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散文高考作文素材例文.docx
- 文档编号:30628650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69.24KB
文化散文高考作文素材例文.docx
《文化散文高考作文素材例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散文高考作文素材例文.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化散文高考作文素材例文
文化散文高考作文素材例文
高考作文素材例文(曹操)
曹操(155-220),即魏武帝。
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州市)人。
疑杀华佗——晚年的曹操患了头脑痛风症,僚臣华歆向他推荐了神医华伦。
遗憾的是,当华伦指出其症因风而起,病根入脑,风涎不能出,枉服汤药,须利斧开脑取风涎方可根除时,曹操竟疑心华佗是想乘机害他性命,遂将华佗杀了,一代神医命绝于世。
废除寒食节——“寒食节”相传起于春秋时严明文公悼念介之推之事。
以介之推抱木焚死,人们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一百余天。
曹操有一年视察并了解当地百姓的生活民情时,发现民间百姓每年度过“寒食节”的方式,己经非常严重地影响和危害了老百姓的身体健康,于是下令废除。
提倡薄葬——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
一年后,他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
我如果死了,请按当时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
割发代首——有一次,曹操大军经过农田,看见田里庄稼丰收在望,于是下令凡践踏麦田的,就斩首示众。
不料自己的马受惊而一下子蹿入麦田中,践踏坏了一块麦田。
为了实践自己的命令,取信于民,于是就割了自己的头发来代替。
望梅止渴——曹操征张绣时,路上缺水,将士皆渴,于是他以鞭虚指着前面说有梅林,军士听说后均感到口中生津,不那么渴了,最终走出了困境。
煮酒论英雄——一日,曹操与刘备边喝酒边评论天下英雄,曹操说: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刘备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刘备于是从容俯首拾箸说: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
“丈夫亦畏雷乎?
”刘备说:
“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
”意即连圣人对迅雷烈风都会失态,我怎能不怕呢?
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曹操于是不疑刘备。
裸足迎才——许攸来投曹操,曹操正在睡觉,一听旧友许攸来投,连忙从床上跳下来,鞋袜不穿,跑出恭迎。
遥见许攸,抚掌欢笑,携手共入,操先拜于地。
许攸一见,感慨万千。
东临碣石——公元207年,统一北方的大局已定。
仲秋八月,秋高气爽,曹操亲率威武之师,满怀胜利豪情,长驱东进。
渤海西南岸有一山突兀,灵秀独钟,曹操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沧海,歌以咏志。
于是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观沧海》。
滥杀无辜——董卓败乱朝纲,曹操带领儿个人逃回乡里,经过友人成皋吕伯奢的家。
伯奢出去了,只有他的五个儿子。
夜晚听到他们食器碰撞的声音,误以为是想谋害自己,于是在夜里杀了他们。
而且还凄怆地说:
“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由此可见曹操阴险冷酷的权谋。
曹操焚稿——《三国演义》第六十回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张松出许都求见曹操,曹操见张松矮小,相貌又丑,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
次日,曹操掌库主簿杨修拿出曹操新著兵书《孟德新书》给张松看,意欲示曹操的大才。
张松看了一遍即记了下来,故意笑曰:
“此书吾蜀中三尺小童,亦能暗诵,何为新书?
此是战国时无名氏所作,曹丞相盗为己能。
”杨修不信,张松说:
“如不信我试诵之。
”遂将《孟德新书》从头至尾朗诵一遍,并无一字差错。
杨修大惊,就去告知曹操,曹操奇怪地说:
“莫非古人和我想的都一样?
