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docx
- 文档编号:30611476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351.57KB
第一章中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docx
《第一章中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中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章中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第一章中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摘要:
目前中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作了大量的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新观点,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与维度、企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与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与模型和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等10个方面对中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企业绩效、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
Abstracts:
scholarsinChinahavemadealotofresearchabout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andhavehadvarietyofnewideas.Thispaper,wehaveanalyzedthelatestprogressofCSRandmadecomprehensivereviewfromthetendimension,suchasthedefinitionofCSR,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CSR,theconsumersCSR,theevaluationsystemofCSR,corporateperformanceandCSR,themanagementandCSR,theinformationdisclosureofCSR,theprivatecorporate'sCSR,therealizationmechanismsofCSR,theharmonioussocietyofCSR,andsoon.
KeyWords:
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stakeholders,corporateperformance,sustainabledevelopment,harmonioussociety.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企业是一个独立的经济体,必须自觉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根本使命是持续创造价值,利润处于中心地位,追逐利润是企业的基本性质。
但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得以聚集结合的最佳场所,是对全社会经济资源予以配置的最重要的市场主体,具有社会性。
而这种社会性,越来越受到企业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关注。
良好的社会关系,是企业独特的无形资产,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从企业发展史来看,企业的经济力量越强大,社会财富越向企业集中,企业与社会的联系就日益紧密。
世界500强企业的财富占全世界财富的一半以上,其中有些跨国公司的实力可以与一些小国国力相媲美。
正是因为企业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强,社会要求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呼声也就越来越高。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中国,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更加刻不容缓。
作为企业家要能够“富而思源”、关注民生、关注环境、承担责任,让财富“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
企业不仅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单元,更应该是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载体。
只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才是人们尊重的企业,才会是基业长青的企业(叶敏华,2007)。
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出现于19世纪的西方社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CRS)是20世纪在美国提出的,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是立足于企业本身的发展。
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就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满足投资者的愿望,实现经营者的自我价值,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兴起反映了现代企业价值的演进。
传统经济学认为,企业是市场经济中自利的基本经济组织,经营目标是实现利润最大化,因而十分强调对股东权益的保护,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条件下,为了生存和发展,企业不得不承担起维护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理权益。
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辉煌成就,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已经被融进了世界同步发展浪潮之中。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对中国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加强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具有明显的意义。
目前中国学者对企业社会责任做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新观点。
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与维度、企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体系、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与消费者、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绩效、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社会责任的信息披露、民营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机制与模型和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等10个方面对中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第一节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及维度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SocialResponsibility,简称CSR)自提出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众说纷纭,但似乎从来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统一的界定。
也许正是这些争议不断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内涵,促进了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发展。
自OliverSheldon(1924)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以来,CSR一直被视为企业不仅具有经济和法律的义务,而且还有承担超出这些义务之外对社会的责任。
豪伍德·博文认为,企业“有义务按照我们社会的目标和价值观的要求,制定政策、做出决定,以及采取行动”。
戴维斯(1960)认为社会责任是指商业“至少是部分地超出了企业的经济和技术利益,为了某些理由而做出的决定和采取的行动”。
