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docx
- 文档编号:30620028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7.06KB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docx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2单元
5、回忆我的母亲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的选取材料的写法。
2、学习语言朴素,质朴中见深刻的写作特点。
3、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朱德同志献身革命,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德,增强学生对党,对母亲的热爱。
教学重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有重点地选取材料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选材和布局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回忆录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结构。
一、导语:
朱德同志是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战士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国家和军队的卓越领导人之一。
他的母亲钟太夫人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平凡而伟大的女性。
1944年她逝世,朱德同志怀着悲痛心情写下了这篇朴素感人的回忆录。
二、了解回忆录的特点
三、布置学生自读阅读提示,圈划出回忆录的特点。
四、理解字词
1、要求读准的字:
佃睦豌庚妯娌溺塾衙辍差役
2、要求掌握的词:
五、读课文,理清段落结构
(一)
(1)痛悼母亲逝世引起对母亲一生的回忆。
(二)(2—15)追忆母亲一生的事迹。
(三)(16—17)对母亲的沉痛悼念
巡回指导、阅读,标清层次。
六、布置作业回忆录中共回忆了母亲几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作者赞美了母亲哪些品德,把握选材特点
教学环节:
一、提问字、词
二、分析课文第一部分:
1、本段点明主旨的句子。
2、表明叙事线索的句子。
3、表明全文感情基调的句子。
三、讲读课文第二部分:
1、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方面的事?
(勤劳俭朴,宽厚仁慈,对革命的支持,对自己的教育和影响。
)
2、在回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慈这一方面记叙了母亲哪些具体事情?
3、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作者通过哪几件事说明母亲具有朴素阶级意思,反抗精神和对革命的同情与支持?
4、当作者走上革命道路,加入共产党后,母亲又是怎样支持的?
作者寄予了什么感情?
四、总结:
课文第二部分追忆了母亲一生的主要事迹。
指导学生读文。
指导学生找出写母亲煮饭,种田,养蚕,挑水,不打骂孩子,周济穷人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退佃搬家,送我读书,同情革命,坚持劳动等事。
指导学生概括出
(1)母亲过着俭朴的农妇生活。
(2)作者永远想念母亲。
读文并圈划。
讨论并回答阅读,讨论,概括,回答。
独立总结。
五、作业读课文,体会语言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理解文章选材和布局,学习语言朴素而深刻的特点。
教学环节:
一、检查上节课的内容
边提问边纠正、思考回答
二、讲读课文第三部分:
提出问题:
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热爱与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结合起来的?
给我们什么启示?
解决难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感情的升华,由母爱推广到爱劳动人民,决心尽忠革命事业的感情上。
读课文,分小组讨论,指派代表回答。
三、概括文章主题:
1、本文围绕哪个特点写母亲的?
2、选了哪些小事?
3、这些小事体现了母亲作为“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的什么本质特征?
四、总结写作特点:
1、以时间为经线,以母亲的优秀品德为纬线,首尾呼应,结构严谨。
2、语言朴素,简洁,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一种真挚深沉的爱。
边指导朗读边帮助学生整理
特征:
勤劳俭朴的习惯,宽厚仁慈的态度,坚强不屈的性格。
讲述写作特点
感情朗读课文,分析概括。
五、布置作业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回忆我的母亲
朱德
整日忙碌勤劳俭朴节衣缩食宽厚仁慈
任劳任怨周济穷人退佃搬家反抗压迫
送我读书支持革命同情革命坚持劳动
6、小巷深处
林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理解课文内容。
2、过程和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道德、情感、价值观:
感悟母爱、赞美母爱,感受人性美。
教学设想:
1、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是基础,品味文章的情感是重点,激发学生理解爱、感悟爱是难点,这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价值所在。
2、按照"理解"品味"感悟"三大板块层层推进,以"这是一个__________故事"、"养母是一个________的人"、"妙在__________,写(用)得好,它表现了(它写出了或它说明了、它点出了)______________"贯穿其间,以学生谈感受母爱、理解母爱和根据对"爱"的理解,说一句很美的话的形式,汲取作品人文内涵,升华作品的美点精粹。
由浅人深,逐块推进,让学生自由说、主动说、积极讨论,相互质疑,理清作品内容,品味感情,领会深意,感受母爱,学会做人。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紧扣精彩凝练的语言文字,让文学作品的韵味,情感价值充盈课堂。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
同学们,在唐诗中有一首赞美母爱的诗歌,那就是孟郊的《游子吟》,同学们还能背出这首古诗吗?