”认为自己的书没有新意,就让人把那本书烧了。
生性多疑——曹操死后采取了“疑冢”的措施。
布置疑冢,一方面为了防止盗墓,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
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邮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
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
名家点评:
(晋)陈寿:
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梁)钟峡:
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
(《诗品》卷下)(宋)苏轼:
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是故有所重发而丧其功,有所轻为而至于败。
(《魏武帝论》)曹操阴贼险艰,特鬼蜮之雄者耳。
(《孔北海赞》)(清)刘熙载:
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
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
(《艺概
诗概》)章太炎:
信智计之绝人,故虽谲而近正。
(《魏武帝颂》)鲁迅:
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毛泽东:
殷纣王(通常称之为“暴君”)精通文学和军事,秦始皇和曹操全都被看作坏人,这是不正确的。
郭沫若:
他是一千七八百年前的人,据史书所载,他能够不信天命,不信鬼神,毁灭邪祠,破除迷信,禁止厚葬,禁止复私仇,讳不避权贵,举能扬侧陋,敢于公开下令要选用被人称为“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
范文澜:
他是拨乱世的英雄,所以表现在文学上,悲凉慷慨,气魄雄豪。
沈伯俊:
文学形象曹操不是历史人物曹操的真实复制品,但他却是历史人物曹操基本特征的演绎,既有雄才大略、志在统一的杰出政治家的一面,又有极端利己、残民以逞的封建统治者的一面:
既有精通韬略、长于用兵的一面:
又有忌贤妒能的一面。
素材运用:
话题1: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材料加工:
记得历史上常有这回事。
比如说某政权到了不得不更替之际,某些人便兴兵起义,等到江山到手,便口口声声称他的“起义”是顺天应命,大势所趋,而当其治下的百姓因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起来反抗了,则为大逆不道,是造反,当诛九族!
明明同是起事,却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何也?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也!
事且如此,况于人乎?
我不得不怀疑史书上记的某某欺师灭祖,某某体恤万民的真实性。
鲁迅曾就关于曹操的记载而说因为曹魏运短,歌功颂德的少了,而作史的又大半是后朝之人,口诛笔伐的多了,所以我们看到的戏台上那面目可憎的曹操并不是真正的曹操。
(2003年安徽高考优秀作文《偏心》节选)
话题2:
规则——材料加工:
死守成规也难成方圆。
恰当的规则使世界更加有序,然而随着不断的发展、变化,也要有突破才能发展。
昔日汉人宽袍大袖,看上去风度翩翩,却被夷狄之人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成就霸业。
魏武曹操提于禁于亡卒之间,识许褚于荒野之际,得到了大批有才干而身份低下的下级军官,才破袁绍,败吕布,建立强魏,但这种制度使大批士族支持汉帝,曹操一生不得称帝。
其子以九品中正制收尽天下官宦,完成了朝代更替的使命。
前面说过秦以严以定民,却因苛律失天下,汉高祖约法三章以定民心,以老庄之道休养生息,儒家之道得天下人才。
可见,突破了陈旧的束缚,才有长足的发展。
(2002年北京高考作文《何成方圆》节选)
话题3:
宽容——材料加工:
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时,曾命陈琳草檄,陈琳才气横溢,义正词严。
曹操看到后,大为震惊,出了一身冷汗。
连头痛病也好了,他笑着说:
“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
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
”袁氏亡后,陈琳被捕,曹操部下有建议杀陈琳的。
曹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袁绍军队大败的时候,曹操的部队在袁的图书中,捡出书信一束,都是曹的下属与袁绍私通、图谋反叛的信。
这时有人提议按信中人名一一核对,把这些人全杀掉。
但曹操否定了这个意见,并且说: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
”遂即命人把这个“黑名单”付之一炬,不再追问。
张郃天荡山失守,曹洪告诉曹操,认为张有罪,但曹操却说:
“非郃之罪,胜负乃兵家常事耳。
”曹操退守阳平关,派许褚接应粮草。
许褚饮酒大醉,粮草被张飞夺去,自己兵败负伤逃回。
曹操没有责怪他,白己承担了失败的责任,并令医生为许褚治伤。
曹操曾派人招安张绣,张因过去与曹操有仇,杀了曹操的儿子,怕曹操不会容忍他。
贾谢告诉他,曹操是个英雄,为了延揽人才,一定不会记私怨的。
张绣遂即见操,拜于阶下。
曹操把他扶起来,握着他的手说"有小过失,勿记于心",并封张绣为将军。
(《论曹操的用人政策》节选)
话题4:
人才——材料加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短歌行》中的这句诗可以说是曹操人才观最重要的体现。
曹操身为一个领导者,对人才更是极端的渴望。
首先,曹操是爱才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成大事的人才。
惟才是举,是曹操既出于他爱才的天性,更出于三分天下形势所逼,三分天下,得人才者居之。
其次,曹操尊重人才,不苟求,不求全责备,这是他吸引人才、使用人才的一种气度和自信。
如果没有这种思想,曹操怎么能从一个逃难京官,从手下不过几个亲随,足下不曾有寸土,白手起家做到扫灭群雄拥有北方天下?