阿齐·卡罗尔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不仅包括经济责任和法律责任,还包括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
Brown,Dacin(1997)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对消费者,以及对社区和自然环境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遵守商业道德、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活动。
它超越了以往企业只对股东负责的范畴,强调对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客户、政府等在内的各种利益相关者的社会责任。
中国学者黎友焕(2007)提出的“三层次四核心企业社会责任模型”为企业社会责任作了一个内容较为完整、相对来说非常严谨的、动态的定义,即“在某特定社会发展时期,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该承担的经济、法规、伦理、自愿性慈善以及其他相关的责任”。
他把经济责任和法规责任作为第一层次责任,把伦理责任作为第二层次责任,把自愿性慈善责任作为第三层次责任,围绕经济、法规、伦理和自愿性慈善四方面核心内容剖析企业社会责任。
卢代富(2002)认为:
“企业社会责任就是指企业在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之外所负有的维护和增进社会利益的义务。
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雇员的责任、对消费者的责任、对债权人的责任、对环境、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的责任、对所在社区经济发展的责任、对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的责任”。
卢代富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第一,企业社会责任以企业的非股东利益相关者为企业义务的相对方。
第二,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的法律义务和道德义务、或者正式制度安排和非正式制度安排的统一体。
虽然学术界已有很多企业社会责任概念和分类的实证研究,但近年来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维度依然层出不穷,这说明理论界依然没有得出统一的、定义明确的企业社会责任维度。
Isabelle和David(2002)对北美和欧洲不同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指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制度安排下,个人和组织对企业社会责任有着不同的概念认同和维度分类。
而对于企业是否应该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在学术界更是各持一端、争论不休。
徐尚昆、杨汝岱(2007)在对西方文献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对中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维度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出中西共有的维度有6个:
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环境保护、顾客或客户导向、员工或以人为本、社会捐赠、慈善事业或公益事业。
西方企业独有的企业社会责任维度主要有股东和平等两个方面;中国企业独有的企业社会责任维度主要有就业、商业道德和社会稳定与进步。
杜中臣(2005)根据企业担负社会责任的性质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绝对社会责任和相对社会责任。
绝对社会责任是企业从事经营或管理活动所必须遵守的伦理底线,是其最低的义务要求,它主要是指企业对人的责任。
相对社会责任是一种有条件(即不具有必然性要求)的责任形式,主要包括:
第一,企业应充分尊重工人自由结社和集体谈判的权利。
第二,企业应承担起对社会和人类的责任。
一是要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二是要树立起具有拼搏、吃苦、节俭、计算等内容的企业精神;三是要构建包括思想文化、制度文化、人文环境在内的企业文化。
林巧燕,吴静静(2009)利用获得的115份有效问卷分析了国内企业承担道德以及慈善责任的力度及其与企业员工行为变量之间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的道德维度对员工向心度、员工忠诚度以及员工满意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企业社会责任的慈善维度仅对员工向心度的影响达到了统计显著性,对员工忠诚度以及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
陈迅、韩亚琴(2005)依据社会责任与企业关系的紧密程度把企业社会责任分为3个层次,一是基本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股东负责、善待员工;二是中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对消费者负责、服从政府领导、搞好与社区的关系和保护环境。
三是高级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积极慈善捐助、热心公益事业。
他们认为在现实中大多数企业不能完全做到承担这3个层次的企业社会责任,如果企业做到了“基本企业社会责任”,那么就可以说这个企业具有基本的企业社会责任,这是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备企业社会责任的首要条件。
即使一个企业“中级企业社会责任”和“高级企业社会责任”都做得很好,但是不符合“基本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那么这个企业也是不具有企业社会责任的。
一个企业在完成了“基本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还完成了“中级企业社会责任”,可以认为其完成了“中级企业社会责任”。
再进一步,如果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了“高级企业社会责任”,那么可以说这个企业完成了“全面企业社会责任”。
综上所述,企业社会责任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性责任4类,在企业社会责任内容的历史演进中,人们最先关注的是经济责任,接着是法律责任,然后是伦理责任,最后才是自愿性责任。
企业对这4类责任的重视程度是从经济责任到自愿性责任逐渐降低的。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应该是全面的,但是企业需要实行的社会责任则应该是视企业自身状况决定的,并不是说所有的社会责任企业都必须同时实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行应该是分层次的(陈迅、韩亚琴,2005)。
第二节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广,把可持续发展纳入企业社会责任领域已成为一个共识,企业社会责任是通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它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
企业的责任不仅仅在于追求利润,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企业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合理承担合理的社会责任。
近十几年来随着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不断深入,企业社会责任可以影响企业收益的论断受到了越来越多学者和企业家的支持。
企业实施CSR活动,会对消费者头脑中形成的公司印象产生影响,从而影响企业形象和企业声誉(Epstein,2001;Gray,1998);良好的企业形象和声誉,以及CSR中关于工作环境的改善都会对员工的雇用、激励及保持造成积极影响(Kotler,2006;Heal,2005;Epstein,2001);CSR活动本身虽然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费用支出,但也会因改善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Wood,1995)而使得企业内部运营成本降低(Heal,2005;Kong,2002;Epstein,2001);CSR活动通过改善企业形象和企业声誉对企业收入产生影响,或者通过CSR关联的产品和市场的发展而影响企业收入(Weber,2008)。
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紧密联系的,只有实施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而只有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企业和社会的双赢。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既是社会公众的期望,也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需。
