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 文档编号:30615658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46KB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准确说出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和特点。
2.品味重点词语与句子,用比较法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3.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点】
品味重点词语与句子,用比较法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体会“山路对歌”中的人物美和“山野漫歌”中的环境美来理解主题。
【学习过程】
课前:
小组互助,交流导学案。
一、新课导入
播放PPt,配乐《彩云之南》,创设一种民俗情境氛围。
(课件展示)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以“我觉得云南最有意思的是……”开头,说一说你对云南的印象吧!
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曾在云南住过八年,对云南有着深厚的感情。
他说: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的歌舞早著名全国。
”
今天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去听听云南的歌声,去看看云南的歌会。
(板书: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二、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由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介绍,其他学生补充。
2.识记字词
根据预习情况,和小组交流的情况,以检查的形式巩固落实。
3.整体感知
本文写了云南歌会的哪几种形式呢?
各有什么特点呢?
根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段落
歌会形式
歌唱内容
唱歌人
歌会特点
第(2、3)段
山野对歌
年轻妇女
第(4)段
本地山歌
第(5)段
宏伟壮观
三、课堂探究
(一)探究活动一:
发现歌会“有意思”
《云南的歌会》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
有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
在删节中有这样一句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三种形式的歌会有意思吗?
哪里有意思?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全班展示交流。
(二)探究活动二:
品味语言“有意思”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内容(细节、字句)圈画下来,并在旁边写写感受。
可以从字词选用、修辞效果、人物描写方法等角度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先自己找,读一读,写一写,然后与组内同学交流,集思广益,达成共识,修改完善,推选中心发言人,准备全班交流。
(学生自主赏析文章三部分文字。
教师指导品味语言,指导朗读。
)
好东西要与大家分享。
下面,把你们小组的研究成果展现出来吧!
其他组的同学认真听,可以随时补充、争论。
不要忘记把同学的精彩发言简单地记一记呀!
提醒学生注意认真倾听,随时点评。
课堂预设:
A、山野对歌——年轻女人:
1.对歌地点极具山野之趣、原生态之美。
(“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方式多样、年轻妇女唱败了三个对手(轻轻、理理、拍拍、笑笑等)、外貌描写、打秋千
2.与《边城》对翠翠的描写作比较阅读,体会人物描写的不同方法。
B、山路漫歌——赶马女孩:
景色优美(粉蓝色的报春花、戴胜鸟、云雀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云南的歌会》很没意思,第四段过多的自然环境描写冲淡了“歌会”主题。
你觉得呢?
●你同意他的看法吗?
其实这段中有句话隐约的表达了这个观点?
作者在文中非常明确地表达了这个意思。
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在这里,“这种环境”是怎样的环境?
触目是山花烂漫,侧耳是鸟鸣悠悠,在这样的环境里长期耳濡目染,当然会出口自然,景美人美歌也美,浑然天成。
所以,沈从文在自然环境的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
以景衬人,人与自然的和谐。
如果不是在雄浑壮阔的黄土高原,怎会舞出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
也唯有在这青山绿水间才产生这情韵悠长的歌声吧!
(作者也曾说过:
如没有一种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
)
C、村寨传歌——男女老幼:
人数多(男女老幼百多人)、声音美(龙吟凤哕)、时间长(一连三天)、盛妆打扮、智慧热情(吹鼓手)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一聚就三天:
一张一弛,方显本色。
——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
——沈从文先生的这次云南之行不仅发现了云南人民生活在美妙的歌声中,也不仅发现了在云南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每一个生命都那么鲜活,更发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
小结写作方法
三种歌会各有特点,写作手法灵活多样,由此看来,我们赞叹于歌会,也赞叹于文学大家的手笔了,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字句细节。
小组内讨论,总结回顾:
明确:
山野对歌主绘人物:
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山路漫歌力画环境:
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
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山寨传歌重写场面:
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揭示主题:
在这一场场歌会中,我们还看到了作者对民风民俗的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我们也要像沈从文先生一样爱自然、爱生活!
(三)探究活动三:
理解作者的“意思”
1.思考:
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要写《云南的歌会》呢?