(全班背诵《游子吟》)
几年前,香港曾举行过一次"我最喜爱的一首唐诗"的评选活动,孟郊的这首《游子吟》荣登榜首。
想一想,人们为什么会如此钟爱这首诗呢?
(学生回答,教师点拨)
这首诗写出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爱心,而这种爱心又具有普遍性,所以能拨动无数读者的心弦。
看过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的人,不管是谁,都会潜然泪下,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不知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林莉的《小巷深处》,来玲听一段感人的有关母爱的故事。
1、学生各自圈读字词,借助工具书查阅字词。
瘦瘪炫耀执著挪榆落寞硬咽踊珊幢惊
2、教师点出需要认读、积累胸字词。
按句式说话: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故事。
3、快速默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了解词语的语境义。
4、进行写法指导,阅读散文第一步是用"概括"胸方法删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选择角度朋"这是一个_________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学生说出的内容可能有:
这是一个爱的故事。
一个养母收养弃婴的故事。
一个小巷深处酌故事。
"-个弃婴长大后厌贫离开养母最后悔悟的故事,等。
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5、快速默读课文,找出养母为"我"做了哪些事?
(学生回答)
6、用"养母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的句式说一句话。
(教师示范,学生发言)
7、同桌相互讨论,标出"我"对家、对母亲感情变化的句子。
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疏远母亲,淡忘破旧的家?
8、讨论"我"是个坏女孩吗?
(学生各抒己见)
小结:
文章用朴素无华的语言,通过生活琐事表现养母对"我"的爱,一个善良、充满爱心的母亲跃然纸上,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养母的感情变化了,最后被母亲"深深的爱所感动而悔悟流泪,这平实的叙事申潜藏着一条深沉而真挚的感情之流。
第二课时
品味课文
1、学生速读课文。
找出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或事例,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的现孵。
(闺己先小声地自言自语说,然后发言)
2、教师:
预习的时候要求同学们"从任何一个角度说说对课文的理解",请朋:
"妙在______________,写(用)得好,亡表现了(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_______________。
"说说你对课文的理解。
3、教师示范:
妙在"在风申,她的脸是那样黝黑,她的手妊那么的粗糙,她帕眼睛是那么的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足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幢惊,又仿佛在等候。
"妙在描写了母亲的外貌,既写出母亲的痛苦,又写出母亲的坚强。
(学生们按句式发言)
4、教师指出最重要的是:
①妙在用生活琐事,表现了一个母亲伟大而无私的情怀。
②妙在用小巷深处那光亮的青石板,那根长长的竹棒为情感依托,写出了母女情深。
③妙在语言描写和外貌描写,写出了母亲的含辛茹苦,母亲的宽容,母亲的坚强。
④妙在用含蓄的写法,写出母亲对"我"观察细致,了解透彻,表达母亲对"我"深深的爱。
5、学生质疑(学生拟的问题尽可能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只作点拨。
)
小结:
通过理解课文、品味课文,我们感受到小巷深处那深深的母爱,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许许多多的感想,--定对作品有了更深的感受。
6、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存雨一样滋润着我们,学习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
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例如:
想想你的母亲为你付出了多少,你是怎么回报的),(前后桌讨论交流,而后上台发言)(老师也可以谈谈自己的感受)
7、"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从此不知你心中苦与乐……"母爱是那样的无私与圣洁,母爱也是永恒的话题,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对"母爱"的理解,以"母爱"为话题,说一句很美的话,长短不限。
8、比较阅读:
《又见秋风起》(参阅《教师用书》P55)
9、小结:
同学们,母爱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最崇高的、最美好的。
母爱向阳光一样,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要你细心感受,你不难发现你生活在母爱之中,请珍惜这份浓浓的亲情吧!