从短期看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些成本上的影响,但从长远规划,企业是其行为的最大受益者。
担当了社会责任以后,社会对企业的认可度提高,社会对企业的产品需求也会提高,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自然就提升了(黎友焕、龚成威,2008)。
胡孝权(2004)指出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伦理基础,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企业创造了更广阔的生存空间,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产生广告效应,是企业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统一的关键。
姜启军、贺卫(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现代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源泉之一,是针对经济全球化、传统发展观和利益最大化模式做出的战略选择。
选择持续发展型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是民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保证。
田志伟、葛遵峰(2007)认为企业参与到社会责任中,是因为它们认为并希望可以从中获取某些竞争优势。
企业社会责任能够为企业提供内部的和外部的效益。
投资社会责任可以帮助企业开发新资源和新能力,如企业文化等,为企业带来内部效益。
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效益则与企业的声誉息息相关,是否参与社会责任和信息披露的决策直接关系到企业声誉的塑造和损毁。
从总体上看,企业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带来持续的竞争优势,具有战略性价值。
吴树畅(2008)认为,社会责任不仅是一种责任,而是一种可持续增长的价值观念,企业在管理中全面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够得到社会资金的支持,而且能够为企业利益相关者持续创造财富。
黎友焕,龚成威(2008)从企业履行环境责任的必要性出发,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一种竞争优势,“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已经不是被迫的无奈行为,也不仅仅是为满足制度与监管的要求,它将成为企业培养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平台,会帮助企业顺利进入新兴市场并最终支持企业实现长期、可持续的增长”。
可持续发展与企业社会责任是辩证统一的整体,两者是对立统一关系。
一方面,企业社会责任运动推动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可持续发展也推动了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发展。
朱贵平(2005)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一致性,因为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对环境保护和资源永续利用的要求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一致性、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可持续发展理念对企业生存压力的一致性、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与企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致性,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王文,张文隆(2009)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间存在着强烈的互动性。
这使企业意识到履行好社会责任,不但使企业、政府和社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而且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还有利于企业突破国外贸易壁垒和市场壁垒。
企业社会责任能给企业提高声誉、降低风险、提高员工满意度、优化竞争环境等好处。
从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角度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文革、史本山、张权林(2009)通过对家族企业目标动力机制及可持续发展动力机制两个方面的分析,认为在整个家族企业的发展系统中,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与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两者之间是一致的,并且相互促进。
家族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一方面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但是,家族企业创立初期的经济利益最大化目标却与可持续发展是冲突的,家族企业的创始人在创立初期时就要克服短视,将企业的社会责任与企业的竞争优势结合在一起,从制度和治理上给予有力的保障,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推动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方式,不可能自发地实现,最根本的出路是依赖于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到企业日常的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之中。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表面看来意味着企业费用的增加和利润的减少,但实际却恰恰相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得到社会公众和顾客的认可,有利于促进企业扩大产品销路,提高销售收入。
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的实现并不是直接的反向关系,而有利于企业现利润的增加。
从企业层面来讲,可持续发展是指企业经营的可持续性。
在现代动态复杂的经济环境中,企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必须塑造基于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构建并维持良好的利益相关者关系(Juscius,2007)。
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完成6个转变:
一是从目标向关系转变;二是从局部向整体转变;三是从主导向合作转变;四是从结构向流程转变;五是从个体主义向整合转变;六是从发展向可持续转变。
基于持续发展的CSR和企业战略目标的融合管理不仅有利于以可持续发展为典型特征的企业文化的塑造,稳定健康的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构建,还可以有效推进上述6个转变的实现(R.Welford,1995)。
第三节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
社会责任评价是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领域的关键。
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既反映社会的期望,又引领着企业的努力方向,甚至可能影响未来企业和社会的发展。
国外学术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学者从90年代中期开始关注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问题,涌现了一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主要从企业内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保障出发考察企业在社会层面上所承担的责任。
在企业内部,员工是企业财富的创造者,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贡献。
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应该善待自己的员工,充分尊重员工的价值,发挥员工的创造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在企业外部,消费者是企业产品和服务的使用者,企业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消费者是决定企业生存发展的最终力量,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最终要依赖消费者的认同来实现。
