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雕塑企业留才良方汇总.docx
- 文档编号:30627742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29.32KB
工作雕塑企业留才良方汇总.docx
《工作雕塑企业留才良方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雕塑企业留才良方汇总.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作雕塑企业留才良方汇总
工作雕塑:
企業留才良方
Jobsculpting:
TheArtofRetainingYourBestPeople
在選才的戰爭中,對最好的員工,你要比他自己還了解他,並運用這此訊息去完成他未來的夢。
-TimothyButler&JamesWaldroop
不論怎麼看,馬克在他工作了三年的西岸銀行絕對是箇中翹楚。
他擁有一流商學院的企管碩士學位,而且以「數學奇才」及「放款高手」著稱。
西岸銀行給馬克的待遇相當優渥,高階經理人也誠心想提拔他。
然而他們都不知道,馬克其實正認真地考慮是否要辭職。
人生志趣指的是,情感驅動的一種長久堅持的熱愛。
人生志趣就像地熱,總要找到出路來宣洩!
許多人直到中年還不知道什麼樣的工作才真能讓他們快樂!
技能可以多面同伸展,但是如果不能與個人志趣吻合的話,員工便很可能感到不滿足!
稱職的經理人都能直覺地扮演了心理學家的角色。
讓員工清楚表達自己想從工作中獲得什麼。
公司有時得用短期的痛苦來換取長期的利益。
人才難聘。
但高階主管都清楚,留住人才更難。
多數主管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經驗:
人才風風光光地迎進公司,為公司帶來幾年榮景,然後突如其來就離職。
這種情況通常都被淡化處理:
「哦,聽說別家公司給她無法拒絕的條件」,「這年頭,沒人會在同一家公司待很久的」。
筆者在過去十二年所做的一份調查顯示,這種情況通常另有其因。
人才掛冠求去,多半是因為高階經理人無法了解「工作滿足感」這層心理問題;他們以為員工工作表現傑出,就代表員工一定樂在工作。
聽起來很合邏輯,但是工作技能強,不等於工作滿足感高。
許多專業人士,特別是現今二、三十歲的企管碩士,教育素質高,重視成就,幾乎任何工作他們都能勝任。
問題是,留得住他們嗎?
答案是,唯有當工作能滿足他們深植於心的人生志趣時,他們才不會走。
這些志趣可不是像歌劇、滑雪之類的嗜好,也不是中國歷史、股市、海洋學這種主題型的興趣。
人生志趣指的是,情感驅動的一種長久堅持的熱愛,是與人格緊密糾結,從而孕生的一種揉合了先天本質與後天養成的混合物。
人生志趣不會決定你的專長,卻會左右什麼樣的活動才讓你快樂。
在工作上,這種快樂會轉化成使命感,讓人全心投人工作,不想離職。
筆者研究發現,只有八大人生志趣會讓人偏好從商(附錄「八大人生志趣」將逐一探討)。
人生志趣在孩提時代就展露出來,而且會持續一輩子,只是在不同時期會以不同方式顯現。
舉例來說,有個小孩喜歡創造事物,熱愛發明或打先鋒,那他就可能偏好寫故事或戲劇等創作活動。
到了青春期,這項人生志趣又會以另一種方式呈現出來,像是設計機械裝置、投入課外體育活動、創辦文學雜誌等。
成年後,自小的創造志趣可能驅使他成為企業家或設計師,或再度重拾對說故事的熱愛,促使他投入製片事業也說不定。
試把人生志趣想成是一池超燙的地熱,在此處它以溫泉的形式出現地表,而在彼處則以間歇泉面貌示人。
但在地表之下,也就是人的內心深處,這一池地熱一直在沸沸揚揚。
人生志趣就像地熱,總要找到出路來宣洩,為此即使必須換工作,甚或改變職業,又何妨?
