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备课.docx
- 文档编号:30622532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2.11KB
课时备课.docx
《课时备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备课.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课时备课
18、将相和
教材分析:
课文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通过对“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勇敢机智、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和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二是学习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以及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正确读写“着急、商议、隆重、约定、胆怯、拒绝、能耐、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2.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3个小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2.查阅历史资料,了解时代背景和人物情况。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2.了解背景知识初读课文,理清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理清脉络,给三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教学重点: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教学难点:
理清脉络,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对历史故事的兴趣
师:
同学们,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熠熠生辉的人物让今天的我们依然崇敬不已,你们知道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吗?
(学生根据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谈话适当的激励与点评。
)
[设计意图:
学生进入高年级,已初步具有根据需要搜集资料的能力,课堂上的展示更能激发学生对远离我们现实生活的历史人物的兴趣。
]
师: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历史故事,是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
板书课题。
简介背景:
文中的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当时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并存。
秦国最强大,想统一中国,不断向其他六国进攻。
赵国紧邻秦国,是一个比较弱的国家,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
文中的故事就发生在秦昭襄王和赵惠文王时期。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一)读清下列词语:
召集、商议、允诺、隆重、约定、胆怯、推辞、拒绝、能耐、和氏璧、无价之宝、理直气壮、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二)近义词:
诚意——诚心、商议——商量、胆怯——怯懦、推辞——推却、
(三)读准字音,“诸位”应读“zhū”“负荆请罪”读为”jīng”;多音字,着(zháo)急、上当(dàng)、答应(yìng)、为(wéi)难、便(pián)宜、上朝(cháo),据词定音。
(四)认清字形,比较形近字,璧(壁)、秦(奏)、归(旧)、克(刻)。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一) 同学们已预习过课文,谁来说说文中“将”、“相”各是谁?
“和”在这里应该是什么意思?
对于题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
(二)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
教师提示:
“和”就先必有“不和”,请同学们浏览课文,看课文中哪个段落写了造成两人“不和”的原因。
学生可从第16小节中找到答案: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了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
(这一设计的目的是:
从课文题目切入课文内容,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初步了解到课文内含的矛盾冲突。
整个学习过程将围绕着“廉颇的话说得是不是有道理,蔺相如该不该升官”这个问题展开。
)
(三)“将”与“相”之间为什么和好,他们之间为什么曾经不和?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理清课文围绕廉颇和蔺相如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并用一个合适的小标题概括每个小故事的内容。
(四)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
第一个故事(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概括能力。
]
三、品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
师:
同学们通过阅读,对课文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
你能评价一下文中的某个人物吗?
(蔺相如临危不惧、机智勇敢,胸怀宽广;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秦王阴险狡诈……)
[通过阅读,学生已经对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乐于表达,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仍旧是浅层的,概念化的,尚需进一步揣摩。
]
四、置留作业,激发研读兴趣
同学们对将和相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其实蔺相如的出色表现还有很多,请同学们在课下读一读有关他的语句,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提出自己不懂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跟大家讨论.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廉颇蔺相如和好
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一、二个故事,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特点。
教学重点:
抓关键词句,品味人物言行,概括人物特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训练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听写:
“召集、商议、隆重、胆怯、能耐、诸位、和氏璧、完璧归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负荆请罪、同心协力”
(二)浏览课文,想一想:
文章都介绍了哪三个小故事?
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一下这三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完璧归赵:
蔺相如接受任务,带着和氏璧来到秦国,他见秦王没有诚意以诚换璧后,用计取回和氏璧并冒死抗争,然后将和氏璧送回赵国。
渑池之会:
渑池会上,蔺相如见秦王以鼓瑟侮辱赵王,就要秦王为赵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负荆请罪:
蔺相如为赵国利益避免与廉颇发生冲突,而廉颇知过即改,负荆上门请罪,两人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过渡: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廉颇知错就改的大将风度以及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高贵品质。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再次零距离接触这些历史人物。
二、找准矛盾焦点,形成探究主题
(一)师:
上节课我们理解了课题的意思,将相“和好”,说明将相以前有过“不和”,他们为什么不和呢?
