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docx
- 文档编号:30600184
- 上传时间:2023-08-18
- 格式:DOCX
- 页数:20
- 大小:28.25KB
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docx
《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
巢湖市北部山区地质特征
第一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及交通
巢湖市位于安徽省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属于江淮丘陵区的南部,距安徽省会合肥约70km。
实习区位于巢湖市郊北部山区,其范围是东经117°47′―117°54′,北纬31°36′―31°42′。
区内东、北、西三面环山,一面(南面)紧邻巢湖。
山脉走向为北东35°―40°,平面图上呈一个向右倒伏的斜体英文字母“M”形,由西向东主要由龟山、马家山—平顶山、朝阳山—碾盘山、凤凰山—麒麟山—大尖山、岠嶂山等组成。
最高山峰大尖山海拔350m,一般山峰海拔高程100—300m,最低处狮子口海拔高程仅20m。
实习区西南为巢湖—我国五大淡水湖泊之一,东南为裕溪河及其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水系发育,系长江流域。
裕溪河是巢湖水注入长江的通道,也是沟通省会合肥市与长江沿岸芜湖等城市的水上通道。
实习区交通十分便捷,淮南(阜阳—芜湖)线贯穿境内,向东南可与皖(芜湖)赣(江西)线相连,向西北经合肥可与京沪线、京九线、合(肥)九(江)线以及即将建成通车的宁(南京)西(安)线相接;合(肥)芜(湖)高速公路途径巢湖市,与合(肥)宁(南京)高速、合(肥)徐(州)高速、合(肥)安(庆)高速、沪(上海)蓉(成都)高速相连;此外,尚有省道、县道、等支线与合肥、安庆、芜湖、马鞍山和江苏省南京市相连;以巢湖为中心,水上运输可通往合肥及长江沿岸各城市,可谓铁路、公路、水路交通纵横交错,直达全国各地,
巢湖市位于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适中,光照充分,热量条件较好,无霜期长,全年在232—247天。
年平均气温为15.7℃—16.1℃,最高可达40℃,最低在﹣7℃,年平均降水量1200mm。
雨量分布不均,春季(3—5月份)占年降水量28%—32%,夏季(6—8月份)占38%—44%,秋季(9—11月份)占18%—19%,冬季(12—2月份)占10%—11%。
夏季梅雨显著,每年约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为梅雨季节,是全年降水量最多的季节,12月份降水量最少。
区内属于季风气候区,风向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夏季以偏南风为主,冬季以偏北风为主。
年平均风速3.0—3.4m/sec,春季最大为3.4—3.7m/sec,秋季最小,为2.6—3.2m/sec。
巢湖市工业欠发达,主要有水泥、化工、机械及轻工业等,规模较大的企业有巢湖水泥厂、安徽维尼纶厂、油泵油嘴厂和铸造厂等。
农产品以水稻、小麦为主,豆、薯次之。
经济作物有棉、麻、茶叶、油菜、芝麻、花生等;水果有花红、桃、杏、石榴等;水产品有鱼、虾、河蟹等,尤以巢湖银鱼驰名中外,素有鱼米之乡之美称。