工作雕塑正是撮合人生志趣與工作的一種藝術,它為員工量身訂做職業發展途徑,來增加留住人才的機會。
別搞錯囉,工作雕塑是極具挑戰性的。
經理人必須同時扮演偵探及心理學家雙重角色,原因在於:
多數人都只是隱約曉得自己的人生志趣。
他們說不定一輩子只在滿足他人的期望;要不就是遵照最耳熟的建議:
「做你擅長的事」。
但專長不見得與志趣吻合。
舉例來說,有位女士在大學時專攻化學,於是大家慫恿她當醫生。
她順從了,也成為知名的神經科醫師。
不過,在四十二歲時,她放棄行醫去開了一間托兒所。
她喜愛孩童,展現了對諮詢與指導的人生志趣。
開托兒所也展現出她的另一種志趣,那就是企業掌控,管理一個組織的全盤運作。
她開了托兒所之後,感嘆地说說:
「那麼多年的光陰白白浪費了」。
先弄清楚你的志趣
還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志趣為何,因為他們選擇了最輕鬆的路,像是子承父業,要不就是在人生關鍵時刻,他們根本不知道還有許多其他的職業選擇。
多數大四學生及新科企管碩士,都是在不清楚茫茫大海中有多少可棲之島的情況下,倉促選擇了職業;還有些人則是因為追求待遇或地位而入錯行。
不論原因為何,許多人直到中年還不知道什麼樣的工作才真能讓他們快樂。
(有關人生志趣、能力及價值觀對工作滿足感的重要性,參見附錄:
「只是程度問題」)
我們再回頭來看看那位西岸銀行授信專員馬克的案例。
馬克在舊金山長大,雙親都是醫生,望子成龍不在話下。
高中時,馬克的成績全拿A;大學唸的是普林斯頓,主修經濟。
畢業沒多久,他就在一家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上班,各項交付任務都表現傑出,能力超強,不論是製作財務報表或解析試算數字,樣樣在行。
但一如預期:
馬克離開顧問公司進入一所知名學府進修,然後進入西岸銀行。
西岸銀行離家近,而且馬克認為,以它的規模及成長率,他會有很好的發展。
當然,馬克照舊是表現傑出。
他聰明,而且知道工作就是要全力以赴,別無他途。
但漸漸地,馬克愈來愈不快樂,他喜歡絞盡腦汁去思索一些理論性或策略性的假設(大學畢業後,他曾經認真考慮走學術路線,但被他父母勸阻)。
確實,馬克的人生志趣之一,就是發展理論與觀念性思考。
放款工作的繁瑣數字或客戶服務都難不倒他,但這些業務內容甚至無法滋養他的心靈,何況是他對組織的向心力了。
幸好,馬克在離職前,及時在銀行內找到志趣相投的工作。
他去尋求職業顧問的協助,看看什麼樣的工作真正能引起他的興趣,以及那些工作和他目前的工作有何不同。
認知自己的志趣後,他轉換跑道,加入銀行新設立的市場行銷部門。
他現在的工作內容包括競爭力分析及策略說明。
如今他又是一條好漢,公司也因他加倍投入的幹勁及忠誠度而獲利良多。
職業發展:
標準作業程序
如前所述,經理人在職業發展及留住人才這兩方面,總是處理得笨手笨腳,因為他們誤以為人必然滿意自己表現出色的工作。
不過職業發展不順,還有其他原因。
首先是想要的職務通常沒有空缺,其次是員工的職業發展往往被交給人力資源部門處理。
多數人的職務調動或升遷,都是依據預定時程或職務出缺與否,例如有的公司每十八個月就改派新任務。
不論是何種情況,經理人都得重新調配人手,舉例來說,假設六位員工都要在八月一日調職,經理人就得好好安排職務,通常會根據能力來分派。
經理人會自問:
「誰做哪項工作最適任?
」同樣的,當職務出缺且需要立刻找人遞補時,絰理人就必須問:
「這工作需要什麼技能?
誰具備這些技能?
或誰能最快培養出這些技能?