而他手下的谋臣猛将大多是敌人营中的人,或因某种机遇集合到曹操麾下,如程昱、许褚;或冲着他雄才大略,能治乱定天下的名声而来,如郭嘉、荀彧;或神往他轰轰烈烈,言必行战必克的实绩而来,如满宠、董昭;或被曹操击破营垒俘虏而来,如张辽、张郃;或从行伍之中提拨上来,如于禁、乐进。
试想曹操如果没有足够的人格魁力和博大的胸襟气度,怎么能够做到?
因为爱才,才会不顾众人反对,舍得放关羽回去。
因为爱才,才会真诚录用曾经发檄文骂曹操祖宗的陈琳。
因为爱才,才会在郭嘉病重时期百般照顾,怜惜他。
(《由价值观的角度来谈曹操的爱才论》节选)
话题5:
谋略——材料加工:
刘义庆在《世说新语
假谲》里说,曹操在一次军事行动中,带领军队走到一个没有水的地方,兵士们很渴。
曹操骗他们说:
前面有梅树林,到那里摘梅子吃,可以解渴。
兵士们听说有梅子可吃,口里都生出了口水,也就不那么渴了。
据此故事,后人引申出了一句成语,叫做“望梅止渴”。
曹操说:
“欲攻敌,必先谋。
”重视谋略是曹操军事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曹操的军事思想深受历代兵家和学者称道。
《三国志》作者评价曹操“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曹操的军事思想》节选)
话题6:
进取心——材料加工: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这首诗充满着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东汉末年的战乱,给生产力带来极大破坏,经济萧条,白骨累累,给人带来一种感伤颓废的情绪。
曹操的这首诗如一阵春风,吹散了这种伤感的情绪。
他的乐观主义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激励人生进取。
在闲难时期,曹操能激流勇进,积极向上,敢于向命运挑战,这是一种十分高尚的人生情操。
(《论曹操的诗》节选)话题7:
英雄——材料加工:
英雄还是奸雄?
你招贤纳杰,知人善用。
你聚荀彧、郭嘉、程昱于帐下,收许褚、张辽于阵前,座下文有能臣,武有良将,"山不厌高,水不厌深",你是想海内之士都越陌度仟来归。
军帐前,盈樽独饮,举剑问天,汉邦才俊,何不尽归我耶?
你行于“蒿里”,但见“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于是从心里悲恸,“念断人肠”;你东临喝石观沧海时,沉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敞开胸怀想把天地包容:
你江心横槊,旋即生发了“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你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风骚独领:
你挥洒笔墨,笑傲文坛。
你是那般才华横溢、那般风流满洒!
马背上,勒缰援须,豪情满腔,又在酝酿新的诗篇?
你以道、义、治、度、谋、备、仁、明、文、武十胜于天下,但仍有人称你为奸雄。
是因为你生性多疑,屠吕伯奢全家,还是因为败你诗兴而槊死刘馥,忌才学而杀杨修?
抑或是你功高震主,无视汉天子存在?
奸雄,时人作下的预言,史学家对你的评判,小说家给你的名号。
孟德啊!