【补充资料】
1948年,沈从文被定性为反动作家,作品全被销毁。
他压力很大,1949年3月两次自杀,虽都获救,然而作为一名作家,沈从文便“死”了。
后来就借一个机会转到文物这一行。
用他自己的话说,只是“因为害怕现实而只有极力想法贴近过去”。
年过花甲的沈从文,“搁笔”不做作家已近20年。
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
是什么原因重新唤醒了沈从文创作的激情,使他产生了写作的冲动,写下了这篇美文?
【思考、讨论后回答】
总结:
其实,我们刚才发现了那么多的生命形态,完全可以从“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中找一个字来概括。
这是“活”的生命。
这是鲜活的充满活力的生命。
只有这样的生命,生活才有意思。
只有这样生活,生命才有活力。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从云南的歌会中感受到了怎样的生命?
请以“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
你看,那________________。
”句式写一段文字,在导学案上写下你听到的生命的颂歌。
写完后小组交流,全班展示。
【小结】
“云南本是诗歌的家乡,平凡的人们用歌舞奏响了生命的乐章,就是这些鲜活的生命打动了沈从文,因为他们用歌声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
我们说,《云南的歌会》真的是一曲生命的颂歌!
”
四、课堂总结
沈从文始终以“乡下人”的视角,从乡村的民风民情中发掘人性中优美、自然、鲜活的生命形态。
感谢沈从文!
是他,让我们回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
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
送同学们一句话:
放慢脚步,去欣赏身边的风景,生活的美景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用心去捕捉。
五、布置作业:
推荐同学们阅读沈从文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边城》。
六、板书设计:
生命
云南的歌会活人
沈从文意思
学情分析
因为参加中国教师教育视频网组织的“第十届名师论坛暨济南名校教学展示观摩会”,为了满足其他学校老师的上课需要,必须使用八年级的学生,所以我用我校八年级九班的学生试讲这堂课。
八年级九班的学生基础较好,语文素养较高,同时一直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这给我的教学设计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我现在担任七年级语文教学,由于是借班上课,对学生的情况并不了解,能叫出名字的学生也不多,所以在与学生配合程度上肯定不够默契。
好在,我的课堂教学理念是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引导学生自学,教师仅起一个串联引导的作用。
同时,利用导学案,把学习过程前置,实现“翻转课堂”的效果。
从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基本实现了学习目标,课堂效果还是不错的。
效果分析
有关沈从文的背景资料和《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的原文资料为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正因为对相关资料的深入研究,我更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又因为深入理解了这篇文章,我更走近了沈从文先生。
于是设计了这次“发现之旅”,希望能带领学生走进去,并帮助学生拥有奇妙的发现。
从课堂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设计意思,完成了学习目标,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会了知识,培养了能力。
然而,因为时间的仓促、对学情的不甚了解以及自身在设计上的考虑不周,整节课完成后,感觉有些累。
一、教学内容过于饱满,学生活动减少,导致教师在课堂推进中显得较为吃力。
根据教学设计,这篇课文中几乎每处重点内容都已涉及,而在短短的45分钟之内,要让学生找到这些内容,还要读懂读透,实属不易。
因此,该教学设计如能将一些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合并或作适当的删减,教师授课过程中会更加从容一些。
二、细节问题设计欠缺,对学生启发不够,导致教师在某些问题的分析中笼统含混,学生无法从中领会清楚教师的设计意图,课堂效果欠佳。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大的程序和环节上思路很清晰,但在某些具体问题的设计中缺少了匠心。
如分析“人美”和“景美”的两个片段教学中,均存在不少随意性,不少字句的分析不透不妙,难以帮助学生真正体味到这两个片段写作的妙处。
如能精心设计几个巧妙的小问题启发学生,学生的收获会更多一些。
总之,这节课给我的收获很多,遗憾也多,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努力扬长改短,使课堂教学更加完善!