」。
有時員工的升遷是要求來的。
舉例來說,一位人才可能會告訴他的經理,他想轉換角色,因為他在目前的工作中已不再成長。
典型的經理人此時會考慮這位員工的技能,然後設法在組織內找一個能讓他一「展」長才的職務。
有才能「展」,不代表有「志(趣)」能伸。
比方說,有位投資管理公司的研究助理,因表現良好而得以一展長才,升任債信分析師,工作一帆風順後,她又得以升任固定收益資產組合經紀人。
可是,如果她志趣不在此呢?
換一個例子,如果一位從事調查報導的記者,一「展」長才而進入管理階層,然而,萬一經過幾年工作不順之後,她才發現她真正的興趣還是調查報導呢?
技能可以多面向地延伸,但是如果不能與個人志趣吻合的話,員工便很可能感到不滿足進而倦勤。
這種情況發生時,員工通常將他們的不快樂歸咎於經理人或組織,例如他們會認為組織文化不對。
這種想法通常會引發員工不如歸去的念頭,跳槽到別家公司,可是最後發現還是不滿意,因為個人志趣問題根本未獲解決。
筆者諮詢過一位高科技業的經理,他換了三家公司以後,才發現問題不在公司而在工作本身。
他從來不想當經理,之所以同意升遷是因為待遇和地位較高。
其實他真正想做的是設計精密機械,他想重作馮婦當工程師。
這個故事帶出了職業發展處理不當的第二個原因。
這位經理當初的升遷是人力資源部門建議的。
一般說來,我們發現,職業發展如果交給人力資源部門的話,就會產生問題。
許多人力資源部門的經理都會使用人格測驗等標準化測驗,來處理員工的職業發展。
這些測驗本身並沒問題,事實上,它們很能幫助團隊了解自己的工作動力。
不過,人格測驗不應作為職業發展的根據。
有些人力資源部門經理使用史氏興趣量表(StrongInterest1nventory)來了解員工的人生志趣,這是一個較好的方法,但還是失之過於概括性。
史氏興趣量表可以幫你了解,自己是適合當海軍陸戰隊士官,還是芭蕾舞者,但對於具體適合從事的職務則無法提供建議。
把職業發展的工作交給人力資源部門,最大的問題在於排除了直屬主管的參與。
職業發展與工作雕塑,必須仰賴員工與其直屬上司持續對話,才能克竟其功;就算其他部門做得再怎麼好,經理人也不該把這兩項工作轉出去。
人力資源部門可以訓練及支援經理人擔任員工職業發展的推手,但不能越俎代庖。
工作雕塑的技術
因此,經理人做工作雕塑的第一步,就是要確認每一位員工的人生志趣。
有時員工的志趣一目瞭然,譬如說,要他做這個就生龍活虎,做那個就提不起勁。
不過,多數時候,經理人必須深入探究及觀察,
有些經理人擔心工作雕塑會要他們扮演心理學家,這層憂慮其實是多餘的:
如果是稱職的經理人,就己經直覺地扮演了心理學家的角色。
經理人應該對於激勵員工積極工作的心理動機具有強烈興趣,事實上,經理人應該公開表達願意協助員工雕塑他們的事業,且願意竭盡所能留住人才。
其實,工作雕塑也可以作為吸引新人的招募工具。
筆者有一項優勢:
過去二十年來,我們每年都目睹近千名專業人士的受雇過程,從而累積了許多寶貴經驗。
無疑的,新科企管碩士最在意的不是金錢,而是這項工作與自己規畫的職業發展方向是否契合。
事實上,最近一季的徵才潮中,一家華爾街的公司就因為承諾職業發展,而在吸引人才上壓過競爭對手。
在說明會與個別討論兩個場合,這家公司的主管均表達關心,而且願意協助專業員工經營管理他們的職業發展,事後許多人都表示,這正是他們選擇該公司的主因。
既然承諾要雕塑工作,主管就要說到做到。
怎麼做呢?
