空气(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者缺一不可;2、灭火的原理:
除去或隔离可燃物、隔绝空气(氧气)、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3.据有人估计目前我国每年回餐桌的“地沟油”超过200万吨,消费者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地沟油”的主要危害物之一是黄曲霉素(化学式为C17H12O6),其毒性是砒霜的100倍,对热、酸、碱有一定的耐性.下列关于黄曲霉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高温烹调能使黄曲霉素转化为无毒物质
B.黄曲霉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312克
C.黄曲霉素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的有机物
D.黄曲霉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7:
12:
6
【答案】C
【解析】
【详解】
A、根据生活常识黄曲霉素性质很稳定,加热不会被破坏,所以毒性很强,故A错误;
B、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其相对分子质量=12×17+1×12+16×6=312,由于是相对值,所以为无量纲量,单位为1,故B错误;
C、根据黄曲霉毒素的化学式C17H12O6,可知它由C、H、O元素组成属于有机物,故C正确;
D、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12×17):
(1×12):
(16×6)=204:
12:
96=17:
1:
8;17:
12:
6是黄曲霉毒素中碳、氢、氧元素原子的个数比,故D错误。
故选:
C。
4.乙醇俗称酒精,是一种易燃、易挥发的无色液体,能跟水以任意比互溶。
医疗上常用体积分数为75%的酒精作消毒剂。
下列有关乙醇溶液的说法正确的是()
A.溶质与溶剂的氢原子个数相等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个数比为1:
3
B.乙醇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C.乙醇分子中质子与电子的数目不相等
D.乙醇溶液溶质的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共九个原子组成的
【答案】A
【解析】
【详解】
乙醇溶液中的溶质是乙醇,溶剂是水。
A.乙醇的化学式为C2H6O,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6个氢原子;水的化学式为H2O,每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所以溶质与溶剂的氢原子个数相等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个数比为1:
3,故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是微观概念,元素是宏观概念,元素组成物质,不能说乙醇分子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C.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在原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所以分子中质子数与电子数相等,故错误;
D.由乙醇的化学式可知,每个乙醇分子中含有2个碳原子、6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共9个原子,故错误。
故选A。
5.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大气中氢气含量高达90%.科幻片《流浪地球》中为了防止地球被木星吸引而导致解体,小伙伴们利用点燃木星上的气体混合物后发生爆炸产生的冲击力,反推地球脱离木星引力。
下列关于“木星爆炸”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B.被木星吸引的地球大气层中的氧气为燃烧提供了可燃物
C.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放出大量的热量
D.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水
【答案】B
【解析】
【详解】
A、木星上的混合气体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A正确;
B、氧气不是可燃物。
B错误;
C、燃烧会放出大量的热。
正确;
D、氢气燃烧生成水,D正确。
故选:
B。
6.通常所说的“瘦肉精”(化学式为C12H18Cl2N2O)曾经作为药物用于治疗支气管哮喘,后由于其副作用太大而遭禁用.“瘦肉精”属于( )
A.混合物B.单质C.氧化物D.有机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题意,通常所说的“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属于纯净物;故选项错误.
B、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属于化合物;故选项错误.
C、氧化物有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由瘦肉精化学式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故不是氧化物;故选项错误.
D、由瘦肉精的化学式为C12H18Cl2N2O可知,该物质是由C、H、Cl、N、O五种元素组成的,是含C元素的化合物,故属于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7.如图为某一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Z、W是有机物
B.X物质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5.0%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
D.点燃X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分析物质的微观构成,写出化学式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此分析有关的问题。
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物质的微观构成可知反应物X、分别是Y是甲烷和氧气,生成物Z、W分别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
CH4+2O2
CO2+2H2O.
【详解】
A、X是甲烷,是最简单的有机物;物质Z是二氧化碳,虽然为含C化合物,但因结构、组成、性质都与无机物相似,故列为无机物;W是水,属于无机物。
故A说法错误。
B、X是甲烷,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故B说法正确。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
CO2+2H2O.故C说法正确。
D、X是甲烷,甲烷是可燃性的气体,在点燃前要先检验其纯度,以防止爆炸。
故D说法正确。
故选A。
【点睛】
有机物为含碳元素的化合物的有机化合物的简称,而无机物与有机化合物对应,通常指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
8.化学促进科技发展,我国的高铁技术世界领先。
关于高铁列车上的物品说法正确的是( )
A.泡沫灭火器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不锈钢座椅含碳量比生铁高
C.车窗上的钢化玻璃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D.充电插座的塑料外壳具有热固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泡沫灭火器使用时会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泡沫,覆盖在可燃物表面,使火焰熄灭,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个物理量,不能改变,故A错误;
B、不锈钢座椅含碳量比生铁低,故B错误;
C、钢化玻璃是将普通玻璃加热到一定温度后急骤冷却制成的,主要成分是硅酸盐,属于无机非金属材料,故C错误;
D、充电插座的塑料外壳具有热固性,故D正确;故选D。
【点睛】
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9.学习化学是为了形成正确的化学观。
下列有关化学的观点错误的是
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更好地保护环境
B.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
C.焚烧秸秆不会造成雾霾
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答案】C
【解析】
A、摩拜单车、小黄车等共享单车有利于人们低碳出行,有利于保护环境,正确;B、垃圾中有许多有用的资源,可分类回收综合利用,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正确;C、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是形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错误;D、研制可降解塑料可解决白色污染问题,正确。
故选C。
10.类推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
以下类推结果中正确的是
A.铝与盐酸反应生成AlCl3和H2,则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3和H2
B.碱的水溶液显碱性,所以NaOH的水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酸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所以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的溶液