教材分析
一、单元知识结构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
本单元的课文,大多是写各地的节日风俗,也有讲述民间艺人轶事,描绘街头商贩吆喝,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对本单元的学习,可以通过关注民俗,了解民生和民俗文化,感受身边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还能够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
同时,通过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设计各种活动方式,从教室走向社会,查找搜集资料,了解更鲜活有趣的民俗文化,全面培养语文能力。
二、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景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景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
山野对歌。
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对唱)
第二部分:
山路漫歌。
即兴的自由歌唱,发挥性情,自然成趣。
(小合唱)
第三部分:
村寨传歌。
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是本文重点段,因为是最热闹的。
(大合唱)
在侧重内容上,三个部分一写唱歌人,一写唱歌的环境,一写唱歌的场面。
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所以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本文教学设计从富有诗意的“云南”是“彩云之南”之意和展示云南风采的图片导入,设置情境,让学生初步感受云南的风俗风情。
再立足学生的阅读初感,咀嚼字词、链接背景、涵泳比较、朗读体验,学习描写方法,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走进作者细腻丰富的心灵,感悟作者字里行间充溢着的对云南美丽风光、淳朴民风以及人性之美的赞美,也表现了作者对美的发现和对生活的热爱。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唐】韩愈今日事,今日毕。
《云南的歌会》导学案
【目标导航】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歌会的特色。
2.揣摩、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作者对云南歌会的赞赏之情。
3.关注生活,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预习导学】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县人,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湘行散记》等。
他的故乡,凤凰古城也因他成为有名的旅游胜地。
2.掌握字词:
①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即物起兴()龙吟凤哕()
②我的补充:
3.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写了哪几种形式的歌会?
各有什么特点?
根据示例完成下列表格。
段落
歌会形式
歌唱内容
歌会特点
第()段
山野对歌
第()段
本地山歌
第()段
宏伟壮观
【课堂探究】
学生活动一:
发现歌会“有意思”
沈从文先生说: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你觉得云南的歌会哪里有意思呢?
学生活动二:
品味语言“有意思”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把你认为最有意思的内容(细节、字句)圈画下来,从字词选用、修辞效果、人物描写方法等角度在旁边做一下批注。
1.我的赏析:
2.写法总结:
学生活动三:
理解作者的“意思”
1.思考:
沈从文先生为什么要写《云南的歌会》呢?
2.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从云南人民身上感受到了怎样的生命?
请以“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
你看,那________________。
”句式写一段文字,写下你听到的生命的颂歌。
(不少于100字)
这
是多
多
么
鲜
活
的
生
命
!
你
看
,
那
100
巩固拓展
1.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
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
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你喜欢哪一种?
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
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
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沈从文《边城》)
2.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作业】
推荐同学们课外阅读沈从文的代表作长篇小说《边城》。
学习收获: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有意思”的课。
一、课堂模式“有意思”:
“211”课堂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现代教学先进理念的教学模式。
“211”具体内容是“两导、一点、一测”。
“两导”是指“目标导航”和“学案导学”,“一点”是指“课堂点拨”,“一测”是指“课堂检测”。
“211”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色是运用“翻转课堂”的理论,把学习的过程前置,以导学案为抓手,引领学生提前自学。
课堂上通过检查预习,充分了解学情,以学定教,制定当堂学习目标。
“课堂点拨”环节,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达成学习目标。
“课堂检测”形式灵活,主要是学以致用,检测学生当堂学习效果。
二、小组合作“有意思”:
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打破了过去那种全体学生面向黑板,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的束缚,几个学生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地合作交流,实践、操作。
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高。
小组合作学习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在实践中共同探讨,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方式。
合作意识的培养也是当今社会的需要,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过程的“有意思”,也能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兵教兵”,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三、文本解读“有意思”:
学习《云南的歌会》这篇课文,紧紧围绕沈从文先生在课文删减部分的一句话: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抓住三个关键词,“有意思”、“活人”、“生命的颂歌”,我主要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
发现歌会有意思——品味语言有意思——感悟生命有意思,进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感悟生命,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好事物。
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陈述】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准确说出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和特点。
2.品味重点词语与句子,用比较法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3.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的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对生活的热爱。
【评价活动方案】
1.通过检查学生诵读、勾画、概括,运用检测题来评价目标1。
2.通过,用换词法、课内外人物描写比较法来鉴赏重点语句及句中蕴含的丰富意蕴等活动和运用检测题评价目标2、3。
【学习重点】
品味重点词语与句子,用比较法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
通过体会“山路对歌”中的人物美和“山野漫歌”中的环境美来理解主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云南的歌会 初中语文 云南 歌会 教学 设计 情分 教材 分析 课后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