任何一項任務轉換都提供一個工作雕塑的機會。
舉例來說,如果一位業務員對計量分析感興趣,或許可以讓他和行銷產品經理及市場研究分析師共事,卻並不離開銷售業務本職。
又如果一位工程師對透過語言及想法影響他人有興趣,不妨讓他幫助行銷人員設計銷售輔助品或使用手冊,但也還是維持他工程師的主要角色。
不過,研究發現這種拼拼湊湊的工作雕塑方式,不如直接將雕塑工作與績效檢討整合起來有實效。
有實效的績效檢討,會花時間討論過去的工作績效及未來計畫,兩者結合有助於工作雕塑更系統化,從而減少員工入錯行的怨嘆。
傾聽、了解,再行動
經理人做工作雕塑需要接受特殊訓練嗎?
不需要,不過他們要開始更用心傾聽員工對工作的喜惡。
試以一位手下有三十名業務員的藥品公司主管為例。
在一次績效檢討上,一位女性業務員不經意地提到,過去一年她最快樂的事,莫過於幫自己的部門找到新辦公地點並談妥租約。
她告訴上司:
「真夠刺激,我愛死了。
」要是在過去,這位主管不會太理會她的這句話,畢竟,這和她的銷售業績毫無關係。
然而要雕塑工作,主管的耳朵就得機敏點,於是他探問:
「妳為何覺得找辦公地點這麼有趣?
這與妳的日常工作有何不同?
」透過對談才發現,原來這位女業務員對目前的工作非常厭煩,而且正考慮離職。
事實上,這位女業務員渴望從事說服性及創意性的工作。
她的工作涵蓋前者,但是唯有當她有機會思考新辦公室的地點、設計、陳設時,她的創意才能獲得發揮。
於是這位主管把她調到總公司,職司設計行銷及廣告品。
績效檢討時,除了用心傾聽及進一步探問,經理人還可以要求員工在會議開始之前就積極投人工作雕塑。
多數公司會要求員工在績效檢討之前先作一些準備,包括一份書面工作評估報告,評估項目包括工作成績、未來檢討期之目標、需要培養的技能,以及達成目標和成長的計畫。
待檢討時,再將這份評估與主管的考評作比較。
不過,試想如果也要員工寫出個人對職業的滿意度、自己最喜歡的工作,或是描述工作中最喜歡做的事情,那又會是怎樣的情況?
由於許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志趣,更不習慣與主管談這些,因此,要他們寫工作滿意度報告,一開始並不容易。
不過這總是一個好的開始,可以讓員工清楚表達自己想從工作中獲得什麼短期和長期的回饋。
有了這項資訊後,經理人在工作雕塑上便如虎添翼。
一旦經理人與員工懇談過人生志趣後,就該據以量身打造下一個工作任務。
有時,員工可能僅要求些微調整工作內容,也許只是增加一項新的責任。
舉例來說,一位工程師對諮詢與指導很有興趣,那可以請他規畫及管理新進人員的發展方向。
或是一位對透過語言及想法影響他人有興趣的後勤企畫師,可以請他負責校園征才。
調整少部分工作內容的目的,在於讓員工立即享受到志趣發揮的滿足感,並由此開始慢慢將員工轉換到一個完全讓他滿足的角色。
不過,有時工作內容得作更大的調整。
那位對工作不滿足的銀行放款專員馬克就是一例。
另外一個例子是卡洛琳,她是一家知名華爾街公司的頭牌產業分析師,善於設計及使用精密的新式計量法來選擇股票,她的精準判斷讓她的主管由衷佩服:
「卡洛琳把公司的業務帶進二十一世紀。
」那一年,她從近一百位理財員專業人員中脫穎而出,被評選為集團內第二號最有價值人員。
過去幾年,為了留住卡洛琳,公司大方地給她加薪及分紅,使她成為公司內薪酬最高的員工之一。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然而,卡洛琳卻是人在曹營心在漢。