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溶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硅石、萤石、耐火粘土、陶用粘土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岩的储量均属大型,在安徽省占有重要位置,是华东地区水泥、化工、溶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巢湖半汤温泉驰名省内外,温泉水资源丰富,流量达1055m³/d,温泉氡含量370Bq/L—444Bq/L,水温58℃—63℃,为中等放射性含硫化氢的SO4-Ca.Mg型矿泉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珍贵医疗矿泉。
由于医疗保健价值较高,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陆续建有10多家温泉疗养院。
第二节地层
界
系
统
组(阶)
代号
厚度(m)
岩性描述
新生界
第四系
Q4
>10
粉质亚粘土
中生界
白垩纪
上统
宣南组
K2xn
>98
灰紫、砖红色砂砾岩与细粒岩屑、长石砂岩;含砾长石岩屑、细粒砂岩夹泥质粉细砂岩。
侏罗系
上统
黄石坝组
J3h
>92
粗安质沉凝灰质角砾岩夹凝灰质粉细砂岩、粉砂岩
中下统
象山群
J1-2xn
>915
砂砾岩与细粒岩屑、长石砂岩,泥岩及煤
三叠纪
中统
东马鞍山组
T2d
>96
岩溶、膏溶角砾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含石膏假晶灰质白云岩。
下统
南陵湖组
T1n
160-258
上段:
薄层灰岩夹炭质页岩。
中段:
薄层瘤状链状灰岩、厚层灰岩、钙质页岩。
下段:
厚层灰岩,中薄层瘤状灰岩夹钙质泥岩。
和龙山组
T1h
21—36
上部:
薄层灰岩夹黄绿色薄层似瘤状泥质灰岩、泥岩。
下部:
灰绿色紫色薄层似瘤状灰岩、泥质微晶白云质灰岩。
殷坑组
T1y
85
上部:
钙质页岩夹薄层泥质灰岩及白云质灰岩、泥岩。
下部:
粉砂质泥岩夹灰色中薄层似瘤状灰岩。
下部:
泥岩、粉砂质泥岩夹似瘤状灰岩。
古
生
界
二叠系
上统
大隆组
P2d
20—24
硅质炭质泥岩夹灰质白云质泥岩、硅质页岩、泥质粉砂岩、页岩。
龙潭组
P2l
36—74
上段:
粉砂岩、泥岩夹煤线,顶部透镜状白云质灰岩。
下段:
细粒岩屑长石石英砂岩。
下统
银屏组
P1y
20
以深灰色粉砂质泥岩、页岩为主。
孤峰组
P1g
28—53
硅质泥岩、薄层放射虫硅质岩,底部:
粉砂质页岩,含磷结核。
栖霞组
P1q
209
上段:
含燧石团块含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
下段:
薄—中层状含沥青质臭灰岩及含生物碎屑灰岩,底部碎屑岩夹劣质煤。
石炭系
上统
船山组
C2C
7—8
亮晶生物碎屑灰岩、球状灰岩、微晶灰岩。
黄龙组
C2h
>27
亮晶生物碎屑灰岩夹砂屑灰岩,生物碎屑泥晶与亮晶灰岩。
下统
和州组
C1h
27
上部:
中—厚层亮晶生物碎屑灰岩,顶部炉渣(姜状或峰窝状)状灰岩。
下部:
生物碎屑白云质灰岩、泥岩。
高骊山组
C1g
13—23
杂色砂质、粉砂质页岩,顶部灰白色石英砂岩,底部夹褐铁矿,豆状赤铁矿。
金陵组
C1j
9—14
含生物碎屑粉晶、微晶灰岩,底部铁质粉砂岩。
泥盆系
上统
五通组
D3w
177
上段:
粉砂质泥岩夹石英砂岩、粘土页岩。
下段:
石英砂岩、含砾砂岩。
底部中厚层状砾岩。
志留系
坟头组
S2f
205—210
上部:
粉砂岩、泥岩。
中部:
粉砂质泥岩、石英砂岩。
下部:
石英细砂岩。
高家边组
S1g