只有你自己明白,“是非成败转头空,浪花淘尽英雄”,功与过留与后人评说,我只管把酒临风,歌以咏志!
话题8:
角度——材料加工:
罗贯中笔下的《三同演义》中,曹操那阴险的心理令人生畏:
在京剧中曹操那白脸奸臣的角色在众人心中早己根深蒂固,……声声笑里藏刀,总让人毛骨悚然。
也许是因为他违背了传统的中庸思想,所以背上了奸诈、狡猾的恶名,引来千古辱骂。
"论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么曹操到底是好是坏呢?
引起了众人争议。
"周喻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如果不是曹操心软怜惜人才,收留了黄盖,怎会一失足成千占恨,上了周喻的当?
由此上溯,曹操有着一颗爱惜人才的心被世人公认。
他不仅爱惜人才,自己也喜爱文学,足智多谋,文章朴实而不华丽,精湛而不罗嗦,使得千古闻名的《观沧海》流传至今,成为千古佳话。
也许因为他的善于用人,才智博学,使得他成为杰出的军事家、文学家,使魏日益强大。
如果光说曹操善于用人,那我将会说"NO",他也有充满人情味的一面,好友去世使得家族破裂,惟一的女儿蔡文姬因父亲亡故被迫远嫁匈奴。
为了替好友找到女儿,曹操千方百计,派使臣远抵匈奴,多次交涉,几经战乱,终于接回了蔡文姬,为好友了却了一桩心愿。
怎么又不让人感动?
古今中外,对于曹操众说纷纭,他也以自己独特一面向众人展现着自已,带上一份沉默,一份赞赏,静静地沉静在历史长河之中。
而我们却应多从不同的方面去看待。
(《提笔论曹操》节选)
成品展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2004福建高考优秀作文)京剧舞台上,白脸曹操冠带辉煌,高唱:
"世人笑我奸,我笑世人偏。
为人少机变,富贵怎双全?
"
世人口中的"奸雄",戏剧当中的白脸,〈三国演义》里的无数典故,把曹操堆砌成奸诈的化身。
然而,即便是"亲刘贬曹"的罗贯中,也不得不为曹的才情与智勇所折服,也不得不承认他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出身官宦,十六岁举孝廉任城门典校卫。
设十二色杖,不分贵贱,一旦违犯出入城规,皆与杖责。
这体现他的“忠信”。
黄巾作乱,曹操任骠骑都尉,奋力破敌,也是"忠勇"表现。
董卓当权,败坏纲纪。
操夜带七星宝刀只身前往行刺,其勇不下荆柯。
行刺失败,董卓怀疑他时他又临机应变说是来献宝刀的,骗过董卓后星夜飞离京城。
这一切不都说明他有勇有谋吗?
我相信倘若曹操生在治世必定是个不可多得的能臣。
然而当时的乱世注定他必须背负起"汉贼"的骂名来收拾分崩离析的汉家天下。
汉朝的气数己尽,外戚、宦官争权夺势使它走向衰败。
这时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人出来撑住局面。
孙权不行,他坐领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历得四世已属侥幸:
刘备也不行,靠得前朝"皇叔"之名,以"仁义"面具收罗诸葛、关张赵云,占据荆州蜀中富饶之地,却终是"生儿不像贤",刘禅宠信宦官,难脱前朝桎梏。
事实证明只有曹操建立的魏国具有统一天下的能力。
“汉贼”“乱臣”的骂名只是用来套住对前朝愚忠的愚民的绳索。
识得时务的人,谁说曹操不是英雄?
"破黄巾,灭袁绍,平袁术,诛吕布:
败张鲁,收刘表。
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切无不表现出曹操杰出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政治手腕。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高唱"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更是表现出他广阔的胸襟和浪漫的情怀。
以当今全面发展的观点看,纵观整部《三同演义》,哪个人像曹操这样集军事、政治、勇气、谋略、才气集于一身呢?