她獲得大幅加薪時(即使以公司的標準及她個人的薪資紀錄來看都是很高的),她反而很生氣,向一位朋友表示:
「這家公司就是這樣,以為有錢能使鬼推磨。
」雖然她喜歡分析與數學,但她的志趣是對研究部門的決策制定及方向能有更大的影響力,她對於公司的用人、組織規畫、任務分派及部門有效互動,都自有定見,換句話說,她的人生志趣在於企業控管,以及人員與關係的管理。
一次績效檢討給了卡洛琳機會,向上司表達她的夢想與焦挫感。
開誠布公後,雙方決定讓卡洛琳兼任研究協調員,扮演「球員兼教練」的角色。
她的本職還是分析師,但同時擔負指導並主持多個任務團隊的責任,有權決定用人與升遷,同時協助設定公司策略走向。
重新編組一年後,各方無不同意,研究部門的生產力從來沒這麼高過。
透過工作雕塑,公司不但留住了卡洛琳的分析長才,同時也滿足了她對管理的志趣。
不過,多數時候公司在做工作雕塑時必須作更多的讓步。
譬如馬克轉到業務發展部門後,公司也失去了一位優秀的放款專員。
縱或如此,公司還是留住了一個原本打算掛冠求去的人才。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公司有時得用短期的痛苦來換取長期的利益。
最後提醒一點:
當工作雕塑拿掉員工不喜歡的工作項目時,就必須找人接手這些工作。
如果員工充裕,這當然不是問題:
這個人厭惡的工作說不定是另一個人的最愛。
不過,有時候可沒有這麼一個「你丟我撿」的俠義之士。
還有的時候,經理人會發現根本無法完成員工需要的工作雕塑。
例如,工程公司就可能沒有適合的業務,來滿足員工對說服方面的志趣。
在這種情況下,經理人只得選擇輔導這位人才另謀高就。
即使挑戰重重,工作雕塑還是值得做。
知識經濟時代,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就是員工的活力與忠誠,這些智慧財產不像機器設備或廠房等不動產,它會跳槽到競爭對手那兒。
然而,許多經理人往往忽視這個問題,讓人才待在他們擅長卻不感興趣的工作中苦熬,這完全沒有道理。
要留住人才,首先要了解員工的心,然後進行辛苦的工作雕塑,這樣才會有皆大歡喜的結果。
只是程度問題
過去幾十年來,無數研究都想找出使員工樂在工作的原因。
這些研究通常著重三項變數:
能力、價值觀及人生志趣。
筆者在本文強調志趣第一,那其他兩項呢?
難道不重要嗎?
重要,只是程度稍低。
能力指的是工作上的技術、經驗及知識,能力會讓人覺得勝任愉快。
這是很重要的;畢竟,研究顯示,無法勝任的感覺會阻礙創意,生產力就要甭談了。
不過,雖然能力強則就業機會高,但不見得會對工作長期投入。
工作能力強的人,不見得工作認真。
就職業滿足感而言,其中涉及的價值觀是指人們尋求的回饋。
有人重視金錢,有人喜歡挑戰智慧,還有人則追求地位或舒適生活。
能力及人生志趣均相同的人,也可能因為價值觀不同,而追求的事業迴異。
以三個專精並熱愛計量分析的人為例,一個可能追求智慧挑戰,選擇當財稅教授;第二位可能直接去華爾街賺大錢;第三位在追求權勢的慾望驅便下,會選擇可以當上執行長的工作。
價值觀與能力同樣重要。
事實上,很少有人去做一些與自已價值觀不符的工作。
一個不喜歡四處旅遊的人,肯定不會欣然接下管理顧問公司的工作。
重視經濟保障的人,肯定不會當個體戶。
人的確可能因為能力勝任及報酬合意而接下與志趣不符的工作。
不過蜜月期一過,他們就會無心戀棧、興趣缺缺,不是辭職就是生產力降低。
這就是何以筆者認為,人生志趣是職業滿足感的三大變數中,最重要的一項。
的確,你可能、也必須精擅你的工作,你也可能喜歡工作帶來的回饋。