10、布置作业:
①把文中四个字的词和你认为最感人的句子,摘抄在"读书文摘卡"上。
②课后练习(三)
7、我的老师
一、教学目标
1、训练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2、情感目标:
借海伦•凯勒的慧眼来学习观察世界的方法,并体会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一)重点
1.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积累。
2.训练从课文中准确获取信息并进行概括的能力,能够基本把握文章的大致意思和结构。
(二)难点
借海伦•凯勒的慧眼来学习观察世界的方法,并体会海伦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三、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语意生动,文字浅显,宜于自读。
注意设计关键的话题,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领会文意。
四、教学方法:
阅读、讨论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介绍有关海伦-凯勒的相关情况,开始新课。
海伦•凯勒,美国作家、演讲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她出生后19个月,就丧失了视力和听力,而且变成哑巴。
后来,她的父母亲要求当地的盲人学校给予帮助,该校派莎利文老师到她家里协助,海伦借触摸的方法学会了聋哑语言,她利用点字系统学会了阅读,又用一种特殊的打字机书写。
十岁时,学会了说话,后来在剑桥女校求学,1900年读大学,1904年她大学毕业,并和莎利文老师合作她的自传《我的一生》,此书一出,引起了文坛的轰动,她的故事不但感动和激励着千百万的残疾人,也使无数的正常人为之震憾,使他们重新思考生命的意义。
此后,她又参加了各种社会活动,她经常来回演讲,写了数本书,1927年她开始为美国盲人基金会募捐,致力于盲人事业。
出版了《我的宗教》一书,1930年出版第二本自传《中流》。
她被人们称为美国女英雄。
(二)快速阅读全文,思考:
1、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
并根据这一点粗略理一理文章的思路。
2、划出写海伦感受的词语。
思路: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叙事条理清晰,同时表达老师对自己的教导由浅入深,逐步提高。
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写莎利文老师到来之前“我”的心情。
(我记得在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向我提示了一切。
)
第二部分:
写老师对我的教育情况。
(第二天早晨……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本部分又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莎利文老师和我的初步接触,本段初步写莎利文教师的教育能力。
(第二天早晨……我热切地盼望着新的一天的来临)
(2)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本段通过写莎利文老师和我的日常生活而体现莎利文老师教育的高超本领。
(春天到了……我热切希望运用学到的东西)
(3)莎利文老师的特殊教育,本段通过具体整体进一步对莎利文老师的教育艺术加以赞扬。
(我记得有一天早晨……我感到我的心跟我看不见的东西,跟别人的心,都是紧紧地连接在一起的)
第三部分:
写我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我是通过生活本身开始我的学习生涯的……她总是设法使我生活得充实、美满和有价值)
(三)精读文章,分组讨论,解决下列问题:
1.海伦在学习方面有哪些不利因素?
请对比自己谈谈你的看法?
简单提示:
身有残疾,又聋又哑又盲。
2.莎利文老师是教了海伦什么,是怎么教的?
她的教学方法有什么优异之处?
(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并归纳)
莎利文老师是利用实物来教导“我”认识具体事物,认识自然界。
例如:
她“给我一个洋娃娃。
我玩了一会儿以后,她慢慢地在我手上拼了四个字母‘d一o一l-l’(洋娃娃)。
这种用手指拼字的方式使我很感兴趣。
我不断模仿老师的做法,后来我也学会了拼字……”
再如:
“我们走到井边,有人在吊水,我的老师把我的手放到水里。
清凉的水涌到我的手上时,老师在我的手心中拼了‘w—a—t-e—r’(水)这个字,开始她拼得慢,后来越拼越快,我的注意为全凝聚在她的手指上。
突然,我似乎重新记忆起了被遗忘的往事而引起欢乐的激情。
语言的奥秘打开了我的心扉,我懂得了“水”是清凉的……“这个字是活生生的。
”
3.莎利文老师是怎样一个老师,是从文中哪些语句看出来?