诸葛亮也比不上,他没有狠辣的手段,所以会有宦官黄皑坏计:
没有豪迈的诗情,所以要借吟前人《梁父吟》抒志:
没有严格的惩罚制度,让李严延误的军粮阻断了伐魏的征途。
曹操是一个强人,有巧取豪夺的能力,横冲直闯的勇气,抑强扶弱的智慧。
他的产生既是个人际遇,也是历史的选择。
曹公,生而不能与之交游,真人生一大憾事。
高考作文素材例文(韩信)韩信(?
—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
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见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胯下之辱——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
“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
并当众侮辱他说:
“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
”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档下爬了出去。
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命运多舛——秦末,项梁起兵反秦,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
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
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离楚归汉——韩信离开楚军,投奔刘邦,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
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己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日仰视,说:
“上不欲就天下乎?
何为斩壮士!
”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
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萧何月下追韩信——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
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
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
“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
”萧何说:
“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
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
”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有一回,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
到后来,刘邦问韩信:
"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
"韩信说:
"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
"刘邦又间:
"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
"韩信说:
"我带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
"反映出韩信的自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与韩信议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
当时出征的栈道已被烧毁,不能行军。
问韩信该如何进兵,韩信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于是派了兵士几百人,装作去修建栈道,自己却率领三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偷渡陈仓。
断水塞流,大破联军——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韩信与齐楚联军对峙于潍水。
韩信连夜秘密派人装满一万多个沙袋,将潍水上游堵起来,这样下游河水变浅了。
次日上午。
当齐楚联军刚刚走到河心,韩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汉军扒开沙袋,飞泻而下的大水将正在渡河的齐楚联军截为两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计其数。
韩信回兵追杀过去,一举全歼了已过河的齐楚联军。
齐王逃跑,尤且(齐楚联军主帅)战死,留在东岸尚未渡河的齐楚联军见主帅已死,纷纷弃甲曳兵,落荒而逃。
就这样,汉军一举占领了齐国全境。
四面楚歌——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该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
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
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
韩信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一下子完成了合围。
人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垓下。
项羽眼见大势己去,自剔于乌江边。
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名家点评:
(唐)刘禹锡:
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
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
(《韩信庙》)(宋)钱若水:
筑坛拜处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己深。
隆准若知同鸟喙,将军应有五湖心。
(《题韩信庙》)(宋)张耒:
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
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
(《韩》信》)(明)袁祟焕: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
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
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韩淮阴侯庙》)(清)周永年:
一市人皆笑,三军众尽惊。
始知真国士,元不论群情。
楚汉关轻重,英雄出战争。
何能避菹醢,垂钓足平生?
《吊淮阴侯》(清)袁保恒:
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同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
(《过韩侯岭题壁》)(清)包彬:
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
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
(《淮阴侯庙》)
素材运用:
话题1: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材料加工:
同一样事情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评价。
在我的记忆里,"能屈能伸”这个词好像就是因为韩信才创造出来的。
似乎,"韩信"就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对能屈能伸的最有力的说解:
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看看人家韩信,当年能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后来还不是当上了刘邦的大将,比追随汉王多年,身经百战的樊唉和周勃还厉害!
事实上,在强权面前不做任何的抵抗而采取韩信的办法,双膝跪地从别人的裤档下爬过去,只能说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的耻辱,算不上什么光荣的事情。
试想,如果韩信后来毫无"成就",只是一个浑浑匪熏过日子的小混子,那么,人们会不会转而评价说:
"那是一个从年轻时就不知廉耻的东西。
"但是,我们却把韩信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的行为夸奖成多么了不起的举动,是不是因为韩信后来有权得势了?