D.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就是燃烧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金属铁与盐酸反应生成FeCl2和H2,错误;B、碱的水溶液都显碱性,NaOH的水溶液是碱性溶液,正确;C.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一定是酸性溶液,但不一定是酸溶液,错误;D.燃烧属于化学变化。
燃烧一般都伴随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不一定是燃烧,比如:
电灯亮时发光、放热,无新物质生成,没有发生化学变化,错误。
故选B
考点:
金属的化学性质、酸与碱的化学性质、燃烧
11.用推注射器活塞的方法可检查下图装置的气密性,若装置气密性良好,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有气泡产生
B.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
C.长颈漏斗内液面上升
D.该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氢气
【答案】A
【解析】
A、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没有气泡产生,错误;B、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正确;C、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正确;D、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固体与液体混合不需要加热,可用该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氢气,正确。
故选A。
故选B。
12.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
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可燃物
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石油是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温度到石油的着火点以下;故答案选择D。
13.2018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
“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
各地积极行动,落实措施。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
C.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积极推广使用新能源公交车,可减少污染物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B、火力发电厂进行脱硫、控尘处理,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C、化石燃料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能源,可减少使用,不能禁止化石燃料的使用,错误;
D、限制、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可减少空气污染,利于空气净化,正确。
故选C。
14.根据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
C.烧杯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水中不含氧气,①②说明物质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
B、①说明白磷的着火点不高于80℃,故B正确;
C、烧杯中的热水不仅能提高温度,还可以起隔绝空气的作用,故C不正确;
D、①③说明两种可燃物的着火点不同,故D正确。
故选C。
15.下列有关燃烧、灭火的分析正确的是()
A.火上浇油: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
B.钻木取火:
提高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
C.吹灭烛火:
降低着火点
D.电器着火:
用水浇灭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火上浇油”的化学意思是向燃烧的物质中增加可燃物﹣﹣油,可以使燃烧更旺,故错误。
B、钻木取火的过程是钻木时要克服摩擦力做功,物质的内能增加,从而使得温度升高,当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而燃烧,故正确;C、用嘴吹灭蜡烛的火焰,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达到灭火的目的,而不是降低着火点,故错误;D、向着火的电器上浇水,可能会因水的导电性而使扑火者触电,或引发电路短路布引起更大面积的燃烧,故错误。
故选B。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16.下列装置中,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其中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是
A.
电解水B.
水力发电
C.
太阳能热水器D.
干电池
【答案】D
【解析】
【详解】
A.电解水的过程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B.水力发电的过程是将水能转化成电能;C.太阳能热水器是将太阳能转化为热能;D.干电池发电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故选D。
17.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答案】B
【解析】
A、实验Ⅰ中蜡烛因为没有氧气,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实验Ⅱ中因为氧气充足,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正确;B、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实验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但没有降低温度灭绝空气,错误;C、在实验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正确;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正确。
故选B。
点睛:
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下列能源中,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取之不尽的天然能源的是:
()
A.氢气B.太阳能C.天然气D.石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
A、氢气燃烧生成水,又可以用水来制取,为可再生能源,但不是天然能源,选项错误;
B、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的天然能源,且不排放污染物,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选项正确;
C、天然气是古代海洋生物遗体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是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选项错误;
D、石油也是古代海洋生物遗体经若干年复杂的变化形成的,是化石能源,不可再生,选项错误,故选B。
19.每年5月12日是我国的“防灾减灾日”,以下有关火灾现场处理方法错误的是()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
C.人员被火势围困在高层建筑时使用楼内电梯撤退
D.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发出求救信号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
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选项A正确;
B、发生火灾后,生成的高温二氧化碳和有毒的气体,这些气体的密度小,会浮在房间的上部,人若直立行走,会吸入更多有毒气体或因缺氧而发生危险,所以用水浇湿毛巾或衣物,捂住口鼻,低姿行走到安全通道是正确的做法,选项B正确;
C、火灾可能引起停电,住宅楼有电梯的,乘电梯撤离是错误的做法,选项C错误;
D、逃生路线被火封住,应退回室内,关闭门窗,向门窗浇水,可以减少空气对流,而浇水可以降温,可以达到暂时自我保护的目的,选项D正确。
故选C。
20.下列关于碳及其化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CO2中混有少量的CO,可通过点燃混合气体的方法把CO转化为CO2
B.与金刚石、石墨一样,活性炭是碳的另一种单质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所以都有毒性
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
A、CO2中混有少量的CO,二氧化碳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少量的一氧化碳无法点燃,故A不正确;
B、活性炭主要成分是碳,含有其它成分,是混合物,故B不正确;
C、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都可以使动物死亡,二氧化碳是使动物不能呼吸,不具有毒性,一氧化碳是中毒,故C不正确;
D、碳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可用于冶金工业,故D正确。
故选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燃料及其利用练习题含答案经典 燃料 及其 利用 练习题 答案 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