不過,長期而言,只有人生志趣可以讓人感到快樂與滿足,而這正是留住人才的關鍵所在。
八大人生志趣
筆者發現,多數從商之人都受到一至三項的人生志趣所激勵。
人生志趣是對特定活動的一種長久心靈渴望,它不是嗜好或狂熱,它是與人格特質緊密結合的天生熱愛;人生志趣並不決定我們的專長,而是決定我們熱愛什麼工作。
筆者對於人生志趣之重要性的結論,來自十幾年針對工作滿足感成因的研究。
一九八六年起,筆者對各行各業、各種職務的專業人士進行訪問,並請他們接受各種心理測驗,以評估工作滿足感的形成因素。
其後十二年間,受訪者的資料庫累積達六百五十人。
我們的研究結果相當驚人:
若干測驗的量表明顯形成八大群組。
換句話說,所有商業工作可以拆成八種核心活動。
再細看每個群組的量表內容,同時對照筆者的訪問資料及諮詢經驗,我們發展並測試了一套稱為「商業核心功能」(businesscorefunctions)的理論模型。
這些功能代表人生志趣表現在商業活動中的方式,接下來我們逐一介紹:
應用技術
不論你是實際從事或正受訓成為工程師,只要你的人生志趣是在應用技術上,則必然對事物的內在運作感到好奇,對發現新方法來運用技術解決業務問題很感興趣。
筆者認識一位成功的金融經理人,由於他很喜歡挑戰破解程式碼,因此他也是公司非正式的電腦顧問。
的確,他愛資訊科技遠甚於他的「正業」!
人生志趣在應用技術上的人,通常喜歡的工作多半涉及規畫與分析生產系統和作業系統,及重新設計業務流程。
熱愛應用技術的人其實不難辨認。
他們喜歡談論大學主修資訊或工程的那段歲月;他們以閱讀軟體雜誌及操作手冊為樂趣;公司裝設新硬體設備時,他們更是品評得興致勃勃。
不過,有時相關徵象並不明顯,他們面對問題時,通常抱有先分析再解決的心態。
上面交下新的工作流程時,他們會像車迷一樣,鑽到引擎蓋下面研究它如何運轉,而不是點火啟動上路就好。
簡而言之,熱愛應用技術者,就是那種想知這時鐘是怎麼走的人,因為時鐘運轉的技術讓他們十分好奇,說不定還可以動手拆解加以改進呢。
計量分析
有的人不僅擅長計算數字,更精於運用數字。
他們認為數字是解決業務問題最佳的方式,有時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同樣的,別人視數學計算為單調乏味,他們則認為有趣極了,譬如做現金流量分析、預測投資工具的未來績效、算出某一業務的最後損益比等等。
他們可能也喜歡設計電腦模式,以便決定最佳生產排程及執行會計程序。
但是,並非所有的「數字奇葩」都能人盡其才。
事實上,他們大多從事和數字不太相干的工作,因為別人告訴他們,照著自己的志趣去走,前途窒礙難行。
不過,你也不容易錯過這些人,因為不管做什麼工作,他們都偏好運用數字。
譬如,一位人力資源部專員做組織分析時,他會研究薪資水準及各項福利,計算管理人員與員工的比例。
同樣的,一位喜歡把客戶研究數據與主觀心得做比較分析的行銷經理,他的志趣八成是在計量分析。
發展理論與觀念性思考
對有些人來說,思考及談論抽象概念是他們最樂的事。
還記得馬克吧,那位西岸銀行的放款專員,他對工作感到沮喪,因為他没機會去思考宏觀策略,許多像馬克一樣喜歡沉思冥想的人,都偏好理論,對策略形成的興趣遠大於策略的效用。
熱愛思考的人,很喜歡建構商業理論模型來解釋特定行業內的競爭,要不就是樂於分析某項業務在特定市場的競爭地位,筆者的研究也顯示,這種人通常比較容易被學術工作吸引。
有的人確實到後來轉入學術界,但多數人並未走上這一行。
如何辨認誰有這種志趣呢?