>121—324
上段:
石英细砂岩夹粉砂质泥岩。
中段:
黄绿色页岩、薄层长石细砂岩。
下段:
灰黑色页岩。
第三节构造
巢北山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部,郯庐断裂带的东侧,南缘以桥头集—东关断层为界,西缘以青苔山逆冲断层(滁河断裂带的一部分)为界。
隶属于巢湖—无为断褶带,半汤复式背斜的西翼。
印支运动,尤其是南象幕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奠定了本区的构造格架,产生了NNE—SSE向褶皱,并伴有一系列的纵断层、横断层和斜断层。
岩浆活动很微弱,区内仅见几个小的花岗质岩脉、岩枝。
一、褶皱
实习区属于半汤复式背斜西翼,由三个二级褶皱组成,自东向西为喻府大村向斜、凤凰山背斜和平顶山向斜。
褶皱岩层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构成。
其中二叠系大隆组为喻府大村向斜的核部,而三叠系东马鞍山组则构成平顶山向斜核部。
凤凰山背斜核部则由志留系组成。
褶皱轴面倾向北西,褶皱轴迹方向为20°—30°,枢纽均向SSW倾伏,倾伏角15°—26°。
褶皱在平面上表现为一个斜体字母“M”形,南端则被近EW向桥头集—东关断层横切。
次级小褶皱颇为发育,特别是两个向斜核部尤为明显。
褶皱多被断裂破坏,并有小型岩浆活动。
(一)喻府大村向斜
位于本区东北部,分布于大力寺—炭井村—喻府大村一带,规模较大,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NE—SSW。
向斜核部由二叠系大隆组组成,两翼分别由二叠系、石炭系、泥盆系五通组和志留系组成。
由于受青苔山逆冲断层影响,该向斜西翼南东倾倾角50°—70°,局部产状近直立甚至倒转。
东翼倾向北西倾角较缓,一般30°—40°。
枢纽向SSW倾伏,NNE扬起,扬起端位于石刀山北部(305高地)。
在维尼纶厂一带孤峰组、龙潭组和大隆组地层发生强烈揉皱。
沿177高地(维尼纶厂东矿山)—王乔洞一线发育有4个小型花岗岩岩脉或岩枝,系受NWW向横断层控制。
该褶皱在巢湖水泥厂—西康医院一线被第四系掩盖。
(二)凤凰山背斜
位于本区中部,分布于凤凰山—麒麟山—大尖山—朝阳山—碾盘山一带。
规模较大,总总体构造线的方向为NEE—SWW。
凤凰山背斜核部由志留系高家边组组成,两翼依次为泥盆系五通组、石炭系、二叠系。
东翼地层倾向SE,倾角较大,近直立局部甚至倒转。
西翼地层倾向NW,倾角较缓,一般30°左右。
枢纽向SW方向倾伏,倾伏角约20°左右,两翼泥盆系砂岩在凤凰山南面汇合,然后倾没于巢湖水泥厂之下,被第四系掩盖。
由于核部地层志留系多为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和砂岩等,抗风化能力较弱,故形成沟谷洼地;而两翼及倾伏端为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砂岩,抗风化能力较强,常构成山脊,故地貌上表现为一个被斜谷特征。
该背斜倾伏端放射状小断层和节理较发育,形成向倾伏端撒开的扇形断层组。
(三)平顶山向斜
位于本区西部,分布于阴都山—马家山—平顶山—碾盘山一带。
总体构造线方向为NEE—SWW。
向斜核部为三叠系东马鞍山组、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和龙山组、殷坑组和二叠系、石炭系组成。
两翼岩层产状在平顶山南坡脚下东翼277°∠52°,西翼132°∠83°,往西远离平顶山地层产状很快变为倒转;山顶处东翼261°∠51°,西翼150°∠44°;平顶山北坡转折端产状,东翼235°∠46°,西翼146°∠44°。