企业应该为自己的产品和服务的安全性和质量负责(姜万军、杨东宁、周长辉,2006)。
姜万军、杨东宁、周长辉(2006)从企业的基本财务绩效表现和企业对社会的主要经济贡献两个方面来评估企业经济责任表现的好坏,代表了与企业在经济方面有主要关系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包括股东或投资者以及当地社会社区等。
同时,也考虑了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所应该要求的企业在新产品和新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基本表现。
陈留彬(2007)建立的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共分员工权益保护、环保及可持续发展、企业诚信、消费者和债权人权益保护及社区关系、社会公益与慈善活动、社会责任管理6类评价因素。
包括一级指标6项,二级指标19项,三级指标51项。
辛杰(2008)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来界定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开展企业对社会责任履行的自我评价,通过定性研究建立基于企业10个利益相关者的企业社会责任指标体系,根据企业对社会责任指标的重要性和自我表现性评价得到企业在社会责任重要性——表现性方面的二维图景,社会责任指标可被分在保持优势区、急需改进区、锦上添花区、持续改进区、无优势区4个区域。
随着中国消费者维权意识的不断提高、社会营销理念在中国的逐步普及,消费者在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社会责任运动还应考虑消费者的期待和要求,其测评标准应能够充分反映出广大消费者的利益诉求。
金立印(2006)基于消费者视角,开发了一组用于测评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的量表体系并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
这组测评体系共包含16个具体的指标,构成了回馈社会、赞助教育文化等社会公益事业、保护消费者权益、保护自然环境、承担经济方面的责任等5个维度。
这是较少基于中国现实进行实际测量的实证研究文献之一。
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这5维度测评体系具有良好的信度、效度和行业适用性。
致力于保护消费者权益和自然环境、投资部分利润来回馈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并勇于承担经济责任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消费者的信赖和认同。
证明了主动开展社会责任运动对企业巩固市场基础、树立良好形象、构筑顾客资产以及谋求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在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建立的过程中,评价指标的选取是一个关键性问题。
哪些指标可以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指标,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
朱永明(2008)认为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的建立应遵循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时效性原则、突出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在具体确定指标时,着重于消费者关注和重视的方面,并体现程度差异;同时,评价指标应逐层向下分解,对中间各层赋予权重,对最终的项目层的评价,采用专家打分法;分析评价结果时,从打分开始,逐层向上归纳。
李立清(2006)认为测度指标的选择是量化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前提,因此应当具有代表性、独立性、可获得性和相对完整性。
所谓代表性就是指测度指标既要反映当前国际上企业社会责任运动中众多“生产守则”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共同要求,又要能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贴近中国企业现实,反映中国企业特殊环境下企业社会责任的普遍客观要求,使测度指标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所谓独立性,是指测度指标相对独立,指标之间不能兼容或重复,严格拒绝自相关。
所谓可获得性,包涵两层意义,一是所选指标应尽量与中国企业现行评价工具相兼容,充分利用已有的各种公开统计信息资料。
二是所选指标应当有利于进行量化处理,考虑到企业社会责任的复杂性、评价视角的多维性、评价标准客观性与主观性并重的实际,虽然不强调完全使用定量指标,但定性指标一般要求直观、简单、易于判断,且具有广泛的社会共识,否则就难以获取。
因此,对于个别虽有一定评价意义,但客观上获取评价信息难度太大的指标,则不宜纳入评价指标体系。
所谓相对完整性,是指所选指标要能基本涵盖各类不同企业应负之社会责任的主要方面,指标数据相对完整,所选择的指标应统一在一个体系之中,包括指标因素、子因素及指标等多重层次,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
当前中国企业的责任意识和认知基本还停留在股东利益最大化和最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阶段。
很多企业缺乏广泛的社会利益和发展的责任考虑,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公民行为与企业的商业目标及产业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是中国企业面临的一项长期任务。
如何评价并实施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理论界与产业界都在努力从国际视角关注这一热点问题并努力提升理念和改善企业行为。
企业注重社会责任,应不是把它当作负担来承担,而应是把它当作一种利益来追求,应从经济增长的产业社会生态、企业战略型社会责任、法律规定的社会责任、社会正义与公平等方面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段从清、丁琳)。
然而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具有适度性和阶段性特征,如果不加“消化”地照搬国外企业社会责任评价标准,将误导中国企业,使中国企业陷于被动。
因此,应该探索建立一套符合中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体系,将社会责任纳入企业评价的范畴,并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结果定期向社会公布。
这对具有良好社会责任的企业来说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无形资产;而对承担社会责任不良的企业则是一种鞭策。
第四节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与消费者
在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各个因素中,消费者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在当今时代,消费者掌握了更多的关于产品和服务的信息,他们对所购商品在生产过程所涉及的工人劳动条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情况更加关注,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承诺与实现己经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他们愿意为承担了社会责任的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而对在社会责任方面表现不佳的企业所销售的商品,会采取抵制购买的行为(王海花,2008)。
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改变消费者对企业的感知(consumerperceptionsofthecompany)(1971)方面,Donald,R.Lichtenstein,Minette,E.Drumwright和Bridgette,M.Braig等人通过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给企业带来的利益直接或间接的通过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同而获得。
他们还认为,慈善、关系营销等是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因为只有让消费者感知关系营销行为是一种社会责任行为,而非营销战略行为时,消费者才会接受并忠实于这个企业。
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一章 中国国内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 中国 国内 企业 社会 责任 理论研究 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