看看廉颇是怎么说的?
1.生:
读课文,找出廉颇说的话。
出示: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
师:
了解指导朗读:
读书要读得“声情并茂”,老师教大家一个方法:
边读边揣摩廉颇当时的心理,想象他说话时的表情,动作,这样自然而然就读得“声情并茂”了。
想不想试试?
2.生自由练读后指名读,师生共同评议。
3.找到将相矛盾的焦点了吗?
(师生讨论交流)
(二)小结:
在廉颇的心目中,自己是身经百战,屡建奇功的大功臣。
而蔺相如只会耍嘴皮子,没什么真本事。
竟然爬到他头上去了,心里就不平衡,不服气。
那么蔺相如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嘴到底厉害不厉害?
官到底该不该升?
这就是咱们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二、紧扣人物语言,感受人物特点
(一)出示自学提示:
1、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到的,把这些语句画下来。
2、读一读你画的句子,把你的理解批注在旁边。
可以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感受。
(二)学生自学讨论
(三)学习完璧归赵
生汇报交流
重点句:
1.蔺相如看这情形,知道秦王没有拿城换壁的诚意,就上前一步,说:
“这块璧有点儿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
”
1交流:
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根本无诚意拿城换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说璧上有瑕,巧妙地将和氏璧要回手中,这一言行充分表现了他的机智。
②机智的蔺相如当时是以怎样的语气跟秦王说话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给他的呢,请同学读一读。
2.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
他理直气壮地说:
“我看您并不想……这柱子上!
”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3.交流:
“理直气壮”,指理由充分,说话有气势。
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
蔺相如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威胁秦王,吓唬秦王。
一个“撞”字足以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无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过人。
①引读:
蔺相如理直气壮的说——
“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②蔺相如的理“直”在哪里?
请大家默读2到8自然段,替蔺相如摆一摆理。
③导读:
是啊,拿城换璧是你秦王提出来的,我把和氏璧给你送来了,你却不交城。
理由充分,说话才有气势。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过渡:
有理有据,所以蔺相如面对的虽然是虎狼之国的秦王,却仍然毫无惧色,言语中字字掷地有声。
蔺相如理直气壮地说——
(生齐读“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个城……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
”)
过渡:
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
蔺相如心里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所以到了举行典礼的那一天,他进宫见了秦王才会——(师指板书“大大方方”,生齐读)
引读:
蔺相如大大方方地说——
“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
师: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蔺相如已经摸透了秦王的心理,知道秦王不会杀他,所以才会大大方方地说——
(生齐读“和氏璧已经送回赵国去了……您杀了我也没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国是从来不讲信用的。
”)
4.你们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5.小结:
蔺相如凭着过人的机智和超人的胆识,用他的那张嘴和秦王针锋相对。
不仅“完璧归赵”,还让秦国没有理由对赵国动兵。
你们说说,他这张嘴厉害不厉害?
6.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了赵国,蔺相如也被秦王客客气气地送回了赵国。
咱们悬着的心总算可以放下来了。
让我们静下心来想想:
蔺相如决定接受赵王让他带璧入秦的使命时,他心里有把握吗?
请大家读书,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我愿意带着这块和氏璧到秦国去。
如果……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
①指名读后自由读。
②你们又读出一个怎样的蔺相如来?
(交流:
“自信、胸有成竹”,相机指导朗读)
7.总结提升:
“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一切尽在掌握。
这就是大智大勇的蔺相如。
正是有了这样的大智大勇,才敢带璧入秦,最终完璧归赵,不辱使命。
(板书:
不辱使命)
8.同学们,如果你是赵王,面对这样一个拥有大智慧的人才,要不要给他升官?