该向斜向NE方向扬起,扬起端位于平顶山—向核山—碾盘山一带,向SW方向倾没于巢湖之滨。
平顶山向斜南西倾伏端的三叠系地层次级褶皱特别发育,在耙子山—马家山—靠山黄村一带,由西向东依次发育有五个次级小褶皱,主要有耙子山小向斜、耙子山—马家山倒转背斜、靠山黄扇形背斜,现分述如下。
1、耙子山小向斜
位于耙子山西南麓,其核部主要为南陵湖组组成,两翼分别为和龙山组组成。
从东翼经转折端至西翼地层产状分别为254°∠45°、200°∠59°、146°∠86°。
为一向北东扬起,南西倾伏的不对称向斜。
2、耙子山—马家山倒转背斜
位于马家山与耙子山之间。
在耙子山北西坡靠近运矿公路东侧的扬起端可见背斜核部大隆组硅质层出露。
在耙子山南坡距小向斜东南约150m处,见到该倒转背斜的倾伏端,由三叠系和龙山组和南陵湖组组成。
背斜东翼产状209°∠85°(倒转)、西翼254°∠45°(正常)。
3、靠山黄扇形背斜
位于靠山黄村西南约200m的山坡上。
该处为一个近圆形的大采坑,圆形采坑的周围岩层均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且都向采坑中心倾斜。
扇形背斜的核部为三叠系南陵湖组下部地层,两翼分别为南陵湖组中部和上部地层以及东马鞍山组。
其产状东翼280°∠54°,西翼135°∠78°,转折端产状为196°∠41°。
根据褶皱所卷入的地层为震旦系至中三叠系,而侏罗系,不整合覆盖在上古生界之一,故推断实习区褶皱构造应属印支期南象运动产生物。
二、断层
本区由于多期构造活动,特别是受滁河逆冲断裂带(青苔山断层)影响,断层较为发育,但断层规模均较小。
根据断层的走向,本区断层大致可分为四组:
第一组:
NWW—SEE向(300°左右)断层;
第二组:
NNE—SSW向(25°—30°)断层;
第三组:
NEE—SWW向(60°—70°)断层;
第四组:
NE—SW向(45°左右)断层。
其中第一组发育最强烈,第四组最不发育。
根据其发育特征分别叙述如下:
(一)NWW—SEE向断层
本组断层横切构造线方向,与地层走向近于垂直,在区内最为发育,但断距较小,彼此相互平行、密集排列,以张性为主,兼有平移特征。
其平面效应,在喻府大村向斜东翼以右为主,左旋次之;在想些西翼以左旋为主,右旋次之。
现将具有代表性者描述如下:
1、177高地右行平移正断层
位于177高地南坡、喻府大村向斜东翼。
该断层切割并错断泥盆系、石炭系和二叠系栖霞组。
向东延至岠嶂山,详细横切177高地南坡,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1200m。
断层证据:
(1)石炭系高骊山组沿走向突然中断,与黄龙组直接接触,水平错开约60m。
(2)断层破碎带宽5—8m,最宽处可达45m主要为碳酸盐角砾,局部可见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
(3)断层棉产状在不同的地段由所编号,西段:
22°∠50°;中断:
350°∠45°;东段:
20°∠60°。
有时可见侧伏角为50°E的擦痕。
(4)断层带旁侧节理、劈理发育明显,主要有两组:
①14°∠41°;②8°∠70°。
断层带中发育大量方解石脉,产状164°∠48°,与断层线成锐角相交。
(5)沿断层线向东追索,可见泥盆系五通组组成的山脊被明显错开,而形成错脊。
(6)沿断层线详细追索,构造破碎带越来越宽,至油库破碎带宽达45m,角砾岩发育;且有发育数条0.8—1.2m宽的方解石脉,均显张性特征,与主干断层构成“人”字形构造。
极射赤平投影求得三个主应力方位分别为:
σ1=356°∠54°;σ2=96°∠6°;σ3=190°∠35°。