提供你一些線索:
這種人不僅嫻熟理論性語言,他們也喜歡談論抽象的概念,他們的思維經常是「高深莫測」的。
除此之外,這些人也常訂閱一些學術性雜誌。
創意生產
有些人最喜歡專案剛起步的時期,因為有許多的未知數,他們可以「無中生有」。
這些人通常被視為頗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當他們在作腦力激盪或構思非傳統解決方案時,似乎特別投入。
的確,他們彷彿靠創新來滋養茁壯,因為他們的人生志趣就是原創,不論是產品或製作方法。
筆者的研究發現,許多企業家、研發科學家、及工程師都有這種人生志趣。
他們許多人喜歡藝術,但也有許多人對藝術並無興趣。
我們知道有位企業家對藝術幾乎毫無熱情,他經營多年頗成功的營業頂目,包括了生產一些平淡無奇的紙袋及密封膠帶。
當然,商業界還是找得到能符合這項人生志趣的工作,像是開發新產品或廣告。
許多有創造志趣的人會走上演藝這一行,但有些人則會壓抑這項志趣,因為他們覺得這志趣太「軟性」,不適合在商業界發展,認為創意生產是下了班之後的事。
幸好,經理人不難發現具有創造志趣的員工。
他們的穿著通常選擇非傳統打扮;而一提到新業務或新產品,他們就帶勁了。
通常,他們對已經成形的東西没多大興趣,不管它們多能賺錢或技術多先進。
諮詢與指導
有些人好為人師,用在業務上就轉化為指導或輔導他人。
這些人的志趣在於諮詢與指導,喜歡引導員工、同儕、甚至客戶,讓他們表現更好。
有這種志趣的人,通常會到一些他們認為具有高度社會價值的組織去工作,像是博物館、學校及醫院。
好為人師的原因有許多,有的人從別人的成功獲得滿足,有的人喜歡被需要的感覺。
不論如何,他們喜歡做能夠幫助他人成長及進步的工作。
舉例來說,筆者認識一家消費品公司的品牌經理,她原本是負責企畫產品行銷及配銷,不遇,她每週必定積極排出時間與部屬一對一面談,對他們的表現提出看法,並回答他們對公司及個人職業的問題。
績效檢討時,她的主管並未考評她付出的這番心力,說是這並非她的職務。
然而,誨人不倦才是她的最愛。
如果職務給他們機會施展為人師的志趣,這些人一定會自我推薦,但是多數人都没這個機會。
(特別是新進的企管碩士,頭幾年公司絕不會請他們去指導其他員工,)不過,透過觀察嗜好及志願擔任的工作,你還是能夠辨認他們。
許多人會加入社區服務,像是BigBrother組織或是消除文盲計畫。
好為人師者談到之前的工作,往往會提起當年的部屬,以及部屬的近況,就像父母談子女一樣,所以不難辨認。
管理人員與關係
渴望教人是一回事,渴望管人則是截然不同的另一碼事。
有這種管人志趣的人,很喜歡天天與人打交道,他們從工作場所的人際關係中得到許多滿足感,但是他們比好為人師者要重視成果。
換句話說,他們對人的成長興趣不大,對與人打交道並籍以達成工作目標較有興趣,不論是促成一項產品或跑到一筆業務,所以這種人大都樂於從事管理或銷售的職務。
以三十二歲的哈佛主管碩士湯姆為例,他加人矽谷一家新創網路公司,主要因為他全班同學都在幹這一行。
湯姆在大學主修工程,也有工程方面的工作經驗,因此新公司就把他安插在技術部門。
湯姆沒有部屬也沒有客戶,竟日與其他工程師聊天,要不就是試驗原型產品。
以湯姆的學經歷背景來說,這份工作再合適不過了,但湯姆眞正的志趣是管理人員與人際關係。
過了半年,湯姆覺得痛苦不堪。
就在湯姆即將提出辭呈之際,公司宣布需要人去協助設立並經營德州的一座新廠區。
湯姆一把抓任這個機會,因為未來他將領導三百位員工,並經常和供應商洽商。
他得到這份工作,而且一直到五年後的今天還在做,原因是他激勵、組織及領導人員的慾望得到了充分滿足。
企業掌控
莎拉是一位律師,從小她就喜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工作 雕塑 企业 良方 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