(师擦去黑板上“升”后的“?
”,改为“!
”)
(四)学习渑池之会
1.交流讨论:
重点句:
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
”秦王拒绝了。
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
蔺相如说:
“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
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
①蔺相如面对秦王对赵王的侮辱,奋起反抗,为了国家的尊严他不畏强暴,不畏牺牲。
②情境朗读,体会蔺相如的勇敢无畏。
2.假如你就是蔺相如你会怎样对秦王说这些话,指名读。
[以蔺相如为切入点重点研读,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去揣摩人物的个性品质,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
3.思考:
秦王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
4.分角色朗读课文
5.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和廉颇当时的关系怎样?
6.师:
蔺相如不畏强暴,在渑池会上又立了功,赵王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
三、总结:
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学习,你认为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完成填空题
四、作业:
继续熟练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8、将相和
嘴厉害?
官升?
完璧归赵:
理直气壮、大大方方
渑池之会:
以死相逼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通过人物语言、动作体会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可贵品质和政治远见,也赞扬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精神。
3.复述其中一个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品析人物言行,感受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这两个小故事,谁能说一说,这两个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从中你感受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
二、.研读人物,体会表达
(一)负荆请罪中的蔺相如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请你们找出描写蔺相如的语言和行动的句子,读一读。
1.行动:
“请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颇见面;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
”
2.语言: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将军吗?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
从蔺相如的语言、行动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
)
3.再读蔺相如的语言,感悟人物形象。
4.课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
……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啊!
”
⑴“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
”这句话说得对吗?
文中哪儿证明他说的话是对的?
(渑池会见时,秦王不敢攻打赵国,就是因为廉颇已经在边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准备,说明廉颇在保卫赵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
⑵你怎样理解蔺相如的这段话?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蔺相如的语言。
(二)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1.画出描写廉颇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
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
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
⑴在这里“嘴”指什么?
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张嘴”吗?
⑵从廉颇的话中,你发现廉颇有什么特点?
(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动:
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①出示幻灯片,观察第二幅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学生展开合理想象、各抒己见,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
2从“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3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
4讨论、交流、点拨: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廉颇的语言、行动,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思维扩展,深化认识
(一)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你为赵王感到幸运吗?
为什么?
(蔺相如具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
而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有这样两位大臣,赵王是非常幸运的。
)
(二)讨论:
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
每个故事都有发生、发展、结果,有相对的独立性,但又紧密联系,第二个故事是第一个故事的发展,请两个故事的结果,又是第三个故事的起因,合起来构成“将相和”这个完整的故事。
(三)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是什么?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什么?
实际上是什么?
师: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的爱国。
板书:
爱国
[领悟三个故事之间的内部联系是本课的难点,而通过整篇课文的学习学生了解的课文内容,再通过教师巧妙的引领,这个难点不攻自破。
]
四、想一想:
完璧归赵和负荆请罪这两个成语现在用来比喻什么?
五、试着复述其中一个故事。
六、小结:
七、作业:
1.抄写喜欢的词语和句子;2.复述其中的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将(廉颇)负荆请罪
和(为了国家的利益)
相(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
练习设计: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① 正在为(wèiwéi)难的时候,有人说有个叫蔺相如的,勇敢机智,也许他能解决这个难(nánnàn)题。
② 这话传(chuánzhuàn)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请假(jiàjiǎ)不上朝(cháozhāo),免得跟廉颇见面。
2、《将相和》中“将 ”指(),“相”指(),“和”指()。
文中主要讲了()个故事,分别是()、()、()。
写出了将相之间有()到()的经过。
3、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实际是()。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实际是()。
4、你如何评价蔺相如和廉颇?