综上所述,该断层北盘下降相对东移,南盘上升相对西移,为右行平移正断层。
2、王乔洞右行平移正断层
断层经王乔洞南侧冲沟,过喻府大村向斜西翼切割志留系、泥盆系等地层,向东可延伸至岠嶂山,向西延伸至甘露寺东侧,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700m。
由于断层面不明显,从冲沟的发育程度看,可以大致判断断层走向约300°,其主要证据是沿断层带发育四个花岗岩岩脉和岩枝,成串珠状排列。
以五通组底砾岩为标志,北盘东移,南盘西移;断层面产状变化较大:
126°∠65°,348°∠55°。
3、大尖山右行平移正断层
位于大尖山南侧、喻府大村向斜西翼,该断层切割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向东可延伸至岠嶂山,向西延伸至碾盘山南。
断层线地表出露长度约800m,断层面产状10°∠60°。
断层证据:
(1)断层破碎带宽约50m,带内多为尖棱角状断层角砾岩,角砾成分一般为泥盆系五通组石英砾岩和石英砂岩,为褐铁矿胶结。
(2)断层带中发育一组较密集的劈理,产状为10°∠60°,与断层面产状近一致。
因此,该组劈理产状可代表断层面的产状。
(3)地层错动,泥盆系五通组底砾岩被错开,南盘西移,北盘东移,错距约80m。
(4)地貌上表现为山脊错开,形成一个鞍部。
(二)NNE—SSW向断层
本组断层为近于平行褶皱枢纽的纵断层,延伸延伸方向大致25°—30°,主要有6条。
该组断层在褶皱的核部及翼部均有发育,主要表现为地层的重复或缺失。
断层多为横断层截断或错开,现择其要者叙述如下:
1、金银洞北山逆断层
位于金银洞北山东坡(177高地南坡),喻府大村向斜东翼,发育在石炭系船山组和二叠系栖霞组之间,断层产状:
290°∠45°。
断层证据:
(1)沿山坡自东向西,黄龙组、船山组和栖霞组重复出现,致使石炭系—二叠系地层露头宽度增加30余米,地貌上为一明显的平台。
(2)在177高地采场可直接量得断层产290°∠45°,并见该断层下盘栖霞组黑灰色中厚层沥青质灰岩因受挤压而呈透镜状,并见构造角砾岩、糜棱岩;底部碎屑岩段之灰黄色粘土岩、含炭质页岩片理化明显,且显著变薄。
(3)断层上、下两盘岩层产状变化明显:
下盘(东盘):
277°∠41°,上盘(西盘):
295°∠44°。
该纵断层产状与地层产状倾向相同,断层面倾角大于地层倾角,具有地层重复的断层效应,故:
断层上盘上升,下盘下降,是一条平行于喻府大村向斜枢纽的逆断层。
该断层向北延伸至177高地南坡,被一条右行正平移横断层所错开,水平错距约60m。
2、扁井—大力寺逆断层
就其特征而言,扁井—大力寺逆断层可分为三段。
(1)南段
位于扁井—大力寺一带、喻府大村向斜近核部西翼,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本部灰岩中,其产状315°∠40°。
在扁井东采石场下的小冲沟内,可见断层证据:
①挤压破碎带发育,宽3.3m,角砾岩较细(直径1.2cm—10cm)被方解石脉胶结,角砾轴近并平行于断层面方向排列,劈理较发育。
②地层缺失,断层上盘二叠系栖霞组本部灰岩只有50m厚(原厚约80m)。
③因上盘上升,使其地层被牵引,上盘产状近于直立,局部倒转,产状126°∠67°,下盘二叠系栖霞组岩层倒转,产状293°∠52°。
④破碎带岩溶裂隙水发育。
在扁井东采石场内,可见与该断层伴生的构造—帚状旋钮构造。
旋转轴大致平行于断层线方向,向东北倾伏,断层上盘岩层产状127°∠83°,局部倒转300°∠88°。
下盘岩层产状286°∠50°,五个旋钮面(断层)产状,分别为:
340°∠20°;132°∠46°;137°∠7°;164°∠21°;166°∠52°。
(2)中段