莎利文老师是一个有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有良好的教学方法的好老师。
(教师提示:
从这些问题入手,我们很快会发现,莎利文老师确实是一位令人敬佩的好老师。
作者是一个盲人,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前,她对世界的感受是不全面的,她的一切都只能靠有限的触摸来完成。
在认识莎利文小姐之后,她认识世界的范围扩大了,而且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这个过程对常人来讲并没有什么,但对于一个盲人,聋哑人来说就显得不可思议了。
无论从观察世界还是从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讲,还是从莎利文老师教学的角度讲都是一曲感人的颂歌。
)
(四)总结
1.主题。
2.人物。
3.选材。
4.组材。
5.语言特点。
(五)布置作业:
8、“两弹”元勋邓稼先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体会文章运用小标题,使文章层次清楚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文中所写人物的崇高品质和鲜明的性格特征。
2、文中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课前准备
收集邓稼先的事迹,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1、谈话导入:
一百多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过联军的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危险的时代,血雨腥风的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想在世界之中站稳脚跟,在国际的大舞台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核武器。
1964年10月16日下午三时,烈焰翻滚的蘑菇状烟云向人们宣告:
中国人任人欺凌的时代结束了!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2、介绍邓稼先的主要事迹:
邓稼先,安徽人,核物理学家。
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隐姓埋名28年,在戈壁荒漠艰苦创业,先后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和第一颗氢弹的理论方案和一系列的模拟试验,为“两弹”的研制工作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整体感知
1、学生熟悉课文,朗读课文。
2、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指导。
3、掌握课文结构,简要概括每部分内容。
三、师生互动
1、结构特点
(1)本文由一个引子和冠以小标题的三个部分组成。
引子:
(引起正文的文字)从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研制原子弹有许多科学家“失踪”写到邓稼先,引出他那一段失踪的经历。
第一部分:
“要放一个‘大炮仗’”。
写邓稼先先接受使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工作,从此销声匿迹。
第二部分:
“艰苦创业的年月”。
写邓稼先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克服重重困难,完成原子弹的理论设计,为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作出了重大贡献的事迹。
第三部分:
“这里就是战场”。
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的事迹。
(2)提问:
按小标题安排文章层次,可以以时间、空间为序,也可以以人物性格为序,本文的小标题以什么为序?
回答:
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的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
(3)本文的三个小标题的位置可以互换吗?
为什么?
明确:
不能互换,因为本文是以邓稼先参与“两弹”研制工作的过程为序,先写接受任务,再写研制原子弹,进而写到氢弹的研制。
2、人物通讯多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如果仅仅叙述故事的情节、过程而忽略了写人,就与人物通讯手要求相悖,因此,这三个部分中,在叙写过程的同时作者牢牢抓住人物精神和性格特征,以典型事例来写,这样人物就鲜活起来了。
第一部分:
写他的崇高使命感和爱国主义感情。
主要写他接受任务时的复杂心情,和妻子彻夜长谈的情景。
第二部分:
写他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
主要写他克服困难,“一切从头干起”,终于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第三部分:
写邓稼先再接再厉,为氢弹的研制成功付出了巨大代价事迹。
重点写他作为一名组织者和参加者身先士卒,哪里危险就出现在哪里文章先概括叙述他与同伴的艰苦努力,详写在一次地下核试验前,他与大家冒着刺骨寒风和零下三十多度严寒排除故障的故事,以用开庆功会时因过度劳累而晕倒、抢救一夜苏醒后问的第一件事,突出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祖国”的崇高精神。
3、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本文多处写到核武器研制的艰苦环境。
作者写环境的艰苦对表现人物的崇高精神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人物通讯的特点:
人物通讯与一般的记叙文相比,要求所举事例绝对真实,不仅叙述故事情节,还应着重刻画人,注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
五、作业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希望祖国日趋强大,那么,从现在开始会怎么做呢?