19、草船借箭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
课文结构严谨,以“借”为主线,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来陷害他。
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过人。
选编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从而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激发学生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委托、军令状、惩罚、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肋骨、呐喊、支援、丞相、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研读草船借箭的原因,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研读草船借箭的原因,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
2知晓人物发生的背景,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
3理清文章脉络,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了解故事情节,初步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
识,足智多谋。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研读草船借箭的原因,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研读草船借箭的原因,初步感受人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成语导入,揭示课题
(一)师出示:
“既生瑜,何生亮”。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是谁说的?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发生在周瑜和诸葛亮之间的故事。
故事的题目是——草船借箭
(三)通过这四个字,你知道什么?
有什么疑问?
草船——指装满草的船。
借——暂时用一用,到时归还
(四)简介时代背景。
课件出示: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
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
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
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
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一)读准字音:
妒忌、推却、都督、委托、军令状、惩罚、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肋骨、呐喊、支援、丞相、神机妙算
(二)随机解释词语意思:
妒忌、军令状、神机妙算
随机指导写字时,“忌”的上面是“己”不是“已”;“延”要注意与“廷”区别;“援”的右边是“爰”不是“爱”。
“丞”字应提醒学生注意笔顺。
)
(三)照样子写词语:
虚实:
(四)指读课文,正音
(“擂”,应读léi,不能读lèi;“丞”,读chéng,不能读céng)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
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国著名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
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
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
认真读读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
引导学生概括:
(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弗如。
)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线索。
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引领学生概括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
学生划分段落
三、品读借箭原因,感受人物特点
默读起因部分思考:
(一)周瑜是怎样“请”诸葛亮商议军事的?
他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从哪儿看出来?
讨论、交流:
(周瑜开始以“公事”为由迫使诸葛亮不要推却,接着又以“十天为限”故意刁难,最后当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时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以便抓到字据,日后好加害于他,他的真正目的是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计来陷害诸葛亮。
)
[在学生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后,已经对人物形象有了初步了解。
结合课始时代背景的介绍,他们能在字里行间洞悉人物的内心然后自由发言,各抒己见。
]
(二)周瑜的真正目的是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为什么不拆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并且立下军令状?
师:
周瑜居心叵测,诸葛亮运筹帷幄,请同学们体会他俩每次对话时,各人心里可能想些什么?
他们在说话的时候会是什么表情?
什么语气?
试着读一读
(三)分角色朗读1、2自然段,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边议边读,读后评价,通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让文中人物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鲜活起来。
]
四、设置悬念,布置作业
(一)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只要三天就造好十万支箭,他答应的是否太多草率?
他将怎样做呢?
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2自然段,体会周瑜、诸葛亮的不同心理。
板书设计:
19、草船借箭
起因:
准备:
经过:
结果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草船借箭的经过和结果,能用自己的话讲述。
2.品读人物的语言,进一步感受人物特点。
3.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胆识和智慧。
4.体会本文首尾呼应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胆识和智慧。
2.体会本文首尾呼应的描写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听写字词:
妒忌、推却、都督、委托、军令状、惩罚、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肋骨、呐喊、支援、丞相、神机妙算
(二)请一位同学说说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三)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什么使周瑜自叹不如?
(板书:
神机妙算)
师:
“神机妙算”是什么意思?
你能从这个词语提出什么问题?
二、探究课文,感悟“神妙”
师: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划出来,再用心体会,把诸葛亮神在哪里,妙在何处批注在书上。
(学生读文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引导)
讨论交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一)知天时
1.课件出示:
“这时候大雾满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
(1)创设语境,感悟朗读
①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体会,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②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
③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是怎样的心情呢?
谁来读读。
小结: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正因为大雾漫天,什么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诸葛亮借箭的妙计才得以实施。
(2)联系上下文,体会知天时
①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
也许是凑巧赶上大雾满天呢?
请联系上文,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
2.出示:
“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师:
前两天没动静可不可以不写,直接交代:
出示:
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两句话对比,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组织学生议论。
)
[引导学生议论、诵读原文,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时 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