该纵断层中段平行于喻府大村向斜枢纽,切割向斜西翼栖霞本部灰岩段,推测断层产状:
290°∠40°±。
断层证据:
①断层东盘(下盘)的栖霞组本部灰岩、上硅质层和顶部灰岩构成一个向斜转折端,其岩层产状:
东翼为259°∠42°,西翼165°∠50°,转折端附近为220°∠30°。
断层西盘为本部灰岩,岩层产状301°∠31°(倒转)。
②断层破碎带南窄北宽,15—30m,劈理发育,上硅质层灰岩段片理化明显。
③大尖山东坡栖霞组本部灰岩、上硅质层和顶部灰岩层构成向斜转折端,被该断层纵向切开,并错移,平面上形成“耳朵”状的半个向斜。
④后期被其北侧一条左行正平移横断层切割、破坏,横断层南盘拖曳现象显著。
(3)北段
扁井—大力寺纵断层北段,切割由栖霞组灰岩组成的向斜转折端,中止于288高地东坡。
在本点东南约500m处也有上述类似“耳朵”状构造现象,地貌上为一草坪。
综上所述,扁井—大力寺纵断层为右行平移逆断层。
3、王乔洞逆断层
位于王乔洞—大尖山东坡一带、喻府大村向斜西翼,发育在二叠系栖霞组下硅质段和本部灰岩中。
主要造成下硅质和本部灰岩重复出现。
断层证据:
①沿王乔洞西侧山沟,往东北山脊(大约45°左右)有一条明显的破碎带,地貌上表现为低凹的草坪带。
②在靠近山脊处,破碎带宽约7—8m,发育在本部灰岩中。
断层角砾岩明显,并可见密集的破劈理发育,断层产状一般为115°∠51°。
断层面上擦痕近于直立,断层带中有灰岩组成的构造透镜体。
③该断层斜切王乔洞西洞口,并使得栖霞组灰岩近直立,其产状多为135°∠85°,局部倒转。
王乔洞纵断层是一条右行平移逆断层。
4、青苔山逆冲推覆构造
位于巢湖市西北部的青苔山一带,出露长约30km,呈北东方向延伸。
青苔山主要由震旦系灯影组和寒武系组成。
推覆体的根带位于青苔山的东侧,山上发育大量密集的走向近于平行的次级断层,走向40°—60°,倾向北西,倾角大小不一,取决于构造位置的不同。
前锋的构造样式为单冲式和背冲式两种。
推覆体之下的原地岩块为志留系高家边组泥页岩,主滑脱面位于青苔山东坡的山脚下,在园山竺柯村西约1km处的殷家山采石场出露最为明显。
由于推覆体的强烈运动,在主滑脱面上发育了一套碎粉岩,厚度1—2m,分布稳定,原岩为白云质灰岩。
碎粉岩中多发育有平行于滑脱面的破劈理,大量的小型次级断层及擦痕和镜面。
在滑脱面之下是片状构造岩,原岩为志留系黄绿色页岩,其片理面与滑脱面的产状一致,偶尔可见强烈的小褶皱。
主滑脱面的倾向340°左右,倾角10°—20°,有时表现为起伏不平的弧形断面,并具有定向排列的构造透镜体,均指示了由西向东的推覆运动。
推覆构造的前锋位于巢湖银屏山,在哪里表现为震旦系逆冲到三叠系之上,构成数个飞来峰。
(三)NEE—SWW向断层
本组断层在区内发育较差,仅在大力寺水库和狮子崖附近有出露。
1、狮子崖逆断层
位于麒麟山与凤凰山鞍部沟谷内、喻府大村向斜西翼。
断层证据:
①断层西盘的坟头组砂岩和五通组石英砂岩直接接触,其间缺失坟头组顶部和五通组底砾岩。
②断层带由1—2m后的角砾岩组成一个约8m高的“岩墙”状陡崖,其形酷似一只卧狮,故名狮子崖。
角砾成分为五通组石英砂岩,硅质和铁质胶结,角砾砾径,一般3×5cm。
断层面产状上陡下缓,334°∠61°—80°,断层擦痕80°W,断层下盘五通组砂岩产状125°∠50°,断层倾向于地层相反。
③断层带下盘石英岩中发育一组劈理,产状310°∠30°—343°∠41°,与主断面小角度斜交,指示上盘(西盘)相对于下盘(东盘)向上逆冲。
④下盘五通组(D3w)石英砂岩其层理面因下滑受牵引而撕裂扩张。
本断层为逆冲断层。
2、大力寺水库正断层
位于大力寺东门峭崖上。
断层证据:
①断层面由波状起伏,延伸约一千多米。
一般产状走向70°,倾向NW,倾角40°—60°。