(板书)
引子:
(引出正文)
接受使命,参加研制:
重点写激动心情。
(爱国情怀,崇高使命)
扎实敬业,完成设计:
重点写敬业精神。
(扎实严谨,艰苦创业)
再接再厉,无私奉献:
重点写献身精神。
(身先士卒,献身祖国)
综合性学习《学会利用图书馆》 教学设计
总体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荷资料;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初中三年每学期阅读两三部名著。
这就是要从传统的以被动接受的封闭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发展的、合作的学习方式,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创造性荷实践能力,失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突破语文学习的小课堂置身于社会的大课堂,去寻求教育资源。
此次学会利用图书馆的活动,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设计的。
活动中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设施荷服务项目,了解有关借阅规则;了解图书目录知识,学习检索书目的方法;能利用图书目录借出自己喜欢的书。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
教学分三步进行。
一是课前准备,介绍图书馆的历史,突出图书馆的作用,安排活动步骤。
二是参观实践借书,掌握借书手续。
三是课后谈体会,作小结,掌握写读书笔记的方法及定出合理的阅读计划 。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引言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确实,书在人类向科学进军的历史上立下了汗马功劳。
书可以把只有少数人掌握的知识,介绍给人类,因此书书人们的良师益友。
难怪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
你们喜不喜欢与这样的高人谈话呢?
书籍的作用如此之大,我们就应当学会正确利用图书馆来帮助自己学习,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促使我们不断自我完善。
2、介绍图书馆的作用
3、活动安排
(1)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12-18人,每组设两个负责人,班长和科代表做协调员。
各族选好自己需借哪方面的书,协调员其调控作用,各组借的书类尽量不重复。
(2)小组确定所借书目后,制定借书计划,小组内部进行分工,小组成员应团结、合作,每人都参与这次活动,积极投入活动中去,成为动口动手的积极分子。
(二)借阅活动
1、进入图书馆后,要求学生在门厅阅读注意事项,了解全馆设施示意图以及有关介绍。
同时问清楚借书手续和图书馆内的规章制度。
2、听取工作人员介绍
图书馆是重要的文化机构。
它的主要功能是流通图书资料、供读者学习研究。
图书馆一般分为若干功能区:
书库、供书处和阅览室等。
书库,除开架借书的以外,读者是不能进入的,借书处是办理借书还书手续的地方。
阅览室是供读者在馆阅读的地方。
依据图书馆的规模和性质有种种分类。
如县图书馆、县工会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儿童阅览室、古籍阅览、科技阅览室等。
阅览室的图书不外借,本馆还有微机房,等一下大家还可以上网检索或阅读。
3、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计划要切实可行,内容包括:
(1)课外阅读目的;
(2)阅读的重点内容,要从各年级读写训练要求出发,与讲读教学、作文教学的主干内容相配合;(3)阅读书目要列出重点,并顾及图书来源和学生的差异;(4)活动形式和具体日程安排;(5)阅读效果的检查方法。
4、指导学生正确选择课外读物
现代课外读物广义的包括三种类型:
(1)有声读物(如唱片、录音带等);
(2)无声读物(如读书、报刊等)(3)音像书刊(电子出版物等);我们这里主要指导阅读无声读物。
无声读物多如牛毛,而且良莠并存,选择不慎,不仅无益反而有害。
老师指导学生选书,选书的标准是:
思想内容好,教育价值高;语言文字好,堪为学生学习的典范;符合学生年龄特征,便于学生独立阅读;适应照顾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需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教学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结 。
近年来中学生对文艺类书籍十分热衷,而科技书籍学习参考书备受冷落。
通俗文学、流行文学受宠,而中国古典文学、外国文学名著很少问津, 最受学生欢迎的书籍为科幻、侦破、武侠言情小说。
针对这种现象,选书可以考虑如下几类:
(1)能与讲读教学和作文教学配合的读物;
(2)公论的中外名著;(3)介绍中外历史、文化的读物;(4)自然科学普及读物;(5)团中央、全国青联、全国学联等机构推荐的优秀读物;(6)当地青年的某些热点读物。
(三)作业
制定一份初中三年的阅读计划
【教学探讨 】
1、如何因地制宜利用图书馆,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和主动性 。
2、如何帮助和引导学生建立阅读卡片,检查长期做读书笔记。
3、农村中学的学生怎样开展综合性学习 。
设计亮点
画龙点睛,以一本书为例,举一反三讲清楚借书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
教不是统治学 ,代替学,而是启发学生学,引导学生学。
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一定会对阅读有一定的体会。
教师再从理论上 进一步引导,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
课后组织学生写读书比较,加深了印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文版 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