生活中常常有"豆腐渣"变成"一朵花"的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感情惹的祸。
(《可耻的韩信》节选)
话题2:
转折——材料加工:
韩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所以刘邦说他:
"运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随便几个战役都是经典: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木婴渡军"、"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遗憾的是他不知道在形式发生转折的时候改变自己,最终成了悲剧英雄。
韩信一生相当精彩,在天下大乱之时尚能逆势而为,能忍辱负重,能坚持理想,最后终于成就大业:
但当天下已定,却不能调整自己惕励勤勉,洞悉时势变化,更不能始终珍惜艰辛创业所带来的可贵友谊,一时的寡断与自私,将白己的前途当场断送。
对于有能力的英雄好汉来说,再恶劣的环境都不足以击垮他,反而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的绝佳机会。
但必须谨记:
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险的时局,太平盛世是"政治人物"活跃的舞台,英雄们该审时度势,找回自己的价值,谨守进退之道,明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如果当时韩信洞悉事情己经发生转折,坚持"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情操,就不会身死人手,至少可与刘邦分庭抗礼,历史恐怕己经改写。
(2003年北京市高考优秀作文《转折》节选)
话题3:
性格与命运——材料加工:
韩信之死令人扼腕叹息,探究其悲剧成因可谓代不乏人。
但人们论证的焦点,或集中于对封建统治者及其专制制度的责难,或是对韩信反叛与否的辩驳,未能真正揭示出其悲剧的实质。
韩信悲剧的构成,以刘邦为首的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只是一个方面,最直接的原因当归为韩信自身的人格缺陷。
韩信既有知恩图报的善良,也有睚眦必报的狭隘;既有横扫千军如卷席的英雄才略,也有居功自傲、利令智昏的市井之气。
这种英雄才气与市井气的二律背反是其人格的突出特点,也是构成其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
(《人格缺陷与韩信之死》节选)
话题4:
人格——材料加工:
人常说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将才之过,是忍辱负重,是大才不拘小过,我却怀疑其中有谬误之处。
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正值少年,当时他并不知道将来有子牙之谋,管仲之才,将来韩信成不成大事谁也不知道,如何便说他是大才不拘小过呢7所以,韩信受胯下之辱,与他后来的纵横沙场毫无关系。
倒是后人通透了韩信的一生后,才牵强附会说韩信能忍辱以成大才。
韩信受胯下之辱实则是韩信厚颜无耻之举,缺乏气节之过。
中国文化重视人格自尊,讲求骨气,"不吃嗟来之食。
"不为五斗米折腰"早为国人所提倡。
韩信丧失人格,正是体现于胯下之辱,即使是后来韩信成就了将才功名,建立了赫赫功勋,仍然有很多的人骂他"无耻胯夫",何也?
这难道不与他的人格丧失有关吗?
故我今日读史感叹:
世人误传韩信受"胯下之辱"乃忍小谋大,误导久矣!
我不提倡世人学习韩信此举,是为倡导人格之贵重也。
(《评论韩信》节选)
话题5: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材料加工: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
尺虽比寸长,但也有不够长的时候:
寸虽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场的时候。
"金无足赤,玉有微暇","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都说明了这一道理。
《史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问:
"爱卿与朕孰能耶?
"韩日:
"若论带兵,上不如我,信将兵多多益善。
"刘又问:
"卿何故为我所御?
”韩曰:
"上善将将,信不及。
"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既维护了皇帝老儿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难怪刘邦听后得意得"嘿嘿"直笑。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节选)
话题6:
利益——材料加工:
韩信与钟离昧"素善",他为了改变自已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竟然拿了朋友的头去取悦刘邦,把朋友对他的信任出卖了,叫卖得一干二净。
钟离昧的头却没有为他换来安宁,到了最后,还被当初最赏识他的萧何与吕后共同谋害了,连同他的九族,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原是韩信的保荐人,应该说和韩信关系不错,这时候为了保全白己,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
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有功,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
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古往今来,在利益面前,有为了大义不动心的吗?
(《韩信被诛的真正原因》节选)
话题7:
用人之道——材料加工:
太史公用如椽大笔活现了淮阴侯韩信一生沉雄悲壮的历史。
在楚汉相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 散文 高考作文 素材 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