②石炭系和二叠系地层被错开,断层南盘栖霞组碎屑岩段右旋错开约60cm左右
③断层破碎带宽约2—4m,其间被数条方解石脉充填,方解石脉充填后,仍有活动。
④构造角砾岩发育,甚至出现碎粉岩,成分为石灰岩,棱角状,大小不一(1—5cm),排列无序,钙质胶结。
本断层为右行逆平移断层。
(四)NW—SE向断层
本组断层以猫耳洞左旋平移正断层为代表。
断层位于294高地南—石刀山一带、喻府大村向斜转折端。
与向斜枢纽斜交,切割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地层,西端延伸至305高地西侧,东端延伸至大力寺水库东北侧。
向斜转折端因错动而向NW方向偏转。
断层证据:
①断层破碎带宽约25m,构造角砾岩发育,角砾岩成分多为砂岩,硅质、铁质胶结,具定向排列。
②地层错开,北盘志留系坟头组与南盘泥盆系五通组底砾岩沿走向相接触,错距约150m。
③断层面波状起伏,并有扭曲现象,断层面产状55°∠79°,近直立,局部倾向南西。
摩擦镜面发育,擦痕产状:
50°E,并有动力变质现象。
④该断层向西延伸至石刀山山脊处,切错石炭系,其角砾岩成分变为石灰岩,并发育宽约1m的方解石脉,方解石结晶程度较好,垂直脉壁生长,具梳状构造。
⑤该断层切割NE—SE向的断层,在两条断层的交汇处南北两侧均发育一个岩溶漏斗,是地下水的地标补给通道。
该断层为左行平移正断层。
三、节理
本区节理较为发育,大多数发育在志留系坟头组和泥盆系五通组砂岩中。
其次,还发育在石炭系、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岩浆侵入体中。
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区域性“X”节理,将砂岩切成许多极为规则的菱形块体。
另一种是与断层伴生的各种节理,多相互平行,密集排列。
此外,还有追踪张节理和剪节理等。
由于多期运动的影响,本区节理比较复杂。
根据本区节理发育方位和特征,可以分为两期:
(一)印支期
主要发育在志留系至三叠系砂岩和灰岩中。
表现为两组共轭剪节理(X型节理),一组方向大致330°左右,另外一组大致70°左右。
其力学性质以扭为主,随着力偶的加强,有扭性变为张性。
这两组产状较稳定,但穿过不同岩层时,其产状可能发生变化,反映岩石性质对剪节理方位有一定程度的控制作用。
剪节理面较平直,在泥盆系五通组底砾岩中,剪节理切过砾石。
剪节理在石灰岩中标大多数被方解石脉充填,呈现雁行式共轭羽列脉,有的剪节理在灰岩中被溶蚀成许多的沟槽。
两组共轭剪节理锐角平分线与最大主压应力轴平行。
该期节理是SE—NW向区域性挤压应力的产物,与该区的褶皱构造及其伴生的断裂构造具有成因联系。
(二)燕山期
主要发育在下中侏罗统象山群(J1—2xn)和侵入体中,发育较差。
主要以NNE(20°—30°)与NWW(290°)一组为主,其次为NNW(320°—330°)与NEE(50°—70°)。
第四节侵入岩
巢湖市北部山区岩浆岩部发育,近发现有4个小岩体,分布在7410工厂—王乔洞—177高地南坡一线,严格地受北西向断裂控制。
单个岩体规模均很小,面积仅100m2—1200m2,其中以炭井村东侧岩体规模最大,露头也较新鲜,但现已全部被维尼纶厂体育场掩盖,地表已无露头。
主要岩性为黑云母花岗斑岩(7410工厂岩体)、细粒花岗斑岩(王乔洞岩体)、花岗闪长斑岩(炭井村岩体和177高地南坡岩体),呈岩枝状产出,一般剥蚀不太深,属浅层—超浅成相。
7410工厂岩体侵入于下志留统高家边组中,其余三个岩体均侵入在二叠系灰岩中。
岩体一般风化强烈,呈疏松状,岩体蚀变很微弱,仅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巢湖市 北部 山区 地质 特征